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02 09:47   美国  

偈文:

◎法华经劝持品,为诸菩萨比丘四众,转权显实。立誓奉佛受命,持法华经弘通。说诸菩萨行法,自受欢喜奉行,劝人受持弘通。如是精实妙法,所得功德受用。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释义:

◎一乘圆顿微妙之法,如是甚深难解难入,若非利根上智之士,闻则惑耳惊心生疑,生心起谤不信不解。

◎如法华会上虽梵音盈耳,会上五千人等犹乃退席。故经云: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此举闻法难。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劝坐、分座,令得久坐听法,自身虽未弘法,即为助人,听闻弘法故,随各人内修信解,外行传法导化,是人转身,所得功德,等同释梵诸天等,之福报难量。

◎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舍此身已转生天上,忉利主所坐之处。转身得生色界初禅,坐梵王处。

◎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劝坐、分座不同,故报有天上、人间之别。一坐之间,拱让之德,尚感天位,其创席弘经之福,又何如哉!

【经文讲解】

法华经劝持品,为诸菩萨比丘四众,转权显实。立誓奉佛受命,持法华经弘通。说诸菩萨行法,自受欢喜奉行,劝人受持弘通。如是精实妙法,所得功德受用。

我们用心来回顾,回顾在《法华经‧劝持品》时,佛「为诸菩萨比丘四众」。这个四众,有在家菩萨男女二众,出家男女二众。佛陀他弃「权」,将这个权教把它弃舍掉了,就来显这个「实」,这叫做「转权显实」。从前面开始,佛陀已经就很明朗告诉大家,过去是因为,大家的根机还未整齐,无法接受一乘实法,所以佛就是随机逗教。一直觉得时间剩不多了,也确实要将实法显在人人的面前,这是佛陀的心怀,来人间的一大事,不能缺少的教法,所以佛陀他就「转权显实」。从这样开始,盼望人人能够接受。

一直来到〈劝持品〉,佛陀就很强调了:一乘实法是人人必行,人人应该受持,所以不论是在家、出家,发心、专心为佛法立愿弘法,闻法、听法,也要传法。所以,他们都「立誓奉佛受命」,佛如何说、如何教化,就是很用心,一定坚持受持佛陀所教育的,这就已经大家在这个地方,开始立弘誓愿了,受持佛陀的教化。所以一个愿,就是持《法华经》要弘通,这是人人的心愿。将佛的教法,誓愿奉持,奉持《法华经》,弘通教育。这已经很明显了,佛前,弟子所共同的发愿。所以,这是佛非常的殷切「说诸菩萨行法」。向大家说菩萨想要身体力行,这是一项很殊胜,也是学佛必备的目标,才是真正学佛者。

学佛,必定要经过行菩萨道,这条路才真正能够到佛的境界。我们若没有入人群,无法体会天地万物的真实法,真实的道理就是在人群中。人群所受的大自然,这种各有不同的境界,各有不同的习气,各有不同的因缘果报。菩萨,众生就是菩萨的道场,所以人人要成佛,一定要经过了这条菩萨大道。所以佛是「说诸菩萨行法」,这个真实法。大家听,听了之后,要自己「自受欢喜奉行」。听法若不欢喜,就无法可入心,所以要用欢喜闻法,法喜的心来接受。所以一定要自受欢喜,还得要身体力行。自己很欢喜,我们也很希望人人与我们一样,也是这么欢喜,所以一定要「自受欢喜奉行」。光是听到、读到这句,我们就心很欢喜了,恨不得赶快,隔壁有人、前面有人,都与我们一样,这样听法欢喜。

「劝人受持弘通」,自己很欢喜,我们也很想要大家与我们一样,来受持这部经,感受这么的深密;不只是感受深密,又能够将这个法,你也一样,周围能够接触的人,也要将你自己心自受的欢喜,再去传给别人。这种弘通、演法,受持之后,让普遍的人同样这么欢喜,让大家更加普遍去劝人受持。这「如是精实妙法」。人人所受用的,就是这么的精。佛陀所说的实法就是很精要,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偈就是很精纯的妙法,句句都能够让我们,真实受用在人群中。我们能够劝人,不是只有自受,别人的感受都能够与我们一样,受佛教法没有偏差。大家一起听,一起大家的感受,这种感受,与我们传给人那个感受,都要平齐一样,这就是精、实的妙法,不增不减,就是这样的法传。

