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以法为乐,凡夫以欲为乐。

文摘   2024-11-14 19:28   江苏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主讲者:释成观法师、阿阇棃 


印、中、日三国传灯,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第五十三世灌顶阿阇棃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第十六集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放掌。



      今天因为连续两周法会,两次法会人就稀少了但经还是要照讲,今天要开始讲重来没有讲过,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答案很多,学佛是为了要修行,为什么要学佛修行?答案很多很多,每个人都不一样,一般比较标准的就是求菩提、开智慧、往生净土,这些都是,但是我今天要提出来比较不是一般性的,学佛的总目的是离苦得乐。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离苦得乐到底是离什么苦,得什么乐?这个问题是这样,我记得我们以前曾经讲过一个题目谈快乐,在美国、台湾都有讲,乃至后来有一个快乐总论,离苦得乐,离什么苦?依佛法而讲苦就是应该指生死轮回之苦,这个是终究的,一般讲譬如烦恼苦,我们生活里面念念每一分、每一秒都要面对很多烦恼所以才有苦,没有烦恼就没有苦。所以学佛要离苦就要断烦恼,离什么苦?离生死轮回苦。得什么乐?依禅宗讲,离了苦也没什么乐可得,离苦就好了,离苦自然就有乐。但是以真言宗或是密宗来讲离苦以后还有乐,不是离了苦就没乐了,因为离了苦以后是空没有东西,用平常的话讲是一种平静的快乐,没有痛苦烦恼那种心情就很平静,那种快乐没办法讲,但是那一种是等于,本来痛苦或烦恼是负性的,学了佛以后去掉苦就归零,就没有烦恼的那种快乐,这是禅宗的乐。但是到密宗归零以后还不够,还要变正数,这个负性是等于是烦恼的染污,烦恼痛苦;学佛以后把染污去掉就等于把烦恼去掉,去染污就是去烦恼,就归零,就清净了,这叫清净的乐。但清净是没有东西,心里面是一片纯净得到所谓的清净法身,你整个心清清白白的,好像一片纯白的绢布一样,得清净法身。去了烦恼的染污以后就复得法身,清净了。但是你若看《华严经》,乃至看密教的经典,《地藏经》、《阿弥陀经》都有,你经一打开来就有庄严,很庄严的那种境界,那个就是正性的。这个又跟上次讲的空与不空又接上,这个染是负性的,把染去掉以后变成净的就达到空如来藏就清净真如本性,清净以后才可以庄严,譬如你们插花,那花器要先洗干净,否则你插花不会好看。不只是说花器要弄干净,你要放花的那个地方也要弄干净,所以要先清净,净以后才能庄严,庄严是要比清净还要更进一步,你把家里打扫干净以后再来做装饰。要先打扫干净再做种种庄严,漂亮好看的家具,种种庄严具,乃至里面住的主人打扮漂亮、穿名牌,这都是庄严,但是要先清净,要穿名牌之前要先洗澡。所以去染得净,然后清净以后庄严,所以离苦以后不是没有乐,如果离苦无乐等于是小乘,或一般大乘权教,也就是不是究竟的。光是去烦恼或是断烦恼不是就达到目的,断烦恼以后还要得真正的快乐,不是那种没有烦恼的快乐,而是真正有快乐,这就是佛如来自受用身所起的,这叫得乐。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就是要离种种苦、离种种烦恼、断种种烦恼,得种种清净妙乐,不只是断烦恼就好,断烦恼本身你就快乐。离什么苦?刚刚讲离生死苦,烦恼苦,当然也包括其它一切生活上各种苦;得乐就得涅槃乐、菩提乐、法乐。你说我修行的时候有法喜,法喜跟法乐一样不一样?也就是喜跟乐一样不一样?法喜就是很快乐,一下子而已,法喜充满,一下子很突然,而且那外乐度很大,快乐的程度很高但是也容易退掉,所以你跟着参加法会或是修护摩那个是法喜,但是回去(台语),不是法乐。法喜是一下子很短暂时间的受用,但是法乐不一样,法乐不是很明显,但它很持久、恒常;通常法喜是由外界所引起的,譬如我们刚刚参加共修,唱赞偈、念佛你都觉得很高兴快乐,那是法喜。




