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17 10:43   美国  
偈文:
◎四生六道,皆不由己,一切众生,名相四种,依循业而生,名四生。备受迷界生死之苦,牵动彼此,轮回互生。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释义:
◎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天,非前七地麤想,名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闇,有细想故,名非非想。
◎九地: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
◎有想:除痴轮回及无想天,余皆有想。有想空处识处也。
◎无想:如无想天,入定之时,离五蕴等粗相,入静思惟。名为无想,入无想无所有处。
◎非有想:世间诸相迷网,回互乱想,如毒害诸杂小虫,异质相成。诱惑使人心意迷乱,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煽动人心,非有想。
◎非有想非无想:非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第四天也。
◎非无想:如土枭等,附块为儿,由杀颠倒,附无情物而为有想。子成之日,反害父母,名非无想。
◎无足:即腹行类,如蛇蚓全无足。二足:一切情类有二足者。
◎四足:如诸畜生有四足者。多足:其类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者。
◎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在前六道十类众生数中之者,有人欲得求于福报。有人求福,随上若干众生所欲出所施之物。
◎在众生数者:指一切含灵之类。有人求福:犹云此众生中有求福者,非专指人类也。
◎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随其所乐,悉给与之。
【经文讲解】
四生六道,皆不由己,一切众生,名相四种,依循业而生,名四生。备受迷界生死之苦,牵动彼此,轮回互生。
很慨叹,我们是四生六道。四生,大家知道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所生没有离开四种的生态。就像我们人那就是胎生,猪牛羊都是胎生,这都是。还有卵生,卵生就是包在蛋壳里,不论是鸡、鸭很多类,这都是卵生。湿生是因为湿气,所以有很多很多的种种,不断产生蚊虫等等的类,虫数说不完,这种湿生种类也很多。化生也是,有的看得到,有的看不到,细菌等等,这都也是一样在化生里,很多种的生类,都是不离开这四种形态,叫做「四生」。四种的繁衍,有这四种,种类之多。所以叫做众生。种类很多,这些众生,他们会归纳到哪里去?是六道。
大家都知道六条路。我们人世是善是恶?善者,上上善生天堂,中下善生人间;全没有善,只是恶,那就是在地狱、饿鬼、畜生,包括阿修罗道,这就是六道。这都是要看,我们如何来认识道理,改变我们的习气,做好我们人生本分事,这最重要。能够为善庇护众生,利益生物吗?若能够这样,那就是上、中、下善,看我们发多少心。你做多少,如何做,到时候,人生的最后,我们就是随着这样的生态在转,皆不由己,因为我们都还在凡夫群里面。不过,为善者必定是得福,保持来人间;再上善福,当然享受天堂,这都是一定的道理。
若是地狱,有人间的地狱;人间地狱,你若有在付出,见苦的机会很多,人间苦相何其多!真正是人间地狱,苦中苦;甚至人间炼狱,苦之再苦,那种身不由心,无法自由,身体在人间真是残疾不俱全,或者是一切不干净,溃烂掉,无奈啊!人间粪尿地狱、腐烂地狱,在人生也看得到,人间地狱很多。唯有我们去体会道理,入苦群中去了解「苦集」,如何集过来,好像也是常常在说,由不得自己来人生的苦。
「一切众生,名相四种」,就是四生,那么依循业,就随着上上善,或者是上上恶,所以我们人间,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富裕的是富裕成这样;贫穷,「还能够过」,「实在很难过,没办法过」,这也是在人间的生态,所以有种种。依循业,我们到底是上上善,保持人身?或者是上上恶,很恶的人生?或者是中下恶?在我们人间所看到的人间疾苦,也有分等类。有的是有办法遇到贵人,有的人连贵人,生命中的贵人都得不到。所以「依循业而生,名四生」,就在这四种的生态这样过来。
所以「备受迷界」。都是迷了,我怎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怎么出生在这样的时代,我怎么会出生,在这样动荡不安的人间?由不得你自己,总是来了就是来了。「备受迷界」,不论是人类,或者是其他种种类形,这就是生死的苦;无不都是生,每一种的生物都是生,每一种生物都是死。所以生死没有离开这样,我们所造作的业将我们牵动着,「牵动着彼此」。人类之间,有我投缘、我不投缘;投缘的,我疼爱。疼爱的人不一定是回报你善,你疼爱他,他回过来恩将仇报,这种彼此业力的牵缘,这都在这个「轮回互生」。所以我们要与众生多结好缘,切莫有结怨连仇,或者是恩怨交加,这种都是来人间很多苦恼。
所以有四种「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就是,「非想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天」,就从人间说到天堂,六趣说到天堂了,这到了最高的天。那种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这个「非想非非想天」,不是前的七地,前的七地是麤相。什么叫做前的七地呢?
