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10 13:34   美国  
偈文:
◎深心信解,精妙法髓,分别较量,轻重比量;随其功德,校量赞叹,持法华经,深信解相。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
◎「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释义:
◎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直至成道入灭,乃至所有诸善,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
◎又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谓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
◎而说偈言:先述意已,复以偈问。
◎世尊减度后,其有闻是经:其有闻是妙法莲华经。闻:兼摄见闻二义。
◎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若能一念随喜心者,是人为得几许福报。几所福:犹言几许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弥勒问佛灭后,众生所作,是时佛答明其所问,首明能随喜之人。
◎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等四众,为已信佛法、受戒修行者。
◎以上文:弥勒尊承先启后,代末后浊世释疑,今佛世尊化缘将尽,示灭在即。
【经文讲解】
深心信解,精妙法髓,分别较量,轻重比量;随其功德,校量赞叹,持法华经,深信解相。
要多了解,用心听。佛法就是要用在我们,深心的信解,了解,佛法,我们绝对要身体力行。看看,「深心信解」,这几天来,一直一直都向大家提起。心生信解,而且深心信解;不是只有信心信解,还要深心信解。那个解,就知道要多么深啊!我们心已经生起了信解,这样还不够,还要再深入,所以「深心信解」。用心去体会,我们就知道,「心生信解」与「深心信解」,可能有一点点比较不同。我们心生信解,「你这样说,我知道、我了解。我的心,你说的我相信,我了解」,这是「心生信解」。但是我了解,要再经过思考,这个法很深,是只有单独这几句话这样信解,这么简单就好了吗?法中有法。既是法中有法,我就要深一层,再一层去追究它,就看「精妙法髓」。
这个法不是只有法而已,也不是只有妙法,不是这样而已。那个精妙的法,法中有髓。就像我们的生命,血液能维持生命,血要刚刚好,足够,这样。但是那个生成血的源头,若是不平衡了,或者是再不制造血的功能,一些白血病、贫血等等。现在的科技发达,我们能够听到,知道这种病就要治疗;治疗,没有药可治疗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骨髓移植。
以前,这骨髓从哪里来呢?现在的科技,可以啊!虽然配对困难,总也有因缘,有缘的人就有办法配对到。尽管几十万人当中配对到,这么不容易,他从几十万人中取出有缘的髓,来移植给另外这个人。所需要的这个人,是不是百分百能够成功呢?这也就要再看他的因缘,还有其他的缘来困扰吗?所以他要去住在无菌室,完全都没有菌。
听说过程是很辛苦,一番的生命自己要挣扎,一直到髓入他的身。还要再一段的时间,他的身可以慢慢、慢慢去调适,就要看合不合。万一只是一点点的感染,再有一点点的感染,这都眼睛看不到,什么都无法去看到,唯有他的身体,挡不住自身排斥它。这都是因缘。有的人这个髓与这个髓合了,这就像我们要接受法,我们向来,凡夫,我们已经迷了,原来我们也有,原来我们与诸佛菩萨,都是同样清净,原来的本性善良无染着。只是我们凡夫,凡夫缠了,缠了满身的无明,累积很久了。所以,我们的无明菌,将我们满身困住,细菌缠住我们,所以不断一直感染,成为病。
