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23 09:33   美国  
偈文:
◎求法:非唯求能闻法,需能诚信,更要正解;求能信行,需求实证。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教菩萨法。        

 

释义:
◎皆是入《法华经》求无上菩提,(信解行证,悟入佛知见);求得无上菩提法髓,《妙法莲华经》。
◎此前第十八品随喜功德,略述自受持、劝人闻是经,乃至随机为他说一偈,随喜功德不可限量。
◎若人精勤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诚无间,缘既殊胜,所感必多,故次当说法师功德。
◎今此第十九品,释明末世法师,内有宿因种子,外借佛法习,恒常勤行精进,一心求法勇猛。
◎受持此妙法华经,会合情理,根尘两净,六根尘识互用之妙,发于藏性,故云以是功德庄严六根。
◎向内能自修曰功,向外能行持曰德;内修外行功德兼备,而得六千福德圆俱,是谓法师典范德备。       

 

经文讲解
求法:非唯求能闻法,需能诚信,更要正解;求能信行,需求实证。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教菩萨法。        

 

    
  

 

   
我们好好用心体会!求法不是只有求;听法,「我有听到法哦」。若只这样是不够,听,有了解吗?听法,你有信心吗?而你有没有身体力行?身体力行而你可有体悟到?这总是要好好自己问自己:听法,我有没有到这样,渐渐进入信、解、行、证吗?信、解、行、证,诚、正、信、实,听法,我们要调整我们的心,我们有诚意听吗?有诚意听,法就能够入心来。而我们法入心了,我们相信,相信佛法是这样为我们教导,我们要真诚相信。我们若没有真诚相信,说要听法,是浪费时间。           

 

所以大家听法第一项的条件,就是要能「诚信」,更需要的是「正解」。我们有相信,但是佛的经典中,我们若没有用心好好去体解,往往差毫厘、失千里;内含的意义,说法中的文句,我们若没有好好体会,可能我们会偏差。譬如讲经,经文中,天龙八部、鬼神龙天等等,来自四方八达,而我们这样听,我们会觉得:哇!这些是不是,是在我们身外世界,如何的神通变化来?这想不开、解不破,或者是佛的神通。如果这样我们要悟解佛法,要真实能够了解,可能我们会被神通与变化等等,这样整个束住,展不开。        

 

其实这都是非常的微细的,道理的涵义,就像经典中,动不动就有几千万亿人来听法,在我们现在,人比较科学,他就会去追,追到底佛陀讲话,场地有多大?哪有办法容纳这么多人?而这么多人是从哪里来?交通是要如何走?就容易会不要信。那就是没有再深入思考经文中,他佛陀的精神内涵的意义。所以迷,两种的迷,一种是知识的迷,一种就是没有知识;只是按文,按照那个文,解不通,被拘束着。所以我们这两项都称作「迷」。希望我们大家在佛经中,要很细腻,非常的详细去了解它,所以叫做「正解」。    
第一个条件,要很诚意的心来接受,才不会迷失;第二项就是要正解,我们要走在中庸,不要迷「空」,也不要迷「有」。空是真空,世间什么东西解释到最后,将这些东西的元素,若全都分开了,真的是零,没有什么东西。而若这些东西分开,那就是真实;东西的道理,这叫做「物理」,这是「真空」。没有的东西成起来变成有,「妙有」啊。   

 

我们说话,在这里说,全球现在都听得到,声音长得什么样?来,看看声音是什么。声音看不到,但是全球听得到,那就是空,也是真;因为你看不到就是空,他听得到,那是真啊!所以「真空妙有」。「妙有」,分析到底是「真空」。我在这里说话,我若没有靠这个小小的麦克风,我这样说,就是坐比我较远一点点,都听不到,何况我们全精舍周围内外,可以听得到,再含盖了全球。你们想,这是不是很微妙呢?科技啊,科技发达,这就是要透过了科技,才有办法完成这项殊胜,不可思议。妙有合成,成为法;法,将这些妙有分析开,法而无法。所以在《心经》这么说,「五蕴皆空」。五蕴皆空,那是因为色、受、想、行、识,分析完了,将它拆开,那就是皆空了。我们就没有烦恼。看得开、分析得清楚,就不会受「色、受、想、行、识」,将我们束住,我们就能够超越五蕴。         

 

「蕴」,常常要告诉大家的,蕴是微细,很微细,就是你看不到,但是你感觉得到。看不到,感觉得到,那是时间累积;小孩子变成老人,这就是时间累积,是分秒没有停滞,叫做「行蕴」。我们人生在这个行蕴,它在消逝的过程,让我们没有感觉。真正如何去注意它都感觉不到,借着现在科技,能够看到暗暗的天,就这样慢慢地等,看到那个暗的天变亮了。再用科技,用这个仪器,将那个时间再缩短,这几小时或者是一个多小时,这样慢慢看它天亮;能够将它缩近过来,一分钟。看它,天这样慢慢地一直亮起来。时间、速度,科技现在能够这样合,让你看得到。       

