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29 12:55   美国  

偈文:

◎见宝塔品叙多宝佛听经现身,复明一乘境中过去佛果;本品叙世尊因往劫精勤道法成佛。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辗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

◎「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释义:◎古昔有佛住世,无人请佛说法,即便取入涅盘,因缺诸说法缘。如是经中多宝佛塔从地涌出,灵山为法见证释尊说是妙法。

◎〈见宝塔品〉:「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见宝塔品〉:「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见宝塔品〉:「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

◎〈见宝塔品〉: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最初一人,于法会闻,辗转传至第五十人。

◎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举最后人所得功德,以后望前,初人倍增,故云复胜不可得比。

◎是此最初者之功德,皆余人功德之所从出,故其福无可得比。

◎盖一人、一时之法会随喜,一偈、一句之随喜演说,其发端虽微,而往往能唤起夙具智根之人。

◎由闻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证果,诸佛诸祖丰盛伟大之佛事业,盖莫不肇基于是。故一人、一言之佛法功德,实非可以限量计也。

【经文讲解】

见宝塔品叙多宝佛听经现身,复明一乘境中过去佛果;本品叙世尊因往劫精勤道法成佛。

大家用心体会它,多了解。记得多宝佛塔那个时候,我们之前已经,多宝佛塔涌现在灵鹫山,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叙述,多宝佛他远从东方,而来到灵鹫山听经,甚至现他的全身在塔中。大家若能够再回忆,当时这段经文所表达的,过去佛来赞叹现在佛,成就现在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大家若还记得,这段文就是很丰富的含义。在那当中,不只是体会到过去佛如何修行,那个时代,以及愿未了,发这个愿,随喜。任何一个道场讲说《法华经》,多宝佛一定到现场来听,来证明这部经所说的妙法。

所以,除了其中有因缘,还又「复明」,其中又再含着,这部经一实乘的境中。过去佛果,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所讲说这部经,它是一乘,一乘境其中境界所包含的道理,还有过去佛已经成佛那个内涵,在这经中已经为我们表达出来。所以,叙述世尊因往劫,世尊开始如何发心,时间很长在过去。这我们常常都在说,「往劫」就是无量无数劫前,那时候开始发这一念心,这颗种子一直一直到现在成佛。释迦牟尼佛他的精勤道法,这样成佛的。所以学佛、要成佛不是很简单,一定要保持着我们初发心,还得要身体力行。这身体力行无法去计算数量,所以我们要很体会了解。

而多宝佛塔是什么因缘涌现呢?就先来了解多宝佛。

古昔有佛住世,无人请佛说法,即便取入涅盘,因缺诸说法缘,如是经中,多宝佛塔从地涌出,灵山为法见证,释尊说是妙法。

「古昔有佛住世」,也是无法计算之前,所以称为「古昔」。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往古,很长久的时间,「有佛住世,无人请佛说法,即便取入涅盘,因缺诸说法缘」。这就知道那个时代,同样多宝佛成佛住世;成佛住世,就是缺了众生好乐佛法,来请佛说法的因缘。佛既成佛了,这个法既然没有人尊重,也没有人想要殷勤来请法。所以说起来,我们现在回顾,那时候佛陀一直在赞叹、赞叹,《妙法莲华经》有一乘实法,赞叹到最高峰的时候,五千人退席。舍利弗他听佛这样一直赞叹《法华经》之妙,舍利弗从众中起,请佛来讲说《妙法莲华经》,它到底含什么样的法,佛陀这么用心护念、赞叹,一请、再请、三请,佛陀就这样说:「汝已三请,我岂得不说。」开始答应要说,在法会中,人站起来,五千人退席。大家还记得,这过去都有解释过了。

