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8-27 12:24
美国
偈文:
◎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忆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故于诸众中,说法无所畏。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释义: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此经历千古而不变,恒久在世与佛现在无殊异。
◎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以身心担负如来家:真实法,摄持正念,名栴檀木起寺供僧。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奉佛殿堂,佛身具三十二大人相好,高长八尺圆满端正,如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法喜之食,名为上馔。忍辱之衣,名为妙衣服。法空为座,行住坐卧常在其中。
◎百千众住处:六度万行是诸菩萨所住之处。
◎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坐七觉林,澡八德池,经行正道,坐寂灭床。
◎种种皆严好:种种受用,悉皆严好。
【经文讲解】
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忆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
故于诸众中,说法无所畏。
用心。「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离不开心,心念时刻都要用在当下。我们要持,持诸善法在分秒中,秒秒,心都没有离开种种的善法,所以叫做「深心解大道」。每堂的课诵,三皈依不就是「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每天两堂的课诵,都是要记得皈依,皈依来警惕我们心反黑归白。无明的心一定要完全去除,光明亮丽的心,分秒都在我们的心中,这叫做「皈」,心灵的依靠,这叫做「皈依」。那么,每天都在皈依,一天是皈依几次?两堂的课诵,两次。两次就好了吗?不是,就是在分秒中,才叫做「深心」。深心就是一心深入,才叫做深心,两堂只不过是课诵而已。
记得早晚功课两堂,但是,我们的信解是分秒,分秒中无不都是心在皈依──反黑归白。这是我们所在行的大菩提直道,我们若能够心念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心向道,这也叫做「持诸善法」。我们若是心向道了,待人接物,哪一样事情会偏差掉呢?不会!没有偏差,
这
自然我们的生命、方向就是清净,要很用心能够体会。「忆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所以我们要忆念,记忆,要常常记得,法,我们要常常记得。昨天、前天、大前天,又再之前的一天,再之前……,几年间来《法华经》一路过来了,已经是十七品了,每一品就是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与大家谈,分享心得。现在事、过去事,佛的时代,佛所说的无量劫前,我们全都有谈今说古过了,而我们记得多少呢?这还是要不断再回忆。
经典,听的,记过了,我们落实生活。我们的慈济工作,人、事、物,近,近在我们周围的地方;远,远到天下国际间。近的事物又再探讨到远的,天下有什么样的灾难,有什么样的苦难,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要感恩多少人,他们用身心付出财物、体力。就是有这群这么大群,这么多的人从远方、近处,他们付出,他们落实,他们在照顾及急难救助。我们稍微回忆一下,有多少人得救,就是有多少人的成就。所以我们常常说,付出,付出无所求。岂是无所求呢?无所求就是「大得」,就是得很多。因为你无所求,但是你的心已经先得了。你要利他之前已经先利己了,因为我们的心先接受到法,我们认同法,我们依法而身体力行。这个法从我们的身体力行,结果受苦难的人,他们得解脱,也接受到了,欢喜啊!他们欢喜,我们安心,所以付出还要再求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在过程很丰富。
就像到国外,去救灾,我们能够在平常没什么互动,但是为了要跨国去帮助人,大家从远方的人来共聚。「我们又在一起了。」或者是「曾听过你的名字,但是没有什么机会见面。」「我们,根本
