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0 08:41
美国
偈文:
◎身业供养、口业供养、意业供养:身业供养,身体至诚礼敬三宝;口业供养是口至诚,赞叹如来难量功德;意业供养是意至诚,想念佛之相好庄严。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痖。」
◎「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释义:
◎业与孽通。口业: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是知口业不停,皆以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口气不臭:此释福相庄严。不臭者,常出香气。口气善故,所以不臭。
◎舌常无病:毁谤他者,舌则卷缩。今因赞善,所以无病。舌常无病,语言敏捷也。
◎口亦无病:口无病,持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大恶业,真实教人,离此四过,口则无病。
◎齿不垢黑:
出语不善,喻齿则垢黑。
教人以善,喻齿则洁白。
「齿不」等,白净齐密。
◎不黄、不疎:好谈鄙事,齿所以黄,非实相也。疎因虚妄,实则齐密。
◎亦不缺落:
说不正语,诳惑于人,齿则缺落。
「亦不」等,坚固端正也。
◎不差、不曲:
语不次第,齿则参差;语不质直,齿则屈曲。
今此赞经,劝人听受;口无诸过,故皆美好。
【经文讲解】
身业供养、口业供养、意业供养:
身业供养,身体至诚礼敬三宝;
口业供养是口至诚,赞叹如来难量功德;
意业供养是意至诚,想念佛之相好庄严。
这都要,我们要很清楚。为佛弟子,我们大家难道不就是要修?修养的开头,让人很明显感觉得到,我们自己也很明显有感受到,那就是待人接物。我们与大家在说话,人家听:这个人每次说话,开口都有他的口头禅,恶话先出来,后面才说他要说的话。或者是说话的结束,总也有一句,让人听了不舒服的语言。有的人是这样的习气,这样的人受佛教法之后,他会改变。改变的,最快速让人感受得到的,那就是行为、说话。看起来让人很快就感觉到,行为,走路改善了,懂得要让人先走,不是挤在人的前面走;懂得关怀老弱、妇女,懂得这样让一下,牵老人一下。这与过去就不同了。过去的身行大摇大摆,这样走过人的面前,挤都要把人挤过去,现在不同了,类似这样。
说话已经改了,身行也已经改了,这个人好像有改变。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会这样想:是啊,我真的有改变。现在身体看到人,不由自己会让路、会让座,看到老人会起恭敬心,看到老弱、妇女,会起了那分尊重的心。好像自己,不由自己有这样在改变,自己也觉得有一点点不自然,不过,很欢喜。口业呢?也自己有感觉。别人在说,说:「某某人开口闭口,都没有好话,而说的都实在,只是头尾的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就是不舒适。这时候说话很有道理,已经没有头尾的缺点了。」这让人会愈喜欢与他接近,这就是身业、口业。
再来就是意,意业。
我们身业这样在供养,付出了,让人人欢喜,这样就叫做供养,要能够将身体付出,其实改变是从他的心理。
心,这个心理改变,那就是意业。
意业到底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变呢?
改变到让这个身能够这样付出?
不只是让,不只是扶人,还能够帮助人。
这个人是怎么了,内心是在想什么?
现在的身行能够让大家很接受,又能够大家看他做这样的好事,也会跟着他想要做。
这种意业影响到身业,就是我们的观念,是什么时候改变了我们的行为?
