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讲解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百三十五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台北大毘卢寺
2012年10月1日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菩萨已经得到法性身,所以就[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授记他就将来决定成佛、必定成佛。而且给你指出一个时间日子。[则是庄严兜率陀天,]他又具有这样子的功德,以能够庄严兜率陀天。这兜率陀天怎么样庄严呢?用你修行的功德、福德、智慧来庄严。不只是庄严兜率陀天,乃至于菩萨庄严佛土也这样子的。庄严佛土就是在那个佛土中自己成就种种法,成就种种功德,然后以此功德度化众生,令众生远离一切的垢染,而成就清净法身。所以这样佛土就庄严了。因为什么?因为这佛土没有肮脏污浊的东西就庄严了。[示现降神入母胎、出胎]接着这尊菩萨就示现降神入母胎,就是到娑婆世界入胎、出胎,这个都包括在内。[出家、诣道场、]诣道场就是到菩提场去坐菩提场。[降魔、成正觉、]成道就是成佛。[转法錀、入涅槃,]这个叫做八相成道。这一切诸佛有一个常法,就是八相成道。他如果要成佛一定要经过这些过程。八相就是示现这八种相,在他成佛的那一生,入胎、住胎、出胎、出家、坐道场、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这叫八相。所以你看看又讲到这个,成佛不是说性上成佛就可以了,相上也要成佛。为什么说性上成佛还不算呢?因为依理上来讲本性皆是佛。所以一切众生本性是佛。可是我们明明不是佛,那缺了什么?性就是理,我们有理无事。本性是佛,相上成佛。本性是佛这个是指状态。相上成佛你要成佛,成佛就是动作。所以本性虽然是佛,可是相上没有成佛,要让他成佛。所以本性是佛没错,但是相上成佛的时候,就是理事圆融究竟圆满。本性是理,相上是事,所以理事圆融才是究竟圆满。你们抄笔记把定法改一下,诸佛常法,其实这个常就是一定的意思,但是不这么说。理上事上都圆融了,才究竟圆满究竟成佛。[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究竟是究竟成就。究竟成就一切度众的佛事。[具足法报化三身,也是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这个初发心是指像莲花初开一样。莲花初开,开了以后它就是一朵莲花了。所以初发心是指这个。但是如果含苞待放,那就是还没发。所以胎藏界有一尊佛叫开敷华王佛。这个初发心的发是指莲花初开,不是指我们一般人的这种初发心。他整个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决心已经开了。
释文[上既与诸大菩萨为其等侣,则破无明,证中道亦明矣!无明既破,则与中道相应,从此能常常安住于法性身中。言法性身者,即真如法性清净之体也;凡夫众生,则以五阴四大假合为身,二乘以意生为身,菩萨能分破无明证中道,则与法性为身;与一切法而为其性故,亦名法身,谓此法性之身,遍满十方,无量无边,色相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普度十方,是名法性身也;若从体起用,加以方便力,如下八相成道,非生现生,非灭现灭,示同凡夫,有生死相。今行人,能常常安住真如法性身中,则为十方一切诸佛,称叹授记。授谓圣言说与,记谓果与心期,即是如来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授记作佛。如法华经中:‘汝阿逸多,当来作佛,号曰弥勒。’等是也。则是庄严兜率陀天,以下二行半文,明菩萨因中庄严八相,则果上能示现八相作佛也。梵语兜率陀,此云知足,为六欲天第四天,有内院外院之别,内为补处大士所居,外为天人所住,凡菩萨欲成道作佛,悉住此天内院,而待时机,若时至机熟,则由天而下降,降生人间;如此土兜率内院,则为弥勒菩萨,为补处大士,故菩萨欲成佛,须于因地庄严兜率内院,即此义也。示现降神母胎,即降生相,其中则包括入胎、住胎、出胎三相,然有大小乘之别:大乘则见世尊在母胎中日日三时,与诸菩萨说诸妙法,所谓住栴檀楼阁,转大法錀;小乘则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而入母胎。出家,如释尊于十九岁夜半踰城出家相。降魔相,约小乘则有,大乘则无降魔之说。以小乘执魔实有,非如大乘了魔无魔,当体如如佛魔平等。成正觉,即如释尊,腊月八日,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转法錀,即是起道树后,诣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十二法錀,说生灭四谛,乃至说五时八教。所说入般涅槃,即入灭度,此为八相最后一相。