我们
就不认识,这一次我们同梯次。」这慈济人四方,现在要聚在一起,有的好几个国家来共聚,善友会遇,能够相处结善缘,这叫做「云来集」。菩萨云来集了,从各方远处这样会合起来,同心共志愿,这样能够一起走同一条路,完成了一项我们很挂心,一心要去付出。
看看(二0一八年)在塞尔维亚,那些难民很流动性,他们的灾难,是从叙利亚这个国家,一直四窜在逃难。这么多年了,何处是儿家?有的母亲逃难中怀孕,逃难中生产,一直到现在,抱着这些孩子,牵着孩子,孩子的家要往哪里走?在肚子里就逃难了,现在生出来,何处是儿家呢?很悲惨。在塞尔维亚里,还是一样在那里流动,有机会已经能够出去了;有的人就是还是逃出去,虽然没地方、没方向,也有一个盼望,盼望他能够到达的国家。所以,住在塞尔维亚是短暂的,那里的人数有时增,增加多起来一、二千人;有时减,八九百人、七八百人,就是增减不定。但是他们就
是
还是难民,没有一个定处。
这些难民,欧洲慈济人七、八个国家,他们经过一二个月的时间,他们就集合一次;不同的国界,他们会为了关怀难民,所以他们就一段时间,就换一个梯次去关心他们。想,这不就是菩萨吗?远行地来云集在一起,都是不同的国家。聚在一起,你也是慈济,我也是慈济;一起来,因为我们有团体行动,所以亲如一家人,
没有
说「你与我没有关系」。抵达见面了,我是慈济人,你是慈济人,他也是慈济人,共同一个名称叫做「慈济」。大家那个一家人见面的亲,那种的亲,互相分享。你的国家,你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苦难人,你们去付出;我的国家,我接到什么样的个案,有什么样的悲情苦难,我们帮助他们解决。能够互相分享,这也是在记忆,忆念。他们自己就地取材,就地去关怀,这种心得分享都是同一项──付出无所求。
各人有不一样的苦难,各人,菩萨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化、方法去付出。有时候听到他们,这样不同的国家来,不同的方式分享,赞叹,真的是让人很赞叹。所以他们的回忆,汇集来到我们这里,那就是更无数量了,量无数。所以在我们这一品中,最近一直说无量无数,就是发心供养,那种真心付出,真诚供养。这就是用行动修行,大家共趣道场。这种精进,坐道树下,前面我们说过了。因为是共同一个方向;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慈济人的爱都是相同,行在菩萨道上。大家布施的心共一致,大家守规律,慈济人就是这样、这样修行。每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遇到困难,同样要忍辱,同样要精进,哪一个地方有什么事情,就像慈济人常常接到,哪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灾难。慈济人真的也是很不简单,虽然发生的地点很远,同样遥远的地方,他们也去。这也是常常听到的事情。总而言之,这种精进,一心一志,这不就是菩萨「六度万行」呢?这个六度,他们都做得到,无不都是很感动人。这都是依靠着人人的心,「能持诸善法」。任何一个地方,普天之下,慈济人都有这样的精神,「能持诸善法,深心解大道」。这若没有很深心,很深刻这念心,体解到人生的大道理,身体力行,谁做得到呢?花自己的钱,用自己的时间、体力去付出。所以这种「深心解大道」,很不简单,又是要「忆念法不忘」。他的心,心中就是有法,所以任何一个时候,「常能受持法」。克服困难,就是要行,这
就
很感动。我自己
是
很感动,想到这些慈济人,这些条件他们都有做到,这不是文字的言辞,是真实人间做到的,是行在菩萨道上。
所以「故于诸众中,说法无所畏」。这就是身体力行去做,大众中能够互相分享,虽然是困难,「我做过了,我走过了,我克服过了。这件事情已经完成,放在我的记忆中,我与大家分享」。这是最实在、最踏实,所以要用心。我们常常在听,帮助人付出,只是需要的是一念心,不分有钱、没钱。有人「富中之贫」,他的人生没有做到什么;没有钱的人愿意去付出,他生命中很丰富。
看看非洲系统普遍贫穷,他们如何做,做出他们的心快乐、欢喜,走出贫穷,入于财富。当然也有很多「富中之富」,也是很感动人。放下身段,这种对人礼节很足够,这就是「富中之富」,所以我们要学,请大家要很用心。几句简单的字是真实法,我们全都用得到的,要用心信受。
前面的文:「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这就是这样身体力行供养,就像我们所供养那个塔之高。「塔」,就是佛的法身,用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走远了,做对,那就像在供养塔一样,供养佛的法身。我们用「华香」、「璎珞」。「香」,就是德的香。「天衣」,我们就是要时时修忍辱行,「柔和忍辱衣」。「伎乐」,就如声音,我们所听到都是让我们欢喜,心有所得,心很享受的法。「香油酥灯」表示智慧,点起了这灯光,分别道路、方向,周围的环境清楚。这就是点起香油,光明了周围。所以,「周匝常照明」。我们的周围全都很明朗,没有让我们
