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19 11:38   美国  
偈文:
◎如者如是无始来今,来者来回娑婆度生,恒古不变常住如是,随顺众生机缘逗教。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
释义:
◎谓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成大功德,布施周遍给孤寡诸多贫老病苦。菩萨智同佛智,彻见大道,入智慧海尽佛境智,而得法喜,登菩萨欢喜初地。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即满此方南瞻部洲。
◎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珍玩之具。此七宝义,如经云,一香一华,一灯一衣,乃至园林饮食,皆为众生普发大愿。又于所见一切境界,皆为众生普发大愿。
◎见宝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又曰: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经文讲解】
如者如是无始来今,来者来回娑婆度生,恒古不变常住如是,随顺众生机缘逗教。
我们要很用心来体会。常常说释迦如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成佛也称为「如来」。「如者如是」,过去、现在、未来,恒今皆然,自古以来都一样。「来者来回娑婆度生」,就是这样,全都是来娑婆,因为娑婆这个世界善恶杂糅,苦难偏多。众生就是烦恼偏重,所以诸佛来娑婆,同一个志愿,就是要来度众生,因为娑婆是一个堪忍世界。所以他要来来回回在人间。所以「恒古不变常住如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样常住。现在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人人都称,「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慧命常住,释迦牟尼佛是常在人间,来来回回没有间断过,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恒古不变常住如是」。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法是从这样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目标同一,「同一」,同一个方向,就是这样。
所以,「随顺众生机缘逗教」,现在释迦牟尼佛,是随顺我们众生的根机,来设法逗教,请大家要珍惜啊!名称上说我们离佛二千多年,其实佛法身永恒。佛的法身是常在,没有变,佛法永远。只是会比较担心,所担心的就是,就像阿难还在世,看到所传的法,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阿难看到这样万念俱灰,亲身纠正,还是比丘再回去问师父,师父就告诉他:「哎呀!阿难老了,你照我说的这样去传就对了。」还是以错就错,就这样传下去。过去所说的这段文,大家应该有听到了。阿难觉得:我人还在,将佛陀的真理直接听、直接传,竟然说我是老了;竟然我还更正他,无效。若这样,我还在人间做什么呢?
就像智者大师问随身的弟子:「我这么辛苦,为传法、为著作,我这么认真的在做,对你们应该,也有一点法的感受,有帮助吧?但愿 法是真实传。」这些弟子竟然默然,不回应。所以智者大师万念俱灰:「好吧,你们大家都默默不回应,表示没有办法真诚传下去,这样还有什么用?」这是真实的。
这一次天台「智者大师」,传教大师,这是很真、很实,每一段都好像很熟悉。因为我看过了「智者大师」,真的很感恩,将他生平为佛法,辛苦这样走过来,他总是也有心念俱灰时。就这样自己觉得没有用了,去也罢了。就是这样的人间,所以智者大师是六十岁,就入灭了,很可惜。释迦牟尼佛八十岁,阿难是超过百岁。智者大师能够这样,经过了几百年后,将《法华经》一心著作,成就了《法华文句》、《法华玄义》,还有《摩诃止观》来配合。这是在那个时代很不简单,是大时代,累次的战乱,一次走过一次,无不都是弘扬佛法,无不都是著作「法华」系统。我们今天才有办法说:「『法华』的精神理念,就是这样过来。
智者大师几十年的心血,全都完成了;智者大师也一直在心心念念着,但愿法是真诚传,一再交代不要用佛法去做人情,不要做最后断佛种人。不要去做一个,看来就是相似、类似,最后是断了佛种,因为法没有办法真诚传下去,那个时候,都是靠听佛法、敬仰佛法。所以我们这时候是要将《法华经》,佛陀所说的教菩萨法,我们是要身体力行,不是灌输在头脑中,念文、了解。「知道、知道啦,了解、了解啦」,知道与了解,对众生又是有什么益处呢?
