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讲解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百二十七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台北大毘卢寺
2012年4月23日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证果第十】
今天一定要把它圆满。所以这个是最后一堂课。都德写的一篇文章叫‘最后一堂课’一个短篇小说。我那个情况不太一样,不过我们这个也是最后一堂课。还没讲之前我作一个前言,因为最后这一堂课内容还是很多总共有四十页。所以要讲得快一点。我的方法主要是把粗体字智者大师的论文讲清楚一点。宝静大师的释文我就挑着讲,我觉得比较需要讲的,其它的就自己看。
正文[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如果止观的修行人,他在修行止观的时候。[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生,唯心所现。为什么会由心生呢?因缘虚假和合。虚假和合所以是假合,假合所以不实。什么叫假合呢?比方说好像夫妇一样,夫妇我们不是说和合嘛。但是夫妇所谓的和合也只是假合。为什么?因为夫妻到底是两个人,所以是假合。那个和合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今天和合明天不和合吵来吵去的。乃至于发生一些事情,或是业障现前就可以拆伙。所以是假合,假合就分分合合。如果真的合,合在一起就不会分了。这个也是依《楞严经》的义理而讲,一切法实在没有真正的和合。那个和合都是外表的假相。如果真正和合就永远也分不开了。但是因为是假合,所以缘尽就分开,或者是缘离就分开。因为是假合所以不实。为什么说不实呢?不实就是因为一切法都是幻假之相无有实体,如万花筒中实无花,只有一些没有意义的碎纸片。你看万花筒可以变出多么漂亮的花,那个花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那么一切法也是这样,因缘和合现出种种动你心、引诱你的这些幻相。那些幻相都是假相。只有一些幻化的形象现出,实在没有那个体可得。[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因为了知这一切法都是空的了。[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因为知道诸法是体空,就不得诸法的名字相。什么意思呢?连名字都不可得,因为已经没有那个体。(法师画了一个冰淇淋比作这个法的体)这个法因为有体就有相,有相我们就给它一个名好称呼。如果没有一个名的话,你就说都是那个样子,然后吃起来甜甜的、凉凉的很舒服的那个东西,这不是很啰嗦嘛。所以就说冰淇淋,大家都共同认同说,那个是冰淇淋这个名。可是那个东西连体都是空的,所以它的名也是假的。体空名假。只是为了方便称为,而给它设一个假名。你不要说东西是假的,我们人的名字也是假名。为什么是假名?如果是真名的话你就不能改。你也不会找算命仙的帮你取名字。一天到晚就跟你那个名字过不去,以为你倒霉都是那个名字的关系。可是我发现名字改来改去的人,他的命通常也都没有好一点。这是很奇怪的事。所以那个名字是虚伪的是假名,跟你那个实德是不一定相称的。甚至于这么说你如果有福德的人,你就能够配得上一个好名字。如果你没有福德的人,给你一个好名字,你还被那个好名字给折了。我举一个例子给你们听,我有个二哥叫卢万生,后来算命的人说这个万生不好,就取一个土名字叫水土。这个都是虚假的。因为他的命格不好,配不上这个名字。所以就取一个土名字跟他的命格比较相配。不过这个万生,我现在学了佛一看,这个名字很不好万死万生。所以同样的你要有那个福德,才能够配得上那个名字。甚至于看风水的也是一样,你如果没有那个福德,你居在那个福地里面,反而被那个福地给折了你配不起。所以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本来那个地不是很极福,但是因为你这个人有福你住在那里,反而因为你的福德昌盛的关系,就把地性给转了。这个由不得人。可知外道的一切言说戏论都只是一种迷执而已。一切都是因缘业果,所以不要去信外道的东西。一切外道的东西都是由假名,而立了很多言说戏论。譬如说阴阳五行、乃至于八卦等等,这些都是言说戏论都是假名,都是妄想分别,都是依它起偏计所执。你看这用唯识学一讲就都很清楚了,不用辩太多。所以这一切诸法的名字相也都不可得。那个名是要代表那个体的。即然名都不可得,甜筒之体也不可得。体入这个是诸法空相,所以就叫体真止。因为体真止所以就远离一切幻化之相,湛然常寂,其心不动不摇。