我们现在都知道,灵山道场有多大,那个时代有多少人,人口有多少,灵山那个距离。道场不大,怎么有这么多人?这在那段经文,也是用很长的时间,来解释五千人的意思,这所含的法都是很丰富。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要很感恩舍利弗,来为我们后世的人请法,这我们要很感恩。若不是舍利弗这样来请法,佛陀赞叹之后没有因缘,没有人请法,那就是说过就完了。就是因为有人这样请法,开始就说《法华经》。这样这么长,佛陀说起了《法华经》它所重要,开出了本迹二门,从「迹门」开始。现在我们所说的是「本门」。

所以说法很辛苦,若没有因缘来契合,也无法说法;而有因缘,闻法的人多,但是说法的人,种种的因缘欠缺,也是没有办法。所以,「古昔有佛住世,无人请佛说法」,这也就是多宝佛的一大遗憾。所以他就「即便取入涅盘」,因为缺了诸说法的法缘。但是多宝佛,这是他心愿所未了,所以他入涅盘的时候,他就有一个心愿:哪一个地方,有人讲说《法华经》,他、宝塔,他的全身舍利进去在宝塔中,将来将宝塔与全身,会现在法会道场。就像〈见宝塔品〉,那段经文的叙述。

所以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了,这是满多宝佛的心愿。哪个地方,只要有人讲《法华经》,有佛在世,所讲《法华经》的地方,他的宝塔一定会现前涌出,那就是要为说法来作见证,所以他(与)宝塔涌出。涌出在哪里呢?灵山,就是灵鹫山。佛陀已经所有因缘完成了,法会道场也很盛况,听经的人很认真。在灵山会中,那时多宝佛塔,突然从地涌现出来,这就是要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来作见证。现在的佛所讲的法是真实妙法,是佛佛道同的真理。这是多宝佛现在灵鹫山见证的目标,见证着释迦佛所说的妙法,就是讲这部经的妙法。

所以那时,「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应该这段经文大家还记得,这是在经文中这样说:「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佛所护念」,就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就是所护念的,包括多宝佛。虽然他没有那个因缘,为那个时代的世间人说《法华经》,但是他的内心,还是护念着这《法华经》,教菩萨法,这佛佛道同的本怀,所以这就是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开始向大众说了,所以他现身赞叹。

所以这个法,「如是,如是!」,是真正,释迦佛所说的法是真实,就是这样。前面的「如是」是真实,下面的「如是」,确实就像现在释迦佛所说的法。这是多宝佛,佛塔现前,从塔中出大音声向大众说,证明佛所说的法是真实,是诸佛所护念,还要再赞叹、证明,释迦佛您所说的真实,就是这样,这是真实法。佛佛都是这样说的法。

再回过头来是释迦佛,为大乐说菩萨说。

那当中佛陀一直向大乐说菩萨,希望他能够用他的乐说法,听法之后,他能够用他的口才,他表达的方式入大众中去说法。所以那时候,佛陀一直一直期待,大乐说菩萨能够体会。现在多宝佛塔已经从地涌出,作为见证了,所以释迦佛就会再向大乐说,特别呼唤着大乐说菩萨。因为这是契机者,佛陀向他说话,其实是向大众中说话,大乐说来代表,说:「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就是释迦佛称呼一位菩萨,来告诉他:「这宝塔里面,这个音声就是有佛。」

这佛,这尊佛是,「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就是那个时代有一尊佛,就是名叫做多宝佛;他的名叫做多宝,就是多宝佛。「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他生生世世在行菩萨道。就是都发这样的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

善哉、善哉!就是确实是这样,很好很好的法。这是多宝佛,他还未成佛之前行菩萨道的愿。

尤其是多宝佛住世,很遗憾,他成佛了,竟然没有人请法,完成说《法华经》,所以加强了他这个心愿。哪一个地方,有讲《法华经》的地方,他,多宝佛就连宝塔一起,涌现在任何一个成佛、说法的道场去作见证。这是释迦佛,特别要向大众来说话,举出了大乐说为代表。这彼佛之间,古佛赞叹现在佛,现在佛感恩过去的佛,叙说过去佛,也是用很长的时间修行,也是发这样,要完成《法华经》的愿。所以过去虽然有这样的缺陷,却是每一尊佛说法的道场,他(多宝佛)就要来作见证。这是用这样过去的因缘,释迦牟尼佛表达感恩心,所以向大乐说菩萨这样说。回过头来,现在就来说,释迦佛讲《法华经》。

