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21 05:21   美国  
偈文:
◎由闻教法,深生慧解,心开意解,是名闻慧。思惟默虑,法理相契,今使闻慧,兼具悲智。一觉天地,恒古本然,千劫难遇,受教往听;劝引入门,信解愿行,闻慧具足,悲智双运,秉智行慈,福俱无量。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如是辗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疎黄黑,唇不厚褰缺 ,无有可恶相,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释义: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有劝一人,引听法华,为说是经,深妙难遇。
◎此释及时自修持,并随他善、随他作,勤闻法、勤精进,即自闻思修法,及劝人听闻持法者。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前人受教,随缘略闻,如此福报,当分别说。
◎实在于大乘,一色一香味,无非中道法,山色清净身,溪声广长舌,万有皆齐说,实相之妙法,同时亦皆齐,闻其妙法音,是即法身说,自然音常住,乃至须臾闻。
◎人欲得涅盘寂静之乐,必须以清净无恶口业,舍诸戏论循诚正信实,无虚妄语闻无不信乐,人中好缘自得相端严。
【经文讲解】
由闻教法,深生慧解,心开意解,是名闻慧。思惟默虑,法理相契,今使闻慧,兼具悲智。一觉天地,恒古本然,千劫难遇,受教往听;劝引入门,信解愿行,闻慧具足,悲智双运,秉智行慈,福俱无量。
要用心,我们前面的文,也是期待我们有这个因缘,劝听、闻听,总是因缘来听法。由是「闻教法」,所以「深生慧解」,听,我们才知道道理,若光是读,没深入了解这个文字内容,其实也无法了解,道理重要性在那里。所以我们听,因为有因缘,所以有人这样介绍,而我们就接受,听了;听了之后就是深心,很深印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能够从法得到欢喜心。法,因为欢喜,我们相信,所以我们法放在心里了,就是法入宝藏来了,虽然是从外面这样告诉我们,我们吸收,就是入我们内心了。「心开意解」,不只是智慧,我们能够了解佛法的深义,而且放在心中;好像心门愈打愈开了,心开了,当中这位置愈来愈整齐了,所以「心开意解」。就像劝人来听法,人家既然进来了,我们赶快让座位给他坐,这种心开了,对法我们生出了我们懂得让人,这叫做「自闻劝人闻」。
这种心意开启,就是你坐我站,同样,我的心一样在听,这是一个举例。「心开意解」,心门已经打开了,闻法的心已经很坚定,能够再从别人,我们也能够分给他听,也能够邀他来听,这全都是相同的道理。所以,「是名闻慧」,自己知道了之后,希望大家全都来知道;这个黑暗的地方,一支蜡烛点亮,不够亮,两支、三支还是不够,希望人人手拿着一支灯火,人人有因缘将这个灯来引过去。这就是听法之后又更能够通彻,人人都有这个因缘,闻法之后,人人慧性就能够开启,「心开意解」,这叫做「闻慧」。
听经的功能就是让我们开心,烦恼无明去除,黑的都将它赶走了。一支蜡烛、二支蜡烛,无数的蜡烛点亮了,黑暗完全尽去。这就是听来的智慧,去除无明,我们的智慧产生。所以,「思惟默虑,法理相契」。好好来思惟,既然法听入心了,要好好来思惟了,这个默虑「思惟默虑」,就是要静下来,好好用心来考虑,不要在喧哗的地方,静静下来,哪怕在做工作也得要静默思惟,不要一边做一边说话,若这样心会散掉。所以尽量取在我们的心,心、脑很清净,虽然手在忙,但是要时时练就了这番的功夫。法听了之后,入心来,那个心能够静默思惟,就是「思惟默虑」;好好来想,听过的法,到底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听法的效果,我们法若听了之后,过去就过去了,这样法实在是没有作用。不是说诵经有功德,经诵很多,经文道理你不知道。我们常常看到老菩萨,他说:「我都没有读书,我不识字,这个字在外面拿来给我看,我就不认识。」「你不认识,听你诵经,诵得很好。」他说:「哎哟,念书当歌,就这样教我,一字一字教我念,我就是来到这里,就是念这样的字。但是你字拿去外面再拿回来,我就不认识它了。
