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9 11:21
美国
偈文:
◎转三迷思为三智明:一、宿命智证是过去。二、死生智证明,未来。三、漏尽智证明,现在。如次对治三际愚故,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释义:
◎宿命明:明自他一切宿世事。天眼明:明自他未来世的事。漏尽明:以智断尽一切烦恼。在罗汉称三明,在佛明三达。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诸人闻是法,如说修行,皆得四果。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皆名之神通。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闻经一偈,随喜功德,胜过教众多,证四果者。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举末后人,以比最初,随喜教他,功尚难胜计。况精勤自修持,从傍劝他人闻持随喜,即辗转闻法之众。
【经文讲解】
转三迷思为三智明:
一、宿命智证是过去。
二、死生智证明,未来。
三、漏尽智证明,现在。
如次对治三际愚故,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
大家看这样的字,好像有一点点不清楚,而用心就没有困难了。
就是平时就在听,常时就是这样说,只要多用一点心。
说我们现在,「转三迷思为三智明」。
三迷思,也就是我们常常在说,过去、现在、未来,有贪、瞋、痴、无明等等;
无明、尘沙惑,这都是叫做迷思。
在我们的过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我们都无所知,无法了解,我们又加上了自古以来,贪、瞋、痴。
过去带来的,现在不知道,未来更不了解,这都是迷,迷思。
而我们现在听法,一步一步一直清楚了。就像刚才说的「三迷思」,简单告诉大家,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贪、瞋、痴等无明,就是无明惑、尘沙惑。一听到这些名词,「哦,知道了,知道了」,就不用再一一去解释很多了。边听边明白,愈说愈清楚,因为大家已经闻了、解了。若有比较精进的,不断不断在思惟,将法听进去之后,还是常常在思惟,思惟这些法,是不是我日常有接触到呢?待人接物有用到吗?这就是听法。有听过、有做过,每天将这个法放在心里,这叫做用功。
我们要好好用功,才有办法「转三迷思为三智明」。
「三智明」就是「知道」,譬如「宿命智」,我们若是迷思了,我们的过去宿命到底是如何?
我们不知道。
过去叫做「宿命」,宿命,我们无明,那就是迷思,而我们现在已经转迷为智了,所以我们「宿命智」,已经明了、清楚了。
不是清楚而已,我们又再分析过了,叫做「智」;
不仅仅只有「明」,我们还在明中生智,来证明这过去的一切一切。
我们常常一直想不懂,现在为何这样?
过去我们若清楚了,就不会去想现在为何这样?
所以现在遇到的困难,我们自然就很轻安。
因为过去的「因」就是这样,我今生的「果」得的是这样,「啊,甘愿啦」,自然就不会那么苦恼。
所以「宿命智证是过去」,证明过去到底我们做什么?
我们与他又是有什么因缘?
我们若都了解,这样生命中的过程,就会比较清楚。
而第二呢?「死生智证明未来」。我们前生如何死?今生如何来?而我们今生如何死?我们来生要如何去?这我们要清楚。这辈子若很清楚了,我们就安心在未来的事情。所以好好修行,修得我们今生心无亏欠,明在利益人群,自然我们的心就没有迷茫。来了是「因」,现在面对的是「缘」,有与人结好缘吗?有好的因、缘,我的心就自在了,没有迷思了。所以我们这辈子好好检讨,我们若做不够的,要快来做;有错的,我们要赶快改过,自然我们的心就很轻安,这辈子就很自在。所以我们若能够这样,我们能够明白未来,我们未来要如何去,我们就会很清楚。
所以,三是「漏尽智」。
漏尽智,现在听,现在听了之后,我们今天有想要做的事情吗?
