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28 10:23   美国  
偈文:
◎闻一偈经无量劫,谓如来智慧辩才,能演说一偈之义,经多劫无有穷尽;随机称性宣扬精妙,自在无碍辩才。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谛,经无量劫,义亦不尽。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
◎「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释义:
◎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是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以多寡相形,喻木薪,如何比拟寸金;其贵贱价值相校量,则连城不易比量。
◎如是布施,不如闻经一偈,彼以其福,我以其慧,彼有其权。我有实法,即施充满四百万亿世界之诸珍,施有漏。然一念心含遍虚空法界之深心信解,随喜无涯。
◎论其教,则偏果,岂敌圆因。论其行,则事度,怎能等同理度。
◎论其理,我今分明语汝,则遂渐显明,同入大乘。论其人,则从麤识人,莫与深心细解,转识成智人比。    
◎论法施,说权施教则易,说一实乘妙法则难。论法门则小乘与大乘差别。
◎如斯校量,彼布施之功狭而短;此随喜之德,广而长也,其功德岂算数所能知哉!
◎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如是布施所获功德。
◎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次第减少,至于亿分之中,亦不及一。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言随喜者,功德胜也。       

 

经文讲解
闻一偈经无量劫,谓如来智慧辩才,能演说一偈之义,经多劫无有穷尽;随机称性宣扬精妙,自在无碍辩才。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谛,经无量劫,义亦不尽。
   
我们用心来看、听、感受。我们听一偈,一个精妙一句话,不论它是深或是浅,反正我们用心将它听进来。「闻一偈经无量劫,谓如来智慧辩才」,我们能够受用无穷。因为佛陀说法随机逗教,四十多年过了,现在开始讲《法华经》。佛陀所讲的《法华经》,他也是一样,要用什么方法,任何人来听,同样的受用?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用心去听,浅根机的人听起来,会觉得道理很丰富,根机深的人听起来是不简单。一句偈,用偈文来听它的深义,这是要看我们人人能够用心,用根机去接纳这句偈。一句偈好好用心,要经过了长时间,历久常新。就是说,不论你一句话,永远放在我们的心,哪怕经过很久的时间,这句在我们心中还是新的,让我们受用很大,所以叫做「闻一偈经无量劫」。          

 

也就是说如来的智慧辩才,他「能演说一偈之义」。佛陀用他的智慧演说,哪怕其中取于一义,一句的道理,经过了无穷尽,时间不论是现在,一直到未来,从过去佛所说的法,我们听起来永远都是微妙。这部经已经离佛陀的时代二千多年,虽然后来才翻译的,但是它的经名,叫做《妙法莲华经》。所以这《妙法莲华经》,随着什么样的时代,随机称性来宣扬都是精妙,永远历久常新,都是精妙,只要我们用心。       

 

因为有另外一本经这样说,「如来演一偈之义谛,经无量劫」,经过了多久多久的时间,「义亦不尽」。经历了这个时代,有再经过什么样什么样的变动,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累积、累积,人世间事物,同样用这个一偈,再拿来也是同样应现在。不论众生多少根机、多少烦恼、多少的无明,这一句偈能够好好解释、受用,这应该就是历久常新的话。    

 

譬如提起了缅甸,(二0一八年)大爱台的记者,再去到缅甸,去勘灾之后。看看,再回来到,十年前(二00八年),同样它也是在五月间,一场的大台风、大水灾,损失很大。不只是地上物损失,人的损失也不少。所以那时候,十年前了,我们与马来西亚赶快规画,慈济人力合起来,规画去为那个乡村发放稻种。       

 

在那个装稻种的上面,那个袋子他们很用心,就将「静思语」的一句一句,不同的句子,他们就这样用几句,将它印在那个袋子上面。他们看到袋子上这些字句,他们很欢喜,因为他们将它译成缅甸的文。所以他们将这些稻种用掉了,这个袋子他们保存着,如藏宝一样,这样将它保藏得很好,常常都拿起来看一下。那只袋子,他保存着的,这一次再拿起来。他说:「我十年前,我领到的这包稻谷,这只袋子它就是印这样──『口说好话,身做好事,意存诚意』。」所以他们这三句话,对他们来说是很宝贵。        

 

