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03 00:07
美国
偈文:
◎见闻善行,随顺为喜;不违不受,不感喜乐;对一切善,分明是非,先能领受,而后思行。
释义:
◎弥勒菩萨于前品中,闻世尊说,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法华经者,已是功德无量,胜于造塔起寺供僧。
◎又闻若能兼行六度;之前总认为独善其身,以为自修持远离烦恼,而不入人群,不受染着。
◎但能随喜他作,是为助缘轻微,唯如是见作、闻作、随喜他人作,能复得几许福?
◎前分别持经功德,能持经修法,更能兼行六度,已为殊胜,但未能尽至其极!
◎此品:以一念随喜,见作、自作、随喜功德校量,方为尽至极。
◎又上品直起随喜,但举人相,至此方明功德,显一念随喜之功德。既然前品如此,此品亦然,况受持读诵者哉。
◎随:非用意在先,乃不期而会遇,随其所闻其善。喜:非但形于色,乃心悦意诚服。
◎功:
累聚行之所趣,即善念随喜之功。
德:
累积功之所归,实时行善随喜之功,所聚得福报之德。
【经文讲解】
时日过了,佛法才更要用心听。
佛陀的时代,现在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不论它时间是多长、多久,法在,佛法身在,那就是佛寿的命在。
佛寿无量,但是所留下来的道理,道理已经为我们开一个方向了,就是这条路。
我们这部经就是开这样的道,现在我们要走这样的路。
常常说,「经者,道也;
道者,路也」,这道理很清楚。
人人日日都要走路,你走的这条路,就是经过地理探勘,决定从这个地理方向开一条道。
所以,有道才有路,我们人,想要有人,就要有理;
理,要从真诚的道理来。
各位,人生啊,一直所过的,都是忙忙碌碌。清晨起来,知道的是生活、动作,要如何生?要如何活?在这一天,生得欢喜吗?活得快乐吗?欢喜、快乐。什么事情能够让我们欢喜?又是什么事情,会让我们担忧、不快乐?没有人会去探讨这些事情。就是这样活下来,欢喜的,我哈哈大笑,不可一世,这样过去了;困扰的,惹来了烦恼、怒气,不顺我意,累积着,这不知道要多久、几天?所以,我们人生快乐的是容易过,恼乱、纷扰、无明,这是不断在延续着,所以我们要细腻、用心来生、活。今天我们这时候,这个时刻应该是欢喜,我尽我的心力要说话,而你们也有这分有心想要听法,志同道合。我们在这个环境中、这个时刻,但是我们都还不知道,后面到底是什么事情?不知道,不过我们应该把握现在。
所以,将心拉回来。
二千多年前也好,剎那此时也好,每一个剎那此时,都是累积着过去,还要再招揽未来;
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分分秒秒在逼近来,我们把握这时,才是真实在生活着,所以大家要用心。
所以在文,「见闻善行,随顺为喜;
不违不受,不感喜乐;
对一切善,分明是非,先能领受,而后思行」。
用心了解,我们每一个时刻,总是看到;你们看到我,我也看到你们。不只是看到,现在我说话了,你们也听到了,欢喜吗?有道理吗?有道理,我欢喜。这样我们能够身体力行吗?是发大心力行呢?或者是随顺?「道理不错,跟您走就对了。」这样轻轻松松,就是好的话、对的路跟他走,欢喜了。「不违不受,不感喜乐」。「有啊,我也有在听。不错,但是我现在还无法接受;我没有违背,但是我无法接受,不过不错啦!」所以不感喜乐,「还不错啦」。
而我们若再一个心,「对一切善,分明是非,先能领受,而后思行」。
这就是更细心的人,对一切的善,分明是非。
我们将它分析看看,对或不对?
道理是很好,方向有正确吗?
正确,没有偏差,我先接受,让我想想看。
之后,我若想,我值得投入,我就完全投入。
这是在这里所说的有三种人,一个是「见闻善行,随顺为喜」,「不错啦」;
有的呢?
「不错啦」,但是不感兴趣;
另外一种呢?
