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2024-10-25 07:53   美国  
偈文:
◎人身六根中,眼鼻身等三根之功能、数量,都各具是八百功德;把握当下,功能利用。耳舌意千二百功德;耳闻声无形无影像,舌根感触味觉苦辣,甜苦咸淡辛酸奇味。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释义:
◎是人所得功德,若论六根功德,总括始终,六根各得有千二百、八百功德之分。
◎若论互用之妙,则一根兼作诸根之用,一识能缘感一切识境,六根各各圆满六千功德。且依常眼、鼻、身等各得八百功德,耳、舌、意等各得千二百功德。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眼根观见前方,左右两旁,但不见后方,以四缺其一。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如耳根能听闻,十方无遗,动时迩遥处,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八百鼻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八百身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故身唯八百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经文讲解】
人身六根中,眼鼻身等三根之功能、数量,都各具是八百功德;把握当下,功能利用。耳舌意千二百功德;耳闻声无形无影像,舌根感触味觉苦辣,甜苦咸淡辛酸奇味。
这是身体上我们的功能,但是它的意义以及我们的生活,这都有相关。人的身体,每一个人的器官、肢体,都是没有离开这几项东西。六根,我们平常这么说,眼、耳、鼻、舌、身、意,这称为六根。而我们六根中,我们到底有多少项的作用?我们三根,譬喻眼、鼻、身等,这三根之功能、数量,「都各具是八百功德」,这三项都是每一项八百的功德。我们在这里若先知道,接下去的文,我们会更加了解。这三根,它才是各一根都是具八百功德。所以我们人要好好,「把握当下」,功能要好好利用。这功德也都要我们利用得好,我们若没有利用得好,功德又一反面,那就是恶,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
耳、舌、意这三根,它各一根有千二百功德。「耳闻声无形无影像」。我们耳朵在听,听东西无形无影像。那舌呢?「舌根」那就是,「感触味觉苦辣,甘苦咸淡」,是种种的味道都差不多会知道。我们这些东西,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功用?功用很大。所以我们用心去了解它,就有利用的功德,好好去注意,样样注意做得好,它就是功德。我们的器官、六根无不都是,让我们这生这世所利用,我们要好好利用它。下面我们来听。
前面的经文这么说:「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前面这段文,这是释迦牟尼佛,开始要讲起〈法师功德品〉,开始他的对机者,就是常精进菩萨,这位是大菩萨,再之前,佛陀也是不断对机在弥勒,弥勒菩萨,他已经将来人间要成佛,当然时间还很长,不过,现在我们就知道。因为大家学佛的人都知道「当来(下生)弥勒佛」,所以也准备要成佛。在我们人间所说的时间,五十六亿多万年,啊,很长,这么长。但是在天、佛的境界中,他的时间不算长,总是将来人间成佛,要来教导众生的未来佛。所以有很多由弥勒菩萨,不断来追问法的内容,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更加了解。
现在来到这里,这也是本门,在本门之中,佛陀就以常精进菩萨为对机者;可见佛陀对常精进菩萨的认同,以及要让我们知道常精进菩萨,他修行的功力也已经很深,根机很深,堪称为「等觉菩萨」。
所以这佛陀与菩萨之间,这分知己,互相了解,了解菩萨群中,他们的根机深浅。既是常精进菩萨有这样的根机,大家都会认同,所以紧要的这段文,他就以常精进菩萨为对象。所以称常精进菩萨,「你是一个大菩萨,你要听。」也就是引起大家要仔细听:「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恐怕人会疏忽掉了应该受持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开始,要教我们如何入佛门,在佛门中还得要时常受持,还得要精进,不能离开这几件事情,才不会让他散乱,才不会让他懈怠了。读、诵,读与诵,这拆开两项,合起来也是一项。读,默默来读,看书,好好地看。我们虽然修行,虽然知道,我们也得要常常,将书要一直拿来看,愈看愈了解,帮助我们的记忆,不会让它忘掉了。何况佛法的经教很多,我们能够普遍了解。尤其是选择到这部《法华经》,我们必定读再读。
有一位资深的菩萨,带着两位新发意的菩萨来,那对夫妻,她就这么说:「先生有一次身体很临急,去看医生,看过几个地方诊断不出,或者是诊断到了,但是吃药也没有效。」后来有一位法师就告诉他:「你要发心,你要诵一万部的《地藏经》。」真的开始诵,要诵一万部,他说:「我已经具足五千部了。」五千部的《地藏经》,对我来说,我说:「很震撼!你这五千部的《地藏经》,一部《地藏经》是上、中、下(品),这五千部的《地藏经》,到底是诵几年了?一年也才三百六十五天。你到底一天诵几部?诵过是不是有了解?诵过是不是有身体力行?有了解为何释迦牟尼佛,会讲《地藏经》呢?地藏菩萨他的愿力,其他的菩萨做不到;他做得到,去到那个最最苦难的地方,入地狱去救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与其他的菩萨是不同,他的特殊。
