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8-27 12:24   美国  
偈文:
◎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忆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故于诸众中,说法无所畏。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释义: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此经历千古而不变,恒久在世与佛现在无殊异。
◎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以身心担负如来家:真实法,摄持正念,名栴檀木起寺供僧。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奉佛殿堂,佛身具三十二大人相好,高长八尺圆满端正,如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法喜之食,名为上馔。忍辱之衣,名为妙衣服。法空为座,行住坐卧常在其中。
◎百千众住处:六度万行是诸菩萨所住之处。    
◎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坐七觉林,澡八德池,经行正道,坐寂灭床。
◎种种皆严好:种种受用,悉皆严好。      

 

【经文讲解】
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忆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
故于诸众中,说法无所畏。       

 

  

 

用心。「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离不开心,心念时刻都要用在当下。我们要持,持诸善法在分秒中,秒秒,心都没有离开种种的善法,所以叫做「深心解大道」。每堂的课诵,三皈依不就是「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每天两堂的课诵,都是要记得皈依,皈依来警惕我们心反黑归白。无明的心一定要完全去除,光明亮丽的心,分秒都在我们的心中,这叫做「皈」,心灵的依靠,这叫做「皈依」。那么,每天都在皈依,一天是皈依几次?两堂的课诵,两次。两次就好了吗?不是,就是在分秒中,才叫做「深心」。深心就是一心深入,才叫做深心,两堂只不过是课诵而已。         

 

记得早晚功课两堂,但是,我们的信解是分秒,分秒中无不都是心在皈依──反黑归白。这是我们所在行的大菩提直道,我们若能够心念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心向道,这也叫做「持诸善法」。我们若是心向道了,待人接物,哪一样事情会偏差掉呢?不会!没有偏差,自然我们的生命、方向就是清净,要很用心能够体会。「忆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所以我们要忆念,记忆,要常常记得,法,我们要常常记得。昨天、前天、大前天,又再之前的一天,再之前……,几年间来《法华经》一路过来了,已经是十七品了,每一品就是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与大家谈,分享心得。现在事、过去事,佛的时代,佛所说的无量劫前,我们全都有谈今说古过了,而我们记得多少呢?这还是要不断再回忆。  

 

经典,听的,记过了,我们落实生活。我们的慈济工作,人、事、物,近,近在我们周围的地方;远,远到天下国际间。近的事物又再探讨到远的,天下有什么样的灾难,有什么样的苦难,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要感恩多少人,他们用身心付出财物、体力。就是有这群这么大群,这么多的人从远方、近处,他们付出,他们落实,他们在照顾及急难救助。我们稍微回忆一下,有多少人得救,就是有多少人的成就。所以我们常常说,付出,付出无所求。岂是无所求呢?无所求就是「大得」,就是得很多。因为你无所求,但是你的心已经先得了。你要利他之前已经先利己了,因为我们的心先接受到法,我们认同法,我们依法而身体力行。这个法从我们的身体力行,结果受苦难的人,他们得解脱,也接受到了,欢喜啊!他们欢喜,我们安心,所以付出还要再求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在过程很丰富。            

 

就像到国外,去救灾,我们能够在平常没什么互动,但是为了要跨国去帮助人,大家从远方的人来共聚。「我们又在一起了。」或者是「曾听过你的名字,但是没有什么机会见面。」「我们,根本我们就不认识,这一次我们同梯次。」这慈济人四方,现在要聚在一起,有的好几个国家来共聚,善友会遇,能够相处结善缘,这叫做「云来集」。菩萨云来集了,从各方远处这样会合起来,同心共志愿,这样能够一起走同一条路,完成了一项我们很挂心,一心要去付出。   

 

看看(二0一八年)在塞尔维亚,那些难民很流动性,他们的灾难,是从叙利亚这个国家,一直四窜在逃难。这么多年了,何处是儿家?有的母亲逃难中怀孕,逃难中生产,一直到现在,抱着这些孩子,牵着孩子,孩子的家要往哪里走?在肚子里就逃难了,现在生出来,何处是儿家呢?很悲惨。在塞尔维亚里,还是一样在那里流动,有机会已经能够出去了;有的人就是还是逃出去,虽然没地方、没方向,也有一个盼望,盼望他能够到达的国家。所以,住在塞尔维亚是短暂的,那里的人数有时增,增加多起来一、二千人;有时减,八九百人、七八百人,就是增减不定。但是他们就还是难民,没有一个定处。      