但法乐是不需要靠外境是自己的能力,所以法乐比较高、法喜比较低;法喜比较短,法乐比较长,法喜是短暂的,但它起伏高低很大,法乐是很平稳的,没有什么起伏,但很是很快乐。就好像河流一样,法喜像河水上面的波浪,看得到很明白,一看你这个法喜充满,眼睛鼻子耳朵都在笑;但是法乐就像河水下面底流,你看不到但它是在流,而且它的力量很大,叫法乐。苦依显教来讲在《阿含经》,种种大乘经典里面也都讲,这个乐除了提到菩提乐、涅槃乐种种乐以外还有什么乐呢?还有叫正法乐住,修行修道到一个程度就叫正法乐住,在正法里面得到快乐而且住在那里面,住的意思是不动,住在快乐里面不会动,但那个乐是从正法来的,叫正法乐住。密教在《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等这些经里面我们不是有那个曼达拉,曼达拉里面有很多佛菩萨,佛菩萨在那里面干什么?叫自受法乐。一切佛菩萨成道的圣者修行人都自受法乐,不要说大乘菩萨,小乘的修行人须菩提、舍利弗,他们常常都是坐在那边自受法乐,所以这个法乐是自受用身,自己可以受用,不能跟别人分享,他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没有办法传递,没有办法分享,连讲、比喻说我有多快乐都没办法,那叫自受法乐。所以一切佛菩萨,乃至密教曼达拉里面诸佛菩萨都是自受法乐,这也是告诉你,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达到正法乐住,我们是真言宗弟子,将来能够自受法乐。为什么?因为你要自受法乐那就绝对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因为今生没有痛苦烦恼来世也不会有轮回,这样懂吗?来世就不受轮回,为什么?因为你心里面现在已经有离烦恼的因,以这个因,为什么没有烦恼?有很多的优点在你心里面,其中第一个就是不散乱,你要知道烦恼哪里来?烦恼从散乱心来。一切佛法修行,不管是显密性相大小乘全都是从摄心不乱入手,全都是从摄心不乱实地去着手,你真正能够摄心不散乱那就断烦恼有希望、不烦恼有希望。但你若不能摄心不乱,然后谈断烦恼得解脱成菩提那都是废话,那都是免谈,所以一定要摄心不乱。摄心不乱就得法喜、法乐,乃至离烦恼全都在这里面,所以修行人是以法为乐,或大乘经典里面讲一切菩萨以法为自娱乐,菩萨以法来讲他来看法,法是很快乐的,佛菩萨能够以法为娱乐,那就以法得自在,就好像(台语)。你就对那个球已经得正在,玩起来很快乐。或者说你打篮球,如果那个球玩的好的就很会控球,那个球就跟你走,你玩起来就很有意思,可是你如果不会玩的人那个球就很不听你的,你玩起来就不好玩,佛菩萨对于法他已经知道法的法性,深入法的法性,于法得自在,所以他能够以法为娱乐。反过来说凡夫,凡夫是以什么为乐?凡夫是以欲为乐,欲是五欲。我上次说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是比较粗的五欲,如果以修行人来讲是更高的五欲另外的一类,比这个更高层次的,那就是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对五尘的欲望那就是五欲。