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8-28 08:14
美国
偈文:
◎功者福利之功能,功能为善行之德;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苗种。法髓植入心田,循善法恭敬修。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释佛久来本怀,今说本门法华。法华本迹开二门,法喻谈真秘实法。至此灵山大众,闻之则得种种,今之功德利益,即分别功德品。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
释义: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是修持佛所说法,以行敬供养,得福无量。
◎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如太虚空,无有边际,持菩萨六度,行遍一切处,是人福亦如是无量。
◎此偈颂持法兼行六度广化,自他利益,疾得种智。颂中但论一施,不说五度。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
但能持经,福已无量,况复兼修六度之行。
◎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心不瞋怒,口不恶言。见塔庙时起恭敬心。
◎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
见比丘时,谦恭下礼;
远离自大高傲心。
【经文讲解】
这〈分别功德品〉,要来为我们解释,解释我们入佛知见,门如何进来,我们要很清楚。大家用心,要清楚了,我们若不清楚,前面的文就白听、白过了,所以大家很用心。是要用心了,而且要落实生活去真实体会。若是没有用心落实、体会,怎么样都无法了解,是真正的「无法度」了。法入心,自度,所以要时时多用心。「功者福利之功能」,这个「功」字,就是自己要用功。「功」字是对自己说的,你自己是不是很用心?自己用身、用心去入那个功夫,要去学。真的什么都不要做,只要听、只要写、只要抄、只要看、只要说,这样还无法体会到「功德」。这个「功」,要真正内心体会,真是难啊!
「功」,要说得人有接受进来,有受用。
对方有受用,身体力行,这样我们的功夫才足够。
我们若是说,大家听,谈笑风生,一阵风就过去了,只有听一个「风声」,这样就过了。
这说的人只有一阵风,听的人也是一阵风,什么都没有。
所以我们说,一定要很让人欢喜听、愿意接受,一直都能够记着、记忆。
最近难道不是一直告诉大家,要记着,记忆、受教。
我们若有记忆、受教,自然我们态度就会表现出来,这叫做修行。
修行积功德,用心是很重要。
所以前一段时间,一直说「四修法」,「长时修、无余修、无间修、尊重修」。
尊重、恭敬修行,这种修行,将法接收来,受用在我们的心,是要「长时修」。时间分分秒秒,触事会理,我们对人、对事,我们就赶紧记忆,法是如何说,所以我们听到这样的法,现在面对着这样的事情,我要赶紧将这个法用在这个事。所以触事会理,我们做的事情就没有错,因为这叫做「长时修」。听了之后,法还在心中,没有忘记它,长时间;多久之前听的、说的,我还记得,「长时修」。「无余修」,没有「加减修」的。我不是有时间才要去听法,不是有时间才要来说道理,不是有时间才来修这个法,不是,是「无余」。没有多余的时间,但是就是把握任何时间,我就是回顾、记忆、想,这个法要用心想,这就是叫做「多用心」。
又是「无间」,不论在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人间,我们就是要应用法。
法,会一直在我们的心中,长时、无余、无间,一直在我们的心,所以我们表达出来就是恭敬。
「恭敬修」就是尊重,「尊重修」。
「感恩、尊重、爱」,这难道不是常常在告诉大家?
我们的态度,听法,落实待人接物,这是一连串,我们要做得到,这叫做修功累德。
功就是这样修来的,所以这样一直累积来那个德,这样才是叫做「功德」。
所以我们若没有用功夫,哪有办法累积德行呢?
所以,「功者福利之功能」。
我们接触人群,就是要这样不断不断去造福。
常常说过了,弘扬佛法,去说法,其实说法是先利自己,才利益他人。你要自己先用功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在先,你才成就别人。你去说话,现在有在说话,我也先利益我自己,才将法这样传出去。我若不是为了要说法,我就不必用那么多时间,头脑里一定要知道,这些法是什么,我就要这样寻寻觅觅。我们现在在人间,是什么样的人间呢?佛所说的法是什么法呢?这个人间有毛病,有污染了,要用什么样的法来应对人间?这就要去找,寻寻觅觅的。哦,找到了,找到的人是我自己,我找到之后,我赶紧与大家分享。我已经有将这些东西找到了,所以我才来跟大家说话。这就是要用心,先利自己才利益他人,有机会可向大家说话,「感恩喔,感恩啊」。感恩的同时,这个感恩来自于大家的用功。一大早,很早,无论是刮风、下雨,在合宜道场,我们各地,环保站也好,小小的共修处也好,静思堂也好,这些精进菩萨,他们也很早,四点多就要出门了,就会合,就是来共修,同时听法。你们想,这哪能叫人不尊重呢?我们精舍每天三点多,四点不到敲板,其实当我们敲板的时候,他们也差不多起床准备了,准备要出门。有的人要再去载别人,当作「大白牛车」。大家共乘这部车,这样来熏法,这是不是令人很尊重供养呢?是不是有的人敲板了,还是又再休息,累了。真正用心、用功,这个时间大家很轻安自在,听法,心无挂碍,没有一个压力:外面在讲经,里面在睡觉。没有压力。因为讲经的地方,听经的人在这里,心安理得。
在那么遥远的地方,靠着科技传法,他们能够愿意这样接受,这不就是精进?
