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23 09:33
美国
偈文:
◎求法:非唯求能闻法,需能诚信,更要正解;求能信行,需求实证。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教菩萨法。
释义:
◎皆是入《法华经》求无上菩提,(信解行证,悟入佛知见);求得无上菩提法髓,《妙法莲华经》。
◎此前第十八品随喜功德,略述自受持、劝人闻是经,乃至随机为他说一偈,随喜功德不可限量。
◎若人精勤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诚无间,缘既殊胜,所感必多,故次当说法师功德。
◎今此第十九品,释明末世法师,内有宿因种子,外借佛法
薰
习,恒常勤行精进,一心求法勇猛。
◎受持此妙法华经,会合情理,根尘两净,六根尘识互用之妙,发于藏性,故云以是功德庄严六根。
◎向内能自修曰功,向外能行持曰德;内修外行功德兼备,而得六千福德圆俱,是谓法师典范德备。
【
经文讲解
】
求法:非唯求能闻法,需能诚信,更要正解;求能信行,需求实证。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教菩萨法。
我们好好用心体会!求法不是只有求;听法,「我有听到法哦」。若只
有
这样是不够,听,有了解吗?听法,你有信心吗?而你有没有身体力行?身体力行而你可有体悟到?这总是要好好自己问自己:听法,我有没有到这样,渐渐进入信、解、行、证吗?信、解、行、证,诚、正、信、实,听法,我们要调整我们的心,我们有诚意听吗?有诚意听,法就能够入心来。而我们法入心了,我们相信,相信佛法是这样为我们教导,我们要真诚相信。我们若没有真诚相信,说要听法,是浪费时间。
所以大家听法第一项的条件,就是要能「诚信」,更需要的是「正解」。我们有相信,但是佛的经典中,我们若没有用心好好去体解,往往差毫厘、失千里;内含的意义,说法中的文句,我们若没有好好体会,可能我们会偏差。譬如讲经,经文中,天龙八部、鬼神龙天等等,来自四方八达,而我们这样听,我们会觉得:哇!这些是不是,是在我们身外世界,如何的神通变化来?这想不开、解不破,或者是佛的神通。如果这样我们要悟解佛法,要真实能够了解,可能我们会被神通与变化等等,这样整个束住,展不开。
其实这都是非常的微细的,道理的涵义,就像经典中,动不动就有几千万亿人来听法,在我们现在,人比较科学,他就会去追,追到底佛陀讲话,场地有多大?哪有办法容纳这么多人?而这么多人是从哪里来?交通是要如何走?就容易会不要信。那就是没有再深入思考经文中,他佛陀的精神内涵的意义。所以迷,两种的迷,一种是知识的迷,一种就是没有知识;只是按文,按照那个文,解不通,被拘束着。所以我们这两项都称作「迷」。希望我们大家在佛经中,要很细腻,非常的详细去了解它,所以叫做「正解」。
第一个条件,要很诚意的心来接受,才不会迷失;第二项就是要正解,我们要走在中庸,不要迷「空」,也不要迷「有」。空是真空,世间什么东西解释到最后,将这些东西的元素,若全都分开了,真的是零,没有什么东西。而若这些东西分开,那就是真实;东西的道理,这叫做「物理」,这是「真空」。没有的东西成起来变成有,「妙有」啊。
我们说话,在这里说,全球现在都听得到,声音长得什么样?来,看看声音是什么。声音看不到,但是全球听得到,那就是空,也是真;因为你看不到就是空,他听得到,那是真啊!所以「真空妙有」。「妙有」,分析到底是「真空」。我在这里说话,我若没有靠这个小小的麦克风,我这样说,就是坐比我较远一点点,都听不到,何况我们全精舍周围内外,可以听得到,再含盖了全球。你们想,这是不是很微妙呢?科技啊,科技发达,这就是要透过了科技,才有办法完成这项殊胜,不可思议。妙有合成,成为法;法,将这些妙有分析开,法而无法。所以在《心经》这么说,「五蕴皆空」。五蕴皆空,那是因为色、受、想、行、识,分析完了,将它拆开,那就是皆空了。我们就没有烦恼。看得开、分析得清楚,就不会受「色、受、想、行、识」,将我们束住,我们就能够超越五蕴。
「蕴」,常常要告诉大家的,蕴是微细,很微细,就是你看不到,但是你感觉得到。看不到,感觉得到,那是时间累积;小孩子变成老人,这就是时间累积,是分秒没有停滞,叫做「行蕴」。我们人生在这个行蕴,它在消逝的过程,让我们没有感觉。真正如何去注意它都感觉不到,借着现在科技,能够看到暗暗的天,就这样慢慢地等,看到那个暗的天变亮了。再用科技,用这个仪器,将那个时间再缩短,这几小时或者是一个多小时,这样慢慢看它天亮;能够将它缩近过来,一分钟。看它,天这样慢慢地一直亮起来。时间、速度,科技现在能够这样合,让你看得到。
但是真实人生,生活在人间,这就是看不到。我们自己要体会我们的体内,我们到底,我们的新陈代谢,体内种种在变化,我们自己无法感觉;无法去体会,这时我是年轻、这时我是老了,我也曾经过这么年轻的形态,我是什么时候?我要再回
