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张汝琦
张汝琦,1947年出生,成都人,中共党员。15岁进入成都市饮食公司工作,从招待做起、历任市美轩和盘飧市的保管、坐柜、门市部主任、经理。55岁退休返聘继续担任盘飧市经理,直到2015年68岁离开单位,正式退休。
2025年,成都人心目中的“卤菜扛把子”盘飧市即将迎来100岁生日。这座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和一位老人离不开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近张汝琦,一位15岁进入饮食行业,把一生都献给盘飧市,陪伴它半个多世纪的老人。
01
从天堂跌落、苦涩的童年
张汝琦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父亲经商,在成都城拥有多处房产。母亲家在崇州当地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张汝琦,开蒙很早,“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增广贤文》中的道理,母亲很早就灌输给年幼的张汝琦,并影响了日后她的待人接物方方面面。
张汝琦家人合影(右一张母,右二张汝琦)
解放后张家的房产财产被赎买变为国有财产,父母相继离世,“可以说我爸爸是一口血喷射而出,活活被气死的。”张汝琦回想起往事时,这个坚毅的老太太忍不住潸然泪下、连连叹息。随着父母双亡,张汝琦跟着奶奶艰难地生活,奶奶那时靠着搜集布头做成垫子、布包等拼布手工勉强维持祖孙俩的日常开销。“麻绳专挑细处断”,就在张汝琦不满13岁的时候,这世上唯一能给予自己遮风挡雨的靠山——奶奶不幸病逝,金钗之年的小小张汝琦成为了孤女,尝遍人世间的凄风冷雨,幼小的她承受不住打击,病倒了。
“我很感谢新中国,是政府救了我,给我医病,并给予救助金让我继续上学及生活。15岁的时候,我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尽快就业,争取自己养活自己。在街道的安排下,我于1962年2月,刚满15岁时辍学就业,进入了市饮食公司,被安排在市美轩工作。”张汝琦老师回忆道。
02
15岁入行,结缘“盘飧市”
那时候能有一份工作、解决温饱问题是非常难得的,哪像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辞职不干了。接到通知到市美轩报到时,张汝琦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对政府心存感激,“那时候能分到饮食公司,算是分得好的,都知道进入饮食行业不得饿饭了嘛。”张汝琦笑着说。
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张汝琦
那时的市美轩[1]在现在盘飧市位置的街对面(华兴正街59号),一个铺面挂着盘飧市的招牌,一个铺面挂着市美轩,都是上铺板的临街铺面,门脸儿都差不多大,但内堂里面的面积,市美轩就要大得多了。曾经盘飧市的门面后半截是饮食公司的面食加工房,公司所辖各个中心店和门店的面、抄手饺子皮都是在这里加工,再送到各店。
最初张汝琦被安排在市美轩当招待,这份工作锻炼了她的口才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因为表现好,她被选送到中心店、市公司参加各种培训班,业务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后来市美轩和盘飧市合并在一起,张汝琦这下人没动,但工作关系由市美轩转到了盘飧市,开始坐柜。
在计划经济时代,从建国后不久即开始的对私改造开始,即导致营业网点大量减少,经营品种的原材料实行计划调拨,导致原来的传统经营特色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丧失,加上进货渠道单一,使合作商店的经营品种减少的同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凭票供应,定价销售,严格控制毛利率和售价。文革期间,盘飧市没有小货[2],只有卤肉,还是定量配给制。这种局面直到文革结束、市场逐步放开后,才逐渐得以改变,盘飧市的卤菜柜台再次丰富起来。文革时盘飧市和四川饮食业的很多老店一样被改名,盘飧市改为工农腌卤店、玉龙餐厅改为红旗餐厅、竟成园改成东风、炳森园改为朝阳、师友面改为战旗面店、陈麻婆改成文胜、重庆陆稿荐改为勤俭、上清寺餐厅改为向阳......
