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8-05 13:48
美国
偈文:
◎若人生寿百岁,未得遇佛因缘,不若生一日间,而得闻大乘法;心定如地藏种,因心明显真理,认得真性实法,体解大道慧命。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释义:
◎此明行者所在处,应起塔供养如佛在。真能受持是经者所在之处,即为佛法身所在之处,以佛法身遍于法界,能持是经即与法身相应。又诸佛报身福德智慧,悉在此经所之成就;行者能兼行六度,即为佛报身少分之所在随处也。
◎报身:以如如智契如如境,以境发智,以智照境,境智冥合,即是报身。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是人平昔游处之地,有是经处,即为有佛,故应起塔。
◎「是善」下,四仪之处应起塔,一切供养如佛之塔,于具诸善法之处,此中便应起塔,供养如佛之塔。
◎敬持说法者,则是敬法,以其敬法故,则知佛觉悟之谛理之可敬、敬信。
以信佛法故,深心信解即脱生死,故令敬人,如佛之塔。
【经文讲解】
若人生寿百岁,未得遇佛因缘,不若生一日间,而得闻大乘法;
心定如地藏种,因心明显真理,认得真性实法,体解大道慧命。
要多用心。「若人生寿百岁,未得遇佛因缘」。我们人生尽管寿命很长,一百岁了,却是都还没有得闻佛法。这人生空空过去了,这么多岁了,不知道真理在哪里,这一生的空过实在是堪叹人生。寿命这么长,真理,佛陀的教法都不曾听到,不知道了解生命来源、去何趣向,没办法了解人生来、去。百岁了,命这么长,人生无常不知道,将来要往哪里去呢?也不知道。像这样,「不若生一日间」,要一百岁都不懂道理,不如一天的时间,「而得闻大乘法」,用这天的时间听到大乘法。这人生的价值,追求真理何其重要!孔夫子也有一句话这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啊,如孔夫子之知识、智能,他对真理是多么的看重。一辈子游学、讲学,他求无穷尽的道理,也说无停歇的学问,他还又这么说:「道理还是要求,要求得真理。我若一大早听到一句的真理,我就算晚上死了,这没有遗憾。」白天听到真理,晚上死都没有遗憾。
可见,孔夫子,难道还没有得到道理吗?说不定他在生命中,还在寻找他的目标,他要寻找,可能也就是生命的来源,与寿命尽的去向。这就是贤人、智人,对真理多么的重视。所以,人生哪怕寿命很长,道理还在那个地方找不出来,生命中到底每天我们的生活,每天面对着这么开阔的环境,人、事、物让我们这样在烦恼,让我们这样在感受,让我们……,很多很多。到底人、事、物困扰着,我们有想通吗?看得开吗?人、事、物还在困扰我们,那就是看不开、想不通,对人事物都想不通了,我们的生命如何来?要去哪里?还是茫然。想,是不是很悲哀呢?会担忧、会紧张,所以一直在探寻,到底这辈子……?
人生尤其无常,不是在年龄多少,无法人人百岁。
这个百岁只是一个代名词,人的最后,起头与最后,叫做百岁年老了,最终的一天,美其名,称「百岁年老」。
人能够上百岁有几个呢?
总而言之,人生无常,什么时候,我们由不得自己;
那一天,真的是由不得自己,又是往哪里去?
要去哪里?
如何去?
就全都由不得自己。
孔夫子探寻道理在哪里,「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日间,「不若生一日间」,朝闻道,夕,这样结束了,这样也很好!
比活到一百岁,懵懵懂懂不懂道理,更有价值。
一日间能够听到道理,比活一百岁不懂道理更有价值。
这就是我们要很用心,来了解道理是在哪里。
所以,我们若能够「而得闻大乘法」,我们若在一日之中,能够听到大乘法,让我们能了解。因为佛陀四十多年间的说法,众生根机顽固,无法佛说的话听懂,佛陀只好应众生的根机,讲众生听懂的法,不是究竟,只是方便。让众生先来接受,先来接触,启发他的兴趣,启发他愿意接受,循循善诱。钝根的人,你就是这样很长的时间,还是原地踏步,真的是钝根机,佛陀还是不弃舍,同样就是这样的宽大,就是接引,所以很感慨。
就如有一时,有一群比丘相伴来到佛前,向佛陀恭敬顶礼,向佛陀这么说:
「佛啊!
佛陀慈悲,我们这群人想要再去游学,想要去传法。
」佛陀就问他们:
「你们要去哪里?
」「北方。
」佛陀没有对他们说什么,只是说:
「舍利弗知道吗?
你们有向舍利弗说了吗?
」「哦!
