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7 07:54   美国  
偈文:
◎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证悟一乘菩提大觉,是为极妙真实法轮。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辗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今得于道果。」
释义:
◎《无量义经》曰:「善男子!我在菩提道场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开经,谓法华以前未显真实。非说二乘作佛(是迹门法华),如来久远已成(是本门法华),非之前所说为方便假说,而是应众生机投以圆教无殊。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见彼前人,年衰发白,面皱形枯,牙齿疎脱,处世非久,死时将至。
◎我今应当教,今得于道果:静思惟正法长住世间,以持正觉法,自修应当教人,令修得道。
【经文讲解】
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证悟一乘菩提大觉,是为极妙真实法轮。
我们要用心,听,我们修行,而我们所要修的是中道。中道,我们常常说假观、空观、中观,或者是说假谛、空谛、中谛,道理也就是说,我们修是方便的假法吗?或者叫做实?是空法吗?是假法吗?我们要很了解,既不是假也不是空,我们所想要修的是中道法。是啊,世间是假,一假,是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假相而已。人,都叫做人,人,张三、李四,我们若叫人家:「人啊,人。」人人都是人,如何分别呢?所以我们就要借名来叫人,那个人他就会认「真」,这个名字叫出来就是他。所以人是真,但这名是假。但是,人是真的吗?因为什么时候,才是真的这个人呢?「张三,张三是婴儿呢!」「张三,不是哦,是老人。」就某某人,他几十年(前)看到是婴儿,但是我看到的现在他是老了。在这几十年是老,还是少?这是中间时间。
在这个时间,经过了时间的过程,所以那就是年轻,是孩童、是中年、是老年,各个阶段都不同。所以「张三、李四」是一个名;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个过程都是不定相。既不定的相,到底这个张三或者是李四,是定在哪里?就是没有定相,到头来,老的后面还一字,「死」。既然是老、病、死,假借名字;一个人假借着名字,「我是某某人」。在这个时间中,什么时,不知道,是要在婴儿时就去世呢?或者是少年时呢?或者是老来时?时,我们不知道,总是这个身体大限到了,它就没有了。
这全都是在世间的假相,我们要在这里再探讨什么呢?大自然的法则要探讨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过程,我们是这样迷茫中过这一世吗?或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遇到了佛法,佛法让我们了解,在这个生命中,我们清楚了一项,有我们生命永恒的一条路,那就是「实相之观」。这个实相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实相。你若没有假借这个名在人间,自古以来,即使是佛他也有他的名,小时候叫做「悉达多」,到了成佛,人人称为「佛」;佛陀、世尊。这是人生的过程,总是有一个名称。而我们是借这个名称,同样还在自然的法则之中。看,佛陀称为佛,佛是他与天地宇宙真理,合而为一,他生命中的觉悟,天地万物没有一项他不知道,全都了解,所以慧命,在慧命成长了。慧命原来本来就有,所以他发觉了慧命,叫做「成佛」。成佛,慧命不生不灭,这就是我们想要认识的,「中道 实相」。
我们这辈子,我们若没有来认识它,没有好好用心来了解,同样,生命就是这样空过,这样结束。利用这个「假」,假名,甚至在时间的过程中,自然法则,不论我们是经过少年、中年,我们发现到这是真理,我们要赶快来探讨,中道是如何走?中道的风光是长得怎样?实相,我们若体会到实相,实相的境界又是如何?唯有佛他体悟到了,唯有佛走过了中道路,体悟了真实,所以他能够在真实境中观察,观察天地万物。这些道理要来应众生根机逗教,这唯有佛,能够中道实相这样了解。
而现在,佛,就是我们要追求精神理想,法留在人间,这叫做法身还在人间,我们所要追求就是这个真理。佛陀他了解,如何了解呢?修行的过程,「摧灭无明烦恼之业」。因为还未修行以前,就是我们现在,我们修行很微,一直没什么很大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还是无明,我们还是烦恼,我们无明要摧灭,我们要赶快将它摒除掉,这个无明,人人还是在这样,人间人我是非、生死迷茫中,还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所以我们要如何摧灭掉无明?这就是我们修行开始要用功。