1975年,公司恢复市美轩招牌,在街对面利用一个办公用房挂起盘飧市的招牌,经历几任领导变更,经营效果均不理想,人心涣散。1980年,张汝琦成为盘飧市的门市部主任,开启了盘飧市新的篇章。
1987年,张汝琦再次临危受命,租赁承包了盘飧市,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盘飧市的营业面积扩大了一倍多,上缴利润常年位列公司各门店前茅,员工福利待遇让同行们眼红,盘飧市在她手上再次焕发新颜。
2015年,68岁的张汝琦顺利交棒,离开了她工作一辈子的地方,颐养天年。
回顾自己这一生工作地点,几乎就没有挪动过,一直都和盘飧市联系在一起。“要问我的工作履历,很简单,一辈子就在盘飧市,一页纸都可以写完。”采访中,张汝琦老师如是说。轻轻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数不尽的人和事为我们勾勒出这位女将不凡的人生芳华。
03
盘飧市的历史
盘飧市,成都专业腌卤店。原店址在华兴正街53号,现店址在华兴正街62号,开业于1925年。创办人为牟茂林、杨汉江、冷远举三人,主厨为牟茂林、牟再田两兄弟。店名取自杜甫《客至》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洒家贫只旧醅。”
盘飧市的飧字,往往容易被误认为“餐”,以至于成都话读店名大多口误为“盘餐市”。飧读sun,平声,指晚饭、煮熟的食物。盘飧二字组词意为盘子盛装的食物,该店经营腌卤,但主要是以卤制食品见长,如鸡、鸭、兔、鸭掌、鸭胗、鸭舌、鸭肠、兔腿、鸡翅等,百年传承的老卤制作的卤菜𤆵糯适口、鲜香醇厚。上柜时趁热刷一层油,卤制的兔腿、鸭胗上柜前还要再炸一道,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让盘飧市的卤味声名远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各种卤制品质优味好,加之有地势之利,开业以来生意兴隆,至今仍为蓉城著名腌卤店。该店产品“卤肉夹锅魁”,1992年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名小吃”称号。盘飧市在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06年再次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上世纪60年代,由市美轩并店到了盘飧市的张汝琦,在店里见到过牟茂林。1956年公私合营后,牟作为资方人员被留用工作。在张汝琦的印象里,这位老师傅精瘦干练,不苟言笑,为人诚恳,技术上毫不保留,做事任劳任怨。也许是扣在头上的“资方人员”“私营店主”这些帽子让其不敢乱说乱动,只能寡言少语、埋头工作。
牟师傅话很少,不苟言笑,但人很好,诚实可靠,技术上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做的熏兔很好吃,我到现在都记得到那个味道,干香醇厚,是用鲜兔现杀现做的。除了熏兔,还有熏鱼、熏鸡,冬天要做风鸡、金银肝等,可惜现在失传了,吃得人也少了。
那时候最出名的三家腌卤店,香风味的香肠、利宾筵的腌腊制品、盘飧市的卤菜小货是各自的特色,但三家的人员却不相往来,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
说到盘飧市的卤菜小货,历史悠久。最初这家店的买主就是悦来茶园看戏的好吃嘴些。在民国时期,女性相对保守,戏院茶园很难见到女性的身影,而悦来就是最早设立女眷区域,招徕女性观众的地方。这些官太太小姐们喜欢买些脚板翅膀等小货看戏时混嘴巴,开戏之前打发下人来选好东西,用荷叶包好,当作看戏喝茶的零嘴儿。久而久之,盘飧市的卤菜小货就卖出了名气。
——张汝琦老师口述实录内容
历史上市美轩和盘飧市分分合合好几次,感觉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店中店,但各管各,实行独立核算。
张汝琦老师参加工作是1962年2月,在她的记忆里,当时卤菜小货已经很少,后面更是绝迹,盘飧市只卖卤肉、拐肉了。一方面当时物资匮乏、供应紧张,缺乏原材料的供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店里拿什么卤?甚至有一段时间打出告示:“欢迎广大市民来料加工,卤鸡不收加工费”。另一方面,在那个年代买肉都想买肥肉,肚子里缺油水,比起没二两肉尽是骨头的脚脚翅膀,实打实的卤肉拐肉更受欢迎。当然我也很好奇,屠杀家禽家畜的脚脚翅膀、内脏下水到哪里去了?