「非想非非想天」,它就是要超越,说他都没有想,其实他也有想,所想的是很微细,总而言之,这还是很细微的法,所以这种「名非想、非非想」,要到很细腻去思考,这还是有话好说,后面还有话。那,名「非想非非想天」,「非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闇」,全没有想,这是痴闇。
我们凡夫,凡夫若只是想,想入非非,或者是全都不去想它,该想的不想,应该要去用心的,都全无心想要用,这全都是痴闇的人。这对人间来说,反一个面来说,「有细想故,名非非想」。有的想得太细腻了,详细,细到真的有时候,会脱离了我们人间的想法,所以光是这个「想」,就已经很多种类。
就像「有想,除痴轮回及无想天,余皆有想,有想空处识处也」,我们除了痴,我们人间有很多生来,天生就是这样。你说话,他已经脑力没有办法,生下来,一直停滞在二三岁、三四岁,很天真,就是没什么可想,就是这样轮转着来人间,「及无想」,以及无想,什么都不想要想,空荡荡的。
这两类以外,就是「余皆有想」。我们一般人,其实前面「无想」,或者是「痴」,这是在人类比较特殊,生下来就是这样,无法可去想什么。而「余皆有想」,就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想来想去,样样都想,想要做好事,也是有想,想去破坏,也是有想,想要权力、霸气,这也是有想。有想就是空处识处,就是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还是要想,还是想这个权啊、霸啊!人距离到有权力的机会,那个空间还很大,但是尽想的,都要去想。无实的事情;那个真诚实力还不够,总是想入非非,这种「空处」,或者是「识处」,就是六根接触等等的六尘境界,去造作一些意识。
所以前一段一直在说,「转识成智」,应该我们这些「成所作智」,这些所有去延续着这些境界,不要让这些境界将我们转掉,我们「成所作智」,根缘色尘,这都叫做「识」,我们将这个,看到这些境界,我们转回来,要如何来「成所作菩萨」?要如何入群?要如何去度众生?要所要做的、所要度的,所做皆办,脚踏实地,所接触到,唉,人生苦,如何才能够解决众生之苦。在这个境界接触,我们如何去解决接触到的苦。我们若做得到,叫做「成所作智」,就是「转识为智」,转我们的六识,眼所见、耳朵所听到的等等,眼、耳、鼻、舌、身,意根,缘外面这些色尘,我们能够转回来,不是为了自己去认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所有的意识要转为智,转知为智慧,知识为智慧。我们只是「我知道,知道了!了解啦,了解啦!」这些外面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现在一指神功,若在说:「哦,有这些事情?」后面就有人说:「是啊,这就是这样、这样」,好像广博多闻。
这种网络那么的盛行,有空的人,一天到晚在那里看手机,什么都知道,但是应该要如何做?不必知道那么多,「博闻爱道,道必难会」,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自己有什么缺点要改吗,要立刻改;你知道很多事情,我们要脚踏实地,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疾苦,才有办法将这个「知识」,变成了「智慧」。所以「转识成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让我们一道一道、一层一层,赶快道理一层一层,赶快我们能够了解。光是芸芸众生,「痴」,受了这样的轮转,就都由不得自己,这全都是「想」,或者是不会想,或者是说空话,或者是只是懂得去缘这些色,去分别,这全都是很痛苦的人生,这种烦恼,达不到的很多。
前面的经文:「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
这刚才说过了,也是前面说的大意。接下来,这段经文就这样说:「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这么多种的东西,刚才说过,没有离开那个「四生」,四生之中就有这样,无足、二足。「无足」,大家就会去想到,什么叫做无足?就像蛇啊、虫啊,很多没有脚,但是牠们在爬很快,这种大虫、小虫很多。「多足」,就是脚伸出去,密密麻麻,就像蜈蚣、蚰蜒,这种多足,很多虫类。还有「四足」,四只脚的,大家都知道牛、羊、马、猪等等,还有很多四只脚。接下来,这个地方所说的「无想」,刚才大概讲过了。
