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文摘   2024-10-19 19:38   江苏  

            成观法师讲解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百三十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台北大毘卢寺

2012年8月13日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接下去宝静大师注释的文章,你们自己看就好了。我想我这样解释应该是够清楚了。自己看参考一下,还是以大师的注释为主。我的当作辅助。释文[云何二字征起之词。言修正观者,谓反照体达,了知现前一念心性,非真非假;非真即非真空,非假即非妙有,息其缘真缘假之心,此即妙奢摩他大真谛法门。所谓一空一切空,十法界莫不俱空,即摩诃般若毕竟空,在大乘止观中,名大寂静止门。而谛观心性,虽然非空非假,不坏空假之法,诸相宛然,空而不空,三千宛尔,即是妙三摩钵提,大俗谛法门。大俗谛属有,大真谛属空,不取于空,亦不取著于有,外不住境,内不住智,了达智外无境,境外无智,境智双忘,即是双超二谛。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即能圆照真俗二谛,自心中虽复炽然分别,而常体寂,虽常体寂,而缘起分别,此名圆修中道止观。当知此全是顿教法门,妙则极妙,修却不易,而且非上根人,不易领会,以此种功夫,与前二观大不相同,若能于自心之内,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何以故?以一切法唯心故,既一切法唯心,自心既见中道二谛,则一切法无不中道二谛,亦于自心中显现,以境由心转故也。然虽见一切法中道二谛,而不取著于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何以言之?于一切法有非定有,空非定空,双非亦非,定双非中道,亦定非中道,二边不立,中道不安,然此中道正观之境界,不可以言语形容之,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证乃自知,今以文字而言者,因迷者不了,故借文字以显,所谓道本无言,假文字以显道,虽假文字,其用功所证境界,全非文字,必须真践实行乃可。]



正文[如中论偈中说: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中论就是中观论。这是龙树菩萨最重要的著作《中观论》。《中论》、《十二门论》这两部论都是龙树菩萨的著作。另外有一部《百论》是提婆菩萨著的。中论(或称为中观论)是龙树菩萨解释大般若经。但是他这一部解释大般若经,他常常隐藏了一段大般若经的经文,然后在阐释发挥,成就这么大一部的中论。这确实是有史以来就是这样子。学佛者必须一定要读中论。《中论》是阐释大般若经的意思。另外有一部《大智度论》也是龙树菩萨著的。这些都是应该要了解的。因为这个都是大乘佛法的脊髓,所以很重要。文字本身不是很深,是普通的文言文。但是因为是文言文现在的人也看不太懂。可是要去讲这一部论的话,要花很长的时间。《十二门论》是以十二门破斥外道。《百论》是提婆菩萨著的,他主要就是用一百条来破斥外道。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合称三论。这三论在中国就成立了一个三论宗。三论宗就是以这三论为研究的基本经典。三论宗后来传到日本去,日本一直都在延续,我们中国倒是断了。常常都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中国反正地大物博,发明了以后就把它丢了。一兵火一打仗就什么都丢了。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这是中观论里面的一句偈子。这个偈子非常重要,智者大师就依这个偈子而建立了天台宗。天台的三止三观就依这个建立的。当然这四句偈是整个中观论、也是整个大乘般若的要指。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我说即是空。这个中观论是性宗的经典。但是你如果用相宗来解释就很容易。你用性宗来解释性宗,越讲就越深也就越模糊。这很奇怪!我讲给你听,因缘所生法是相,我说即是空,是性是空。但是你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用性宗的讲法,再怎么讲还是花花的这样,还是抓不到要领。所以因缘所生法是相。法相只是表象、现象。它的性是空的。那就是说一切因缘和合所产生的都是幻化。幻化都是表象、现象。你要知道我们这中文有时候也很有意思。现象你注意这个现有两个意思:1、显现出现。二氢一氧一结合显现水是个相。所以有如幻化。氢是可以自燃,氧可以助燃,水可以灭火。两个一结合以后变成可以灭火。氢自燃就是火,氧助燃也是火,但是一个可以自己燃烧起火的,一个是可以帮助别人燃烧起火的,两个哥们合在一起变成灭火的。你看这个太绝了。所以佛法说一切法不可思议;连世间法也是不可思议;众生也是不可思议。众生为什么这样不可思议?你看小孩子在八、九岁的时候,男生看到女生就很讨厌,女生看到男生也不是很喜欢。