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1 08:45   美国  

偈文:
◎谓是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麤重烦恼;或于顺境贪惑麤重,或于逆境瞋惑麤重,起因不同,名麤烦恼。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麤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释义:
◎弃麤修善法时,起我执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业力麤重散乱。
◎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下垂、不褰缩,唇完整无缺。不褰不缩,无夭亡之相,由善语故,唇不下垂、不褰缩。
◎口舌麤涩,以麤恶语解,若以污染心,发出非爱语,毁誉于他,名麤恶语。
◎不麁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中唇溃疡故,唇麤则语涩,不生疮胗,唇滑词润流利。不生疮胗,喻是善语报。
◎亦不喎斜:不呙斜,口不戾。语不正者,唇则呙斜。今以正直语,喻唇舌语言端正。
◎不厚不大:若厚若大,不称其形。无过不及,则得其中。    
◎亦不黧黑,无诸可恶:此无疾不黑,亦无可厌恶相,唇色赤好,语善化人,无有一切恶相。       

 

【经文讲解】
谓是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麤重烦恼;或于顺境贪惑麤重,或于逆境瞋惑麤重,起因不同,名麤烦恼。        

 

  

 

用心来听,更要用心来了解。人烦恼有细、有粗,很微细的烦恼,它就是看不到。人的心,烦恼如何起?他在想什么,当场大家笑笑的,却是内心很不欢喜;或者是有着那种,贪啊、瞋啊、痴啊,却是公众中不动声色,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却是有的人,贪、瞋、痴诸烦恼,有人各有增长,从微细的烦恼慢慢、慢慢,它就这样一直扩大起来,控制不住,无法这样稳稳定定,只是想在心里就好,不是这样。他对外境,我们想要的事情,他就慢慢在贪的心态里,扩大、扩大,扩到不由自己,所以想要去取。因为贪发出了那分想要去夺,这全都是这种痴,没有理智去控制它。贪是由一念开始,他就能够很微细,尽管很爱,在大众中,他还能够不动声色。但是有了痴念,这个痴就不明白道理,对道理就不明白,只是仅仅一心想要;好的东西,我就是爱。           

 

爱就起动念,就要去取,取不到就起瞋恨,那个心,脾气就起来了,这就是由贪开始。贪念去分别这个东西,不论是人啊、物啊,就是看到觉得我很喜欢,我就是要;但是后面还有痴,还有瞋,那个痴就会起动作。瞋呢?这个动作会很明显,取不到我就是争。这种三项互相连续,这就是我们的粗重烦恼。所以,「谓是贪瞋痴诸烦恼」,我们人人就本具有这样,这是我们累生累世,我们不断不断累积来的。在我们今生此世来说,除了很清净的真如,我们也是滚很长的时间,滚来了很多的无明烦恼。所以这个无明烦恼,从贪、瞋、痴,长久以来一直绞、滚,已经成很大,所以它各有增长。贪也在增长,瞋也在增长,痴也是增长,就是不断,累生累世不断在增长,所以叫做「麤重烦恼」。             

 

惑,「或于顺境贪惑麤重」,若在顺境的,很单纯。而这个顺境,贪欲就会愈大;生意做得好,我趁机会就愈做愈大。这在我们现在人很明显,在顺境中连锁,连锁店,连锁的公司,整个世界都要将它揽起来。这就是顺境在这个贪惑。就在贪了,再加上一个「惑」字,就欠缺了那个节制的道理。足够就好了,人生最大的目的,不是只有在那里赚钱,人生最大的目的要有一个家,家庭幸福,再更大的目的就是为人群付出。这是人生,很安分、很正确的目标。却是凡夫那个欲念,愈绞愈大、愈滚愈深,所以变成了,这个外面的境界他认为很顺,起贪的惑。        

 

这个惑,就是微细的烦恼。明明知道「足够了,真的很足够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惑念,想不开,总是粗重的烦恼一层再一层,又再滚下去,所以叫做「贪惑麤重」。就这样在顺境中,就是愈滚愈大、愈做愈多,这叫做「麤」。「或于逆境瞋惑麤重」。现在已经做那么大了,若哪一个地方发生问题,逆境出来,这烦恼就很多了。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方,投资那么大,做那么多,万一逆境出来了,会觉得很不平衡,觉得不公平。所以,那种瞋,发脾气,开始就一定没有想到,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远去做呢?我们就不必啊!             

