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28 10:23
美国
偈文:
◎乘境中之去来,菩萨因行佛果,虽既数亿多劫,久远乃得证果,恐彼不精勤求,佛自引本因缘。昔为国王,人中极尊,不惜生命,为奴求法,圣中久远,乃证菩提,恐彼畏难不进。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辗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
释义: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辗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次第传闻。言功德多,无限数也。
◎如是第五十人:况显最初随喜者。初闻如是妙法一句经偈随喜功德,况五十人之道听涂说。
◎其处之陋人之卑微,说之讹,听之乖,信之浅,解之谬,尚获如是功德。何况最初法会中亲闻耶?其福胜无比。又何况受持读诵耶?为人解说耶?其福愈校,愈不可穷矣!
【经文讲解】
乘境中之去来,菩萨因行佛果,虽既数亿多劫,久远乃得证果,恐彼不精勤求,佛自引本因缘。昔为国王,人中极尊,不惜生命,为奴求法,圣中久远,乃证菩提,恐彼畏难不进。
「乘境中之去来,菩萨因行佛果」,也就是说,长远劫前,佛陀累生世就是这样,乘因缘环境,来来去去,无不都是菩萨,都是在种种子,撒播菩萨的因,行菩萨的行。菩萨的行,总是面对的目标,就是朝向佛果走。所以常常说过了,学佛,我们若想要成佛,绝对就是要行菩萨道。菩萨道过程是很辛苦,一来,就要克服自己的心志;再来,愿力是要投入人群,救度众生,这是佛法的真理。他就是往着这个真理,行菩萨道。菩萨道这样一直走,无穷尽,走到那个尽头,是不是得佛果位呢?不是在意,最重要的就是菩萨道。
所以「菩萨因行佛果」,他这样「行」就是菩萨行,一路一直去一直去,自然,那就是到佛的境界,那个尽头就是佛的境界。人人本性,每一个人同样,真如本性是清净。这个清净的本性,看我们如何发心的起头,我们如何在走路。人人所走正确的道路,回归到位,就是真如本性。大家同样就是有这个因行果报,不是释迦牟尼佛单独有的,是我们人人都有。菩萨道必行,让我们的心调得没有污染,静寂清澄。但是要入人群中,保持着这念静寂清澄,不畏苦,不怕难,这就是菩萨道。人人都有,只要人人努力。
所以「虽既数亿多劫」,虽然已经是很久很久了,已经是数亿多劫;数亿多劫,就是无法去论时间多长,这分无法计算,那就用「数亿多劫」。到底几亿?难说,无数亿就对了,这么长的长时间。多劫,一劫就已经不好算了,何况多劫,所以很多劫波。劫波就是长时间,无数亿多劫,真的是很长很长。在这么修行的当中,还是顾着众生,只是听法而已吗?只是了解就好吗?恐怕大家只是仅仅沉滞在听法,没有真正要入人群,而入人群也是不精,不精就是杂揉。唯恐他不精勤,这种不是专心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也不会久长,这种不精勤好好修,好好顾好这条菩萨道,欠缺了专心,这是佛陀很担忧。担忧弟子修行不精勤,无法用长久长久的时间,把握初发心那念要来随佛出家。随佛出家的目的就是专心,行因趣佛果。恐怕人初发心就是这样,但是久了没有耐心,也舍不得吃苦,就会变成了不精不勤。
求佛,只是要求我要成佛,但是我要成佛,我是不是有这样愿意去付出呢?只求果,不行因,这佛陀就是担心。所以佛,释迦佛,他就自引本因缘,他将这个道理就是行在人间。在人间面对着人与事,是如何相对?生生世世的人间,面对着众生,到底众生是要如何度?自己本身要守法又是如何修?这是每一生世,面对的因缘,面对的人,佛陀用不同的身分在人间来回。
「昔为国王,人中极尊,不惜生命,为奴求法」。《法华经》中,〈提婆达多品〉,就有这样这一大段,很长,意思就是说,有一位国王,就是好乐佛法,觉得他所想要求的佛法,好像欠缺了一项什么,还没有到很究竟。虽然他勤政爱民,一个国家很兴盛,大臣也很忠于国家,所以对国家他没有忧虑,人民安乐。他很用心,要如何用佛法来治理国家?如何让国家人民更均富;平均富有?要如何让人民富有中,还要再认识道理,希望人人有心追求佛法。