 

这些难民,欧洲慈济人七、八个国家,他们经过一二个月的时间,他们就集合一次;不同的国界,他们会为了关怀难民,所以他们就一段时间,就换一个梯次去关心他们。想,这不就是菩萨吗?远行地来云集在一起,都是不同的国家。聚在一起,你也是慈济,我也是慈济;一起来,因为我们有团体行动,所以亲如一家人,没有说「你与我没有关系」。抵达见面了,我是慈济人,你是慈济人,他也是慈济人,共同一个名称叫做「慈济」。大家那个一家人见面的亲,那种的亲,互相分享。你的国家,你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苦难人,你们去付出;我的国家,我接到什么样的个案,有什么样的悲情苦难,我们帮助他们解决。能够互相分享,这也是在记忆,忆念。他们自己就地取材,就地去关怀,这种心得分享都是同一项──付出无所求。         

 

各人有不一样的苦难,各人,菩萨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化、方法去付出。有时候听到他们,这样不同的国家来,不同的方式分享,赞叹,真的是让人很赞叹。所以他们的回忆,汇集来到我们这里,那就是更无数量了,量无数。所以在我们这一品中,最近一直说无量无数,就是发心供养,那种真心付出,真诚供养。这就是用行动修行,大家共趣道场。这种精进,坐道树下,前面我们说过了。因为是共同一个方向;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慈济人的爱都是相同,行在菩萨道上。大家布施的心共一致,大家守规律,慈济人就是这样、这样修行。每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遇到困难,同样要忍辱,同样要精进,哪一个地方有什么事情,就像慈济人常常接到,哪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灾难。慈济人真的也是很不简单,虽然发生的地点很远,同样遥远的地方,他们也去。这也是常常听到的事情。总而言之,这种精进,一心一志,这不就是菩萨「六度万行」呢?这个六度,他们都做得到,无不都是很感动人。这都是依靠着人人的心,「能持诸善法」。任何一个地方,普天之下,慈济人都有这样的精神,「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这若没有很深心,很深刻这念心,体解到人生的大道理,身体力行,谁做得到呢?花自己的钱,用自己的时间、体力去付出。所以这种「深心解大道」,很不简单,又是要「忆念法不忘」。他的心,心中就是有法,所以任何一个时候,「常能受持法」。克服困难,就是要行,这很感动。我自己很感动,想到这些慈济人,这些条件他们都有做到,这不是文字的言辞,是真实人间做到的,是行在菩萨道上。           

 

所以「故于诸众中,说法无所畏」。这就是身体力行去做,大众中能够互相分享,虽然是困难,「我做过了,我走过了,我克服过了。这件事情已经完成,放在我的记忆中,我与大家分享」。这是最实在、最踏实,所以要用心。我们常常在听,帮助人付出,只是需要的是一念心,不分有钱、没钱。有人「富中之贫」,他的人生没有做到什么;没有钱的人愿意去付出,他生命中很丰富。       

 

看看非洲系统普遍贫穷,他们如何做,做出他们的心快乐、欢喜,走出贫穷,入于财富。当然也有很多「富中之富」,也是很感动人。放下身段,这种对人礼节很足够,这就是「富中之富」,所以我们要学,请大家要很用心。几句简单的字是真实法,我们全都用得到的,要用心信受。           

 