这一本经在这个位置,他能够朗朗上口,你换一本经给他,那个字的位置移走了,他就说:「我就不同本经,所以我念不出来。」同一本经,印刷排字,大本、小本,字大小,只是这样而已,他就不知道,忘记了这个字意思是什么。很多人在读经也是这样,用着那种瞬间智,瞬间就是训练好的这个智,没有其它思考,就是直直这样一直读过去。这就像水流过水管,有水,有通水的管,这个水就是这样灌过去,水已经流过了,水管拿起来,水管还是空的。同样,我们若只是诵经,水没有留在水管里,这样还是让它漏掉了,这实在是很可惜。
我们需要智慧水,智慧水这样灌过去就没有了,希望我们能够智慧水点滴入心,哪怕我们在做工作,心还是在思惟,思惟在今天听这部经,只有几句而已,这几句的经文,它的义是什么?重要关键的字在哪里?这个字之中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我们若能够一层一层,去体会道理的深髓,若能够这样,我们就是深入法来,所以叫做「法理相契」。法,道理,与我们日常所做的事情,听、做;做、听,待人接物,今天接触的事情与今天听的法,或者是几天前听的,这些法到底与我们做的,我们能够实用吗?这很重要。
所以闻法,虽然我们听到,开始,欢喜啊。问你们:「你欢喜在哪里?里面的意思是什么?」「我就只是一直觉得很欢喜而已,里面在说什么,我无法重复。但是我知道,知道师父在说什么。」「知道,你怎又无法提出来说,你是记不记得?」「只是知道欢喜,想要我重复说给你们听,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不是不知道,他记得,还记得欢喜啊。这是心开意解了,只是水没有留在水管里,这水路通了,只是水没有留在那里,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听经,最重要就是听、解。不只是听,欢喜而已;听还要能够很体会了解,这一定要「思惟默虑」,听了之后要用心默默思惟,法与理才能够来契合,这是很重要。要不然,经文这样读过、读过,道理还是无法受用。
所以「今使闻慧,兼具悲智」,现在已经了解,今已经将法听进来,我也已经心开意解,智慧已经开了,但是智慧开,你要有用途,你要做什么呢?「兼具悲智」,闻慧是归闻慧,我们若没有去用它,光是囤积在内心。我们听了之后,不是囤积,我们要赶快去受用。我们接受法来,我们要用出去,所以有受、有用,叫做「兼具悲智」。我们听到这个法很好,「啊!那个地方需要我们,我们赶快去付出。」对方得到帮助,我们得到欢喜,这叫做受用。过后,得法进来了,外面有事,我们去付出,生出了效果,这才是真正「悲智双运」。有了悲智,我们才有办法去运作,有在受用。要不然,你听很多,都没有动、没有用到,所以要用心去体会。
听经,若是能够让我们听到、用到、体会到,「一觉天地,恒古本然,千劫难遇,受教往听。」这最重要的。我们听了之后,做,受用了。那种悲智启开,真的受用到了,这我们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觉悟,觉悟是外境会同我们的本觉。佛陀说我们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具有佛的本觉,这个佛的本觉是什么?就是佛性,就是真如。这我们过去一直在说,佛的本觉就是真如。佛陀他所以能够开悟,不是出皇宫去一个宁静的地方,这样他就修行了,不是。他还再经过了参访,还经过了苦行,他将这些事情,人间事都集合来,一直将心静下来。这些人间事就是在行经,到处参访,到处看人生的生态,之后,经过苦行,静下来,静思默虑。在这个很宁静的境界,他终于与天地宇宙的真理,合而为一,是因为他取得很多。在那个静默的时候,空掉了自己;在那个现场的境界,天地万物的真理,启发了他的心;他的心才与天地宇宙,这个空间又会合。这是瞬间他就这样觉悟了。