没有,舍利弗还不知我们要往北方去。
」佛陀就说:
「是不是你们先去看舍利弗,告诉舍利弗,你们要去北方游学、传教。
」这群人,这群比丘,他们也随顺佛教,作礼而退,就退去了,就去到舍利弗在静修的地方。
看到舍利弗与其他的比丘同在,这群人就向舍利弗长老,也是同样作礼,也是很恭敬,就告诉舍利弗:
「舍利弗尊者,我们想要去北方游学、传教。
我们已经去向佛陀告假了,佛陀叫我们来向舍利弗请示,所以我们现在要告诉舍利弗尊者,我们现在就要起程了。
」
舍利弗也是就这样告诉他们:「佛陀既然叫你们来问我,我就要告诉你们。北方那里的人,每个人都是知识很高,而且是很好乐学问。那里的人看到外面来的,尤其是近佛的学道者,他们很喜欢提起,很多的道理来追问。你们有准备吗?假使你们到那个地方,他们若提出道理问你们:『你们是佛的弟子,佛陀所教你们的是什么法?』而你们要如何来回答?」一群比丘就说:「我们所学的,就是四大苦、空、无常。」舍利弗就问:「他若追问你们,什么是『空』?你要如何回答?」他们就说:「我们会回答他们,『色则无常,无常即是空也』。空就是无常,无常即是苦,这『苦』,苦就是来自『集』。」他们就这样来回答。「这个『集』,有种种的苦相集合,就譬如『色』,有这个身体就有病痛,而病痛也是空,而空就是无常。而无常,有无常的道理就不怕空,空就没有了,就没有痛。」
舍利弗听他们这样在那里说,就说:「唉呀,诸大德啊!你们若是去那个地方,在那里,人家要问你们的事情很多,只是仅仅『苦者无我,无我者空,以空无我、彼空,如是』,一直反复这个『空』。尤其是希望人人作如是观,若是痛就要作想:痛是无常。因为这个想、行蕴,而行蕴是从意识来,所以这也无常,所以这些也无常,所以痛是空。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回答,实在是,岂是有办法说服人呢?」好像这群人也是听不懂,舍利弗在警告他们,却是他们信心满满。「我听来佛陀的说法很有道理,『无常、苦、空』、『色、受、想、行、识』这些道理,这样去回答他们,对一个人生这样足够了。」舍利弗只好就说:「最好在这样的道理,你们要再充足准备。」他们,一群人还是很有信心:「知道,我们了解。因为人生离不开这个色,色相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分析到最后一切皆空。这样说起来就很透彻了,既是空,就是受、想、行、识之中,受、想、行、识若解得开,一切皆空,就没有什么恐怖了,都是因缘会集的。这些道理全都差不多、了解了。」
还是,他们认为已经意既定了。
舍利弗跟他们说也不通,就是这样,就叫他们:
「你们要谨慎,要准备就对了。
」这样,也是很恭敬,也就作礼而退。
这之后,这群人出去之后,就是另外一群的比丘,与舍利弗一起在那个地方,舍利弗也有一点点叹息:
「这道理要真正认识,真正体会的共识,还很难啊!
」是啊,佛陀这样教育我们,苦、空、无常,一切色都是无常。
身体之中,色、受、想、行、识,无不都在行蕴中,会消耗过去;
外面的形态呢?
外面的苦、空、无常,在生、住、异、灭。
真的是很开阔的道理,若没有很有把握,只是名词上,那实在是没有办法。
自己无法了解,如何去分析解说,让人能够体认、共识这个法呢?
所以这段,当然其中是很深,生理、心理,体外的物理,大自然等等,很多道理涵盖在这个地方,一切皆空、无常的道理。但是要费多少的心思,多久的时间,才能够真正体解大道?才真正能够深入真谛的道理?是很不简单。不是这样粗浅,知道了、知道了,懂了,真的是不懂。佛陀也知道这群人都不懂,要如何告诉他们?不对机。所以佛陀就要他们去问舍利弗,由舍利弗来提醒他们,来教育他们。但是去到舍利弗的面前,舍利弗一再说:「人若这样问你?人若这样辩驳你?人若这样……?」他们这群人,「我就是这样有信心,我就是这样能够回答」。这种看起来信心满满,但是空具名词的信心,缺少其中实际的内容,那就是空的。这种懂道理,只是会背,但是没有实,只是一个空而无实。
所以舍利弗担心!