前面的文:「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这就是这样身体力行供养,就像我们所供养那个塔之高。「塔」,就是佛的法身,用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走远了,做对,那就像在供养塔一样,供养佛的法身。我们用「华香」、「璎珞」。「香」,就是德的香。「天衣」,我们就是要时时修忍辱行,「柔和忍辱衣」。「伎乐」,就如声音,我们所听到都是让我们欢喜,心有所得,心很享受的法。「香油酥灯」表示智慧,点起了这灯光,分别道路、方向,周围的环境清楚。这就是点起香油,光明了周围。所以,「周匝常照明」。我们的周围全都很明朗,没有让我们糊涂掉,总是周围全都很干净,无明完全去除,烦恼也清除了。所以在那个「恶世法末时」,这个时候就是恶世,这个时候的佛法,我们一定要弘扬,要不然佛法已经一直消灭掉了。    
是我们很有福,慈济人,周围大家,「唉呀!我听到这样的法,与你分享,与你分享,这叫做《法华经》」,是慈济人的范围,普遍,而若是其他,真的是,法是什么呢?没办法知道。所以我们才得要,更入坚定心、决心,好好在这个法末的时间,恶世法末的时间。浊流就像河一样,那个无明流,欲念,欲流滚滚,见浊滚滚,实在是无明浊气很重,烦恼浊等等。这个世间的浊很强盛,这叫做恶世法末之时。    
我们若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好好持是经,大家现在看到「能持是经」,应该很清楚,不是只有在那里读经,是我们要身体力行,「趣向道场」、「坐道树下」。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踏踏实实步步都是行在菩萨道,殷勤精进,这是我们共同的方向。这就是「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就是前面所说过的,佛陀向我们交代,交代我们:「在灭度以后,你们不用又再,建什么僧坊、造塔,都不用了,就是尽心力,身体力行,在这样浊恶世中,去将这个经法的道理,身体力行去付出。」这功德,就是过去一直在说功德无量,数如恒沙,无法去计算。德高如塔,渐渐高广,这就是我们平时就要做。自己心地的塔要自己建,「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以这个灵山塔,就是在我们日常修行中,把握时间,在人世间去结善缘、造福慧,就是建立我们心中的宝塔,要用心。          

 

接下来的经文这样说:「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这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       
  

 

「此经」,是「历千古而不变,恒久在世,与佛现在无殊异」。这个道理从过去、过去,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们,过去我们也一直说,真理是从什么时候有呢?是仅仅是佛出世之时,佛才开始说真理吗?不是。你们要记得我常常说,佛陀的觉悟,是他的觉性与天体会而合一,是将内心的觉性,与外面的天体宇宙会而合一。从人觉悟,来讲说天地万物的真理,所以真理是无始,佛陀才会说到过去过去无量劫,尘点劫前大通智胜佛。那也是过去无量,无尽头。      

 

〈序品〉开始也是弥勒问文殊,文殊讲过去过去,无量劫的(日月)灯明佛。这就可见知道,道理是经历千古、万古,根本就无始,无始不变,「恒久在世」。这道理永远就是在世间,不增不减,只是佛觉悟了,将这些道理分门别类,为我们解说,应我们的根机,这样一个有条有理,应世间人听懂的法,教导我们。所以《法华经》,就是包含很多的道理,所以叫做「此经」,「此经」就是《法华经》,「此经历千古而不变,恒久在世」,永远永远都在世,在世间里。    
「与佛现在无殊异」,与佛二千多年前在为我们说法,没有两样,都同样是这样的法。这就是佛陀要这样告诉我们,不论你在任何一个代,用什么方法去讲这部经,就与佛在世说的没有样。所以佛法是要应世间所说的法,我们将这样的经用在我们现在。人间菩萨,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付出,我们都对他们说那些菩萨,用什么方法在救现在的苦难人。这个法合于过去,佛陀所说的经典,拿来在现在用。这就是这个时代,与佛所说的法也是吻合,同样。      

 

所以「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法就是这样,建僧坊是譬喻,那就像我们人在那个时代,在建僧坊让佛、僧住。佛陀的时代,像给孤独长者等等,也有为佛建僧坊,为僧人付出,建一个安定的僧坊,都有。所以他们用什么建呢?印度最好的木料,那就是牛头栴檀。这种木料很有价值,又是质很香,又是很硬,这种木材是最高贵的木材。我们修行就是要有这样的体质,就像牛头栴檀这种的体质,因为这个木材,这个栴檀的质料,就是非常的坚固、非常的硬,这就是他们印度所出产,很高贵、上等的木材。       

 