所以听经是不是在管道?或者是漏过去了?这个漏就是烦恼的「漏」,而我们真的要通,通彻,那就是闻思、默修。听了之后,我们经过思考好好静下来,经过这些事情,悲智双运,人间真是苦啊!碰到了,看到人间这样种种无常苦相,体会到了。体会到不是只有体会,人还进去,如何帮助将真正受苦的苦主,去安抚他,去帮助他跳脱出那种悲哀、困苦。
就像(二0一八年)普悠玛,这一列车,它就是从北要往南时,大家满心欢喜。知道这列车上面就有两件事情,一件是老师、教练,带着二十多位学生,已经到韩国去了,去比赛;一路很顺利去,得到那个奖牌很欢喜,这样也从韩国顺利回来台湾。从台湾台北搭上了这班的火车,要回去台东,在那个地方,才在台北起动没有多久,来到苏澳的近站,忽然间碰撞,六个人往生,一位在加护病房。
学校,在卑南的学校,大家抱着很踊跃欢喜的心,在乡下的小学校,能够去到韩国比赛,这是多么大的风光,没有想到在晚上,就接到这些消息了。天亮本来要庆祝的,已经变成了很悲凄的气氛,这是在卑兰这个国中,人生无常。
另外一个家庭也是,十多位人迢迢从台东去台北,一场的喜酒,皆大欢喜,以为一切圆满了,欢喜要回来,就是这列车,这样同样一声的巨响,说不定他们车上休息一下,一声的巨响,让他们梦中清醒也说不定。到底这个清醒,惊惶起来,接下来是不是再也无法回来,这种人生的无常。那个心痛不知道要多久的时间?
我们精舍也有六位师父,很刚好那一天也在台北要回来。车只是前后,这列普悠玛在前面走,后面还一列火车,是这群师父他们搭的,来到那个地方附近,靠近罗东了,才开始停下来告诉大家:前面的火车已经出轨了,前面的路不能过,现在请旅客下车。
我们精舍电话就关心他们:「你们平安吗?」「我们平安,开头我们还不知道。」「平安。现在在那里,你们是不是在罗东去关心,关心那些师姊、师兄,而他们也很默契,就说:「好,这样我们去。」快速,行李在我们的分会,放下来,安单了,就马上展开了、去了解,而且开始投入悲苦这个境界,在那么混乱的环境中,而要抢救的人,前前后后已经集合到。
这么混乱的环境里,也能够很有秩序,慈济人该准备的,如何来帮助,来抢救人的人,他们需要茶汤。愈来愈接近晚上,让他们一个热,热热的东西吃,这在罗东、宜兰、苏澳,就这样一直接起来,连志工、连会员,他们都有很多感动人的事情。这个事情一发生了,「你告诉我们,我们也可以投入。你们缺什么,我也能供给。」这社会人间的热情,已经纷纷展现出来,这是温馨的故事,在后面一直报出来了。是为什么大家这么热心呢?听到大爱台在报导,很多我们的会员就说:「师父就是这样说,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常,我们有需要做的,及时做就对了,这还要等什么呢?有这样的因缘就要赶快。」可见听法的人也不少,听了法,心开意解了,能够知道悲人所悲的苦、痛人所伤的痛。这就是学法,要多了解,才有办法真正去发挥了,人间所需要,所以「闻慧具足,悲智双运」。
因为人间疾苦很多,「人伤我痛,人苦我悲」,在这个事情发生时,要怎么办呢?那就是要赶紧发挥运作,我们的力量,不论是人力、物力要如何来?这要赶快会合起来,所以这叫做「悲智双运」。最需要的时候,是我们要赶快投入去付出;东西该用,大家无条件提供出来,这种悲智双运,叫做「秉智行慈」。智慧,发觉了发生这个事情,随着这个智,智慧,这样赶快表达出慈悲,所以这种随时,能够应用在及时付出,这叫做「福俱无量」。
