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呈上一篇83岁耄耋老人回忆自己童年过节的小文。愿大朋友小朋友们节日快乐,永葆一颗孩童般天真率性的童心。
以下内容为乔灵璋老师口述,小妖整理、补充。
01
坐着公交去过节
1954年,我小学六年级。六一节前,班主任老师找到我,给我一张公交车票,说是“优秀少先队员”的奖励,凭这张票六一节那天可以坐一次公共汽车,而且是可以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班里还有一个同学汤济永也得到同样的奖励,我们俩约好第二天趁放假就去望江公园耍。当天回家时我买了5分钱的胡豆壳,装了满满一书包。回去以后剥胡豆,煮熟撒点儿盐巴。第二天就把这些盐水胡豆米米装了半书包背起,走到光大巷去喊汤同学,然后在东大街上坐4路公交车去望江公园。
以望江楼为背景的4路公交车
那时候成都市公交线路不多,按距离远近收费,车上除了司机还有售票员。上下车时都由售票员手动开关门,60年代后才进了一批捷克产公交车,带有自动开关门控制键。在本文写作中,为了查找配图,我去学习了成都公交发展史。据史料记载,成都市正式出现公交车是1952年7月1日,首批公交车是美国“道奇”尖脑壳或苏联“吉尔”大卡车改装,共有16辆。成都市的首条公交线路是从盐市口至火车北站,公交1路,发出的第一班车悬挂毛主席画像,第二班车悬挂朱德总司令画像。同年9月开辟公交2路,梁家巷至盐市口,后延伸到武侯祠(寺)。12月开辟公交3路,文化宫至二仙桥。1962年,10辆铰接式无轨电车开始运行,俗称双辫子电车,时不时中途扯拐,售票员还要下车绕到车尾去搭线。
成都市上世纪50年代公交线路图(左)80年代无轨公交线路图(右)
公园当天对红领巾儿童都不收门票,我们俩进公园耍了一天。饿了就吃书包里的胡豆,渴了就去公园里的茶铺喝“加班茶”(到茶馆里不喊茶,而是端起别人喝剩的茶水就喝),遇到刚好茶主人去茅厕未归的,端起喝了也就喝了,没人会跟一个娃娃计较,何况当天还是六一儿童节。就这样混吃混喝耍到天黑,公园关门才往回走。来的时候已经用了免票了,回去就只有甩火腿,好在两人结伴,说说笑笑也就不觉得路远。走到他们家时已错过饭点,但好在他家里的大人早已留饭,连我的那一份也留好了。我记得是胡豆瓣炒渣渣肉,加了些酸菜和起煮的面块。也许是饿了,那顿饭给我记忆深刻,那个酸菜面块太好吃了。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气候变暖的原因吧,那时候在农历五月间,也就是六一儿童节前后都还有新鲜胡豆,现在则提前了一二个月。
02
坐着专列去过节
1956年6月,我14岁,在成都铁中读初二,这是我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当年成都市全市的优秀少先队员组织起来,乘坐火车专列新都一日游。这是宝成铁路分段建成后的一项重大事件,也是建国后成都市第一次组织儿童专列出行。该趟专列的列车长、列车员都是从成都铁中少先队员中选拔出来的,乘客则是全市优秀少先队员代表。我有幸被选为车长,站在火车头前、胸戴红领巾的照片登载在当年六月刊的《红领巾杂志》封面。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作为封面人物被登载,事情过了几十年,至今想起都难免激动。
可惜截止发稿时为止,尽管查阅了大量资料,仍未找到乔老师所说的杂志封面。
图据网络,上世纪50年代上海、哈尔滨等地组织的儿童专列图片
当时做糖果和面包、桃酥的厂家不多。互助路的文华食品厂、十二街的耀华食品厂、紫东街的新上海食品厂比较出名。文华的空心酥和高粱饴、耀华的奶油球糖和酥皮面包、新上海的夹心饼干很有名。我们那一次每个人发了一包食品,其中包括1个酥皮面包、几个空心酥、奶油球糖和高粱饴,对于娃娃的我们来说,已经很丰盛了。
《红领巾》杂志样刊
*********************************************
5月29日在广汉房湖公园,意外找到小时候的记忆,来,和我一起来一波回忆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