说不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没有考虑好,现在听了,哦,清楚,可能我可以方法变一下。
就像(2018年)一列火车,从树林要经过宜兰、经过花莲,它要直向到台东。
忽然间火车出轨了。
这波出轨的祸,这个车祸是很大,我们也有几位常住(师父),从台北将要回来,车就不能过了,不能过,他们就下车,从这样直接到宜兰去关怀了。
另外还有我们的慈科大,有一位老师带着学生,从台北要回来,刚好坐到这列车。
有三位轻伤,电话就回来说:
「不用担忧。
」老师就带着这群孩子,在那个地方,能够帮助人就帮助人。
这都是突然的,大家一切的行动,都是没有想到,后面瞬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会这样去想。
所以都是还有不明白,就是还有烦恼无明存在。
而我们若是「漏尽智」了,我们就能够清楚了解,过去、现在,当然就了解未来了。
这「漏尽智」,那就是在我们现在,如何能够了解道理都清楚,或者是清楚道理之后,事情发生也不会惊惶;
但是在那个现场的人,尤其是在车上的人是多么着急!
过秒就像在过日一样,那么的长,短短的时间他也觉得很长。
外面要救人的人也是很着急,不断补充着救难的人来。
我们宜兰的菩萨全都动员了,也要照顾好救人的人,也要照顾有受伤的人,也要照顾在……天一直暗了,也得要给他们晚餐,也得要给救难人,有热热的可喝,有点心可吃。
人手实在是一时,真正的没有办法,就有在想是不是,请台北的(慈济)人来?
又想到这么晚了,已经时间一直过去了,已经愈来愈暗,火车、交通都断了,要如何动员台北的人呢?
而宜兰同样,两条路线都断了,要去的也不容易。
我们宗教处与台北(慈济人) ,也是这样在联络:「人要来吗?需要来吗?」宜兰(慈济人)在那个地方,很忙碌,也是一直在联络,所以一个瞬间,好几条线都乱掉了,这人生无常只是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发生要如何来调度?要如何去配合?调度的源头若没有调好,后面要配合的人,就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人生简单是很简单,这个时间表排得好,前后次序、交通准则,平安都是没有事情;但就是在那个瞬间碰到事情了,就这么地混乱掉了。这就是叫做人生。
瞬间无常,没有人知道,无法去明白到底有什么事情,事情既发生,要如何处理?
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想要如何做,关系到各种各种单位要处理,所以就会变成了到底如何做才对,那就是需要那个智明。
总而言之,人生都是在这个「漏」,漏就是叫做无明;
而漏尽就是无明都没有了,那这样我们就三智明。
就是现在还有无明,这「漏」就是有无明,「尽」就是烦恼都没有了。
我们若能够烦恼都将它漏尽了,都清理净了,自然我们就智证,明了。
所以「宿命」就是知道过去。「死生」,过去生到底是如何死?
要如何来?
这个来、去,实在是都还很迷茫。
过去的事情,我们不清楚,现在的事情,我们还有无明,所以这叫做三迷思。
我们若能够这三迷思去掉了,那自然就是「三智明」,大家要很清楚。
所以「如次对治三际愚故」,我们若能够过去的清楚了,未来的也了解,现在的烦恼都将它去除了,若能够这样,一项一项次序知道了,自然三际的愚,愚就是愚痴,自然就没有了。因为我们就是还没有办法,还是过去、现在,这些无明还是互相对待中,我们就还是不知道,所以说「宿住智通治前际愚」,宿住就是宿命。我们的宿命在过去,过去生到底我们做什么?我们若知道,我们通达了,我们就有办法去弥补过去。因为过去,我们人与人之间有这样过了,「哎呀,我这时候我甘愿了。」用这样来对治,知道就会让一步,不知道就一直彼此祸端,一直争不休。所以要通才有办法治;我们若知就有方法来治。
不过我们现在不论是过去如何,我们现在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与人都不用争取,过去的就是这样,现在的苦,我们就要甘愿受,我们就要很甘愿。
过去就这样欢喜做过去了;
我们要如何去侵夺人、如何欺负人,那时候就是都不怕,所以做很多。
这辈子来苦难偏多,我们就要甘愿,我们就要还人。
不论是如何,知?
不知?
