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讲解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一百二十三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台北大毘卢寺
2012年4月2日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般若经云:‘五地菩萨觉五明。’这个五明不是外道的五明,或是世间的五明。是佛法中也相应的有这样子类似的东西。名字一样内容不一样。就好像外道也说他们有智慧,但是佛也有佛智。外道也说禅定,但是佛也有佛定这不一样的。乃至于道家也有定。基督教他们也有所谓的灵修,就是静坐。他们静坐的时候是要去体会,他的灵魂跟上帝沟通、跟上帝合一。这一个就变成一切外道的共相。一切外道的共相就是自心要跟外在的神,或是造物者合一所以才叫外道。我们佛法不是跟外在的沟通,或是要跟他结合。而是要往内自己。如果你要结合的话,是跟自己的自心本性结合合二为一。所以我们叫做内道内教。他们是外道的原因就是追逐外法。所以必须要知道《大般若经》里面讲的五明,不是印度世间的五明。世间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再解释一下印度的五明,尤其是以婆罗门教的五明。因为印度人他们本土最有学问的就是婆罗门。所以讲五明通常是指婆罗门教。他们有九十六种外道,但不见得都讲五明。他们的声明这个主要是指世间的,像声乐学、文字学这个东西叫声明。乃至于文学、作词、作诗,因为以前诗词都是可以唱、可以诵。我们古代的诗词都可以唱诵的。诗经、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乃至于宋词是更加可以唱的那叫声明。工巧明就是一切的技艺。木工、电工、水工、水泥工、种种设计美工等等。美工也算是工巧明。乃至于你很会做一些小的东西,作蝴蝶结、中国结那也叫工巧。医方明就是医生开医药诊断。因明就是印度人的逻辑学。内明是比较特殊,印度的内明在婆罗门的内明,可以说是婆罗门的专长跟特权。其他人是不能学的。最重要的就是咒术这是内明。还有祈祷跟祭祀在古代各种民族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古代除了国王以外,很有大权威的人就是祭师。譬如说以我们中国来讲,在古代商朝的时候,遇到国家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或是要出兵、要作什么事情就要卜卦,就要用丝草龟甲卜卦。作那个的人就是祭师。那个通常就等于是国师的位置。所以是连皇帝都要很尊重他。他就是通天文、地理、鬼神这些事情。因为祭祀跟鬼神、还有我们的祖先都能所谓的沟通。祈祷就祈求山川、日月种种所谓神祗。乃至于以前中国的皇帝有三种祭礼祈祷,这都是相似的。第一个、祭天。皇帝祭天的时候,所以北京有一个天坛。那个天坛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用的。皇帝祭天的时候不在紫禁城里面作,而是到天坛里面作。那个天坛作得高高的上达于天庭。皇帝要作祭天还有一个郊祭。如果有碰到大是事情,皇帝为了要祈求天神地祇来护念的时候,就要亲自到郊外去祭祀。还有一个更大的每隔一段时间,皇帝要上泰山去祭泰山。因为泰山被认为说是我们中国的社稷之主。因为他等于是管天管地一样。乃至于泰山底下的城隍,也是全国最权威的城隍。现在讲那个祭祀就是祭师在中国来讲,除了要懂那一些祭术还要懂祭礼。他需要通达《礼经》、《周礼》、《仪礼》、《礼记》这些里面讲到礼的部分。所以这个祭师就是位高权重。婆罗门也是一样就在印度也是作祭师。他们就称为是内明。我们中国就称为他是通达礼经的人,所以主持国家的祭礼。我们中国是比较把它有一点文学化了。祭礼的那种神秘色彩比较淡一点。因为儒家是比较所谓的人本,所以神秘的色彩比较淡。印度就很强。乃至于古希腊的时候,祭师也是第一把交椅的,除了国王以外他最大。这个是内明。