去
年轻有办法吗?没有办法,小孩子心想,我要赶快长大,也没有办法,还是按照时间来。这叫做次序,这叫做规律,大自然的法则。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信行」,就是这种叫做行蕴。所以我们除了正解,还要求的是信行,
我们
要相信行蕴的过程是这样。所以佛法是很科学化,也是很哲学化;超越科学,超越哲学,这是很深,甚深微妙的道理。佛陀的觉悟就是这样来,所以世间人,人人对佛陀的尊重;讲出了很多的法,让我们好好用心体会,应该我们能够对佛法深入了解。
这种「转识成智」,也是常常告诉过大家了,从五根与五尘接触,用知识,意识去分解,知道,但是这都是叫做意识。而我们这些缘着外面的境界,意识,透过意识就要再思考,我们好好思考分析,我们到底要如何处理呢?这时间要很快,毫厘刹那来反应,这就是脑神经与这个眼根,与外面的尘境接触到,很快速,这个思维没有等待,马上分析,这么地快速,秒是飞秒,能够根、尘会合,马上分析出来,这都是知识。这些知识,仅仅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要再进一步,化「识」为「智」。
就如佛陀一样,他就是化识为智,化我们的意识成为我们的智慧,才有办法去分析到真空妙有。所以你要能够透彻真空妙有,就要「转识成智」。所以我们现在「求能信行」,能够了解这个行蕴。到底行蕴我们听懂了、清楚了,我们要如何去证实,这些行蕴真空妙有?是要从哪一个地方,去体会真空呢?要从什么方法,去真正会解那个妙有呢?所以我们「需求实证」。因为我们有真修,才有办法实证,这就是我们「诚正信实」,入佛门来,所想要求的是「信解行证」。在这个八字之中,光是一个「信」就出现两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以前也常常告诉大家,「三十七助道品」,也是告诉我们信很重要,旧法,师父一直告诉大家这些话,现在再回复回来告诉大家,法不可缺「信」。信就是「道源功德母」,因为它会产生诸善根;它能够长时间,好好培养种种的善根,所以你们要信,很重要。
信受佛法,尤其是要正信、正解,很重要。佛为了我们要求证,佛陀来人间一大事,就是「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来「教菩萨法」。佛陀来人间的一大事,只是一个目的,就是要将真理,这个道理说给大家知道,让众生能够觉悟。人人与佛是平等,佛陀提倡平等,人人平等;不只是人人平等,众生都平等。人与动物只是形象不同,生命平等,意思就是生的道理是同样。你看,现在要研究人的疾病,是为何会生病?要如何来为他治疗?要经过动物试验。
这身体都不同,但是它的构造是同哦!我们以前的人,都说「苍蝇肝,蚊子胗」,那就是形容一个人肚量很窄,心量狭窄。小小的东西,是呀,蚊子咬你一下,你很快将牠打下去。蚊子有血,牠是吸到你的血,来维持牠的生命,你为了这样稍微
痒
一下
,你出手就打下去。这都很快速,这样随手反应。牠只是吸一滴血,一点点而已,你就要牠整条的生命。现在的人光是为了吃的口欲,大家塞进口里,几秒钟就不见了。养这么多的动物,只是为人牺牲,满足人的欲念,就是这样而已。这就是变成了生命不公平,不只是人对动物不公平,人对人也不公平,这种阶级分开,贫富贵贱就出来。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了要开示众生:大家要觉悟,这么多深奥、微细,无量数的道理,全都在这法之中。我们有说不完的法,这几句就可以说到苍蝇、蚊子,还要回到人,这其中的道理含天盖地是很大,要如何来分析?时间。
所以佛法深如大海,阔如天空,这就是佛法。佛陀来为我们解释、来为我们「开示」,我们众生应该要「悟入」,就是实证。我们要实证、要体悟,去了解。佛陀说这么多的道理,我们自己若没有实证,信又奈何呢?你光是信,你无法去证,无法证悟,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佛的知见,那就是与佛平等,佛陀能够转识成智,每看一件事情,一触就明
瞭
了,与天地万物道理就会合;一接触,每项事物含天盖地,道理无不清楚。这就是佛陀的知见。
岂是只有佛有办法?你、我,我们都有办法,与佛同等。佛陀就是要来告诉我们,「平等」,就是以前的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佛陀告诉我们,无始以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六道轮回,我们现在做人,因缘果报、善恶分明,是人道?是畜生道呢?或者是在天道?或者是地狱道?这佛陀他一理通、万理贯彻,看一件事情含天盖地,这叫做佛的知见。