现在都是心要开阔,事情发生就放下,人与人之间不要争端,自然这样我们也通智了。
能够不论过去如何,我们这一生要调理好,不要有愚、不要迷痴,我们就要有智慧一点。人家说:「你为何那么傻,你可以与他争取,你为何需退步?」退一步才是真智慧的人,大智若愚,这样事情就能够很快、平安就过去。「死生智」,死啊、生啊,生啊、死啊,生生死死,过去生一直来到现在,我们都要很清楚。有生、有死,生死从过去到现在,到底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在这个六道生死,能够取到大生灭法?所以要修行啊。
所以我们若有这个生死的智,自然能够通治后患。
这个生死就是这样,我过去生,死了,就是现在生了;
我现在生,死了,就是未来生。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若能够清楚,同样的道理就是能够通治,下辈子就不要再牵扯了。
再来,漏尽通,也是刚才说过了。
我们所有的无明惑,烦恼、无明、惑念,这三项,我们若能够一一、一一去除;
无明就是事情都不清楚,为何会这样。
而「烦恼」呢?
烦恼,我遇到事情,我就是解不开,这叫做「烦恼」。
而「惑」呢?
惑就是还未发生的事情,但是未来前途茫茫,这叫做惑。
还未到的事情,你担忧来放着,或者是已经很满足了,还觉得我不够,我要再为子孙,我要再为我自己等等、等等,名、利永远没有数字的限制,这全都叫做「惑」。
所以无明、惑、烦恼,全都这样一层一层,我们要能了解,要将这些重重迭迭的烦恼,要赶快将它们去除,叫做「漏尽」。这样的智慧,自然就通治了,「通治中际愚」。我们这辈子来消掉上辈子,不要又上辈子的怨与恨,再牵来在这辈子,又再结恨连仇,再牵到后面去。所以我们若是「漏尽智」,自然我们这辈子就将它解决了;该欠人的,我们要还人,而人家欠我们的,我们一笔将它勾销掉,通通在这辈子来结好缘,不要再牵扯在来世,这叫做「通治中际愚」。我们在这当中,就不要再延续往后面去。这烦恼、无明很多,解起来是永远解不完,不过一理若通,万理就彻,要时时用心!
前面的经文就是这样说,「即为方便说。」很多说不通的法,其实我们要多听、多闻,不只是自己知道,要再让人知;让人知道,我们自己又要再精进。所以我们所要的、所要了解的人生自然法则,我们都要很清楚。这些烦恼无明,我们若有法,自然我们就知道自然法则,也会老啊,头发会白、皮会皱掉、牙齿会脱落、形象会变等等,这都是自然法则,最终也是会消灭,所以哪怕是与佛,同样,修行者也是一样。不过,修行者,好处,以佛陀他的涅槃,是已经灭尽烦恼了,而我们凡夫到死还拖着烦恼。但是佛与圣人要往生,他烦恼都已经去尽了,叫做涅槃;涅槃就是大寂灭,大寂灭就是都干净了,都不再有烦恼在里面了,所以叫做涅槃。这个涅槃,干净的法,这是叫做真实法。
所以「世皆不牢固」。
都了解世间的法没有一项是坚固的,我们来到世间有什么好执着?
没有一项坚固,就是人的生命也是这样不断变。
不是有说过吗?
是啊,婴儿、少年、中年、老年,这在我们的身上,分秒不断在变迁,在色、声、香、味、触这当中,不断,我们在缘着这个境,而这个境一直缘,我们人随着这个境烦恼,随着这个境一直新陈代谢。
外面的境界是一直烦恼,里面的生理也一直在磨灭了,所以光是说人的身体就不坚固了,何况身外的事情呢?
就如在宜兰苏澳这个地方,看,这列车在那个地方,忽然间出轨,造成了这么大的祸端,这哪有牢固呢?没有很坚固的东西,就是不牢固,很脆弱。「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大家都应该知道,要「疾生厌离心」。在这个人间不要再贪恋了。我们人人顾好本分事,做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一辈子到底生命还有多久呢?年纪大的人更得要把握生命,做好不颠倒的人,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
那么下面这段经文再接下来说: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如是辗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
这是偈文,重复前面的经文。而我们在这里,同样也再简单将它解说,这在前面的经文也已经有了,现在再简单说。
「宿命明:
明自他一切宿世事」,这更加清楚让我们知道,我们若能够得到,「宿命明」「宿命智」,我们能够更加清楚。
是我们与对方,我们彼此之间,我们知道宿世,我们来的原因,我们彼此的过去生有什么样的关系,有过什么样的互动过吗?