糊涂
掉,总是周围全都很干净,无明完全去除,烦恼也清除了。所以在那个「恶世法末时」,这个时候就是恶世,这个时候的佛法,我们一定要弘扬,要不然佛法已经一直消灭掉了。
是我们很有福,慈济人,周围大家,「唉呀!我听到这样的法,与你分享,与你分享,这叫做《法华经》」,是慈济人的范围,普遍,而若是其他,真的是,法是什么呢?没办法知道。所以我们才得要,更入坚定心、决心,好好在这个法末的时间,恶世法末的时间。浊流就像河一样,那个无明流,欲念,欲流滚滚,见浊滚滚,实在是无明浊气很重,烦恼浊等等。这个世间的浊很强盛,这叫做恶世法末之时。
我们若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好好持是经,大家现在看到「能持是经」,应该很清楚,不是只有在那里读经,是我们要身体力行,「趣向道场」、「坐道树下」。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踏踏实实步步都是行在菩萨道,殷勤精进,这是我们共同的方向。这就是「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就是前面所说过的,佛陀向我们交代,交代我们:「在灭度以后,你们不用又再,建什么僧坊、造塔,都不用了,就是尽心力,身体力行,在这样浊恶世中,去将这个经法的道理,身体力行去付出。」这功德,就是过去一直在说功德无量,数如恒沙,无法去计算。德高如塔,渐渐高广,这就是我们平时就要做。自己心地的塔要自己建,「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以这个灵山塔,就是在我们日常修行中,把握时间,在人世间去结善缘、造福慧,就是建立我们心中的宝塔,要用心。
接下来的经文这样说:「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这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
「此经」,是「历千古而不变,恒久在世,与佛现在无殊异」。这个道理从过去、过去,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们,过去我们也一直说,真理是从什么时候有呢?是仅仅是佛出世之时,佛才开始说真理吗?不是。你们要记得我常常说,佛陀的觉悟,是他的觉性与天体会而合一,是将内心的觉性,与外面的天体宇宙会而合一。从人觉悟,来讲说天地万物的真理,所以真理是无始,佛陀才会说到过去过去无量劫,尘点劫前大通智胜佛。那也是过去无量,无尽头。
〈序品〉开始也是弥勒问文殊,文殊讲过去过去,无量劫的(日月)灯明佛。这就可见知道,道理是经历千古、万古,根本就无始,无始不变,「恒久在世」。这道理永远就是在世间,不增不减,只是佛觉悟了,将这些道理分门别类,为我们解说,应我们的根机,这样一个有条有理,应世间人听懂的法,教导我们。所以《法华经》,就是包含很多的道理,所以叫做「此经」,「此经」就是《法华经》,「此经历千古而不变,恒久在世」,永远永远都在世,在世间里。
「与佛现在无殊异」,与佛二千多年前在为我们说法,没有两样,都同样是这样的法。这就是佛陀要这样告诉我们,不论你在任何一个
时
代,用什么方法去讲这部经,就与佛在世说的没有
异
样。所以佛法是要应世间所说的法,我们将这样的经用在我们现在。人间菩萨,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付出,我们都对他们说那些菩萨,用什么方法在救现在的苦难人。这个法合于过去,佛陀所说的经典,拿来在现在用。这就是这个时代,与佛所说的法也是吻合,同样。
所以「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法就是这样,建僧坊是譬喻,那就像我们人在那个时代,在建僧坊让佛、僧住。佛陀的时代,像给孤独长者等等,也有为佛建僧坊,为僧人付出,建一个安定的僧坊,都有。
所以
他们用什么建呢?印度最好的木料,那就是牛头栴檀。这种木料很有价值,又是质很香,又是很硬,这种木材是最高贵的木材。我们修行就是要有这样的体质,就像牛头栴檀这种的体质,因为这个木材,这个栴檀的质料,就是非常的坚固、非常的硬,这就是他们印度所出产,很高贵、上等的木材。
