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中人”毛齐成

文摘   美食   2024-04-27 18:06   四川  

在川菜口述历史工作中,时常会从七八十岁的老师傅口中,听到他们上一辈老师傅的故事。他们口中的那些人,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他们的故事在今天重读,依然闪耀着光辉。大师虽远,风范犹存。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毛齐成大师的故事。(本文图片、文字谢绝无良搬运及盗用剽窃)

毛齐成:1922-1988年,四川简阳人,198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特级厨师。11岁时进入枕江楼学徒,半年后进入荣乐园,师从蓝光鉴。1950年前在成都大安食堂、胜利餐厅、竟成园等大餐厅事厨,1950年后在成都劳工食堂、群力食堂、西藏工委食堂、成都餐厅等地事厨。1964-1978期间,被外交部先后派往中国驻几内亚、阿富汗、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大使馆担任厨师。1978年担任成都餐厅厨师长,1980年被公派至泰国曼谷,任中泰合作四川楼”师长。他曾为编写《中国名菜谱(第七辑)》提供资料,为中日合编中国名菜集锦》四川卷制作菜品配合拍摄。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兼任成都市饮食公司革命委员会技术培训班教师,培养了黄佑仁、高德成、唐作庆、程定国、毛昌国等优秀徒弟。

(*以上内容参考《川菜志》、《川菜烹饪事典》等资料,但在一些重要时间点等内容与上述书籍不同,是经过笔者查证辨析后校正的个人观点)

本文为黄佑仁老师口述,毛昌国老师(毛齐成师傅幼子)补充,小妖整理

1980年,毛齐成和徒弟们、成都餐厅的同事合影(前排左起程定国、毛齐成、姚长林;后排左起黄佑仁、高德成、唐作庆、胡志安)

01

师父的前半生‍‍‍‍‍‍‍‍‍‍‍‍‍‍‍‍

师父毛齐成解放后和蓝氏兄弟、曾国华等荣乐园旧班底曾于1950年,在梓潼桥街开办劳工食堂。当时有蓝氏兄弟、曾国华、我师父毛齐成、蔡伯三、陈诏书、周公学以及从香港回来的张大千家厨刘文俊等20名饮食业从业者合股筹办,毛齐成担任经理,后迁总府街,改为群力食堂,主营零餐、小吃,也承办筵席。代表菜品有干烧玉脊翅、一品海参、干煸鱿鱼丝、凉粉鲫鱼、粉蒸肉等。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曾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陆续来过群力食堂用餐,称赞菜品味美可口。

“群力食堂这个名字咋个来的?我听父亲(毛齐成)摆过。上世纪50年代,饮食业店铺都在改名,要取一些革命性的名字。他们几个师兄弟也是股东嘛,当时的劳工食堂对面就是老的群众艺术馆,有个茶铺,他们坐在茶铺里喝茶,商议更名的问题。突然有人提议,我们大家群策群力,就叫群力好了。闻言一致赞同,于是劳工食堂就更名群力食堂了。”

——毛昌国老师口述实录内容

1956年开始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是对私改造中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商户改造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强制性政策。公私合营的对象是雇工三人以上的私营饭馆,原饭馆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全部划归合营企业使用,给原私营店主即资方人员定股定息,按年息5%领取定息,与合营店盈亏不再有关系,留在合营店的则为普通工作人员。在公私合营中,群力食堂的毛齐成等人被定成资方,与雇工为代表的工人们某次因琐事发生争执,甚至动手,事后被扣上了“资本家欺压工人”的帽子,毛齐成不服气,认为自己不是资本家,一气之下离开了餐厅。后经熊倬云[1]举荐,进入西藏工委食堂工作,给十八军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等首长开伙食,挣了些银元回蓉,1958年成都餐厅修好后,就到成都餐厅工作。

“父亲(毛齐成)那时候一个月工资15个银元,有人找他学手艺,学费收8-10个银元,有一个月挣了90个银元,相当可观。父亲挣了钱就存起,自己买点儿烟酒,招待朋友三四用了些,剩到的回成都的时候带回来交给我奶奶。”

——毛昌国老师口述实录内容

十八军先遣支队行走在布达拉宫下,笔者的高爸爸高克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02

拜师毛齐成

我是在红旗餐厅工作时认识毛师父的。因为他经常被外交部公派出国,去大使馆工作,所以我们共事的时间并不是很多。1980年8月,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公司和泰国商人合资经营曼谷“四川楼”,他被选拔公派出国工作。出国前,考虑到他没有徒弟,市饮食公司技术科出面指定,安排高德成、程定国、唐作庆和我与毛齐成师父签订师徒合同,以师带徒。拜师后不久师父去了泰国,他从泰国回来时,我已经离开了红旗餐厅,我们后来在成都餐厅有过短暂共事的经历。我住九眼桥,他住莲花村,隔得很近,下班后我经常去他家找他摆龙门阵。师父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不像有些老师傅主动教,但是我们有什么不懂的,对菜品制作上有什么疑问问到他,他会仔细说明,所以我从他口中听到了不少陈年旧事以及菜肴制作的要领。