他们不是造作的,是忽然发生,平时若没有听法,「哦,这很害怕,我们避开一点」,若有了解、有修法、法有入心,这个事情发生,大家是集合,不是退开,是大家集合,发挥他那个力量要来应用。平时有听法,知道舍,这个时候无处买,我无法出力,我能够舍物资,他就这样舍,这「慈悲喜舍」,在这个时候总是付出就对了,这叫做「秉智行慈,福俱无量」,这要赶紧去为他们付出。这就是闻法之后运作,这个法要拿出来用,这就是听法了之后起于行动,这我们就是要了解。闻法就是要用、要通。
前面的文:「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这种三明六通都了解,人间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平时运用法,总是三明六通出来了,自然就能够好好地,解决很多事情。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我们现在大家知道了,从第一个听讲,一直传,传到「第五十人」,就是五十代的人全都听,听一句话,能够全都透彻这个道理。「闻一偈随喜」,听到就欢喜,心开意解了,听了之后欢喜,是这样入心来,法就能够法在心中、用在人间,这功德很大,因为他内修外行,这功德很大。
所以下面再说:「如是辗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这样一直传,传到了「第五十人」去,就是从最后面这位,来印证最前面的,最前面的来了解最后面的,这个法始终一贯都一样,第一位、第一场听法,他的法是这样,到了第五十位,我们也一样;这第五十个人听的法,与第一场的人听的法一样,就是后面的表现,与前面的表现都一样,都是自修,还要劝人修;自己听,还要劝人听。这个劝人听法,也是功德无量。
接下来这段文就是这样说:「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若是有听了之后,再劝人听,自己听有功德,因为身体力行,深心体会,所以我们再邀人去听。「将引听法华」再去,这种「言此经深妙」,听了之后,体会到这部经很深、很微妙,我能够受用,所以「千万劫难遇」。
像这样我们听得很欢喜,「有劝一人,引听法华,为说是经,深妙难遇」,这个经真的是很长,真的要听到完,了解其中真实的道理,实在是很难得。
这段文就是要解释,我们若能够把握时间自修;自己修持,并且随他,随他善。别人在受持,我看到欢喜,我也跟着他受持;做好事,我也跟着他做,「随他作」。「勤闻法」,他很认真在听,劝我去听,我也很欢喜,我再去劝别人听,这种劝闻法,「勤精进」,不是劝一个,再劝其他的人,不断劝人听经,能够完全听清楚,这即功德。「即自闻思修」,我们不断劝人去听,每一个人听了之后,还要再思考法的内容,要再身体不断地精进,这闻思修,及劝人听闻持《法华经》,我们自己这样修,我们又不断劝人,要这样听、这样修,这就是自作、教人作, 或者是见作随喜,这就是全都经文,这样一直鼓励我们。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这些人的福报,那就很大,要好好一一为大家来详细说。就是前面受教的人,随缘来听法,人家劝我们,我们就去听法。劝就听,「如是福报,当分别说」,人家劝我们,我们就去听,听了之后的受用,他的福报一一为我们解释。
所以「实」,在这个实,真实大乘法,不论是「一色一香一味」,这无不都是法,而且是中道法。因为我们日常的生活,是鼻会闻到的,或者是嘴吃的等等,身体所感受,六根、六尘的接触,这种的六根、六尘,你要说它是真的?你要说它是假呢?非真非假。不过,我们一定要受用,所以叫做中道。「山色清净身,溪声广长舌」。就是我们周围,所听到我们的声音,不论是人声、鸟声,或者是火车过的声音,或者是很寂默的声音,这我们都已经感受,都有听到了。日常的生活种种声音,溪水在流,那个声音不间断,这就将它当作是「广长舌相」;水流不间断,其实它也有法在。所以,「万有皆齐说」;天地万物的声音都是很俱全,而我们要告诉他这些声音,到底是「有」是「无」?其实「有」、「无」,全都是在中道。天地万物的声音,你也不能执着。
