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01 13:22   美国  
偈文:
◎法性不动如山;因法性山动故,譬喻之以山动,入生死无明海。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
◎「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
释义:
◎法性不动如妙高山,何种力量推山使动?唯是众生业力共聚,多生累世重重叠叠。
◎说法讲经之堂舍,转权显实。无量义说法入群,为诸声闻菩萨大众次序,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定道教演畅妙法。
◎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象马妙车富贵者用,珍宝辇舆,王者之器。诸天行时,则有宫殿以乘其身。
◎车马士夫所乘,象辇王种所乘,天宫天人所乘。
◎及乘天宫:谓色界天等得乘宫殿往来空中也。
◎须臾听经者有专心、散心、随喜心不同,故所得功德各有差别,天人、君王、士夫身分之异。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如若身心意识,闻法欢喜得受法益,有人来,劝人同坐听法。
【经文讲解】
法性不动如山;因法性山动故,譬喻之以山动,入生死无明海。
就是要告诉我们,「法性不动如山,因法性山动」。本来我们的法,人人本具佛性,我们清净的本性是如如不动。但是我们现在,我们的性已经动了,这就是用这样来譬喻,譬喻我们凡夫,已经是将如来本性,已经被动了。所以因为这样,我们入了生死无明海。我们就是先有无明,才会动了我们的法性山。从这样一念无明开始,我们法性山一动,就是非常难以回头,要再回头,那也就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这时候听法,要很用心,如何听?将法入我们的心。法,教导我们,引导我们走是一条路。路到底要如何走,就更加清楚来为大家分享。
「法性不动如妙高山,何种力量推山使动?」我们的法性本来就是不动,好像妙高山一样。人人的性,真如本性本来就是虚空法界,清净无染,如一座的妙高山。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这个妙高山动了?就是这样说,「唯是众生业力共聚」。众生,「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这是我常常在念的一句偈文。因为无明,一念无明生起了三种很细微,这三种细微,你看不到、摸不到,却是能够触动妙高山,这就是众生的业力。
我们人人的业力都是从贪、瞋、痴(引起)。你看不到、摸不到,却是它影响了,我们整个清净无染,如同妙高山不倾动的本性。就是被三项很微细,这样来摇动我们,那就是一念,只是仅仅一念无明生,一念无明就生起了三细。这个三细,就是去缘这个境界来的,就是我们的五根缘五尘,意去分别,来使我们起心动念。在这根尘境界之中,让我们起心动念,所动念的无不都是──贪、瞋、痴,这些业力量重重累积,这样业力共聚,我们众生就是这样。
所以,「多生累世重重叠叠」,无不都是这样,使我们的性分毫之差,千万里之错。这就是我们今天,凡夫所面对着大环境,不论是时代环境、气候环境,这让我们大家真的是名副其实,佛陀所说的,苦啊!是啊,苦,苦事很多,重重叠叠累积天下间。
就像济协、慈力这对夫妻,利用一点点时间,让我看他们所剪辑的,二三十分钟那个画面,我们慈济在几年几年来,所走过、所做过、看过,天下苦难事多,不论是人造成的苦难,或者是天下气候,四大不调造成这个大灾难,或者是长期累月,生在贫穷困难等等、等等,千万般的苦,将它这样累积起来。
看见菩萨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场合,不论是什么样的苦难,看到每一个人,不同的种族,他们所受不同的困难,都是一样那种悲啼哀叫、呼天叫地。那一种人生的苦,无法在这里,用多长的时间来描述,集天下苦难,在这样短时的时间将它集过来,虽然说,这所剪辑的这些,二三十分钟,却是若要说来,这一张一张闪过去,那个画面都是说来话长,悲凄惨烈人生,苦不苦呢?苦啊。这样短短看这一二十分钟,感叹人生苦难偏多。