等到了十三、四岁青春发动期的时候,他就转讨厌为喜欢了。而那个喜欢也不敢真正的喜欢,就偷偷的喜欢,暗中的爱慕。表面上显出害臊、不好意思。等到十七、八岁以后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就变成勇猛精进的互相追求,或是假装逃避。你看众生就这么不可思议。从此以往就贪爱不舍及至老死。所以众生不可思议,你问为什么?不晓得,奇怪莫名其妙。这就是众生感情现出来的象。所以那个现有显现的意思。2、现在、目前的意思。现在、目前的这个象就叫现象英文叫phenomenon。因缘所生法就是现象。因缘和合就生了法。所以在学文学的时候,学小说写作,当然这是指西洋文学,但是现在西洋文学是统领世界文学。什么是小说的情节呢?当一个男生碰到一个女生,接着就有事情发生,这个就是小说。西洋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这样。这个也是很莫名其妙。我们东方的小说都不见得是如此。因缘所生法,因跟缘和合的时候,它所生出来的现象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如来。不是你说了。佛说它的性相就是空,因为法相的相本身里面是没有体的。性是真是实,相是空是假。所以这一切因缘所生的法相,我说他的相是空的。



[亦名为假名]因为因缘法无自体,所以称为是假名。假名你听了会不会很可怕?会。尤其是中国人很深信姓名学的,名字不一样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不管是求职还是讨老婆都会受它影响,买房子也会受名字的影响。所以一天到晚就跟他的名字过不去,常常就要找人去算算笔画、算算金木水火土,然后配以配换一个新名字,看看明年命道会不会好一点。你在怎么改还是你了。玫瑰换成别的名字它还是一样漂亮。如果它运气不好古代人把它称为喇叭花,它还是一样漂亮。玫瑰不以因为它是称为玫瑰所以漂亮。所以人的名字也是一样假名。你看我们中国人相信名字,有笔画、金木水火土的性,因为姓名而影响他的命运。我问你那个西洋人是麦克、马克、汤姆那怎么样呢?这个是笔画多少,汤姆T是属于什么性?O是属于什么性?这莫名其妙。难道西洋人都没命了。所以这中国人就是很多虚妄的东西。而且认为确定是真实。一直都是不放心爸爸妈妈给他取的名字。当然爸爸妈妈如果给你取了阿朱不好听,换一换也是可以。可是因为取了阿朱你的命就不好,不会这样子了。所以一切名都是假名。事实上这个假名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名字一定是假,所以他是有点重复。但是可能是为了强调。为什么?名是相对于实。所以名一定是假的。实是体。这么说我叫成观,成观是名是假的,但是我的本体这是真的。我这个名字是可以换的。不过我这个名字用得好好的也不用换,没有觉得有必要换。所以即然可以换就是假的。我在讲一个东西你也是可以换,所以也是假的老婆。相对不是老婆是老公也是可以换的,所以就假。什么时候换呢?死掉的时候换,不死的时候也可以换,所以是假的。今天亲亲我我明天面对如仇,为了合约不太能摆平就大打官司。那不是假的是什么?以前的山盟海誓当然也是假的都骗人的,只是一时欢喜。众生都很一时冲动,不过一时冲动有时候他那个一时,可以稍微延续一点点。等到真正厉害冲突的时候,那个一时就醒来了,就顿时醒来。所以夫妻也是假名。你听我这么讲,你就可以比较醒一点。你老公作什么,你老婆作什么,你就比较不会那么在意,心里有一点准备。因为人如果真的动了感情以后,常常会执着那个感情,然后就会深信说对方绝对不敢背叛他,就很自信。等到她老公偷荤已经都快成定局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就是她不知道。人家如果让她知道,她也绝对不相信,而且她认为是毁谤她老公,是嫉妒她。我这么好的老公怎么会对我这样子。但是众生界就是很活泼,你要晓得感情有时候很活泼的。而且你要晓得男人跟女人是不一样的,男人多情,女人专情。男人心量广大,所以自古以来男人有好几个妻妾,他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妨碍。但是女人就不能这样子。所以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样子的双照诸法体空名假,圆融观照,所以也就称为中道之义,义就是义谛。这句话讲什么?我刚刚讲说智者大师因为这句偈,所以建立了天台宗主要的东西。你看第二句有一个空字,你把空圈起来。第三句有一个假,第四句有一个中,这就是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建立天台宗最主要的除了法华一乘以外,禅定般若就是建立了三止三观。这就是三观,因为有三观,所以有三止。体真止、随缘止、方便止这三止三观。依这三止三观建立了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天台宗所传的法里面最重要的三部。这句话我给你把它缩减一下提炼出来,你就说在因缘所生法中,观空、观假、观中就入于圣地。简单吧!因为你这四句话一念完头都昏了。宝静大师解释的这个是非常有参考价值,你们好好的研读我就不讲了。