    
这次我们又去了,去是为了这次,受灾的灾情、灾民,那些旧的地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虽然这次没有受灾,但是他们再去探一探、看一看他们。这些农民很欢喜,「慈济人又来了」,「蓝天白云」会集过来了。有人就很慎重,拿着这只袋子展示出来说:「我当时这只袋子,我已经留着一直到现在,很宝贵。」有好几位留着,不一样的句子,大家收藏得很欢喜,拿出来给人家看,启发大家,说:「我也有啊!我的是『感恩、尊重、爱』。」就是各人不同。       

 

所以大家在那里看得很欢喜,大家分享如何感恩、尊重、爱,如何看人要说好话;知道我们的身,就是要去做好事;我们的心意,要常常存好念。这样他会觉得他的人生转过来,过去的脾气、过去对人等等,等等,他们就会在那里互相分享。所得到的这几句简单的话,他们到这时候还是,大家还常常拿起来看,大家都是这样欢喜相传。我们为了去帮助他们,多用一点点心,在那只袋子,我们再另外分装,将它分开,大家比较好扛。所以那只袋子再分装过,我们就印,多印几个字。这样不只是应他们一时的急难,他们的地上能够顺着季节,有稻种得以及时撒下去,风调雨顺,家家丰收。       

 

    
他们还懂得,不少人哦,将他们的稻子,还有的人拨一些再捐给慈济,慈济能够再将它,辗转又再分给别人。这是在那里,他们的辗转再捐赠。尤其是这些法,几句话,影响他们身行好事、心存善念,所以有福同享,他们能够做到这样,翻转人生。一直传到现在,缅甸有很多的故事,转变他们的心念,就转变他们的人生。就像「一把米」,几百户,他们每一天一把米,他们能够去帮助五、六十户。      

 

想想看,十个人合起来,也能够帮助一个家庭;轻轻的一把米,自己每一天八分饱就好,两分能够帮助人,所以十个人就这样捐一把米。现在这五、六十户,实在是贫中之贫,老、残又病,寡妇、孤儿这就有所依靠了。这就是不是只有物资给他们,还有一两句话给他们,他们受用无穷,这也是《无量义经》,就是救济他、安定他,「苦既拔已,复为说法」。同样的道理,现在《法华经》来到这里也是。       

 

前面就说:「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      

 

    
  

 

佛陀又再向弥勒菩萨这样说:「我现在很慎重回答你。」「语汝」就是很分明、很慎重,再为你分析。是这样的人,能够用很长久的时间、很普遍去布施。「四百万亿」,大家还记得吗?是(喻)四生,无量种的生命,就像这样。而这些无量种的生命,用很长的时间照顾他,因为每一种的生命,都有他不相同的世界。就像人有人的世界,蚊子有蚊子的世界。同样,蚊子与人,有时候蚊子来咬人,是因为牠的需要。牠叮你一下,牠全身就是用这一点点,在人的身上这样叮一下,吸去那一点点的血,牠就能够延续牠的生命。       
但是对人来说,被蚊子叮到很辛苦,因为很痒,叮一下,我们的心很不舒服。尤其是这时候,常常说登革热或者是传染病,这就是蚊子,都在那个肮脏的地方,所以容易感染到人。现在要如何让这些蚊子牠的环境,没有那个环境,可再孳生蚊子、蚊虫?唯有还是一样要人。人去疼惜牠,整理好环境,很自然不要再繁殖,自然的生活。这样人也会较轻松。所以说起来,不论每一种的生物世界,牠有牠的世界,你若是人类去破坏牠的世界,所造作出来就是污染。在蚊子,牠的身上还是同样受污染,来叮人,人就同样受感染。这是一种众生循环,这个生活,所以叫做六趣轮转。我们一直在那里在轮转,这实在是人生。           

 

我们要如何从佛典中,能够吸收「一」,我们来感悟百千万种?一句的偈言、一句的经典之中,我们看来没有什么,数字算一算就过了。其实哪怕是说数字,也有它很深、很大、很广泛的道理。所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很多种生类的世界,无法去分析牠们的世界。所以牠们的世界在六趣中,就是人为牠们造出了六趣。六趣,大家都很清楚。要让牠们比较快乐的生活,自然又快乐,或者是要让牠们很烦躁,阿修罗的生活?到处在人的身边,不是一只,很多只在那里飞,嗡嗡叫,牠就不咬你,但是就是要让你很不自在,这阿修罗来扰乱人生活的自在。或者是要让牠们在这样,归纳在牠们的境界里,或者是造作一些很不好的环境,让牠们好像在地狱里。牠们也会在饿鬼中,牠们很饥饿。    
有的蚊子还没有叮到,就被我们打到了,人类啊!有叮到人的蚊子,打下去有血,没有叮到人的蚊子打下去就是没有血,不知道牠多么饥饿,全身就是没有血了,所以这像在饿鬼中。当然对人类来说牠们是异类,是归入在畜生。总而言之,这就是六趣的众生,从数字之中,我们能够看出无量,很多很多的无量。        