这让别人看到,无形中就会起了欢喜,自己的感觉,也觉得现在与过去不同;
与过去,是走到哪里,人家都不太想理我们,我现在到哪里,大家对我很亲切。
这种的感觉。
所以这「意」,意业一动了,身业就动了。
所以这个身业的供养,那就是「身体至诚」。因为他的心是这样,身体所行动的,是用他至诚的身去付出,不是造作,也不是做给人家看的,是打从内心自己愿意付出。这种身体至诚,自然「礼敬三宝」了。礼敬三宝要从诚意来,不是人家拜,我跟着人家拜,我们是要用真诚意来礼佛,能够入佛堂礼佛,了解礼佛的意思。礼佛,佛是一个形像,真正要礼佛就是礼佛的法身;法身来自于我们的真如,真如人人本具。所以不是只有礼敬有形像的佛,人人都是真真实实,我们要感恩尊重的佛。所以我们若看到拜佛的人,对人都会更加尊敬,看人就合掌,「感恩喔!」这全都是平时身虔诚在礼敬的人,何况来到寺院,见佛他就会礼敬。这是意与身,身行会合了。
口业也是。
意业去影响身业了,而我们的口,也是在我们身动作器官之一,所以「口业供养是口至诚」。
至诚都是说心意。
口业,过去说的话,自己努力一直改,改到现在人人能接受,自己也是很轻安。
这都是打从内心的诚意,这样改过来了,变成了诚意自然,这就是身、口、意。
是为何能够改变?
就是要用诚意。
所以「赞叹如来」。
我们若用口业来供养,用口至诚,自然我们这样来赞叹,赞叹如来。
你对人就可以付出了,何况对佛真诚的感恩。
我们的心、身,佛法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常常都是感恩佛,有这样这样的说法,法合成这样的道理;
这样的道理能够一直流传,开启到我们现在。
我们能够懂道理、探讨法的源头,每天内心就会觉得没有欠缺,很丰富。
所以我们要感恩,感恩如来。
所以赞叹如来他的智慧,赞叹如来慈悲,赞叹如来无央数劫以来,为了众生来来回回,这我们都得要恭敬,信而赞叹佛陀是这样过来。所以佛,要赞叹佛的功德是无量无数,不知道要用如何的方式来赞叹,唯有就是我们要用身体力行。佛陀唯有一个志业,他出现人间一大事的志业,教菩萨法。就是希望人人能够了解真理,身体力行;从人人成为菩萨,从诚意走入菩萨群中,菩萨再成就我们的道场。所以,众生都是菩萨,用「众生都是我们的菩萨」完成我们的道业。
因为这样我们要至诚地感恩,也尊重地恭敬。
若能够这样,自然我们就会很欢喜入人群,我们就会很欢喜去付出,因为要赞叹如来难量的功德,要回报如来。
道理我们全都知道了,要如何回报?
就是完成佛一大事因缘的志业,就是教菩萨法。
不是教别人,是教我,无数个「我」。
我们大家不要认为,佛教菩萨法,只有说的人要受教,其实说的人受教,听的人更要受教,说的人已经将佛陀的教法、精神理念,放在自己的身上。
要告诉大家,最重要的就是要传下去,传第一个、第二、第三,至第五十人,第五十代,能够这样,那个道理都没有偏差,一代代一直传。
这就是要有无数人,体解佛陀的心意,那就是佛陀要传给你、传给他,普遍每一代的人。佛陀就一直期待着,第一代无数人接受,第二代无数人接受,不只是直的,不只是横的,横、直彻底普遍。大家普遍深又直,这样,人,这么多的人若能够来接受,这就是真正报佛恩。报佛恩就是众生能够信,信仰,能够受教,这就是真报佛恩。所以「意业供养是意至诚」。这意业,用我们最诚意这一念心来恭敬供养佛,这一念心要用真诚意。所以「想念佛之相好庄严」。我们要想,我们用我们的诚意。佛陀虽然离开人间二千多年,我们就要来相、想。相、想,是为何说两句呢?这个「想」字,就是上面一字「相」,下面一字「心」,这常常告诉大家。
看佛像,我们想佛相的形态。
虽然佛不在了,见佛像如佛在,想象佛还是在人间。
因为佛陀是四生慈父,而且是三界的导师,欲界、色界、无色界。
不论你是在物质的世界中呢?
或者是在思想中的世界呢?
或者是在思惟中的世界呢?