释文[前九章已竟,前五章为方便,乃是助行;第六七八九四章,为正修;既以正助二行为真因,必有所证之果位,故第十章明证果。忘心默契为之证。]忘心就是把这个心都忘掉了默契。忘什么心?忘虚妄分别心。[果即果觉,以其有因必有果,即证自心中本具之果也。谓吾等众生,自迷昧以来,忽而天堂,忽而地狱,而此心未减一丝毫;十方诸佛,成等正觉,而此心未增一丝毫。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诸佛之所证,无非证众生之所迷;众生之所迷,无非迷诸佛之所证。]
[盖迷悟所依体同,因果不二故也。如世之桃核,因中即有果,而果中又具因,正如众生心中有诸佛果觉,而诸佛果觉,不离众生因心,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也;其实因不离自心,果亦不离自心,因果悉在一心之中。]
[行者若依上来所说正助二行起修之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一切二字,乃尽际包括之辞,诸法虽多,不出六凡四圣,依正二报,若仔细分之,则迷法悟法,染法净法,有漏法无漏法,乃至权实大小偏圆顿渐等无量诸法,无不是在此一心中而显现,亦莫不由此心而造作故。]
[华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十法界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简单一句话就是一切法唯心所现。最重要就是唯心所现。十法界的因果,十法界就是有情众生。世界微尘是无情界。所以一切有情、无情,都是因我们众生的心而成体。[又云:‘十方虚空,在吾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片云就是一片云。太清是太虚空,太虚空就是虚空,那个太字是加强语气。虚空中或是空中有一片云,就表示这一片云很小在虚空中只算一点而已。这十方的虚空都在我们心里面。这个太虚不只是一个太虚,而是十方的虚空。犹如片云点太清,这一个虚空里面有一片云,这片云在这个虚空里面算是很小很小。这十方的虚空在我们的心中,就好像那一片云在这个虚空里面一样。也就说我们的自心可以容纳十方的虚空。十方的虚空在我们心里面也只是一点点而已。所以我那个心广大无量,比十方的虚空还要广大,这样的意思。因为十方的虚空在我们的自心本性里面,只是像一个小芝麻一样的小。[所谓心包太虚,]在古文太就是大的意思。跟世界太平的太也是同样的音同样的意思。台湾话大中原古音念(dai)和(tai)是一样的意思。[量周沙界,足见此心最为要紧,古人云:‘三点似星相,横勾如月斜,]这个好像元宵节猜字一样。所以这两句话是讲心。[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他。’]披毛戴角是畜生道就是三恶道。三恶道是从这个心里面出来的。作佛要成佛也是从这个心里面出来的。[正喻此心之功用,诚不可思议也。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工是很精巧的意思。我们这个心好像一个很精巧,很会画画的画师,所以他就画出种种的五阴,色受想行识,都是这个自心的工画师所画、所造的。世间的任何法都是这个心,精巧的工画师所画出来的。[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犹如画师,举笔藉五彩画,如造十界之五阴,是知世出世种种五阴,无不由此心而造,若起一念著有心,则有六凡众生界五阴出生;若一念著空,则属二乘;若发大悲心,自利利他,则为菩萨;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起一念平等之心,则成佛法界,故知四圣六凡,无不由此一心而流露。若心生,则十法界因果诸法,宛然建立;若一念心灭,则十界诸法,无不泯绝。][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即此义也。是故行者,应当了达一切诸法,悉从一心而出生,所谓无不由此一心流露是也。][然既知诸法因心而有,而心又因何而生耶?当知前明,境本无生因心有,不知心本无生因境有,可见一切境界,即为生心之因缘。心又为一切境界之因缘,彼此互相为因,互相为缘,以内六根为因,外六尘为缘,尘不自尘,因根而有;根本无根,因境而有。故境生,故种种心生;境灭,故种种心灭。既知境本无生因心有,可见境本无生,心亦既知心本无生因境有,可见心亦无生,尘亦空,根亦空,故文云:‘因缘虚假不实故空。’既当体本空,何故而有一切诸法耶?当知一切诸法,无不是因缘和合,虚妄假生;若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把这句话画起来。