同样的道理,大空间的地方,你生活,我生活;彼此这当中,「为什么你那么健康?为什么我会受到这种的病?」等等。这种感染,或者是自体性,「与身俱来」,遗传,这样带来的;带来的是身体,血液,父精母血,这叫做遗传。若不是遗传,就是这样,什么因缘让它有这样的病痛。就像我们人,人就是这样,与生俱来的因缘果报,所以一生来都是苦苦苦;生在那个苦难的地方,危机四伏,病痛、伤害,没有其他的因缘来帮助他。这种就是一生受业报,苦其一生,没有贵人。这与我们凡夫一样,一生就是这样,与生俱来恶劣的脾气,受在那个困苦、困难中,为非作歹,没有人辅导得动他。这种等等,这就是与病痛又是一样。健康人这种精神理念恶质难改;有的是身体这种特殊的因缘,这样让这种的病痛,自内产生、自外感染,但是有特殊的因缘。
现在佛法,在我们的范围好像佛法很昌盛,放眼天下大世界,能听到佛法的人很少,真是少。其他的宗教比比皆是,什么宗教都有。有的原来很好的宗教,盛况一时,现在,在末法中,很亮丽的宗教,也同样有在没落的时候。现在最有盛况的,就是「天罗地网」,现在众生的自心,以及社会人群所架设起来的,连天上造云──云端,网络都有。这到底是帮助人?或者是将人的心都网起来了呢?正式的宗教曾有过很亮丽,现在也慢慢衰退下来,所以这叫做「末法」,正法就是这样衰退了。
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要我们佛法,就是要应在这个时候,浊世之时,天罗地网这个时候,让大家心生信解,让大家深心信解,还要将妙法,精妙的法,还要妙中再妙,很奥妙,这个髓一定要人人来接受。佛法不是坐着说、坐着听,不是将它当作学问,咬文嚼字,不是。是得一法拳拳服膺,用在人群中。好的事情我听到,我紧紧揽住,「这很宝贵,你很需要,我这个东西可以拿出来用」。大家用,大家拥有,这就是法。这个法,就要鼓励人用,而要鼓励人用。《法华经》一直说,说到这个时候,前面的〈分别功德品〉,做什么样的功德,会得什么样的果报。
功德有轻有重,什么样的功德,才是真正人所要追求的功德呢?因为我们凡夫心中,同样有这样功德的校量:我做什么,我才能得到很好的功德?有功德的,我才要去做。所以,「分别效量,」。我做这件事情,功德是轻或重?这就是凡夫心会分别。佛陀开始说这样,弥勒菩萨开始问。他有责任,未来五十六亿七千多万年后,弥勒菩萨就要来人间修行,同样八相成道,同样也要来说法度众生。弥勒菩萨大家都知道,是未来佛,当成佛。但是时间,用我们的时间,地球时间算,还五十六亿七千多万年,对我们来说是很长,而若以忉利天日来计算,也没有多长。总是不论是长或短,就是未来佛,将来要将世间这个法要接下去,未来就是需要度众生。
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在说法,未来的弥勒佛,同样也要在人间度化,所以他要代替未来的人间,心想要问的法,他要问清楚,佛陀要讲明白。问清楚了,讲明白,他在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要播善种子了。这是弥勒菩萨要很认真。将来,听清楚的这些人,他们有这个因缘就与弥勒佛同世,助佛道场。同样,让大家听清楚,请释迦佛,在现在,知道现在的众生,有这种追求功德轻重的心,那就要说清楚了,让这些人也听清楚;当来,这些人会一起来教化众生。就像释迦牟尼佛来人间,还有身边的弟子,周围的弟子从五比丘,从千二百五十人,目犍连、舍利弗、三迦叶等等,将他们度进来,他们带着弟子群来会合着。
今生此世,释迦佛度的不就是这样吗?未来的弥勒菩萨,也需要要有这群的缘,未来再来助道场,帮助教育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他就会这样来问,替众生问清楚,请佛说明白。随那个功德,要比较、赞叹,为他们分析,赞叹他们持《法华经》的人,这「深信解相」。这些「深心信解」,后面「深信解相」。深心信解是我们开始发心,我们相信了;相信还不够,这个法一定还有更深微的法,所以我们又再深心。「持法华经,深信解相」,绝对相信,坚固。若了解了这些经文,佛陀所说的经法,这些若全都清楚分析,也希望能够让这些人,都清楚分别。这也可以说佛,弥勒菩萨,他当然很相信佛。因为佛陀他从最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脑髓,全都布施给人。
