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9-02 14:01
美国
偈文:
◎离烦恼趣菩提,皈清净向真如,如三乘圣人所得,持戒定慧至涅槃。四道圣谛名无漏,不随他境增烦恼。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释义: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又当下心作如是念言,此人不久将行诣道场,坐宝树下。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当得无漏无为之果,广博利益一切人天。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深心信解,如法修持,一切时中,身、口、意 ,立誓愿于行、住、坐、卧,乃至说经及一偈之处。
◎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此经所在处是中应当起塔,以庄严光饰,极令妙好,以种种法,而供养于法塔。
【经文讲解】
离烦恼趣菩提,皈清净向真如,如三乘圣人所得,持戒定慧至涅槃。四道圣谛名无漏,不随他境增烦恼。
我们用心来体会,体会烦恼趣向菩提。要如何将烦恼转掉,趣向菩提?当然就是要离开,离开烦恼往菩提方向走,这叫做「背尘合觉」。「尘」就是烦恼,我们想要离开烦恼,也就要赶紧往前跑;因为你要离开,说跑就要跑。因为我们若一直与烦恼为营,离不开就跑不掉。我们要断烦恼要有勇气,这个勇气,想:该放掉、放下,我们就要赶紧放掉、放下,因为那是拖累人的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快速地离,分离,与烦恼分离。这是要如何分离呢?我们明明就发心入人群,而人群中芸芸众生,如何能够这样就离开它?很难
。
但是,所说的离开烦恼,那就是我们要一个方向,往这个方向避开。
要如何避呢?
一念心。
这一念心就是,让我们避开烦恼的空间,不会让烦恼绑着,烦恼离我们的心很远,这是我们离开烦恼。
所以我们要学法,趣向菩提,用菩提心来入人群。
因为菩提心入人群,这烦恼就无法靠近来,而我们若菩提心一离开,烦恼就马上又挟带过来。
而菩提要如何才能够永住在我们的心?
刚才所说,勇猛精进,就是健康、有抗体。
现在的医疗病名叫做免疫力。
免疫力我们若增长,自然病菌它就不会靠近来;
免疫力较弱,自然毛病的这个菌,病菌就感染来了。
同样,烦恼就是病,是人间的病相。这个人间的病相已经在人群中,已经形成浊气很重,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已经威胁到命浊了,威胁到生命了。从见解而群众的观念,一直到已经集过来所有,不分年龄,人类都已经在这个时代,生活不同,风气不同,所以变成这规则都乱了。我们现在,若没有持道法、趣菩提,我们也会被它感染了,这是很重要。虽然听起来很杂,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皈清净向真如」,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法,听法就是要来了解。
皈,这「皈」字,平时皈依时,会去用到这「皈」字。
而这「皈」字,就是一个「反」字,一个「白」字,反黑归白。
当然,我们在写字,就是「白」先写,再写「反」。
所以,人本具善心,清净本性,真如,无始以来,人人本具,就像一片清净无染的心地,这是人的本性。
就是不断来回,因缘业力牵引,所以不断来回,清净的本性已经变了,变形,变样了,所以就是变成「反白归黑」了;
白的已经看不到了,就看到黑的,所以才叫做浊气。
而我们现在就是要将它回过来,「反黑归白」。白,就是我们要归向,向善。过去恶的习气,我们不知道多少生世来,无法去厘清,到底几生几世无法算数。像我们经文的前面,都一直说无量无数、尘沙数算不尽。可能我们也是这样,尘沙数劫来,我们受业牵引,所以随着这个烦恼浊气已经,我们的心也布满了,见浊、烦恼浊,与众生的浊气缠在一起,所以我们已经损害慧命了。我们这时候都不知道,道理是什么?而我什么样的路走来?我将来又会往哪一条路走去呢?在这个五道之中,我到底会走去哪一条路?我自己不知道,这已经是浊气很蒙了。已经「是日已过」了,我生命剩多少?不知道。所以,这过去都一直,也是在滚滚红尘里、众生浊气中,同样在爱恨情仇,我们人人都是这样。一辈子这样过来,到底我们的生命,这些烦恼无明,都还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再下去时间还有多少?