 

而来到那个地方,种种有了不如意,影响到他,他就会瞋,瞋、惑,瞋与惑。瞋就是一直觉得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样的惑念,这个惑是很严重,控制不住。只是「想」,比烦恼更加微细、更加深,这一旦让它发生起来,它,人要控制它就难了。所以这种的「瞋惑麤重」,很辛苦,在他乡外里,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那就很苦恼了,或者是连锁的任何一个地方,有问题。同样的道理,我们平时虽然不是做这么大的生意,却是我们自己营生的方法,我们自己要知道来人间,与事无争、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不论我们如何做,人家对我们如何的态度,我们做我们守本分的事情,该做的做就对了。只要没有损害他人,这样的事情可以做;只要有利益他人的事情,更要再更精进。就像这样就是单纯,同样心灵的境界;同样这个心灵的境界,他安守本性,他同样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超越过,那就是惑很粗重,这就是在哪一个地方,心都安不住,迷惑、烦恼,动作就很大。这是「瞋惑麤重」,辛苦的事情就很多了,这全都是,「起因不同,名麤烦恼」。这个「麤烦恼」,比较少告诉大家,其实人人都有,只是比较微,比较微,没有这么大。我们日常的生活贪、瞋、痴,这种的细密的贪、瞋、痴,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在我们的生活中;轻微的,人家看不到,贪、瞋、痴比较淡的,我们的心会比较开阔。而万一有什么事情发生,维护自己,这也是怕损失,同样还是有贪,这总是,是轻微与粗重而已。很辛苦,做人一念间偏差,粗、细,就这样变大或者是收缩,这就是我们的烦恼。           

 

   
我们现在知道道理了,知道道理,我们就「弃麤修善」,修善法。我们要去掉这个「麤」,这么大的惑;「麤」,粗重的烦恼,这我们绝对不能有。我们应该要将它去除,还是好好来修行,去找道理,了解道理。我若了解道理,可能我会比较轻松,开始就知道,要如何放弃这个「麤」,粗念,好好来修善法。开始在修善法时,同时就会起了我执,但是他将那个习气转过来了,不是去做为私人赚钱,转过来,就是:我要付出、我要行善。但是在付出、行善,他就贪一个功德相。所以功德的名称,他就是很执着。这样也很辛苦。世间的名利,他要做愈大、名愈大;知道道理,转过来做善事,他也期待:我的功德做不少,要给我名才对,怎么我都没有名字?都没有表扬我?都没有为我……等等;不满足我所付出该得的,这就起了我执。           

 

所以,「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不只是只有我执,还有我慢。因为他来付很多钱,得不到名,所以他就在这当中起很多烦恼,那个傲慢的心与邪见──在这里得不到,我有钱,我再去别的地方,我能够得到,还有什么样的好处、利益。心定不下来,总是凭着他有钱。这个信,信仰不正确,无法择善终之,无法专心做一项应该做的事情,这都是粗重的烦恼,不单纯。这种人的习气,不单纯。所以我们大家要很用心,要很提防我们自己,到底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念?所以,「由此邪执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因为这样的人邪执很粗重,所以他在修的善法,永远都不会清净,都是有污染心,有所求,有所求得。所以这种的邪慢心来起烦恼,这要如何能清净呢?        

 

常常说付出无所求,三轮体空,我们才有办法长长久久去付出。在我们的生命这一世中,这辈子毫无亏欠,一点点都没有缺点,人生都是圆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没有烦恼、没有贪着、没有遗憾,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所要做。这种有钱,或者有力量,他想要做的就是很粗重的事情,烦恼,很辛苦。这人生,我们就要很警惕。所以,「是名业力麤重散乱」。这样的心永远都收不回来了,就算有钱,在做什么事情,或是做好事,心都收不回也是很辛苦。这就是人,人生要修行的困难之一。我们还是做一个平平凡凡,能够做的,做就对了,这才是我们想要做的,这一辈子的方向。         

 

前面的文这样说:「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这就是说:我们都有说好话过,我们所在做的事情都是很正统。不论说的、不论做的,我们都是随人意,随众生所需要。所以,所说都正确,这就没有被譬喻有缺短,等等的欠缺就没有了。        

 

下面这段文再说:「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麤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就是都很端正,让人看了也都很欢喜。这要得一个好相,就是我们要有福,过去要有造福。我们过去有说过,要做多少才有一个福?要百种,百件千件所做过,才有这样的福。有福有相,这就是我们放下一切,做了才不会在那个地方挂碍。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难道不是生生世世累积下来?他们与众生所结的缘,都是好缘、善缘。所以同样是一个人,大家看到总是很欢喜,那念心欢喜;从这个身相能够看到很善。我们看到这样的人,我们会很欢喜,而且也是心会起善念,这就是修行的人。           