坐在那里听,原来人人在慈济的里面,看起来大家都很整齐,穿起「蓝天白云」、「八正道」等等,都是展露出很快乐的笑容,这个世界很平等,安乐、平等的一个很美的世界。但是坐下来,来听听分享,生活,为了要熏法,要来听法是多么的辛苦,而且距离很远。有的要来到听法的地方,一大早,光是要搭出租车来到会所,就要用台币差不过九百元;光是来一趟,每天早上来听经,光是每一趟就要用台币九百元,这实在是很大的负担。
为了希望听经方便一点,寻寻觅觅,找到了比较近的地方,却是房屋很小,小到听起来觉得实在是让人,行、住、坐,有走路的空间、有住的地方、有可以休息的地方,这是人人很根本的生活。但是,大环境没办法,你求得这项,无法满意那项,只好就是委屈自己的生活,为听法的方便。听到这样的环境,这样来将就听法,也是很感动,这就是同一个心性。
有的人很富有,却是对听法并不认真。有时候在他的隔壁,走路说不定四、五分钟,他就嫌太早了;或者是早上在电视重播,在电视一按钮,手指头稍微按一下,这个法入他的家庭都懒得看。他有好的环境,不论是行、住,要出门有司机帮他开车,或者是自己开的车都是用名牌,让人知道,「我出门有这样的工具」等等,却是还是嫌不满足。法离他很远,这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性。我们的内心,我们是要贪瞋痴呢,还是要信愿行呢?同样三个字,你相信吗?相信,深心信解;愿意发心吗?发弘誓愿。求,「佛法无边,我还是要求,要成就我听法的心愿」,这种用尽心;有的人,就是在那个,贪恋着自己的生活环境,难得放下,他那个缠绵的烦恼无明。
「那么早喔,我还想睡,叫我一大早起来,只是为了听经,一大早起来,我舍不得这张床」,沉恋在睡眠之中。车子很方便、环境很好,他都不愿意。有人,刚才所说的,住在遥远遥远的地方,天天花了将近一千元的台币,他愿意这样每天每天来听经。环境不是很好,才会这样搬在那么窄的地方,听他们说,厨房与洗手间是同一个空间,而且,马桶旁边,就是她们在切菜的地方。将环境缩成这样,就是仅仅为了听经方便,这是让人很感动。所以我们众生要很用心,将心再恢复回来,恢复回来我们这分求法清净、无染着这念心。
所以,「说法讲经之堂舍,转权显实。无量义说法入群」。要讲经就要很多因缘来和合,不是你想要听经,身边就有了;身边就有,那就是你的好因缘,要讲法的地方,那也要很多因缘来完成。完成了这个地方是要做什么呢?「转权显实」。因为佛陀在人间,用四十二年应机逗教,多数的众生在这个四十二年间,所接受到的、所欢喜的,那就是「权」。佛陀因为应众生的根机而说法,既然接受到这样的法了,他们相信、修法。所以佛陀这只是接引的过程,一个权,权巧方便,来到这里,算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看,众生对于权的教法,是不是已经成熟了?还未成熟,还没有真正深心,全部完全,全都深心信解。虽然还没有办法,大家还是很,不是很完全了解,因为有前后次序。就像现在在听法,同样有前后次序。是不是前面的人所听的法,就已经很深信了?也不一定。是不是后面才听到的,他粗浅理解,也不一定。有的才听而已,他的信念坚固,希望要再进步。听很久的人,就停滞在那个地方,原地踏步,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没有进步。所以根机还有参差,还没有整齐,所以佛陀不得不要转一个时机,赶紧转权显实,无法再等待了;这种参差不齐的根机,无法再等待,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快速转权显实,讲出了「无量义」的说法,先入人群,让大家知道众生苦难,这么多、这么多,赶快先拔苦,后说法。这就是赶快转过来,先救再来告诉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
所以,佛陀开始,就要为「声闻、菩萨、大众次序」,这样来说话。所以前面叫做声闻,后面是菩萨,前面是小乘,后面是大乘。所以这大、小乘次序,这样定位了,声闻进来就是在这个座位,菩萨进来在这个地方。所以位置前后次序,他们自己会去分类,就是这样,这叫做为「声闻菩萨大众,班定法时」。自己知道我在这里,我在那里,有那个次序。就像大家要进来,就要有这个定班,排班,次序进来,这就是一个讲经堂,次序,这个地方。