所以,「实相之妙法,同时亦皆齐」。我们的这个真实相,就是中道的道理,这永远永远都是很齐备,没有欠缺,因为天地宇宙的真理,永远就是齐全的,没有欠缺。所以,「闻其妙法音,是即法身说」。我们所听到的,都是很自然的法、很真的法,很自然,真的法,我们没有执着,要不然你这么多声音,样样执着,你要如何消受呢?就是这样过。世间就是有这样这么微妙,各种的东西、各种的声音,这叫做「中道」。这些中道法,就是将它翻为作妙法音,将这些当作是妙法音,我们不要将它想成这么嘈杂,不要去这样想,将它想这叫做天地自然的声音。所以我们若能够这样想,东西与东西碰撞,它一定就有声音;天地有动就有声,这是大自然的境界,所以我们将它当作,它是妙音,是法身在说法,这种种的道理都存在。
所以「自然音常住」,很自然的音声都在,这是很自然的,「乃至须臾闻」,或者是让你忽然间听到,这全都是我们应该要多了解,这叫做「静思惟」,听经之后,之后我们要继续去了解,什么是法,其实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六根、六尘所接触到的,声音这也全都是很自然的,也是真理包容,你东西碰撞哪能够没有声音呢?这是一定有的。不论你现在听到火车声,不论你听到鸟声等等,这全都是大自然的声音。
接下来这段文:「世世无口患,齿不疎黄黑,唇不厚褰缺 ,无有可恶相,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这段文我们就是这样将它读过,这是前面长行文就已经解释,再回忆一下,这样会(更)清楚,同样的道理。「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这就是我们要好好与人结好缘,与人结好缘,自然我们的形象就不会难看。
所以人若要得,得我们的心如何能够自在下来,灭掉了种种的烦恼,进入了大涅盘;大涅盘就是叫做寂灭,不是死掉了叫做涅盘,不是,是寂灭。我们将所有的烦恼完全都去除,这唯有佛心灵的境界才有办法,所以这寂静之乐,我们的心,就没有这些吵杂的声音。很嘈杂的声音,其实在佛听来也是微妙音,因为他是天地在说法的声音,对佛来说没有杂音,所以「必须以清净无恶口业」,我们若想要心能够很清净,我们必定要清净无恶口。能够「舍诸戏论循诚正信实」,我们的心不要有戏论,好好所听的声音、所说的语言,我们全都要用诚正信实,不要有恶口,我们听声音听得很杂,我们要说给人家听的话,要很有道理、要诚正信实,不要戏论,这是天地,我们也是天地声音之一。听外面的很嘈杂,我们自己要说话出去,也得要说很有价值、道理的话,所以叫做诚正信实。我们很诚意,说正确的话,让人相信,真实的道理,我们要应该要这样。
所以,「无虚妄语」,我们若是虚妄语,「这个人说话就是这样,他说一说,你听一听就好。」这样这个话是仅仅一个杂音,又惹起了人的烦恼无明,所以我们没有虚妄的事情,来让我们说,我们也不会去说。所以听,没有不相信、不欢喜的话,我们若是说诚实语,大家就很相信,很喜欢听你说话,因为你的话完全是真实。
所以,人中好缘自得相庄严。是要如何叫做长得美呢?你若有去与人结好缘,有缘比长得美更好。总而言之,我们人间很多的杂音,我们要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心清净。佛陀的境界,他是寂静的境界,所以所听的法,他都当作是宇宙间的真理,这真正道理是这样,好坏是我们在人间接受,自然的道理是这样的声音。所以我们若用自然的心境,来听天地自然的道理,我们心就是开启智慧,深信解相,心入于静寂清澄之中。所以这法看我们如何听,就要很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