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8-27 12:24   美国  
偈文:
◎闻佛之说法,初即信解之,随佛所教法,诚敬而受持。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信者解之;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燃之。」
释义: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有信解心,若复教人书写受持者,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此以色香供养法宝,须曼那:此云称意华,其华黄白而香极美。
◎阿提目多伽:草花名,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熏油常燃之:种子可榨油,亦堪为香油,油可用以香油燃灯供养。       

 

【经文讲解】    
闻佛之说法,初即信解之,随佛所教法,诚敬而受持。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信者解之;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       

 

   

 

 

   
这要很用心体会,听经,各人根机各不相同,同一个地方、时间听法,却是各人听进去、解释,自我解释在内心里,体会又是不同。不过,听的时候,我们就是先用专心听,要不然各人听、各人信、各人解,所听的、所接受,「信」,所自己的解释,可能会不一样。开始听法之时,用很单纯的心,要专心听,听同种的声音、听同种的法,入心之后,才来作思考。有人说:「我听进去,没有赶快解释一下,自我翻译一下,我就忘记了。要再回过头来听那么多话,可能会忘记。」对啊,记忆,要如何能够训练出闻法入耳,同时记忆?阿难就是这样,闻法入耳,正确记忆着,再经过要说出来,完全语、词、意解释清楚,这就是阿难,佛法入阿难心。希望人人也有阿难这样的精神,我们也要追求。不只是佛的觉悟那个智慧,哪怕是阿难这种闻法的优点,我们应该也得要好好来练习。      

 

所以,「闻佛之说法」。听佛讲话,我们要很用心。佛已经离我们二千多年了,我们再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经典的经历,经过了多少次的翻译,多少时代,同一部经增减翻译,应该在文字上差别就很多。从印度文,梵文,那就又经过一段长的时间,才翻译中文。反正印度很多种的文,文字一次再译过一次,译到玄奘取经那个时代,就已经事隔很长了,何况来到中国?中国,这文化完全不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字,要翻译,当然还是又有经过了,一段坎坷的波折。很不容易已经结集,这部经这样留下来,又是这么久的时代。所以文字,我们只好是用我们现在,现在文字看得到、感受得到,这样依文说之、用字,字、文来述意;而这个意也得要应,应在现代。《法华经》是治世良方,这些药要让人吃,过期的是危险的,而我们同样的药,不要让它过期了,能够应现在的,同样的药要应现在的期限。开始这样将药用在现在,同时期能够用的,所以还是要依义才应世来说法。大家要很用心体会。          

 

所以,「闻佛之说法」。所说的佛的说法,我们现在是依当初那时候,不论如何翻译、如何波折,我们现在总是,也是在「如是我闻」。经典就这样翻译,我们现在,这样在读、诵、看、解义趣,解义的方向,而我们就如在灵山。前一段时间,我们也说「入如来室」,与佛同世,共住灵山,这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听法,若能够再将它当作,就是在灵山听法,在那个地方听法,很多人。佛在世,就是灵山会,是三根普被集过来的,所以在那个地方,有「初即信解之」。起初听到法,听到很欢喜,一闻即千悟、百悟、十悟,一闻一悟,看那个根机。有的根机很好,听到了,很欢喜踊跃,这些法在他的内心中,他就能够立刻应用;应用不是只有背出来说给你听,应用在他的人生方向、心地风光。在行动中,他受持,不只是信,是深信解,身体力行,这是初闻,也有办法很彻底清楚、了解,这是很上根机的人。            

 

也有初闻,「了解,我过去的人生,未来我应该要精进」,这样的了解。有的人听到一是一,「清楚了,我了解,我会慢慢地改」,这各人的根机就是不同。所以,这「初即信解之」,虽然信解了,有人是深心信解,有的人就是这样粗浅知道,要看看我们的根机。所以有人听了之后,信解之后,即时「随佛所教法,诚敬而受持」。「我听到,我很虔诚。佛陀是这么用爱深刻调教,我听了,我用虔诚的心,很尊敬来受持,依教奉行」。这就是学佛的态度。那个诚与敬,这自然他就会产生深信解。而若是就「平常说,我就听,反正我就是有在听」。这样要真正透彻受持,是难啊!        

