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8-28 08:14   美国  
偈文:
◎功者福利之功能,功能为善行之德;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苗种。法髓植入心田,循善法恭敬修。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释佛久来本怀,今说本门法华。法华本迹开二门,法喻谈真秘实法。至此灵山大众,闻之则得种种,今之功德利益,即分别功德品。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
释义: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是修持佛所说法,以行敬供养,得福无量。
◎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如太虚空,无有边际,持菩萨六度,行遍一切处,是人福亦如是无量。
◎此偈颂持法兼行六度广化,自他利益,疾得种智。颂中但论一施,不说五度。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但能持经,福已无量,况复兼修六度之行。
◎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心不瞋怒,口不恶言。见塔庙时起恭敬心。
◎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见比丘时,谦恭下礼;远离自大高傲心。
【经文讲解】
这〈分别功德品〉,要来为我们解释,解释我们入佛知见,门如何进来,我们要很清楚。大家用心,要清楚了,我们若不清楚,前面的文就白听、白过了,所以大家很用心。是要用心了,而且要落实生活去真实体会。若是没有用心落实、体会,怎么样都无法了解,是真正的「无法度」了。法入心,自度,所以要时时多用心。「功者福利之功能」,这个「功」字,就是自己要用功。「功」字是对自己说的,你自己是不是很用心?自己用身、用心去入那个功夫,要去学。真的什么都不要做,只要听、只要写、只要抄、只要看、只要说,这样还无法体会到「功德」。这个「功」,要真正内心体会,真是难啊!
「功」,要说得人有接受进来,有受用。对方有受用,身体力行,这样我们的功夫才足够。我们若是说,大家听,谈笑风生,一阵风就过去了,只有听一个「风声」,这样就过了。这说的人只有一阵风,听的人也是一阵风,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说,一定要很让人欢喜听、愿意接受,一直都能够记着、记忆。最近难道不是一直告诉大家,要记着,记忆、受教。我们若有记忆、受教,自然我们态度就会表现出来,这叫做修行。修行积功德,用心是很重要。所以前一段时间,一直说「四修法」,「长时修、无余修、无间修、尊重修」。
尊重、恭敬修行,这种修行,将法接收来,受用在我们的心,是要「长时修」。时间分分秒秒,触事会理,我们对人、对事,我们就赶紧记忆,法是如何说,所以我们听到这样的法,现在面对着这样的事情,我要赶紧将这个法用在这个事。所以触事会理,我们做的事情就没有错,因为这叫做「长时修」。听了之后,法还在心中,没有忘记它,长时间;多久之前听的、说的,我还记得,「长时修」。「无余修」,没有「加减修」的。我不是有时间才要去听法,不是有时间才要来说道理,不是有时间才来修这个法,不是,是「无余」。没有多余的时间,但是就是把握任何时间,我就是回顾、记忆、想,这个法要用心想,这就是叫做「多用心」。
又是「无间」,不论在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人间,我们就是要应用法。法,会一直在我们的心中,长时、无余、无间,一直在我们的心,所以我们表达出来就是恭敬。「恭敬修」就是尊重,「尊重修」。「感恩、尊重、爱」,这难道不是常常在告诉大家?我们的态度,听法,落实待人接物,这是一连串,我们要做得到,这叫做修功累德。功就是这样修来的,所以这样一直累积来那个德,这样才是叫做「功德」。所以我们若没有用功夫,哪有办法累积德行呢?所以,「功者福利之功能」。我们接触人群,就是要这样不断不断去造福。
