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六根尘识清净功德,直心向道,勤行持善,无有懈怠,名常精进,是为此品当机之者。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释义:
◎此以自能如法修持,并劝人随喜,如所行持功德,随其分量,随分所得,故由常精进菩萨为当机者;以告大众。
◎若能常时忆念持心精勤,恒时勤修持,修行五事;受持:坚守不失法则。读:则文字熟悉明谛。诵:则吟颂铭忆义味。解说:文义诠释理趣。书写:润述精微妙法。是五种法师之行。
◎内有宿因种子,外借佛法熏习,恒常勤行精进一心求法。
◎每品各有缘起:〈如来寿量〉及〈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等,皆佛果之德,非等觉菩萨不足知之,故佛告弥勒。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十六品,四要品之一。说如来于久远前成佛,其寿量不可思议。此称为开迹显本,一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
【经文讲解】
六根尘识,清净功德,直心向道,勤行持善,无有懈怠,名常精进,是为此品当机之者。
菩萨,精进啊!精进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方向。学佛我们若没有精进,就像一位想要找你的至亲,你原地踏步,用念的绝对是不会到达,还是要起步行动,才能够找到,我们真实所要找的源头根本。所以我们一定要起于行动,精进,身体力行,路要走才会到,所以我们要开始用精进的心。「六根尘识清净功德」。六根,我们在一个人的身体具足六根,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六根具足,一个人的形相,能够很圆俱,很完整,能够让我们发挥,人间所有的功能,就是不能缺这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形形色色,我们心看到欢喜;看到路,那边的路与这条的路,是不是有通?中间有什么?有横的一条溪或者是一条沟?我们若没有眼睛看好,直的路走,横的沟,我们若没有看到,那也是很危险。
所以眼,眼根就是好好让我们辨识方向,能够让我们认识,外面的境界等等、等等,长短、方圆,是美、是丑,都是在这个眼根去分别,所以我们的眼睛是很重要。还要「直心向道」,不是只有眼根而已,这个地方所说的是六根,除了眼,还有耳,耳朵。耳朵若没有听到,这世界都没有声音,与人无法互相接,这就是已经有障碍了。所以一定要耳朵听得到,听到我们自己说的话,听到别人说的话,也能够听到,大地形形色色的声音,这就是耳根。
鼻子,我们鼻子除了呼吸以外,还有是香、是臭?这鼻根也是很重要。舌,舌根让我们想吃,知道甜、知道咸;舌根灵活让我们说话方便等等。这全都是在我们的身体上。再来就是身,身根,这个身,若没有身体,其他的五官要摆在哪里呢?要有这个身体。有这个身体,我们有手、脚,就是还要有心意;有心意,觉得看到这条路平坦好走,我的心意指导着要向前走,两只脚就会向前走。看到什么东西,觉得想要取着它,心意一起动,双手伸出去,将那个喜欢的东西拿来,欣赏这朵花的漂亮等等,这全都是从心来指挥,所以叫做意根。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合起来叫做六根,六根要清净。若这样,我们的六根,我们所发挥出去的都是很方便,也能够造成一切功德。因为它有这样的好利用,而我们要利用在哪里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有我们的意根,时常能够警惕我们,坏的事情不要做,而好事,我们要发心。身体、心意向前去精进,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都是需要六根来完成;我们一生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需要六根,六根能够完成我们的一切。
所以既然六根具足,我们必定要「直心向道」。我们既然发心,我们发心就是要学佛,学佛一条的觉道,这条觉道,你若能够从六根清净开始,一心向道,行菩萨道,入人群好好没有偏差向前,自然我们直走菩萨道,就到达了我们所要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与佛同等这个心灵的境界,这必定要靠我们「直心向道,勤行持善」的功德。我们既然发心向前走,就没有懈怠,我们必定要勤修精进,若这样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精进是很重要。
(二0一八年)我们有一群菩萨,将南非所见闻,与南非的菩萨,不论是华裔的,我们的华商,或者是他们当地本土菩萨,大家互动说出了人人所看到的,他们所见证的来说、来分享。在南非,八个非洲系统的国家,慈济人都全部集合过来,在约堡见习、培训精进,不可思议的就是我们TW省,有一位在南非经商,是我们的慈济人李庆隆先生,他们夫妻就是这样发心,将他们的事业成就了,有买一块土地,而这块土地将来发展性很大。现在政府已经在那里规划,开通大路了,也离机场又没有多远,在那个地方将来除了交通方便,人群聚居,等于是一个都会区。
他那块土地有四甲多,他在做的生意是进口轿车,轿车若进来,总是要给它一个,很安全的建筑物,进口进来就要有放的地方。这有好几间,每一间都几百坪,很大,所以他想:在那个地方,也是慈济可以利用的地方。他开始想:年纪也比较大了,应该要将生意稍微缩减起来,这个空间就捐给慈济。很好用,这次等于将它,完成一个菩萨的大道场。在那个地方,他们虽然还是克难中,只是有空间,不过这位李居士很有心,他将那个大空间,原来在放东西一格一格,全都清走。稍微整理一下就是通铺,而这个通铺一层、两层,很安全。他们还很用心,寝具都准备得很舒适,又干净又开阔,尤其是在那个地方的环境,也还是很美。
看到他们在那个地方,在培训精进,就不用像往年在外面搭帐棚,没有厕所,到处就是很不方便。十个国家的菩萨就全都抵达,尤其是加上了TW省慈济人,菩萨群也抵达了,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好道场。真的是因缘!才来向师父表达:「我想要将这块土地捐给慈济,请师父您要接受。」开始时我还担心:这么大的土地,到底在那里要做什么?原来菩萨早就安排了。非洲,我们要如何去济贫教富?要如何转贫为富?