用功很重要,日常的生活,人、事、物,无明就像海浪一波一波来,你们对人、对事,动不动就是让我们烦恼,不是烦恼,便是生气,要不然就是贪着,再不然就是爱与恨与瞋,在那个地方搅,扭绞着,这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这就是叫做无明。起心动念这都无明,累积着一层再一层无明。无明就惹起烦恼,无明一起,放下谈何容易!因为这个无明,还又再制造在烦恼之中。这种摧灭不了、放不下,这就成为烦恼,就是我们的阴影还在,所以真如本性无法显现出来,道理还是很蒙,盖住了,不清楚;东西就是看不真,道理就是无法清明。这就是无明,这叫做烦恼。
我们要如何来摧灭无明?要如何消除烦恼的业?唯有就是,「证悟一乘菩提大觉」。佛陀用中道,用中道、实相,他了解这条道、路,来教我们走;在走,凡夫开始在修道。我们的进步,看我们用功,有的人根机很利,听,全都了解;有人根机很钝,闻千改一,很辛苦。所以要教我们,这么多的无明、这么多的烦恼、这么多的法要让你去对治,到底你有没有用法对治?若有,自然证悟。我们若有对治,对治一项,我们了解一项。所以,了解;不只是了解而已,体会了;不只是体会,从体会中产生智慧。同样一件事情,你看的就是这样,我看的,不是哦,这其中还有含着,其它的道理存在。「这件事情不用担忧。」「这件事情你要很注意哦!」看法不同。这小彻小悟的人,「哦!我知道了,就是这样」。大彻大悟的人,「哦!不是这样而已。虽然是这个方向,但是这个方向还有很深、很远、很长要走的道理,不可疏忽,要注意」。这就是证悟。「证悟一乘」,这条路不可偏差,你若差毫厘,你就失千里了。
这修行的过程,就是当中有无明,我们知道中道实法是这样,但是我们当中这个无明,我们要很注意。无明烦恼克服得过,能够证悟,体会到一实乘法,但是法,我们是知道,方向呢?我们若差一点点,我们就又偏掉。修行的困难就是在这里,将自己定不下来,所以容易偏差,就容易执着。这个偏差、执着,毫厘就这样过了。所以,「菩提大觉」,我们要真正证得菩提大觉,那还有一段路。我们若能够摧灭烦恼,摧灭无明,烦恼的业若去除了,才有办法证「一乘菩提大觉」。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这里。
所以,「是为极妙真实法轮」。法轮要转,我们一定要「证悟一乘菩提大觉」。我们能够得以成就,这才是真正极妙,最微妙的法。佛陀将芸芸凡夫的人、事、物相,从他的内心完全去除,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整个浓缩。他要应用自如,要向众生说法容易,要知道道理方向如何走,随时他就能够为我们说法,让我们能够了解。但是佛陀是能够,很快让我们了解,我们凡夫是不是能够,很快接受、体会到呢?这就是要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体会到极妙真实的法。我们若体会得到,才有办法转法轮。
所以《法华经》那段经文,开始说要传法。你听经,听进去要去理解;理解之后,你要再去为人讲法;你为人讲,说法,你就要再传。你会传法,你还又打开你的心门,不是只有你说的法,还有人说,有人体会的法是很好,大乘法。你若遇到这样,能够再叫人去听,介绍人去听,一段一段的经文,任何人在解说,你都要随喜,你都要去成就人家,让人家去听。这一代的当中,横的是一大片,我能够了解、我能够说,我也能够传。除我之外,人人都一样这样去传,一代过一代,这叫做无私。真正觉悟,天空有多大,宇宙有多大,我们觉悟体会道理,也得要有多寛,这叫做「心包太虚」。我们的心若只是单独有我,这不算长情有情天。
「大爱(共伴)有情天」,不是这样告诉大家吗?我们就是要人人相伴,你有得到法,还得要传给他人,人人相伴。所以大爱要来铺路,长情要伴有情天。这大爱长情,不就是天地宇宙间这么的开阔,缺你一个不行,缺我一个也不行,彼此之间「大我」才能够成道。要不然,有你、我的分别,这个无明还是存在,这种烦恼的业力还是存在。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修行,不是仅仅独善其身,我自己修行而已。中道、实相,这全都是要了解,打开心胸,人人来成就。佛法是广无边际,体悟道理,要大我共成,所以这样才能够「证悟一乘」,才是天下祥和的大福。
我们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真理的源头,我们这时候,人人向着源头来乞法。就像那支蜡烛点燃了,人人的蜡烛来点,这样这个空间,才是真正明亮的空间。烛火一支点燃起来,尽形寿,就是点到完,但是多少蜡烛会来点出去?它没有挂碍,只要能够很多很多蜡烛点出去,那就是大明亮的空间。
所以道理本源,人人寻找的就是同样这个道理。我们都不用怕:我若知道的道理说给你知道,而你知道是不是分摊我知道的?是不是这样呢?绝对不是。所以我们法就是要传,一传一不断传,这就是我们现在在说的见闻随喜;广传法,从横的、从直的。我们这样直的,时间很长来说,经过五十人,五十人是很长久。所以,我们若能够宽,长的时间,好好看准中道,能够了解实相,如何来证悟,拨开无明,认识菩提大觉,这叫做实、妙,修行,我们才有办法转法轮。