 

所以我们这样在庇护着、爱护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从初果一直到四果了。这个功德到底要如何来解释?佛陀开始就譬喻。       

 

「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就是说你救那些众生,我们用尽爱心,如何去救他、疼他,这样在做,还不如你好好用心,听《法华经》,一偈随喜,甚至已经传到第五十个人;他又听《法华经》的随喜功德。这些功德来比较,就是「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好像用爱心来疼惜这些,那些有功德不是没有功德,但是那些功德还不如听一句、一偈,而且能够传到第五十人,同样这样在听、这样在接受、这样在传,还是功德很大。         

 

    
  

 

所以,「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是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就是我们做那么广、做那么多,还是回归回来,我们听经很重要。一偈就是简单,将长行文重说的一偈。因为长行文说完了,重复说偈文,那就是再延伸道理,用简单,重复前面再延伸的道理,这叫做偈文。所以若能够这样随喜,听到,我们也欢喜,这样的功德,这「以多寡相形」,是多或是少呢?来做比较,来比较就像一堆的柴堆,就是将要烧火的柴一大堆,是要如何与一寸金子,来比它的贵贱价值,去比它的量呢?一大堆的柴火在那里,而这一大堆的柴火,与一寸的金子,要来问:「是这一寸的金子比较有价值,或是这一大堆的柴火,比较有价值呢?」就是用这样来比较,当然这块金子,是比这一大堆的柴火,是要如何比?当然金子有价值多了,那价值连城,无法去比量,金,柴和金比是无法比量。          

 

所以,「如是布施,不如闻经一偈」。你虽然一大堆的柴供应人去烧,但是这不如一个宝、一块金子,这样给他的那个价值,所以我们常常会说「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你给他一堆的物品,只是安顿他的一时,我们给他一个法,他能够受用很久,影响今生,还能够带去来世。常常说八识田中给他一粒种子,让他深入心地,进入心田里,比那一大袋,让他去插秧在土里、田里,更重要。在田里,他能够一季收起来,一家人几个月的生活,就又没有了,或者是这务农的过程,假使气候若不好,这些东西也泡汤了。所以给他好话,他们能够永远在内心,善解了,他们能够知足,所以他们自然生活中,虽然贫困也是生活得乐天命。      

 

所以闻经是很重要,所以给他那么多的布施,「如是布施,不如闻经一偈。彼以其福,我以其慧,彼有其权,我有实法。即施充满四百万亿世界之诸珍,施有漏,然一念心,含遍虚空法界之深心信解,随喜无涯。」         

 

    
  

 

  

 

就是说看世间,虽然能够得到人救,那是有福才能够被人帮助。所以,我们要造福,在贫困的人的身上,我们入人群去付出。而我能够去布施他,因为我有智慧,我愿意施舍,我能够入人群去,施舍给这些贫困的人。他们的生活苦难无穷,我们要如何让他们安顿生活,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接受到法,永远在心里,所用无穷?有形的物资给他一段时间,无形的实法能够给他永久。          

 

所以施是「充满四百万亿世界之诸珍,施有漏」。我们虽然这样在施,布施,还是凡夫,对凡夫需要这些布施,这都叫做「有漏」。你再怎么给他,他若是法没有入心,还是来生来世,只是有善福,没有善根。就像这样,容易今生帮助他,来生受福,但是凡夫还未真实入法。所以这就是佛陀在分析,不是发心去布施没有功德,是比较起来,比较。我们已经入人群了,发挥爱心了,这全都是有功德,只是我们要再发心、用心,要接受法。不是只仅仅会做好事,我们要明道理,能够很明白道理,又是大乘法。所以《法华经》一直强调,你听《法华经》,你要弘扬《法华经》,能说、能传,传到第五十人,第五十人道心还是坚固,还在「法华」的精神理念,没有偏差,这功德确实大。第五十人,可能已经就是好几百年后了,《法华经》还是一样,这么地受用,在人类还是很令人受用,当然这功德就很大了。
所以大家听经要用心,尽管我们现在入人群,我们自己的烦恼没有除,又没有听法,那就是一般的善士。而若是有在闻法,去除自己的烦恼,愈来愈了解,将《法华经》的精神,一直一直传下去,一代一代,功德还是很大。           