那个地方,很多很有智慧年轻的孩子,很善良、很单纯,我们要如何将这些青年,将他们训练成了人人有爱,人人愿意为社群投入?我们才是需要,要有这样的一个培训中心,才在这么想,就有这样的菩萨现身了。这么好的土地他捐出来,及时让我们用得到。当地的华人,就是华商,在那个地方看到慈济人,以及我们资深的台商,他们锲而不舍在做慈济,他们很精进。以前师父常常说过了,二十多年前,真正坎坷的路,他们不畏艰苦。这条道开出来了,路虽然很坎坷,但是他们一心精进,拨开了重重困难,他们拨开了,而同时也带出了一群,第一梯次、第二梯次、第三梯次等等,一群的菩萨。他们很有智慧。尽管他们年龄,看来好像有比较大,不过,他们很单纯,他们很有爱心,他们很有智慧,他们很善良等等,凭着这些条件接触到慈济,他们很愿意。
我们常常在我们的大爱电视,看到这群白裙、蓝衣白领,这一群,你们可以看到他们,不论是下村庄、爬山,尽管很困难,交通很不方便,他们发挥爱,如何爬?无法形容,要如何下来?他们很有智慧。他们在那个山坡地,要再绕一大圈实在很远,他们就用纸板,这样铺在那个山坡地上面,人坐在纸板上,这样让它整个滑下来。这实在是很有创意。但是他们除了,用这样来作为交通,作为他们快乐,就像在童年一样,游戏人间,但是富有大爱的菩萨,真的是很精进。
他们所住的地方都是很简陋的。我们的TW省人去,很佩服,见证这种的刻苦耐劳,一心精进,为善付出无所求,很轻安自在,他们已经看到了。我们TW省曹居士,他常常在国际间(赈灾),这次在南非,他非常的欢喜,与这群菩萨相处得很欢喜。
还有我们的委员菩萨,她也是见证,见证在那个地方,真的是看到心灵富有,如处天堂;人是很贫,很穷,却是看到他们心灵的快乐。看到他们去访贫,会这样边走边唱歌,问他们:「你们是在唱什么?」他们在唱的是大爱,付出无所求,大爱。这样很快乐,从起步就一直唱,边唱歌边这样走很不好走的路,但是很快乐,去到那个需要帮助的人家庭。与我们TW省一样,很勤,该打扫的,帮忙打扫,整理好,干净;该洗的要洗,同样污垢的身体也让他干净了。这种疼惜贫困、病苦的人,这种心无挂碍,非常的快乐,他们看到了,所以如处天堂,知足无忧。与他们说话,问起来他们没有一个埋怨,说:「我这个不够而那个我欠缺。」都没有,整天就是一直笑,很欢喜。让人更加感动的是甘愿付出,那种甘愿付出,我们可以想象中了解,又是安贫乐道。
这是很多人分享,在那个环境中,真的到处所看的是很贫,却是看到是最快乐的人群,这是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么精进的菩萨,我们更得要勇猛心,勇猛精进。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要进入说的法,那就是精进。当机者就是常精进菩萨,所以叫做「无有懈怠,名常精进,是为此品当机之者」。所以要记得,我们现在开始就要好好注意,我们的六根、尘、识,我们要时时就要清净功德;口不能说是非,耳朵不需要去听污浊的事情。我们这举一就包括六根全部。好好地劝人说好话,我们自己要好好听经、劝人听。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直心向道」,要「勤行持善」,要一直转往好的要做。没有懈怠,名叫做「常精进」。未来的当机者是常精进菩萨,我们人人都能够做一个,叫做常精进的菩萨。
这就是这品,我们将要开始说下去,我们要用心来看这段经文:「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这段,刚刚说过了,常精进菩萨。佛陀认为现在进入了〈法师功德品〉,一定要有一个当机者,应这个根机要来讲这个教法,佛陀要找这个,根机能够领受的人。就像前面都是对弥勒菩萨说话,因为弥勒菩萨当来要成佛,现在就是常精进菩萨,他的根机适合在这段经文的对机,当机者。
常精进菩萨是一位大菩萨。所以佛陀以常精进菩萨,为当机者,让大家集中精神;六根注意了,身体要坐好、耳朵要注意、眼睛要看,找哪一位是常精进菩萨,看看是谁?佛陀开始呼唤了,大家要赶快看谁是当机者。佛陀所要说的法集中在这个人,也是启示人人,要集中六根精神好好听。