他喜欢追求佛法,佛法的道理让他身心很自在,很期待他的国家人民都能够得到生活富裕,也能够轻安自在。这是他要给人民最大的生态。自己若没有很透彻了解,无法让人民这分了解佛法,过着轻安自在的日子。所以我们前面的经文,也就是说你如何富有,富有,大布施所给四生;所有的众生,各种类,我们就是希望疼惜他,希望爱,给他爱。前面的经文也说,你如何给他爱,物质的富有,所要生活的无忧虑,给他很多的乐具,但是这还是一生一世的享受。他希望给他们,能够生生世世心量,人人都能够趣向佛道。这才是究竟要给众生,永恒的福与智慧。但是自己若没有充足,他就要再追求。所以我们前面说的经文,我们要记得,就知道修行,大家布施,成为大施主,我们更要再修行,不是只有用表面的爱付出,我们要再很彻底,让他们能够得到修行。所以这位大施主布施很多,若能够让他们得到四果罗汉,很有修行的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一阶段一阶段,他们修行的次序。
发心了,这是初发心,这才是开始发心,要踏入须陀洹,才开始进来了,所以还未得果,才开始进来的,开始向步走,你已经入门了,也是尽心修了,心态要如何去调伏?所有的欲念,所有的习气、无明,就是这样一阶段一阶段,好好去克服,一直克服到无明完全干净,也没有迷惘,都很清楚,心很干净。虽然独善其身,叫做阿罗汉。那就是已经完全清净,不论外面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事情,他们就是能够轻安自在,无所求,没有得失,这就是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心常常轻安,很自在。这就是四果罗汉,已经到四果位,他已经该要求的小乘法,就全都求了、全都听了,就像小学的基础都打稳了,这时候要好好再成熟,才再进阶上去。同样的道理,平时这位大施主,所付出的就都四散在外面,那个心态没有佛法,还没有佛法,只是因缘来生人间,随因缘果报来,那些众生,在四生。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在这四生所有的众生,不只是有人类,都是乘因带果来的,苦啊!
那位国王,他就是完全给人,完全给他到生活都很安定了。就像这样,还不够,你可以给他,能够饱足,吃得饱,生活满足,也才是这辈子而已。这国王就等于是大施主了,他觉得还不够,就是要给他们正确佛法,要给他们,我就要赶紧用心,先成就自己,才有办法体验出法的真谛,才有办法来帮助人人有法,从生活佛法中,去看透人间苦、集、灭、道。这些道理应该知道,让人人再进步,懂得要去除烦恼、灭掉烦恼,这是佛陀修行为众生。就是这样,为了自己进步是为众生,求法是为众生求法,求法得果了,也是为众生求,所以已经灭掉了种种烦恼。
佛陀已经体解了,天地宇宙万理万法全都了解,这就是他的去向。虽然灭诸烦恼,还得要精进向道走,这时候要精进向道走,就要有指导师,所以他就身为国王,为了要求能够来指导他,贴出告示来,有人有办法来指我的迷津,突破我的迷茫,如何给我大乘法,那《妙华莲华经》,谁能够给我呢?所以他贴出告示,没有人来拆。
最后有一位阿私仙,来拆他这个告示,就是修行的人来拆告示,来了,面见国王,国王看到修行者,就从内心起了恭敬的心,向他要求法。「我要给你法,很简单,你要跟随我修行。」国王认为:「是啊,我这时候心无挂碍,王位我可以交代给人,我正想要专心求佛法的妙,所以我愿意跟随你出家。」所以他跟随他去修行了。
「但是,要出家一定要听我的使唤,做我要叫你做的事情,你身为国王你放得下吗?」「放得下。求道本来就无相、无人相,无我相,哪还有国王的相呢?所以,我愿意。」他就这样去为这位仙人工作,一直一直做,总是生活为他侍奉得没有欠缺,到哪里,没有椅子可坐,告诉他:「来,你弯下来让我当椅子坐。」他也就要身体弯下来,两双手撑住让他当椅子坐,坐得很舒服。这身体拱起来就要很平,让他可以当椅子坐;有时候随地想要睡,就要有一个很平坦的地方来睡,「来,你来让我当床铺,让我垫在地上,让我睡得很舒服。」他也要赶快将他的身体铺好,当床铺让他睡。不论如何的折磨生活,他就是很甘愿,要如何调伏身心,绝对是不会让这位修行者,一点点逆;就是不顺他的意。
这就是他要求法,所以他的心逆来顺受,心没有起动念。一直到一辈子当中,不论要他的眼睛,要他的肝髓,要他等等,他头目髓脑悉皆愿意付出。这种的修行法,这都是「不惜生命,为奴求法」。这是何等的尊贵呢?他是身为国王,不惜身命,为奴为法,这是圣中圣,谁做得到?