你诵一万部或者是五千部,你有了解它的内容?你做得到吗?他的孝、他的善,他的发大心、立大愿,那个悲心大愿,你有体会、有了解吗?「就是这样一直诵。」他是这样在相信,我只能够为他强化说:「你要去了解地藏菩萨,他的精神理念,他的大愿、他的行。」这是很重要。但愿我们人人入佛门来,要从佛门进来之后,我们真正修行,如何修。甚至有老菩萨来,因为她很有福报,孩子很有才华,家庭环境非常好,她都茹素也很善良,很发心在佛法精进,勤在道场。而她的勤,她到处都去拜,而且遥远的地方,将大陆各大名山,她都去过,去「打水陆」等等。这有这样的经济,有这样的才华,有这样可以一直走,带团体走或者是跟法师走。这一直一直都说:「我就哪里去、哪里去、哪里去!」
其实内心会觉得,也是很了不起,年纪这么大,还能够所有所有的道场去走。也很多,知道很多的事情,却是有做吗?「你们有去哪一个国家?」他们说,也再告诉我,他们又去哪一个国家,去看很贫困的人;我就再问他们:「你们有帮助他们吗?你们有做吗?」概括就是这样过去。实在是,真的有时候要说,若用这么多,这么多钱,不知道,不知道能够救多少,多少的人?能够用这么多、这么多的时间,不知道能够帮助多少人?总是用心在这个地方,这个心都一直觉得:「你做这个事情,若来做这样;你有这样的力量,若来做这样……。」这总是人有这样的见解,有这样的优、缺点。
我自己也会觉得,旅游是人家的兴趣,诵经是人家的本领,想回来也觉得不简单。但是叫我来做这样,「我是不可能;我有我自己的方向、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人。人在人间,思想无形,但是藉这个身体、藉这个六根,要如何来应用?精神理念,这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历世以来,不仅是说长年以来,可能过去生中就是一直一直,就是养成这样的习气,就是养成这样的方向,所以他就有这样的意识、观念,永远就是这个观念才是对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观念,观念也叫做习气,就已经养成我们有方向、观念,同样的道理。所以这个观念能改吗?可以。这样的时间拿来做这样的事情,只要有因缘接引,因缘若会合,说不定这么精进的人,能够让他发挥一些务实人间。人间最欠缺之时,你可以及时给他最需要的,这就是最好的。
就像我们现在在说《法华经》,读、诵、解说、书写。读当然很重要,没有读,我们如何知道,什么叫做《法华经》呢?但是读与诵,你了解其中的意义吗?你若没有了解其中的意义,就像我们歌一唱就过去了,歌唱得很熟,但是这首歌与我们没有关系,只是我们有兴趣想唱而已。若这样,读经也没有用,读书当歌。我们现在就是读,每一字、每一句,一句、一偈,之前的〈随喜功德品〉,后面是不是这样说,一句、一偈好好用心。我们就是要读、就是要诵,不论是一句、一偈入我们的心,就是让我们能够心开意解。所以请大家读、诵,要用认真、深心信解这个心情,来读、来诵。
所以「若解说、若书写」,不只是读与诵这样过去就好,还得要解说,还得要书写,这要起恭敬心供养。这样合起来才有五种。这是读、诵经典的意义,要不然各人都有各人的兴趣,各人有各人相信的法门。我们这个慈济法门,是要大家把握很实际的时间。做事情当然是很重要,但是读经、听经的意义,要听来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是只有在那里拿文字,文字拿来念得顺,这样就开始要说心得了,不是。我们真正的心得是铭心刻骨,我们做得到;说得到、做得到,这才是真正我们的功德。我们若只是知道,做不到,要说功德,那就很难了。所以大家要注意功德,什么叫做功德?不是叫你执着功德,要注意。
我们六根要如何应用,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是一个总称。因为眼、耳、鼻、舌,是长在我们的五官之中。你若只是说「眼睛」,耳、鼻、嘴要拿去哪里?当然我是一个「人」的代表,这个人的代表一定是六根齐称。所以功能就是从我们的六根,六根这样去付出做出来的,修行也不离开六根。
所以这段经文这么说:「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我们在念这些,「八百眼功德」,我们就要知道功德,眼睛我们如何看,我们用什么样的精神理念,利用我们的眼来看外面的事情。这人生有种种,大家用心,用心去想。这个看就是眼,大家用心去想。
先来听,来看这段文,「是人所得功德,若论六根功德,总括始终,六根各得有千二百、八百功德之分。
这同在一个脸孔上,我们可以有八百与一千二百,这样来分,分它的功能、它的作用,这我们都要很用心,去体会、去了解。「若论互用之妙,则一根兼作诸根之用,一识能缘感一切识境,六根各各圆满六千功德。
要记着。下面再说,「且依常眼、鼻、身等各得八百功德,耳、舌、意等各得千二八百功德。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其实要告诉你们的,要好好用心听,看起来最简单的,就是最深的。总是很重要就对了。所以眼根,譬喻眼根,它才有八百的功德。为何只有八百功德呢?