劫浊。
而未来呢?
我们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样?
无法了解。
还有多少的日子?
未来的日子,什么样的事情会来?
没有人知道。
今日不知来日事,这么短的时间,我们都无法把握,何况我们来生来世。
来生来世,我们的时间还有多久,能够回归我们的真如本性?
来生来世,我们是还能够遇到佛法吗?
这时间长期,我们都不知道。
各位,在这个五浊的里面,劫浊,在我们今日的明天,长长久久的时间,无限期,我们的方向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到底多久的时间来,我们无法去理解,只好把握在现在,我们要赶紧「离烦恼趣菩提」。因为虽然我们还在人群中,在人间作道场,我们已经在人间「趣向道场」了,这个道场是我们的菩提。菩提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在浊气很重之中,我们要回归我们的本觉,方法那就是皈向清净。我们「皈清净向真如」,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虽然不知道未来,却是我们现在,当下就要把握。当下把握,这时候有烦恼吗?此刻有烦恼,赶快一个转向,分秒中的烦恼,分秒中的转向,所以叫做「转法轮」。不断要一直转,转迷为觉。迷就是烦恼,转向觉,就是菩提,这样我们才「有法」离开这烦恼无明。
甚至不只是自转,还要再教人。
「这条路是反黑归白,向光明的道路走,所以我们大家要向清净,不要再原地踏步,在我们无明心地中,向前走就对了。
」但是方向要对准,把握现在,向真如,就「如三乘圣人所得」。
就像三乘的圣人。
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
声闻,他能够及时闻佛声音,法入心。
缘觉,他能够法入心,体悟外面的境界,知道人间无常、苦。
菩萨知道苦,世间苦难偏多,众生茫茫无方向;
菩萨发心,听法之后体悟境界,知道人间无常,发心趣向菩萨道。
这是三乘圣人的境界,各人所觉悟的,他们认真方向走,而要走的路,方法没有离开戒、定、慧。我们若能够「持戒定慧」,我们的心就有办法「至涅槃」,涅槃就是清净,「四道圣谛名无漏」。「四圣谛」法,苦、集、灭、道,我们都要了解,要好好用心,我们要用心在这个道。要庄严那个道场,就是要用法,身体力行。前面好几天,都在告诉大家身体力行,以「道」为宝来建塔。其实塔就是我们在修行的方向,不是有形,是无形,是我们身体力行,我们心的境界。
所以我们若能够四谛,四圣谛到达无漏,就是戒定慧,闻思修等等,〈三十七助道品〉都没有漏失,不只是记忆没有漏失,身体力行,依道奉行,这样在「行」,这叫做无漏。
若能够这样,就「不随他境增烦恼」,我们就不会被周围的境界,将我们拉过去。
「不随」,我们不会去随着众生,等等的烦恼困扰着我们。
我们虽然发心要度众生,我们不要被众生度走。
所以,五浊恶世,我们的见解要正确,我们的烦恼要清净,我们在众生群中,我们要坚持着我们的方向。
我们是要来度众生,自然我们就是转我们的生命,增长我们的慧命。
生命是带业来,我们这时候不由业转,换我们要转命,长出了我们的智慧。
所以常常说「把握时间,利用生命」,时日是已过了,但是我们慧命增长,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命浊之中,就像莲花出在污泥。
虽然我们的身体,「观身不净」,不过,我们要藉身来修心,增长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虽然我们在众群浊中,我们自己要出污泥的心,藉污泥盛开莲花,这我们要很用心。所以我们皈向清净真如,我们的目标就是在那里,要离开五浊的烦恼,要利用时间。劫浊,虽然在这个劫浊,我们就是在这个劫浊之中,才是菩萨要出现,「六度万行」要赶快推向。
所以,「不随他境增烦恼」。
我们在人群中,不会受到人群层层的烦恼,所影响到我们。
所以,这我们就要好好,「如三乘圣人所得」,我们就要修这样的行。
他修什么行?