 

所以「一念心」,「含遍虚空法界之深心信解」。对《法华经》,我们的心,不断不断展开,开阔来。心包太虚,就是一念心含遍虚空,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法界之中,我们全都深心信解。我们若能够这样,对《法华经》很深入、很相信、很了解,随喜就无涯,就很大了。   

 

   
「论其教」。若要说《法华经》的教育,或者是说一般的教育,那就是偏果,「岂敌圆因」。你若用一般,说:「佛经就是这样说,做善事有好因、好果、好报。」这只是偏在「我若做好事,我就有好因果」,这无法到「大圆镜智」的境界。「转识成智」,我们了解道理之后,我们自己的心也会一直清净。前面说「三轮体空」,付出无所求,每天很欢喜,这种就像心是一面镜子一样,三轮体空了。这就能够知道,我们一般的布施,还一直想要求回报,大乘,入法来,自然我们就三轮体空了,就大圆境界了。            

 

若「论其行」,就是事,「则事度」。「这件事情,我帮助你,你有这样的事情、有困难,所以世间事,我帮助得到,帮助你」。若像这样哪有办法,这种「加减」做的,要如何与那个等同,与「平等性智」了解的道理,来比较呢?所以,若「论其理,我今分明语汝」。文就是这样说,我现在清楚告诉你,「则遂渐显明,同入大乘」。不论你是小乘,渐教;小乘,现在慢慢你一定要进来,我很明显对你说出了《法华经》,一大乘法是成佛之道。      

 

    
  

 

所以,「论其人」,若要说人,「则从麤识人」。最初了解佛法的人,这个意识去了解,「莫与深心细解」,已经转识成智的人比,这么浅的人,与这位识将它转成智慧了,转识成智过来要与那位浅,都完全对佛法不清楚,与在深究佛法,能够知识变成智慧,这来相比论。这些人这样来将他们相比论,你懂的多少,他懂的多少,互相来比论一下。          

 

法,法呢?「说权施教则易」。说方便法这样来教育,但是「说一乘妙法则难」。所以,人的知识与智慧如何比较?说权教与实教这道理。所以所懂的深浅要如何去比较?所以还是有一个校量比较。所以「论法门,则小乘与大乘」,差别很大了。      

 

   
「如斯」,用这样来校量它,「彼布施之功」,是要说宽或者是要说短呢?那个麤识的人所认识的布施,那个功德就是狭又短。而这样随喜功德,就是我们同样在做,善事这样在做,我们还能够了解,佛法深长的意义,能够听到深广的大法,再这样来随喜,这「广而长也」。其功德岂算数所能够去比较呢?这我们就是要很清楚,要知道、要理解。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不如是第五十人」。       

 

  
刚才「四百万亿」,我们去帮助他们,很多类的生命,我们都去疼惜他、去爱他,但是不如听闻经典。在听经典的人,第一人当然很直接,到了第五十人,已经时间很长了,他又照常听到《法华经》,一偈随喜。就像这样的人,这个布施,他所得到的功德。          

 

我们想想,佛法到现在二千多年,到底闻《法华经》是第几代了?现在我们还能够闻而随喜,这功德当然就很大。大到什么程度?「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     

 

  

 

去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这些众生,那些人的功德,要拿来到《法华经》,这个深广的道理,身体力行这样一直传下去,这个功德,当然百千万亿分都无法去比较。所以,「次第减少,至于亿分之中,亦不及一」。就是从百分、千分,这样一直减、一直减,减到让它最近到了亿分之中,还不及。不论他再如何做,还是同样,是这样不及闻大乘法一偈一句。         

 

所以,「乃至算数譬如所不能知」,随喜功德,殊胜难及。     

 

  

 

这用言语要去告诉他,如何譬喻呢?要将这个大乘法,就是《法华经》,其中的一句一偈,那个受用的随喜功德,真的是殊胜难及。所以,各位菩萨,发心听经要很深心信解。一段时间一直告诉大家,深心信解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很用心、很细腻,不是这样粗闻法、粗知识,我们要转识成智,将经文所说的,我们要用细腻的心去思考它。所以闻法者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