我们说过,提婆达多是累生累世,都来与佛同世,与佛常常都是遇在一起,对佛都是伤害,用种种难题来伤害。有时候现出了:我所需要,我有病,我要你的眼睛,我要你的头,头目髓脑等等。这累生累世,不知道几生世来就是这样,是要命的那种陷害。但是要修行的人,他就是随顺众生,「你要,我没有违逆你的意,我给你、给你」。就是这样,这是累生世以来,修诸苦行。
释迦佛是不断这样在修苦行,不断是世间种种,提婆达多的迫害等等,他甘愿,他受苦、他愿意、他付出。这我们说过了。佛这样一路忍耐过来,生生世世,一直到觉悟、成佛、度众生,一直到几十年后入灭了。哪怕是佛世的这个时候,提婆达多也是出家众当中的一位,也是自己的王族堂兄弟,这么亲的人,现在出家,出家还起心动念、破坏僧团,带出了五百位僧众,从佛陀的僧团,唆使,这样带出去,让僧团起了不安的心态,只是大家相信佛。
强力的僧团带出去了,又再造成了,种种回过来破坏佛法,与佛陀的僧团来斗争。佛陀处处让,还是安住僧团。一直到变本加厉,用象群来迫害,灌醉象要来害佛,一直到了,他还要用毒,要来害佛。到了他生陷地狱;那个地裂开了,他活生生陷往那个地裂的里面,这样陷下去。这我们也说过了。佛陀后面还为他授记。佛陀感恩他,感恩提婆达多,就是因为这样生生世世的迫害,促成了他能够有这个机会施舍,有这个机会修戒、修定、修慧,修布施、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修智慧,一次一次磨练他,才能够这样完成道业。
为了这样,他也为提婆达多授记。提婆达多受记成佛了,住世时间比别人更长,这实在是很不可思议。这样我们就要深心去信解,除了赞叹佛陀宽宏大量,不只是没有恨,还对他更好,为他授记,成佛的国土比别人好,比别人寿长,这就是表示真的佛陀量大。这种的授记,实在有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表示了我们要深心信解,你若没有深心信解,〈随喜功德品〉,要再听下去,就有一点点枯燥。所以我们要用深心信解,了解佛法当中简单的法,其实有深奥的意义存在。回过来较浅白来说,所以「又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谓转法轮」。我们看到别人欢喜,我们也是要跟着他欢喜,因为他所得到的,做对的事情,得到的欢喜,我们也替他欢喜。
就像一群从墨西哥回来的菩萨,有人医会从美国去的,从台湾去的,还有从其他地方去,去墨西哥不是去游览,是去义诊,再去发放。在那个地方,听他们在那里,这十几天的过程很感动,但是也很不忍心。不忍心当地,墨西哥,贫困、病痛、苦难,到底我们浩浩荡荡这么多人,去帮助他们,到底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多少呢?
看起来这么多重的病,唉,实在是无奈啊!不过他们的疼爱,那种的轻柔、关怀、拥抱,那种的疼爱,这带给他们,是最大、最好的礼物。在他们的生命中,他们知道,还有很多很多人在爱他们,他们不孤单;他们的脑海,心脑之中有一群很温暖的好人,好人、善人帮助他们。这是心灵。其实人医会这些菩萨,我相信当他们看到这些患者,他们的心也是很不忍,但是,也是很真诚的拥抱。
完成了这一次,很辛苦,但是他们的心是很欢喜。无论如何过去有这个因缘,现在有这个(机会),虽然千里迢迢去,肤慰到了,也是欢欢喜喜回来。看到他们做对的事情,不是表面上做的,「这样不用了」,不是,还要再鼓励,还要再去。我们愈来对那个地方,因缘若愈成熟,这次的人,我们无法彻底救到,说不定下次的人,我们愈来愈成熟,这全都是因缘。开一条道,铺一条平坦的路,菩萨要走的路愈来愈平坦了。所以,看到他们回来也很欢喜。这次(二0一八年) ,国际人医会在农历的中秋,集合在我们这里,而我们也要听,听人医在各个国家,各地,他们如何在付出,为贫穷苦难人。那有的也是很感动人。