[生唯缘生,灭唯缘灭,]这句话画起来。譬如说有一样东西是组合起来。什么叫因缘和合而生法?就是组合的了。组合的像我们做东西有一体成型的、有组合的,乃至于在美国有组合屋,就是用所有的零件把它组合起来,就变成一间屋子。同样这就可以用来比喻,一切法因缘和合就成了一个屋子。因缘别离就称为这个法灭了。因缘组合起来就称为有一间房子生了。但是因缘和合这个房子生的时候其实是缘生。这个房子的缘种种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所以是缘生起来。实在没有房子生。生唯缘生实在没有房子生、没有物生。灭的时候也是缘灭,缘灭就是缘散。所以也实在没有任何一个法灭了。没有任何一间房子灭了。因为本来就不是真的房子假房子,就好像刚刚说的组合屋。我们身体这个五蕴的房子也是组合屋。组合屋的意思就是临时把它组合的,等到不用的时候就把它拆掉。所以我们大概用个五十年、七十年、八十年就拆掉了。因为是临时组合的,所以实在是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房子被拆掉。如果以工匠来看,他看到的都是那些组合的木头、钉子。就好像我们外行人看汽车,就看到是一辆汽车。可是内行的那些技师、工匠他们看到是什么?就看他的专业是什么,如果是专门学引擎的,他一看就知道这一个车子的引擎好不好,他一看车子也就看引擎。如果是学车体的,他看就是看那个车体。如果是学轮胎的,他首先看就是看轮胎。但是我们不知道看什么,我们看就是一辆车。所以那个车是一整体。但是对那个工匠来讲它都是拆散的。我们看的一整体是金刚经讲的一合相。一个和合的相,我们认为是和合,而且是一个全体不可拆、不可分的。但是事实上它是假合,它是临时凑成的。所以因缘别离拆掉的时候,只是缘灭而没有实法灭。缘生的时候只有诸缘和合,而造成一个生的样子,事实上没有一个法生。
[幻缘生灭,其诸法本体,本无生,本不可得。自心如大圆镜智一样,本来清净,离诸尘染,照彻内外,无幽不明,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内之六根)见精,乃第八识(大圆镜智)之见分,]这一句话不正确。第一、依唯识讲六根不是见分。第二、讲见分的时候也不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没有见分、相分的分别。那个是第八阿赖耶识才有见分。第八识在楞严经见分把它称为见精。见精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三细转六粗,业相、转相、现相。有见分、相分的时候是无明业相。阿赖耶因为无明业相转成能见分以及相分。内之六根你把它画起来写个见精,见精是第八识。然后把大圆镜智括起来,这个应该是省略掉才对。见精是第八识的见分这样就对了。因为大圆镜智是已经入了清净本体,显出来的庄严业果。所以他已经没有无明业相的见分跟相分。[外之山河大地,乃八识之相分,见相二分本来无体,乃依第八识而为体。所谓根是心,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净时光自现,心法双忘体即真,故正文云:‘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以其一切诸法,法法悉皆因缘虚假不实,非有而有,当体空寂,不特无体,且亦无名字相。兹就三自性而言,我人最初一念不觉为因,辗转变现为缘,故幻出根身器界,本属非有而有,而众生妄执为实有,即遍计执性也;然一切诸法既随缘起,皆属虚相非实,故有即非有,幻妄称相,此即依他起性也;本无自性,诸有如幻,当体即空,惟是一心,心外无法,本无分别,当体即是圆成实性也。若作如是观,则不起分别,妄念不流,名为体真止;而一止即具三止,若了达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体即是圆成实;若于六凡诸法名字相不可得,则见思妄念不流,即体真止;若二乘诸法名字相不可得,则尘沙妄念不流,即方便随缘止;若于菩萨,实报庄严土名字相不可得,则无明妄念不流,即息二边分别止。此止即楞严经中之妙奢摩它,亦即是大乘止观之大寂静止门,以其不著空有,即边即中,不期止而自止之,最高微妙功夫。]
正文[由于体真入空观,尔时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下不见有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加上由于体真入空观。因为承上面那一段过来。行者由于体真而入空观。入于空观的时候,在这个当下就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为什么不见有佛果可求?因为佛菩提是自心所生的。自心清净庄严的时候,佛果菩提就现前就证道了。所以这个佛果不是往外求到的。[下不见有众生可度,]因为一切众生皆一真如,非他人所度,非他就是非我。不是他人能够度的,也不需要他人度,而是自体自度。体就是体悟,自己体悟自己的真如然后就自度。所以不是我能度他的。如果假名说我度他呢?那只是说指出这个道理、方向、方法、法门,你去修就自己体悟了,因此就度了。这个度究竟而言是自度。但是佛菩萨就不自己居功。这个很难。为什么难呢?你看看世间的父亲,你一定要好好的用功,爸爸上班很辛苦养你们等等。妈妈也说你一定要好好的听话努力用功,你看爸爸上班多辛苦等等,这都是居功。但是佛菩萨连这个功都不居。我只是教导你们,你们度了的时候是你们自度。而不是我度你。譬如另外也有说老师他班上学生成绩很好,然后有其他老师或是学生家长说:老师你教的真好,令我的孩子成绩这么好。