无不都是思惟也好,想象也好,真实物质中生活的人也好,这全都是我们要去用心将佛那个能让我们恭敬的形态,要这样心念要浮现出来。
这就是我们学佛,用真诚的心去礼佛,用爱、用心。
所以因为佛相好庄严,去思考它,佛相它的庄严,要用真诚的心来礼拜。
这很重要,与再接下来的经文有关系。
在我们三业之中,身的形态我们改了,很恭喜。再来口业改得顺吗?是不是必要改呢?我们现在就要用心来看。口与身体,身体若行为动作很明显,但是口业不必如何动作,坐着与人说话,它就会产生业起来。是善业或是恶业呢?开口动舌无不是业,很可怕。在我们口中能够造很多恶业,所以要用心体会。是为何业在一个人的全身呢?身、口、意;身和意不比口造业更重吗?口,总是说话影响人心,说话会使动这社会的不安定;口业,它会使整个国家受灾殃,同样就是在口业。口业又再吞食了多少的生命?口业只仅仅一张嘴而已,它会造成很多的业。
「业与孽通」。
唉呀,口业造孽啊!
因为一句话轻轻的,就这样造成了家庭不平安,造成了社会不祥和,这种的业,所以口业与孽是相通一个门。
所以,口业到底是什么?
就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两舌,「我告诉你,刚才人家才在说你怎么样。
」「说我怎么样?
」「说你曾有这样这样的过程,你与谁的关系,原来你有这样的过程。
」「我的过程,那是我过去的秘密,为什么拿来这里对大家说呢?
」心不欢喜,对那位说他过去的人,他心就不欢喜了,两个之间就会造成了摩擦;
你说我,我也要说你。
「他自己说我,他难道不知道他自己的过去?
」又是反过来说,说他的过去。
现在听来,听这边、听那边,他会再去告诉他:「你那天说他如何如何,其实事情不是这样。那时候是你有如何如何,所以他才有这样这样的表态。」对方就觉得:我是在说他曾有这样的过程,但是他现在有改变了。我没有恶意为何会变这样,中伤我这么多呢?自然就会人与人会去互相摩擦,这当中这个人这个口业,那就是两舌。对张三说话,回过来对李四又再说,说话,听了之后很不欢喜。就像这样,让两个人,很好的朋友无话不说,这样当中一个人若挑拨一下,两舌就会引起恶口愈来愈多。因为张三说李四,比李四在说张三更恶,所以李四他听到张三这样说,他又是再说多一点。不是一个听、两个听,从这样引起了是非,就不是影响两个人,影响一群人。一个团体若是有这样是非人,引来引去,这个团体就无法「合和互协」。
学佛的人就无法有这样的人,在中间挑拨是非,何况一般的团体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是要说挑拨是非那个人的错呢?或者是说张三、李四,他们过程的错呢?其实最错的,就是错在我们将它听进来。不好的话,别人的事情你听那么多做什么?这你不必听。就算有听,你有办法,你可以去告诉他,劝和;若能够劝和,这样让他抚平这场口的争端,这才对。要不然再回一个恶口,本来大家很和睦,听一听替人抱不平,恶口就出来了。甚至恶口出来之后,旁边的人听,「我也好像有听到」;好像有听到,不是实在听到。「好像有这样的传说来,对不对我不知道,我总是听来这样告诉你们。」这就是不实了,叫做「妄言」。这妄言一传,就愈传愈大,将听来的加油添醋,那又再更严重了。
有的人就:
的确这样说也不对,这样说也不对,就不必这样,我们说好听一点。
绮语!
跟他说:
「不对的人不是你,我觉得你人很好。
」等等。
对这位这样说,也对他说:
「你没有不对,我觉得你很好啊!
你看,你还做过什么、做过什么呢!