 

好好修,将来善因、善缘,来生、来世让人看到,就起了善因缘,愿意与你一起做好事。这种让人见闻随喜,这也是要靠我们这时候,好好修行,要修得粗重、微细的烦恼,都不要有,我们要修出了,这分很善顺、见闻欢喜这个念。所以现在念过的这些,经文都是过去有修行,没有可恶的相,没有让人不欢喜的。         

 

所以下面这样说,「唇不下垂,亦不褰缩:」。        

 

    
  

 

这就是说,我们的唇很完整,「不褰不缩」,那就是有的人这个人中,人中,这个人中,有的生出来就是很短。以前的人就这样说:「哎呀,这个孩子,人中这么短,这是夭寿相。」就是不会长命。这是以前的人,现代人应该是没有这样。就像我们一个人穿衣服,那衣服都是紧缩起来,很皱、很紧缩,就是不能平整。我们人也是一样,五官让人看起来,「你整个脸为何这样纠住?」这也是人家在形容。我们每天就是轻安自在,没有脸纠住,轻安自在。而且我们形相也不会让人觉得,一看到就说:「这短命相。」不会有这样。「由善语故,唇不下垂、不褰缩」。因为我们常常在说好话,生生世世,我们已经有这样的习气了,看到人就是说好话,成就人做好事,随喜功德。           

 

  

 

「口舌麤涩,以麤恶语」,用麤恶的语来解。有的人嘴里常常就很干、很涩,要说话常常都很辛苦。这就是我们过去,常常说到粗恶的语言,所以现在,若要说话就是很辛苦,很干、很涩;要说话总是没有润,口舌没有湿润,总是很干燥。这也是过去,过去生有造这样的业,常常要开口说话,嘴要张开就不容易。所以,「若以污染心,发出非爱语」。我们若用到那种污染的心,对人不利益的,损人利己,或者是搬弄是非,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若过去,过去生都说那些话,就容易得到这样,「口舌麤涩」。这就是污染,这在法也就是污染。法,我们面对着法要真诚;真实语,诚信语来说话。而他就是欠缺这些,甚至又毁谤。我们前面也有说到,不只是不随喜,还要再毁谤说法的人,这都是很辛苦,訾,訾毁的人生。            

 

所以因为污染的心发出,那就非爱语了。我们的「四摄法」之中,爱语,「布施、利行、爱语、同事」,这是我们人人,日常生活与人在说话,总是我们要时时,好的事情要勉励,不对的事情要劝导人,这都叫做「爱语」。而「非爱语」呢?人家要做好事,阻碍人家;人家要做恶事,没有劝导他。这叫做「非爱语」。不对的,你没有用心去劝他,对的事情,你没有用心鼓励他,这都不对。所以,「毁誉于他,名麤恶语」,这样就是粗、恶的语言。所以我们应该要修,不要有粗恶语,我们才不会说话有障碍。大家就要很用心。要如何能够说好话?要如何是善或是恶?人要与我们商量,说:「我有这件事情不能很下决定,是不是你,请你帮我听听看?我要做这项……。」
我们如果听了,「哦,好事哦!有这样的好机会,能够做你要做」。这是对这一个人他的方向,我们帮助他下决定,所以很重要,我们要好好用心,劝导人好好用心去付出。在说的事情,说:「我想要这样做。」你们就要赶快告诉他:「不对、不对,你千万就不要这样做,你若这样做对人有损,对己无益。」我们要好好用心劝导他。         

 

    
所以这个地方再说,「不麁涩、不疮疹,亦不缺坏」,这经文之中是这样说。        

 

   
我们好好地说好话,自然我们的嘴说话,就「不麁涩」,所说的都是柔雅语,没有很粗鲁的话。也「不疮胗」,疮是像长脓疮一样,或者是唇起疱。其实这平常人,有时候火气较大也有。但是,不是有时候,这是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很辛苦,一直到长大,一辈子。不是像我们,生病,四大不调,我赶快去吃药,开个药吃一下就好,不是这样。前面说过的是与生俱来的,现在在说的也是与生俱来。所以,我们过去生好好说话,劝人做好事,我们这生来了,我们就很正常。若是没有做到做人该做的,都是在搬弄是非,破坏人的好事情,这种特别严重。前面说过了,妄语、绮、两舌、恶口,这若一辈子一直做,来生就是这样。            