他说不是我行,是你孩子自己好、自己听话、自己用功。这跟佛的胸怀是一样。所以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为什么不见有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他本具真如本性。Potential Buddha有潜藏性的或是有潜力的佛。每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暗顿,都是潜藏性的佛、隐性的佛还没有现出来。不过如果太隐太顿也是很令人伤脑筋,还是早早成佛好了,这样作师父的不会那么辛苦。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下不见有众生可度,见没有佛果可求,那因为是自心本自菩提。本自菩提就是本觉。所以自心自有本觉。种种修正体取本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就是究竟成佛。那一个菩提的种子本觉是在我自心之中,只是修正体取这样。所以不是外面有什么佛果可求。下不见有众生可度,因为众生皆是有真如本性故。不见有佛果可求,不见有众生可度,所以无有少法可得,一切法本自如如。[是名从假入空观,]这就是从幻假入于空无相的观。[亦名二谛观,]二谛就是真、俗二谛。[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释文[大概修奢摩他空观,宜依寂体而行。寂体者,自性不动也,于三如来藏中,即属空如来藏,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了了见,无一物,于中了无人我是非彼此之别,了达吾人现前之一念,本来无相,念即无念,假名为念,于此为所观之境。又观此无念之一念,为能观之智,即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孤楞楞一念,能观之智,观此本性无念之境,此时境智一如,有何妄念可起,亦不见佛念可生。此中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故尔时上不见有佛道可成,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佛界无所取,魔界无所舍,了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会中,不见自他之形相。古人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是中一尘不染,不特众生不可得,而佛亦是不可得,完全以扫荡法门,如楞严经中:‘一非一切非,十法界俱非。’离一切相,是名从假入空观,以其从生死之假,入涅槃之空故也。若证至真空理时,全与众不同,了达差别原无差别,大千沙界水中沤,一切凡圣如电拂,何有彼此人我是非之可谈耶!当知末世众生,所知障重,欲修止观,成就定慧,殊为不易;若老老实实,执持一句弥陀,即是从假入空,将此名号,持至一心不乱,则从有念而至无念,从有生而入无生,念至能所双忘时,所谓念空真念,即是修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观真谛,泯一切法,观俗谛,则建立一切法。行者观一切诸法,因缘虚假不实故空,即是真空观;虽然因缘不实,空无所有,而不妨万象差别,即是俗谛观。故经云:‘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忘,指万法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故名真谛。‘俗谛者,谓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故名俗谛,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凡夫肉眼,为见思幻翳所障,观一切法,皆是实有,若得空理,则观一切法皆悉无相,以其慧眼了知空故。一切智,能了知一切内法内名,及一切外法外名,故名一切智。知一切智,二谛观,慧眼等,悉是从假入空观之异名辞,以名异而体同故。]
正文[但是若住此空观而不舍,]在若的前面加上但是。在此的后面加一个空字。在观的后面加而不舍。[即堕于声闻辟支佛地,]在堕的后面加于字。声闻辟支佛地就是二乘地,也就是小乘。[故经云:诸声闻众等自叹言:]自己感叹。这个叹不是赞叹是感叹。[“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我们这些声闻众人如果听到菩萨的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我们心里面就不快乐。你看看本来有善根有大乘根器的人,听到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就心里面很欢喜。但是声闻乘人听到这个话,心里面却不快乐。我们就不快乐是他们自己说的。