释文[此下引论,明圆三观之理论,中论即中观论,此论共有五百偈,乃西竺龙树菩萨之所造。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以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盖修行人,内心滞惑,或生于倒见,或执于偏解,故作此论,折之以中道之理,令二边之相,即真俗不二,故名之曰中观论。此论偈中有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四句偈,义理幽深玄妙,如来三藏一十二部,无不于此四句中,收摄殆尽。因缘所生法,即指一切浮尘诸幻化相而言。能所八法所成之根身器界,皆如幻化,以色香味尘,幻成地水火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幻成一切根身器界;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耳。我说即是空者,即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之义,谓一切诸法,如空中花,生无来处,刹那即灭,灭无去处,谓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云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者,即幻妄称相之义,依于世谛,说有十界依正,种种差别不同,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故以假名称之。亦名中道义者,即是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之义也,法法全是性体,如花性即虚空性,二月即是真月,所谓以此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故云亦名中道义。楞严经又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即是因缘生法,当体空义。又云:‘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即亦名为假名。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是亦名中道义。又云:‘如来藏本妙圆心,十界俱非。’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又如来藏元明妙心,十界俱即,是亦名为假名。又云:‘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是亦名中道义。若以四教而论:因缘所生法,即藏教;我说即是空,即通教;亦名为假名,即别教;亦名中道义,即是圆教。此约一往浅深,与而言之,若夺而言之,观相原妄,无可指陈,则不特九法界阴入处界皆妄,即诸佛之阴入处界,亦莫不是妄,若观性原真,唯妙觉明,则不特诸佛之法是真实,而九法界之相,一一无不是妙真如性。大陀罗尼问曰:‘九界之相可名为妄,佛界妙相全合真性,云何而多为妄耶?’答曰:‘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悟得二字,全无实法,不过因迷失而言之耳!’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即此义也。又问曰:‘佛界之性可名为真,九界之性全属迷染,云何为真耶?’答曰:‘如酒醉人,醉见屋转,屋实不转;又如行人,迷南为北,方实不移;疑绳作蛇,绳原是麻;全水成冰,性元湿清。故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谓观性家之相,则无相非妄,故十界皆得名妄。若观相家之性,则无性非真,故十界皆得即真。中论四句,当体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一无不是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如此推而广之,无论修观,乃至依报正报,随拈一法,无不是一念三千空假中,大亦空假中,小亦空假中,有情无情,亦莫不是空假中。圆三谛理,但有迷悟之差,诸佛证此空假中,故称为佛;凡夫迷此空假中,故名众生。当知此四句偈义,最为玄妙,若欲穷其底蕴,海墨书之不尽,略言大意如此。]



正文[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这一段好。智者大师真的是智者是大菩萨,讲的话都归于真谛,归于了义。[深寻此偈意,]寻是寻思就是思考的意思。我们深深的去寻思前面那四句偈子的意思。[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非惟就是不但。不但这四句偈已经具足分别了中观之相。中观之相的意思就是中观论。整部中观论的精华它都含摄了。[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前面两种方便观门也含在这里面。[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所照一切种智,]在佛眼的后面加上所照。