譬如你说贪财在不在色声香味触里面?在呀,这个财譬如钱是有颜色、有声音、香有铜臭,触什么?钱摸着(台语),法就可以你想著有钱就想入非非,这个钱可以买什么做什么,妄想一大堆,光是一个财就色声香味触具足。色就是女色、男色,包括色、声,在作爱的时候色就有男女的美色,她的身材、美貌,也不一定是美貌,有时候很丑他看着也觉得,对味嘛。声呢?作爱时候有声音;香有香味,有臭味,狐臭他也是觉得很好。触,主要是这个触,男女根接触的快乐;法就想像的,这个更厉害,其实男女作爱靠那个色声香味触都不重要还是在这个法,法是什么?就是这个意根想像,为什么作爱会有快乐?为什么?我告诉你,都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什么作爱会快乐呢?原因在于这个——作乐想,作就是当作产生的意思,你把它当作快乐来想,把作爱这件事情把它想成很快乐就作乐想,因为你把它作乐想所以就很快乐。可是你如果把它作不乐想它就不快乐,你如果把它作苦想就更不快乐。这都是有因缘的,你如果那一天精神不好,然后就把作爱不当乐想,作起爱来就不快乐。可是有时候你虽然身体精神很好,可是你碰到一些问题你也不想作,那时候你想作的时候你就会作不乐想,所以那个作起爱来就不快乐。即使是凡夫引诱力最大的淫欲,不是每一次都是快乐的,甚至可以依心理分析来讲,金赛博士所分析的这个淫欲多半是不快乐,真正快乐的时间很少,多半是心里面的一种发泄,尤其是以男的来讲。因为你作乐想所以它有快乐,这个作乐想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你这样想所以它会变成快乐,现在就很明显,尤其是现代人,现在影音方面的设备很多,本来没有什么兴趣,本来不觉得很快乐,但是就用一些方法来制造那种快乐的想法,所以看A片,或是等等来助兴,为什么?看A片助兴乃至于用种种的设备、道具说明那个作爱本身没有什么快乐了,它必须要借助外在的东西来促销。既然讲到这个就讲清楚一点,凡夫最容易贪着的这个色欲,以现代心理学来分析,我刚刚讲通常不是那么快乐也比较不快乐,真正要达到快乐,我就这样讲以性心理学来分析,尤其你去看很多人写的小说就知道要真正快乐,要两个同时同步达到高潮,这个是要件,有一个先达到了另外一个就不满足,或者有一个达到一个不达到也不快乐,不管是男的,男的就觉得有义务令女人达到高潮,这是现代人的想法,如果达不到就觉得自己无能,他就觉得不快乐。女的呢因为受这些媒体的影响,这些现代思潮的影响也觉得男的有义务令她达到高潮,所谓达到高潮就是达到最大性欲的快乐,达到顶点,如果没达到她就觉得没有受满足、没有受照顾,就觉得那个男的角色失职,因此不快乐。如果常常这样她就抑郁不快乐,再长久下去很可能就红杏出墙了,现在人不讲红杏出墙叫交男女朋友。想要男女在性欲真正得到所谓的满足跟快乐,要必须两个人每一次都是同步、同调,同样好的精神、同样有那样欲望以及旺盛的精神、旺盛给的欲望、接受的欲望,两个人完全配合才能真正得到满足快乐,但是这种简直完美的结合这个在人生里面可能一千次不到一次吧,所以多半的人都没有办法这样,多半的人等于就是一种登陆性的需要,发泄一下就算了,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就这样,所以在这个最快乐的行为里面也含着很相当成份的不快乐,所以乐中有苦。众生以为最快乐的事情也不见得是快乐就对了,尤其是最常见的就是把这种快乐当作是一种义务,譬如太太要求的时候先生不敢不要,先生要求的时候太太不敢不要,但是实在不想作也要作,就好像变成吃饭一样,今天不想吃饭但不吃不行啊,就变成这样子。这就是众生在五欲里面轮转的一个现象,从性欲我们谈到食欲也是这样,并不是每个人吃饭都很有味道,食而不知其味的人多不多?很多。到了吃饭不想吃饭多不多?