自陈自语的境界。[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我等见一切诸法,]在一字前面写我等见。[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由于如是思惟落于偏空,]在如是前面加上由于。这就落于空,这个空叫偏空。如是思惟下面写上落于偏空。[不生喜、乐。]不会对于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的这种话,以及这种事情生欢喜,或是觉得快乐。为什么?他就落于偏空,所以他就变懒惰不想动了。如果你有打坐的经验,你应该会体会过。你坐一坐坐久了以后,就会懒不想动了,尤其是不管起坐或是不起坐,如果被打扰了心里面就很懊恼。那就是有一点点着空、着静。如果不修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话,那就会着空、着静。打坐坐到后来即使没有变成真正小乘,也会变成孤僻。然后孤芳自赏远离群众。菩萨难就难在这里,他自己修习禅定自心不乱,但是又不舍众生。乃至于被众生千百度恼怒也还是不舍。因为什么?因为有本愿故,有菩提愿、大悲愿。把自心所受到众生的因缘,而起的那些烦恼波浪很快就止息了。这也是菩萨可怜的地方、这也是一切师父可怜的地方、也是一切父母可怜的地方。孩子种种恼怒过了就忘掉了,都没有给他写在黑板上,然后永远保存这样。菩萨亦如是,诸佛亦如是,不计着众生的一切。尤其是众生的种种烦恼、愚痴、恶法都不与计较。 释文[此下乃引证明执著之失。当知如来设教,无非是逗机施化,而机有千差,故所施之教,亦有万别。然虽有差异,究其所归,理旨一也。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故法华经云:‘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把这个画起来。他演说很多的法,但是这些法最后都是为了令众生入一佛乘。[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究竟就是最后。只要从佛闻法,最后就一定会得到一切种智。也许有的种种因缘会慢一点,有的快一点。但是最后终究会得到。[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身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诸人皆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在如此的后面加上诸人。我为他们由于种种因缘讲种种的法,这些人都会得到一佛乘的一切种智。这个《法华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呢?法华经是一部鼓励性的、令人振奋性的,汝等皆当作佛就跟你讲的明明白白,希望性的,全都有希望连声闻也都授记皆当作佛。本来其它是经教里面都是讲,声闻生是焦芽败种,是不能成佛的。但是在《法华经》里面声闻都是授记,不是焦芽败种。就跟《华严经》的一真法界吻合;跟《涅槃经》的众生皆有佛性也吻合。所以华严、法华、涅槃大乘三大柱都是吻合的。华严——一真法界教。法华——一佛乘教。涅槃——这是皆有佛性。这三大柱然后上面有一个横梁是大日经,盖一个真言法界宫殿。这个真言法是依大法成就的,所以受持真言法,现证本尊三昧即身成佛。所以跟这个一样得一佛乘一切种智就成佛了。[十方世界中,尚无有二乘,何况有三?’]这个二乘只是一个暂时定的权法,不是究竟之法。[足见如来所说一切观门,无非是为成佛之方便,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阿阇黎在题板上画三根柱子,在三根柱子上面画一个三角形。)我这三柱是大乘三柱是直的,所以它这有次第。大日经是横梁,横的是平的。所以是平等性智,已经到了一切平等。三根最高的把它顶起来是平等。平等的就是最高的。先讲这句话[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个是《维摩诘经》里面讲的,但是附佛法外道常常歪曲这句话来诓人、骗人。先以欲钩牵,先遂行五欲财、色、名、食、睡,乃至于男女双修这样的欲来钩牵,来引你去修行,最后再令你入佛智。这样讲不对。这个欲是善欲不是五欲。这个是唯识五位百法里面的,五遍行那个欲,欲遍行心所。所以那个欲是想修行的欲望。那个欲不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也不是六尘之欲,更加不是淫欲。这个欲是好的欲善欲,是指想修行的欲望。譬如说你今天很想念经、很想打坐、很想拜佛。很想念经这就是一个欲,想念经之欲、想打坐之欲、想拜佛之欲,都是指修行的欲,是清净的欲而不是贪染的欲。是修法之欲。因为同样一个字,附佛法外道把它扭曲了,说成贪着世间法以及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所以骗人你懂吗?不懂的人就被他骗了。