所以《无量义经》这段文就是这样说,「善男子!我在菩提道场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描述,佛陀他描述他成佛以前,他要经过了六年的时间,过去的参访不说。现在将心归纳下来,用六年的时间坐在菩提树下,在那个地方好好思惟。他入这个思惟的境界中,慢慢,慢慢在天地之间,他去觉悟了。到底这六年在这个大自然间,佛陀是如何觉悟?我们要来了解这个境界,还差很远,他所了觉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佛陀所觉悟的境界了。所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这就是佛陀对于众生所要付出,那个真理要教育。
所以佛陀成佛之后,开始用他觉悟心灵的境界来看。看,道理是这么清楚,众生人人皆有佛性。每一个人就是有佛性啊,是为何迷了?迷得这么苦啊!受苦难的,因缘,到底如何去造作这个因缘,变成了由不得自己的苦?这些众生已经烦恼重重了,无明这么的多。我所得的法要对这些人说,很难、很难,因为烦恼无明已经太多了,如尘沙,那个惑重重。一个这么好的法,要如何去对应,尘沙无明这些众生呢?所以说「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他一时要对这些人说,很难、很难。
「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因为这些众生烦恼已经多了,人人将要追求的真理,他的性、他所欲追求的,实在都不同。所以,「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所以佛陀考虑起来,因为众生的欲都不同,所以要应用种种方法,来为这些不同,追求不同的众生,来为他们说法。所以用「种种说法」,那是叫做什么?就是叫做「方便法」,用方便的力量来度化众生。这是佛陀觉悟之后,他来观机:我有这么的好,觉悟到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但是要这样告诉他们,他们都听不懂,我就要设方便法。所以用「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这四十余年是几年?四十二年。他为了要让这些众生,他们所要追求的欲念,所要追求的道理,他就要应机逗教,用四十二年的时间方便法,告诉他们,苦啊!苦,众生万般都是苦。
(二0一八年)听胡光中,胡居士说土耳其有一群人,很大群,他们从叙利亚千辛万苦,这样血淋淋逃来到土耳其。这些人受的是真实感受的苦,而这些人的苦,是不是能用一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呢?世间的人要帮助人,也不是同时的时间,同时的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有的孩子要读书,光是一个读书,是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读书能够得以稳定?几千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背景,有的人逃难是全家人安全出来,有的人逃难是减损了几个;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是逃出去散掉了呢?或者是往生了?长短时间。这是不是苦呢?听到最后这都是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苦难,这叫做「集」。而这些集来的苦,这是一个道理,什么道理?众生贪、瞋、痴、慢、疑所造成的。你造成这些,集来的烦恼去造业;造业,因果冤冤相报,道理其实是这些。
但是佛陀要用四十多年间,让有缘的人听到,「哦,是这样」,独善其身,赶快来修;既然了解了有一条路叫做修行,我要赶快把握这条路赶快来修行,但是独善其身。佛陀让这些人,既知道「苦、集、灭、道」,知道要修行,赶快转一个方向,时间已不多了,要用一乘法,一乘极妙法。让大家能够知道,道理不是只有你个人的道理,你个人修行的,真正的道理就是与天下众生共同。就像我们在呼吸,虽然个人呼吸,但是呼吸的空间是这么的辽阔,不是一个人呼吸的空气,是遍满虚空。要让我们知道生命是共同体,业力也是共同造。
所以修行,一定要净化,不是用什么样的宗教,就能够去解决,绝对是要适应众生的根机。到最后来,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宗教,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入人群,教导众生共同一个爱。这种无私大爱,叫做「清净无染」,清净无染就去掉无明,就能够「摧灭无明」,烦恼的业就不会再继续造。只要你有大爱,无私大爱,自然我们的无明就会被摧灭掉了,自然我们烦恼的业,就不会再一直造下去,这就是进来大乘法之中。我们总是一乘,真正要能够回归到,我们如来的本性,那就是「一乘」。
