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参分类讨论+全分参+半分参+极值点偏移(构造对称+对数均值不等式)2016 年全国卷 I 压轴题
一、题目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 I 压轴题:
已知函数 有两个零点.
(I)求 的取值范围;
(II) 设 是 的两个零点, 证明: .
二、解法
(一)
第(I)问的三种解法:
解法 1 (含参分类讨论)
求导得:
.
(1) 若 ,
则 ,
此时 只有一个零点 , 不合题意;
(2)若 ,
则 ,
故当 时, ,
当 时, ,
所以 在 上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
又 , ,
当 时, ,由零点存在性定理知,
此时 有两个零点,符合题意;
(3) 若 ,
由 得 或 .
再分类:
A:若 , 则 ,
故当 时, 在 上单调递增.
又当 时, ,
所以 不会有两个零点, 不合题意;
B:若 , 则 ,
故当 , 时, ;
当 时, .
因此 在 上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
又当 时, ,所以 不会有两个零点,不合题意.
综上, 的取值范围是( ).
解法 2 (参变量完全分离)
令 ,
显然 ,则 .
记 ,
则 ,
因此, 当 时, , 在 上单调递增.
而当 时, ;
当 时, ,
即 在 上的值域为 .
当 时, 在 上单调递减,
而当 时, ;
当 时, ,
即 在 上的值域为 , .
故 的图象如图1所示.
所以,若函数 有两个零点,
即方程 有两个实根,则 的取值范围为 .
图 1
解法 3 (参变量部分分离)
令 ,
显然 ,则 .
记 ,
则 ,
因此 在 , 上均单调递减.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当 时, ,
故 的图象如图 2 所示.
图2
所以,若函数 有两个零点,
即动直线 与函数 的图象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由图可知 的取值范围为 .
(二) 第(II)问的四种证法
证法 1 :
根据(I)的结果,不妨设 ,
要证明 ,即证 ,
而 均大于 1 ,由 在 上单调递增知,
只需证明 .
由 得 , , 则
设函数 ,
则 ,
所以,当 时, , 在 上单调递减,
故此时 ,于是 ,得证.
证法2
根据(I)的结果,不妨设 ,
要证明 ,即证 ,而 均大于 1 ,
由 在 上单调递减,
故只需要证 ,
而 ,
即证 , 即
由证法 1 知该式成立,得证.
证法 3
根据(I)的结果,
不妨设
即 ,
两式相减得:
.
假设 ,
则 0 ,
则 ,
即 ,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 即
而由对数平均不等式知,
三、反思
1.罗增儒教授从几十年的解题实践中总结了学会解题的四步骤程式:
简单模仿——变式联系——自发领悟一一自觉分析.
并指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第四阶段的教学与研究.
2.当我们看到一个数学问题之后,不应该仅仅停留或满足于解决该问题,
而应该以该问题为支撑尽可能地发散与探究:
首先可进行有效的联想,有时不妨去翻翻历史,
检索一番,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再尝试去做一做(解答或证明),
变一变(变式训练等),
拓一拓(对问题进行改进、加强、推广等),
研一研(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这样下来,每一个数学问题才会显得丰满和立体.
于无形之中将隐性的解题经验显性化、算法化.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加强对典型例题、习题的自觉分析,形成习惯,
是快速适应全国卷并取得成效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