 

但是真实人生,生活在人间,这就是看不到。我们自己要体会我们的体内,我们到底,我们的新陈代谢,体内种种在变化,我们自己无法感觉;无法去体会,这时我是年轻、这时我是老了,我也曾经过这么年轻的形态,我是什么时候?我要再回年轻有办法吗?没有办法,小孩子心想,我要赶快长大,也没有办法,还是按照时间来。这叫做次序,这叫做规律,大自然的法则。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信行」,就是这种叫做行蕴。所以我们除了正解,还要求的是信行,我们要相信行蕴的过程是这样。所以佛法是很科学化,也是很哲学化;超越科学,超越哲学,这是很深,甚深微妙的道理。佛陀的觉悟就是这样来,所以世间人,人人对佛陀的尊重;讲出了很多的法,让我们好好用心体会,应该我们能够对佛法深入了解。          

 

这种「转识成智」,也是常常告诉过大家了,从五根与五尘接触,用知识,意识去分解,知道,但是这都是叫做意识。而我们这些缘着外面的境界,意识,透过意识就要再思考,我们好好思考分析,我们到底要如何处理呢?这时间要很快,毫厘刹那来反应,这就是脑神经与这个眼根,与外面的尘境接触到,很快速,这个思维没有等待,马上分析,这么地快速,秒是飞秒,能够根、尘会合,马上分析出来,这都是知识。这些知识,仅仅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要再进一步,化「识」为「智」。     

 

    
就如佛陀一样,他就是化识为智,化我们的意识成为我们的智慧,才有办法去分析到真空妙有。所以你要能够透彻真空妙有,就要「转识成智」。所以我们现在「求能信行」,能够了解这个行蕴。到底行蕴我们听懂了、清楚了,我们要如何去证实,这些行蕴真空妙有?是要从哪一个地方,去体会真空呢?要从什么方法,去真正会解那个妙有呢?所以我们「需求实证」。因为我们有真修,才有办法实证,这就是我们「诚正信实」,入佛门来,所想要求的是「信解行证」。在这个八字之中,光是一个「信」就出现两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以前也常常告诉大家,「三十七助道品」,也是告诉我们信很重要,旧法,师父一直告诉大家这些话,现在再回复回来告诉大家,法不可缺「信」。信就是「道源功德母」,因为它会产生诸善根;它能够长时间,好好培养种种的善根,所以你们要信,很重要。  

 

信受佛法,尤其是要正信、正解,很重要。佛为了我们要求证,佛陀来人间一大事,就是「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来「教菩萨法」。佛陀来人间的一大事,只是一个目的,就是要将真理,这个道理说给大家知道,让众生能够觉悟。人人与佛是平等,佛陀提倡平等,人人平等;不只是人人平等,众生都平等。人与动物只是形象不同,生命平等,意思就是生的道理是同样。你看,现在要研究人的疾病,是为何会生病?要如何来为他治疗?要经过动物试验。           
这身体都不同,但是它的构造是同哦!我们以前的人,都说「苍蝇肝,蚊子胗」,那就是形容一个人肚量很窄,心量狭窄。小小的东西,是呀,蚊子咬你一下,你很快将牠打下去。蚊子有血,牠是吸到你的血,来维持牠的生命,你为了这样稍微一下,你出手就打下去。这都很快速,这样随手反应。牠只是吸一滴血,一点点而已,你就要牠整条的生命。现在的人光是为了吃的口欲,大家塞进口里,几秒钟就不见了。养这么多的动物,只是为人牺牲,满足人的欲念,就是这样而已。这就是变成了生命不公平,不只是人对动物不公平,人对人也不公平,这种阶级分开,贫富贵贱就出来。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了要开示众生:大家要觉悟,这么多深奥、微细,无量数的道理,全都在这法之中。我们有说不完的法,这几句就可以说到苍蝇、蚊子,还要回到人,这其中的道理含天盖地是很大,要如何来分析?时间。     

 

所以佛法深如大海,阔如天空,这就是佛法。佛陀来为我们解释、来为我们「开示」,我们众生应该要「悟入」,就是实证。我们要实证、要体悟,去了解。佛陀说这么多的道理,我们自己若没有实证,信又奈何呢?你光是信,你无法去证,无法证悟,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佛的知见,那就是与佛平等,佛陀能够转识成智,每看一件事情,一触就明了,与天地万物道理就会合;一接触,每项事物含天盖地,道理无不清楚。这就是佛陀的知见。            

 