应该若能够得到「宿命明」「宿命智」,这些事情应该都会知道。所以我们自己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岂知道自己?何况对方我们更加不了解。所以我们对这个「宿命明」,离我们还很远。还有「天眼明」。天眼明也就是刚才说过了,「死生智」生死,这就是要明白。我们现在与未来,生与死,这叫做「天眼明」。就像眼睛很亮,什么事情都看很清楚,明白我们自己与对方,未来世的事情,这也叫做「天眼明」。而「漏尽明」,就是我们现在,不论过去是如何,未来是如何,我们这个时候,就要赶快建立我们的智慧,佛法能够引导我们入这个智慧的门,让我们了解人间一切相,所以用智慧来断一切烦恼。我们对人间事情若清楚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烦恼呢?赶快用智慧将它断尽一切烦恼。
唉呀!这些事情,生死、死生,是得、是失,这都将它断掉了,没有得失,也没有生死,这些很杂的烦恼,我们都将它去除了。我们若能够将这些事情看得开、放得下,就像在修行,罗汉得「三明」;
得果的罗汉才有办法知道这样的境界。
而在佛叫做「三达」,佛陀已经是过来人了,通达过去了。
下面再说,「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
大家若知道「三明六通」,自然这就叫做阿罗汉。
所以这些人听法、修行,这都是这样好好修,能够得果。
其实我们凡夫,连「因」我们都还无法很清楚,「我现在到底在做什么呢?
」自己也还很不清楚,哪有办法得到果呢。
是不是永远不清楚?
不是,是我们没有去用心入佛的道理,我们若有用心入理,自然现在的事情,我们就放得下、看得开,凡事就清楚了。
所以「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这个「六神通」那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这叫做六通,三明六通。
其中有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刚才叫做「三明」。
又天耳、天眼,还有神足,这样合起来就是「六神通」,这就是没有阻碍,所以我们能清楚,我们能通达,但是我们离这个境界还很远。
所以经文再说,「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
我们能够听经,听一偈或者是一句。我们前面有说过了,我们若能够随喜功德,那个功德就很大。
大到什么程度呢?
「胜过教众多证四果(者)」。
我们若能够听到一偈很清楚,那就是比「教众多证四果(者)」,又更大的福,因为三明六通,也是要经过听闻经典,要身心透彻,所以我们若能够一句一偈,我们都很透彻、很清楚,「一理通,万理彻了」。
所以若能够这样,这「三明六通」,我们也是能清楚。
所以说「福胜彼」。
接下来又一段经文:「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
这就是在鼓励我们,真正法华大乘,法华是大乘经,好好每一句、每一偈,我们若能够接受,他就能够从每一句偈之中,再去将它探讨下去,很多很多法的道理,都在这个经文之中,所以他说「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我们开始第一次接触,我们开始那个第一次接触的心,就很深入了,很深入,自修再教人修,这种随喜、欢喜入心,我们自己能够自修又教人修,这种功德很难计算。
所以何况「精勤自修持,从傍劝他人闻持随喜」。这个辗转闻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好好用心。人生就是在很多的迷茫,迷茫,所以我们的法也说不清楚,所以听也不很了解,不过,我们若是很简单去想它,瞬间无常,这个瞬间无常是如何发生;一旦发生,后面的事故就很多,有多少为了他的亲人受伤,而心担忧;受伤的人生死茫然,而往生的人呢?家庭的人撕破肝肠,在那个地方呼天叫地。往生者去了,这个人生还有多少想要追求的,瞬间就断了。这我们都不清楚,这就是不明白。而旁边的人要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问题要再追究。所以发生的事情现在不知道,过去是如何?是什么因缘?这全都是在这样瞬时,就要去说这么多,要去追究的事情很多。
讲法也是这样,苦、集、灭、道,佛陀为了要为我们解释一个「苦」,他就要说四十二年的法来应机,慢慢地来诱引。
现在时间不够了,赶快,来不及了,转一个方向讲真实法,真实法没有离开人间法,人间就是这样这么复杂,教菩萨法,让你现在就很清楚:
世间就是这样,赶快入人群,也自己自修,也自己劝人修。
这样自他兼利,这就是功德。
所以说来是这么简单,听起来很复杂,因为法很细腻,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581&idx=1&sn=937e39690d02447e32cd09b816d4dda1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