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主讲者:释成观法师、阿阇棃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
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棃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第三集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放掌。
唯识的意义
唯识学的唯识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唯识的意义是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此外,并无他物,故说“唯有识”。我今天在准备这个教材,我就想要让在场的人都可以听得懂,多花一点时间没关系,我讲到的内容不敢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懂,但是希望至少大部分人都要懂,我的发心是这样。易而言之,即华严经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而此语的另一半,“唯识”的部分,则在“相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三界唯心,唯心是性宗讲的;万法唯识,唯识是相宗讲的。这句话里面就包括性宗跟相宗。三界是什么意思?三界都是唯心之所变现,三界讲的是众生有情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心所变现,唯心是性宗讲的。另外,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八识心所现出来,这是相宗讲的。这句话就是性宗跟相宗合在一起,性宗跟相宗在这句话里面碰头、交集了,所以很有意思,一般对这句话是耳熟能详,但不知道它深意居然有这么深,牵涉到性宗和相宗而且是合在一起,交汇。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就在性宗的圣教中很详细的开示,另外一半唯识的部分就在相宗的圣教中广说开阐。所有的性宗包括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以及般若诸经,如金刚经、圆觉经、起信论,所有性宗的经典全部在阐释华严经的三界唯心这一句话;在唯识宗以及相宗的经典全都在解释万法唯识这句话。故知,“性宗”的“唯心”,与“相宗”的“唯识”,性宗所说的唯心跟相宗所说的唯识,在真实内涵上,实无差别,只是所对的根机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别,如是而已。不管你学性宗还是学相宗,其实这两个在内涵、究竟来讲没有很大的差别,它的根本源头里面是没有很大差别,本体是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起用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根器不一样,讲的方便就不一样,为了要对不一样根机的众生,讲的方式就不一样。是故当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性宗跟相宗,一般人讲性宗跟相宗两个是互相敌对、相反的,事实上却不是,而是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好象鸟的两个翅膀一样,鸟的两只翅膀比人的两只手还要厉害,为什么?鸟只有一只翅膀不能飞,鸟不能飞就会被吃掉、会死,人独臂还可以活。又,如来说法之常途,常是“性中有相”,如来说法一般平常来讲都是性宗里面有相宗、或“相中有性”,相宗里面也有性宗;乃至“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佛法里面讲显密性相、禅净律密,但都不是绝对的,互相都有包含、包容、交接的地方,佛讲禅法的时候完不会全是禅法,其它的法都没有,不会这样的;讲密法的时候完全是密法,其它都没有,也不会这样;讲净土的时候完全是净土,其它都没有,也不会这样。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感觉好象讲性宗的时候完全是性宗,没有相宗,其实成份都有,只是成份的多少而已,他一定要有,不可能完全独立,跟其它法门完全隔阂,这是不可能的事。以禅宗来讲,禅宗要观想,观想的部分就属于密法。净土宗也有观想,尤其是观想佛像、观佛相好、观佛土殊胜,这就是密法;净土宗修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禅,净土宗也有禅。净土宗有禅也有密,问题是你懂不懂,会不会修,不会的话你修的就是很单纯、很简单、很粗糙的东西;你如果懂得很多,通一些禅、懂一些密,那么净土法门你修的就很精致、很高级,就比较属于正法里面的净土法门,而不是像法或末法的法门。同样的,不止是修净土这样,修密教也是这样。末法时期,如果你不会禅法而修密法,密法里面所包含这些禅理你就没有办法做。无所得、不可得、阿字本不生,都是讲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一切法的真如本性不生不灭,如果你是修禅宗或性宗里面其他的宗派,一天到晚就讲这个东西,而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你去学密,这个地方你就过不去,所以你修密的时候必须要有禅法的根基。