当知诸佛虽现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其实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众生缘熟,则非生现生,示现降生、住胎、出胎、乃至转法錀。若机薪已尽,则应火云亡,所以非灭现灭,是知诸佛虽薮薮现生,薮薮现灭,无非是为众生。所谓来因众生而来,去因众生而去,如天上之月,普印千江,无来而来,无去而去,能于十方世界刹尘国土之中,成就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真身谓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应身,谓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然亦有大小之别,大如现八万四千相好,及刹尘相好,遍满虚空,即世尊特应身;若被小乘及人天等机,现丈六老比丘身,即劣应身。真身如天上月,应身如水中月,因为真身如体,应身是用,体是不变,用是随缘,既能从体起用,则不变而随缘,全真而起应,若摄用归体,则随缘而常不变。全应即真,真应具足,是圆教初发心住菩萨也。]
正文[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另外一个说就初发心即成佛。[了达诸法真实之性,]一初发心就能够了达诸法的实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这个身是表示这个名词多数複数的意思。就好像是英文+s一样,我们中文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就用这个身字权且表达说,这是複数的意思。也就说这个智慧很多很多的智慧。所以这个身是多数,也可以翻成是集合的意思,或是总集。很多的智慧都不由他悟。这不由他悟也是华严经的话。不由他悟有时也讲成不由他教,有时候就讲成自然智,六祖坛经也有讲自然智、无师智,这些都跟不由他悟是一样的意思。不由的由是经由的意思。这个是高级的佛法。不由他悟,不由不需经由,他是他人之教,不需要人家来教。悟就是能够自己悟到。简言之是他听到经教已经,不需要人跟他解说,他一听就悟了。就像六祖大师一样,他在卖柴的时候,听到人家念金刚经他就悟了,那是初悟。等到究竟悟的时候,是到弘忍大师那里用袈裟围方丈室为他讲金刚经,讲了以后他就悟了。所以闻即能悟,听了就能悟。而不是说没有因缘,还是有个缘。如来的法教还是有,但是不需要人家解释了半天。解释了半天恐怕有时候还听不太懂,懂都不懂更何况说悟了。有时候也是雾了,不过是这个雾。听到以后就雾煞煞这是台湾话,就是糊里糊涂、一塌糊涂叫雾煞煞。六祖大师一听了是大悟,那我们众生一听也是大雾。所以一听了经教就大悟这种情形是有的。譬如说《地藏经》里面说:或有善根,闻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归。久化方归还不错,很多人都是久化不归。所以不由他悟、不由他教都是一样,也就是自然智、无师智。《六祖坛经》里面有讲自然智,这个自然智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天生自然那个自然。这个自然是自然流露。什么叫自然流露?换句话讲就是夙昔所修。所以那个智慧善根不会天生自然就有的了,一定都是夙昔所修。因为他生生世世一直在修,善根已经充满具足了。所以碰到机会他就自然流露出来。举一个例子你就会懂,就好像你银行的账户里面有很多存款,你就不会缺钱用。你要缺钱了到提款机,你提款卡一放进去就自然流露出你的钱。一样的,你夙昔所修的善根,等到因缘到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了,这叫自然智。而不是说没有原因的、不需要努力的,不是那个意思。所以六祖说是因缘法,而不是说自然外道。自然外道就是指无因无缘,也就是一切的祸福,乃至于因果都没有因,那个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这是错的。自然智是指自然流露。这自然流露也是夙昔所修充满了。又称为无师智。
你现在看到他的自然流露是在果上。过去他的修因你没看到。因为你没看到,所以你以为他是天生自然,要不然说他是天才。譬如说莫扎特三岁就会拉小提琴,六岁就会写谱,这个好像说天生的。事实上因为没有夙世的智慧,所以看不到那个因。所以说他是天生的、天才。天才的意思就是说天赐给他的才,这是错的。事实上他是累世累劫都是作音乐家,所以他就自然流露。说这个大音乐家莫扎特倒是很远。我讲一个近的,我有一个弟子他打鼓的,我记得那已经是四五十年前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一支吉他,那支吉他是他爸爸自己要弹的。这是他跟我讲的,他就拿来摸一摸他就会弹了,也没人教他。他爸爸只是简单的告诉他,因为有五条弦,左手怎么按,右手怎么拨弦这样,他就会了。然后玩了两天以后,普通的流行歌他都会奏了。这不是把人家气死吗?然后各种乐器他碰一碰就会了,都不用人教。他后来打鼓就变成鼓王,什么鼓他都会打,从西洋鼓到定音鼓,到非洲印度的什么鼓都会。这没有人教。