「所得功德受用」。大家若能够这样,人人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功德。「功」就是内能自修,「德」就是外能实行,这叫做「功德」。自己没有自受、没有自修,我们要如何传给其他的人呢?所以自受,就是接受来,我们要身体力行,这叫做自受、自修。外行,我们要赶快让大家能够知道,让大家所知道的,与我们了解的是平齐的。同样,所了解到的,会这么的欢喜、受用,将这个实法传给别人,与我们没有异样,这就是外行。外行得到的,所得到的,他也得到了,看到他也得到那么欢喜,那么实在的受用,而我们的得到就是宽慰,我们自己也很欢喜,这叫做随喜。

我们所得到的是别人的成就,我们的感受也很欢喜,随他的成功,我们内心所感触的欢喜,这叫做「德」。「德者,得也」,常常告诉过大家:道德,是我们付出之后,有成就感,这叫做「得」,所以,「德者,得也」。看别人得到这个法这么的实用,我们的心,心得也很欢喜,这叫做「功德」。「功」就是自己内修,「德」就是外行有成就,这样我们很欢喜,这叫做「功德」。

「一乘圆顿微妙之法」。《法华经》就是一乘,一大乘法,它的道理很圆满,没有缺陷,道理很圆,而且听到的人,很快就能够清楚了解。学佛,佛法很简单,一大道直,一大菩提道直;菩提就是觉悟的道理。这个大道理其实是这么的简单,很直、没有弯曲,很直。所以这个一乘法是圆满、是很直,所以叫做圆顿微妙的法。所以「如是甚深难解」。奇怪,就这么的直,为什么怎么会那么深?听起来好像很难得理解。这是还无心想要深入的人。所以无心想要深入,他就感觉甚深、甚深,真实甚深,这在《无量义经》,岂不就是这么说呢?这个法是甚深,很深,是真的很深。所以因为这样,若不是很利根的人,不是利根上智的人,那就是听,他一知半解,听进去,难道真的这样这么简单,就是佛心己心,转一个念,这样就是成佛吗?

就像文殊与龙女。文殊菩萨,龙宫去化度龙女,龙女很快就能够接受了,来到灵鹫山献珠,佛陀这样接受,转一个身她就可以成佛。这个道理这么深,难道真的那么简单?八岁的龙女,经过文殊菩萨这样去化度,她就会来到佛前,与佛互动,献一颗珠,佛陀接受,翻一个身就能够成佛,这个道理难道是这样吗?当然若没有经过深思去体会,真的是听进来,「惑耳」,让我们感觉疑惑很多,自然「惊心生疑」。难道是这样?佛法难道是那么简单,一闻即成?她就能够成佛吗?佛陀前面都一直说,人人本具佛性,我们若自己不相信,我们也具有佛性,我们有真如本性。自己若不相信你探手就可得,就像我们怀着宝珠,我们自己就有宝珠在,价值连城,却是落得那么的落魄,辗转生活这么艰苦。这都在《法华经》,一段一段的譬喻,身怀宝珠而自不晓得,不知道,不懂得用。

这同样的道理,所以听到很深大乘法,他的心无法理解,自然听到,「闻则惑耳,惊心生疑」,听到无法理解,所以内心就会生起疑惑。所以「生心起谤」;就这样从内心没有生信解,同时从内心生起了诽谤。他若不了解,就在外面说很多,一知半解、不了解的事情,这种起谤。因为他是没有真诚、没有深心、没有信解,所以这样他听不进去;听不进去,他生疑,疑心在内心就生起了种种,我们一句话说「疑心生暗鬼」。我们的心有疑了,这个心就像黑暗一片,不知道方向,就疑东疑西,这就是我们人心理毛病,正信的法受不进去,偏差的疑惑就很多出来。这就是佛陀最担忧,这《法华经》众生难解。

所以《法华经》会上,就是这样说,「虽梵音盈耳,会上五千人等,犹乃退席」。

佛陀一直一直赞叹,赞叹这《法华经》,这个法很深、很深,很难解。不断不断一直赞叹,舍利弗就起来三请。第三次佛陀才说:「汝既三请,吾岂得不说。」佛陀这样说了,在座位上的人很快就起来,就离席去了,五千人退席。这就是与佛同世,在佛的道场中,佛陀为大家说法,说到这部经,想,现在接下来要说的法,那是很深很深。这是一个警惕大家:「要注意,要听这部经要有心理准备。这部经要深入的,是要实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内涵,要面对着天地宇宙,人群中去身体力行,六度万行。」是要让大家心理有准备,所以不断称赞:「甚深、甚深。」

就是说这条路,你若愿意走,你心理要有准备,路很长,要很用心。你们若愿意,开始才为你们说路的方向。但是有的人觉得:「那么长啊!既然要修行,还得要走这么长的路,去为别人做那么多的事情?」就是没有那个耐心。因为这样,我做不到无法来信解,自然他就从座起,就这样退席去。佛陀等到这些人退了之后,佛陀就说:「退亦佳矣。」先对大家说清楚,真正有心要走这条路,行菩萨道的人留着,我用真实的心来传法。而若无心,坐在这里听不进去,也是生烦恼,所以有心的人留着,无心的人退席也好,所以佛陀说「退亦佳矣」,退了就好。