也就说你能够这样修中道正观,这个等于是用佛眼在照一切种智一样。[若住此观,]住就是进入而不动。你进入此观而不动。[则定慧力等,]就会令你达到定慧之力均等。定慧均等是三昧,三摩地。[了了见佛性。]因为这三摩地力,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佛性。[安住大乘,]不但住于大乘,而且是安住这很重要。因为你可以住,但是你会住的不安。为什么会安呢?因为已经达到自在。对于大乘道得自在,所以住的很安。如果住而常不安呢?就会退心。常常因为修行大乘道,看到众生难度,算了算了我还是自己好好修行好了那就退了。我跟你讲这个退心是很厉害很快的,啪就退了。可是要再回去很不容易。退心有如上坡一样,你安住于大乘的山顶上,你一退心就好像忽的一下溜下来了。溜下来是很快的,可是这个山很陡,你要爬上去很难。又开始爬一边爬一边叫。所以众生难度,但是自心更难度。自心要能够度于世间外道小乘的心很难。你把这些心都度了才能住于大乘,才不落于二乘外道世间。怎么落于外道世间呢?贪着世间法就是落于世间。所以安住大乘信心不二。[行步平正,]这个行是修行。修行的进度跟方法都很平正,不取巧、不贪多、不贪快。贪多嚼不烂,拼命想要多学但是又不能够好好的摄持消化。贪快听到说有什么法比较快,就想要找这便宜。贪快就是贪便宜。佛法这么宝贵,修行这么困难,没有那么便宜的事。而且你快有快的代价。从台北到高雄最快坐飞机,次快坐高铁,再次快坐普通车,再次快坐国光号巴士,再次快就自己骑机车,或是自己开车、骑脚踏车。所以快是要有条件有本钱才行,不是说只要快就行了。最没有本钱的就只好坐着步轮。[行步平正,其疾如风,]是走得很快的。有一个比喻就好像大象一样,牠走的脚步都很平正,但是大象冲起来很快的。[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就是一切智。萨婆若又翻成萨云若。但是为什么要翻成萨云若就搞不清楚了。佛的一切智叫萨婆若(Sarvana)。为什么说海呢?因为佛的一切智象大海一样深广,把他比喻作海。你如果这样子修行,最后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就自度、度他都很快,业绩都很好。自然就流入萨婆若海。你看智者大师教我们小止观打坐,最后是叫我们成佛。不是说打坐得一点境界,发一点点什么神通就满足了。就是要得到智眼、一切智种、定慧等持、安住大乘、自度度他,勇健如风,流入佛一切智海。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他最终的目的在这里。所以他的目的,跟佛讲一切法的目的是一样,欲令众生成就一切种智,不要得少为足,或是行少为足。不过很难。我们通常作一点点就觉得很满意今天赚够了。所以赚一天休假五天。第六天当然连续假期。所以大师就是大师,创教的大师到底是不一样。虽然称为小止观,但不是叫我们满足那个小小的止观。最后要我们追求摩诃止观大止观。从小止观导入大止观。大止观当然生如来眼观一切法,观一切众生。同样的宝静大师的释文大家好好的研读一下。



释文[天台二祖慧文大师读中观论。至四谛品,因缘所生法,乃至亦名中道义之四句偈时,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无不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观理,后将一心三观,传之于南岳,南岳传之于智者,智者发扬而光大之,遂说三大部五小部,创立法华一宗,判别一代五时,抗折诸家,超乎群说,足征此四句偈,为台宗建立三观,根本发源之处,其义理深妙可知;若寻此偈义,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空假二观之旨趣,以中道妙观不坏空假,空假不离中道,三即一,一即三,不前不后,不并不别,故名为中道。佛眼者,非凡夫之肉眼,亦非诸天之天眼,不同二乘之慧眼,菩萨之法眼,唯佛眼能具足前四眼之用,五眼一眼中见,无事不知,无事不明,无事不见,所谓观恒河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故名佛眼。偈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虽遍照十界差别之异相,而差即无差,其体还同,无差而差,照异即假,差而无差,体同即空,空假不二,即中道观,是知三观一观,名曰妙观,五眼一眼,名为佛眼;三智一智,名为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于佛性,空即定,假即慧,空假不二,即是定慧力等。二乘偏于空,菩萨偏于假,至佛住方得空假不二,中道妙观现前,了了见于佛性,安住大乘等。引法华譬喻品中,等赐大车譬,正喻行人,修圆顿止观。经云:‘其车高广,众宝庄校’,乃至‘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此略引耳。大乘即指大白牛车乘,譬三谛实相妙理,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即空、即假、即中,具足百界千如,故名大乘。白牛,即喻称性妙观,因三谛之理,由妙观显,故名驾以白牛,即名大白牛车乘。安住大乘者,无住而住,谓之安住,即任运流入之谓。行步平正者,圆观即止即观,即观即止,定慧不二,七觉调平。其疾如风者,譬圆观称性而作,任运入于无功用道,又喻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海也。当知此证果章中,所修之止观,一一与前正修章所明不同,以其前来所明,乃是分证以前之缘修。今所明者,乃是分证见道后之称性真修,故以安住大乘,自然流入等语言之,阅者不可忽略。此中纯明功用所得境界,并赞其功德,若论行之法,则正修章均已明讫,若能如是了知,则下文所明之义,及前九章之义,皆得焕然明显,不致有重烦之累也。]