持戒、定、慧。
一直到心很稳定下来,叫做「涅槃」,这叫做「寂灭」,是「涅槃」,心没有生灭了,这个过程要经过「四圣谛」。
「四道圣谛」。
到我们的烦恼已经漏尽,没有无明的烦恼,到这个境界,自然我们就不会受周围的环境,这样去随这些环境,又再增加我们的烦恼,就不会了,这样就很稳定。
各位,〈分别功德品〉,是要我们好好认识修行的目标,所以请法髓好好要入心,要用心来体会。
所以前面的文这样说:
「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
「常思惟智慧」,我们要常常好好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因为我们在人群中,浊气重重的众生,我们希望能够转动法轮。
但是,有的人,是故意刁难,来问难,我们也就要很耐心。
因为众生愚痴听不懂,就要再耐心一次一次再解释,「听懂吗?
了解吗?
」一直到他已经没有什么可问,也说了解,这就是耐心入人群。
众生愚昧,要教、要化,很难教就化不过来了,所以就要再很用心。
「有问难不瞋」,要耐心。
所以,「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这就是已经有功夫了,要耐住心,让他一直问,不会,我们要再一直教,总是要很有耐心,「随顺为解说」。我们若能够这样,「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众生顽固、刚强,「明明我就说得很清楚,你怎么听不懂?要怎么办?」还是要再说。而这样,「功德不可量」,这就是耐心继续。要说到何时他才会改呢?这就要看到他改,功德才有圆满,要不然还是要再一直跟着,跟着要说到完,说到能了解。所以,度众生的困难就在这里。
「若见此法师」,看到这样这么有耐心的法师,为法说法,为解众生、调伏众生的顽固,这位法师「成就如是德」。
就是前面说过功德无量。
「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若这样的人,我们就要很恭敬他,将恭敬表达出来。「天华」,宛如天女散花。这散花,过去就说,我们发欢喜心,心花怒放,听法听得很欢喜,接受,接受得很有受用,这就譬如「天华散」。心花怒放、法喜充满,表示他听懂了,心开意解了。讲法的人所求不多,只是这样就好了,他就很欢喜,这就是在供养。
「天衣覆其身」。
天衣就是礼节,我们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有礼节,这就是平时说尊师重道。
「天衣」,柔和忍辱衣。
「头面接足礼」,这种的礼节,从能够说法、教化,成长众生慧命,转众生的烦恼浊,趣向清净菩提。
这样的教化,我们就将它当作如佛在世,佛法由这个法师这样说出来,成长我们的慧命,因为这样我们要敬礼,因为这样我们听懂、欢喜,我们「天华散」,散天花。
这就是要我们好好用心,去体会、了解。
接下来这段文就说: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
」
再用心体会,「又应作是念」。
除了我们前面说过,这样在弘法,法师我们要这样供养,将他当成如佛在世,我们这样供养。
甚至我们还要再这样想,「应作是念」,因为我们恭敬、尊重,所以我们就这样想:
「不久诣道树」。
这个人已经现在这样说,教育大家向前,自己也是在向前,这就是身体力行的人。
不只是用口说法来教,又是以身作则,方向正确在带、在行。
所以这样,「不久诣道树」,就是不久,就能到那个菩提树下了。
那就是精进,方向对了,就坐佛陀觉悟的树下。
我们照佛修行的路在行,过程、方向正确,同样有朝一日,我们也能够坐道树下、夜睹明星,同样的道理。
所以,「又当下心作如是念」,这个人很快很快,就能够在这样的树下坐,明星在眼前;
方向对准了,那念启觉悟的明星在眼前。
所以我们要用心了。
因为这样,有那个道向,所以坐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我们坐下来,烦恼全都去除了,再也没有烦恼得以漏出去,我们的法很俱全,法绝对无漏,烦恼已经漏尽,再没有烦恼囤积着,现在不会漏出去的就是法。
我们所说的「有漏」、「无漏」,「无漏」就是真实法,「有漏」就是烦恼。
我们已经得到无漏法,无漏法就是真理。