你光念咒而没有禅法的根基,不懂得道理你也不会观、观不出来,你所学的变成只是一个躯壳形式,转密法为表相而已。只是一个表相而已会怎么样?只得福,不能开智慧。因为你不能把道理用在心里怎么样持、怎么样观想,或是把法摄到你的心里面,这都是性宗所讲的东西,都是禅法里面所讲的。你必须要懂这些,你要懂禅,要懂些密,当然要持律,如果你学密的话,当然这些都要学,不能说我只学一个,你懂的越多、会的越多,你所学的任何一个法就越高级、越精致、越完全、越圆满,直言说,就不是跛脚鸭,或半身不遂之法。你真正要修法就不能拣择,只要是法,你都要有胃口,都好好去修摄,这样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学得越多,你就越通达,修的就越好。必须要知道佛说法就是这样,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性中有相,相中有性,都是互通的,都不是隔阂的,只是广略开合不同。以般若心经来讲,心经是禅法,但最后一句是咒,那么短的经文里面有密法。法华经也有法华三陀罗尼,也有密法;净土宗有往生净土陀罗尼、阿弥陀佛本尊咒、或者功德宝山陀罗尼,这不是密吗?都是密法。这都是显教里面的密法,所以显中有密,心中不能有这样的分别,我学密就是学密,我就不学别的,或瞧不起别的,我修净土就只是净土而已。因为佛没有这样的分别,讲的法里面种种要素都有一些,就好象我们吃饭要营养,各种营养素都要有一些,不能缺少偏废;法食也是一样,各种养份都要有一些,蛋白质、水份、糖分、盐分、维生素、维它命都要有,这样你的营养才会均衡,你的法身才会长得茁壮。显中有密,佛在讲显教的时候显法比较多,密法比较少。净中有禅,佛讲净土的时候,净土法比较多,禅法比较少,但还是有禅法,净土法门里的是心是佛、是心做佛,这就是禅法,最高的心地法门。佛为什么讲净土法门?十六观经里面讲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最高的目的是这个。在净土法门里面讲禅法多半就是点到为止,净土里面讲密法也是一样点到为止,往生净土陀罗尼就点到为止,所以是主伴有异。例如若对相宗之机,则广说相宗之法,对于相宗根机的人,相宗的法广讲,而略说性宗,性宗不要广讲,乃至点到为止。反之,若对性宗之机,则于经中广说性宗之法,略说相宗,乃至点到为止。至于显密的广略开合亦如是。
如来如是说法之用意为:1、令学者广种善根。佛在讲法时,每一种法他都会涉及到一点,借这个机会让佛弟子能够多种一些善根,不要学一样东西而只懂那一样东西而已。以诸菩萨没有只修学一法便得成佛者,菩萨是没有一法菩萨,菩萨一定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只要学一法就是没有真正的发菩提心,胃口还没有开。所以,菩萨皆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无量福德资粮,广度众生,然后方得作佛。修三大阿僧祇劫是修很久的,世尊坐菩提树他就能成佛,是他还没有坐菩提树之前已经修过了三大阿僧祇劫,修了无量的菩提资粮,才示现这样。不是成佛时才度众生,做菩萨应度无量众生,大家了解地藏王菩萨,度生将毕当作佛,不是众生都度完了,而是该度的都度完了;观世音菩萨不是这样,观世音菩萨是接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入灭,观世音菩萨成佛,观世音菩萨示现菩萨度众生。佛在经中讲:一切众生都不能离于善知识,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才能够修行。2、令菩萨于法知所会通。佛讲的法是性中有相,相中有性,密中有显,显中有密,所以菩萨对所有的法都应当会通。诸法之性本通,众生以自心闭固凝滞,故于法滞碍不通。诸法是的性本来是通的,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则法自然通达;如来欲令众生借着于法性之会通,而达“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说。如来为了使众生法性会通,法性会通而达心通,所以佛讲的种种法互相有交集。3、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对了使菩萨没有法执,断所知障跟法障,你们知道我学密最大的好处之一是什么?就是断除法执,对法都没有执着,这个是很难的。因为原来所修的是显教,然后禅宗为主,先入为主会比较有执着,修密以后是渐渐的,也不是一下就变了。本来譬如右手拳是禅法、显教,本来密教(台语),后来渐渐密教就长大一点,变成以显为体,以密为用,但是既然以显为体以密为用,就有体有用,体就是本体,以显为体,那还是显教还是主要的,所以以显为体,以密为用,等于是说显教还是主要的。到后来渐渐修久了以后,渐渐显教跟密教达于平等,体跟用就合在一起,显密就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个人修学的历程跟体验,有先入为主,都没有那种基础,没有那种熏习的机会,所以很隔膜,所以慢慢的习惯,尤其又是到日本去求,对日本以前又有点点感冒,高中的时候管日本人叫小日本,然后对他们以前战争的时候也很不苟同,认为正义感,很难认同,种种障碍;对日本人的那种反感,很难克服,我还是觉得那样是不好的、不对的,我还是渐渐克服,最后法就这样合起来。所以一般人学密会碰到什么我都经过,为了令诸菩萨能很快法执、所知障和法障,什么叫所知障和法障?