岂是只有佛有办法?你、我,我们都有办法,与佛同等。佛陀就是要来告诉我们,「平等」,就是以前的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佛陀告诉我们,无始以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六道轮回,我们现在做人,因缘果报、善恶分明,是人道?是畜生道呢?或者是在天道?或者是地狱道?这佛陀他一理通、万理贯彻,看一件事情含天盖地,这叫做佛的知见。         

 

我们若要真正,能够体会到佛的知见,要体会佛知、佛见,我们必定要过程行菩萨道。你要深入人间,去体会人间一切事,了解人间一切的疾苦,培养出慈、悲、喜、舍。「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种众生与佛菩萨合为一体,这才有办法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全会合起来。真正证悟佛法。佛陀来开示众生,悟入佛的境界,要行菩萨道。菩萨道要往哪走?这个地方就说,「皆是入《法华经》,求无上菩提」。       

 

在《法华经》中,你能够求无上菩提,就是大觉悟。这种想要大觉悟,不离开「信解行证」。这是佛陀来人间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这是来人间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求得无上菩提」。我们这辈子得闻佛法,求佛法,我们必定要求得无上菩提,那就是《法华经》,一大乘法。因为《法华经》,就是诸经的「法髓」;诸经之王是《法华经》。什么叫做诸经之王呢?就是我们的生命若要活下去,我们造血的功能要很好,所以我们有做了那个髓,储存一个骨髓的资料库,慢慢地用很多心神,要如何救人命?要如何让一个人,已经造血功能消失了,能够再另外一个人,那个造血的功能,那个(造血干)细胞,能够去和另外一个人配对到,救他的命,这也是医学科技。    
经过了多少人研究到最后,几十万人之中,才能够一配一起来,这是寻寻觅觅,天涯海角才能够找到,与他同样的造血功能。同样,我们要求学佛法,这么多的经典,你要去哪里求啊?那是向《法华经》之中求,因为它是诸经之王,因为它是法中精髓,所以叫做「法髓」,那就是《妙法莲华经》,这希望大家要很清楚。要不然我们要入,〈法师功德品〉,就会比较困难。       

 

我们要先了解,经,过去那么长说过了,已经进入第十九品了。我们刚刚结束的,〈随喜功德品〉。前面那就是〈分别功德品〉,我们在《法华经》,「迹门」与「本门」,迹门是用外面的形容、故事,道理为大家分析。之后现在进入本门来,就是众生与佛很密切,我们的佛性、众生真如性,是合而为一。        

 

所以功德,你要自用功,外呢?能劝人、教人,我们身体力行影响了大众,能够度众入佛门,内能自修。真真正正要先空掉我自己,才来礼让成就别人,这全都叫做功德。  

 

    
 

 

所以第十八品,除了自己自修以外,还要劝人来听法,了解法道理中的精髓,这就是功德。但是法师要如何来自持法,如何来教众生,这叫做师,这就是我们要用心体会。所以现在只是仅仅很简单,简略来叙述,「自受持、劝人闻是经」。这是在十八品,很简单向大家解释,自己自受持很重要,劝人闻经也是很重要。但是这么重要的道理,只是简单这样说过去。      

 

甚至一直到了让我们有感觉,乃至随机为他说一句、一偈。经典说这么多了,佛陀七年谈「法华」,竟然有办法劝人听经,在这么多经典,而经文这么长,就是哪怕是一句一偈,这当中他体会到了,这也是叫做随喜功德。只要我们劝人来听,对方其中体会一句,这样我们也对他赞叹:「哎呀,不错、不错了,这么深的法,你这句你有清楚、了解,你很棒,真的不简单!」又再赞叹他,这种叫做随喜功德。     
不是人家听懂,人家听懂法,我们在旁边说:「我比他更棒,他才懂一句,我懂两句呢!」不是这样。人家在赞叹懂得一句的人,懂得两句的人,要赶快赞叹那位懂一句的人,这是随喜,随时随地随喜功德,这是我们的心要如何开阔,不要「苍蝇肝,蚊子胗」,这就是开阔我们的心胸,这赞叹,「随喜功德」甚多,不可限量啊。       

 

「若人精勤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诚无间。缘既殊胜,所感必多,故次当说法师功德」。      

 

   
因为在这样,〈随喜功德品〉之后,我们大家已经知道,这部经,我自己受持,我劝人受持,大家听经受持了,很精进,人人都来受持、读诵,来解说、来书写。「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至诚无间」,若能够这些都这样照常做下去,没有间断。无间就是无间断,因为这样的因缘真的很殊胜,这「所感」,所招感来这个功德,一定是很大、很多。所以因为这样,「故次当说」,再接续下去,应该要讲出法师的功德。我们要很用心,再下去的这第十九品,真的是我们要用心的时刻。       