正文[行如来行,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著,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行如来行,]这个接上一段。因为入于萨婆若海之后,就入如来地。你加一个入如来地。因此就行如来行。现在已经不是修菩萨道,而是修佛道,行如来境界。[入如来室,]如来室就是佛所自证如来境界。[著如来衣,坐如来座,]这就是教化众生。衣是法衣。[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虽然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著,]但是于一切法无所染著。[一切佛法皆现在前,]一切法都现在他的目前。皆现在前就是现前成就。[成就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不是净土宗的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不是净土宗所说的念佛。而是念佛法身功德的念佛,也就是《大般若经》跟《大智度论》里面讲的念佛。换句话说就不是净土宗里面所说的称名念佛,或是持名念佛。是念佛果功德而且要观想这叫念佛。这个念不是用嘴巴念,是心念。这就是这部小止观最重要最后的一个成果。下面还有更进一步说安住首楞严三昧。



释文[此下文亦是引经赞其功德。上来既修圆顿止观,安住大乘,则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即是行如来行,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行者,谓无一行不是如来行,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行者至此,能行同如来,故名行如来行;如来衣者,忍辱柔和是;如来座者,诸法空是,如来室者,大慈悲是。其中亦有分别不同:大慈悲室,若就同体,即法身;若被众生,即解脱;能令众生会于同体,即般若。忍辱衣者,遮覆为义,若就能即般若,所覆即法身,和光利物,即解脱。诸法空坐,亦有能坐所坐,能坐即般若,所坐即法身,身座冥称即解脱。经云:‘如来以衣覆之。’又云:‘肩所荷担。’又云:‘与如来共宿。’此通约圣流,自利利他,以明衣座室故。法华文句云:‘利物以慈悲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说法以亡我为本。’又云:‘一切善法慈悲为本,忍辱第一,道无相最上。’皆明衣座室之功能。今行者,著如来衣,入如来室,坐如来座者,正显念念入于圣流,非前凡小可比也,是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如来庄严,不外乎福慧二德,六度为能庄严,法身为所庄严,能所不二,即妙庄严,约止观则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一境三谛,为所庄严,故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此义也。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修一心三观,行如来行,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是为甚难,若修念佛,较易成就。正念佛时,即一心三观,能念之心空寂,即空观;所念之佛历明,即假观;非空非假,即中道观;念至一心不乱,则一心三观自然现前,此时所念如所言,所言如所念,即是行如来行。正念佛时,常怀惭愧之心,又不为外境所动,即行忍辱行;念佛之时,发愿自度度他,即是大慈悲室;念佛之时,念念与佛相应,看空一切,不为尘世所羁累,即行如来座;一句弥陀,无量光寿,光即智德庄严,寿即福德庄严,光寿不二,即是妙庄严;一句弥陀,即是行如来行,即是庄严如来;一句弥陀,如摩尼宝,面面皆圆;一句弥陀,如甘露水,滴滴皆甜,世人明哲,请尝试之。获得六根清净者:我等众生,眼为色所染,耳为声所染,乃至意为法尘所染,见不超色,耳不越声,六根悉不清净;若行人修观至相似分证位,初信即断见惑显真理,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不为三界六尘所染,此时六根互用,眼不特见色,而能听声,舌不特别味,而亦能知法,故获六根清净入佛境界。然佛之境界,即是空假中三观,圆三谛理,即大寂灭之境界也。古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又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是则于一切法无所染著,一切好境,不生贪爱,一切恶境,不生憎厌,了达好恶平等,憎爱一如,所谓:‘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身。’此时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即是一心三观,念念与佛相应,得大自在也。]