你如果因为有法执的关系,譬如你若学禅宗的,你对禅宗很了解、很认同,但是有的人就很偏执,就瞧不起其它的宗派,净土、或是三论,他都不苟同,这个就是所知障。他的所知都在禅宗,对其它宗派都不认同,不要说密宗,对其它宗派都不认同,这叫所知障;因为他依于他的所知,而起障碍,这叫所知障。所知障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佛说凡夫,因为我们心没有通,所以没有种种的宿世通、他心通,所以对于一切众生,对于法性、对于三世都不能了知,所知有障碍,对过去世所知有障碍,你能不能知道过去世?不能,所以就是所知有障;对未来世,你来世要生到哪一道,你能不能知道?不能知道,那你就所知有障碍,这就是所知障。对于你今世为什么做人,为什么生为男、为什么生为女,为什么长的好看、长的难看、身体好、身体坏,这一切过去的因缘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对不对?过去无量世的因缘你不知道,这就是所知障。最深最原本的意思,所知障是指这个,对于一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然后因缘业果所知有所障碍称为所知障,都不能了知称为所知障。有的人以为因为学科学,所以对佛法就有所知障,因为学问太多了,有所知所以对佛法有障碍,这叫所知障。那个也可以算是,但不见得是,那个不是真正所知障本意,那个应该算是什么?那个应该算是业障,从事的职业,所作的业起的障碍,叫业障,那个不叫所知障。
法障是什么?法障就是你要修什么法的时候起障碍,乃至于你要修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就生病了,这就是法障。故如来说法相中有性,性中有相,又悉令断除对法之偏执。我们众生对法,你学了一个法就会偏看那个法对不对?那就是对法的偏执。但是菩萨修法,菩萨学法应该任何法都没有偏爱,只要是佛说的法都好,我都想学,而且都努力的学,这就是于法没有偏爱、偏执,那就断了法执。这断法执很难,比断我执还难,因为没有法执就定然没有我执,但是没有我执不定没有法执。再者,有些经典,所对之根机为圆熟之大机,圆就是圆满,熟就是成熟,圆熟的大机就是大菩萨的根机;于彼等经中,如来即为之开示性相融合之无上法教,对于圆熟的大机所开示的法都是性相圆融,没有偏于性或是相,因为学一种就已经很困难了,你何况两种合在一起,而且份量一样。就好像你在大学两个主修,那这个很难,你光是一门主修就已经很难了。譬如你学哲学,然后又学社会学,都是主修,那你考试的时候是两个都要通过,写论文要两篇,然后你拿到的学位就是?(台语),所以性相圆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是无上的教法,例如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皆是。是性相圆融,性宗跟相宗很圆满。其次,“唯识学”之意义,可再从“唯识”二字,及“五位百法”来研讨,便可更为详细:㈠、从“唯识”二字看:什么叫唯识?唯就是唯有,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你看这里,什么叫唯识?一切万法唯识无境,怎么解释你看这里,识是什么?识就是心,八识。依佛的说法这一切万法,就是外面的法,都是我们这个心识所变现,所以这个心,这个外面的万法虽然有这么千差万别的万法,但事实上都是你这颗心,外面只是相,你心上所现出来的相。就好像一面镜子上面所现出来的影像一样,所以那个只是影像而已,那个影像不是真的,但那个心是真的。只有心是真的,它所现出来的其它外相都是假相,所以唯心无境,境就是外面的万法,境都是幻相,心所现的;但是你要真正悟到的话,在这里面要不断的研究,然后勤诵经、礼佛、诵咒,心越来越明,就能够真正的契入那个道理。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所以一切境界,并没有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修行的人尽量作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占察经中地藏菩萨,都修这个唯心识观,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缚: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这段单单就唯识总义,一切都是圆成实性,圆就是圆满,成就是成就,实就是实在,圆满成就实在的性,圆成实性是法相宗和唯识宗所说的,而如果说用性宗来讲其实就是真如本性,两个意思一样,用词不一样,因为真如本性是圆满的,而且是一切成就、本自具足,然后是实在的,不是虚妄的,真如本性是实在的,所以叫圆成实,所以真如本性这种性叫圆成实性。令舍依他遍计来反求圆成实性,依他起是我们心这个依外境而起,他就是外法的意思;一切的法都是依他起,自己没有实性。遍计就是自心的妄想分别所得到的性叫遍计所执性,这个是很深的,但你要学唯识这三个你一定要记住,这是唯识三性。三性是什么?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着的那个性叫所执性,第三个性就是圆成实性,外法是依他起性。