佛法的声明我讲过。佛法的声明不是学那些文字学什么,而主要就是梵呗唱诵。梵呗唱诵主要都是歌赞佛菩萨的圣德。工巧明就不是什么做工、工匠那个工,而是另外一种巧,是指善巧方便般若智慧。那个名词是一样,但是内涵内容是完全不同。所以佛法的工巧明是指善巧方便般若智慧。工巧明因为有这个明字,你就通达明了所有渡众生的善巧方便,深具般若之智。所以不是说你学菩萨道,还要去拿榔头、慢刀,拿雕刻刀去刻东西。拜托不是这样子。你看弄错了差很远。说诶呀我要当菩萨,所以我要把水泥匠、木匠什么这些东西都搞会,然后又要学五明通达五明,医方明我又开始去学医那也错了。同样是医方明,但是这个医不是医身病,而是医心病。你不是说这个佛经里面佛是大医王吗?可是佛那个大医王不是天天跟人家把脉抓药的。佛是大医王那个医王是指:世医医果,世间的医生是医果。已经是果报身生病。所以要找世间医生去医。佛医医因,医一切众生的病是怎么出现的,一定有因,要医那个因。所以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碰到病也是医果,菩萨就是要医因。佛法的医方明就是指医一切众生病的因。都知道这个病是什么造成的,当然是嶪力的问题。种种过去因缘所造成的病,他都知道都明。而且告诉你要怎么样去对治怎么修。至于世间的病就应该去找世间的医生。如果世间的医生医不好的,那就是由于嶪力、鬼神、魔等等的这些病,就只能找佛法。所以不是一有病就找佛法、就找佛。佛法的医方明是这个意思。因明,印度的因明就是逻辑学,印度世间人学逻辑学主要是为了辩论。辩论术作什么用?辩论术除了辩论以外,主要就是演讲术、说服术。最终就是说服,你要说服人你必须要有逻辑观念。而且你用逻辑的方式去引导别人,乃至于破除别人的讲法,来确立自己的讲法就要靠逻辑。所以不管是理论家、学术家、政治家,他要把自己的观点或是(英文?),能够让大家买他的、接受他的都是要靠这个。所以不只是印度,西方的希腊罗马一开始所有的读书人都要学逻辑。就是为了要辩论、演讲、说服他人。我们中国这一套学术却很少。而且好像也不是很鼓励,所以这一套学术不昌盛。最昌盛的就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苏秦、张仪、合纵、连横那个就是说服家,到处去说服他人。他们就懂逻辑学这个东西。我们中国把它称为名家。九流十家里面有个名家就是逻辑家。为什么叫名呢?因为逻辑里面一开始的时候你就要先确立一些名,给它定义规范它的意思,然后依这样的思辨去辩论。这个是世间的因明。但是佛法的因明不一样,佛法的因明也是缘于世间法的因明。因为印度人很爱辩论,他们不同宗派、不同宗教、不同学术的人,碰到一起就会辩论来分高下。那就看谁会辩了。我讲一个例子玄奘大师到印度留学十九年,他毕业学成的时候写了一篇论文。他的老师很称赞,那时候国王也很称赞他那一篇文章,等于是一本书了。于是那个国王很高兴觉得这一个实在是杰作,就把它一页一页的钉在城门上。然后国王写了一个榜文说:如果有人能够改他一个字就赏千金。结果这个钉在城门上公布了好像一个月的样子,就很多人去看,都没有人能够挑他一个字的错误。所以玄奘大师就明文五天。五天就是五印度,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国王就赏赐他很多的东西,还给他一匹很好的马让他到处去游玩,宣说他所学的。到处去有人要跟他辩也都辩输给他。这就跟你讲印度人他们的学术风气是这样子的。就说你有所著述,别人就会提出质疑跟你辩。如果人家都辩不过你,那就确立你学术上的成就。如果你辩输的话那当然急不行了。我们中国不是这样子,我们中国你写书出来那就写书出来,也没有人会去挑你毛病,你也会去公注与社会说:看谁能改我一个字。因为我们中国人比较起来好像就涵虚、谦虚。其实并不谦虚了。只不过就都不这么作就对了。但是印度人是这样子的。