他还可以跟古典音乐的交响乐团一起演奏,就真的有这么回事。有一个比较,他那种吉他就自己这样摸一摸就会了,我高中有一个同学他也学吉他,不是学那种古典西班牙吉他的,而是学电吉他,还去补习了三个月,可是还弹的不太好。你看我刚刚讲说会不会把人气死?真的会气死。不过这世间就是这样子,看起来很不平等,会让人家气死的事情很多。我又有一个同学,他的弟弟本来读建中,后来好像是读交通大学,我忘掉了。很聪明,聪明的不得了,我读书也算不是太烂,但是跟他简直是没的比。他平常就是上课,回家也晃荡晃荡的也不怎么读书,考试的时候就看一遍,一考就八九十分。你看真的气死人。后来他连考大学也晃荡晃荡就上去了,考研究所也晃荡晃荡就考上去了,大概就多看几次,就考个八九十分。这些都是夙昔所修。所以台湾话说不能怨叹。[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初发心菩萨因为他真正的发了,所有的法都了达,而且所有的智慧都不需要人家一点一点的指点指示。只要稍微点一下他就悟了。你把一身作无量身用引号引起来。上面华严经中的下面,“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都是引号引起来。这就是华严经里面的句子。华严经中下面的逗号(,)应该是分号(;)。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化作无量身”,也就说这个初发心菩萨,已经能够化身千百亿。因为这个初发出菩萨,不是普通的初发心菩萨,不是像你这样子的初发心菩萨。[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为什么这样说初发心菩萨即是佛?因为这一尊菩萨与佛发心一致,本觉一致,所以这个菩萨身就是佛身,只不过具体而微。具备具足了他的全体叫具体。具足佛的全体,但是规模比较小。譬如说佛有三十二相,他也有三十二相;佛有八十种好,他也有八十种好;佛有种种的智慧功德,乃至于神通妙用,他也都有,但是范围、规模就是比较小一点。譬如说刚刚初生的太子,就好像国王一样,只不过他就具体而微。初生的太子虽然很小,但是全国的王公大臣看到他都要礼拜。他就跟国王差不多。虽然他还是吃奶,也不会讲话只会哭,但是他就像国王那样的威风。所以说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是指这个意思。[涅槃经云:]就是大般涅槃经。我们大乘的三藏里面有涅槃经,称为大般涅槃经。小乘的三藏经典里面也有涅槃经,但就是涅槃经。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智者大师所译的经文可能是译别的版本。现在通常是这样讲,发心毕竟两无二,如是二心先心难。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毕竟就是毕竟成佛心,也就说已经究竟成佛了。这个涅槃经就要讲,初发心跟究竟成佛的心,两无二没有什么差别,差不多。也就说因为初发心是具体而微。所以我说我们大乘经典就是这样子,非常非常的鼓励性。像小乘乃至于外道都是挫折性,让你觉得很挫折很挫败。但是大乘具有鼓励性、鼓舞性,给你光辉、给你希望。小乘、外道都是让你觉得很挫败、很挫折、灰头灰脸,只求赶快出离这样子。但是大乘菩萨就不是。充满了智慧光芒、希望、动力。所以初发心跟毕竟心,这两个没有差很远。可是这两个心一比较,先心就是指初发心,初发心比较困难。为什么?因为你一上路了,就一定会到达终点。就怕你没办法上路,就怕你不上道。一般人不是讲说你不上道嘛。学佛也是一样就怕你不上道,就怕你找不到门路。初发心一发心了,那就已经找到门路,而且上道、入道了,那就绝对不会有问题。难就难在第一步。大乘菩萨——直趋菩提场。小乘——止于化城,菩提路太遥远受不了而休息。所以这小乘就不想要成就无上菩提,到化城这里他就自求解脱了。凡夫——迂回绕道绕了远路,再怎么绕也绕不进去,找不到寮门。外道——闪过去了。如是二心先心,一初发心,跟究竟成佛那一个比较困难呢?涅槃经讲初发心比较困难。
释文[此引经证释。初发心住菩萨,即能现身百界,八相作佛之义。华严经中,言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心即圆十住之第一发心住,即别教初地位也。住前已将见思尘沙二惑断尽,至此而能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则与法性真理相应,故能作分证佛相。此之作佛,乃是八相成道之佛,非究竟离垢妙极法身佛,故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且能了达诸法真实之性。真实之性,乃是无性,无性之性,即是如来藏圆觉妙性。此其通因彻果,亦能了知凡所有一切三昧功德智慧,及与法身,悉于自心之中,法尔天然,非由造作所得,故如来初成道时,三叹奇哉,谓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悉由妄想执著,不自证得,故佛性,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也明矣!