先以欲钩牵的欲也是说,菩萨以种种修行美好的境界、福德的境界,引起你修行的欲望,让你想修行这样,这叫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说最后入了佛智,渐渐让你舍掉对世间法的贪欲,乃至于对任何法的贪欲。因为最后证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心的菩提所现。所以不需要贪得外面来的法。但这就是佛法跟外道法的差别,佛法是教你一步一步的舍外法,然后一步一步的往内深入,最后深入到自心深处的菩提本觉。因为菩提本觉一定是最内、最深入的东西。但是你要从外面的贪染一步一步的舍舍舍,然后进入进入进入,乃至进入了以后也是一直在舍。就好像我们讲四禅天的时候,或是五谛都是一层一层的舍,一层一层的上升。你不舍下就不能往上。不舍初禅就不能入二禅,不舍二禅就不能入三禅。你不能说同时住初禅跟二禅,这是不可能的事。也不能同时住三禅跟四禅,一定要舍三禅入四禅。舍粗入细、舍染入净一定是这样的。这就是佛法跟外道法的差别。佛法就是让你一步一步的舍外法,一步一步的舍染法,渐渐清净渐渐清净,到了最后清净本觉。但是外道法都是贪染,叫你贪求贪求一直往外追逐。附佛法外道也是一样,因为他也是外道。他只是打着佛法的名号、打着佛法的旗帜来招摇撞骗,骗你这些无知无识的人。
为什么佛要出世讲经说法?就是让众生有识有知开智慧,就不会被骗、被误导、被害。被骗、被误导最后就是被害。所以那些一切的邪魔外道,简单一句话就都是害人精。这个欲是想修法的欲,是五遍行心所的欲。同样一个字你看看。接着三十七道品里面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或是称为四神足,就是欲如意足、勤如意足、心如意足、观如意足。什么叫欲如意足呢?就是你要起心修行,有这样修行的心,这个欲望容易不容易?不容易。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心有一点点染污的时候不行修行。心有一点点烦恼的时候也不起劲,不起劲的时候就是没有修行之欲。本来今天想要念经,然后因为有一点点被恼,或是被打扰了也就不想念了。乃至于说今天应该照阿阇黎的规定要念什么经,但是因为今天在公司里面有一些挫折,所以也就没有那个心就不太想念。可是这也没办法,因为这样在佛菩萨面前发了愿,所以还是勉强的念,念的也是很不得力。不过有念总比没念要好。这个你不想念,就是没有欲。欲如意足是什么?你如果起了这个如意足,或是修这个如意足,是你对于这个修行的欲望有掌控你很如意。如意就是自在。我想修的时候就修,我这个欲是一直都存在,不会消失、不会减少、不会被改变、不会被挫折,不可沮坏你把这四个字记起来。沮就沮丧,坏就是破坏。换句话说我一个徒弟很喜欢讲的不会被打败。这个欲你如果到达欲如意足的时候,你就不会被打败,你就不会被沮坏。所以一直都有欲的话,就能够勇猛精进,最后最后最高的境界,就是如普贤菩萨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欲如意足成就。
总而言之现在佛法很乱,很多佛法都被附佛法外道,以及恶心众生扭曲,然后就变坏了。所以就以这个当作借口、当作令箭,然后就可以为非作歹都有理由。种种贪爱、种种驰求都说我是先以欲钩牵。欲钩牵谁钩牵?你自己钩牵自己。如果说是师父的话先以欲钩牵,用欲去钩牵人,引得人家心动这不对。所以这是错的。那个欲是令他起修行之欲,于佛法起欣慕心、(yàn)羡心、起想修入的心。
[非以方便而为究竟也,故云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闻四谛声而悟道者,谓之声闻,以闻佛声教,依四谛法,悟真空理故。梵语辟支迦罗,孤山云此翻缘觉,亦翻独觉。值有佛出世,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空理,故名缘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谓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一切草木生而复长,长而复枯,以是了知万法皆是无常,觉悟自心,故名独觉。槜李云:‘独觉亦观十二因缘,亦可名为缘觉。’但约根有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故分二种耳。当知无论缘觉独觉,悉是佛教中小乘初步入门功夫,若住此而不肯前进,则失佛法大利,故云:‘若住此从假入空观,即堕于声闻辟支佛地。’以此种人,断尽三界见思,逃出生死樊笼,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从此以慧眼回顾三界,见其中众生,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此死投彼,彼死此还,以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头出头没,旷劫轮回,无有了期,以是深厌生死。