这不就是用功?
这「功者福利」,我自己自度,我又去载人,同时去得受法益,这就是「功能」。
那就是累积,长久以来就是这样累积,所以这叫做「功能为善行之德」。
这就是功能,落实了,真正落实,自己获,别人同时也来行,这种这样彼此之间互相互动。
所以「布善种子,遍功德田」。
这颗种子就是这样撒下去,有这样的大地因缘,有这样的空气清新,有这样的水分来成长,这就是把握,「布善种子,遍功德田」。
所以「普令一切发菩提芽苗种」。
将菩提苗的种子愈发愈多,这就是「法髓植入心田」,就是法髓。
法譬如水,法不是只有水而已,应该就像「髓」。
我们医院里那个髓移植,造血功能若不好,就要从健康人的身体里,去配对那个髓来移植。听法与这样一样,我有排斥这个法吗?我若将它偏解了,那就是排斥了。而我们若是如法修行,这就是接到,接受到法髓,成长慧命,就像输血或者是移植法髓一样。健康人的给我,我就吸收受用,我生命就健康了;我们接受法,那就是慧命成长了。要很用心来体会。所以「循善法恭敬修」。法髓要能够植入我们的心田,我们就是要接受这个法进来,「恭敬修」。这个恭敬修就是「四修」,长时修、无间修、无余修,恭恭敬敬这样来修行,这才有办法得到法髓,这样植入我们的心田里;「布善种子」,才有办法「遍功德田」,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的一生就是为了,想要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众生要「悟入」,佛陀就是「开示」;佛的心怀是保护着《法华经》,从成佛已经到现在,已经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四十二年后才开始释这个本怀,讲《法华经》。所以,佛陀现在,已经开示佛的知见,这是佛久来的本怀,累生累劫期待着觉悟,这个时候来讲说《法华经》。因为佛陀的觉知,才有办法知道这个法的精髓。在修行过程,那个精髓还没办法,就是觉悟了,精髓已经俱全。所以觉悟之后那个心怀,就是要释放精髓,那个佛法的精髓。所以「释佛久来本怀」,一直到现在。「今说本门法华」,我们已经开始,在「本门」之中了,这个经文,字字,我们都要很用心去体会。虽然你们看经文这样读过去,只是读诵、书写,这样这么简单就是功德吗?只是说修行,就是建僧坊、塔庙、寺院,这样难道就是叫做「供养」吗?不是。原来在经过「五波罗密」其中,还有「般若」,不是有形的供养而已,最重要的有形、无形要平行。「真空」就是需要「妙有」,空有智慧,减少实行,这样也是空。所以,空要空得里面有东西,所以我们要很用心。虽然事相一切皆空,但是我们智慧是实有,而智慧,是从人群中的过程中来的。所以,「五度」、「六度」,我们前面都说过了,我们要深心信解,要身体力行,很重要。
所以「法华本迹开二门」。
这部《法华经》,迹门、本门;
迹门说很多,其中很多的故事,那都是显迹,说过了,过去修行多久多久,过去有什么因缘,那都叫做「迹门」,现在再来就是「本门」。
所以不可只是听说:
「读诵、背诵,或者是抄写经典这样,这就是供养?
」不是。
很多形象,建僧坊等等,不可只有执在这个地方。
有的人说:
「建寺院,我出两根龙柱在那里!
」以为这样是功德,其实佛陀已经很清楚,在这段时间,已经向我们说得很清楚,有经、有法的地方,就是法的真身,全身舍利,这已经跟我们说清楚了。
所以这个「法华本迹开二门,法喻谈真秘实法」。
就说法用譬喻的,所谈的是真实理,或者是其中隐藏着很深奥。
是很浅显?
或者是很深奥?