 

所以我们一定诚、敬,「敬佛如佛在」。我们像入如来室,「我若能够入如来室,感受是我自己。没有进来的人,与我的感受是不同,因为我进来了,所以是我自己得,我有那个机会再向大家说」。有机会再说,那个感受会愈深。在门外要听,听欢喜的,他有感受,他就自然会入如来门,他有信、有敬,自然他就会进来。而若一直说,他就有听,有感而无受,那他还是原来在门外的他。           

 

我不断一直说,我的记忆会愈来愈增加。感受,这种解释、感受会愈来愈多,所以我入如来室,我记忆、我说法,我愈说我愈欢喜。在门外的人,有接受、没有接受呢?真接受的人是诚敬的人,他接受了,有接受,自然他就会进来,与我同样的感受,这与佛同在,这是很真实。所以要告诉大家,「随佛所教法」,我们要恭敬。「诚敬而受持」是很重要。要不然我们光说听法,「有啊,我每场都有听」,但是信解的程度是什么呢?信解程度,我们若是没有诚敬,我们就没有办法,随着那个教法去精进,这都是很真实。我们要很用心。      

 

利根的人就这样了,何况钝根呢?说你很聪明,你都听懂,有感而无受,无法身体力行,付出了那分诚、敬的感受,来受持、落实,这样听法很多,懂很多都没有用。所以什么叫做「心就是佛」?「菩提禅心」(节目),「百丈(怀海)禅师」,很多人在对答、对禅机,那个觉悟的境界,每句的对白都很超脱。「非佛非法」,「非法非佛」,有人就说,「是心即佛」,「佛即是心」,而这二句到底是什么?这个对禅机,禅语很多。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有感受到吗?吟诗作对,过去的古诗人也很多,拿古诗人的诗句来作禅机对答,这样是不是开悟了呢?这体会在文字相。文字相弦外音,但是开悟的感觉又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你身体力行,你真正有去感受到了,不是口述,是我们体感──我们的身体能感触到,就是我们自己去做;自己做,才是真正有感触到。          

 

所以受持教法;教法,这样教你方法,你就要动手做,这样才有感受到,这样才是真正体会到。所以还是要很用心,这修行就像耕作。我们也是自力根生,我们在菜园,在挖菜、种菜、撒种子,一群人在那个地方,一片园地,来,大家来耕作,边做边在撒种子,是用心法耕地呢?是那里用心在想方法呢?或者是你动手拿着锄头,翻了土地之后,你的手亲手去播菜种吗?亲手播菜种,翻土,头脑、心的法,随着你的动作走,你的动作随着你的心法去耕作,这样有想法、有感受。真的土地上,几天后,菜园已经绿色的芽出来。      

 

若有人站在那里「用心耕」,用头脑,坐着(想):我现在在翻土,我现在这个土已经成沟了,我现在种子将它撒下去,将它耕平。回来,几天后你再去看,有菜的叶子出来了吗?「空啊!」不实,为什么有一些菩萨说:「我要来短期出家,我要来出坡。」有好几位负责菩萨,出家师父带到菜园去,连锄头挖到石头,都有法可告诉他们,说到他们皆大欢喜。石头边捡,锄头边掘,法边入心,回去就知道,「我要如何对人,不要硬碰硬。我若遇到石头,我要如何将它捡掉?大石头,我要如何闪过?」方法知道,成果起来了。这总是要有方法,学了方法,就是我们的修行。           

 

所以,「钝根者信之」。在听法的人,钝根的人,只要他有心,他也能够信。他信的法就是,「我要改变我的习气,我要好好听话,你如何教我,我就照你说的走」。这种自己自认「我较钝根,我要认真」,所以他能够信。「利根者解之」,「我利根,这样教我是一个方法,我自己要想方法来做事情」。就不是你教我一就一,教我二就是二;你教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这是钝根。「你教我这样做,我知道方法,知道这张纸若要剪,要剪成一个样子,不是一把剪刀这样一直剪下去」。一直剪,这张纸的尽头,到尽头了,你要再转,不是又得要人家告诉你们:「你就剪刀再转一下。」不用,「我知道方法,不只是能够转,又能够弯曲;又能够弯,又能够剪出一朵花。什么样的形,我都剪得出来」。这就是利根的人。只要学会拿剪刀、剪纸的方法,他连那个纸雕,千变万化,都有办法。所以一手万能,这是利根的人。      

