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7 07:54
美国
偈文:
◎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证悟一乘菩提大觉,是为极妙真实法轮。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辗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今得于道果。」
释义:
◎《无量义经》曰:「善男子!我在菩提道场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开经,谓法华以前未显真实。非说二乘作佛(是迹门法华),如来久远已成(是本门法华),非之前所说为方便假说,而是应众生机投以圆教无殊。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见彼前人,年衰发白,面皱形枯,牙齿疎脱,处世非久,死时将至。
◎我今应当教,今得于道果:
静思惟正法长住世间,以持正觉法,自修应当教人,令修得道。
【经文讲解】
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证悟一乘菩提大觉,是为极妙真实法轮。
我们要用心,听,我们修行,而我们所要修的是中道。中道,我们常常说假观、空观、中观,或者是说假谛、空谛、中谛,道理也就是说,我们修是方便的假法吗?或者叫做实?是空法吗?是假法吗?我们要很了解,既不是假也不是空,我们所想要修的是中道法。是啊,世间是假,一假,是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假相而已。人,都叫做人,人,张三、李四,我们若叫人家:「人啊,人。」人人都是人,如何分别呢?所以我们就要借名来叫人,那个人他就会认「真」,这个名字叫出来就是他。所以人是真,但这名是假。但是,人是真的吗?因为什么时候,才是真的这个人呢?「张三,张三是婴儿呢!」「张三,不是哦,是老人。」就某某人,他几十年(前)看到是婴儿,但是我看到的现在他是老了。在这几十年是老,还是少?这是中间时间。
在这个时间,经过了时间的过程,所以那就是年轻,是孩童、是中年、是老年,各个阶段都不同。
所以「张三、李四」是一个名;
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个过程都是不定相。
既不定的相,到底这个张三或者是李四,是定在哪里?
就是没有定相,到头来,老的后面还一字,「死」。
既然是老、病、死,假借名字;
一个人假借着名字,「我是某某人」。
在这个时间中,什么时,不知道,是要在婴儿时就去世呢?
或者是少年时呢?
或者是老来时?
时,我们不知道,总是这个身体大限到了,它就没有了。
这全都是在世间的假相,我们要在这里再探讨什么呢?
大自然的法则要探讨什么?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过程,我们是这样迷茫中过这一世吗?
或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遇到了佛法,佛法让我们了解,在这个生命中,我们清楚了一项,有我们生命永恒的一条路,那就是「实相之观」。
这个实相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实相。
你若没有假借这个名在人间,自古以来,即使是佛他也有他的名,小时候叫做「悉达多」,到了成佛,人人称为「佛」;
佛陀、世尊。
这是人生的过程,总是有一个名称。
而我们是借这个名称,同样还在自然的法则之中。
看,佛陀称为佛,佛是他与天地宇宙真理,合而为一,他生命中的觉悟,天地万物没有一项他不知道,全都了解,所以慧命,在慧命成长了。
慧命原来本来就有,所以他发觉了慧命,叫做「成佛」。
成佛,慧命不生不灭,这就是我们想要认识的,「中道 实相」。
我们这辈子,我们若没有来认识它,没有好好用心来了解,同样,生命就是这样空过,这样结束。利用这个「假」,假名,甚至在时间的过程中,自然法则,不论我们是经过少年、中年,我们发现到这是真理,我们要赶快来探讨,中道是如何走?中道的风光是长得怎样?实相,我们若体会到实相,实相的境界又是如何?唯有佛他体悟到了,唯有佛走过了中道路,体悟了真实,所以他能够在真实境中观察,观察天地万物。这些道理要来应众生根机逗教,这唯有佛,能够中道实相这样了解。
而现在,佛,就是我们要追求精神理想,法留在人间,这叫做法身还在人间,我们所要追求就是这个真理。
佛陀他了解,如何了解呢?
修行的过程,「摧灭无明烦恼之业」。
因为还未修行以前,就是我们现在,我们修行很微,一直没什么很大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那就是我们还是无明,我们还是烦恼,我们无明要摧灭,我们要赶快将它摒除掉,这个无明,人人还是在这样,人间人我是非、生死迷茫中,还是在这样的环境里。
所以我们要如何摧灭掉无明?
这就是我们修行开始要用功。
用功很重要,日常的生活,人、事、物,无明就像海浪一波一波来,你们对人、对事,动不动就是让我们烦恼,不是烦恼,便是生气,要不然就是贪着,再不然就是爱与恨与瞋,在那个地方搅,扭绞着,这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这就是叫做无明。起心动念这都无明,累积着一层再一层无明。无明就惹起烦恼,无明一起,放下谈何容易!因为这个无明,还又再制造在烦恼之中。这种摧灭不了、放不下,这就成为烦恼,就是我们的阴影还在,所以真如本性无法显现出来,道理还是很蒙,盖住了,不清楚;东西就是看不真,道理就是无法清明。这就是无明,这叫做烦恼。
我们要如何来摧灭无明?