来「眼根观见前方,左右两边,但不见后方,以四缺其一。」这就是我们前、后、左、右这四方,它缺看一方。我们眼睛只有看前面,可以稍微瞄一下左、右,这样了解。能够转这样,能够转这样,能够看这样,但是要看后面,就要将人都整个转过。人若没有整个转过,你没有看到后面。我们的眼根功能就是这样,所以它八百功德,眼功德。
所以「论所作功德」。功就是功能;德呢?常常告诉大家,「德者,得也」。眼睛的功能,看前面,看得到,转过来,看右、看左,我们都看得到,这种转过来这个功能。转过来,眼根看过去,看到了,这「到」了,这就是「得」,得到了,也就是德。「德者,得也」,这二字,我们若清楚了,用字就会比较通彻。所以「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三项的功能都到了,一方呢?一分就是后面,我们得不到;后面没有得到,所以没看到,所以「一分无德」。所以「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如耳根能听闻,十方无遗,动时迩遥」,很远的地方或者是近的地方,我们在动的时候,那就是听到近,就像鸟在叫,我们有听到;我们若是静下来时,我们能听更远。我们若在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在动,你有看到我的人,听到我、看到我在说话,所以精神集中在我这里,我在说话,你们有听到;而我在说话,近处的地方有鸟,我也听到鸟的声音。到底我能够听多远?我不知道。
我这个时候耳朵听到的,只是鸟的声音,而鸟离我多远呢?应该不是在我们这个空间里面,这无形,但是在远方,我们听到。若静下来的时候,静下来听的就听到很多了。我们若是四边都没有声音,好好静下来那时,我们听到的,就能够有地气的声音、空气中的声音。这不是无声,空气也有声音,地气也有声音,是很精密、微细的声音,这是很精、很密。这个遥远的声音,有时候会听到海浪的声音,那么远,静下来的时候。过去有时候出来这里,与大家打坐,能够听到空中、海上、地气的声音,这都是静下来的时候。
耳朵的功能比眼睛的功能更好,四方八达,鸟在这边,光听就知道,不用眼睛去看。在这边的声音,这边若是有,应该同时也听得到。现在集中都在这里,所以我们听声音就知道方向了。前面,前面的声音,知道它在前面,火车若过了,我们就知道火车在我们的前面。总而言之,在靠近我们的周围,我们就能够去体会、感觉那是在哪里?