「我听清楚一点,我稍微分析一下,我先事先领解,好好了解,然后我好好想想看」,这是细思,有心。
就是说,前品,弥勒菩萨在第十七品。十七品以前的十六品等,弥勒菩萨就很用心听。这一连串,在这几品之中,都能看到弥勒菩萨的踪影,由弥勒菩萨来请示,由弥勒菩萨来对答。因为弥勒菩萨,将是要接使命的人了,所以很认真。这个地方表达,「弥勒菩萨于前品中,闻世尊说,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法华经者」。
来到《法华经》,佛陀开始要如何将法延续下去,不是只有大家认为,供佛就有功德,供养出家人就有功德,或者是去造塔、去建寺,这样就有功德,现在再开始,回过头「书写」,现在佛陀将准备要入灭了,口头佛说,大家听,听过就没有了,无凭无据,所以佛陀开始要人,要有记录,但是那个时代哪有纸笔,就是心要记,发挥自己要如何知道,用方法将它受持、记住,简单记录,所以「受持、读诵」,用背诵的,记在心里,古人读书也是重背诵,你现在要再叫我,「大学之道」、《论语》,现在好几种,我还很牢记着,那就是靠背诵,所以背诵是一个方法,所以「受持、读诵、解说」,你自己要背起来,有的人若不记得了,来问你,你要告诉他,你要为他解说,你要明白道理,你为他解说,最重要的「书写是法华经),若是这样的功德,无量啊,国际间,就是连印度尼西亚慈济人,或是香港,或者是新加坡,或者是马来西亚,大家也在学书写,他们抄写的 《无量义经》,这也是叫做、读诵。因为《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髓,师父这样说。《法华经》有比较长,所以他们选择,《无量义经》抄写,同样啊!何况《无量义经》若能够入心,这条道就能够开得很宽,这条路就能够铺得很平。
所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法华经者,已是功德无量」,这样的功德就已经无量了,又再「胜于造塔起寺」供养。
若要说造塔、建寺与抄经,这两项的功德来比较,比较起来抄经的功德较大。
这是在第十七品之时这样说。
「又闻若能兼行六度」。好,你若能够抄经,也能够建塔、造庙、四事供养,还有办法能兼行六度,六波罗密,若能够这样。以前都认为:这些就是信徒供养。以前就是这样想。这些信徒来建僧塔,这也是布施,这也叫做「六度」,以前都这样想。总认为我们的责任,就是独善其身;听佛说法,认真听、认真经行、认真打坐,思考佛所说的教法。这他们认为很用功了。独善其身,「以为自修持远离烦恼」,修行以为是这样而已,也以为烦恼自修清净,隔离人群没有受染着,这都是在过去十七品之前,所以大家思考、认知就是这样。但是现在开始,从第十七品开始,就渐渐开始说了。
「但能随喜他作,是为助缘轻微,唯如是见作、闻作、随喜他人作,能复得几许福?」我们就像这样很认真,佛这样说,我们这样听、我们这样修行,我们能够不受到人间污染,我们独善其身,这样在修行。佛,十七品开始说,〈分别功德品〉,将修行的、将布施的,独善其身、兼利他人,这个法慢慢理出了方向。(第)十七品将那个分别,类似,看起来一模一样,差不多,但是要分清楚。什么样的功德是大功德?什么样的功德较轻微?而且什么功德是利益人?什么功德是独善自己?利人与独善如何分别?我们十七品的再之前,慢慢佛陀用方便法,开始慢慢启发。
慢慢地,愈来愈接受了,也开始知道,应该要兼利他人,自利兼利他人。
佛陀说法的方法,渐进式,渐进的方式,用在四十二年,所以来到法华会之时,话机一转,那就很强烈。
因为佛知道时间不会等人,《法华经》,是他的年龄七十二岁。
时间不会等待人,所以话锋一转,开始要褒扬大法,就这样转入《法华经》。
要转入《法华经》也是很用心,放光、现瑞等等、等等。
〈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这样一直一路一路一直下来。
要如何为我们解释寿命?
要如何为我们解释,在人间他如何发心?
度多少的众生?