所谓三界如牢狱,视生死等冤家,遂保守真空,不肯出假化导,专抱消极厌世主义,饮三昧酒,堕无为坑,如来呵之为焦芽败种者,即是此辈。文中经云,此经云之经字,即指方等大乘经也。因如来之弟子摩诃迦叶,舍利弗等,保守偏空,不肯前求无上菩提,故维摩居士,种种弹呵,天女散花,借灯主座,以示种种可羞可耻之事,加诸二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其耻小慕大,种种弹斥,详如维摩诘经。以是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深自叹言:我等何为永断善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大千,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乃至般若淘汰,法华会归,方领解妙法,欣今时之悟,悲昔日之迷,所以叹言:我等昔者,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因为世尊昔在方等般若会中,为诸大菩萨,授记作佛,于十方世界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不生欢喜好乐,所以者何?世尊!我等已出三界,得涅槃证,而我等年已衰迈,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著,于佛教化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不发度生之愿,唯抱消极主义,以其证得空理,见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本来不生,今亦无灭,且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凡夫众生因迷故,所以见一切法,悉是有人有我,有是有非,乃至有大小生灭,此等皆是由妄想分别中来,若根尘脱黏,则了无一物,是则名为无漏。言空无漏者,如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则内六根空;无色声香味触法,则外六尘空;乃至无四谛十二因缘,则二乘法界空;无六波罗密,则菩萨法界空;无智亦无得,则佛法界空,所谓一空一切空,十法界莫不俱空,是名空无漏也。但二乘,唯念无漏,如是思维,故于菩萨法,不生喜乐。然须知此空无漏境界,甚为至要,切不可视之为小乘,所谓十方同聚会,各各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学佛人最难行者,即是初步空无漏功夫,从无始来,一向迷诸法为实有,内有身心,外有世界,有生有灭,有大有小,身则生老病死,心则生住异灭,大地山河,有成住坏空,万象森罗,无不是有。今欲观其空寂,诚为甚难,若能达到此空无漏理,则假中亦易矣!但偏执空寂,定执无生无灭,无大无小即落于偏空,故复须从空入有,空而不空,乃至中道覆已。本社以念佛为归实为至当,谓从有念而无念,由有生而证无生,表面观之,断烦恼,了生死,舍娑婆,而趣极乐,似属消极,然一生极乐,即证妙果,乘愿再来,普度众生,故消极处便是积极也,虽似专属自利,自利即为利他之本。夫佛法重在得其真实利益,方获真实受用,切勿同科哲学说,徒以研究性质而研究之,若一味以研究性质,分别名相,不免入海算沙徒自困,如人坐于海边而不饮,终被渴死,若佛法确无真实受用处,曷能耀古腾今,流传现在,诸君请试尝之。]
正文[当知若见空无为入正位者,]这个是承上面所说的。当知就是说取了偏空的人,如果见无为道而入正位。入正位是一个很深的专有名词。入正位又称为取证。菩萨悟空而不求证,菩萨是悟了人空、法空,但是他不取证。什么叫取证?意思是住于其中而不动。不动的意思就是不再往前。不再往前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境界不再提升,自己所得的也不去利益他人了。因为你不动了怎么利益他人。菩萨观空悟空而不取证,就好像你读研究所,从大学毕业学士直攻博士,直攻博士你还是要经过硕士这个阶段。但是你不拿硕士学位。那个就是菩萨直趣无上菩提。二乘就是学士得到了就修硕士,然后拿到硕士就停止。因为直攻博士的话,比较辛苦课程很紧。二乘就是这样子以究竟的话来讲,就说大学毕业读硕士,硕士读完了休息休息再读博士。所以最后他还是要读博士。你知道为什么?因为法性如是。而且佛的加持力一定要由不得他,他还是会要成佛的。如果见无为道就是空无为。你在无为旁边加一个空。而入正位就是取证小乘四果。若取证小乘四果就变成二乘人。[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因此他就不会再发三藐三菩提心。三菩提心是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因为他的定力过多,而慧力不够,所以不见佛性。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