如来来人间,来回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苦难偏多,要拔除众生的苦,但是有拔除到吗?有因缘,富有人家,在那个时代,国王、大臣、老百姓也很用心,却是那个时代阻碍也很多,真真正正精神落实在救度苦难,这就还没有做到。这时候时间也都有限,还是靠着这么多人,大家都是合起来一条心,对苦难者直接去救济,救拔苦难的人。就像我听到,(志工)菩萨向着患者说「浴佛」,一个一个病人,将他们当成了我们菩萨的道场,他们的身体,我们将他们当作佛。身体垢秽、肮脏,不顾一切,慢慢去为他清、去为他洗,洗到整个身体干干净净。听到慈诚队连续洗三位,我是很感动。
虽然不是在那里诵经,却是经文之中,这种拔众生苦难,这段经文不是用念的,他们落实,直接在人的身上,做到了救拔苦难等等。不只是在我们的身边周围,很远的地方,跨过国家,天边海角,只要是需要帮助,会合周边的人;人数若不够,再由遥远的地方,精神理念正确,他们去投入,所到之处无不都是感动人。救人,能够感动到当地,有经济好的人,有身体愿意投入的人,成为当地菩萨种子。这就是在传法,这就是在教化。有的国家,已经传法、教化很快速了,短短的一、二十年间,整个国家翻转过来,反贫为富,历历的历史都还在。这就是菩萨身体力行,所以我们要很清楚,入人群去度众生。「如是来,如是去」;如是来,我们是过去也有这样的因缘,乘这样的因缘,我们来人间了。这若不是过去,哪有现在这么的志同道合呢?
以苦难为道场,成为菩萨道,所缘缘苦众生,做到了。而且将这个地方当成了是道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苦难处,我们都打开心结,不怕臭、不怕肮脏;将这个人,当成我们自己,我们的亲人,这种心包容天下众生,「三轮体空」都做到。就像如来──释迦牟尼佛;来者 来回娑婆,就是要度众生。「娑婆」叫做堪忍,来来回回,都在这个堪得忍耐的世界。为什么叫做堪忍?是因为它苦啊!菩萨就要堪忍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度众生,是很不容易。所以,「恒古不变常住如是」,永远都是这样,去了还是再回来,不畏苦。随顺着众生,众生数多难度。
就像有时候培训很多,某一个省,一个地方,这个虽然是小地方,却是来受证十五位。现在知道的,经常都负起了,慈济人对当地的付出,剩下三位,剩下五分之一。受证是受证完了,但是受证完,他也会消失掉,真诚投入,为当地苦难人付出,剩下三个。可见,可以很资深,还是仍在慈济之中,锲而不舍一直投入、一直做,这是很不简单。所以我们要互相珍惜,互相疼爱法亲。所以人生,我们要很用心。
菩萨,为什么有办法这样来来回回,这么的辛苦还不停歇呢?
「欢喜地菩萨,修行初地法门」。意思就是,你要修行,要从菩萨的精神开始,菩萨的精神就是不畏苦。这种不畏苦,还很欢喜,这叫做菩萨初地,菩萨修行从初地法门进来。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慈济人,「你们幸福哦」,其实是很累、很辛苦。互相说「幸福哦」,幸福就是在说「辛苦啊」。但是,这个「幸福哦」,很有默契的,「哎呀,美满啊」,回答的:「美满啊!」意思就是:虽然是很辛苦,终于这件事情能够完全,有结果了。所以叫做「美满」了。付出很辛苦,但是,总是完成一件事情。
所以,慈济人对答:「幸福哦」,「美满啊」。这已经就是菩萨入法门了,已经入菩萨的法门,「成大功德」了,因为他欢喜。虽然很辛苦,他欢喜,欢喜在所作已办,「美满啊」,「该要为他清扫的都扫好了」。虽然很累,不过完成了,所以「美满啊」。幸福美满,这已经是「成大功德」了。「布施周遍给孤寡」,贫苦的人,想想看,我们所做的就是布施;「布」就是普遍,「施」就是给,普遍付出,所以叫做「周遍」。我们所帮助的就是孤老无依,或者是寡妇孤儿,很多很多种类;家庭,常常看到单亲妈妈,很辛苦啊!我们要如何去帮助她一下?常常看到贫病孤老,老人家身边都没有人,一个人生病了,无人照顾等等,慈济人只要走得到就做得到。这不就是,现在所说的「长照」吗?常常去关心他,常常去照顾他,这叫做「菩萨智同佛智」。