毛齐成师傅在泰国“四川楼”店门口留影纪念

师父在大使馆工作时间长、走得地方多,接触了全国乃至外国的厨师同行,从他们身上见得多、学得多。加上他性格好,喜欢烟酒,那时候学技术往往不在厨房而是在茶馆、酒馆,所以他吸取了众家之长,技术自然就提高了。我师弟毛昌国子承父业,1979年进入红旗餐厅,他善于动脑筋,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加上父亲的关系,厨艺进步很快。前辈们做东西的时候,他守在旁边看,也敢于质疑并提问,不迷信技术权威,直言不讳。他的性格和我师父很像,直率果敢,有啥说啥。

毛齐成老师全家福照片(照片由毛昌国老师提供,请勿转载他用)

03

师父教我的菜

我对师父教过的菜,记忆犹新的有两道。一个是豆沙雪球,一个是高丽肉。豆沙雪球是把豆沙炒好后成团,蛋白打发加面粉调匀,把豆沙放进去裹上蛋泡糊,用温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能高,不能变色,要保持蛋泡糊雪白的本色。炸好后晾凉,裹上胭脂糖。后来我从三级直接考上一级,那次考试有道菜品是炸汤圆,和这个豆沙雪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要耐心掌握火候,小火浸炸。可以说因为师父教过我豆沙雪球,才使我成功掌握炸汤圆的技巧,顺利过关。高丽肉是把腊肉煮熟后切片裹豆粉炸,外酥内香,改变了腊肉本来的风味,撒椒盐、镶生菜,成为一道新菜。

师父曾经把我、高德成等人喊到家里,教我们摊春卷皮。他先示范,讲解技术要点,然后让我们一个个动手操作,他在旁边看着指导。“我们以前跑滩,啥子都要做,不会的只有憋着学到做”,师父对我们说。‍‍‍‍‍‍‍‍‍‍‍‍

毛齐成师父工作中一丝不苟

“我父亲在家的时候很少,领馆是三年一休假,回来的时候师兄弟朋友些经常聚会。他的性格豪爽,喜欢请客。我记得很清楚,那会儿的人民币最大面额10元一张,一摞3000元他交给我奶奶存起的崭新的票子,请客吃饭就用得差不多了,他拿来买房子多好呢,结果就请客吃了(笑)。有一次他请客在少城,张淮俊师傅做的冰梅蛋衣羹,给我印象很深。后来我受此启发,创了个玫瑰豆沙羹,效果很好。如果在家做,一般就是陈廷新、王道顺、邓承相,加上后来的孟锦他们几个打主力,我在他们手上看到炒鸡淖、素什锦这些菜。说起摊春卷皮,我摆两个事:一个是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看到父亲在家弄了一次春卷皮,我就学到自己整,结果还真的整出来了。带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直接包的怪味春卷和炸春卷两种,让大家刮目相看。第二个事是父亲摆给我听的,他在驻外领馆的时候教一个同事做春卷皮,结果后面那个人去了丹麦,凭借这个手艺还成了当地的“春卷大王”,挣了不少钱。”

——毛昌国老师口述实录内容

陈毅同志出访非洲时,毛齐成(右侧欢迎队伍第三人)和使馆工作人员列队欢迎

04

性格豪爽、喜欢烟酒‍‍‍‍

师父的父亲是泥水匠,他最初是在枕江楼学徒。因为他父亲参与了布后街荣乐园的修葺工作,一次和蓝光鉴闲聊时说起儿子在餐馆学徒,蓝光鉴让他把孩子送到荣乐园来跟着自己学,并承诺一定会悉心教导。能够被名师看上,毛师傅喜出望外,隔日就把儿子毛齐成送到荣乐园跟师学徒,这是1933年的事。比起周海秋、张松云、孔道生他们这些师兄,毛齐成算是后来的小师弟,他还有个幺师弟叫徐龙国,也是蓝光鉴的徒弟,我叫他“徐师叔”。徐师叔十多岁就去北京工作了,回来休假时和师门同宗些喝茶,师父给幺师弟拜托,“北京那边有啥好事,把我喊到撒。”由于师父他出身好、技术好,后面徐师叔真的还把他推荐给外交部,哪个大使馆缺厨师了,就把师父喊去,出国工作一两年再换。这期间他在成都的时间较少,经常出国,挣钱也多。他性格豪爽、为人大方。几个大爷中就属他最有钱,那时候自行车还很稀奇的时候,他就骑的英国进口“莱宁”,放到今天就是开着劳斯莱斯的概念,你说有好拉风。他经常请客,家里也是高朋满座,徒弟们、师兄们也爱去他家凑热闹,吃饭就是好几桌,半条街的板凳儿都要借完。