 

也因信,「信者解之」。这利根的人愈信,他利根,他愈做,愈了解、愈清楚;他了解之后,他知道,知道对的、不对的;不对的就不要做,邪知、邪见,我们要注意。不只是注意,我们还得要破除,「我有了过去的错误,我要完全破除掉」。不只是自己破除,也要想出方法,要去教导他人破除。所以,「信者破邪见」。不只是自己,也得要为他人。「解者破无明」。邪见与无明是不同的;邪见,就是信的方向错误,我们要如何去将他导正过来,信仰再让他正向走。若是无明就不同,无明是铺天盖地。         

 

那就好像暴河一样,这无明的烦恼,成为很强、很汹涌,这种铺天盖地、无明。我们一个人若无明,道理如何都行不通。所以我们要信之后,我们要深信,深信才有办法体解;深信「体解大道」,之后才能够「发无上心」。真正要「入如来室」,不只是进来而已,还得要「着如来衣」;不只是着如来衣,还要「坐如来座」。「如来衣者」,柔和忍辱。「诸法空为座」,不执着,不是空到「非法非佛」,是真实佛、是真实法,空中妙有。这就是我们要如何成长智慧,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解。      

 

人生说是苦,真是苦,不是苦就空了,那个苦在感受,是很苦啊!那种很苦的感受。任何一个人,各人的苦是不同,生、老、病、死苦,各人的生活,各人无法,谁去分担谁生活中的感受。何况各人,各人老化的境界,在各人的家庭、生活、人际环境中,时间累积,还是一辈子,从年轻、中年、老年的过程中,那种累积来的感受,谁知道呢?到老来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人人爱、人人疼、人人尊重,到老来呢?被厌弃、失落感等等,这又是谁能够感受到?所以说「人生是苦」,岂能够用佛法告诉他,用禅法告诉他:「空啊,苦是无常的,人生是无常的,苦的尽头就是空。」但是苦的尽头,还要苦多久的感受?知道死就空了,但是死就空了?再接下去那个「有」呢,是要如何来?知不知道呢?没有尽头!所以,我们才得要去追究,这种心地风光如何铺?身体力行要如何做?如何接受、信受奉行?什么叫做虔诚、敬信?这说起来很简单,字,简单解,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得到呢?信、解!      

 

所以,「信者破邪见」。我们的见解偏差,只要有人来为我们导引正向,最重要的,解。我们若能够彻底了解,道理的真谛。从开始讲《法华经》,一直就告诉大家,「真空妙有」。你要去遇到事情时,如何去解开我们的心结?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好计较?但是,不计较的当中,我们的真实法,「妙有」在哪里?如何来应用?「妙有」有出来吗?可以「真空」,但是我们的「妙有」呢?这解,「解者破无明」,要如何破除无明?这不是打禅谜就会觉悟,不是!是要落实,身体力行。           

 

所以《法华经》,这句在〈序品〉开始就说了:「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在各种的信解,就有各种的表达,形态不同。各位,我们到底经听这么多了,第十七品也将要完成了。〈分别功德品〉,到底我们有分别出,真实供养的实相出来了吗?是不是建塔、读诵经典、建造僧坊、抄写经字,这样功德大吗?这已经,已经好几次了,这段文就只是要告诉我们:你要如何深心信解,你要如何体会到经、法,就是如来的全身,是如来的慧命。      

 