在这个《法华经》中,全都含具着。
要不然为什么就要,佛陀光是《法华经》,就说了将近八年,七年多,将近八年。
所以,这是真实法,我们要很清楚。
这一生中,佛陀说法一生,一直到灵山这个大会的时候,「灵山大众」大家来聚会了,叫做「灵山会」。「闻之则得种种」。一切很多很多的法,三机普被。不论是声闻、缘觉,我们过去这段一直一直,声闻、缘觉、菩萨种种,一直在说。来到这个地方,声闻、缘觉、菩萨,能够体会佛的本怀、心意,都能够很清楚,仅仅有一法,真实法。所以,「今之功德利益,即分别功德品」。来分析我们是如何修行,如何来累积,累积功德,就是要入人群去,深心体解,法的道理。佛陀是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其实佛法普被在天地之间,天地万事物理,哪有办法一项一项说呢?只是一个大纲让我们知道,我们日常接触到去体会,这就是理,真理。所以大家这个信心,深心信解,这是很重要。佛陀这个方向给我们,我们就要很用心去体解。一直强调深心信解。
前面,前面的经文是这样说:
这是前面说的,叙述要用信解心受持、读诵、书。
固然我们要很虔诚投入人群,我们读书就是要用,了解法之后,在读,后代的人在读书,就是读要能够懂,能够懂就要用。
所以,懂不会用,读书也没有用。
佛陀在世那个时代就不用读书,用听的,耳根听就好,那个时代读的,总是婆罗门教等等。
佛教的经典,那个时,佛法初期,佛陀还在说,佛灭度后才开始慢慢结集经典。
所以,佛陀那个时代,劝大家持、读诵,受持、读诵,是教我们未来的现在读诵经典,这我们要很用心。
所以,「若复教人书」。一段时代,古时代都是要靠人写,或者是靠人比较用心去刻,刻木板,去刻石板。再更早的时代,就是刻在叶子上等等,总是那个时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连抄写都不用,已经是电子时代。时代不同,可见我们受持是将法受持入心,这是很重要。入心之后,身体力行,这是佛陀他的用意,也是现在一直向大家强调。法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中,要在我们身体力行中。而我们身体力行,心得与大家分享,代代相传,要表达出来、用出来,有用途,「有法度」。「有法度」才有用途,才有路,这个法才用得到,这就是要代代相传。信解心是这么重要,一代传过一代。所以,教人读,经、道理若在,我们要用很恭敬心,这是「四修法」。恭敬心,用种种的表态来供佛、法、僧,这我们总是要很用心去体会,日常的生活要如何来表达。恭敬心来修行,长时、无间、无余,心存恭敬,感恩、尊重,这就是我们的态度,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平时就是这样告诉过大家。
接下来的经文:
若能够受持佛所说的法,那就是供养,是用身体力行,去体会道理,入人群。
用「法」,我们落实行为做出来,所以「如是修持佛所说法」。佛所教我们的,我们就是照这样做。所以,有用途,我们将它用出来,用在人群中,这叫做修持佛所说。我现在做佛所说的法,落实在人间,我们要身体力行。这句话不是一直反复,一直说吗?法听过后要落实在生活中,待人处事,这就是如法修行,这样叫做「修持」,我们若看到「修持」两字。我们的记忆就是「四修法」,一个修持是四修合一,要好好用上去。
恭敬,因为这是佛所教的法,所以「以行恭敬」,我们要很用恭敬心,用这个方法利用在人群中,这叫做有法利用,这有用途。这路就是道,我们就是走这条道,用这个路,我们来入人群去利益众生,这样叫做「恭敬修」,恭敬在佛所说传下来的法,这样身体力行。
希望大家听得进去。
不知说话是不是很深?
觉得不知道有听懂吗?
所以,「得福无量」。
若能够这样,就得无量功德,得福无量了。
接下来说 :
就像虚空无边,我们抬头看虚空,虚空广无边际。
楼再怎么高,让你盖几百层,同样虚空还是无穷尽的高,无穷尽、无边际的广,这就是虚空,「太虚空,无有边际」。
我们在持菩萨六度,「行遍一切处」是,也与虚空一样,「是人福亦如是无量」。
大家要很用心摄受进去。
所以,前面这段偈文,差不多在复说前面的长行文。
就是告诉我们,「持法兼行六度广化」,我们在修行,若是偏在智慧,般若,就是偏在我要如何认识法,我要如何净我的心。
而我就是了解佛的道理,时间都用在这样的范围里,这样就没有入世,没有走入人群;
若是只有五度就是欠缺。
所以,能够「持法」,「兼行六度广化」,就是你自己修持你自己,你要平行六度,不是只有偏行在顾自己。
了解法,我会说法,我只是做一项,会写、会说。
不是这样而已,我真正还会做,锄头我会拿,铲子我会拿,笔,当然我也会拿。
不论你大地耕或是大寮做,或者是文章写,全都有办法,这样才是。
因为众生需要我们的,是多功能的落实,所以我们应该就是要,「六度万行」,才有办法广化众生。
所以,「自他利益」。
自己要先修来一番的功夫,你才有办法去教人。
菜,在吃的菜是如何来?