很多,不想吃肚子又会饿就勉强吃一吃,尤其是单身的自己做饭的更多,吃饭变成一种痛苦、苦差事。天天吃也不行,也会很腻,更何况看了也受不了,所以,你看以食来讲谁都喜欢吃,有的人比较贪吃,有的人好美食,有的人不好,有的人吃的清淡、有的人吃的油腻,不过比较接近是色方面比较接近,都有这样的需求。可是需求差别也很大,有的人在色方面贪吃无厌,有的人性上比较不那么贪爱,确实是有的。我讲这么清楚的原因是让你们用理性的来思惟,佛法不是有什么不能谈,这个更要了解,不要把它变成神秘,要用理性来思惟看淫欲不是都是快乐的,即使是夫妻不是都快乐,通常乐很少。通常都是义务,就这样子,所以这是为了解释众生是以欲为乐,可是以欲为乐不见得从欲里面得到真正的快乐,很少。



譬如以食欲、性欲,睡觉也是一种欲,累了当然要睡,可是真正睡多了又不快乐,所以基本需要是要,睡多了不快乐。所以众生以欲为乐是一种很辛苦的事情,刚刚讲到性欲里面现在人的妄想特别多,所以他在作爱的时候就需要很多乌七八糟的东西来帮助,也就是很多的妄想分别。这个要另外讲一个东西,譬如作爱是很羞得启口的事情,但我们讲最高尚的文学诗词歌赋音乐,这些怎么会有快乐你知道吗?那就是跟我刚刚讲的淫欲的基本快乐一样,需要第六意识的想像。譬如以听音乐来讲如果没有第六意识的想像那就没有什么快乐,你可以看到有些音痴,听音乐五音不全一点节奏感、旋律感、音乐感都没有的人那一种就可以保证没有想像力,没有想像力的人他听音乐一定感受不出来这条音乐好听不好听,如果说好听那都是听别人讲说这条音乐好听他说好听,我有这样的朋友所以我知道。以绘画来讲也是要想像,那有什么好看?没什么好看,但是要想像这构图,然后就是依第六意识去分析,构图、透视、远近、彩色,那配的好美好好,那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你再给它有一个主观的这样子的配合好看。要不然什么野兽派的图画人家说好看很艺术,但是我看就没有艺术,很没有意思。野兽派或是西班牙毕卡索,那个图没什么好看,我觉得根本就不好看。那些画有什么好看,我觉得没什么好看,可我以前也是看出各中三昧,看出其中味道,我以前留学曾到博物馆里面画展、青铜器展我就真正能体会到平面画跟立体艺术的美,可是晚了一点,我很快就学佛了,看到美没什么。那都是想像,想像就是意识的妄想分别,你说贝多芬好美好美,好雄壮好悲畅等等,那些都是意识的妄想分别。当然我这样的欣赏音乐方法是直接入到音乐里面,可是一般有的人听音乐欣赏音乐他不是在欣赏音乐,他是在想听这段音乐就会想到过去,他在听音乐跟谁在一起,就变成在回想,那个就不是在欣赏音乐,而是在欣赏音乐跟他自己有关系的过去的记忆,那个算是三流的欣赏音乐。乃至于你听到台湾的流行歌等,然后你就会想到(台语),那个不是欣赏音乐,那是由音乐的旋律勾起你的回忆,你在欣赏你过去的回忆。众生不管是回忆也好,你真正进入音乐的旋律本身去欣赏,全都是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全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起,乃至于跟所有的欣赏诗词歌赋、音乐、雕刻、美术,所有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全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你看佛就这样一网打尽,乃至于众生最贪爱的食欲、性欲全都是自心的妄想分别所生。你作乐想它就有快乐,你作美想它就美,可是我现在听到音乐我就不作美想、也不作乐想,但以前不是,以前听到音乐,我整个灵魂都动,整个心弦都动了,现在一看我心哪有弦没弦,灵魂不动。