你即使光是宝塔现前,加上了诸(分身) 佛,要现前之前,还是要先三变净土,让那个灵鹫山开阔起来。
多少诸佛,十方来,加上了现前的菩萨都经过介绍,都有领导的菩萨来。
一直到弥勒好奇:「这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是谁的弟子?」佛陀说:「我的弟子。」弥勒菩萨说:「这要如何相信呢?佛陀成佛以来,也才四十多年,这些菩萨无法譬喻、计算,人人都是很资深。」所以佛陀开始要说,他是生生世世、时间累积等等。总而言之,佛陀的智慧,是这样步步催快起来,而且求好心切,感慨弟子无法接受。医生要治病,孩子,在这么亲近的孩子,还在迷茫中;好药在其中,不肯吃;医王在那个地方看病,不肯接受。这种这么好的医生父亲,如此的亲,而且这么的陌生地远离,有药。
佛譬喻他随身的弟子,大家还停滞独善其身。平常在启发大乘法,一般的信徒,「还可以利益他人,欢喜接受」;
在旁边在听,感觉这是佛陀的教法,「他是在教他的,与我无关」,一直就停在这里。
所以佛陀很感慨,这个大医王,只好又再行游到外面去了,远远的,叫人回来告诉孩子,父亲往生了。
这段经文应该大家很深刻。
因为这些孩子都有病了,父亲为他们开药,他们就是不吃,还是迷戏,还是在那个环境中。
等到父亲远离了,回来向他们回报:
「死了!
」才开始想到,「我有病要怎么办?
」开始去找秘方了。
这种留下来的药虽然有效,有对症吗?
我们若医生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把脉,对症下药,我们很快就能解除,我们身体的苦;就是带着这种心病在游戏,等到知道求不可得才来用,不知道对不对的药,「加减吃」、「加减修」,还是依然故我,病人还是病人。顾病人的,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总是药嘛,加减吃」,这实在是很感慨。各位,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时间,我们这个时候是重生命,其实未来永恒是重慧命。我们的记忆,好的事情,该做的、该学的,一定铭刻心版,培养成我们的方向,养成我们勤于开道,养成我们好好铺路。我们若自己没有方向,自己不肯开道、不肯铺路,我们必定是走投无路。大家要自我提醒。
所以在这个地方,「随喜他人作」。
看别人在做,「很好啊!
他在做好事,这样也不错!
」像这样的人,看人做随喜,助缘去做也随喜,「你叫我帮忙你这项,好啦,好事我帮你一下」。
当然这也是很好,但是举手之劳,就是助缘轻微。
「唯如是见作、闻作、随喜他人作」。看到人做,尤其是听到他做,「不错哦!所以我帮忙你一下。」这叫做「随喜他人作」。帮忙你,让你度过,就像这样的人能够得多少福?这是弥勒菩萨要开始,要追求佛陀能够再为他们分析。〈分别功德品〉之后要如何?随喜也有那么大的功德吗?其实随喜比在那里在分别更好。随喜就是会赞叹人,好事没有违背,能够帮忙人,这也算是不错。不过佛陀有佛陀的解释。
所以,前面「别持经功德」,是「能持经修法」,持这个经,那就是修法。
「更能兼行六度」,修法就是坐在那里,「你做好事情,很好、很好,你要我替你开门,好,我帮你开,让你通过」,「东西还很多没有搬,来,我替你搬」。
类似这样,这是「随喜」。
所以,「能持经修法」,这样的功德在十七品;能够受持经、法,「佛陀告诉我的话,我刻在心版中,我有照这样做,我有照这样修」。这「持经修法,更能兼行六度」。不只是佛教我如何用功、如何用功,之外,我还跟这些菩萨共作善行。这不是只有开门、搬东西而已,固然这也是随喜功德,还要兼行六度,就是我们应该,好的事情,我们要自动自发,不是人家来拜托我们,是我们要自动自发。能够这样,「已为殊胜,但未能尽至其极」,这还是要再有因缘,还是需要人鼓励。这被动的方式。这一品,〈随喜功德品〉,「以一念随喜」。