自己有去撒到种子,了解这盘是什么菜,是从哪里来。
同样的道理,法若没有我们自耕作来,法是无法铭刻在心中,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这段的偈颂,六波罗密,我们要自利利他。这刚才说过,我们若可以,要去告诉人家,就是自己首先成就,声闻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佛陀的「一切种智」。我们若没有一切智,没有听,哪有办法走路呢?菩萨就是道种智。经过这条路,很长的路,才有办法看到心地风光,感受到芸芸众生的苦难,这种法喜与人间苦,都已经完全体会。这「一切种智」,那就是佛觉悟,天地万物真理的来源,这就是要靠这样累积来的。
所以什么叫做「功」?
就是累积,你没有经过,没有累积,还是空。
「妙有」,你就是没有,所以,我们要得到「妙有」,一定要从事相不执着而到,这一定有次序。
所以这些文,「颂中但论一施」,我们只知道要追求智慧,不够。
我们还是要兼行五度,不是只有在那里经行,很好的环境里,在那个地方静坐、经行,光是这样说很用功、读经,不是这样。
就是「经者,道也;
道者,路也」,这条路要铺出去,这条道要开;
这条路要铺,要走出去,这才是真正菩萨道。
下面接下来这段文,再说:
这要很用心。
所以我们除了前面所说的,受持法,兼六度行,下面就要说了
这部经,我们完全受持,除了修知识、智能之外,「转识成智」,深心信解,不只是这样,我们要再受持,了解这部经是佛的全身。所以,佛的全身要行六度,兼行布施,兼行持戒,兼行忍辱、乐禅定。这就是一定要,这叫做「六度万行」。所以,「但能持经,福已无量」。光是能够将这个经,这样很用心深入在心中,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何况,「况复兼修六度之行」。懂得自己自爱自己,将这个经法入心来,已经算不错了,比放纵,比那些无明颠倒好多了,但是,够吗?佛陀又说:「这样不够!」就是要去兼行利益众生,要不然你无法成佛。你没有走过菩萨道,你哪有办法成佛呢?本来你成「一切智」就不错了,「转识成智」,但是你一定要兼行菩萨道,这叫做「道种智」。道种智走到尽头,一切风光清楚明白了,这就是与天、地、理会合为一体,这样就是六度万行已尽,到达了。所以需要的过程,修行:
又回过头来,「恭敬于塔庙」。
这就是要告诉大家,「心不瞋怒,口不恶言」,将心、「六度万行」好好受持好。
「见塔庙时,起恭敬心」,不贡高、不骄傲,虽然我们做很多,虽然修行也很了解一切皆空,寺庙只不过是身外物,是空的,是四大会合,是四大有相,地、水、火炼成来的塔,难道不是吗?
我们建一间房子也要用钢筋,钢是要从矿去炼成钢,经过火炼过,火炼的过程需要水。
那就是经过了,很多的风动、水动,火才会成。
所以,火本身也要具四大,风的本身也要具四大。
风,若没有这个热气,暖、热等气,没有气就没有风;
没有风,水就不动,所以水也需要空气。
每一项东西,本身都需要「四大」,来相生相成,身体也是这样,大地万物都是这样。
所以,应用这些物,土、木等等这样建起来的,这是四大会合;
分开了是空的,造成有形,那就是塔,它的名称叫做塔。
所以看这个,看到塔的形,听到它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塔就是里面有舍利,或者人的骨头在里面,我们就要心生恭敬。
这就是表示尊重,也是修行之一。
何况我们的过程,心灵的宝塔,心灵的宝塔是永远存在,凡事要尊重、要恭敬。
所以我们要学会谦下,谦卑、放下身段。
所以,「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
我们要很谦卑,对每一位我们都要礼敬诸贤,用这样的心。
所以,「见比丘时,谦恭下礼,远离自大高傲之心」。
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所以大家修行要很用心,真正「功」与「德」是要用很多很多来合成。
所以,造福人群,这才是我们在累积功。
功若没有做,就没有功,还是要身体力行,才有办法。
所以凡事都假不得,名称没有用处,还是实用,要自己有这个本能去付出,这才是积功累德。
「功」就是不断一直积起来,从点滴而积到多数,这样叫做功德。
所以请大家,「功德」两字很好说,但是要用很长时间来修练,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5264&idx=1&sn=0b531c31abe7933adebf0371256bf5ce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