常常说过了,弘扬佛法,去说法,其实说法是先利自己,才利益他人。你要自己先用功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在先,你才成就别人。你去说话,现在有在说话,我也先利益我自己,才将法这样传出去。我若不是为了要说法,我就不必用那么多时间,头脑里一定要知道,这些法是什么,我就要这样寻寻觅觅。我们现在在人间,是什么样的人间呢?佛所说的法是什么法呢?这个人间有毛病,有污染了,要用什么样的法来应对人间?这就要去找,寻寻觅觅的。哦,找到了,找到的人是我自己,我找到之后,我赶紧与大家分享。我已经有将这些东西找到了,所以我才来跟大家说话。这就是要用心,先利自己才利益他人,有机会可向大家说话,「感恩喔,感恩啊」。感恩的同时,这个感恩来自于大家的用功。一大早,很早,无论是刮风、下雨,在合宜道场,我们各地,环保站也好,小小的共修处也好,静思堂也好,这些精进菩萨,他们也很早,四点多就要出门了,就会合,就是来共修,同时听法。你们想,这哪能叫人不尊重呢?我们精舍每天三点多,四点不到敲板,其实当我们敲板的时候,他们也差不多起床准备了,准备要出门。有的人要再去载别人,当作「大白牛车」。大家共乘这部车,这样来熏法,这是不是令人很尊重供养呢?是不是有的人敲板了,还是又再休息,累了。真正用心、用功,这个时间大家很轻安自在,听法,心无挂碍,没有一个压力:外面在讲经,里面在睡觉。没有压力。因为讲经的地方,听经的人在这里,心安理得。
在那么遥远的地方,靠着科技传法,他们能够愿意这样接受,这不就是精进?这不就是用功?这「功者福利」,我自己自度,我又去载人,同时去得受法益,这就是「功能」。那就是累积,长久以来就是这样累积,所以这叫做「功能为善行之德」。这就是功能,落实了,真正落实,自己获,别人同时也来行,这种这样彼此之间互相互动。所以「布善种子,遍功德田」。这颗种子就是这样撒下去,有这样的大地因缘,有这样的空气清新,有这样的水分来成长,这就是把握,「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所以「普令一切发菩提芽苗种」。将菩提苗的种子愈发愈多,这就是「法髓植入心田」,就是法髓。法譬如水,法不是只有水而已,应该就像「髓」。
我们医院里那个髓移植,造血功能若不好,就要从健康人的身体里,去配对那个髓来移植。听法与这样一样,我有排斥这个法吗?我若将它偏解了,那就是排斥了。而我们若是如法修行,这就是接到,接受到法髓,成长慧命,就像输血或者是移植法髓一样。健康人的给我,我就吸收受用,我生命就健康了;我们接受法,那就是慧命成长了。要很用心来体会。所以「循善法恭敬修」。法髓要能够植入我们的心田,我们就是要接受这个法进来,「恭敬修」。这个恭敬修就是「四修」,长时修、无间修、无余修,恭恭敬敬这样来修行,这才有办法得到法髓,这样植入我们的心田里;「布善种子」,才有办法「遍功德田」,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佛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的一生就是为了,想要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众生要「悟入」,佛陀就是「开示」;佛的心怀是保护着《法华经》,从成佛已经到现在,已经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四十二年后才开始释这个本怀,讲《法华经》。所以,佛陀现在,已经开示佛的知见,这是佛久来的本怀,累生累劫期待着觉悟,这个时候来讲说《法华经》。因为佛陀的觉知,才有办法知道这个法的精髓。在修行过程,那个精髓还没办法,就是觉悟了,精髓已经俱全。所以觉悟之后那个心怀,就是要释放精髓,那个佛法的精髓。所以「释佛久来本怀」,一直到现在。「今说本门法华」,我们已经开始,在「本门」之中了,这个经文,字字,我们都要很用心去体会。虽然你们看经文这样读过去,只是读诵、书写,这样这么简单就是功德吗?只是说修行,就是建僧坊、塔庙、寺院,这样难道就是叫做「供养」吗?不是。原来在经过「五波罗密」其中,还有「般若」,不是有形的供养而已,最重要的有形、无形要平行。「真空」就是需要「妙有」,空有智慧,减少实行,这样也是空。所以,空要空得里面有东西,所以我们要很用心。虽然事相一切皆空,但是我们智慧是实有,而智慧,是从人群中的过程中来的。所以,「五度」、「六度」,我们前面都说过了,我们要深心信解,要身体力行,很重要。
所以「法华本迹开二门」。这部《法华经》,迹门、本门;迹门说很多,其中很多的故事,那都是显迹,说过了,过去修行多久多久,过去有什么因缘,那都叫做「迹门」,现在再来就是「本门」。所以不可只是听说:「读诵、背诵,或者是抄写经典这样,这就是供养?」不是。很多形象,建僧坊等等,不可只有执在这个地方。有的人说:「建寺院,我出两根龙柱在那里!」以为这样是功德,其实佛陀已经很清楚,在这段时间,已经向我们说得很清楚,有经、有法的地方,就是法的真身,全身舍利,这已经跟我们说清楚了。所以这个「法华本迹开二门,法喻谈真秘实法」。就说法用譬喻的,所谈的是真实理,或者是其中隐藏着很深奥。是很浅显?或者是很深奥?在这个《法华经》中,全都含具着。要不然为什么就要,佛陀光是《法华经》,就说了将近八年,七年多,将近八年。所以,这是真实法,我们要很清楚。