肖见明老师给我讲,卤菜在以前属于各个餐厅普遍都有的品种,除去专门腌卤店外,餐厅也大都有销售。因为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卤菜是不需要另外添加油脂等辅料的品类,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自身会产生卤油,可以他用。卤菜对原料几乎没有限制,餐厅食材的边角余料也需要通过卤制加以利用。他回忆说幼时家里条件不好,几分钱就可以买一大锑锅卤水卤油,拿回家烧菜、泡饭、下面,让清汤寡水的日子见得到点儿油荤。而我在写成都餐厅、芙蓉餐厅等相关专题过程中,也记录了一些老成都关于在这些餐厅购买、品尝卤味的内容。
李绵竹被誉为“三绝老人”,三绝是指豆花儿、小菜、焖锅饭。市美轩因为有李绵竹在,他的“三绝”卖出了名气,成为吸引食客的关键所在。实际上李绵竹还有一绝,蒸肉,鲜嫩多汁、酥软𤆵糯、入口即化。他的蒸肉以排骨垫底,排骨的香气和蒸肉的鲜美相互融合,使得菜品味道更加丰富和层次分明。此外,市美轩还继承了竹林小餐的蒜泥白肉,这道菜深得电影艺术家谢添的喜爱,每次必点。
04
盘飧市的招牌
这是一组盘飧市各个时期门头招牌的照片,大家不知道注意到没有其中第一个飧字和我们常用的飧字不一样,“歹+食”。我向书法专业老师求教,得出的结论是:飧字出现较晚,不会早于春秋,目前所见最早字形是《说文》小篆,在秦汉隶书资料中都未见。飧字在小篆是上下结构,后代楷书作左右结构,楷书中或讹夕旁为歹旁,典籍中“歹食”以异体形式出现。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确定了飧为规范字,“歹食”被淘汰。当我查看书法字典时,发现各个历史时期书写的飧字左边也不是歹字旁(参看下图,撇并不出头),由此我认为该招牌为错别字。这也算是个小插曲吧。在此感谢我的责任编辑晏子老师,她的细心发现了这处瑕疵,并引起我的兴趣一探究竟。
05
卤肉夹锅魁
盘飧市的卤肉夹锅魁,在1992年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名小吃”称号。采访中,我问张汝琦老师这道小吃有何特别之处?张老师想了一下回答我:盘飧市经营卤菜,卤肉、卤拐肉、排骨这些难免会有些边料,为了物尽其用、节约成本就要想办法。她到盘飧市的时候,已经就在卖卤肉夹锅魁了。当时还是有个叫龙新秀的女同志在门市上支了个锅魁摊子,每天现做现卖。后来为了节约空间、降低人力成本才外购加工。盘飧市的锅魁夹好卤肉(一定要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脂香浓郁),锅魁表面要刷一层卤油,再在炉子里炕一下,使表面酥脆、面香四溢,再舀一勺卤水,趁热食用。面香、肉香夹带着卤水香,一口咬下去,碳水快乐。说得我味蕾大开,必须马上吃一个感受一下。卤肉还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卤水也是原汁原味,唯独锅魁差了点儿意思,邹经理不无遗憾地说,现在找不到手打锅魁的人了,炭火也变成电炉,遗憾但也没有办法。
(未完待续)
话题
你还记得盘飧市的哪些美食?欢迎留言区讨论。
搞快切盘飧市买卤肉夹锅魁,安逸!
[1] 市美轩,成都市著名餐馆。1943年由朵颐食堂黎营鑫创建(摘自《川菜志》P221),解放后资方代表樊本煜留用,头炉魏青云,地址位于华兴正街59号。经营各种炒菜、烧菜、蒸菜、豆花儿、泡菜等,物美价廉经济实惠。1964年修东风路时,朵颐食堂的技术力量包括温兴发等人并入市美轩。1997年重新装修后增加了2楼楼堂供应面积,增设小吃配餐,2001年因市政搬迁歇业,人员合并至盘飧市。2002年草堂市美轩开业,经营至2012年。市美轩在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现已注销。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市美轩”、“利宾筵”商标现均被省内某机构注册使用。
[2]行业用语,鸭脚、鸡脚、鸡头、鹅脚、鸭翅、鸭舌、肫肝、鸭鸡肠、猪天堂、鼻筋、脑花、田鸡、肚把子、豆腐干等称为小货,又称小件。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王旭东老师的悉心指导,邹晓、邹炳灵、罗雪梅、罗晏子、黄佑仁、肖见明、海明、虎耳草堂等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排名按照采访顺序),顿首叩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