这真理不漏失,因为真理永恒,在佛不增,在凡不减。
凡夫与佛是同等,真理存在,只是佛已经是觉悟了,将道理了如指掌,很清楚。
我们就是迷茫,因为我们烦恼很多。
现在烦恼已经都去除了,烦恼清净了,烦恼,漏尽了,留下来的,现在留下来,那就是永远不消灭的道理,就是真理,不增不减的真理存在。
所以,「无漏无为」,这就是很自然。「无为」就是自然,不是人去创造的。看看时间,不是人创造的。人若有为,时间不会一秒一秒过,这时间也是无为,就是这样很自然、很自然,它就是漏失过。因为时间自然的漏失,所以自然天黑、自然天亮,这无漏失。时间虽然在我们名称上,说,过去了,其实它不增不减。时间是长得什么样?是地球在转,天空自在。天空没有一边黑的一边白,它同样是一片的天空,是星球在转的关系。面向太阳?还是背着太阳?这是在我们这个地球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时间在过,不是时间,时间没有漏失,是地球在转,我们由不得自己。所以无为就是自然,真理无漏,没有增减。无为是自然,真理没有增减,就是在这个大自然的境界中,这就是我们要知道。
佛陀的夜睹明星也是同样,发现到这样的道理了。所以这个道理,他来「广利诸人天」,就是向我们世界的人说话,这已经是得到无漏法。
这个人已经面向这个道场,「当得」,将要得到无漏,就是所有的真理已经很俱全了。
「无漏无为」,入很自然的境界;
那个果就是完全到达。
所以已经是,「广博利益一切人天」,所有的道理开阔了,很广,广博利益一切人天了。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
这位法师已经是所住止、经行、坐卧的地方,或者是说每一句话,已经是深心信解,对佛法已经很有信心、很深入。
佛法的道理,他很深入、他很相信,笃定了,道理就是这样,真信心,说要说的话,这叫做「深心信解」,因为他「如法修持」。
「一切时中」,不论什么时间,时间和他的心,与法是没有离开的,所以在一切时中。
而「一切时中」在做什么?
一切时中,就是「身、口、意立弘誓愿」,在他的身行中。
他的身行是做什么?
那就是「行、住、坐、卧」,随着他的生活中。
所以,身、口、意,已经时时就在立弘誓愿,不论是身、口、意与他的弘誓愿,在他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乃至说经及一偈之处」。哪怕在那个地方,说一句也是在说法,那个法与他的生活,已经黏在一起,行住坐卧中、语默动静中、起心动念中,无不都是持法。这就是这位法师,像这样修行这个人,讲法的人就是要有这样,有这样,这种的修法,修行的功德。这就是「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这样就是因为他在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是深信解,很深信,很了解佛法,他说他心的法给大家听,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要尊重。
下面这段文再说:
「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
我们看文就了解。
像这样,行、住、坐、卧,在这个范围都是没有离开法,这个道场里,就是「是中应起塔」。
在那个环境的里面,那个地方就是要建塔,「庄严令妙好」。
这个塔就是在那其中。
「种种以供养」,用种种礼敬来供养,身体力行、如法修行来供养。
「佛子住此地」。
佛子就是,学佛道者。
「则是佛受用」。
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做佛所要做的事情,天下一切所要去付出的,这都是要这样去付出,所以叫做「受用」。
我们感受到,我们要用的一切,如佛所教法,我们一切皆受用。
我们要受持、我们要用法,这就是佛的教法,我们全都受持了。
所以,「常在于其中」。
这一切法,佛陀所教化一切法都在其中。
所以,「经行及坐卧」。
在其中,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很用心体会。
因为经文,这段经文将要结束了,所以我们要用心来体会。
「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