我们要学佛,像这样,能够体会众生,苦众生的苦,这种佛陀所教的菩萨法,我们做到了,所以「菩萨智同佛智」。佛想要这样做,我们做到了,尤其是「彻见大道」。早上(课诵)都有「三皈依」,「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就是能够在人群中,将人人带好,对正的佛法。
人人都有自性三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虽然还没有出家,「自性僧」就是心地清净,无贪欲,这叫做自性僧。戒、定、慧,这在家人都守得到、做得到;诚、正、信、实,这些都做得到,等同修行、出家。所以,我们每天早上在三皈依,我们难道不就是要入人群中去吗?我们去统理大众;大众苦难者,他们孤老无依、无所依靠,我们去让他们依靠,我们去帮助他们,这就已经入人众中,入人群了。我们一切的烦恼,我们看得开、不计较。「三轮体空」,做过了,无所求,「感恩哦」。心解脱,很欢喜,因为对方已经,困难我们替他解决了,喜众生平安,我们就是欢喜了,这叫做「菩萨智同佛智」。菩萨与佛的智慧一样,已经「彻见大道」了,「入智慧海,尽佛境智」。
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说「转识成智」,将我们日常所缘这些境界,还是成为智慧,转识成智。我们将六根、六尘去缘的意识,将它转成「妙观察智」。我们对这些物质没有贪欲,对我们该做的付出没有贪名,我们不为权、不为利、不为名,这样在付出,声声感恩,心,内心欢喜,这就是「妙观察智」;做得到,我们才有办法「平等性智」,我们才有办法入「大圆镜智」。所以我们一段一段,已经这样做到了,所以好好用心,在「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就是入那个境界的智慧。所以,「入智慧海,尽佛境智」,就是「大圆镜智」了。「而得法喜」,这样我们自然看到众生得救了,我们欢喜了。
就像缅甸,二00八年我们去帮助他们,那个大水灾。一些贫农,我们帮助,让他们度过这样的难关,发放给他们的稻种,他们认真耕耘,能够还清债务,养育孩子;现在好几个都大学毕业了,学士帽带在头上,拍出来的相片,总是感恩,若不是一点点的帮助,若不是改变他们的生活,没有负债,还能够储蓄,还能够养育孩子,让孩子成为大学毕业,各有很好的工作去做。这我们难道不欢喜吗?
「哦,很欢喜!」「是在欢喜什么,那又不是你的孩子!」不是。不是,心才没有挂碍,但是随喜才是功德。他们能够这样过来,这就是佛智。「而得法喜」,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够常常欢喜,很欢喜,「登菩萨欢喜(初)地」。这就是我们随喜功德。所要做的,就是我们菩萨在人间,随着佛陀的教化,教菩萨法。我们是慈济宗门,你好好真正用很诚恳的心,愿意付出你的爱,你也会很欢喜。那种欢喜,所以一直延续下来,随喜功德。
众生类是很多种,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很多种的生物,皆有佛性。有知觉,牠有:「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我们众生,我们现在学佛法,我们看人做好事,我们全都很欢喜,不只是看人做对人的善事,我们连所有、所有的生命体,都要包括在内,不论是什么生类,我们都要疼惜、要爱护。我们这个生类种,只要在有情界,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包括人类,包括有六欲天,这全都是天人享受,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而若在我们人类呢?人类也有人类的天堂,人类有人类的阿修罗,人类的天堂,他都不用烦恼东西,生活得很享受,就是这样过。有的是很有头脑,想入非非,这样的人也不少,想一大堆,又事不成,也有。而也有「世间的事情关我什么事?」很冰冷、自封,他不管人间事,不去想什么事。