所以全部大家集合,不论是大小乘闻法者,全部及时同一个时间, 同一个堂舍,这样前后次序,这样进来了。所以定这个道、教法,来畅演妙法。这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说法,佛陀要花这么多这么多时间,权教、实教前后次序;有时候来不及了,赶快来一个《无量义经》,《无量义经》,我们在《法华经》的开头,佛说无量义,之后开始入定。这段文是很重要,这个「无量义」,就是让大家先了解,菩萨道就是要这样走。就像在印尼,为什么印尼在不同的宗教,却是慈济在印尼,能够对社会,那些阶层的人人那么的有受用,可以为印尼每一个角落,帮助了不少人。甚至为了要去帮助这些困难的人,被人骂也好,被人误会也好,他们愿意接受。还是用时间,用方法,去为他们一再一再解释。那个村落实在是太苦了,人人住的房屋都是漏雨的。这样连续(整)排下去的房子,没有一间是完整的。
大家总是来听、听、听,也好像想相信,也好像有一点点的担心,害怕你说得这么好,这么无所求,愿意付出,到时候所有权会给我们吗?大家还抱着这样的怀疑。房屋为他们盖好了,三百多户交出给他们,每一户所有权,都让他们清清楚楚,甲、乙、丙、丁,谁,张三、李四要住的房子,就是让他们很清楚。这整个村落将它改造好了,回过头,大家赞叹:「你怎么有这样的魄力,这样的耐心,去为这个村庄改善得这么好。」他就告诉大家,他说:「师父说过,他早就将经铺在路上,《法华经》他已经铺在地上,铺在路上了。就是这几年来所做过的,回过头看,无不都是在行《法华经》的道。」看到他说这段话,我也是很安慰。
原来他听法,这样是不是有每天在听?却是每次师父说的话,就是很简单,一句一偈,他们接受来就是用。其实这是很深,无法去体会,无法知音,还是不能了解。告诉他们,「师父是用经,《法华经》铺在路上让大家走,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他竟然有办法能够体会进去。他说,一段时间来,每做一件事情回头看,这原来就是《法华经》的路。他能够利益人群,做了之后自己很心安,效果又很好;三百多户,六千多人,想要来拿竹筒。他终于相信这个村子的人,一个家庭好几个人,大人、小孩都很喜欢,这个「竹筒岁月」的道理,希望孩子懂得,节省买糖果的钱来投;年轻人能够节省,他平时在外面的浪费;中年、老年人他们在生活中…等等。所以这个村里三百多户,六千多支的竹筒,这是很不可思议。
听到他,他们的事情是这样做过来了,很欢喜。富有人家不轻视那个点滴,他们不断用竹筒岁月,去向大家解释,不是哪一个富有的人,来为你们盖房子;是用零零碎碎、一点一滴,很多人的爱心集合,来帮你们建房子,用耐心这样说给大家听。这真的是用方法、用爱,这是妙法。大家把这段故事先听进去。
我们来看看前面的经文:「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
佛陀向弥勒菩萨这样说:「阿逸多!若有人『为是经』。」就是为这部《法华经》,这样很殷勤,就是要来听法,不论多么辛苦,他就是要去,这叫做「往诣僧坊」。那就是有说法的地方,有出家众在那里讲法的地方,不论如何我就是要去,所以「往诣僧坊」。不论那个场地是如何,到了,没有位子可坐了,我站着也甘愿。或者是这么的虔诚,哪怕是听一句、听一偈,我都很欢喜接受。所以有这种很欢喜接受,克服一切。
刚才在说香港菩萨,他愿意克服自己的环境,为了听经方便。要不然住得远远,每天都要用那么多钱,所以他所取的是方便听经。这种听法排在他生命中的第一,是很不简单。所以「缘是功德」,这就是功德,闻法的功德。不论现实的生活是如何,我的心就回归,如如不动的妙高山,就回归真如本性。什么样的环境难不倒我,总是我就是听法,法才有办法让我回归我原来。所以,对法的精勤,也是很感动人。这就是光是听到就感动了,我们人人都会感动,这也就是感动我们的真如本性。像他这样的殷勤,这让我们人人的心感动,这也就是动妙高山。何况说我们人人,凡夫能够被这个闻法,能感动我们,就表示他本身的转变,还能够来让我们感动,我们也会被度。总是这听法,闻一法、一句、一偈,用很虔诚的心,不论是坐着、站着,这虔诚的心是一样,坐、站那个虔诚都一样。