要如何消除烦恼的业?
唯有就是,「证悟一乘菩提大觉」。
佛陀用中道,用中道、实相,他了解这条道、路,来教我们走;
在走,凡夫开始在修道。
我们的进步,看我们用功,有的人根机很利,听,全都了解;
有人根机很钝,闻千改一,很辛苦。
所以要教我们,这么多的无明、这么多的烦恼、这么多的法要让你去对治,到底你有没有用法对治?
若有,自然证悟。
我们若有对治,对治一项,我们了解一项。
所以,了解;
不只是了解而已,体会了;
不只是体会,从体会中产生智慧。
同样一件事情,你看的就是这样,我看的,不是哦,这其中还有含着,其它的道理存在。
「这件事情不用担忧。
」「这件事情你要很注意哦!
」看法不同。
这小彻小悟的人,「哦!
我知道了,就是这样」。
大彻大悟的人,「哦!
不是这样而已。
虽然是这个方向,但是这个方向还有很深、很远、很长要走的道理,不可疏忽,要注意」。
这就是证悟。
「证悟一乘」,这条路不可偏差,你若差毫厘,你就失千里了。
这修行的过程,就是当中有无明,我们知道中道实法是这样,但是我们当中这个无明,我们要很注意。无明烦恼克服得过,能够证悟,体会到一实乘法,但是法,我们是知道,方向呢?我们若差一点点,我们就又偏掉。修行的困难就是在这里,将自己定不下来,所以容易偏差,就容易执着。这个偏差、执着,毫厘就这样过了。所以,「菩提大觉」,我们要真正证得菩提大觉,那还有一段路。我们若能够摧灭烦恼,摧灭无明,烦恼的业若去除了,才有办法证「一乘菩提大觉」。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这里。
所以,「是为极妙真实法轮」。法轮要转,我们一定要「证悟一乘菩提大觉」。
我们能够得以成就,这才是真正极妙,最微妙的法。
佛陀将芸芸凡夫的人、事、物相,从他的内心完全去除,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整个浓缩。
他要应用自如,要向众生说法容易,要知道道理方向如何走,随时他就能够为我们说法,让我们能够了解。
但是佛陀是能够,很快让我们了解,我们凡夫是不是能够,很快接受、体会到呢?
这就是要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体会到极妙真实的法。
我们若体会得到,才有办法转法轮。
所以《法华经》那段经文,开始说要传法。你听经,听进去要去理解;理解之后,你要再去为人讲法;你为人讲,说法,你就要再传。你会传法,你还又打开你的心门,不是只有你说的法,还有人说,有人体会的法是很好,大乘法。你若遇到这样,能够再叫人去听,介绍人去听,一段一段的经文,任何人在解说,你都要随喜,你都要去成就人家,让人家去听。这一代的当中,横的是一大片,我能够了解、我能够说,我也能够传。除我之外,人人都一样这样去传,一代过一代,这叫做无私。真正觉悟,天空有多大,宇宙有多大,我们觉悟体会道理,也得要有多寛,这叫做「心包太虚」。我们的心若只是单独有我,这不算长情有情天。
「大爱(共伴)有情天」,不是这样告诉大家吗?我们就是要人人相伴,你有得到法,还得要传给他人,人人相伴。
所以大爱要来铺路,长情要伴有情天。
这大爱长情,不就是天地宇宙间这么的开阔,缺你一个不行,缺我一个也不行,彼此之间「大我」才能够成道。
要不然,有你、我的分别,这个无明还是存在,这种烦恼的业力还是存在。
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修行,不是仅仅独善其身,我自己修行而已。
中道、实相,这全都是要了解,打开心胸,人人来成就。
佛法是广无边际,体悟道理,要大我共成,所以这样才能够「证悟一乘」,才是天下祥和的大福。
我们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真理的源头,我们这时候,人人向着源头来乞法。就像那支蜡烛点燃了,人人的蜡烛来点,这样这个空间,才是真正明亮的空间。烛火一支点燃起来,尽形寿,就是点到完,但是多少蜡烛会来点出去?它没有挂碍,只要能够很多很多蜡烛点出去,那就是大明亮的空间。
所以道理本源,人人寻找的就是同样这个道理。
我们都不用怕:
我若知道的道理说给你知道,而你知道是不是分摊我知道的?
是不是这样呢?