大家〈提婆达多品〉,也已经听过了,诵也常常诵过,类似这样的修行,他都愿意经过。这种久远劫来,这样还是行菩萨道,很长久长久的时间,就是保持这样的心态,这样一直到证菩提。修行的道路那么长、那么多的苦难,生生世世都会遇到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与释迦佛生世相随。每一次,从他的过去所修行,生活中求法,生活所遇到很多困难,都是由提婆达多,在刁难他、伤害他,他累生世就是这样顺从,这样过来的。所以这是久远啊,没有挂碍,没有因为这样就中断了,就是生生世世这样走过来,证菩提了。
这就是因为怕,怕众生他们受不得苦,所以「恐彼」。恐彼,就是所有的众生,既然要修行,经不得苦,耐不了劳,这种的畏难,「修行那么困难哦!」这些众生怕修行困难,不肯精进,因为这样释迦佛过去生,就是这样这样过来的。所以在《法华经》中,他就举出了这段经文,《提婆达多品》,也是有经过的事情,我们就能够了解,佛陀修行所经历的劫数,有多远、多少,多少时间;长时间修行,所遇到的人的大考验,都没有影响他,这就是了,修行。修行能够不受影响,很稳定走我们要走的路,这要从自己的习气说起。我们修行,大家都有好心,都想要认真修行,就是大家有生活习气,所以要断习;断去我们的习气。这就是粗的无明,前面有说过了,很粗。
凡夫就只是一直缘在这个境界,这六根识之中,在那个地方所面对着的东西,总是随着这个境界,在缘、在思考,这五识加上了意识,那种起起落落、喜怒哀乐,反应,这变成了因果杂揉。你欢喜的时候,「这些人很苦,我要来帮助他们。」「大家这么整齐在修行,看了很欢喜,随喜,我也愿意进来修行。」这种喜怒不同,随着环境变迁,这样进进出出这个道场,内心起起落落,这就是佛陀所担忧,「恐彼畏难」。这种,佛陀很担忧,其实不只佛陀担忧,我也很担忧啊,到底大家修行的心,是不是永远念着,我们最初那一念心?若有,我们的习气就比较不会起落,起落,他也懂得再回复回来那个初心,方向还在。若是初心不见了,方向就偏差了,大家要很注意,细思惟,要很详细,好好思惟。
前面说的那段经文:那就是大施主,这样在布施,成就罗汉修行,这个人的功德大不大?佛陀问弥勒,弥勒回答说:「这样已经很大了!」佛陀就要告诉他:「是,功德很大。但是,不如第五十人」。
不如第五十人,就是已经将《法华经》,第一个人听很清楚了,不只是听,还会讲,还会传。从这个第一代,完全将《法华经》的精神,佛陀所说法,行菩萨道,「我不只听,我会做,我会听、我会做、我会说,我再将它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同样一模一样,同样这样听下来,听下来同样能够传,能够入人群,能够再说法。这是第二代。从这样一代一代全都一样,到了第五十代人。这第五十代人就已经几百年了。
在这几百年中,佛法没有走样,《法华经》的精神,教菩萨法的理念,还是很准确,没有偏差。到了这第五十代的人,还是很准,在《法华经》。所以前面说,供养「四百万亿」,很多很多的人、很多的众生都得救了,时间很长久,这个功德大啊!大不大?弥勒菩萨说:「很大、很大。」佛陀就说:「还不如听闻《法华经》,到了第五十人,他还在宣说正确的《法华经》,这个人的功德比他更大。」这是佛陀要展现出了,《法华经》在他一生中说法,就是一实乘,显一实乘法,独一无二。过去四十多年间所说的法,有修行的,一直到这个地方;过去修行,功德大不大?还不大,就是要赶快走入法华的境界。
所以已经「正直舍方便」了,佛陀要说的这条法,就是菩提大直道,大家要走上了这条道路,才真正能够看到你的心地风光,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法。过去的就是小径、小道,让大家从各种不同的路径,能够走到这个大直道来。所以走入《法华经》的路,能够将《法华经》的精神根本,身体力行,讲说、传法,这是很重要。所以他这个地方说,「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不及那个第五十人。有的人听法,听了之后就过去,没有传。这还是要有听法,听进去,他一句一偈随喜,他就功德大。那些听很多经,不如于《法华经》,一句一偈很清楚,「博闻爱道,其道难会」,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就是要一心一志在一条道路上,真正正确,我们志要守住,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
所以,「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总是不如这第五十人,他听经一句一偈随喜,他的功德就很大,《法华经》。所以有很多人,他们听多少,博闻爱道,道也难会。还是无法得到真真正正,那分能够回归到真如本性,那条路就是菩萨道,这就是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再下来的经文这样说:「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辗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