讲到这里我顺便讲一下,我这次回到美国的时候,有一个弟子他已经皈依二十多年了,学了很多的法而且很用功。在修法上很用功都没有落掉,不管是显教、密教。最近他也请了普贤法门,就是修华严经。可是他跟我讲说:报告阿阇黎我想改修净土。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跟着阿阇黎这么久,阿阇黎教我们要平等修行显、密、性、相各种法。他虽然很认真的修行,但他都是跟我请了法,然后回去修,也很少来参加法会,所以很少听到我开示。他说跟阿阇黎请了这么多法、修行了这么多法,可是我不知道阿阇黎要带我们到哪里去?我就说:我带你到十八地狱去。你要不要去?他说:我就觉得很迷惑,不知道将来要到哪里去。又想到阿阇黎说你要到密严净土,可是我觉得自己的根器也没那么高,大概也没办法到密严净土。我想我还是修净土。其实这种问题我早就讲过,求生净土的问题,或是阿弥陀佛佛国的问题。五方五佛里面Mandala他们都是邻居,而且他们现在也都建了高铁。所以你只要到达任何一个境度,一坐高铁一分钟就到了。甚至不要一分钟,一作念就到了。后来我就跟他讲,好吧为了让你安心,因为你要往生净土,所以要生净土因,每天要加修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经,譬如说每天要念阿弥陀佛一千遍,其它的法你一切修行都可以这样回向,如果你跟着我修好像没有方向一样,你就加‘一切所修皆悉回向,来世往生西方净土,以及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是近程的目的,跟远程的目的都有了。这样放心了吧。佛就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才会讲净土法门。因为众生种种造业又不肯发心,只想逃避。所以就创造了净土避风港。我曾经把净土法门称为是权大乘,不是究竟大乘。因为不是直接的去修菩萨道。而是一切都等待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再说。所以叫权大乘或是拟大乘。净土宗里面所说的成就,就是指说往生净土。而往生净土实在说也是不错了,就好像是考上大学而已,可是还没读。你也许读了一年级被人家开除了。所以考学校容易,读毕业困难。还有一个结婚容易,共同生活难。恋爱结婚风花雪月罗曼蒂克,结了婚以后材米油盐种种事情,愁眉苦脸大声小叫就是这样的。佛就看到这一点,众生他有发心修行,可是没发这么大的心。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也说,最后都要劝说念佛当作防退。退就是堕落。你怕修不好来世堕落,所以买个保险安泰你就安了。安泰是开玩笑的,因为我们这里面以前有安泰的职员卖保险的。但我们现在是要主动投保。你不管修什么都修一点净业,将来有保险就不怕了。这是佛的意思。还有一点说实话,因为修大乘最后是无上菩提很遥远,好像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在前面。所以就不放心。为什么不放心?放不下我。也就说众生我见很强。这个我是我见。这个我见不是我的见解,而是见我,见到有我。所以认为那个我是实体,怕这个我消失或是没地方去。主要还是怕没地方去。就说好像退休了就要生涯规划,要找一个地方,到那里去退休,到佛罗里达或是环游世界,总要有一个地方。所以这个真的就是生涯规划。还没死之前规划好我将来要到阿弥陀佛净土那里,然后买一栋下面有莲花的公寓。所以就是因为我见太强,放不下这个我。但是这难处就难在《金刚经》里面菩萨以无为法、以无我法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无我难。因为你不能达到无我,所以一定要顾这个我。一定要把从娑婆退休以后的房地产先搞定,先预约净土一栋公寓。你修大乘要先通达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修行无我。无我才能正在修行金刚经。要不然你怎么样修,你就是要顾这个我。你如果要顾你这个我,你就没有办法真正完全,全心全力利益众生,全心全力只求菩提。你还是要顾我这个有漏的色心。你就怕不见怕落空了。所以这难。怎么能够突破对这个有漏色身的贪爱取著呢?就要突破无始无明贪爱。贪呐所以不能勉强,无法勉强。我就为那个弟子讲了那个回向文。所以你们所有看到的人都可以这样回向。你就会安心一点。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众生皆有佛性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一些学佛的文章,视频利益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