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唯识学的意义

文摘   2024-10-31 20:18   江苏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主讲者:释成观法师、阿阇棃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

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棃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第二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或是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没有办法断证,就是断恶证道,断烦恼证菩提。如果说光是信而没有解,你只是信佛法而不解佛的道理,那么就没有办法断烦恼证菩提,或者是即使是解了也没有照着去做,也没有办法断烦恼证菩提。【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看了很多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但对于如来的正法就是不能起正信、正解,这种情况现在尤其多。因为现在印刷发达,甚至不用印刷,家里有一台电脑,你上网就可以看到大藏经。光是看佛经,如果你不了解也不信,【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那么就产生有种种的曲解、邪解、谬解。曲解佛经自己也不知道;邪解是自己以为懂了,以自己的邪知见来解佛经;谬解是错误的理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与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合称为“法相唯识”。】虽然一般是讲法相唯识,【然而“法相”跟“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部,包括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以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具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只有大乘的法相才能称为唯识,【小乘法没有】唯识学,它只有法相。【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唯识”一词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唯识是有一个宗旨,【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什么叫法相?法相就是佛学名词的意思,佛学名相称为法相。佛学里面的种种法有种种名词,称为法相,所以法相这个词【且为多宗所共用,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把唯识宗称为法相宗,因为都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就【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事实上,法相宗这个名词是有问题的,提出来的原因就是让大家知道法相跟唯识是有差别的。



【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什么叫性宗,因为是讲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之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宗、天台宗等学,都可以说是研修“性宗”之学。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所以,你要了解,我们中国佛教多半都是性宗,【至于“相宗”,】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玄奘大师取经取回来的那一段时间而已,接着就很少有人研究。那时候【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衰弱了,乏人问津;】很少人去研究。【及至明末,】从唐朝、宋朝、元朝再到明朝末年,中间一千年左右都没有什么人研究,一直到明末,我们刚刚讲到的四大师中,【方有藕益大师、憨山大师】两个明末大师,以及明朝的【明昱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但也是很短的时间,【其后却又告式微,】又衰弱了。【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才有一些主要以白衣为首的佛学家。白衣就是在家人,以在家居士为首,譬如杨仁山。杨仁山是个外交官,是近代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把他称为近代唯识学的中心也可以。但是有一点点差别,他是在家人,而且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又喜欢佛法,因为种种因缘到过日本、欧美,喜欢西方的理则学、论理学、逻辑、科学。因为唯识学系列很严谨,所以很像科学,杨仁山就很喜欢唯识学。当然唯识学和科学是不一样了。杨仁山自己研究并在后来开课教人,有很多在家、出家都去跟他学。在家人中有名的学生就是欧阳竟无,他后来开了一个支那内学院;出家人中有名的学生则是太虚法师,太虚法师又开了武汉佛学院。慈航法师、印顺法师都是出于太虚法师的门下,都是研究唯识学的,所以他们的祖师爷变成是杨仁山。学唯识的人不能不知道杨仁山。

【大力宣导法相唯识学,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大力宣导,法相唯识学又蓬勃起来,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因为杨仁山喜欢西洋的科学、逻辑,而要研究唯识学就一定要研究因明学,因明学就是佛教的逻辑学。我著了一本《因明入正理论义贯》。其实不只是学唯识学,只要学经律论三藏的论藏,就必须要懂因明学,因为因明学是讲怎么样用佛法去做辩证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学因明学必须要有逻辑、科学、哲学的头脑才能学得懂。幸运的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自己就开始研究逻辑,在读大学的时候自己买英文逻辑的书来研究,练习题我都是一题一题照做,后来出家都用上了。我研究因明学的时候,对于“这个就是那个什么,那个就是这个什么”都很清楚。我研究从古到今的西洋哲学,从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法开始,一直到罗素、怀海德的数理逻辑,就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跟佛法互相比较,所以是很有意思的。你如果是先懂得因明学,再来学西洋的逻辑学就会容易,可是你懂得西洋的逻辑学,也不见得一定能把佛教的因明学学会,这是两回事,其中的差别你看《因明入正理论义贯》就知道了。我这样的解释是告诉你,你如果要研究唯识学也必须要通达因明。杨仁山他们就是喜欢这个东西;我不是说喜欢不喜欢,我刚刚讲摄善法界,誓修一切法,只要是佛法我都有兴趣。这些唯识学者研究唯识学最初的发心是什么?【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的高度发展。】你们晓不晓得中国佛教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学佛学这么久,佛教史要懂一点点。我现在告诉你中国佛教最大的特色就是禅宗,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最大的贡献。当然,禅宗也是西洋人最心醉于中国佛教的地方,其它宗派他们倒是不那么心醉。净土宗他们不怎么样喜欢;天台、华严他们根本不可能学得会,或很少能学得会;学密教的人也会有,但还是少。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禅宗,碰巧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伟大的发展。我们现在不是有早晚课吗?现在就以禅宗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势力来讲早晚课是怎么出来的,早晚课是从一本叫《禅门日诵》的书出来。有人曾经问我:师父,那个寺叫某某禅寺,如金光禅寺,他们是不是修禅的?这也是说明禅宗在中国传统上的势力,即使是修念佛的也叫禅寺,所以禅宗在中国的势力很大,发展也是最大。至于净土宗,严格说来不能称为一宗,因为净土是一个法门,它没有一个传承,所以不能称为一个宗。没有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净土宗的祖师都是后世封的,每一位祖师都是念佛念的很好,很有成就,后世人就追封他是净土宗的第几代祖师,都是这样追封,所以有别于其它宗派。净土宗实在没有一个团体叫净土宗,但其它宗派都是有的,有宗派,有祖师,有一代一代祖师这样传下来。譬如禅宗、天台宗、华严宗都有,现在都在传,密教也有,当然瑜伽宗(法相宗)它原来也有,只是后来断掉。前面是讲禅宗的势力广大,早晚课诵每一个寺院都要做,但是早晚课诵的课诵本就是《禅门日诵》出来的。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就是到末法时期的禅宗,【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切确、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所以有一些所谓的有心人【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因为唯识学是很精确的,他们看出来禅宗很空虚、很笼统,不精确,【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那些人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所以就变成一竹竿打翻一条船。