「此以自能如法修持,并劝人随喜,如所行持功德,随其分量,随分所得,故由常精进菩萨,为当机者」。因为常精进菩萨,适合是这样的人。佛陀在前面没有指明谁是这样的人,现在来到这一品,佛陀开始就等于明白让大家知道。能如法受持,他不只是自己精进,还劝人精进、劝人随喜,所行的功德,这就像常精进菩萨一样。「随」他行,所修行是如何修?是很精进修呢?或者是应付?就是有修,有就修,没有就停,这种应付式的修行,名相上的修行。不是哦!是真实修的,不是名与相,不是出家一个形相、一个名字,这样我叫做在修行者,不是哦!他出家修行,他是真实如法受持的人,已经发菩萨心了,是真修行者。所以「随其分量」,他到底真修的心、真实行的功德到底有多少?
这个「随其分量,随分所得」,任何一个人所说的精进,不是我说多少就算多少,不是。是你做多少,你才得多少,是你修多少,得多少。所以,「故由常精进菩萨,为当机者」。常精进菩萨,他就是已经修多少了,已经得多少,他堪得为大家典范的人,所以他称当机者,也就是常精进菩萨,用这样来向大众提醒。所以这样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这是有五项,这是有善心的人。修行也有二众,有比丘、比丘尼;在家也有二众,优婆塞、优婆夷。这些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这合起来叫做「四众」,其实分成了在俗与修行,各分二众。所以,「若能常时忆念,持心精勤」。若能够这样常时,时常,就是这样心中在忆念,就是记忆着法是要这样修,就是要这样的精进。这「恒时」就是长久长久的时间,还是这样在勤修持,这种修行用五种方式,这样来算为他是勤修的人,因为这是很根本。
我们要修行,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坚持,守好我们的法则。所以「受持」的意思,就是要「坚守不失法则」。我们是修行者,我们的本分事,我们该做、不该做?法则,我们要很清楚。这个守规律仪就是法则。我们要再读,时时要读,因为法必定是要有聚集经典,这是佛陀他要勉励未来的人。经,《法华经》,也是未来的人去编辑的。所以现在不论是集经的人,或者是佛陀的意,总是要我们的心很坚持,我们要不断地读,要将这个文句刻入心来。
虽然佛陀的时代,没有写书出来给你们看,也还没有当场记录的,不过这是未来结集的经典,提倡我们:「佛陀当初是这样说,已经编辑为书了,所以你们要根据,这个记录的经文好好去读。」所以「读」,读已经成为文字了,而我们有这个文字,可让我们依据,所以我们要好好从文字上,去接触道理,明白道理的内容,所以,「文字熟悉明谛」,很明白当中的道理。
而读以外,不是读就过了,我们要再诵。读是静静地读,静静地读,读了过去,不记得了。我们还是要诵出来,不论长行文或者是偈颂的文,我们都要大声读。我们若大声读出来,我们能够常常记得住,也能够铭刻回忆。在这个经文之中,到底它的意义是什么?能够再回忆。诵出来,出声诵,不只是让我们铭记,记忆在我们的内心,其实大声诵出来,天龙八部也可以分享到,佛法原来是这样。因为我们的诚意,心声上达诸佛菩萨、天龙护法听,这就是诵经要出声读出来。还要再解说,「文义诠释理趣」。因为你读也好、诵也好,总是有读、有诵,我们还得要解说。因为经文很深,我们要解说,人人才听懂。读的是自己读,诵的是自己诵,解说出来别人听得到,也了解得出来,还帮助自己恢复记忆,这有这样的好处。
而再来就是要「书写」,书写,那就是能说法之后,他若再从他要讲的法,将文字写出来,这样又再更能够,「润述精微妙法」。解说出来,听,听进去了,经能够说,说了之后,将它变成书。就是一本一本的书,我们都能够这样将它写出来,能够再将那个内容更加微细,利用文字这样写,描述内心,最精细、最微彻的妙法。能够这样将它写出来,这利益后代的人更大。这就是「五种法师之行」,就是「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这前面这样说过了。我们要好好受持,要读、要诵、要解说、要书写,这一段一段,五项若都能够具足了,这就是法师。这种法师,修行五种重要的方法,这修行不能离开。
「内有宿因种子,外借佛法熏习」。这我们前面也这样告诉大家,我们人人过去生都有修行过,所以我们心「内有宿因种子」。过去生,我们已经有种了这样的因,已经有播了这样的种子,有这个的因,所以又再有外面的缘;外面我们就借着与佛法有缘,我们好好来听。听法,听了以后,我们还能够这样长久入心,时常精进,这「一心求法」。这就是我们学佛者,修行最重要的。所以,「每品各有缘起」。