「非有想」,非有想不是不想,但是想得很细腻,却是事情做不到;或者是有想,想到如何去反驳。这都不正确的,世间就是也有这样的人,非无想。这非有想、非无想,都是在人间中,所有这样的人类、这样的心态。不论他什么心态,最重要我们要知道,世间生命类森罗万象,所以「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只要在众生类,尤其是人类,要求福;我要照顾这些,我爱他们,但是我要求福,有求福,随其所欲。或者是有人要来求我,我已经在造福了,有人来求我,什么样的,我都愿意付出,「随其所欲娱乐之具」,我都给他们,「皆给与之」。就是都这样随众生的欢喜,这样就付出了,也有这样的人;疼惜众生,有求必应,有这样的人。这是这段经文。我们若这样经文过了,可能大家不清楚,以为是说到非想非非想天去。其实人间就有这样的人类思想观念,这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
接下来这段经文说:「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
众生一一,提供出来的东西很多。「阎浮提」,阎浮提也就是我们的世间,一个名称叫做「娑婆堪忍」,一个名称叫做「阎浮提」。因为这颗地球有一棵大树王,这棵大树很大很大,太阳一照,这棵大树能够庇荫很多,那个荫可以庇荫出来。太阳已经过了,月出来了,那个反射的影在月的里面,也会反射出来。就是地球若与月球,刚好相向的时候,十五月圆的时候,好好地看,在那月上面很清楚,好像有一棵树在那里,这是阎浮提树的影子。所以世间也可以称为「阎浮提」,这就是娑婆世界里。而娑婆世界 阎浮提又是在哪里?南瞻部洲。
在须弥山,它周围有四大洲,我们也不是在东胜神洲,也不是北俱庐洲,也不是在西牛货洲,我们是在南瞻部洲,这个人群的世界。
这阎浮提充满了「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很多「珍玩之具」。就是有这七宝在。
我们人间真的很富有,在佛经形容的,「一香一华」,当我们有利用的时候,我们要供佛的香、花、灯、衣,「乃至园林饮食」,这都可以供养,这就是生活最需要的。
这园区有花草,佛陀的时代,园区有灯,有人提供油来点灯,有人布施衣服。「乃至园林饮食」,大片的园,就像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来供养这片园林。佛陀常常在那个地方讲经,这就是大片的林。佛陀在那里住,僧众在那里住,大家的供养,这也是很重要。所以亟需要的奉献就是宝,人用得到的都是宝。所以,「皆为众生普发大愿」。愿意付出,愿意僧团需要为僧团布施,一般苦难人需要也愿意付出,这种愿力,他就是很欢喜、甘愿去做。所以「又于所见一切境界,皆为众生普发大愿」。大家,这不能少数人做而已,大家见善随喜,彼此来呼吁,这样自然就一段一段,能够好好用心去付出。要人群,人多才能够,普及在需要众生之中。
所以,七宝塔,「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见宝品曰」,这在〈见宝塔品〉时,「尔时佛前有七宝塔」。大家都还记得,「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又曰: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过去诸佛所护念的,就是《法华经》,你现在为大众说。这也是过去佛来赞叹现前佛,来为现前的佛作证,所以宝塔出现了。
多宝佛从塔中,从空中,这个塔浮现在空中,这样出大音声来赞叹、见证。哪怕他成佛了,也遗憾着,他《法华经》没有说到,所以他发愿,到处有说《法华经》的地方,宝塔一定现前。
各位,这就是佛佛道同。但是还未尽到,多宝佛还是自叹,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到。过去诸佛,全都是讲完《法华经》,但是多宝佛,他就是这个心愿还未完成,但是他到处有讲《法华经》,他一定现前随喜见证,这就是可见,《法华经》对于修行者最重要。
各位,用爱、用心,听法最重要,我们就是要把握时间。时间没有那么长,我们只能够当下快速,做佛所教菩萨法。菩萨的行动,我们有做到,少数人做不起,多数人来共同会合来做。这不是做不到,也可以成就诸大功德,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