我们修行与这样相同,「以身心担负如来家」。我们的身心要用心,我们刚刚说「深心」,我们真的要很用心,将法要承担下来。「能持诸善法」,我们要用很坚定的心,这样将它承担下来,以身,我们用心来「担负如来家」,荷担如来家业。我们要「真实法」,将佛所说的真实法,我们要将它承担下来,这就是如来的家。这个如来家,就是像牛头栴檀所建筑起来的,就像我们有身,身、心,我们要将它承担下来。同样的道理。所以,「摄持正念」。有形的道场,无形的心态,我们全都要将那个真实法,将它摄持下来。我们所信仰的,那就是他的德,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摄持正念」。「名栴檀木起寺供
养
」。这个
建
寺供养是一个形容,真正是我们的身心,担负如来的家业。如来的家业,真实法;真实法,我们要刻入在内心,「摄持正念」。这是很重要,大家要很用心去体会。
接下来这段文再说:「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形容建那个殿堂的高度。
所以这是一个形容,意思就是殿堂就是要供佛。佛,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一般常常在说,佛的身相「三十二」,「八十种好」。其实,这「三十二相」,从头顶一直到脚底等等,形容佛陀的形象、举止动作,让人看了就是生敬仰心。「高长八尺」,不是八米,八尺。什么叫做八尺呢?以前佛的时代的尺,是长得什么样呢?而我们常常都说「丈六金身」,其实我就将它这么解。我们一个人的手,随着每一个人的高矮。我们的身体配合得很刚好,
比
较矮小的人,他的手指头展开,也是这样从头顶一直量下去,量到下面差不多是八「掠」。从手指端还是一直来,展开也是八「掠」。
很高人的,手指头比较长,
以
自己的手指头比量起来,自己也是八「掠」。这种用这样,直八横八,这叫做十六,意思就是佛的形象,这样就是叫做「上相」,刚刚好。有的人
比
较不上相,缺一点点,差一点点。真的是这样量下来,总共有「八」,刚刚好就有「相」了。这是大家可以试试看,若是十六,你们也都是「十六金身」。所以这是「高八尺圆满端正」。就是这样(宽)与这样(高),都是这样圆满,这样的身体叫做端正。所以「如多罗树」。它很高,用这样最好的旃檀木料,来建这么高的殿堂,这都是譬喻。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
床,这个床,也是用很好的材料所建的。再者,供养很丰盛、很好,营养具足的食物。所以「法喜之食」,让我们吃,很欢喜。所以供餐,这个餐宴或者是法,法食。我们吃,能够饱几个小时?而我们若是法食,我记忆着,法,我听起来很欢喜,我用起来很有功用,我愈用愈欢喜。这就是法食,也就是法的餐食。所以,「上馔」,供养我们好的食物。
「妙衣服」,就是穿着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形象、我们的威仪。慈济人团体的时候,大家很赞叹:「你们这个团体怎么这么美!」是啊,我们「柔和忍辱衣」。因为我们如法,所以如规如矩,这「妙衣服」。所以「床卧皆具足」,让我们很安稳。「法喜之食,名为上馔」。「忍辱之衣,名为妙衣服」。「法空为座」。我们没有执着,因为我们听法,我们了解,所以我们依法,在我们的生命中,把握时间,利用生命,心无障碍,这样做就对了。所以在行住坐卧中,我们就要很用心。
「百千众住处」;「六度万行,是诸菩萨所住之处」。我们大家要安住在哪里呢?安住在「六度」,行于「万行」,这就是菩萨,我们的方向,也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归宿,这就是「六度」。「百千众住处」,很多人就是住在六度万行中,菩萨所共同处。
「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
园林就是有诸浴池,里面环境很好。前面我们都说过了,「宝树行列」,这个楼台、楼阁、庭院都很多,同样的道理。林园诸浴池,有景观,有浴池等等。经行及禅定。在那个地方悠哉、悠哉,沐浴在法流中,悠哉、悠哉在法林之中。所以,就像在那个地方,「坐道树下」。所以,「坐七觉林」,就是菩提树下。「澡八德池」,我们就是沐浴在法池中。「经行正道」,我们
在
「八正道」在行。「坐寂灭床」。这都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
「种种皆严好」。就是种种皆受用。
我们的法无不都是,让我们日常生活能够受用的。我们的法,《法华经》无时不可受用,无处不存在。只要我们用心,这个地方就是有塔;只要我们用心,有法的地方,那就
是
有佛的全身在;只要我们时时用心,那个地方就是清净无染着。虽然说现在是浊世法末之时,其实心中有法,到处无不都是净土,心中就是灵山会,只要我们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5262&idx=2&sn=46fd8866ad6e9ef8b9d46243d77c4842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