佛陀更担心,但是知道听不懂,舍利弗说的也是听不懂,所以这样就去了,佛陀真的是很慨叹。
佛陀无奈,舍利弗也尽心了,总是面对着这样的修行者。
所以,「未得遇佛因缘」。
这种真真正正我们的心没有静下来,佛在面前,善知识在面前,他还是这样让他空过。
不如静下来,一日间好好地听道理,生命哪怕是这一日间,也愿意静下来,好好将法听进去;希望要听,那就是大乘法。听到大乘法,我们的心要定,「定如地藏种」。我们的心宛如大地一样,大地的里面,含藏很多的物、资源。这些资源就是地藏,藏在里面的资源。所以「心定如地」,所藏着一切的资源,这是佛陀告诉我们,人人本具真如佛性。其实我们人人,全都有一片的心地,很丰富的心地,我们要很用心,求法,往内心,不是浮面,不是浮的,是要往深处。就像大地表面看起来干旱,但是要往地下一直深掘下去,开启它的泉源出来。所以我们要相信,有地就有水脉。所以,「因心明显真理」。我们若开出了,我们心的泉源,很自然道理、法就出来了。
佛陀为我们指,我们要用心接受,要用心接受,内心用功。
心的法在哪里?
借境来修心,借众生为道场,众生。
佛陀所说的烦恼要去除,烦恼长什么样?
众生群中排出来给我们看,这就是烦恼,这就是苦、空的源头在这里。
一辈子劳劳碌碌,心抛很大,不断连锁一直去,迷失了自己,只是所追求的是名利、地位,这就是苦。
到头来,这个人、这些往哪里去了?
这些东西归谁?
就是这个人空转一辈子。
他懂道理吗?
不知现在往哪里去,没有方向。
是不是空呢?
这种人生在打拼、在追求,结了多少的恩怨!
爱恨情仇,这么多连结着,商场的里面如战场,伤了多少人,结束了一辈子,这些财产、这些名利,带什么东西去?
什么都没有。
有啊,带着那些缘,爱恨情仇种子的缘,去被哪一条缘的业力牵去,这自己无法有方向,真的是悲苦,人生的悲苦。
就像「无语良师」,一辈子有方向,这些无语良师,生前尽形寿、献身命利益人群,身后化无用为有用、为大用。追思会完成了,家属一群一群回来精舍,「感恩哦,师父!我们有这样慈济的教育,让我的某某人,已经圆满这辈子他的心愿」。是啊!这就是将自己,在生前方向知道,走入菩萨道,了解人生的方向,向自己下决定:我化无用为大用,这最后献身给医学解剖、研究。这就是最有智识的人生。
所以,这种「心定如地藏种」,已经自己的心有决定,自己本来就有这样的定愿,因为心很明显现出了真理。
所以,「认得真性实法」。
已经对真如本性有方向,所以真如,「真性实法」。
所以体解大道,归于慧命。
他知道如何去,如何再回来。
这就是我们人间要好好用心,我们入佛知见,所以现在要很用心,要如何入佛知见,回归我们的真如本性。
要记得,用心!
「若人生寿百岁,未得遇佛因缘,不若生一日间,而得闻大乘法。
心定如地藏种,因心明显真理,认得真性实法,体解大道慧命。
」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大家要记住「入佛知见」,就是要赶快,快找回来,不然你经听很多不会理,也没有用。
就像那群,以为他们已经听很多了,他们要去游学,他们要去传法,是不是妥当呢?
还是我们要很用心。
前面的文说:
「当知是人已趣道场。
」
我们若能够了解生命中的真如,了解、体解佛法,落实在生活,投入人群,触事会理,像这样的人就已经是向道场了,已经是行入道场里面,我们没有迷茫了。
就像「无语良师」,他们都是自己发心,知道人生最后的用处,趣入道场。
所以,「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像佛修行,坐在道树之中,菩提树下去体悟,夜睹明星,觉悟,与天体合一那个「觉」一样,已经接近这样的道场了。
接下来这段文再说:「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就是说,很清楚这样告诉我们,「行者」。
「行者」前面所说,你们不论是读诵、书写,自书、教人书,就是如何,法要如何传下去,而要如何去身体力行,这些人都是真正在经典之中,去会理,能够在经典之中会理,在佛所说法的真谛中,这样去身体力行。
这个地方有这样这么多的人,这个地方,「应起塔供养如佛在」。
因为在这个地方,有这样这么多人,全都是同样一个心在行道,集中善念、集中善事,如法修行。
这个地方,那就是「真能受持是经者,所在之处」,就是集中这个地方。
「即为佛法身所在之处」。我们前面经文中不是说,这部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法身的地方,就是如佛所在的地方,这是经典中有这样说过。所以,如佛所在之处,「即为佛法身所在之处」。佛的法身,因为这部经就是佛的法身。所以,「以佛法身遍于法界」,佛的法身遍于法界。我们这么久来一直说,佛法无处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真理,都是有真理。这个真理,在《法华经》中无法不涵盖,大、小乘,很圆、很圆的道理都在其中,所以无处不在。所以,遍,这个法身遍于法界,「能持是经,即与法身相应」。持这部经,有办法与这部经的法身慧命融会在一起,这就像与佛同世一样。
所以,「又诸佛报身福德智慧」。「诸佛报身」,就是经过修行的结果,叫做报身。