意思就是这样,「此经所在处,是中应当起塔」。
只要在这个经所在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建塔的地方,这样来庄严那个地方。
所以,「极令妙好」,让它很庄严、很干净。
用种种法来供养于塔。
这差不多是这样,就是表示我们的心态,要如何面向着人间,要如何以人间法在佛法中,能够落实在人间。
这没有出于在这个范围里,所以「是中应起塔」。
还记得吗?在几天前也是说,「四事供养」。佛陀说:「我若灭度后,不用建塔,不用造僧坊。」修行弟子就是要弘扬经典,持经、读经、诵经、背经,书写经、教人写,用几种的方法,要将这个经传持下去。其实,又教我们深信解这个法,你就要去深信解。长久以来,行五波罗密无法到彼岸,需要深信解,体会般若,这样六度具足。这前几天一直在说这些,这就是真实法,就是身体力行,你这样的虔诚体会,这样身体力行,在人群中,行五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缺一项不可,缺一项是什么?智慧。
前的五波罗密,那就是有形的。
有形,你布施也是要物质,为人群苦难人去付出。
欠缺的人千差万别,你应所需要帮助众生,布施。
这是物质的布施,还有法的布施、法的供养。
要用什么方法去接引众生?
要接引人之前,要先接引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佛;
布施,我们要就我们学佛的轨道,所以叫做持戒。
「戒」是包括了我们在学法所有的轨道,我们要有规范的道理,佛如何教我们,我们依法奉行,这是法的轨道,不是说「我也不是完全修律的人」。
其实,你已是佛教徒,你就是要守戒,五戒、十戒、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等,这全都是要看我们修行,要多了解。
所以,法就是要就轨道,所以要总一切法,持一切善,叫做「总持」。
这「总一切法」,那就是一切的道理,所以我们必定要信受奉行。
所以持戒,持戒的过程还要如何?忍辱。你既要持戒,你要忍辱,有忍辱才有办法精进,要不然人间坎坷事多,有的心过不去的,心灵烦恼。所以我们刚才开头就说,要离烦恼,这烦恼不是别人障碍我们,是我们自己障碍自己。自己的见解、习气改不过来,这就是我们持戒不够,而且,而且我们没有如法受持。因为我们忍不住,人对我们、我们对人的看法,所以我们不堪忍,你就无法精进。你若无法精进,你的心哪有办法定下来呢?无法定,无法专心。你不精进,你就不会专心;你不专心,心就不会定。所以,这全都是有形象。
你是修行人,「你在那里在打坐,你在那里在修行」其实「修而无修」、「即心即佛」,这是禅宗的人这样说。
我们也常常说,「念佛心为己心」,我们总也不能离开佛,有佛就有规戒,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行。
在修行就自然有这样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是要靠什么,让我们就规戒呢?
就是靠智慧。
靠智慧你才能知道布施的方法如何布施,修行的规矩要如何修行,我们要面对芸芸众生,你要如何去忍,而你要如何去精进没有错误。
这要用智慧。
所以我们若缺智慧,所修的一切是世间福,是天福,而我们是要修成菩萨,要修成佛道,所以我们必定要有智慧。
所以六波罗密缺一不可,我们要深解佛的道理,这样才有办法智慧会合。
这段文,偈文到这里,这〈分别功德品〉,已经告一段落,已经结束了。
就是持经的功德,我们应该要很清楚,不是有形那本经,是这本经的法入我们的心,成就我们心的塔,从我们的心中持,佛全身舍利,塔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佛在灵山莫远求,我们已经「入如来室」了,应该也就要「着如来衣」,希望大家时时精进,在四威仪中,好好行、住、坐、卧,弘誓愿中为我们的生活,也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5455&idx=1&sn=16dea413283de0ed7b735b8420f9d6b6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