每一品都有它的因缘,现在开始将要说法师功德。就像前面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再下来的教法,就完全能够感受到,人人本具佛性。我们的真如与佛的本觉要会合,就是要从〈如来寿量品〉;过去无量劫的修行,一直要说他寿命多长,无量啊!就是〈寿量品〉说完没有多久,才提出了「寿量宝藏」,也就是佛陀说他寿无量,是法身,法身无量。只要佛法入心,不是算我们人间几岁,是法已经我们接受多少了。我们现在还是要把握时间、利用生命,来体会佛陀所说法,将佛的法入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慧命,期待我们人人寿无量。佛是寿无量,无量寿。
还有,接下来的〈分别功德品〉,〈分别功德品〉将功德,我们如何修行一一去分别。还有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品〉,我们才刚刚结束而已。自己修行,劝人修行,还得要欢喜。那种宽大的心胸,包容一切,这种内修外行的精进,这就是在〈随喜功德品〉。这几品已经入本门来了。所以,「皆佛果之德」。现在开始都是说佛果的德,你如何修,能够与佛果来会合这个德。这就是我们要好好用心听,文字好像看起来就是这样,但是每一项都具有很深的意义,所以「皆佛果之德」。经文的内容一直都有,隐藏我们的真如与佛的本觉,显示佛德,这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
所以,「非等觉菩萨不足知之」,不是等觉以上的菩萨无法了解。所以要很耐心,要说很多的话,来适合在这个经文之中。就像我们刚刚在说,南非那群的菩萨,在外面的条件实在是很贫困,但是他们接触到佛法之后,他们能够很欢喜付出,在很贫困的地方如处天堂;付出,他们快乐,安乐行。这就是虽然还在凡夫,是在因果中,过去他们的福到底多寡?有福的人,生在富有的社会,但是有智慧,没有福因,他可能就生在那个地方,还有外缘会合起来了,他就可以一接触到佛法,他会很欢喜,他会如法受持,他愿意投入,自修、劝人修。
也又听到他们说,他们的进出,很有行仪,而且都是举步就是唱灵山会(慈济歌选「佛在灵山」),《法华经》的偈文,他们就这样唱出来了,他们这样的修行方法,也是在精进。众生真如本性平等,要来会合佛心,人人都可修行,人人都可得佛德。这就是我们要知道,从外面以事会理。这叫做本门,第十五品之前就是说事,来到这里都要说理,真的要会合与佛同等的德行,这样来为我们解释。所以,过去都以弥勒为当机,因为弥勒是等觉菩萨,将要成佛了,所以这样的根机,能够体会在本门来的经典。可见我们就知道,现在常精进菩萨,他也应该是等觉菩萨,现在要说〈法师功德品〉,也以常精进菩萨为当机者。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十六品」,〈寿量品〉,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很重要的四品之一。所以大家要记得,要去用心了,所以,说如来于久远劫前成佛,「其寿量不可思议」。这〈寿量品〉就是在说,过去如来是如何修行过来,所以法无量。「此称为开迹显本」。从〈寿量品〉开始,就将过去的方便法除掉了,那个「迹」已经拨开了,现在专心要入本门。所以,「一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应人间所需要,与我们人间都一样,他化身来人间。「而显久远实成之本也」,这现出了久远劫来就修行。这是到第十六品〈寿量品〉,才转过来,显示了其实佛,成佛,已经也很久了。
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佛出人间不是靠因缘而已,他是要靠真本领,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修行,一直来,来到现在,众生的因缘成熟,他现相化生人间,我们这个道理要清楚。记得,在「精进」,就是我们现在要进入,这个本门的第一阶段,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