那个都是基于妄想分别,乃至于比如你买名牌的东西来穿来用,自己感觉那好舒服,可是你舒服也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才有舒服,你时时提示自己这是名牌,穿起来很拉风,很有面子,这都是跟面子有关系。名牌就是个名字,虚荣心作崇所以要用名牌,开车要开双B,这就是虚荣妄想分别。接着讲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佛可以快乐,譬如诵经很快乐,但我告诉你诵经会快乐它有条件的,譬如你很专心诵才会快乐,然后你很全心全意的诵才会快乐。可是譬如你请来法然后回去作功课,好像小学二年级一样作功课一样,赶着把它作完一点快乐也没有,或者你跟阿阇梨一起修的时候你觉得很快乐,但我跟你提醒,诵经、学佛不一定要有快乐你知道吗?所以你就可以看得到,现在台湾学佛的人口这么多,你看到有几个是满面春风的?有几个是学佛学的很快乐,红光满面快快乐乐?没有,每个人都是苦着脸,人生很苦、娑婆苦,我要往生净土,很苦。为什么这样?因为学佛不一定快乐,学佛要快乐是要有条件的,条件是什么?刚刚讲学佛快乐是那个佛法自己生乐出来,那个在有一定的条件之下才会生出快乐,你精神好、身体好、心情好、很专心没人打扰你就念完了,自己就不期然而然就很快乐。还有譬如你跟着修护摩,那你一定很专心的,那时候还不专心就该打,那就很专心全心去修,修了以后自然就很快乐,不用再去加工、或去加佐料,它自然就很快乐,因为这个法法尔如是,尔就是这样,法它本然就是这样子,令你能够清净快乐,但这不是绝对的,这是有条件的。我刚刚讲你要专心、然后精神好、身体好,譬如你今天感冒头很痛,你修法会不会快乐,不会有快乐,你能够把它修了就不错,那个就不能期望有什么法乐。你那天睡的不够,精神不好,一边念一边打呵欠、一边打瞌睡,那会不会有快乐?那苦死了,好苦,你又不敢真正的睡,可是一直从肚子里面睡出来;听经也是这样,从肚子里面,(台语)。又不敢睡可是一直要睡着,那就很苦,自己修行要得到快乐是要有条件,你要不障碍它那个法性自然的快乐才会显现出来。通常你修行要快乐必须要作意令乐,我们上次曾经讲过作意,作意就是有意的,有意的令自己产生快乐,什么意思?诵经不一定保证你快乐,但是你要自己想我要快乐,这个我们就联系坛经DVD里六祖大师讲的:当知修行是愿力法,为了愿力,你要什么愿力?我告诉你,我们都发很多愿,四弘誓愿,各种愿,这些愿都很好,但最主要先要发一个我要快乐的愿,这个空前绝后。我要快乐这个要发愿的,你有这个愿力就要去作,什么快乐?我要快乐不是叫你今天晚上去花天酒地快乐,去购物快乐,不是这个。我修行我要快乐,我诵这部经我要快乐,我如果诵经诵的愁眉苦脸的对不起佛祖,所以我诵经、我修行、我学佛我要快乐,我学佛不要学的愁眉苦脸的。所以你一定发愿你要快乐,快乐是什么?快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快乐是修来的,这听过没有?没听过,显然一定没有,因为从古希腊开始就有很多哲学家在研究快乐,但是从来没有讲到这个,我为什么会讲出来,也是因为学佛法的关系,懂了这个唯识学整个综合起来,快乐是修来的。快乐是怎么修来?有智慧才会有快乐,所以快乐是一种智慧,快乐是一种德行,有德行有智慧的人才能快乐。一般人没有智慧那就不会快乐,一般人没有德行那不会快乐,所以一般的凡夫俗子庸庸碌碌都很苦,为什么?因为没有智慧,没有德行,因为没有修所以没有快乐。可是你说我有在修,但你在修你修错了,你不知道你要修快乐,你只知道你要修《阿弥陀经》、修《金刚经》,但你没有修乐。你只是修第一步没有修第二步,你要修《阿弥陀经》快乐、修《金刚经》快乐,但你只是要修《阿弥陀经》那就完了,完了就完了,所以你一直修都不快乐。修《金刚经》你也可以跟人家吹牛说你修《金刚经》,可是你快乐不快乐,不快乐,因为我没有把快乐当作目的,这样懂吗,你要有目的才会快乐。