我们若要真正,能够体会到佛的知见,要体会佛知、佛见,我们必定要过程行菩萨道。你要深入人间,去体会人间一切事,了解人间一切的疾苦,培养出慈、悲、喜、舍。「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种众生与佛菩萨合为一体,这才有办法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全会合起来。真正证悟佛法。佛陀来开示众生,悟入佛的境界,要行菩萨道。菩萨道要往哪走?这个地方就说,「皆是入《法华经》,求无上菩提」。
在《法华经》中,你能够求无上菩提,就是大觉悟。这种想要大觉悟,不离开「信解行证」。这是佛陀来人间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这是来人间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求得无上菩提」。我们这辈子得闻佛法,求佛法,我们必定要求得无上菩提,那就是《法华经》,一大乘法。因为《法华经》,就是诸经的「法髓」;诸经之王是《法华经》。什么叫做诸经之王呢?就是我们的生命若要活下去,我们造血的功能要很好,所以我们有做了那个髓,储存一个骨髓的
资料
库,慢慢地用很多心神,要如何救人命?要如何让一个人,已经造血功能消失了,能够再另外一个人,那个造血的功能,那个(造血干)细胞,能够去和另外一个人配对到,救他的命,这也是医学科技。
经过了多少人研究到最后,几十万人之中,才能够一配一起来,这是寻寻觅觅,天涯海角才能够找到,与他同样的造血功能。同样,我们要求学佛法,这么多的经典,你要去哪里求啊?那是向《法华经》之中求,因为它是诸经之王,因为它是法中精髓,所以叫做「法髓」,那就是《妙法莲华经》,这希望大家要很清楚。要不然我们要入,〈法师功德品〉,就会比较困难。
我们要先了解,经,过去那么长说过了,已经进入第十九品了。我们刚刚结束的,〈随喜功德品〉。前面那就是〈分别功德品〉,我们在《法华经》,「迹门」与「本门」,迹门是用外面的形容、故事,道理为大家分析。之后现在进入本门来,就是众生与佛很密切,我们的佛性、众生真如性,是合而为一。
所以功德,你要
内
自用功,外呢?能劝人、教人,我们身体力行影响了大众,能够度众入佛门,内能自修。真真正正要先空掉我自己,才来礼让成就别人,这全都叫做功德。
所以第十八品,除了自己自修以外,还要劝人来听法,了解法道理中的精髓,这就是功德。但是法师要如何来自持法,如何来教众生,这叫做师,这
就是
我们要用心体会。所以现在只是仅仅很简单,简略来叙述,「自受持、劝人闻是经」。这是在
第
十八品,很简单向大家
解释,
自己自受持
是
很重要,劝人闻经也是很重要。但是这么重要的道理,只是简单这样说过去。
甚至一直到了让我们有感觉,乃至随机为他说一句、一偈。经典说这么多了,佛陀七年谈「法华」,竟然有办法劝人听经,在这么多经典,而经文这么长,就是哪怕是一句一偈,这当中他体会到了,这也是叫做随喜功德。只要我们劝人来听,对方其中体会一句,这样我们也对他赞叹:「哎呀,不错、不错了,这么深的法,你这句你有清楚、了解,你很棒,真的不简单!」又再赞叹他,这种叫做随喜功德。
不是人家听懂,人家听懂法,我们在旁边说:「我比他更棒,他才懂一句,我懂两句呢!」不是这样。人家在赞叹懂得一句的人,懂得两句的人,要赶快赞叹那位懂一句的人,这是随喜,随时随地随喜功德,这是我们的心要如何开阔,不要「苍蝇肝,蚊子胗」,这就是开阔我们的心胸,这赞叹,「随喜功德」甚多,不可限量啊。
「若人精勤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诚无间。缘既殊胜,所感必多,故次当说法师功德」。
因为在这样,〈随喜功德品〉之后,我们大家已经知道,这部经,我自己受持,我劝人受持,大家听经受持了,很精进,人人都来受持、读诵,来解说、来书写。「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诚无间」,若能够这些都这样照常做下去,
没有
间断。无间就是无间断,因为这样的因缘真的很殊胜,这「所感」,所招感来这个功德,一定是很大、很多。所以因为这样,「故次当说」,再接续下去,应该要讲出法师的功德。我们要很用心,再下去的这第十九品,真的是我们要用心的时刻。
这里告诉大家,「今此第十九品」,就是解释,「释明末世法师」,为我们解释,让我们很清楚,在这个末法的时代。我们真正入佛门自修行,还要再教人如何修行。就像这样的人,这位法师,内一定要具备有「宿因种子」。这不是今生此世,才开始播种子、撒种子,他们在过去生就已经,无数生世之前就已经播种子了、撒种子,一生一世不断
薰
习、不断
薰