应该就是无量无边,只是一直辗转闻法,闻《法华经》,这样随喜功德就已经很大、那个很长、很久,功德很大。这是佛陀对阿逸多这样说,「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
这若能够这样长长久久,听法就是这样一路听过来。是很久的时间,很长的时间一直听,听《法华经》,这样的功德就很大了。但是接下来还有,这段经文我们先了解。光是听《法华经》,功德就很大了,所以这就是「次第传闻」。「你说《法华经》,我听、我也随喜;我也觉得你说的很好,我随喜」。后面再听,他也说「我随喜啊」。像这样辗转随喜,功德就已经很大。这个「次第」,就是这样一段一段,一直都在为《法华经》,听《法华经》随喜。这就是说功德大,无法去计算限量。所以「如是第五十人」。
「第五十人」,就是第五十代的人,他们还听得到。所以,「况显最初随喜者」,这第五十代同样这样听,欢喜还有功德。可见第一代能够听到的,那个功德大了!我们若看到什么东西,「啊,愈拖就愈低了」。但是我们就知道,上面那个高层次闻法信解。这我们就能更加了解。所以,听法的层次,这样听,我很热心,到了第五十代人,是不是还很热心呢?是不是很踊跃呢?有没有呢?这就不知道了。但是第五十代人,他们还欢喜,这我们就要很清楚。
所以,初闻如是妙法一句一偈,随喜功德,很大,这个第一代人能够一直传,传,传到第五十代人。这个道,道理,听了是不是能够照实,有差吗、有偏掉吗?很难啊!所以我有说一个故事,阿难还在世,年纪大了,那个时代就已经偏差了。阿难是亲自听法的人,哪会知道后面的比丘,同样修行,竟然就是将它偏差掉了。「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能够看到水老鹤;阿难听到,「不是!不是!是要知道生灭法」。你不如就是活一天,能够真正得到这样的真理,与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他是一直在说道,教学生的人,他自己也还觉得仍不满足,「若能够找到生命的真理,我早上听到,傍晚往生,死了,我也很甘愿」。所以,圣人对真理的看法是不同,凡夫就是这样传,传到偏差那么远,所以阿难很慨叹,不如就是去了;回去,就趣入灭了。这就是阿难也是心很悲痛,这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说来,这些会中这样在听法,最初听的法,一直留传下去到第五十代,「其福胜无比」。若还能够让他一样,一样,这样就是福无比了。
若是这样听过去,就一代差, 差一点、差一点,若差到第五十代就是差很远了。
所以要知道,「其处之陋,人之卑微」。因为在我们的人间,这个环境很鄙陋,环境很差,就像我们的范围,这个世间范围,这个环境很差、很卑微。人人的想法实在是太差了,这种不懂得要向上追求,都是往下堕落,真正卑微的理念。所以,「说之讹,听之乖」。说的已经偏了,听的人已经就更差。所以,「信之浅」,要信的人很浅,解的人又解错。所以,「尚获如是功德」。这种听错了、解错了,等于是这样偏了。所以,「何况最初法会中亲闻?」。最初法会,听《法华经》,佛陀亲口说法,在法会中这样听来的,是不是真的用心听法?在最初听的法,我们一直坚持下去,这功德那就很大。
「又何况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耶?」我们若是从初发心开始,听这部经就心生欢喜,一直坚持读诵,又为人解说,这福就是更大。就是这样来校量它,愈是大;在这个困难中,能够这样闻法,在这种衰微佛法,已经到末法当中,大家还愿意听法。从最初开始听,受持又懂得讲,又愿意传,这实在是很不简单,这功德当然就大了。不过,我们已经离佛时代,现在到末法了,环境已经很卑微的时代了,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坚持?如《法华经》中的精神,我们要很细腻了解,入人群、为人演说。若能够这样,那就功德无量。
在经文,看来这一小段,要照经文读过去,这么简单就过去。其实当中所含藏的,很细腻入心,那个心与宇宙是开阔的大量。我们有开阔了我们的心量,才有办法体会天下万物,回归在法华的道理。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216&idx=3&sn=4d0c5c911075dbbf6f0aaaf6b7250ffd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