前面的经文这样说:「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辗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

就是讲《法华经》要听进去,一代再一代,代代相传到第五十代。那个人,第五十代那个人,还是闻《法华经》,还是很正统,这样不断不断延续下去,辗转闻《法华经》,还是赞叹、随喜,很正确的正法的证明。就像多宝佛,涌现在释迦佛的道场,来证明这尊佛所讲说的妙法是真实,佛佛道同。类似这样,释迦佛讲经之后,一代一代要好好用心,没有偏差,听进去。就是这样,知,如是知、如是识、如是行,知、识、行,这样继续一直下去,能够传到五十代。这样随喜功德,哪怕是第五十代,还是听人在讲《法华经》,他还是随喜功德赞叹,就像多宝佛,来随喜释迦牟尼佛的道场,这样在赞叹一样。所以,「尚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功德很大,就是随喜功德很大。

下面接下来这段经文,又是这样说:「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阿僧祇」就是无量,若「阿僧祇劫」就是长时间,若只是说「阿僧祇」,那就是无量;无量的长时间,无量开阔的空间,无量无数的人间,这就是见闻随喜功德,能够得到这么多,不可说,「不可得比」。不可说、不可说,「不可得比」,无法去讲说。这个《法华经》讲说,听、能说没有偏差,能传。尤其是第一个,何况最初于法会中闻而随喜,到五十人能够这样随喜,不简单。何况佛在世那个时候听经、说法、传法,一直传,传到第五十代,这种真的是功德复胜,还再加倍。这种说法,从最初说法来到五十人,功德都是很大,而且最后还能够这么的精准,来将法这样流传下去。

所以这个地方再解释,「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

最初的法会,佛陀说法的时代,那个时代,从这样传下去,在那个法会中真实闻法,这样开始辗转。传法是很不容易,一直告诉大家,在阿难还在的时候,法就会走样了,就会偏差,要如何能够很精实、精准,这样一直一直传下来,到第五十代呢?实在是很不简单。若能够这样,「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最初于法会中,闻而随喜,那个福超越,实在是无量无边,时间长、空间大、人间多,能够精准无差这样说下去,真的是「不可得比」,无法来比量。所以现在就说,最后这个人所得的功德。「以后」,就是以后面来看前面。所以「以后望前」,从后面的人再回过头看前面,前面那个最初的第一人,是如何传?若后面的人,能够将它对得很精、很准,这是很不简单。因为维护正法,这样一代一代一直传下去,就像我们在走路,后面的人看前面,「啊,不简单!」我能够在最后面看到前面去,每一个脚步,都是那么地对准在走,这么的整齐,也是很赞叹。所以后面这个人的脚步,与前面那个人的脚步,都是对准的脚步。所以就是这样,这就是这样在叙述,最后与最初的人的功德。

从这样再说后面,同样,其他的人都是这样很对准。所以一个传一个,愈传愈多。一个队伍不是只有一列,很多列,一条一条,总是从前、后,第二队伍、第三队伍,一直一直,每一个队就是这样很整齐下来,譬如就像这样。所以,「皆余人功德之所从出」,不是一队这样传下去,第二列、第二队,也是同样这样传,同时传同一个法,很对准。这功德「皆余人功德之所(从)出」,不是前面一个人,前面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就是这样一直排下去,后面每一个人、每一个人,这样一直跟,全都很整齐,所以叫做「皆余人功德之所(从)出」。不是一个人的功德,是这么多人同一个心志、同一个方法去行在人间,菩萨法,这很多人功德所出。所以,「故其福无可得比」。一个人若将法传得准,人人的法没有异样,这样同一个法传遍了很多的人。所以因为这样,「其福无可得比」,这个福就很大。

