一路向南700里,雷波(一)

文摘   2024-10-07 08:08   四川  


说到雷波,首先想到的就是雷波脐橙。

除了脐橙,雷波还有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选择了一个不是脐橙挂果采摘的季节去探访雷波。

这一趟,惊喜连连,

让一向自诩“餐饮界老司机”的团队成员,深刻反省。

“雷波,绝不是只有脐橙”



出发之前,拿到了此次采风内容:莼菜、芦笋、彝族饮食、当地餐饮市场考察。我在心里预设了采访场景,没想到出行方式的选择就让我啪啪打脸。

在高铁时代,我以为我们会选择高铁出行,没想到田主编的回答是:“坐高铁要8个小时,开车5个半小时,我们开车去。”什么?高铁要8个小时?都已经到大理了啊,怎么会?当我查看地图才发确实如此。成都到雷波,直线距离约300公里,开车经乐山、沐川、中都,到雷波全程350公里,需要耗时5个半小时。其中直到中都240公里都是全程高速,剩下的110公里350号国道翻山越岭需要3小时。如果坐动车,只能坐到甘洛南,下来转汽车要6个半小时。好吧,开车就开车,一路向南,出发!



采集莼菜


在日本、湖北恩施、江浙一带都曾经吃过莼菜,也曾在西湖、太湖见过莼菜采摘,我知道莼菜的生长环境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只能生长在洁净的流水中


莼菜,俗称水案板,又称水葵、马蹄菜、湖菜等,是莼菜科莼菜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莼菜富含胶质,嫩茎叶作蔬菜食用。古人所谓“莼鲈风味”中的莼就是指这个菜,也是“太湖八仙”之一。莼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据《齐民要术》记载:“芽羹之菜,莼为第一”,莼菜不仅味道鲜美爽滑,适合作为婴幼儿辅食之一,而且具有排毒、通便、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日本、韩国每年都从中国大量进口莼菜,誉为“长寿菜”。

听闻我们这次前往马湖参观莼菜采摘,我的脑子里出现的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泛着小舟。一望无际的莼菜随着水波荡漾。没想到一路颠簸,从并不宽阔的国道拐进羊肠小道,最后停车在两边错落凌乱的农村自建房之中。田主编让我提着设备下车,我凌乱了:“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有莼菜?马湖,那个全国第三大高山深水湖泊,和泸沽湖、邛海齐名的马湖在哪里?”不等我想清楚答案,跟随向导一路前行,等我看到跨不过的土埂稀泥时,才明白她抱着一大摞木板是干什么用。向导是位胖乎乎的大姐,她一边在稀泥处填石头铺木板,一边叮嘱我们跟随她的脚印前行,“千万莫乱踩,这里都是沼泽地哦”,淌过两片沼泽地,面前出现一块类似鱼塘的水池,“这就是我家的莼菜田了,要不要下去采摘?”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心里的“白月光”莼菜采摘地。难道不是海天一色、碧波泛舟?但蹲下身仔细端详水塘里的植物,确实,这是莼菜。这反差也来得太大了,我一时哭笑不得。向导原来就是水塘的主人龚大姐,这水塘就是她种植采摘的莼菜田。龚大姐敏捷地跳上船,说是船也算船,一艘类似公园划船的铁皮舟。她俯下身在水里捞着什么,不时往一个红色的安全帽,就是建筑工地工人戴的那种帽子里放着什么,因为隔得远我看不清楚。等她划到我面前,我看清了:就是莼菜,和我在餐桌上吃到的一样。

我从安全帽里捧起一捧莼菜,叶片还未舒展,如同睡莲叶一般卷合,背面有一层透明胶状黏液,像果冻一样。你可别小看这个黏液,其中富含多糖、多酚、蛋白质、维生素,是莼菜营养的主要来源。看着龚大姐采摘的身影,我也按耐不住,要求上船同采,但考虑到小小的铁皮舟难以承受我们的负重,不好意思地对龚大姐说:“大姐,要不您先下去歇会儿?”上了船,手胡乱地在水里扒拉,小船缓缓朝前移动。反正就这么巴掌大的水塘,再怎么扑棱也激不起大浪。水很凉,也比较清澈。坐在船里近距离看清莼菜在水下的模样。一丛丛向上生长,细长的筋脉并没有多少滑腻的感觉,在水面上舒展开的叶片背部,也没有多少黏液,倒是那些还没有长到水面上的嫩叶,在水里也是保持卷合的状态,表面布满黏液,这也正是我们采摘的对象。看清楚了动手,这才发现看似简单并不容易。因为这些嫩叶都在水下,需要伸开手指从茎干处向上夹住叶片,稍稍用力就扯断下来。但由于水流作用,滑溜溜的叶子并不听话,稍有不慎就逃离手心。我只好采一片往容器里放一片,还要留意提出水面时战利品顺着水流滑落。这个工作完全只有靠手工采摘,没法机械化作业,耗时费力。