」就是这样靠这边说那边,说的都是好听话,没有让人反省。
我们要知道,要去对人说好话,我们事情都要很清楚之后,很清楚之后我们要有方法;
道理,道理要很充足,去安顿他:
「这件事情发生来龙去脉是如何。
唉呀,我听,替你听了之后,我了解。
我告诉你,他说这句话其实不是有意的。
他的源头是要褒扬你,有办法改变人生,很了不起,引起说你过去有这样。
」
「看,现在能够这么好。这个道理很简单啊!你看,佛陀也是说因缘果报,这个人受委屈,过去是什么样的原因,都也是会这样比较。所以你若用心听,李四对你没有什么恶意,对你是善意,要褒扬你。你也不必生气,当中的事情不要听。两个人的友情会合了,是最好的证明,没有事情啦!」这才是真正的好话,所以,不论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四种都不对。
所以「此是患苦之门」。
我们的口,这是让我们很苦,让我们很烦恼,说出去变是非,是非转回来让我们很烦恼。
所以口除了吃以外,同样它也会惹来很多让我们很烦恼的事情。
所以,以「祸累之始」,就是「祸」闯祸了!
你说这句话,已经传出那个灾祸出来了。
这身、口、意,除了身体,身体的器官之中,就是这张嘴,这张嘴,这个嘴就是会造很重的业,那个祸端从口中惹来的很多,这就是「祸累之始」。
所以「是知口业不停,皆以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这就是我们没有停歇我们的口业,这对人家搬弄是非的两舌,好像改不过来,开口就是恶,恶口好像很难改。
喜欢「学话」,而不实的话随便说,这可能也是很习惯,那个习气,让人看不起就是这种的妄语。
「这个人说的话听听就好,不要将它当作是实在的。
」这就是「妄语」,妄语失信。
一个人要让人尊敬要有信,说出去你就要做得到,说出去的话是真实的话,绝对不能妄语。
绮语不需要,真实语比较重要。所以绮语与真实语是对照。真实语,虽然说话很圆融、很圆满,但是它是真实;若是绮语,就是褒扬褒扬人、没有那么好,说得很好,这样在人家面前,要博取人的欢喜心。这种也是很伤人。只会说好听话,什么都做不到,只是会说好听话而已,这种的人,人家也是看不起。妄言、绮语,人家看不起,两舌、恶口人家讨厌,所以要很用心。仅仅口舌一动,惹起了很多别人不欢喜,或者是造成了祸端,所以我们若有这样的毛病,要赶快停。「是知口业不停,皆以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开始,所以我们要赶快将口业停下来,我们就不会再有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我们就没有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我们,三业在我们的身上,身、口,意又更深。
但是意,你在想什么人家看不到,就是身体表达出来。
恶的人有恶的横行四相,口表达出来,就是刚才说的四项——恶口、妄言、绮语、两舌,这都很明显在人与人之间,这都是心意没有调伏住。
心意,人家看不到,看得到的是表态出来,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很用心在这样的道理,却是影响我们人的修养很大,所以要用心。
前面的经文是说:
「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痖。
」
这就是与说话有关了。
就是我们要如何来转,这个法从人一直身、意,这样一直转过来,现在就是要说口了。
口,这我们要好好用心来了解口。
来,「口气不臭」。
好好地说话,说好,口是能够传法,人人表达都是在口中,所以口是我们很重要的器官。
大家要很用心。
我们要虔诚在这个经之中,我们能够了解,了解身、口、意这三业,所以要身心专在道理中,自然说话口气就会很好。
我们都说「口气很好」,大家就会很欢喜听。
现在要形容这个口有很多毛病。
「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
只是在这个嘴的里面,有这么多项,所以我们就要再用心。
