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里的聋子、瞎子和哑巴(中)

文摘   美食   2024-05-05 22:43   四川  

首先声明,本文中以身体残疾称呼各位主人公,没有大不敬或者戏谑的意思。正是想通过对这三位老前辈的故事梳理,记录他们异于常人的不易和对行业做出的贡献。因为行业习惯称呼其外号,久而久之本名都被淹没在历史中,探究不得。

以前,成都饮食行业里有几位身体残疾的“奇人异士”,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在专业领域却不输给同行,甚至都成为自己行业里的佼佼者,至今被人念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的故事。

(祝荣森肖像照,请勿转发他用)

祝荣森,1907-?,四川金堂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祖父参加过袍哥组织,靠收租为生,后因与人打官司散尽家财,家道中落。1921年祝荣森经人介绍到成都东大街鑫记饭铺当学徒,后又到怡丰和、埊生源当学徒。1927年学徒期满,在钰庆饭店、夔丰饭店、快活林、兴泰饭店、枕江楼、青年会新生活饭店、鸣众食堂、朴实饭店、嘉禾小餐、胜利餐厅、重庆西大公司等地事厨。1935年因意外双目失明。1950年后,陆续在嘉禾小餐、少城小餐、齐鲁食堂、民众食堂、火车站国营食堂工作,专职菜杂,1972年10月光荣退休。

01

草根一族“祝瞎子”

祝瞎子名叫祝荣森,很多人都不知道或已淡忘,大家只记住他的绰号,可谓是近代川菜史上“草根”一族。但就是这位没有在千秋正史上留下踪迹的川菜前辈,却以他的技艺成为我心中大写的那种“大师”。为什么这样说?众所周知,饮食行业被称为“勤行”,这是一个四肢健全、耳聪目明的健康人都需要耗费大量体力才能胜任的辛苦行业。一个盲人,怎么能够入行学徒?每天都要接触刀、火、油?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搜集关于祝瞎子的一切能找到的资料,他的形象渐渐在我心里明朗,原来川菜行业和武侠小说里学武之人是一个道理:武功到了一定程度,已经突破了眼耳鼻舌身,人刀合一,所有外在的工具都变得不再重要,一根树枝、一把残刀在他手里都能变化无穷成为利器。

祝师傅解放前就从事饮食行业,参加了袍哥组织,并在一次意外中弄瞎了双眼。也是因祸得福吧,因为眼瞎了,没法出去参加袍哥组织的活动,只有老老实实呆在餐馆里摸着活路,所以解放后经过政治甄别,保住了性命,继续从事饮食行业的工作。他先在提督街一家名叫“嘉禾小餐”的饭铺工作,1953年开始对私改造,1956年公私合营,开展了对饮食业改造的工作,资本家以及小商小贩根据雇工人数以及出资金额填写《申报表》(包括债券、房产、家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8930日截止,饮食合营合作店都转为国营,中心店下有若干商店,商店下面还有门店,人民公社化高潮中,采取撤摊并店方式,人员随之调整。嘉禾小餐在1958年的撤摊并店中被撤销关停,人员遣散。一部分去了“群力食堂”,一部分去了东大街的“荣盛饭店”,祝师傅辗转流离到了少城小餐。在这里做了4年,于1962年经组织调动到“齐鲁食堂”,王开发老师记得自己参加工作进入齐鲁食堂时,就看到这位前辈每天在店里摸索着工作。再后来1963年,祝瞎子调到民众食堂,7年后1970年调往火车站国营食堂,2年后退休。祝师傅有个儿子,在火炬商店开汽车,业余时间教别人开车挣点儿外快。有一次出车祸去世,至此祝师傅的后人断了线,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传说都是在行业老师傅的嘴里口口相传。

 “祝瞎子不是天生眼瞎,他入行学徒时是双眼健全的,后来得病才瞎了。他就靠手摸,硬是能将大头菜头子切的四方平整,绝不会出现船钉子[1]。

——黄佑仁老师口述实录内容

02

眼盲心不盲的祝瞎子‍‍‍‍‍‍

祝师傅双眼全盲,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引导,他却能切一手好菜,刀功了得。我曾请教李绪泽老师,切菜可以不看着切吗?李老师笃定地回答:“可以!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凭借手感闭眼切。以前行业比武,用绸布蒙着眼睛比刀工,但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具有一定水平才行”。以前听行业里的人说过刘建成师傅切莴笋丝,切好后一把抓起,往墙上一甩,一根根全都粘在墙上,所以当我听到祝师傅切大头菜丝丝,切好后抓一把在水里“dong”一下,往墙上一甩就能粘起的故事,也就不感到意外了。