【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本来要救禅宗的缺点,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学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如来说法都是如来全身法体其中的一部分,【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性宗是如来的左手,相宗是如来的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这样就不是如来说法的本意。【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分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譬如性宗是如来的左手,相宗是如来的右手,现在左手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要打倒你;相宗又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要打倒你,这样不对嘛!应该握手言和,两手应该合在一起,这是对的!性相两宗是如来的左右手,都有用,不应说左手对或右手对,应是两手都对,都是如来的法,【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的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这是如来说法的本意,【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这是《法华经》中的话,如来说一切法就是要令众生修一佛乘、入一佛乘,【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这样是错的,刚才说到的左手右手的比喻是很妙的。我跟你们讲过佛在《涅槃经》里讲的瞎子摸象,瞎子是指愚痴无明众生,象是代表真理、真如法性。一群愚痴的众生因为没有眼睛,所以用手摸象,想要猜测真如法性到底是什么。摸到象鼻子、象腿、或者象耳朵,就执他所摸到的那个东西。摸是指什么?摸是指行者依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去揣测真如法性,你能摸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说你全错,但是也不对,因为你摸到的不是象的全体,仅是象的一部分。几个瞎子摸来摸去,各有意见,就讲我觉得大象像个管子或像一面墙,然后这几个瞎子就扭成一团打起来。如来的弟子也是一样,执着自己所听闻的一部分法认为是全部的正法,是如来法的全体,然后就争吵起来,有如那群瞎子认为自己摸到的那部分是全体。【由于唯识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批注】、注解【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即使杨仁山等人有些著作也是用文言文写。因为他们是民国初年人,现在来讲都是老一辈读古书的人。【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批注之文,皆多深奥难解,】你若去看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大师的注解文,感觉好像比正文还要难。我在高中的时候读论语,师大附中用的课本是广解四书,解释的文字比论语还难,不解释还好,越解释越深越难。窥基大师跟莲池大师一样是读书人,解释法相宗的东西就是这样子,文字用得很深,都是很古的文字。譬如他把鱼虾写成鳞虫,我若写一定写鱼虾,因为我也想不出鳞虫,当然我也会把监狱写成囹圄,这是很普通的。【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达。】我发心写这一部的时候,我的发心是你如果能看懂,条件是:第一,要读国中毕业,当然是真正的读了国中,而不能是混的;第二,脑筋不能太差,至少要中等就可以了,上等当然是最好的。所以我里面写的言简意赅,该交待清楚的就交待清楚。【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众生如果能够自己很普遍的去看佛典,对于佛典里面的道理都能正信正解,就不怕被恶知识迷惑、欺诳。【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能够宣扬佛所说的唯识的正旨,因为现代人讲唯识有种种的动机:有的是因为唯识学跟科学很接近,为了表示佛法不落伍也很科学,所以他们提倡唯识。这就没有必要,好像一种自卑感的反弹,佛法没有什么值得自卑的地方,以我看来,佛法不是很科学而是超科学。如来说唯识的正旨不是这样的目的,我们佛法也没有输给西洋的科学,我们佛法也不是很科学,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错误观念“佛法是迷信”而出一口气。那么佛讲唯识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唯识学是帮助你修行的,跟世间法没有关系,至于世间人要怎么看佛法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注解百法明门论,并且相宗的经典我已经注了七部,现在还有五部没有出版,但已经写好了,目前正在校对排版。我注解这部论典就是要宣扬如来唯识的正旨,如来唯识的主要正旨并不是为了世间人学术的研究,而是要令法界众生普遍能得正知、正信解:【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没有隔碍的意思是性宗跟相宗没有互相违逆,譬如性宗是如来的左手,相宗是如来的右手,但两只手不是冤家,不是敌人,这两只手是如来法身的两只手,不需要自己打自己。如来所说的性宗的法跟相宗的法互相之间没有冲突的,那么怎么会起冲突呢?众生自己愚痴,自心冲突,所以所见如来法冲突。自心有冲突,见法就有冲突,乃至见一切法都有冲突。