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一身即法身,无量即应身,盖圆初住时,则能三因圆发,三德圆显,正因佛性发,成法身德,缘因善性成解脱德,了因慧性发,成般若德。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此亦从圆初住而言,因初住能现身百界,八相作佛,二住千界,三住万界,如是乃至无量世界,乃一一悉能八相作佛,度诸有情,当知凡夫初发心时,亦可称佛,不过是理即佛,非分证究竟之佛也。涅槃经,此经为世尊最后中夜所说,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大患永灭,超度生死,乃是究竟之法,故名涅槃。此经中,佛说初发因心时,乃至究竟极果时,二种不别,以初心证法身体,亦能分身作佛,乃至究竟亦不过证法身,亦能分身作佛,此正显因心与果觉不二。初心能作佛,因即该果海,后心作佛,不离因心,即是果彻因源。如是二心前心难者,因为因地发心,最为不易,纵使发心,求其圆常正信,尤为不易。古人云:‘千里程途,不离最初一步。’又云:‘万丈高楼从地起。’若地基稳固,则千层万层,亦随之而建,菩萨发心亦如是。若最初发得圆常真心,则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亦随之而起,故云如是二心前心难。]
正文[大品经云:]大品般若经就是六百部的那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你看连般若经也是这么讲,不只是华严经。初发心即坐菩提道场,[转正法錀。]密教的理趣经里面有初发心转法轮菩萨。所以这真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个确实是有的,因为本人就有一点点这样的经验。初发心精进学佛,第二年我就开始讲六祖坛经了,第三年我就闭关了,那就也名为坐道场吧。乃至于刚刚讲是不由他悟、不由他教。你看六祖坛经这是禅宗里面最高的经典之一,也是很深的。但是我看了都好像喝水一样很自然,也从来没有觉得困难过。可是到了学佛社跟大家一起结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那一部经很深,我就觉得非常惊讶,这有什么深的很奇怪。于是我就开始讲那一部六祖坛经。所以我初发心讲经,第一部经就是六祖坛经。闭关之前就有种种的体会,夜读法华经就对一佛乘大大的体会,体会是比较把它缩小的这样。你懂我的意思。那个时候一体会到那个意思的时候,天旋地转有如天花乱坠一样。夜读黄檗大师的《传心法要》到了宛陵录里面,有人问他说:何为发菩提心?这以前我没讲过,现在跟大家讲一下。黄檗大师就说:“汝但决定不得一法,即是发菩提心”。我看到这里身体的鸡皮疙瘩就都起来,接着大法喜,欢喜得不得了。初地菩萨不是有极喜地或是欢喜地嘛,我就体会到那个欢喜是怎么回事。从那夜里一欢喜,接着就七日七夜都很欢喜,都住在那个欢喜之中。七日七夜都没有一丝烦恼。我那时候也不知道说这样的欢喜,我也没有跟任何人讲。而且我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你如果得到法喜的时候,跟任何人讲就破了。它马上就到此为止。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但是你也可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子?就说你为什么要跟人家讲?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是认同、还是赞同、还是赞叹、还是钦佩、还是恭敬,少不得是这样。你如果跟人家讲,这个默默中就含了这些心。这些心就是染污,就把你那清净的法喜就自动解除了。你如果不讲那个法喜还可以在维持,可是它也不是永远的。而且我那时候也知道,自己所修的境界不能跟别人讲。因为你一有表达,就含着有所求、有所期待。可是通常除了你讲出来以后,你心里面有所祈求的那些心,自己已经把自己解套了以外。还有你通常讲出来,1、人家都没有办法理会。2、别人对你好事的反应,常常不如你的理想,因此你就会很不快乐。你就觉得说没有人理解我,我没有知音,所以心里面就会很难过。稍微有一点修行经验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诸佛祖师只是教斥我们说,自己修行的境界不要跟别人讲,但是没有讲为什么吗?我这是第一次讲出为什么。所以你知道了,你就要这样去信受奉行,这样你才会进步,这样你才不会吃亏。要不然你每一次有什么好境界跟别人一讲,马上就踢到铁板、马上就失望、马上就upset不快乐、不爽。upset的意思是倒过来了,也就是翻过去,就是心里不痛快不舒服叫upset。所以自己修行的境界,不要跟人家讲要忍得住,你有境界不要希望天下人都知道。然后希望天下人都知道、希望天下人都为你欢喜、希望天下人都对你赞叹,这都一条线下来。知道为你欢喜、称扬赞叹,乃至于恭敬,就是一连串的有所求。那就落入有相、落入著相。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