 

  

 

这里告诉大家,「今此第十九品」,就是解释,「释明末世法师」,为我们解释,让我们很清楚,在这个末法的时代。我们真正入佛门自修行,还要再教人如何修行。就像这样的人,这位法师,内一定要具备有「宿因种子」。这不是今生此世,才开始播种子、撒种子,他们在过去生就已经,无数生世之前就已经播种子了、撒种子,一生一世不断习、不断习,这样这是叫做,「内有宿因种子」。「宿」就是过去,过去生的过去生,我们已经结这样的缘,修这样的法了,我们一路过来,这就是个人,每一个人,自己个人已经有这样的因缘,有这样的种子。            

 

对外是借着佛法来习,说有这个法很好,要听。我们过去生有这颗种子,现在遇到佛法,我们要赶快来听;这再分析一下,我们过去有读过,现在就要再分析。所以以前的人说:「这个人读前世书。」因为你过去应该有读过,现在轻轻说一下,你了解得这么快,读书能读得这么聪明、这么快速。这以前人说,这读过前世书,这就是「外借佛法习」。       

 

所以现在大家说「法香」,这就是又再习,本来你就是有这个因缘种子,现在再听一下,启发了我们过去曾经有过,我们有曾听过,这个因缘种子我们再启发,这就是外借这个法来习。「恒常勤行精进」;我们听法,我们好像了解,了解,我们还要再更勤来精进。我们会愈修愈欢喜,佛法入心,我们就法喜充满,这叫做得到法,叫做法喜充满,那就功德无量。这种「一心求法勇猛」精进。        

 

   
这种「受持此法华经」,能「会情合理」。会情,我们现在在人间所看到的一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根对外面的境,现在我说这些,大家,哦,了解了,这五根,对外面的境界叫「五尘」,意识陪着这个五根、五尘,去缘这些的境界,马上知道长、短、圆或者是扁,全都清楚。这思量、思考,马上现出了这些形相,让我们分别出来,这叫做「会情」;这些道理、这些事情,我们已经将它会合起来了,这我们就是知识。「会情」是知识,「合理」呢,那就是智慧,这叫做「转识成智」。因为在《法华经》中,我们能够进入到「会情合理」,外面对人,人、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内心,就将道理与这个外面的境界,将它会合起来,佛法不离开生活中,我们没有离开。            

 

所以,「根尘两净」;我们的根虽然接触到外面的境界,那个外面的尘境,但是我们的心很干净,不会受外面的境界污染我们,看到漂亮的东西不会想要贪,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不会起心动念,这已经是合情会理之后。所以,根,眼、耳、鼻、舌、身,在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我们的内心不起摇动,这叫做净,「根尘两净」。所以「六根尘识互用之妙」,我们六根尘识要如何在这末世污浊的大环境中互用,这智慧与知识在人间生活要如何能够很圆融,这叫做中道。而若光是学道,不食人间烟火,他对这些世俗人看不顺眼,而世俗人看修行者觉得,你难道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吗?你如何活下去?生活与人格格不入,这就不对了,这不是修行,这叫做执着。执是偏私、偏邪,「差毫厘,失千里」,以为这样的修行是清净、是对的,实在是不对,已经「差毫厘,失千里」了。       

 

所以,「发于藏性,故云,以是功德庄严六根」。我们若有办法了解对错,情与理能够会合起来,尘、境,这个根,尘与识,我们分得清楚,这都是在我们这个藏识之中。在我们的藏识,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若是将世间的情,了解清楚,过滤过了,我们与佛平等清净的本性,我们就慢慢增加,明朗起来了,这就是我们在经典,所认识、所了解,这去受持、去用功,这样自然就能够得到功德,来庄严六根,这我们会更加清楚。所以我们用心体会,力量是无不都是愈来愈清楚,愈听愈了解。     
所以,「向内能自修曰功,向外能行持曰德,内修外行功德兼备,而得六千福德圆俱,是谓法师典范德备」。       

 

 
所以你要当一法师,当上法师,一定要有内,向内能自修、用功的人,甚至向外能够人事圆融。这种「行持」,这是人的品格,「曰德」,内修、外行,这个功德都兼备,自己有修养,在外面能够人圆融和合,自己修行,又再与人互动圆融和合,这是「功德兼备」。「而得」,这样能够得「六千福德圆俱」;「六千福德圆俱」就是六根的功德,都很清楚、很圆满。这个「千」,每一根中,就是与尘、境、识,会合起来是千功德;六根、六尘、六识,所以有「六千福德圆俱」,这就是「法师典范德备」。    
所以大家要接下去听,〈法师功德品〉,前面这些大家要很清楚,经文的前面,我们若知道目的,向东、向西,目的清楚了,我们路就不会走错。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