边采边问岸边的龚大姐,她说她二十七年前开始种莼菜,以前县里建有加工厂,莼菜收了卖给日本人。当地人也会吃一些,但最初大家不知道这个可以吃,都是收割了喂猪。后来加工厂倒闭了,她也外出打工。再后来因为家庭发生变故,她回到家乡,恰逢莼菜的营养价值被大家知晓,马湖莼菜再次打开销路,于是她继续种莼菜销售。“莼菜从4月份开始采摘,一直到10月,生长旺季每天都要采,否则搞不赢长老了,苦涩味就出来了。莼菜对水质要求很高,我们这里的水是从马湖流下来的”,她转头指向背后的山,马湖就在那座山顶的位置,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高山湖泊。现在当地餐馆收购价格在30元/斤,市场零售价在40-50元/斤,算得上高端食材。但由于加工厂的缺失,只能现采现卖,局限在当地小范围销售。想到我在恩施采访时,街头摊贩随处可见的莼菜糖水、酸辣莼菜,还有西湖莼菜鱼元等,马湖莼菜的深加工和菜品研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马湖流水灌溉的莼菜水塘,龚大姐正在采摘莼菜


离开前,夕阳余晖下莼菜田里一只颇有历史感的小木船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我当年开始种莼菜时就一直用的船,27年啰。”龚大姐看我盯着船看,如是说。“现在还能用吗?”“当然,要不我也不会把它放在这水塘里。”在我的央求下,龚大姐跳上船,随意地采摘起来。我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夕阳余晖,背后是大凉山和马湖,一人一舟,二十七年的坚守。




收获水芹




归途田埂上,一丛丛水芹菜长得茂盛。我弯腰掐了一根,递给田主编。“水芹菜和莼菜一样,也是生长在洁净的水源地。这是一种纤维感很强的野菜,你懂的”我笑着解释。跟上来的龚大姐热情地对我们说,这个水芹菜是很好的野菜,对身体好,说罢就弯腰摘起来,说要送给我们晚上加个菜。我和田老师也加入采摘队伍,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

水芹又名水英,伞型科植物。质地脆嫩、膳食纤维丰富,具有清热透疹、平肝安神之功效。水芹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湿地沼泽、山谷、河岸边、水田等湿润地带。水芹的嫩茎和叶柄清香爽口,可以焯水凉拌或者炒豆干、炒腊肉,也可以做成包子或饺子馅料。

清炒水芹(图片拍摄:田道华)



 偶遇采笋人


看罢马湖莼菜,我们继续前行。汽车行驶在山路十八弯的崇山峻岭中,温度计的显示温度在肉眼可见的下降。终于看到了一片水域,这就是马湖。没有想象中的宽阔如海,倒是两山夹平湖的狭长深邃感。下车在湖边走了走,嗯,没有特别的感受,也让我打消了入住湖畔酒店的念头。为什么这么说?明显看得出沿湖而建的农家乐已经是十多年前的建筑,透露出破败陈旧的感觉,想想洱海当年环湖治理,估计这儿也是因为环保等问题不敢翻新重建而搁置吧。住在这里没有任何体验感,还是趁着天没黑赶紧赶往县城吧。程老师一脚油门,我们就飞快地行驶在环湖公路上,车窗游览马湖吧。我这样想着,突然发现路旁出现三五成群的彝族人群。这是干什么?我不由伸出头探望。别慌,他们背着的扛着的麻袋、化肥袋里鼓鼓囊囊,三五成群蹲在路边,这是要搭车吗?还是在聚会啊?好奇心驱使我伸长脖子看他们的麻袋,不对,好像是买了啥东西,装得满满的。难道是当地人的集市?可为何是傍晚时分赶集呢?还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环湖公路上。不待我寻得答案,汽车继续前行,不多时就看到一大群人围在一起,摩托车、小货车占据了公路的一半位置,他们匆忙地往路边停靠的大货车上运着什么东西,定睛一看,是笋子,新鲜的竹笋。原来这是收笋子的商贩开着车,沿途收购啊。我们怎么能放过这种拍摄机会,赶紧停车,抓起相机就往人群里跑。

途中偶遇当地人的笋子交易现场


这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以二三十岁的女性居多。他们皮肤黝黑,身材健美,双手粗糙,五官和汉族人迥异,一笑就露出大金牙。化肥袋里装着剥去外壳的鲜笋。当地的笋很细小,几乎只有我的小指头粗细,10厘米长短。一位大金牙中年妇女能说一点儿汉语,她告诉我这叫罗汉笋,口感细腻无纤维,竹节比较密而粗大,竹杆又比较纤细,是一种适合做拐杖、茶道六君子等竹制品的观赏竹。我问她这些笋子从哪里采?卖多少钱?她回头指了指背后的大山,告诉我:“这座山后面的那座山。一斤卖8元。”闻言,我一个趔趄。什么?这座山都已经需要仰头望,还在这座山后面更高的山?那你们要几点去挖呀?听到我的喃喃自语,她一脸平静地比了个手势:3点!凌晨3点出发,要走4、5个小时才到。挖了笋子就地剥壳,中午就吃点儿干粮,再背下山,赶到这里卖掉。我心中开始计算,早上3点出发,15个小时跋涉奔波,8元/斤,一个人一天能淘70-80斤,600元。一年能采清明前后1个月左右,满打满算就是18000元,挣的是辛苦汗水钱啊。