开始对大家说《法华经》中,深奥的道理,是要身体力行;教菩萨法,从这样一路一直下来。所以经这样说,《法华经》,无量无数劫,这是要,需要很长很长的路,也就是很久很久的时间,生生世世。「闻是法亦难」,因为生生世世,要求《法华经》的道理不简单,要用很长久的时间。不只是求法难,真正要得到,能够听到《法华经》的全部,也不容易,也很困难。这就是举例听法不容易,真的闻法不容易。不过,我一直听到,都是很用心要听法,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难;自己身体困难,自己环境困难,自己周围人的关心、阻碍,困难。还有,每天就是要那么早,又是交通远等等,这全部都是有困难。不过就是有困难,他们去克服,能够维持着长久时间,不论是好天气、下雨,克服他要听法的环境,那就是在很困难,有心就无难;若是无心,那就很困难了。

一般的人来说,这么长的经文,这么多的法,这么长要将它听完是不容易。所以,「无量无数劫」,很长久的时间,要听到何时?从开始一直到结束,实在是够长的时间。「闻是法亦难」。要听这个法也是不容易,不只时间要长,又是要听法种种的环境,也是困难,这就表示闻法难。不过,我一直听到,大家在述说「不困难」。一大早,为了要成就自己:我每天能够去听经,我也希望可以更多人,所以他就再去买一辆中型的车。不只是我可以到,我可以顺这条街路,顺路我可以让大家方便,同样一起听经。这在新加坡。

成就自己能够每天听经,也要成就别人能够一起去听经,自闻、劝人闻。看到大家听得很欢喜,这就是随喜功德。每天他都愿意,已经很久了,从开始到现在。这真正的是闻法,有心闻法则不难。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说闻法,自闻、教人闻。人家进来了,我们劝人:「来来来,来这里坐。」「没有位子了。」「不要紧,我的位子让你坐。」让他安心久坐,将法专心听进去,我们这几天都一直在说这些事情。真的是这样,我们从《法华经》的开头,佛陀赞叹微妙法,一直到人退掉,留着的人,专心就是要听佛陀的「赞叹」。「五千人退亦佳矣」,现在留下来的是精实,是精,是实闻法的人。所以,我们听经要再回顾过去。再回过来现在,我们就是一法贯通去了解。

前面的经文,我们就这么说:「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

这说过了,我们就再看:「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前面就说过了,若能够随喜功德,劝人听,让大家听得欢喜,我们也有功德,内修外行的功德,同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就说,「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

我们让人进来,劝他进来;劝他进来,没有位子,我们的座位,再挤一点,让一位;又太挤,我起来让你坐,这全都是让大家会觉得到,感动、欢喜,安心坐下来听。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

所以,「是人功德,劝人坐、分座」。这全都是功德。所以,「令得久坐听法」。让他这样坐下来安心,好好听法。「自身虽未弘法,即为助人听闻弘法故」。虽然他坐下来听,安心听,不是我说的,我劝人来听;别人在弘法,我们劝人来听,有人在弘法。这就是助人,帮助人,听人讲经,听人在弘法,这样自己的用心招呼人,让人安心。听人讲经我们也欢喜,劝人安心坐着听法,这样我们也欢喜。总是这种劝坐、分坐,让大家会有因缘好好听法。

所以,「随各人内修信解」。真正要劝人来听经,成就人来信法,这也很不简单,要看我们的内心,有没有这样的涵养?若是没有的人,觉得:不要去听他说,来来来,听我说,我们来这里分享。人家明明就是要去听法,我们将人分来这个地方,「这里大家说得这么好,你们跑去哪里?」「我们就去开会。」「是开什么会?」「加减开。」像这样,这个地方有一群人,他们的心得也好,他们做过的事情也好,又回顾过去,见证历史,来说人与人之间很圆满的故事,这都是经典。大家难得聚会,而人家要来听,我们就说:「我们在这里开会,让他们去说。」这也不对。

明明是一场很精彩,我们能够亲身在那里听,不是靠人记录下来。「我没去听不要紧,等一下那个『一指神功』就会传到我的手掌中来。」现在的人是这样,是有文字,是没有心;没有心,只是仅仅将法当作工具,并没有真心信解,不愿意来成就,这分皆大欢喜的功德。那真诚的闻法,与利用工具来听法,这样再去向别人说,不同。现成你就能够听,是张三、李四来说,谁做什么事情?我们能够直接听得到、感觉得到,不是我们阻碍人来听。而我们就是也不在场,也阻碍人,这是不可为的事情。不过,现在的人,多数都是这样,觉得这么可惜。