这一生中,佛陀说法一生,一直到灵山这个大会的时候,「灵山大众」大家来聚会了,叫做「灵山会」。「闻之则得种种」。一切很多很多的法,三机普被。不论是声闻、缘觉,我们过去这段一直一直,声闻、缘觉、菩萨种种,一直在说。来到这个地方,声闻、缘觉、菩萨,能够体会佛的本怀、心意,都能够很清楚,仅仅有一法,真实法。所以,「今之功德利益,即分别功德品」。来分析我们是如何修行,如何来累积,累积功德,就是要入人群去,深心体解,法的道理。佛陀是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其实佛法普被在天地之间,天地万事物理,哪有办法一项一项说呢?只是一个大纲让我们知道,我们日常接触到去体会,这就是理,真理。所以大家这个信心,深心信解,这是很重要。佛陀这个方向给我们,我们就要很用心去体解。一直强调深心信解。
前面,前面的经文是这样说:
这是前面说的,叙述要用信解心受持、读诵、书。固然我们要很虔诚投入人群,我们读书就是要用,了解法之后,在读,后代的人在读书,就是读要能够懂,能够懂就要用。所以,懂不会用,读书也没有用。佛陀在世那个时代就不用读书,用听的,耳根听就好,那个时代读的,总是婆罗门教等等。佛教的经典,那个时,佛法初期,佛陀还在说,佛灭度后才开始慢慢结集经典。所以,佛陀那个时代,劝大家持、读诵,受持、读诵,是教我们未来的现在读诵经典,这我们要很用心。
所以,「若复教人书」。一段时代,古时代都是要靠人写,或者是靠人比较用心去刻,刻木板,去刻石板。再更早的时代,就是刻在叶子上等等,总是那个时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连抄写都不用,已经是电子时代。时代不同,可见我们受持是将法受持入心,这是很重要。入心之后,身体力行,这是佛陀他的用意,也是现在一直向大家强调。法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中,要在我们身体力行中。而我们身体力行,心得与大家分享,代代相传,要表达出来、用出来,有用途,「有法度」。「有法度」才有用途,才有路,这个法才用得到,这就是要代代相传。信解心是这么重要,一代传过一代。所以,教人读,经、道理若在,我们要用很恭敬心,这是「四修法」。恭敬心,用种种的表态来供佛、法、僧,这我们总是要很用心去体会,日常的生活要如何来表达。恭敬心来修行,长时、无间、无余,心存恭敬,感恩、尊重,这就是我们的态度,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平时就是这样告诉过大家。
接下来的经文:
若能够受持佛所说的法,那就是供养,是用身体力行,去体会道理,入人群。
用「法」,我们落实行为做出来,所以「如是修持佛所说法」。佛所教我们的,我们就是照这样做。所以,有用途,我们将它用出来,用在人群中,这叫做修持佛所说。我现在做佛所说的法,落实在人间,我们要身体力行。这句话不是一直反复,一直说吗?法听过后要落实在生活中,待人处事,这就是如法修行,这样叫做「修持」,我们若看到「修持」两字。我们的记忆就是「四修法」,一个修持是四修合一,要好好用上去。
恭敬,因为这是佛所教的法,所以「以行恭敬」,我们要很用恭敬心,用这个方法利用在人群中,这叫做有法利用,这有用途。这路就是道,我们就是走这条道,用这个路,我们来入人群去利益众生,这样叫做「恭敬修」,恭敬在佛所说传下来的法,这样身体力行。希望大家听得进去。不知说话是不是很深?觉得不知道有听懂吗?所以,「得福无量」。若能够这样,就得无量功德,得福无量了。
接下来说 :
就像虚空无边,我们抬头看虚空,虚空广无边际。楼再怎么高,让你盖几百层,同样虚空还是无穷尽的高,无穷尽、无边际的广,这就是虚空,「太虚空,无有边际」。我们在持菩萨六度,「行遍一切处」是,也与虚空一样,「是人福亦如是无量」。大家要很用心摄受进去。
所以,前面这段偈文,差不多在复说前面的长行文。就是告诉我们,「持法兼行六度广化」,我们在修行,若是偏在智慧,般若,就是偏在我要如何认识法,我要如何净我的心。而我就是了解佛的道理,时间都用在这样的范围里,这样就没有入世,没有走入人群;若是只有五度就是欠缺。所以,能够「持法」,「兼行六度广化」,就是你自己修持你自己,你要平行六度,不是只有偏行在顾自己。了解法,我会说法,我只是做一项,会写、会说。不是这样而已,我真正还会做,锄头我会拿,铲子我会拿,笔,当然我也会拿。不论你大地耕或是大寮做,或者是文章写,全都有办法,这样才是。因为众生需要我们的,是多功能的落实,所以我们应该就是要,「六度万行」,才有办法广化众生。