「如无想天。」无想天,那就是已经用思想,我们人,修行者,「入定之时,离五蕴等粗相」。五蕴,大家知道吗?色、受、想、行、识。《心经》常常在诵,「五蕴皆空」,这个时候都没有烦恼了,就是要将烦恼都放下了,去「入静思惟」,这叫做「定」;专心、微细,这叫做「静思惟」。所以「名为无想」,很细腻,那种完全身心都放下了,就是到入定的境界,那就是静思惟了。这时候心无杂念、无挂碍,无挂碍故,就无有恐怖了。所以,这就是「入无想无所有处」,当入这样的「定」。
其实禅,行、住、坐、卧无不是禅,就是专心,我们专心,我就是要做这件事情,我心就不想其他;担柴运水无不是禅,喝茶、吃饭专心也是禅。总之就是专心。细思惟,我们该做什么,好好想该不该做?没有做错,完全对的方向,若这样,要成就众志就没有困难。
所以「世间诸相迷网」,这种「非有想」,若是那种不务实际,对凡夫来说不务实际,就是世间诸相落入迷惘,想想一些,很多不务正统,就是这样就是迷惘了,就是「迷网」,已经自己设网,而自己也进到那个「迷网」。这种与世间,不顺世间,自己堕入迷网,这种「回互乱想」,头脑中一直想、想,这些真正的超过了,我们人间正常该所想、做,该想的不想,该做的不做,总是,这也超越了这种非有想,不是一般我们世间,我们现在还在人间,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是很难,那是已经超越欲界了。
我们说人间,这种「非有想」,就是脱离了人间,该做不做的,这种非有想,所以「如毒害诸杂小虫」,那个很杂的小虫,自命以为很超凡了,其实这样不知不觉在损坏,损坏一切。就像建房子,都用很好的木材,一段时间,怎么整支柱子被牠蛀掉了呢?是啊,这样的东西,这也是虫,不知不觉,如何将整支勇壮的柱子,这样将它蛀坏了,这就是「毒害诸杂小虫」。很多生物,稻子种得很好,一夕之间,一个晚上睡醒,这些稻子,已经被虫吃得光溜溜了,也有啊。不论是树虫、叶虫、水田的虫,各种都有,这种你看不到、预防不到,这种大地生物有这么多。就像人间,这种的毒虫、小虫全都是这样;你看不出来他是恶人,你看不出来他所造作的,是对社会、人间有害,人与人在一起,无法去分清他是什么,所以这种「如毒害诸杂小虫,异质相成」,都不一样,这样混在一起,这种要解释起来很困难。
所以「非有想、非无想,非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那就是在无色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在六趣之中属于天趣,这用解释的,六趣就是六道。这属于在天道。天,有层层不同的天,天界,所以故曰「非有想,非无想」,新的(解释)来将它译过来,「非想非非想天」,这已经是越过人间界,但是,若在人间界,就如刚才说过的,这种真实修善,修到超越欲界的这个天,这就是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他离开了这个身体,还是这个身体,没有去想很多东西,所以很安然自在,所以又名「有顶天」。「有顶天」就像我们这样,脚有踏到地,头有戴着天,同样。但是他们的生活,是寿长、享受多,所以一层一层的天界不同。
所以「以为三界之最顶处,故名有顶天」。但是,还是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这种很多,我们都能够去体会、了解,这种人间有这种很难去思考。同样是人,但是那个观念、思想,在人间,这种非想,非想的一个人间,就像那些虫类一样,容易去诱惑,使人会迷乱,就像那些小虫、毒虫,你很难分别,有的虫类是很相似,很像,像到异类的虫会来保护牠,认为它是我所延续,所延续的生命,有的虫类是很类似,这种。
所以人,人类就是大家看起来差不多,就是人,不过总是思想、观念不同,这种非想的人,他就是「诱惑使人心意迷乱」,有意去设网,让人心意迷乱。「何况褒妲」,这个「色善蛊惑,煽动人心」。这真的是世间,很难、很难去分析,所以「非有想」,这样的人,不是我们一般人间该需要有的,他就是有这样,脱离这种人间和气,煽动了很多。