他说得这么好,这分的经验实在很难得。但是回顾一下,可惜啊!真的是很可惜。我是每天,将任何一个人走过的路,都是道,都是探讨他们的道,了解他们的路到底如何走。这不同的感觉。所以,「随各人内修信解」,这是各人修行的一个深浅。所以「外行传法导化」,我们若是真诚,能够愿意很直接来信解,信解之后就是内修,外行我们再传法来教化。「我听到的,昨天我和人与人之间听他们在互动,这个事情,这种的互动,有谁与谁互相去做什么事情,有什么心得,我听到,我将这个心得再说给大家听」。这叫做直接。因为他们做得很对,很欢喜,我将这个很对、很欢喜,我再来向别人说:「这是很不简单,有这样的菩萨,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很不简单!」这就是对外来传法、化导。自己内修,向外传法来教人。

就像这样的人,「是人转身,所得功德」。这段都要很用心去听。就像这样的人真正内修外行,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那就是「等同释梵」,就是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的福报一模一样。这梵天王,我们就知道他的寿多长,他在梵天所享受的,清净无染。帝释呢?他物质的享受也很好,这种心灵的快乐,等于就像很满足的释提桓因。这种心神的理念就像梵天王,不用物质,却是很清净。这就是听法之后的心得,等同释提桓因、梵天王,这些天人一样,那种的心得,轻安自在的福报。这是从内心所起。

所以,他「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

这就像我们,刚才还没有来听法时,就是凡夫心。我法听了之后,我转一个心念就是这样,就像帝释、梵天王一样,好像在他们的坐处这么的快乐。「舍此身已,已转生天上」。心境就是这样,即生即刻转一个念头,转凡夫心为法身。我们法身就是我们真如本性,将我们启发起来了,原来是这么清净、这么无染,这么的轻安自在,这叫做转身生天上。忉利天主所坐之处,就是释提桓因的地方,「转身得生色界初禅,坐梵王处」。就是在梵天王,很超越、很清净的地方,时时心理念头就是静思惟,没有其他物质来障碍,没有人我是非。这就是我们的身心等同诸天,心无挂碍,很轻安自在。

或者是「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转轮圣王那就是金轮、银轮、铜轮、铁轮,这转轮圣王的坐处,这是很不简单。所以,「劝坐、分座不同,故报有天上、人间之别」。你只有劝,「我在外面,你劝我进来而已,或者替我找位子,或者是连你的位子,都让出来给我」,这动作不同、深浅不同。所以,「故报有天上、人间之别」。「一坐之间,拱让之德」。这只是一个座位而已,但是这就有深浅厚薄。看人进来,赶快让一个位,用恭敬心,「我坐在这里听,我已经对这个法已经很深心信解,所以我没有再退心,我永远都是在闻法中。有新的人来,我赶快招呼他,让他能够常常欢喜进来,有座位,让他安心」,这就是一个恭敬心。

只是这样的恭敬心,让一个位子,就能够得到天帝释这样的位置。这让他坐下来安心听法,我也安心,不会让他站一站,无趣就走了。是我让位,所以他再站起来,离开也不好意思,所以他就稳稳坐在那里。这有让位与没有让位,这是不同心态,那个的诚意,那个诚意,要成就人听法的心意是不同。所以因为这样,就感这个天位。天位也有差别,是释提桓因的位置,或者是梵天王的位置,这也有差别。所以,「其创席弘经之福」。我们只是这样让位,就有这样的功德,何况我们这样整理一个道场,让很多人欢喜进来,欢喜坐下来,安心听法,让很多人就能够安心的地方。这个功德又是多大呢?

总而言之,我们听法总是自己听得欢喜,我们发心已经很自在,不论风雨,不论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很欢喜,打从内心的那个深心信解。法是连贯,今天没有听,好像断了一段,不圆、不圆满。我们前面说「一乘圆顿」,没有欠缺,我们若能够每天听,法不断连贯,那就没有欠缺。所以我们若能够这样,我们的心已经到这样的程度,有人来,我们赶快劝人来,一起用同样的心,在这种没有欠缺,接受「圆顿」的大道理,能够身体力行,这就传法的功德就很大。虽然不是我说的,但是我帮忙劝人来听,功德等同。要不然,有说话的人,没有听法的人,也没有法可说。

所以,佛陀在世也有「六成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与某某人,这就是「六成就」若仅仅有人在一个地方要说法,但是周围都没有人,法也说不成。成就法,就是要好好所有的因缘都圆满,大家所得的功德才能够圆满。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