后面也有机器的声音等等,总是前后左右声音分得清。只是分别在那个动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近的。我们若是都静下来,不要光想着这个周围,很自然心境就会开阔,这种远方都全部,声音会很微细,就会听得很好,这是要心静的时候。这听的无边际,用耳根来听是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所以「八百鼻功德」。耳朵就有一千二百的功德,眼睛有八百的功德,记住。现在再来说,鼻它就有出入息,我们的鼻子能闻,闻这是香的,这是臭的;或者是这是我欢喜,那是我不欢喜。就像他们去摘了一些花,有时候闻到的,在房间里面就能够闻到,外面供佛的那是玉兰花。几天后,他们在那个地方,换的是含笑花,我都没有看到,我在里面,就能够闻到这个香的味。同样是花,不一样的气味,含笑与玉兰这两项拿来看,乍看好像相仿,但是那个味道绝对是不同。所以鼻能够这么的细腻,闻出了这是什么气味?是什么样的香味?臭的,是怎么样的臭?它光是香、臭,它能够分析很多种的香、臭,这就是鼻子的功能。
但是虽然有这样的分析,不过它欠缺,在近处可以闻到;很远的地方就比较没有感觉。前面的它闻得到,它要闻得很细腻,但是若没有这个东西,它就没有这个功能。它有出入息的功能,它,鼻子就是有这样闻香臭,出入我们的呼吸,这些功能。它就是这样静静在这里,也不会往哪里去,东西,你只是隔在外面,它闻得到,呼吸,空气远远这样进来,它没有什么功能去作用,所以因为这样它也是三分缺一。所以「当知」;我们应该知道,「鼻唯八百功德」,它就是这样的功德而已。
「千二百舌功德」,舌头它就有更大的功德。就是它除了能够吃,来滋养我们的生命,能够知道甜、咸种种的味道,更加重要的,那就是舌能够说话,它能够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我们很多道理,是人间的道理或者是出世间的道理呢?它就能够按照我们的思量,所听的、所要说的话,它就可以透过了舌根。当然它也有一个组织,当你嘴若没有动,舌头若没有动,你说话就不会分明。所以舌头一定要动,说话分明,将那个深奥的道理,很灵活,舌头很灵活,说出了很分明的语言出来,这就是弘扬佛法。
「言有方分」。有分寸,它不论要说多大、多大去形容,还是说很微细、很微细,这全都是在舌之中。所以「理无穷尽」。我们就能够知道这舌,舌根的圆满,它就是千二百功德。所以舌,不要只有说它「三寸之舌」,其实这舌头给我们很大的功能,它有吃所得的功能,有说话,能够分析很多道理的功能,这对好的就是功德,发挥它的功能,它的德。
「八百身功德」,那就是「如身觉触」,能够是很顺或者是我们很不欢喜?譬喻说,今天冷或不冷?如果冷,「你穿得够暖吗?」「不够暖,是很冷呢!」冷的感觉是长什么样子?「受不了啊!」要怎么办?赶快一件衣服再为你加上去,或者是一件毯子为你围起来。逆的就是缺这些东西,在冷的时候,有充足这些东西来为我们保暖。这有违、顺,我们身体的感觉,感觉能够辨认是冷是热,身体所需求的,我们全都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合时能觉,离中不知」。合的时候,我们感觉,而若是离开,这个东西若离开,就是不知道。所以「离一合双」,这种离开了,离开之后,这个身体,除非就人自己又去拿东西,来给我们的身体应用,要不然这个身体,真的能够再去做什么吗?它仅仅有这样的感觉,是软的、是硬的,是冷的、是热的,是痛的、是舒服的。这是只有这个身体,这样它能够作用,就是只有这样而已,不然它还有什么呢?所以这个身体,总是也是同样有欠缺,一个欠缺的功用,那就是八百的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意的功德我们就很简单能知道。意就是默容,我们平时没有表达事情之时,这允许它,那就是意。听很多事情,我们能够容纳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圣人与凡夫全都能够包容。我们凡夫,其实这些意识,我们都了解、我们都知道,我们有真如本性。但是我们有这样的了解,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没有透彻;但是过去、现在、未来,也是我们现在意识在藏识之中,只是我们还未将它启发出来。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它其实都是默容,都是含藏在其中,我们是没有去将它表达出来。
当然要能够去表达出来,那就唯有圣人可以表达出来。凡人,那是没有办法,但是我们明明就是具足。我们这个心,我们只要启发出来,我们凡夫启发我们的大心,常常一句话说:「己无私,对人有大爱。」这就是包容下来。意是没有增减,什么样的人都有,不论是圣人、凡夫都有。我们这个心可以包容一切,能够包容,真的是「尽其涯际」。「尽其涯际」就是无涯,就是无边际,我们的心有办法包容无边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我们的意根真真正正,是能够发挥很大、很大的功能,只要我们将我们的真如,启发出来。我们愿意学,我们愿意读、愿意诵、愿意解说、愿意书写、愿意付出,这样自然我们的心就开阔。它的功能永远在,只要付出就有功,只要你付出,我们就有得,我们的功能总是这样地付出。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说,我们「三八、二四」,三个八百,二千四百;三个一千二百,三千六百。这样合起来六千,所以大家都具有六千的功德。总是六根好好应用,「八百」、「千二百」,这都有它应用的功能。最好大家要很用心,很多,要分析它,将它合在一起,就要将整部经典,好好地往下再听,请大家要好好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