所以修行是愿力法,第一个发愿我要快乐,我们从结果推原因,第二个你要发愿我不烦恼,不烦恼三个字,这个(台语),我不烦恼所以有烦恼来的时候你就,我们现在电影电视里面讲跟毒品说不,我们现在烦恼是最大的毒品,你就跟烦恼说不,不烦恼。一有烦恼起的时候就不烦恼,要发这个愿,你要光是不烦恼还不行,不烦恼还要有条件,我刚刚讲烦恼从散乱来,所以你要发愿、发心不散乱。现在就有好几个层次,这是一步一步的:一、你发心要快乐,但要注意这个快乐不是依靠外在的,依靠你自心,你不要回去说:老公我今天听师父的指示发心要快乐,所以你不要让我不快乐。不是,是你自己要快乐,你老公给不给你快乐是另外一回事,不能依靠别人,依靠别人没辙,而且依靠别人没有智慧,你要依靠别人那你一定不会快乐,因为什么?因为这快乐不能由别人给你的,快乐是自己自心的感受,不是从外面进来的,如果要有从外面来的就是法上,你心摄受法从中间产生快乐,这可以,但是你要依靠外面的人或是东西,或是物质,或是食品、食欲、淫欲等等外在的东西要令你快乐,都是无常的、都是会败坏的、都是不长久,而且都是苦多乐少,最终都是不快乐。所以那个快乐要离于这世间一切的五欲,自心得清净的妙乐,这就要修。所以你要发心我要快乐,但是快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是从智慧跟德行来的,先不谈这个。你要得快乐不能烦恼,烦恼不可能快乐,你要进一步发心我不烦恼,常常提醒自己,这不是发一次愿、发一次心就可以,要常常发愿、发心,要天天发心、发愿,看经里面又重发大愿,普贤菩萨也是这样子。你说这个不是大愿,这个很大的愿,这个出生死轮回,怎么不大愿,所以你要天天发心发愿不烦恼,念念跟烦恼说不。可是你要是要不烦恼也不行,为什么?烦恼从哪里来?从散乱中来,所以你又要天天进一步发心我不散乱,不散乱才能够不烦恼,不烦恼才能快乐,你若能够这样子的话,你终于能够变成成观法师的快乐弟子,也是佛菩萨的孝顺儿子,OK?一定要这样作,可是这个不散乱有很多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们等春节再来开示,春节我要传一个很好的法,那就是决定往生陀罗尼,观察(台语),等春节修了这个法就可以努力的去持,等于买保险赶快。刚刚讲作意令乐,这就是你发心的过程,除了这个你要作以外,你在诵经的时候为什么能快乐,你要作意令乐。还有为什么你诵经的时候、或修法的时候能够快乐,我解释这个道理给你听。法本身是中性的,法本身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你说《金刚经》快乐吗?这不成话,《金刚经》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金刚经》就是经,《阿弥陀经》快乐不快乐,《阿弥陀经》应该快乐,因为是极乐净土,我们不谈,我们就讲《金刚经》快乐不快乐,《楞伽经》快乐不快乐,法本身没有快乐不快乐,只有你学了那个法以后产生快乐还是不快乐,可是你说我学了法以后还会有不快乐?会啊,怎么不会。譬如你学了法学不懂,那你怎么会快乐;譬如现在时间还没到,你没有拿到好的校本,你就去看《楞伽经》看的糊里糊涂,一楞一楞的,你快乐不快乐?不快乐,你要看得懂你才快乐,你不懂的话怎么会快乐?不快乐。法本身没有快乐不快乐,快乐不快乐是摄受法的那个人的心快乐不快乐。为什么法能够令我们快乐?我们对于法如果有信、有解、有行、有证,那都会有快乐,或是有悟。
合掌
回向

众生皆有佛性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一些学佛的文章,视频利益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