【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斗诤、莫起违逆之意,】如来说的法开始好、中间好、后面也好,一切都好,佛弟子对于如来的圣教不要起斗争,也不要有违逆,也不要跟佛如来抬扛,佛这样说你偏偏就不信从。【更勿兴谤;】不要譭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这样才能够【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超越种种障以后才能够【直趋无上菩提。】这就是我为什么注这一部论典或是后续相宗的、性宗的经典的缘故,就是为了普遍令众生都能“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甚深微妙,不是那么容易解的。三、何谓唯识学?在中国,唯识学的修学只有唐初、明末、还有民国初年到现在。但是依我的感觉,毫无疑问,唐初时是正法;从西元六、七百年到一千六百年,中间断了一千年,直到明末才有蕅益大师、憨山大师出世弘扬唯识学,明末清初因为是乱世,所以学术也乱;到了民国初年,研究唯识学的方向有待商榷。何谓唯识学?唯识学的意义是什么?【“唯识学”之义,一言以蔽之即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有人说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我也讲了一篇“佛教心理学跟弗洛德心理学的比较”。幸好我爱看杂书,在高中、大学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所以在研究唯识学的时候也能用得上,你要研究唯识就需要很多东西,而我也没有被心理学难倒。至于很多人称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这就是错了,幸亏我懂什么是心理学,否则就跟着别人喊洋人为老爹。唯识学不是佛教心理学,心理学虽然很时髦,但心理学是从十九世纪才开始的近代后起的一门学问,而且现在还在雏形阶段,还没有定见、定案,还在实验阶段而已,多数理论都还是假说,不像数学、哲学、物理学、化学很多定理,心理学是没有的,它是很幼小的一个学问。西洋的心理学跟佛法的唯识学哪能比,佛法的唯识学已经住世几千年了,理论跟实际的内容都微妙的不得了,而且互相没有抵触,浑然成就一个很精确的体系。我不是很心醉于科学的人,都这样赞叹唯识学,如果是心醉于科学的人,一旦进入唯识学就出不来了。事实上,因为唯识学里面的名词很多,你进了那个林子里面就出不来了。佛为什么要讲唯识学,简单一句话:要帮助你修道,佛讲法除了要令众生修道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所以如果研究唯识学搞得变成研究学术或学问就走错路了。【兹释如下:】

【近代由于科学昌盛,因此大众都十分崇尚科学。而于佛教中,亦有此风尚。其中以一些唯识学家之见,更为显著。他们看到唯识学中诸多法相,及其脉络分明的关系,觉得唯识学“很科学”,而且唯识学所研究的主题,亦都是所谓的“心理学”方面的,所以他们便把唯识学当作“佛教心理学”来研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不正确?原因第一:【唯识学虽然“很科学”,但它究非科学;因为佛法虽可以“很科学”,但佛法是超乎科学的。同理,唯识学也非“佛教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世学(世间的学问),所谈的是“世谛”,世间的道理,而唯识学则是“出世法”,所参究的却是“出世谛”,出世间之正理;故两者不可以混同;更不可因唯识学与心理学在题材上有少许相似之处,就因此令佛教徒觉得自己“身价百倍”,很有面子,或是赶上时髦,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佛教徒为什么要自卑?奇怪!我在美国开始学佛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学佛都怕人家知道他是佛教徒,觉得不好意思。就好象有人结婚了,不好意思让人家知道他结婚了,除非你的结婚物件实在很丑,像个丑八怪、丑九怪,所以就怕人家知道。可是佛教有这么丑吗?不会吧。