绝对不是。
所以我们法就是要传,一传一不断传,这就是我们现在在说的见闻随喜;
广传法,从横的、从直的。
我们这样直的,时间很长来说,经过五十人,五十人是很长久。
所以,我们若能够宽,长的时间,好好看准中道,能够了解实相,如何来证悟,拨开无明,认识菩提大觉,这叫做实、妙,修行,我们才有办法转法轮。
所以《无量义经》这段文就是这样说,「善男子!
我在菩提道场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描述,佛陀他描述他成佛以前,他要经过了六年的时间,过去的参访不说。
现在将心归纳下来,用六年的时间坐在菩提树下,在那个地方好好思惟。
他入这个思惟的境界中,慢慢,慢慢在天地之间,他去觉悟了。
到底这六年在这个大自然间,佛陀是如何觉悟?
我们要来了解这个境界,还差很远,他所了觉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佛陀所觉悟的境界了。
所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这就是佛陀对于众生所要付出,那个真理要教育。
所以佛陀成佛之后,开始用他觉悟心灵的境界来看。看,道理是这么清楚,众生人人皆有佛性。每一个人就是有佛性啊,是为何迷了?迷得这么苦啊!受苦难的,因缘,到底如何去造作这个因缘,变成了由不得自己的苦?这些众生已经烦恼重重了,无明这么的多。我所得的法要对这些人说,很难、很难,因为烦恼无明已经太多了,如尘沙,那个惑重重。一个这么好的法,要如何去对应,尘沙无明这些众生呢?所以说「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他一时要对这些人说,很难、很难。
「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因为这些众生烦恼已经多了,人人将要追求的真理,他的性、他所欲追求的,实在都不同。所以,「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所以佛陀考虑起来,因为众生的欲都不同,所以要应用种种方法,来为这些不同,追求不同的众生,来为他们说法。所以用「种种说法」,那是叫做什么?就是叫做「方便法」,用方便的力量来度化众生。这是佛陀觉悟之后,他来观机:我有这么的好,觉悟到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但是要这样告诉他们,他们都听不懂,我就要设方便法。所以用「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这四十余年是几年?四十二年。他为了要让这些众生,他们所要追求的欲念,所要追求的道理,他就要应机逗教,用四十二年的时间方便法,告诉他们,苦啊!苦,众生万般都是苦。
(二0一八年)听胡光中,胡居士说土耳其有一群人,很大群,他们从叙利亚千辛万苦,这样血淋淋逃来到土耳其。这些人受的是真实感受的苦,而这些人的苦,是不是能用一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呢?世间的人要帮助人,也不是同时的时间,同时的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有的孩子要读书,光是一个读书,是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读书能够得以稳定?几千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背景,有的人逃难是全家人安全出来,有的人逃难是减损了几个;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是逃出去散掉了呢?或者是往生了?长短时间。这是不是苦呢?听到最后这都是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苦难,这叫做「集」。而这些集来的苦,这是一个道理,什么道理?众生贪、瞋、痴、慢、疑所造成的。你造成这些,集来的烦恼去造业;造业,因果冤冤相报,道理其实是这些。
但是佛陀要用四十多年间,让有缘的人听到,「哦,是这样」,独善其身,赶快来修;
既然了解了有一条路叫做修行,我要赶快把握这条路赶快来修行,但是独善其身。
佛陀让这些人,既知道「苦、集、灭、道」,知道要修行,赶快转一个方向,时间已不多了,要用一乘法,一乘极妙法。
让大家能够知道,道理不是只有你个人的道理,你个人修行的,真正的道理就是与天下众生共同。
就像我们在呼吸,虽然个人呼吸,但是呼吸的空间是这么的辽阔,不是一个人呼吸的空气,是遍满虚空。
要让我们知道生命是共同体,业力也是共同造。
所以修行,一定要净化,不是用什么样的宗教,就能够去解决,绝对是要适应众生的根机。到最后来,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宗教,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入人群,教导众生共同一个爱。这种无私大爱,叫做「清净无染」,清净无染就去掉无明,就能够「摧灭无明」,烦恼的业就不会再继续造。只要你有大爱,无私大爱,自然我们的无明就会被摧灭掉了,自然我们烦恼的业,就不会再一直造下去,这就是进来大乘法之中。我们总是一乘,真正要能够回归到,我们如来的本性,那就是「一乘」。
看看胡光中也好,济晖也好,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救同样的苦难人,他们没有私我的心,就是为大众、为苦难人在付出。
