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一个心愿,把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店资料整理出来。继完成聚丰园、北京四川饭店、颐宾楼、芙蓉餐厅等内容之后,着手调研成都餐厅的资料。历时两个多月,采访了数十位在不同时期曾工作于此的行业老人以及他们的关系人,听他们讲述自己在成都餐厅经历的往事,这个消失的名店逐步在我眼前清晰起来。(本文与现已出版刊发的《川菜志》《川菜烹饪事典》以及部分川菜研究前辈的著述不一致之处,系笔者依据自己查找历史资料、采访多位口述者、比对多本书籍著作后得出的个人观点,仅供学术范围内研讨为限)
(接上文)
01
装修焕新颜
装修一新的成都餐厅
1973年,因为生意太好,原有的经营场地严重不够用,成都餐厅启动第一次改建工程,全部拆成光架架,重新修建。工程自筹建起几经周折,终于在1979年夏天完成,并于当年7-8月,成都市饮食公司在焕然一新的成都餐厅举办了成都市知名厨师和赴港厨师汇报交流展销会。刘建成、蒋学云、曾其昌等人的头像照片被做成海报,贴在店门口招徕顾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成餐二楼(宴会厅)可摆28桌,紧凑一点儿可摆32桌。上楼就是大堂,对面是4个大窗户,临街。上楼梯向右边是连接一楼厨房的楼梯,成餐的布局是天井型的,除了大堂,楼下有厨房,保管室…。楼上左边是雅间,…。”
——宋星玉老师口述实录内容
成都餐厅改造后1楼位置图(制图:光魔鱼工作室,请勿转载他用)
“成餐“一楼大厅一览
新落成的成都餐厅坐北朝南,三层楼高的现代楼宇,楼顶带有露台,与之前的公馆建筑相比颇有气势。建筑高于路面三四级台阶,每层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一楼设计有中庭,一百平米左右的假山喷泉鱼池,精致中式园林点缀其间,假山有2层楼那么高,在二楼包间里,透过窗子看得到假山流水,三楼茶坊往下俯视看得到假山尖尖。临街是散客大厅,可以容纳300人进餐,围绕中庭的其他三面是厨房、保管室、洗碗间等;二楼临街是宴会厅,可以摆三十桌左右的宴会。其余三面则分布着若干包间,可以摆十余桌;三楼为茶坊,可以喝茶晒太阳。后因倒卖黄金、贩卖国家禁止交易物品的人群经常聚集于此,公安屡屡来此抓捕,“成餐”领导们商议后在1983年左右把茶坊改成舞厅,算是开了成都市交谊舞厅的先河。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传来的时髦玩意儿受到了成都市超哥超妹儿的青睐。“成餐”舞厅一开,生意爆火。请来的峨影乐团伴奏、一流音响设备,俊男靓女云集,让“成餐”舞厅成为当时成都市夜生活的聚焦地。
02
成餐的黄金时代
成都餐厅生意最好的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厨房有60余人、餐厅全体员工200余人。政府的高规格宴请和活动接待往往集中在成都餐厅、芙蓉餐厅、荣乐园等少数几个高端餐厅。1981年出版的中日合编《中国名菜集锦》四川卷1开篇第一个餐厅就是成都餐厅,该书详细介绍了成都餐厅的代表菜肴:熊猫戏水、樟茶鸭子、清汤酸菜鱼卷、蝴蝶竹荪、凉粉鲫鱼、成都酱鸭、奶汤银杏小白菜、龙凤火腿、豆沙鸭脯、芹黄鸡丝、八宝素烩、菠饺鱼肚、凤眼鸽蛋、软炸冬笋。
1981年,《中国名菜集锦》拍摄结束后中日编委、工作人员在成都餐厅聚会庆祝
1989年出版的《品味指南》一书是为旅行者和食客在饮食及食品选购方面起指南作用,堪称中国版的“米其林”指南,该书涵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著名餐馆和代表菜肴,其中对四川部分的介绍排在首位的也是成都餐厅。书中对成都餐厅的介绍这样写道:“成都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烹饪力量最强的正宗川菜馆。能烹制各种川菜上千种,点心小吃100多种,仅传统名菜就有100多种,有‘西南第一家’之称。”
著名书画家冯建吴为祝贺成都餐厅装修重开而创作的书画作品
那儿年生,吃婚宴在“成餐”是很高级的规格了。家里四姨1980年结婚,外爷心痛这个幺女,咬牙在成都餐厅订的婚宴。50元/桌的餐标。那时候“成餐”的码分儿25元/桌,普通馆子15元。50元的餐标在“成餐”都算是相当高档的,冷菜十围碟,热菜有海参、有鱿鱼。当时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都还带着高压锅去,吃完把汤汤水水都打包回来。
已故川菜学者胡廉泉老师在《千秋川菜》片中说:“(80年代)有一年五月一号,成都餐厅一个中午席桌就办了250桌,就整得来楼上楼下所有可用的地方都摆上了桌子,(一些烧菜)菜都是拿黄桶[1]来装,蒸菜已经砌满了望板(天花板)。”
03
一宗谜案
昨日在毛边书局拍到的1976年伊朗公主阿什拉芙·巴利维(Ashraf Pahlavi)来蓉期间宴会请柬。老师们口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只有只言片语几个关键词:“伊朗公主(皇后)70年代、牛掌席”,通过查阅外交部公开信息、《四川志·外事志》、《周恩来总理晚年100张照片》等资料,比对伊朗公主、王后数人在该时间段内多次到访中国的行程信息,最终推测出公主阿什拉芙·巴利维(Ashraf Pahlavi)是在1976年7月前往西藏时,在成都短暂停留期间,来成都餐厅品尝的“牛掌席”。现在发现的这张请柬,也证明了公主确实是1976年7月到访,可是问题又来了,1973-1979年,成都餐厅在改造施工,那么这桌牛掌宴席是怎么安排的?在哪安排的?
学术研究从来不是一个人“自嗨”,带着疑问请教了王旭东老师和泡海椒老师两位前辈。泡海椒老师无私地与我交换了他在写作中积累的素材,他认为的“1976年7月26日在成都餐厅招待公主、以及宴席所用牛掌席菜单内容”的观点主要来自《成都市志大事记》、《川菜筵席大全》等史料,但我在《成都市志大事记》中只看到7月26日公主参观了蜀绣厂、都江堰等地,并没有提及用餐内容。《川菜筵席大全》由于出版发行前,作者侯汉初老师因病去世,编辑以及印刷厂校对不仔细,该书存在多处错误的情况,加上这张请柬的出现,让我大胆地主张——
1976年7月26日晚7时,在蓉城宾馆宴会厅而不是成都餐厅举行了欢迎宴会。
宴会菜单及厨师都有可能是成都餐厅提供,但宴会地点不是成都餐厅。
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朋友,大家一起来“探案”。欢迎知情者留言提供信息。
[1] 黄桶,是指过去餐馆里木制的桶,用于清洗、翻拌、盛装食材原料的器具。
(未完待续)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王旭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蒋学云、李志祥、黄佑仁、胡先华、缪青元、赵惠川、罗晏子、FR.、朱炳林老师亲属、宋星玉、钟家清、毛昌国、邓华东、陈代禄、华文通、路明章、胡家凤、张彬、张力、向学珍、梁长元、毛新宇、唐亮、余德、泡海椒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叩首致谢。(排名不分先后,按采访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