看看胡光中也好,济晖也好,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救同样的苦难人,他们没有私我的心,就是为大众、为苦难人在付出。在他们的名词说,是阿拉派遣他们来做事情,是「天使」,而在我们的名词叫做「菩萨」──觉有情人。我们大家就是要追求一个觉悟,我们来学佛。所以说起来救人的目标都一样,发大心,无私的大爱都一样,只是名词不同。大家若能清楚,知道佛陀四十多年未显真实,就是用方便法,要让这些欲,有心欲要追求的人不同,他要用不同的法。所以,「是故众生得道差别」。每一个众生所得的道就有差别,所以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前我们也说过了。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大学,有技术学院种种不同;你是要进修或者是学功夫,不同。所以,「不得疾成无上菩提」。各人修各人的,就是无法一下子就去了解。
《无量义经》为《法华经》之开经,要让人知道《法华经》,终点就是行菩萨道。而起头,你就是在《无量义经》中,世间有多少的苦相,你就要如何去为他们付出,去帮助他们,那个形相都在《无量义经》,道理呢?那就是在《法华经》。所以我们离开形相,就没有理可说了,还是要有这个形相。菩萨道,教菩萨法,最重要的你也要去入人群,同样的道理。所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开经」,「谓法华以前未显真实」,它还未显真实之前,那就是讲《无量义经》。
所以这过去的以前,「非说二乘作佛」。其实前面我们从开始,到〈安乐行品〉,都叫做「迹门」,那个迹门就是一个足迹,如何为你铺路,让你如何走,走过有脚印就是因缘果报,先让你知道。「如来久远已成是本门」,所以到了〈寿量品〉,不断不断告诉大家,佛的寿命是很长,无量无数,无法去计算,阿僧祇劫。所以我们若读经还记得,我们应该很清楚,所以这叫做「本门」。「如来久远已成」,这就是「本门」,不是前面方便法,这是真实法。本门是真实法,不是前面的迹门,方便,不是。
所以,「而是应众根机,投以圆教」。是众生的根机,要让他能够圆起来,圆满,所以才有前面的方便,那后面很紧凑、很急速,要完成的是真实法。后来的七、八年间,在《法华经》这是真实法,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来体会真实法。所以这前面所说的文,我们知道的,佛陀他要我们能够弘扬佛法,甚至再教我们,自己弘扬佛法还得要闻经随喜,又再随喜功德。这我们开始要知道这些事相,过去的道理要慢慢再拉回来,让大家有这个回忆,要更加了解,要不然挂一漏万就一直过去。
进入经文,前面的经文就是这样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就是我们开始在法会中听经,这样一直传去。辗转到第五十,「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我们传经,若是这样这样一直传去,能够完全没有异样,这就是法,正法没有偏差。所以这几天一直要让大家反复,那个道理,不是仅仅在字、文之中,是真的要了解内容道理,或者是回忆,这全都是很重要。要让它经文没有偏差,道理能对准,就是听没有漏掉,还要不断去回忆,不断去思考。
下面这段文,接下来再说:「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今得于道果。
这段文我们再说。看,看他,「年衰发白」了,已经年纪老了。头发也白了,面容也粗了、皱了,形体也是干掉了,油质比较失去,也枯竭了。好像树,老树也会枯萎的时候。所以这个枯萎的形象,就是「牙齿疎脱」,牙齿也会掉,这叫做世间人。
我们就是形象,在时间不断不断转变,而这些人,张三、李四,我们刚才说过了,时间同这样一直过,人还是这样最后也是要死。这就是我们人间这真相、假相。我们现在所要取的就是中道,利用生死间,生死这当中,我们要把握时间,中道实法要把握这个时间。所以我们学佛要好好用心,要不然人间、时间、空间,一直一直衰退过去了,我们要很用心。
好好「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所以,佛陀在这个时间内很积极,就是一直思惟,因为年纪大了,佛陀八十岁他就要入灭了。所以年纪大了,他「静思惟」,好好地要一直想,这个正法要如何让它长住世间?「以持正觉法」,长住在世间,人人都能够维持、保持、接受这个正觉。「自修应当教人」。让人人自己自修,人人应当也得要,懂得知道要教人,不是我自修就好,我要赶快教人,要传。这样「令修得道果」,让大家能够修、能够得到道果。
各位,真的是要用心,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在时间,时间若过了,我们跟着老迈了。从孩子也会到大人,大人也会到中年人,中年人也会到老年人。所以我们要赶快把握时间,在中道,真实法,我们要赶快好好来用心。
佛陀他在晚年,开始讲《法华经》,就是准备在入灭之时,因为他讲《法华经》,也已经将近八十了,所以他要正思惟,要如何让这个法能够长住人间,甚至要让人人持正觉法,任何一个人能够认同这个法,所以自修还是要再教人,这我们要爱的力量,无私的大爱要好好地守护,所以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