我们刚才说,「我看这样,我再考虑一下,我再想想看;
我虽然赞同,但是我并没有想要与你一起;
我赞同,要叫我参加,我再考虑一下」。
还没去身体力做。
所以现在这品,「以一念随喜,见作、自作、随喜功德校量」。
现在开始我看人做了,我很自动与他一起做,他做、我做,做了之后,我们都皆大欢喜。
慈济人难道不就是这样吗?慈济人做慈济事,要做什么呢?「我们大家做,很辛苦吧!」「没有,很幸福啦!」随喜一起做,很幸福;我们这么多人,很幸福。所以,要这样才可以说,「方为尽至极」。这种「自作、教人作、见作随喜」,这全都是有轻重的功德。不要说看人在做,你做不到,就在那个地方说风凉话;只要你做不到,你也不用赞叹,也不可去诽谤他。但是有的见作、闻作、喜作,这不想要,没关系,不要去障碍人,这样就对了。
所以,「上品直起随喜,但举人相,至此方明功德,显一念随喜之功德」。前面在第十七品所说的,「你做这个,你有这样的功德;你做这样,你有这样的功德」。佛陀是随人点名,说做什么有功德。这与这个地方,开始佛陀才要说功德,「显一念随喜之功德」。你会去赞叹人,你的一念心若没有真诚,你做不出来。看人做、听人做,我们要帮助他做,很自然做得很欢喜,这一定要从一念心,那个功德。「既然前品如此,此品亦然,况受持读诵者」。何况经典铭刻在心中,身体力行;独善其身,现在再进步能够包容他人。当然就是进步了。
「随:
非用意在先」,没有觉得:
他做那么好,我一定要去与他会合。
没有这样想。
「乃不期而会遇,随其所闻其善」。
就是跟着人,看到人家这样,他在做好事情,「好,我赞叹你,好啊」,所以「喜:
非但形于色」,乃是心悦意诚信服。
这就开始要赞叹他了。
我们看他做得很好,我们的态度要很诚意,要去关心,去赞叹他。
不是说,人家说这个人很好,「好是他在好,好就好啊!
」虽然没有反驳,却欠缺欢喜心。
所以欢喜,「真的啊,你做得这么好,是如何做?
很对,赞叹你」,喜悦。
这「诚服」,很虔诚佩服你。
这叫做「随喜」。
「功」,功就是「累聚行之所趣」。
我开始,我不只是听到欢喜、看到欢喜,我还要积极,要去做。
不论自己做、跟随人做,我总是凡事,举步动足、开口动舌,身、语、意业,我已经这个善念已得,所以我要投入下去做。
」所以,「累聚行之所趣」,不是只有说的,身体力行,长长久久的时间,就是这样这样一直累积,就是这样这样一直走下去;
走前脚,放后脚,步步向前行,这样路就走得远了。
这叫做「随喜之功」。
「德」是「累积功之所归」,样样做都做到,样样苦劳、功劳都有,自己不在意,分分己获。哪一项自己做的不是自己得呢?造恶得恶因,造善得善因,这全都是自己所累积来的,所以「累积功之所归」。善、恶业如何造?人与人如何结的缘?这全都在自己。若清楚了,一定是一个很能容纳人的人,没有不满意的人。
所以,「实时行善随喜之功」。
这样你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情,这全都是功,立功;
在自己的生命,样样都做对,善因、善缘都已经会合了,是在你这里,不会给别人。
你去帮助人,那个归纳是在自己;
表相看来,那个人受你帮助,实相说来,那个人帮助你慧命。
所以我们要时时用感恩心。
「所聚得福报之德」,这个「德」就是「累积功之所归,即是行善随喜之功,所聚得福报之德」。
这大家若能够了解,应该什么都通达了。
希望人人深心信解。
道理为你们说得这么浅了,什么叫做「随喜功德」?
第十八品,现在要开始,就要进入经文去了。
前面说的,世间人事回归到佛陀的道理了;
入理,我们更得要时时会事。
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5457&idx=1&sn=1603a8b43f6c590e7c40b4f5034ddc4c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