习,这样这是叫做,「内有宿因种子」。「宿」就是过去,过去生的过去生,我们已经结这样的缘,修这样的法了,我们一路过来,这就是个人,每一个人,自己个人已经有这样的因缘,有这样的种子。
对外是借着佛法来
薰
习,说有这个法很好,要听。我们过去生有这颗种子,现在遇到佛法,我们要赶快来听;这再分析一下,我们过去有读过,现在就要再分析。所以以前的人说:「这个人读前世书。」因为你过去应该有读过,现在轻轻说一下,你了解得这么快,读书能读得这么聪明、这么快速。这以前人说,这
有
读过前世书,这就是「外借佛法
薰
习」。
所以现在大家说「
薰
法香」,这就是又再
薰
习,本来你就是有这个因缘种子,现在再听一下,启发了我们过去曾经有过,我们有曾听过,这个因缘种子我们再启发,这就是外借这个法来
薰
习。「恒常勤行精进」;我们听法,我们好像了解,了解,我们还要再更勤来精进。我们会愈修愈欢喜,佛法入心,我们就法喜充满,这叫做得到法,叫做法喜充满,那就功德无量。这种「一心求法勇猛」精进。
这种「受持此法华经」,能「会情合理」。会情,我们现在在人间所看到的一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根对外面的境,现在我说这些,大家,哦,了解了,这五根,对外面的境界叫「五尘」,意识陪着这个五根、五尘,去缘这些的境界,马上知道长、短、圆或者是扁,全都清楚。这思量、思考,马上现出了这些形相,让我们分别出来,这叫做「会情」;这些道理、这些事情,我们已经将它会合起来了,这我们就是知识。「会情」是知识,「合理」呢,那就是智慧,这叫做「转识成智」。因为在《法华经》中,我们能够进入到「会情合理」,外面对人,人、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内心,就将道理与这个外面的境界,
将它
会合起来,佛法不离开生活中,我们没有离开。
所以,「根尘两净」;我们的根虽然接触到外面的境界,那个外面的尘境,但是我们的心很干净,不会受外面的境界污染我们,看到漂亮的东西不会想要贪,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不会起心动念,这已经是合情会理之后。所以,根,眼、耳、鼻、舌、身,在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我们的内心不起摇动,这叫做净,「根尘两净」。所以「六根尘识互用之妙」,
我们
六根尘识要如何在这
个
末世污浊的大环境中互用,这
智慧
与知识在人间生活要如何能够很圆融,这叫做中道。而若光是学道,不食人间烟火,他对这些世俗人看不顺眼,而世俗人看修行者觉得,你难道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吗?你如何活下去?生活与人格格不入,这就不对了,这不是修行,这叫做执着。执是偏私、偏邪,「差毫厘,失千里」,以为这样的修行是清净、是对的,实在是不对,已经「差毫厘,失千里」了。
所以,「发于藏性,故云,以是功德庄严六根」。我们若有办法了解对错,情与理能够会合起来,尘、境,这个根,尘与识,我们分得清楚,这都是在我们
这个
藏识之中。在我们的藏识,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若是将世间的情,了解清楚,过滤过了,我们与佛平等清净的本性,我们就慢慢增加,明朗起来了,这就是我们在经典,所认识、所了解,这去受持、去用功,这样自然
你
就能够得到功德,来庄严六根,这我们会更加清楚。所以我们用心体会,力量是无不都是愈来愈清楚,愈听愈了解。
所以,「向内能自修曰功,向外能行持曰德,内修外行功德兼备,而得六千福德圆俱,是谓法师典范德备」。
所以你要当一
位
法师,当上
了
法师,一定要有内,向内能自修、用功的人,甚至向外能够人事圆融。这种「行持」,这是人的品格,「曰德」,内修、外行,这个功德都兼备,自己有修养,在外面能够人圆融和合,自己修行,又再与人互动圆融和合,这是「功德兼备」。「而得」,这样能够得「六千福德圆俱」;「六千福德圆俱」就是六根的功德,都很清楚、很圆满。这个「千」,每一根中,就是与尘、境、识,会合起来是千功德;六根、六尘、六识,所以有「六千福德圆俱」,这就是「法师典范德备」。
所以大家要接下去听,〈法师功德品〉,前面这些大家要很清楚,经文的前面,我们若知道目的,向东、向西,目的清楚了,我们路就不会走错。
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589&idx=2&sn=f0dff16eec145bfd30509c5c7fcad621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