【因为若这样想,即是“以世间法为贵”,】科学比较宝贵、比较高,【以及“以世法来判别佛法的高下”——也就是因为这种观念的错误,而令某些佛学家以“科学”的标准,重新为全体佛法作“判教”的工作,】天台宗、华严宗都有判教,是对佛说的法(一代时教)来分门别类,判出五时八教或藏通别圆四教,判出它的始末因缘以及它的高低。现代也有人要重新判教,依科学、考据为准来重新判教,【从而导人疑、谤种种佛法。】用现在的话讲,对于全体佛法重新省思。其实就是批判,重新批判并给它重新定位,那么你就会怀疑传统所信的以及传统所作的,都是“古人未必全对”的这种心理作祟,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第二,【若定要说唯识学是一种“心理学”,则须知它并非“普通心理学”,】你若是学过心理学的人,你就知道心理学有很多种,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群众心理学等等。所以,你如果一定说唯识学是一种心理学的话,那么它并不是普通的心理学,也可以说不是普通人的心理学。【而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也就是修行人的心理学,修行如来正法的时候,乃至于转识为智的过程中,你会有种种心理变化。我们学佛法要开智慧,但是在还没有开智慧之前是识,怎么样能够做到转凡为圣或是转识为智,唯识学的目的就是研究、探索“修行人如何转识为智,转烦恼为菩提”的过程,这非常重要,非常好。所以,唯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凡夫心理学,而是修行者心理学,而且是只有对修行者才会有用;你不修行就对你没什么用,不修行的话,你就可以跟人家臭谈,表示你很有学问,但是这有什么用呢?顺便讲到,我以前读书都不是为了要跟人家臭谈的,因为我很死脑筋,目的只是为了要充实自己,可是这已经不太流行了,现在的人是学一分秀两分,或是学一分秀十分。唯识学是修道心理学,【这是一切学唯识的佛弟子,必须要知道的事。】其实是一切佛弟子都应该要知道的事,我们学性宗,参究法性或真如本性,但真如本性在修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就属于相宗的内容了,也就是唯识学的内容。从初发心到种种修行的信解行证的过程中,你会有哪一些心理变化,会碰到怎么样的问题,种种修行的解断证里面有哪一些过程,你要深入唯识学才不会走错路。光知道如来的左手很好,但是有两只手不是更好吗,只有一只手就只好练独臂刀了。【因为佛及菩萨慈悲开示唯识正理,都是为了帮助佛弟子修习菩提正道,不为别的,故是“助道心理学”;又,唯识学所处理的“心理问题”,都是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会碰到的种种现象、问题、或困难,以及如何去面对、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学”。故此“助道心理学”,其内容、题材、及目标,大大不同于处理世间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学”。】唯识学是处理修行人的心理学,排除修行人的心理障难的心理学,【因此,“唯识学”可说是一套专为佛法修行人设计的“修道心理学”,故不能把它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学了唯识学的道理以后,你要用那些道理、方法来观察自己的心相,去印证自己的心。心性是无相的,无相故不可见,但心还是有种种烦恼,烦恼就是心相。虽然心性本来是寂灭的,但你还是会有种种烦恼,还是会有种种痛苦,而种种苦恼都是相。所以你要修道、证道是在哪里着手?就是以不动的本性为主,去修那些相:初发心有初发心相,皈依有皈依相,受戒有戒相。依你的本性去发心、皈依、受戒、求法、修菩提。如来成道称为八相成道,所以你要知道,连如来成道都是相。虽然依于性来讲是本来成佛,但是先别谈那个,因为众生还是有众生相,烦恼还是有烦恼相,六道还是有六道相,三界还是有三界苦相,轮回还是有轮回相,这些相都必须要了知。修行就在了性达相,所以左手右手都不能偏废。




【那么“唯识学”的“唯识”二字,究竟是什么意义?】这就要讲的比较深一点,【“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识是指八识,【“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所以叫唯识。我们的心识有三个成份:第一个成份是自证分,就是心识的本体,就好象电脑的硬体就是它的自证分;另外两个成分是见分和相分,见分跟相分都是心识的作用,好像软体,譬如Word、Windows。心识粗分有体跟用,细分有三个:本体、见分、相分。见分是心识现出来的,有能见、能够觉知的功能;相分就是所觉知的。譬如你在心里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有没有听到心里念南无阿弥陀佛?有听到,有南无阿弥陀佛的“没有声音的声音”在你心里面,这就是相分,就是你心里面所现的音声相。你有没有觉得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见分,你能念的心。因为能够念,才能够有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所念,能念所念是的背后是心的本体,这就是修证的过程。我现在这样教,一般人很容易懂,能够体会心里有现出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这就是相分,是最初的外层的;能够觉知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见分;自证分更难,要以后再说。这就是八识本体划出来的两个作用,能念所念,能见所见。能见的就是见分,所见的就是相分;或是能念的心、所念的声音。读国中时没有混,而且如果有中等资质,我这样教就应该大致懂了,但是还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你想要求智慧才行,不想求智慧的人是没办法的,不想求智慧的人一听经就睡了。


众生皆有佛性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一些学佛的文章,视频利益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