正当我埋头心算的时候,耳边飘来一个怯怯的声音:“买笋子,买点儿笋子吧。”抬头看,这是个20岁左右的彝族姑娘。我望向她手里的麻袋,同样是嫩得掐得出水的竹笋。为了证实刚才“大金牙”的话语,我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得到相似的回答。姑娘看我没说买,着急地拿起笋子递给我,“尝一尝嘛,很甜的,我刚刚才背下山的”。我望着她身上的迷彩服沾满泥土,脚上的鞋已看不出本色,心里大概知道采笋之路有多么不容易。接过她递过来的笋子,正好看到她皴裂的手指,还有结痂带血的伤口,那是被树枝划伤的。我从包里翻找酒精棉,递给她却遭到拒绝,“不碍事,我们上山的时候没有路,要用砍刀劈出一条路,难免手被划,都习惯了”姑娘笑着摆手道。“这个笋子真嫩,熊猫吃的竹笋吗?”姑娘显然没有听懂我的话,用彝语问向旁边的大金牙。在大金牙的解释下,她终于听懂了,笑着点头,“是的,熊猫吃的”。雷波是我国大熊猫栖息地域的最南端,没想到我吃的竹笋竟然是熊猫宝宝的食物,跟国宝抢食啊。

新鲜采摘的罗汉笋


在后面的交谈中我得知姑娘叫阿依,和旁边的大金牙是姐妹。真没想到,两个人差别竟如此之大。彝族结婚比较早,这位看起来还很清秀的姑娘刚刚嫁人,而她姐姐已是五个孩子的妈。生活的磨砺改变了她的容颜,两姐妹结伴采笋,也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采笋一个月的收入,对于他们的家庭是很大的一笔收入,非常重要。


告别阿依她们,继续前行,突然在一个山路转弯不远处停下来,路边一大片笋壳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不会是熊猫吃笋留下的吧?肯定不是,笋壳上整齐的划痕,丢弃的啤酒瓶、塑料袋都提示我这是人为的痕迹。向导小刚解释说:“路边不远处就有一片竹林,比较容易到达,因此过路人在这里采笋”。原来如此,我们跟随田刚跳下公路的保坎,钻进竹林。一进去就觉得气温陡降,光线也暗了下来。我们顺着采笋人踏出的小路前行,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四周都是竹子,小刚告诉我们这都是罗汉竹。果然如阿依的姐姐介绍的那样,竹节密集而粗大,竹竿纤细修长,我忍不住掰了一根,想带回去做茶刀。可惜一直没有找到竹笋,难道已经被采完了吗?突然小刚发现了一个竹笋,招呼我们过去拍照。哪里哪里,我怎么没看到?小刚拨开地上层层落叶,指着一个灰褐色的竹疙瘩示意。什么?这是竹笋?我凑近一看,原来竹疙瘩旁边探出地面三四厘米有个笋尖,太小了,完全看不见啊。我们趴在地上,用微距镜头拉近放大拍摄,这可和市场上卖的以及阿果她们采的竹笋差距太远,完全就是竹笋的孙子啊。就在我不满的嘟囔声中,田主编兴奋地大叫,“找到了,找到了,这里有个大的,算是孙子的爹吧?”我赶紧冲过去看,这个是要大一点,关键旁边还有俩个。依然是趴在地上凑近拍,这实在太考眼力了,我是完全找不到。拍完照我们返回公路,要说爬山吃力,那么下山更要小心,一不留神就顺着坡滑下去,要扯着旁边的竹子,膝盖用力踩实前行。返回公路,我的腿肚子竟然不停地发抖,看来缺乏锻炼,也在心里感叹,采笋这活,太艰辛了。想到城里买干笋100多元一斤,我们觉得很贵,但了解到10斤鲜笋才能晒1斤干笋,采摘的艰辛、晾晒的损耗,干笋100多元的价格真不算贵。上车后,小刚给我们介绍,鲜笋采摘后要迅速处理,否则风味口感都会迅速衰减,隔夜的笋子氧化变色,口感苦涩,就卖不掉了。所以当地人采摘后要马上卖掉,或者焯水加工。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时间的工作,辛苦!辛苦!

罗汉竹和竹笋


抵达县城已是晚上八点多,这一路走走停停,竟然开了8个小时。吃罢晚餐,回酒店休息。明早还要早起,去探访集市。



(未完待续)


话题


关于雷波你还知道有什么物产?

来评论区,说出你的答案







川菜寻游记
从日常的川菜口述历史记录工作中挖掘出来的川菜瑰宝,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真实地呈现在您眼前。川菜不仅只有菜,更有菜后面的人和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