「盖一人、一时之法会随喜」。若在这个法会中,人人互相随喜,「一偈、一句随喜演说」,大家听的都是同样的法,而且心的方向都一样;一句话,大家的理解,都是很精、很实、很准,这样的法,人人都是随喜演说。大家都同一个心志、同一个方向,知、识、行平齐。若能够这样,随喜演说,行你所说、说你所行,这就是从闻法中这样传下来。如是闻、如是说、如是传,大家都同样是这样,说我们所听,行我们所说,说我们所做,这全都是这样一系列,这叫做菩萨法入人群。所以闻一偈、一句,照这个方法传、照这个方法去做,所以叫做「一偈、一句随喜演说」。我们演说,同时我们要传,传就是要身体力行。

所以,「其发端虽微」。虽然这一大群人,是由一个人开始这样传,虽然一个,但是这么多人共同实行这个法。就像佛陀他一个人说法,这个法同时那么多人听,那么多人听佛说法,将这个法很对准,人人再传出去,人人又无数人所受的法。所以这种传法,一偈、一句随喜。「发端虽微」,我们都是由一个人开始,那个「一个人」,能够传遍很多人。这时候很多,我们慈济人听了之后,大家都会再分享;有时候集众分享,有时候在读书会的时候来分享,这全都是听了之后,随喜再演说。这个人若是传得真、说得正,这叫做一个开始将法这样传,这就是功德。所以,「而往往能唤起,宿具智根之人」。因为你这样不断传,让很多人能够「哦,了解,原来法就是这样」。对佛法,虽然全都不懂,因为有人将佛法这样传得正确,再给更多人,不知道的人了解。这个了解启发他智慧善根,这样的人也不少,还是很多,所以知道传法功德有多大。所以,「由闻起信」。

「由闻起信」,因为听,所以他很清楚了解,很相信。所以深信解行,很深信了解,身体力行。所以,由信而生解,由解而起行,这就是要从听法来,由行而证果。因为我们有在身体力行,心地风光走过来,我们都很清楚。从起步走,一直到真正这些境界,我走过了,我很扎实、很踏实,我已经都了解。这就像在描述四果罗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个境界一段一段过来,这就是要听法要精准。「由闻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所以由行就证果,我们就是要这样,照这个次序走。菩萨在人间,不就是接触了苦难人,体会了「苦、集、灭、道」,这个四谛法了解,同样的道理。

所以,诸佛以及历代传法的祖师,那个法都是很丰富、很盛大,所以那个法,真的是很盛、很伟大的一个法。佛陀所说的法,起因在佛的觉悟,能够将这个法这样传遍了,实在是不可思议,非常的丰盛伟大。要如何将佛所做过,过去无量劫修来人间事;每一代他就是入人群,入人群去度众生的事业,就是这样不断延续。到我们现在,我们还是同样要如法,从信解、力行这样过来,大家都能够这样,「莫不肇基于」,是由一个人开始,将这个基础将它打稳。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故一人、一言,之佛法功德,实非可以限量」。我们就知道,只要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真实的一句话,这种佛法一偈、一句,我们都很透彻,清楚了解、信受奉行,这样过来,应该佛法功德,真的不是有办法去将它限量。因为它利益人很多,让人转变人生种种烦恼,解除了这个烦恼迷茫,导正他的人生。这是很重要。所以,正法传世要从信解、随喜,随喜、信解,这互动,彼此之间就是功德无量,因为能够成就,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法能够更普遍去传,传普遍去入群;入群,人人身体力行,才真的能够体会。大家若了解了,法在人间就能够昌盛起来,这是一股伟大的志业。所以,这就是在做佛事,这就是我们人人,应该要承担的志业。所以,本分事是我们的志业,所以我们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