而且他们有一点西洋人那种味道,辩输就输了不会怀恨的,不会变成仇恨,学术就是学术。如果我们中国也这样搞的话恐怕不行,恐怕会常常出人命。辩输了偷偷派一个弟子去把你干掉。这个叫做因明。佛法的因明是逻辑加上佛法里面的那些因果,以及佛教育的内容,再配合世间的道理。所以世间的因明就很死板的。举一个例来讲若A=B,B=C,则A=C这是逻辑虽然也是数学。但数学跟逻辑是不能分的了。可光是这个等于式是这种概念的演算。这种是西方式的逻辑。佛法的因明就不是这么单纯了。佛法的因明第一个有这个东西由因至果,由证据达到论证这是逻辑。可是里面还要加上佛法,如果你的论证里面不合佛法,那你的论证还是输的还是不能成立。你的论证里面第一要合于逻辑,第二个要合于佛法,第三个要合于世间法。世间法大家一般所认知、认同的道理,或是伦理道德都有相合。你不能推来推去违犯道德。这在佛法的因明也不能成立。所以他就比较麻烦。佛法的因明是这样子。他不会推推推出一个很荒谬的结论。但是世间的因明就是逻辑会是这样子。他就是你在这样子推演的时候,没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即使推的结果是很荒谬的,那也是成立的。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化到现在,就变成很多很荒谬的原因就是这样子。就是跟你讲佛法的因明学不是偏一方的,而是涵盖逻辑、佛法跟世间法。所以是很圆满的东西。你要论证的话你全都要顾到。这是补充说明一下世间的五明,跟佛法所说五明的不同。
随便在补充一下这个声明,譬如说音乐当然是声明。但是音乐是世间的声明。我们佛法就叫梵呗。一切的音乐歌唱都是声明之一,梵呗也是。可是世间的音乐跟佛法的梵呗有什么不同呢?我那一天曾经讲了一下,吃完饭以后在斋堂。因为没有录音所以弟子们觉得很可惜。所以我现在再讲一下。你们知道音乐最主要的原素是什么?音乐最主要的原素,其实就是所有的艺术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要感动人。音乐如果不能感动人的话,那是什么音乐?他就不成功了。一首音乐不管是歌也好、演奏的也好,它一定要感动你,要不然就令你欢喜,听起来很高兴。要不然就令你很感动,它那种哀伤、忧郁的气氛感染了你,让你觉得很感伤、很忧郁。乃至于说很兴奋种种感情。不管是悲或是喜,忧或是乐,全都是感动。所以音乐的目的是令你感动,也就是令你心动,或是动你的心。如果它不能做到动你心的,不能感动你的,那就不能称为他成功。不仅是音乐感动你心的,乃至于所有的艺术、文学、诗、词、歌、赋,全都是要感动你,令你跟它产生共鸣。你跟它共鸣以后,你就被它感动被它影响了。所以你就心动。但是佛法的梵呗就正好相反。我顺便讲一下你注意去体会一下,所有的音乐虽然也有令人高兴、欢喜的,但是音乐性多半都是忧郁的,以忧郁为主。所以牵动你那种忧郁的心情。任何音乐你听起来都会有一些忧伤的感觉。但是梵呗就不一样,梵呗你越听心越不会动,你越唱或是越听心就越平静,就正好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不晓得。它自然就这样子。你没有办法分析。跟世间的音乐、歌曲就不一样。这个就是世间的音乐跟梵呗的差别。我也曾经说过,事实上这是所有大家公认的,美学里面所讲的。美学里面讲的所有一切艺术里面,最高的形式就是音乐。为什么音乐是最高的形式?因为音乐是直接诉诸感情。音乐没有文字。你说唱歌也有文字,可是那文字是附属的,不是最重要的。音乐它直接诉诸感情,而且它很纯粹就是音符、声音而已。所以诉诸感情直接就动你的心。像其它的文学或是绘画、雕刻等等,这些也都是为了要令你产生感动。绘画你看了以后你看懂了,或是会感动这样。所以说绘画里面最后也是音乐性。绘画中的音乐性是它那些线条,那就是动的,这就是律动。所以这个是音乐性。它的色彩、它的线条、它的形状都是要牵动你心的。所以说一切艺术最后都是走向音乐性。人家称赞说这一首诗,诗里面本来就是有音乐性,而诗一定要有音乐性。