莱宁牌自行车(图据网络)

师父很孝顺,我们拜师后,走动比较多,我爱去他家问问题、听他摆龙门阵。他的老母亲那时还在,我经常看到师父给老母亲点蚊香,搀扶她上下,嘘寒问暖、端茶倒水都非常体贴。因为师父他言传身教,所以毛家家风很好。师父唯一的女儿从小体弱多病,大夫曾断言她会夭折,这成了全家的一块心病。父母故去后,师弟毛昌国接过担子,把姐姐接到家中扶养,直至今天。那个曾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姐姐,在弟弟一家的悉心照顾下,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师父爱喝酒。我在成都餐厅上班时,他是餐厅顾问,有事喊他去餐厅技术指导,吃饭时顺便就要喝点儿酒。他性格耿直,从不推杯,来者不拒,没人敬酒的话自己都要端起喝。有几次看到他脸上挂着彩,我关切地问他怎么了,师父慢条斯理地回答酒喝多了,骑车摔倒了。师父去世也是因为喝了酒,坐着看电视时突发脑溢血,走的时候才67岁,太可惜了。

“父亲走的时候,我刚好去北京。早上临出发时,他还叮嘱我到了北京后,记得去华侨大厦给他找关系买好烟。坐在火车上的我,那天就像有预感一样,心里总是不踏实。从不晕车的我,那天居然在火车上晕车了,后来眉心处莫名出现一道红杠。结果刚到北京就接到电话,说父亲病倒了。我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还是没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

——毛昌国老师口述实录内容

师父烟也吃得好,一直都吃好烟。我们还没有拜师前,在红旗餐厅共事。工作之余凑在一起打牌赢烟,我们赢了的话,两三下就点来吃了,他赢我们的烟,则是“陈年老货”,空了壳壳的啊、走味了的啊,他咋个会抽这些烟嘛,散场前一把揉成团丢了,就图个开心,那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牌。师父最大的优点就是大方,仗义疏财,不止一次接济其他师兄弟,借出去的钱,也从不催着归还。“千金散尽还复来”,钱用完了出趟国工作,回来就又有钱了,他就是这样想的。

05

幺师叔的故事

1984年北京花竹餐厅,外交部工作的成都籍厨师和家属合影( 一排左一黄佑仁、右一师弟毛昌国;二排左三幺师叔徐龙国;三排左二董继笃)

接下来说说我的幺师叔徐龙国。以前只是听师父说过这个师弟对自己的帮助,但第一次见面是我到北京长城饭店担任“云台”厨师长后,黄星华带我去见他。徐师叔住在外交部附近的一条巷子里,我周末经常爱去他家,从他手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去的时候我就背点儿四川特产,橘子啊啥子稀奇的土特产带给他,我称呼他为幺师叔。幺师叔得知我那里有当时北京很稀罕的莴笋、菜脑壳、豌豆尖这些时令蔬菜,有时候就让我给他带一些去做菜。当时他在钓鱼台国宾馆工作,有一次著名画家黄胄、关山月等人应邀为钓鱼台国宾馆作画,宾馆方面宴请答谢,幺师叔把我叫去了,特意嘱咐让我带一些时令蔬菜,另外安排我做了两个菜,一个肚头、一个素菜什锦。客人吃得很满意,用餐后叫我出去见面。我那时候不懂,早晓得请他们画个小品哪怕签个名都管钱了哦。后来我在“云台”开发了一道“豆汤素烩”,大受欢迎,这是后话。

毛齐成师傅在捷克的游船上。这是他难得的笑容留影,让我们记住这位不苟言笑却真性情的川菜大师。

[1] 熊倬云(1912-2005年),四川渠县人,民革成员。自幼参加袍哥组织,在民国时期曾任政治警察教官、科员、川康绥靖稽查处中校组长、军统蓉城特务站副站长、四川省警察局2、10分局局长、成都市警察局长。1949年起义。上至政界、军界、商界,下至百姓和袍哥中都非常有影响力,与众多社会贤达名流、政界、军届、商界人士和中共地下党人关系好,在成都被称为“熊半城”。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王旭东老师的悉心指导,黄佑仁、陆俊良、张蓉平、罗晏子、毛昌国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顿首叩谢。

川菜寻游记
从日常的川菜口述历史记录工作中挖掘出来的川菜瑰宝,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真实地呈现在您眼前。川菜不仅只有菜,更有菜后面的人和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