在他们的名词说,是阿拉派遣他们来做事情,是「天使」,而在我们的名词叫做「菩萨」──觉有情人。
我们大家就是要追求一个觉悟,我们来学佛。
所以说起来救人的目标都一样,发大心,无私的大爱都一样,只是名词不同。
大家若能清楚,知道佛陀四十多年未显真实,就是用方便法,要让这些欲,有心欲要追求的人不同,他要用不同的法。
所以,「是故众生得道差别」。
每一个众生所得的道就有差别,所以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前我们也说过了。
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大学,有技术学院种种不同;
你是要进修或者是学功夫,不同。
所以,「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各人修各人的,就是无法一下子就去了解。
《无量义经》为《法华经》之开经,要让人知道《法华经》,终点就是行菩萨道。而起头,你就是在《无量义经》中,世间有多少的苦相,你就要如何去为他们付出,去帮助他们,那个形相都在《无量义经》,道理呢?那就是在《法华经》。所以我们离开形相,就没有理可说了,还是要有这个形相。菩萨道,教菩萨法,最重要的你也要去入人群,同样的道理。所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开经」,「谓法华以前未显真实」,它还未显真实之前,那就是讲《无量义经》。
所以这过去的以前,「非说二乘作佛」。其实前面我们从开始,到〈安乐行品〉,都叫做「迹门」,那个迹门就是一个足迹,如何为你铺路,让你如何走,走过有脚印就是因缘果报,先让你知道。
「如来久远已成是本门」,所以到了〈寿量品〉,不断不断告诉大家,佛的寿命是很长,无量无数,无法去计算,阿僧祇劫。
所以我们若读经还记得,我们应该很清楚,所以这叫做「本门」。
「如来久远已成」,这就是「本门」,不是前面方便法,这是真实法。
本门是真实法,不是前面的迹门,方便,不是。
所以,「而是应众根机,投以圆教」。是众生的根机,要让他能够圆起来,圆满,所以才有前面的方便,那后面很紧凑、很急速,要完成的是真实法。后来的七、八年间,在《法华经》这是真实法,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来体会真实法。所以这前面所说的文,我们知道的,佛陀他要我们能够弘扬佛法,甚至再教我们,自己弘扬佛法还得要闻经随喜,又再随喜功德。这我们开始要知道这些事相,过去的道理要慢慢再拉回来,让大家有这个回忆,要更加了解,要不然挂一漏万就一直过去。
进入经文,前面的经文就是这样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
就是我们开始在法会中听经,这样一直传去。
辗转到第五十,「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
我们传经,若是这样这样一直传去,能够完全没有异样,这就是法,正法没有偏差。
所以这几天一直要让大家反复,那个道理,不是仅仅在字、文之中,是真的要了解内容道理,或者是回忆,这全都是很重要。
要让它经文没有偏差,道理能对准,就是听没有漏掉,还要不断去回忆,不断去思考。
下面这段文,接下来再说: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今得于道果。
」
这段文我们再说。
看,看他,「年衰发白」了,已经年纪老了。
头发也白了,面容也粗了、皱了,形体也是干掉了,油质比较失去,也枯竭了。
好像树,老树也会枯萎的时候。
所以这个枯萎的形象,就是「牙齿疎脱」,牙齿也会掉,这叫做世间人。
我们就是形象,在时间不断不断转变,而这些人,张三、李四,我们刚才说过了,时间同这样一直过,人还是这样最后也是要死。
这就是我们人间这真相、假相。
我们现在所要取的就是中道,利用生死间,生死这当中,我们要把握时间,中道实法要把握这个时间。
所以我们学佛要好好用心,要不然人间、时间、空间,一直一直衰退过去了,我们要很用心。
好好「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所以,佛陀在这个时间内很积极,就是一直思惟,因为年纪大了,佛陀八十岁他就要入灭了。所以年纪大了,他「静思惟」,好好地要一直想,这个正法要如何让它长住世间?「以持正觉法」,长住在世间,人人都能够维持、保持、接受这个正觉。「自修应当教人」。让人人自己自修,人人应当也得要,懂得知道要教人,不是我自修就好,我要赶快教人,要传。这样「令修得道果」,让大家能够修、能够得到道果。
各位,真的是要用心,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在时间,时间若过了,我们跟着老迈了。
从孩子也会到大人,大人也会到中年人,中年人也会到老年人。
所以我们要赶快把握时间,在中道,真实法,我们要赶快好好来用心。
佛陀他在晚年,开始讲《法华经》,就是准备在入灭之时,因为他讲《法华经》,也已经将近八十了,所以他要正思惟,要如何让这个法能够长住人间,甚至要让人人持正觉法,任何一个人能够认同这个法,所以自修还是要再教人,这我们要爱的力量,无私的大爱要好好地守护,所以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324&idx=1&sn=4522239ea5f2a9b2e42604f4132e959c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