因为要朗朗上口,诗不能读起来不好不顺的,那就不能算是好诗。所以它必须要有韵、有律、有起伏高低种种,由于那些而带动你的感情。当然至于诗的那种意象跟它的思想,也主要是感动你的心。它整个组合起来它的音乐性、它的思想、它的意象,意象就是意境画画所谓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就说用诗的语句来描摹一个景象。你读了那一首诗以后,就好像看到那个景象一样。所以一首诗很美它就充满了这些要素。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要素还是音乐。因为你要学写诗主要要学音韵,你要会押韵、要会平仄等等这些东西。学会了那些诗韵以后才能写诗。虽然你写起来不一定是意境很高,但是你至少有诗的那种格式。诗的格式是靠它主体的音乐性组成的。五言、七言、抑扬顿挫、押韵、平仄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音韵。音韵就是音乐性。所以诗一定是要有音乐性。音乐性要干什么?回头讲还是为了要感动你。你读了好的诗一定能感动你。从它的音乐性、它的思想、它的感情来感动你。那不只是诗所有一切的艺术全都是指向音乐。但是不只是这样子,即使到最后最后各种艺术是合在一起的。音乐里面也有绘画,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里面,描述田园的景象,描述大风雨或是暴风雨的景象,那就是用声音来表达那些景象。乃至于有一个曲子叫‘莫尔道河’,他描述一个河流从森林里面水滴跟水溅渐渐组成一条河,一直到弯延经过村庄,它经过村庄的时候,就有很多村庄的人在那边游戏,迎神赛会种种的那些村人欢乐景象。然后经过高山而出去到平原里面,渐渐渐渐就消失了。很美对不对?你听了那音乐就觉得可以看到那个景象一样。所以音乐里面也有绘画,而这个绘画很美。美到这一首音乐很有诗性格调很高,说这一首音乐诗性很强。如果说这一首诗很好,诗中有画而且乐性很强,你看这都参在一起了。拿一个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他那个线条很有音乐性。到最后各种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你没有办法完全分开。你如果说一首音乐里面不能呈现这一些境界的话,那个音乐就很贫乏。如果一首诗它可以呈现种种境界,有诗的成分,也有绘画的成分,也有思想的成分,它的内容就很圆满就很成功。这个是世间的艺术,不管它怎么样总而言之,它还是为了要感动你的心。但是佛法的音乐你越听心不会动,而且越来越平静。佛法的绘画佛菩萨像,你看了你心不会动,越看就越不会动。如果你观想佛像成就的话那就入定了。就成就本尊观、成就念佛观等等。如果你是看佛的雕像也是一样,也是让你不动心的。你不会说越看越动心。所以你看佛法的声音、形相、彩色,都是令人不动心的。可是我问你为什么佛法的色、声、香、味、触,会跟世间的反其道而行?乃至于你听佛讲经说法,你越听心就越不会动。可是你如果听牧师讲道的话,哇那用吆喝的,他就是要让你心动。乃至于就像选举的时候造势活动一样。就是要令你动心就对了。但是佛法就不是这样正好是相反。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佛法说动心就是烦恼。可是这是不可思议的,佛法的色、声、香、味、触,种种的成品或是成就,都是令人走入不动心,就与世间人相反。虽然取材跟方式很类近,但是结果完全不一样,就好像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名字一样,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作用是截然不同。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