㈡、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唯识百法,大类分析“一切法”为“有为法”及“无为法”,这两大类法即摄尽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五位百法表里面,我这图里面有,世间跟出世间一切所有的法叫做一切法,这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哪无为法,所以你要懂得金刚经最后一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对不对?那你就要懂得这个东西了,要懂得一切有为法,但是那个如梦幻泡影的是指有为法,无为法不是;一切有为法才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是无为法并不是如梦幻泡影,为什么?因为梦幻泡影是生灭,无为法是不生灭,有为法是生灭。所以有为法又称为世间法,无为法称为出世间法,也就是解脱法,所以这有为法它是包括色法跟心法,色法就是物质,心法就是精神,所以我们世间法里面不外乎是物质跟精神两种,物质的东西在佛法里面称为色法,这个色不是颜色的意思,是物质的意思,心法就是指精神的东西,就分作八识。为什么要讲唯识?就是要把一切的法分析成有为法跟无为法,让我们了解有为法是什么性质、世间法是什么性质,知道世间法是烦恼法,让我们不得解脱的法,因为了解这个以后,让我们再进一步求无为法、解脱法。那么解脱的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代表性就是这六种,称为六种无为法,就是六种解脱法,一个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很简单讲一下,虚空无为是指大自然,虚空也就是空间它没有作法,它不会作什么事,空间也没有人绑住虚空,所以虚空本来它自己就是解脱的,所以虚空无为,无为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称为无为。它是一个特殊名词,不是非要作什么,而是它是一个术语,无为就是不生不灭的代名词,因为你有所作为就有生灭,所以没有作为就是不生不灭,因为生跟灭都是为,都是动作。虚空是本性就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任何人也没有办法去干涉它。择灭无为就是小乘修断烦恼的方法,择一个烦恼把它灭掉叫择灭。因为择一个烦恼把它灭掉,譬如择贪嗔痴慢嫉把它灭掉,灭掉以后达到不生不灭解脱的境界叫择灭无为,择灭无为等于是涅槃的别外一个代名词。非择灭无为就不是有意的择一些烦恼、取一些烦恼把它灭掉,而是说因为缘缺,没有因缘而烦恼不生,没有生灭。譬如男女交合,如果有精子进去,但是卵子不成熟,那就因缘没有和合就不会结胎,没有结胎就是没有生,这一种没有生不是说非择灭,也就是因缘不凑巧这样的关系而没有生灭。再举一个例子,譬如我们若看到男女色情的东西然后就会心动,但你如果避开了男女情色的事情,不去接触,因此就不会生出贪爱的心,这贪爱心不生就称为一种无为。但这个无为并不是你已经有能力达到无为这种解脱情欲的能力,你还没有这种能力,你只是没有碰到那种情景,这样懂吗?所以因为没有那个因缘,所以你没有生那个贪爱的心,这种叫非择灭无为。如果已经是譬如小乘人、声闻乘人他已经修到对色欲不贪爱了,即使遇到情色的境界他也不动心,那就是择灭无为,他已经择灭了,所以即使碰到他也不会生烦恼。非择灭只是没有碰到因缘,如果将来碰到因缘他还是会生的,这虽然也是一种无为解脱,但不是最究竟的叫非择灭。择灭是究竟的,已经有能力去对付了。我告诉你们光是这两个名词我就追所研究,没有能够达到很圆满理解,为什么?这因为我?一直到研究具舍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才搞清楚,那些佛学大辞典没法了解,真的,所以这法都已经到末法你光是要了解就已经很难了。不动无为是指外道或是甚至凡夫外道,他修不动行达到非想非非想定,世尊不是以前跟外道人修非想非非想定,达到身心都寂然不动,将来生到无想天去,称为不动无为。你光是看这个名字就很难理解,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要很深入相宗里面的东西。所以这个真的是很深入的东西,你要很精的深入才有办法理解。想受灭无为是指声闻乘、缘觉乘入了灭受想定、灭尽定,证阿罗汉那个禅定叫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真如定,就大乘起信论真如三昧,真如无为就是真如三昧差不多,因为修真如三昧达到一切法不生不灭那种境界,这是真如无为。所以这都是不同样的人修的东西,虚空无为不是人修的,择灭无为就是大体的二乘所修,大乘菩萨也修,但不是以这个为主。非择灭无为他只是避免掉那个因缘,所以这不是一个修法,也可以算是一个修法,但不是究竟的,避免那个因缘而已。不动无为是凡夫跟外道修的解脱法门,想受灭无为是声闻乘、缘觉乘证涅槃的法门,证涅槃解脱的法门称为想受灭无为,也就是入灭受想定而证无为法,证无为解脱。真如无为就是大乘菩萨依真如本性而起修,修真如三昧、首楞严三昧证真如无为解脱,OK,时间跟我预计的差不多,所以唯识学的目的是什么?唯识学的目的就是让你了知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也有好多种,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菩萨、如来所修的,让你最后懂得说要修这一个,最后目的在哪里?这些都是方便,都是过程,都低到高了解过去,每一种法都了解了解,了解最后就引导你要修这个真如无为,OK?!因为这个太深,不能一下讲很多。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