过去一直一直不断修行,长时间累世修行,一直到如释迦佛,应娑婆世界的缘,他现相成佛,结果他已经成佛了。
所以这个报身,就是累积很多的因,修行的因种,最后的结果,这叫做报身。
成佛了,成佛显出「福德智慧」。
二千多年来,能够信佛、恭敬佛,这就是佛的福德智慧。
所以,「悉在此经所之成就」。
佛陀修行的过程,就将近八年,七年多时间来说《法华经》。
可见,这经典的「精」,它说是精髓,但是涵盖着,他过去的四十多年间,那个精髓结合在这部经之中。
所以我们若能够体会,「行者能兼行六度」。我们听佛的教法,我们一边听,一边要受持,真的要用功,我们还得要身体力行六度。我们要及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要平行。现在听到,现在在受持,现在就要实行,身体力行去做,行「六度」。所以,「即为佛报身,少分之所在」。我们至少,佛陀他修行的结果,他的法身,我们已经有感受到了,我们也有得到一点点,佛陀的真理,我们虽然不是大部分都了解,至少也有这样,少分所了解一下。所以,这就是有这么多人,修行的地方,就像佛报身,就是修行之后的结果,那个法也在那个地方。
所以,「报身」就是「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就是真如,真如的智慧已经去契合到真理。「如如」,真如的本性,如「真如法」这个本性。所以,「以境发智」,所看到的境界「转识成智」。所以,「以智照境」,再用我们的智慧,来分析世间一切的常识、境界。所以,「境智冥合」。境与智能够会合起来,我们用智慧来分析,这个事相会合理相,事、理圆融,这样就是报身。
所以,「阿逸多!
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
这其中就应该建塔。
现在说的建塔,大家要听清楚,不是有形。
前一段经文就已经交代很清楚,这个地方再重复。
意思就是「是人平昔」,平时与过去,过去、平时,这样「游处之地」,大家所走过的地方。「有是经处」,那个地方。真正这部经道理、精神很旺盛。譬如我们听经之后,去到哪一个地方,我们能够将听完之后的经,在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啊!早上听到,过去听到,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就是用在什么,我们应该要应会道理,来做什么事情」。
这到处都有听经之后的反应,落实人群去做好事,「六度万行」,人人体会,人人了解,人人能够做。
这就是「平昔游处」,我们所走过,这样「有是经处」,就是有这个道理的地方,道理很昌盛的地方。
「即为有佛」。
因为人人有佛,人人应这个道理,了解,而且这样在做,这都是未来佛,那个地方就有佛了。
所以,我们若看到那些人,在论法、做事,「菩萨啊!
你们很精进」。
同样的道理。
我们用恭敬心,既是菩萨精进,他就有成佛的未来,所以我们就将他当作那里有佛,那个地方就像佛在世建塔,同样的恭敬。
所以,「一切天人皆应供养」,这是之前的文。
就是有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的地方,就应该,天人就要供养,就像佛在有塔一样。
所以,我们就要很有威仪。
四威仪,大家都知道,行、住、坐、卧,很有道气的地方,这就是修行的地方。
有修行的地方,就像有佛塔在那个地方,佛的法身、佛的报身在那个地方,我们就要起恭敬心。
所以,「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段文中,有这样的人在,在那里不论站、坐,有人集中在那个地方,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在做好事的人。我们在那个地方,「此中便应起塔,供养如佛之塔」。意思就是,我们的心就要在那个地方,起恭敬心,如佛塔在同样的心,所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看到这些人,就像会在灵山塔一样,意思是这样。
所以,「以其敬法故,则知佛觉悟之谛理」。
可敬、可信,只要我们懂得敬法,自然就知道佛陀觉悟之后,所讲的法值得我们相信。
「深心信解」。
因为我们信佛法,所以我们要深心信解,才有办法了生脱死,要不然一百岁了还懵懵懂懂,哪一天无常来时,往哪里走?
不知道,那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用心敬佛、敬法,深心信解,信解是我们的道场。
前面已经说过了,一直强调在信解,信解才有办法「六度」具足,要不然只是仅仅「五波罗密」,我们一定要将智慧列入,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5032&idx=1&sn=3e94f32a4761f62733b152149ebd7305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