下面接下来说:「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
这就是在这个讲经的地方,虔诚闻法的功德,转身所生,可以「得好上妙,象马车乘」。
以前交通工具很少,全都是要靠这些牲畜,象、马。印度较少用牛来当搬运的工具,他们对牛也是很尊敬,所以就是用象、用马。这样是让牠们拖着车,或是要骑在上面,这全部就是要表达他们的身分。他们有了这些好象、好马,他们还会装饰着好的工具,所以妙,真正微妙的装饰,显出了富贵用的。珍宝辇舆是表示已经是王,国王、至高大臣、王宫的人,他们所用的。若是诸天,就是天人,就是「有宫殿」。这就是表达他们的身分。
不论是士大夫,就是当官,他的阶层是用一般的,要用车、马;若是象,这个「辇舆」就是皇族所乘;宫殿就是天人所乘,「及乘天宫」。这就是表达是天界等等。
所以听经,「须臾听经」。有专心,很欢喜的心,或者是散的心,散心,散心就是没有很专的心,啊,有这个因缘,「好啦,我就来听」。听,人是坐在那里,心是不专,这叫做散心;有的人是随喜,「你邀我,我就来」。有的人是专心来的;有的是搭车来,坐着是散心听的;有的是你邀我,所以我跟你来,这都各人有不同。所以各人的功德就不同。
所以他就会描述了是一般人,是从很富足的心态呢?还是随喜欢喜心来的?等等不同的心态。是在那个境界是在描述人,人间听法的心境,有的专心、有的散心,有的是随喜心来,这各个功德所受用、报的受用是不同。有像天人一样那种的心态:随喜、尊重。他享受他的环境,但是对经、对法,他是尊重,所以他会随喜、欢喜而来。有的是表示:我也是在信佛,我有这样世间的品格,也有这样。各人心怀不同的心态而来。
所以,「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而有的人是已经很有心,克服很多的困难,也是要来听。这种专心而来,有心的人来听法,这法座上不曾缺少过他,很专心而来。所以在「有人于讲法处坐」,在这个讲法处常常都有这样的人,愿意克服其它,以听法为第一。在那个地方听,若是还有人来了,他在那边缘在走,若看到了,就会很殷勤去邀他,「来啦,来啦,进来听。」这就是自己欢喜听,听得很有心得,看到别人在外面犹豫不决,他会用心劝人,劝人进来听。
若是到达了,进来了,怎么会没有地方坐,他就将他原来的座位让给他。这种自己愿意来听法,还劝人来听法,甚至又让座给人坐。自己不论站或是坐,没得坐,他就站,就是专心听法。所以,「如若身心意识」。触,缘触感受法益。「我就是在这个地方,我如果来就很欢喜,听到受益不浅,我就受很深的法益」。这是各种不相同的心态。这种专心一志就是要听法,这种真的是很用心的人。
所以自己听,自己欢喜,希望这个欢喜,别人也能够与我一样的感受,「来听,绝对让你听得很欢喜。将我们过去那种贪、瞋、痴,种种无明烦恼,听闻了佛法之后,会转变心态,对我们的生活帮助很多」。这就是劝人听经,自闻喜乐;自己听很欢喜,并且劝人一起来听法。这就是我们听法的人,不同的心境,各人就有各人的心态。
所以好好用心,将我们的心用在听法中;听法,你若能清楚,「道」都是在我们的脚下在走。所以,「经者,道也;道者,路也」。看看我们人间菩萨,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就像印尼郭居士,阿源,他就是这样的根机。师父只是说:《法华经》铺在地上让大家走。他终于体会了,甚至与大家分享:这是每次做过之后,回过头来看,这就是《法华经》所要走的路,就是这样。
是啊!《法华经》所要走的路,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法性,本来就如妙高山,只是受我们众生的业力所推动。我们要再回过头来,在过去,迷在只是事业、事业,赚钱、赚钱,现在回过头来了,赚钱,在社会有权有势,就要赶紧来应用,应用如何救人,如何安定人生,人的生活,如何稳定社会能够祥和?这一样的富有,用不一样方法来过生活。所以过去都是在贪、瞋、痴之中,回过头来是走「法华」的道路,用种种方法去帮助人。
各位菩萨,同一个法性,我们到底是要让业将我们推倒呢?或者是我们要守护我们的法性,回归我们的真如?这总是要从法去分析。其实分析到最后才要做,来不及了。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