既然有这么多的文字浮现出来,我们就知道关系一张嘴,里面有这么多项可以来做表达。
「口气不臭」,那就是解释「福相庄严」。有的人开口就说话,走很近说话,说话就是耳朵在听他说话,但是鼻子,就是闻到有一股的气,这个臭气。这与人,人与人要互相沟通,也是一种毛病。但是他没有这个毛病,「常出香气」。很接近说话,我们的口腔卫生要顾好,就是说话要较卫生一点,有人也这样说。所以「口气善故,所以不臭」。我们用心听好。
毁谤他人「舌则卷缩」。就是若常常要说话,说话若是不对了,说得让人听不下去,这种的人。以前的人就说:「你这样,话说成这样,你不怕舌头卷起来!」就是这样,文字就是这样写。所以「今因赞善,所以无病」。我们的「舌常无病」,我们没有在毁谤人,所以就舌无病。而我们说话,每项大家都很中意听,对的才说,不对的不要说,就不会说得很冗长。我们现在说的句句都是好话,大家很需要听的话,所以这没有毛病。所以「舌常无病,语言敏捷也」,这样说话就能够很清楚,让人很受用。
「口亦无病」。「口无病」那就是「持不妄言」,不「绮语」,这是口无病,我们就是要持。以及「两舌、恶口」,我们一定要很注意。这四项若在,就是「大恶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大恶业我们绝对要注意,不要有。我们要用的是真实语。我们的口能够说话,除了维持我们身体的营养以外,就是要真实将佛法的资粮,我们来教导他人。我们要这样,不要去用妄语、绮语、两舌,去损伤人,我们应该要利益人群,说真实语。所以离此四项,就是「口则无病」。我们的真实语要顾牢,真实语若顾牢,自然口无毛病。
再者齿,说牙齿,「齿不垢黑」。
「出语不善,喻齿则垢黑」。
我们若说话都不是说好话,这表示牙齿黑掉了。
这是一个譬喻,满嘴都黑的,因为你说不好的话,所以嘴里都是黑的。
「教人以善,喻齿则洁白」。
我们若在皈依时,都说反黑皈白;
不要有恶的,善就对了,反黑归白。
「齿不」等,齿全都不要黑,也不要有什么毛病,这叫做「白净齐密」。
里面,嘴里很整齐、很白、很干净。
「不黄、不疎」。
没有黄,牙齿里面没有黄,也不会零零落落,这样很密集、整齐。
「好谈鄙事,齿所以黄」。
喜欢谈人家有的没有的坏事情,这就是表示牙齿黄的,「非实相也」,就不是实在的事情,这就将它譬喻为,牙齿就很不整齐,都说一些不正经的。
所以「疎因虚妄」。
「疎」,「疎」就是因虚妄。
而你不黄、不疎,那就是因真实,就是牙齿很干净,也没有很疏疏落落,所以他就是会很齐密就对了,就是都说好话。
这样,这我们要很了解,口若要没有病就是要这样。
「亦不缺落」。
「说不正语,诳惑于人,齿则缺落」。
不缺落就是还很整齐;
若说不正语,诳惑与迷惑大家,牙齿就会掉。
这是一种的譬喻。
这种要很用心去体会。
「不差、不曲」,「语不次第,齿则参差」。这种牙齿不整齐。前面的文是说,很整齐、没有歪曲,现在说的,牙齿那个次第、次序如果不对,高高低低,就是说话也不能很顺,我们要听他的话也很困难,这齿就是(屈)曲。这是一种的譬喻。「今此赞经,劝人听受;口无诸过」。我们若现在赞叹经典,劝人听受经典,所以口就没有种种,前面说过这些缺点,就没有了。这是一种的形容,形容若有的人在骂人,或者是被人骂了之后,又向他对骂回去,就有这些的形容。所以我们大家说话要很小心,这个语言从口出。所以再接下去,在这个形容,身体五官等等,形容的种类也很多。
所以我们要用心,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态、形态,也是要从我们,和人与人所表达出来,让人的感觉很顺眼、很顺耳,心意很能够接受,这就要先调好,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别人看到,在身、口、意就很愿意接近,就很赞叹。
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314&idx=1&sn=274880e27b76d4ab3a8d6524069c1e10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