所以,听到这样,做善事,做了之后很欢喜,这我们也跟着他们欢喜。所以随喜,「随他修善」。我们也还有从台湾去的,也听大家分享,他们去又回来,「师父,下一次再让我们去哦!我们下一次要再去」。这种随他善。看到这样,我们看到,知道了,「为你赞叹。为你赞叹,我也要参加」,预约下一次。所以,「喜他得成」,很欢喜他做了,他有心得,我愿意投入。我自己也有心得,所以「喜他得成」。因为有心得了,绝对能够与大家分享,所以这样辗转法轮。每一个人说的这种苦谛,看了之后、接触之后,要辗转宣说,让人知道,这也能够教育人要好好珍惜。所以,「众生得益,我助彼喜」。众生得到利益,我也帮助他,我也是欢喜,这也名叫做「随喜」。随喜功德就是这样。前面的文说过了:「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
接下来就是偈文:「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现在弥勒菩萨就来问,问释迦佛:「释迦佛,您若灭度之后呢?其他有人听到这本经,若能够随喜者,为得几所福?佛在世,您讲《法华经》,我再来问,佛陀能够解说,而若是佛陀灭度后,未来的众生若有这样的随喜,而他又是又得到多少福?」
「先述意已」,先开始宣述,讲一段之后,复以偈问,那个时候,弥勒菩萨又再这样说,「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这《妙法莲华经》。世尊若灭度之后,又有人来听这《妙法莲华经》。现在这段文,重要的是「闻」,听法,「闻」。
「闻:兼摄见闻」。不是只有闻,听,也要看,看到、听到,这两项的意思合成一字。有闻,当然闻也要见。这个「见」,见闻,听到的人要看到人做;听到这个道理,看到人做。这是佛陀若不在的时候,这个道理留在人间,看到人家这样在做;听到这个道理,看到人家在做。「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若能够一念随喜,这个心,是人到底是得多少福?这道理都一样是这样的重复。问:「得福是多少?」几许福?那是多少?到底光是听就随喜这些人,这样到底福有多少?
接下来这段文再说:「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这段「尔时」,佛陀就对弥勒大菩萨(说)。「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因为将来将要成佛了,也是领众的人。要回答弥勒菩萨所问,所以弥勒问佛之后,佛陀所答的是弥勒所问。所以首先问随喜那个人。
所以「阿逸多」,阿逸多也是弥勒,「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等四众」,四众的意思,已经信佛了,不论是出家男女,在家男女,这样称为「四众」。
  
以上,弥勒就是这样殷勤来请问,佛陀就是这样,直接要来为他回答。因为弥勒就是要承先启后。现在释迦佛,他是「先」,那将来呢?负责任要引导、教导后面的人。
所以现在释迦佛的化缘,差不多将尽了,佛陀不断不断开始,一直在暗示着,他的住世因缘没剩多少,大家心里都有准备,弥勒菩萨也知道。现在释迦佛化缘也差不多将尽,示灭在即了,自己的因缘若没有赶紧把握,未来的众生是要如何化度呢?他一定要承先启后。现在世尊还在就要问清楚,佛陀才能够说得很明白。
人生啊,自然的法则是这样。要如何再传下去呢?这个责任,要到弥勒菩萨,五十六亿多万年后,才因缘成熟来人间成佛。这期间他一定会陪我们,但是我们现在,人人是离佛世二千多年了,我们听法、见闻佛法,是不是要深心信解?我们是不是也要借着,前、后佛对答这个法,提醒我们要有责任?这段长久的时间,还有很多的生世,未来生,生生世世,要将这个法一直留下去,要不然这个时间、这个世间已经是天罗地网,很浊,恶气很浊,浊气很盛。所以唯有佛法能够提倡,其他宗教再复回,那个清净光亮的时代。这是一定。有人说,「人力能胜天」,我们就要「化零自己,完成大我」,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所以我们大家时时多用心啊。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