前面的〈寿量品〉,佛的寿命,现在说真身,他的法身,那么在哪里呢?我们要如何供养?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找到?所以要请用心,这是仅仅听过去,也是空空,我只有一个期待,让大家能够真实了解到,所以用这么多时间,已经第十七品将接近完成,请要用心。前面的经文:「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用心,是不是这样呢?接下来又再说,「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建这么大、这么高、这么宽阔,都用像那个树,八多罗树来比例,就是很宽阔。还有用很好的供养,吃的东西,衣服等等,就是上等的衣服,还有很好的床铺,让我们睡得很舒服,很多很多的大众,都同在一个地方。很好的环境,园林、浴池让大家很清闲,在那个地方散步、参禅,种种都很庄严的环境,很享受。用这样的大环境,这样充足的物资来供养,这是不是这样的功德很大呢?前面的长行文,也费很多时间说过了,这段的偈文再重复,这么大的环境来供养。 
接下来这段经文再说:「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燃之。」     

 

   

 

这段经文,若有信解的人,信受、听经、解心意,读经、诵持,自己写,又教人写,自己读,又教人读。这「有信解心。」   

 

   
「有信解心」,又再读、又再写,又再教,装好经典等等这样来供养。所以,「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
这就是这样,用这种去助那个气氛。这香气,很清香的香味,在那个地方散出很香的香味来供养这个法。写起来,也得熏这个香的味,用种种的原料,所以,「须曼薝卜」。须曼那、薝卜,那就是一种草木类。「须曼那」译过来叫做花,就是「称意华」。它开花就是让人看到很美,这个木本、草本,叫做「称意」。「其华」,是黄与白色,它有雄雌类,公、母的这个花,所以看起来很美。所以,「称意华」。
又再「阿提目多伽」,一个名叫做「善思夷华」,这个花的名称。「苣胜子」,也可以说「龙舐华」,这个龙舌在舐,就那个形的形容。那就是「草形如大麻」一样,那个花是赤色的,叶是绿色的,那个籽也可以榨油,所以「亦」,能够这样点油灯,都可以。          

 

熏油常燃之:
种子可榨油
亦堪为香油
油可用以香油
燃灯供养
所以我们要知道,地上万物都是能够如何用心,去炼成可用物质,而且这个香气出来,有各种,除了这东西,也还好像我们有在炼过,不论是什么样的草,香茅割来,洗干净、晒干、炼油,香茅草、香茅油很香,连炼过了,油抽起来,草晒在庭院里,也很香。香茅油也有很多的好作用。所以说起来,天地万物,木类有木类的精,及木类有木类的用处;草类有草类的精,草类有草类的用处。我们人如何用心,连草木都可用。草木都有它的真谛道理存在,用心,任何一项就可以也做药。我们人生病了,同样在草木之中,很多种的草就是成为治病的药。也有很多草木本有毒,所以也有能救人的,也有能伤人的。这都是在世间、地球上,草木类、人类、动物类,各有它的道理存在。            

 

所以,佛陀要我们如何去体会道理,人类就要多了解人类。如何做对天地之间有益,因为天地间,草木供应人类,五谷杂粮它供应人类。那人类呢?要用什么来供应天地间,所有一切物类呢?何况,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苦难,我们如何去付出?佛陀教我们,要先懂得为人类付出,教我们要先行菩萨道;菩萨道是解法、了解法、信解法之后,我们敬信,恭敬、很虔诚。这个虔诚、恭敬接受法来,我们落实在生活中,去与人与人之间,去互相互动。有邪知、邪见的,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让他清楚;有无明的人,我们要如何去开导他?但是,你要去帮助人,那个方向正确,我们要将自己要先了解法。自己若没有帮助自己了解法,我们要如何去辅导人的方向,自己的方向不知道,「道」还没有开,我们是要如何教人走路。所以,我们还是要从自己开始,要如何闻法、我们信解;闻法、信解,我们要受教法;我们受了教法,我们要如教受持;如教受持,我们要信之、我们要解之,我们才有辦法,真正与道理来会合。            

 

因为天与地,人是在中间,所以人间能够庇护于万物,万物供应人间的生活,供应人的生存,人要如何去庇护?这就是要很发挥了,我们的智慧去分别,智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我们懂得分别道理,我们用平等慧,来疼惜天下物、人、事,物。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时间就是这样在过,话一直说一直过,我们有记住吗?记着,住在我们的心,叫做「记忆」。信解、记忆就要从认真听法,听了之后,落实才是我们的,没有落实就是空的过。「入如来室」;与在室外听,与在室内是不同,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