 

所以,「中唇溃疡故,唇麤则语涩」。我们唇也一样,已经一直烂,所以唇若是这样,口液不能出来,自然他就唇会粗,语就会涩,全都是脓疮,所以要说话很干涩,不流利。所以,「不生疮疹,唇滑词润流利」,所以若没有生这些东西,唇就很滑润;很滑润,要说的话也很简单,很流利说出来。所以,「不生疮胗」,譬喻「善语报」。我们说的话都说很好的话,要说话没有障碍,这就是善语报。      

 

 

 

「亦不喎斜」,就是表示「口不戾」。「口不戾」就是说话会一句一句说分明;口戾、呙斜,那就是说不出好话。若要说一句话,重重迭迭、重重迭迭,说好几句,无法说一句完整的话。所以,「语不正者,唇则呙斜」。就是一直说话都说偏掉,所以一句迭一句,重重迭迭,没有一句是很端正的话,所以也是很辛苦。所以,「今以正直语,喻唇舌语言端正」。我们要说话,要说很正直的话,用正直的话来说,什么事情就是正确的。不可说不对的话,不可没有的要说有,有的要说没有;长的要说短,短的要说长。不可啊!我们真真正正,正当确实的话,我们拿起来说,不是正当、不确实,我们不可说。若这样就是语不端正,所以我们好好要说正直语,譬喻「唇舌语言端正」。说话字字分明,道理会合,让人听到有道理,心能够接受,心服口服。这就是我们要说话,平时就是要说真实语,不妄语、不邪语,这就是我们要学。            

 

    
  

 

「不厚、不大」。「若厚若大,不称其形」。唇、舌都不会过厚,刚刚好就好了;有的人舌头很大,含住了就是无法说话;有的唇很厚,也是说不出真正的话来,这全都是在说话有障碍,这个障碍原因在哪里?是我们过去生中所造作。所以我们要自我警惕,不要有这个错误的讲法。不可,我们要很用心。所以,「若厚若大,不称其形。无过不及,则得其中」。不要太过于厚,不要过于薄,刚刚好就好,这就是我们的形相,与我们的功能。 
所以「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面容就是这样端正,亦「此无疾不黑,亦无可厌恶相,唇色赤好,语善化人,无有一切恶相。」这很简单,大家看就清楚了。脸能够这样,皮肤都很清,没有难看的,尤其是刚刚好的形象,这样大家看到欢喜。嘴唇又红赤,一个脸能够这样很干净,颜色都调配得自然、很好;若这样说话,大家很喜欢爱听,很喜欢来亲近,没有一切可恶的形象,很不简单。一个人要在人群中,让大家起欢喜心,是不简单。
说这个形象,只是拿来譬喻我们;譬喻我们、警惕我们,我们若看到今生有这样,与生俱来就是有这么多的缺点,我们就要警惕。啊,这是过去生,过去生是如何做,我们忘记了,不要紧,我们在今生自我警惕:我们这时候能够说好话,真实语、调直语;我们劝人好,还要劝人错误的不要做,这样做人的善知识、好朋友。这才是我们的本分事。所以,一念心若是偏差,一念偏,步步错。所以我们就算前辈子错误了,这辈子我们也得要警惕;这辈子很顺利,我们也得要再戒慎。下辈子也得要像这样,这么的善念常常在心里,待人接物永远永远,就是这么的顺畅而爱心,没有偏差。所以不要有粗相的烦恼,连微细的烦恼,我们都不要有,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附注】
〔麤烦恼现行〕
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麤重,或于顺境贪惑麤重,或于逆境瞋惑麤重,各起不同,故名麤烦恼现行。(明‧《三藏法数》)       

 

〔六种散乱〕
一、自性散乱,谓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也。
二、外散乱,谓修善之时,心驰散于五欲之境而不静寂也。    
三、内散乱,谓修定之时,心动散于诸尘,不生味着,退失静定也。
四、相散乱,谓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诈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
五、麤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我慢等,为此邪执麤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净也。
六、作意散乱,谓余乘及余定等依外教作意修习,无有证悟,却生散乱也。杂集论一卷末说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法华经句解》唇下垂者,如吹火状;由善语故,不下垂也。唇褰缩者,夭亡之相,今以经力,不褰缩也。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