「非无想」。就像土枭一样,这个生物与自己好像相似,这样将他认作自己的孩子;或者是这种的生类,父母将牠生下来,这种的鸟,将牠生下来之后,等到牠长大,牠会反过来去吃牠的父母,这种杀害父母,这样的鸟类。人间,恩将仇报,人间能够和睦人群,表面上好像赞叹,想办法就是要将他除灭掉,这种的,现在的社会比比皆是。所以光是人间这么的粗相,我们就有很多无法去了解,「非有想、非无想」这种非无非有之无想,看起来好像有,又是好像没有,这种分不清楚,是善是恶,分不清楚,这就是我们的人间。若是要说在天界,那就是在无色天,无形色,思想而已。有想、无想,这不知道,我们无法去体会这样的天界,却是我们能够体会人间界。
「无足、二足」,没有脚的,两只脚的。
「无足」:就是腹行。用肚子在走的,这种的类形,「如蛇蚓全无足」,蛇、蚯蚓。而「二足」是一切有情类有二足,你也两只脚,我也两只脚,猩猩、猴类,牠们也两只脚,甚至牠们还能够四只,手、脚都能够(并用)。
「四足、多足」。这总是四足、二足通通都有。
「四足」,诸有畜生有四足。「多足」,「其类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者」,我们都是这样将牠看过去。
「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若在这个众生数之中,就是人类很明显就是要求福。这种在六道、十类众生中,「有人欲得求于福报」,有人求福,「随上若干众生,所欲出所施之物」。看他是上上等善吗?是付出无所求吗?或者是我付出,我有目的;或者是我付出,你要回报我多少条件,这全都有。
所以,我们如何求福?要如何造福人间?有各种类。人与人之间,这时候我很需要……等等,「我给你,你要记得我,要记得是我给你的」。「我将来会为你做什么事情;我绝对有条件,让你很满足的条件」。「我这样为你付出,记得哦,你要满足我的目的」。这都叫做人类,是如何付出?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想要付出的是付出无所求,心还存着「感恩哦」,这样去付出,这才是正确修福。
「在众生数者:指一切含灵之类」。所有,所说过的四生,众生都有。所以「有人求福,犹云此众生中有求福者,非专指人类也」。有的动物也在为善,动物在庇护动物也有,很多种的动物,就像狗在庇护人,狗在救主人,连鸡、鸭都会救人;孩子掉入水里,鸭子在那里一直叫、一直跳,到底在叫什么、跳什么?我们的孩子怎么会不见了?赶快靠近水池看,原来孩子掉在水池中。这种所有的众生类,不是只有指人而已,有生灵的都会有这样。所以常常说,我们要护生,不要杀生,有生类的物种,我们都要保护,我们是生物之灵。
所以「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要造福的人,不只是付出,贫穷苦难人需要我们付出,哪怕是人想要要求,如何能够纾解那个心灵,纾解心灵的苦闷,要用什么方式,让他能够了解很多?就像有的媒体,我们大爱台报真导正,让你了解很多事情,让你知道很多人文。这样的让大家,纾解掉他的惶恐,纾解掉他的郁闷,让他了解很多对的、好的事情,这就是「随其所欲娱乐之具」。让他能够看天下,了解天下事,这全部皆与给之,就是这样不断不断能够付出。
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体会人间有很多种类,我们真的是很无法,无法一一将它表达出来,只好是要靠大家用心。经文写的是这样,依文读经,可能我们都会被束缚,在那经文之中,这对我们都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文句要说到天外天去,对我们都没有用。这些事相若在人间,那种超出思想范围,不务实际,这种绸网,打开了天罗地网,这种针对人间,而且说他善或者是恶,分不清,说他是在褒扬我们,或者是在对我们……等等。
总是人间很困难,要如何在人间的事情,行得对,了解的事情要细思深入,这一定要。所以我们非想非非想,这个定,静思惟,要很细腻去了解。在平常做事情,能够人在一个地方,可以天底下的事情,只要看了、说了,就有办法去了解,这就是人文,真的很细腻观天下事,请大家要很用心去体会。人间如何才能够祥和,如何才能够生命平等观,入「大圆镜智」去,这「转识成智」,这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