我们修行与这样相同,「以身心担负如来家」。我们的身心要用心,我们刚刚说「深心」,我们真的要很用心,将法要承担下来。「能持诸善法」,我们要用很坚定的心,这样将它承担下来,以身,我们用心来「担负如来家」,荷担如来家业。我们要「真实法」,将佛所说的真实法,我们要将它承担下来,这就是如来的家。这个如来家,就是像牛头栴檀所建筑起来的,就像我们有身,身、心,我们要将它承担下来。同样的道理。所以,「摄持正念」。有形的道场,无形的心态,我们全都要将那个真实法,将它摄持下来。我们所信仰的,那就是他的德,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摄持正念」。「名栴檀木起寺供」。这个寺供养是一个形容,真正是我们的身心,担负如来的家业。如来的家业,真实法;真实法,我们要刻入在内心,「摄持正念」。这是很重要,大家要很用心去体会。         

 

接下来这段文再说:「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形容建那个殿堂的高度。    
 

 

所以这是一个形容,意思就是殿堂就是要供佛。佛,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一般常常在说,佛的身相「三十二」,「八十种好」。其实,这「三十二相」,从头顶一直到脚底等等,形容佛陀的形象、举止动作,让人看了就是生敬仰心。「高长八尺」,不是八米,八尺。什么叫做八尺呢?以前佛的时代的尺,是长得什么样呢?而我们常常都说「丈六金身」,其实我就将它这么解。我们一个人的手,随着每一个人的高矮。我们的身体配合得很刚好,较矮小的人,他的手指头展开,也是这样从头顶一直量下去,量到下面差不多是八「掠」。从手指端还是一直来,展开也是八「掠」。          

 

很高人的,手指头比较长,自己的手指头比量起来,自己也是八「掠」。这种用这样,直八横八,这叫做十六,意思就是佛的形象,这样就是叫做「上相」,刚刚好。有的人较不上相,缺一点点,差一点点。真的是这样量下来,总共有「八」,刚刚好就有「相」了。这是大家可以试试看,若是十六,你们也都是「十六金身」。所以这是「高八尺圆满端正」。就是这样(宽)与这样(高),都是这样圆满,这样的身体叫做端正。所以「如多罗树」。它很高,用这样最好的旃檀木料,来建这么高的殿堂,这都是譬喻。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    
   
床,这个床,也是用很好的材料所建的。再者,供养很丰盛、很好,营养具足的食物。所以「法喜之食」,让我们吃,很欢喜。所以供餐,这个餐宴或者是法,法食。我们吃,能够饱几个小时?而我们若是法食,我记忆着,法,我听起来很欢喜,我用起来很有功用,我愈用愈欢喜。这就是法食,也就是法的餐食。所以,「上馔」,供养我们好的食物。       

 

「妙衣服」,就是穿着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形象、我们的威仪。慈济人团体的时候,大家很赞叹:「你们这个团体怎么这么美!」是啊,我们「柔和忍辱衣」。因为我们如法,所以如规如矩,这「妙衣服」。所以「床卧皆具足」,让我们很安稳。「法喜之食,名为上馔」。「忍辱之衣,名为妙衣服」。「法空为座」。我们没有执着,因为我们听法,我们了解,所以我们依法,在我们的生命中,把握时间,利用生命,心无障碍,这样做就对了。所以在行住坐卧中,我们就要很用心。             

 

   
「百千众住处」;「六度万行,是诸菩萨所住之处」。我们大家要安住在哪里呢?安住在「六度」,行于「万行」,这就是菩萨,我们的方向,也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归宿,这就是「六度」。「百千众住处」,很多人就是住在六度万行中,菩萨所共同处。     

 

「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     

 

    
 

 

园林就是有诸浴池,里面环境很好。前面我们都说过了,「宝树行列」,这个楼台、楼阁、庭院都很多,同样的道理。林园诸浴池,有景观,有浴池等等。经行及禅定。在那个地方悠哉、悠哉,沐浴在法流中,悠哉、悠哉在法林之中。所以,就像在那个地方,「坐道树下」。所以,「坐七觉林」,就是菩提树下。「澡八德池」,我们就是沐浴在法池中。「经行正道」,我们「八正道」在行。「坐寂灭床」。这都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      

 

「种种皆严好」。就是种种皆受用。     

 

    
   
我们的法无不都是,让我们日常生活能够受用的。我们的法,《法华经》无时不可受用,无处不存在。只要我们用心,这个地方就是有塔;只要我们用心,有法的地方,那就有佛的全身在;只要我们时时用心,那个地方就是清净无染着。虽然说现在是浊世法末之时,其实心中有法,到处无不都是净土,心中就是灵山会,只要我们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