菜杂是行业里的一个工种,负责小菜品种(各种凉拌小菜,各种泡菜,用各种干、鲜豆和豆制品做成菜肴等),上文讲的“温泡菜”也会不定期捞出泡菜坛子里清理出来的陈泡菜,用豆瓣炒或者红油拌,别有风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行业老师傅们养成了物尽其用的节俭习惯,想法设法把那些本该丢弃的食材通过巧手打理,变成可口的菜肴端上桌。今天,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艰苦朴素、物尽其用的美德依然值得发扬和继承。

成都夏天出产二荆条等海椒,香而不辣。只有到了秋季,晚熟的辣椒才逐步变辣,俗称“秋海椒”。成都人用海椒炒肉、做虎皮尖椒、烧椒茄子,甚至是炒豆豉等等都是下饭菜。傅治军老师在《朵颐之烟云》一文中写到“天热了吃不下饭,太和豆豉炒青海椒。他(祝瞎子)晓得哪个季节青海椒可以切成翡翠项链,切得很细,烩炒后一颗颗豆豉串到青海椒上微辣开胃;哪个时侯可以切成火炮串,豆豉贯藏在青海椒里头,其味道就不辣,开胃佐饭。祝师傅做出来的小菜、凉拌菜,摆盘型好有卖像,那味道吃后不忘。”这里的翡翠项链类似“蓑衣刀法”,整根海椒不切断,受热后缝隙间卡住豆豉颗颗;火炮串行业里称“火炮筒”,类似于切“磉礅葱”那样直刀切断海椒,大概比葱弹子略短一点点,0.8厘米左右厚度的筒状,炒的时候豆豉颗粒也会钻进海椒筒中。

祝瞎子眼盲咋个拌菜呢?他就靠手摸。他的操作台,各种料缸的摆放都有他熟悉的位置,旁人不准动。每种调料在哪个位置,放多少,放的顺序,他都熟谙于胸。不让旁人动也就很好理解,不是他脾气怪,而是你挪动了位置,对于一位盲人来说他就找不到了,所以他定了这个规矩。偏偏有一次,公司下放到门店参与劳动的某干部,不知道这个规矩,去挪动了台子上的料缸位置,这下捅了马蜂窝,老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扯着嗓子就开骂,发了好大的脾气。

03

柳暗花明

写到这里,我心生疑问,当初是谁面对一个双眼全盲的残疾人,能够慧眼识珠,收他为徒?并一路调教,把他培养成为近代川菜史上菜杂工种的一号大拿?请教行业的老师傅们,他们给我的回答是:祝师傅原本不是盲人,后来因为意外才成为盲人。变成盲人后,他凭借自己的记忆摸索着切菜、拌菜,拌好的成品端给客人前,要尝一下味道,确认后再出堂。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对于刀下的菜、台上的佐料,每一样都已经烂熟于心,所以他能够继续从事菜杂工作。而就在本文写作中,偶然寻得一份资料,里面有祝师傅的自传记录,对他的生平履历记录得详细而完整。上面赫然记录着“1935-1937年,双目失明赋闲在家。1938年起,陆续在春熙路青年会新生活、鸣众餐馆等地从事菜杂工作……”。从他的履历中我看到他后面的人生轨迹非常丰富,去过重庆跑滩,和刘建成、江松庭、张淮俊等名师同过堂,当然他本人也是名师,菜杂的祖师爷。

[1]船钉子,刀工的一种,一头大一头小的条形,因形如船钉得名。

(未完待续)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王旭东老师的悉心指导,参考了胡廉泉《闲侃四川泡菜》、傅治军《朵颐之烟云》等文章,傅治军、蒋学云、李绪泽、肖见明、沈涛、李允文、朱建中、李成亮、罗晏子、毛昌国、华文通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顿首叩谢。

川菜寻游记
从日常的川菜口述历史记录工作中挖掘出来的川菜瑰宝,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真实地呈现在您眼前。川菜不仅只有菜,更有菜后面的人和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