所以,「自他利益」。自己要先修来一番的功夫,你才有办法去教人。菜,在吃的菜是如何来?自己有去撒到种子,了解这盘是什么菜,是从哪里来。同样的道理,法若没有我们自耕作来,法是无法铭刻在心中,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这段的偈颂,六波罗密,我们要自利利他。这刚才说过,我们若可以,要去告诉人家,就是自己首先成就,声闻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佛陀的「一切种智」。我们若没有一切智,没有听,哪有办法走路呢?菩萨就是道种智。经过这条路,很长的路,才有办法看到心地风光,感受到芸芸众生的苦难,这种法喜与人间苦,都已经完全体会。这「一切种智」,那就是佛觉悟,天地万物真理的来源,这就是要靠这样累积来的。
所以什么叫做「功」?就是累积,你没有经过,没有累积,还是空。「妙有」,你就是没有,所以,我们要得到「妙有」,一定要从事相不执着而到,这一定有次序。所以这些文,「颂中但论一施」,我们只知道要追求智慧,不够。我们还是要兼行五度,不是只有在那里经行,很好的环境里,在那个地方静坐、经行,光是这样说很用功、读经,不是这样。就是「经者,道也;道者,路也」,这条路要铺出去,这条道要开;这条路要铺,要走出去,这才是真正菩萨道。
下面接下来这段文,再说:
这要很用心。所以我们除了前面所说的,受持法,兼六度行,下面就要说了
这部经,我们完全受持,除了修知识、智能之外,「转识成智」,深心信解,不只是这样,我们要再受持,了解这部经是佛的全身。所以,佛的全身要行六度,兼行布施,兼行持戒,兼行忍辱、乐禅定。这就是一定要,这叫做「六度万行」。所以,「但能持经,福已无量」。光是能够将这个经,这样很用心深入在心中,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何况,「况复兼修六度之行」。懂得自己自爱自己,将这个经法入心来,已经算不错了,比放纵,比那些无明颠倒好多了,但是,够吗?佛陀又说:「这样不够!」就是要去兼行利益众生,要不然你无法成佛。你没有走过菩萨道,你哪有办法成佛呢?本来你成「一切智」就不错了,「转识成智」,但是你一定要兼行菩萨道,这叫做「道种智」。道种智走到尽头,一切风光清楚明白了,这就是与天、地、理会合为一体,这样就是六度万行已尽,到达了。所以需要的过程,修行:
又回过头来,「恭敬于塔庙」。这就是要告诉大家,「心不瞋怒,口不恶言」,将心、「六度万行」好好受持好。「见塔庙时,起恭敬心」,不贡高、不骄傲,虽然我们做很多,虽然修行也很了解一切皆空,寺庙只不过是身外物,是空的,是四大会合,是四大有相,地、水、火炼成来的塔,难道不是吗?我们建一间房子也要用钢筋,钢是要从矿去炼成钢,经过火炼过,火炼的过程需要水。
那就是经过了,很多的风动、水动,火才会成。所以,火本身也要具四大,风的本身也要具四大。风,若没有这个热气,暖、热等气,没有气就没有风;没有风,水就不动,所以水也需要空气。每一项东西,本身都需要「四大」,来相生相成,身体也是这样,大地万物都是这样。所以,应用这些物,土、木等等这样建起来的,这是四大会合;分开了是空的,造成有形,那就是塔,它的名称叫做塔。所以看这个,看到塔的形,听到它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塔就是里面有舍利,或者人的骨头在里面,我们就要心生恭敬。这就是表示尊重,也是修行之一。何况我们的过程,心灵的宝塔,心灵的宝塔是永远存在,凡事要尊重、要恭敬。所以我们要学会谦下,谦卑、放下身段。
所以,「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我们要很谦卑,对每一位我们都要礼敬诸贤,用这样的心。所以,「见比丘时,谦恭下礼,远离自大高傲之心」。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所以大家修行要很用心,真正「功」与「德」是要用很多很多来合成。所以,造福人群,这才是我们在累积功。功若没有做,就没有功,还是要身体力行,才有办法。所以凡事都假不得,名称没有用处,还是实用,要自己有这个本能去付出,这才是积功累德。「功」就是不断一直积起来,从点滴而积到多数,这样叫做功德。所以请大家,「功德」两字很好说,但是要用很长时间来修练,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