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8-03 08:31   美国  
偈文:
◎修学正法弘传人,常怀济物悲愍心,专志勤求大乘法,觉有情人菩萨法,度脱一切诸众生,为世造福净行德,摄持智慧诸善法,广济一切诸众生。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
◎「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
释义:
◎复能:具持六波罗密行。清净持戒:受持戒众行,清净戒法,轻重分明无所违犯。
◎修菩萨行者,心常念戒,忆持不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于诸尘境,心无染着,是为持戒。
◎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柔和同忍度也。忍辱行,〈法师品〉: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志愿坚固。常好重在正思惟念定,得诸菩萨深妙之定,禅定行。
◎精进勇猛摄诸善法:精进等进度也。常勤精进,勇猛多力,勤精进诸善法,修摄其心,精进行。
◎利根智慧善答问难:利根等,智度也。以利根故,智慧高明,随有所问,答令欢喜,信伏随从,名曰善答,般若行也。
◎复有如是诸善功德:谓弘经外又行六度,修习如上诸善功德。
【经文讲解】
修学正法弘传人,常怀济物悲愍心,专志勤求大乘法,觉有情人菩萨法,度脱一切诸众生,为世造福净行德,摄持智慧诸善法,广济一切诸众生。
好好用心,听、解一切法。要记得、要听进去了,也就要铭刻在心中,时时记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是我们要很把握时间,应用每秒钟的生命,要入佛知见。我们要如何学佛?佛知、佛见的境界,难道不就是我们的方向吗?我们的方向既定了,时时要起着欢喜心,虽然离佛的境界还很远,但是如规循法一步一步向前走,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遥远,这我们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就是「修学正法」。我们修学正法,我们的目标就是弘传于人,要接力了。
佛知、佛见是人生的正途,我们要赶紧拉着后面的人,牵着往前走,所以我们就要发心立愿。佛也是这样教我们,读诵、书写、身体力行,就是要这样走,法要这样传,行这样走,是佛陀的教育。我们要知佛心怀,知道佛的心,才有办法入佛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很正确,用这个方向走。
佛的心怀是什么?「常怀济物悲愍心」。佛心是这样,而我们就要学了,学佛心。为天下众生苦难,所以不忍众生在迷茫中,所以我们要很用心,从悲愍心开始,「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现在的人叫做「同理心」。人的苦,是我们的苦,所以我们想办法,如何来解开这样的苦。总是有方法,这个方法需要我们专心勤求。大乘法,唯有大乘法,大乘法,那就是走上,佛所教化的菩萨道。大白牛车,自度度人,只要方向对了,有这样的工具,能够载我们这样走,而我们就是这样的招呼,自己往前走,同时招呼人也是这样,上大白牛车去。
所以我们的行,修大乘法,这叫做「觉有情人」。我了解了,我觉悟了,了解、觉悟人间无常、苦、空,一切无我,还迷茫在这个娑婆世界。「啊!这么多众生芸芸颠倒,要赶紧回头呼唤」,这叫做觉有情人。我们知道这样的事情,我们知道这样沉溺下去是苦,所以这个觉有情人,就要来身体力行菩提道,这样来招呼人入菩萨法。菩萨法,开始就是要行六度。大白牛车,不是我们上去就坐着就走,是我们自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要「六度万行」,我们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像四个轮子,而「六度」就像这辆车,车底、两边要围,前后要再有让牛拖的东西,所以里面所运载着,是无量数的工具,所以「六度万行」,人人都要有驾驶,大白牛车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有觉有情。
「觉有情人菩萨法」,我们要有这样的法──「六度万行」,这就是要学!学这些「六度」,让种种随机,没有脱离「六度」。虽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了智慧,众生千千万万种,各有他的根机、观念、习气等等,要如何来适应?所以,这就是需要,要觉悟的智慧,就菩萨法了。 所以,「度脱一切诸众生」。菩萨道本来就是,我觉悟就是要再度,度其他的人,这样才叫做菩萨。自觉悟,那是小乘,缺智慧的力量。大觉悟,那就是五波罗密完成,般若波罗蜜圆满,这样就是六度具足,这样才有办法,「度脱一切诸众生,为世造福净行德」。这一定要投入进去。
世间啊,众生芸芸,彼此不相识,却是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生生世世轮回,只要有缘,我们大家相遇在一起,能够相识,能够大家同志愿力,这过去生的因缘应该是很密切。既然过去生的因缘这么密切,我们现在同心志了,未来也是同佛道,所以「为世造福净行」。这个「行」是共一条路走,要共同志念度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很多,是人物、是动物,情与无情,其实一切都有性。
看到我们的节目中分析,在树木,植物还是要听好话。这学者已经研究了,两碗饭放在那里,一碗饭,一直一直骂它,一直骂它;一碗饭,一直赞叹它,一直夸奖它。几天后,两碗饭拿来放一起,这碗饭一直被诅咒一直骂,这碗饭已经发霉了、变黑了。而这碗一直让人赞叹、说好话,这碗饭还是白色的,依然也没有臭,还是同样保持它的香度,米香的味。可见哪怕是植物,又煮熟,成饭了,是这样。
我们也还有缅甸,一位农民,是我们发给他的稻子,同样的稻种发给他们。相信的人,每天都在田里绕,在那个地方在为它祈祷、唱诵,讲「静思语」给稻子听,都在那个田边、田埂上,在那里一直绕,没有喷农药,没有什么化学肥,只是有机肥,没有洒农药。就是这样,别人的稻田喷农药、施化肥,到后来收成的时候,已经证明出来了,很大片的土地都是遭虫害。这位乌丁屯,这一位,他的稻子丰收了,这见证了。他信心大增,这样开始年年都是这样做,也影响到当地人。他不只是这样做,人也这样修,接近慈济,见习、培训,也已经受证了。这是这么多年来,(二00八年)他们的台风,他们的灾难,所以有了觉有情人投入,去付出、去关怀。
这就是「觉有情人菩萨法」,他们「专志勤求大乘法」。本来缅甸也是信佛,佛教的国家。这次的因缘,将这分自救要救人,这个精神进去了,他们终于了解,所以才有「一把米」,一把米也可救人,传开,自己辛苦用心经营,还能够救人,自得还能够度人。虽然没有财富,却是富有爱心。三餐的「一把米」,整个乡村合起来就能够顾好,那个乡村最贫困、孤寡老人,他们就有办法照顾了,这是很不简单。法,总是开头要有人发心、立志愿、勤求,自利利他。还得要有觉有情愿意踏出这步,行菩萨道度脱一切诸众生,就能够造福、利行,这样去行,这不是做不到。
所以,「摄持智慧诸善法」。只要有智能,「四摄法」,除了「四弘誓愿」、「六度」行,入人群来,那就是「四摄法」。轻轻的「布施」,温柔的「爱语」,好好与人一起,常念「利行」他人,与「同事」互相和睦相处,招揽着「同事」大家来做好事,这在人群中、生活中很容易做。所以,「摄持智慧诸善法,广济一切诸众生」,这人人都做得到,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菩萨道岂有难行呢?士农工商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不困难!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来体会,实在是不困难。
来,用心体会,我们就看前面的文:「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
「种种」,用各种各种的方法,各种各种不同因缘,随各人的根机去为他们说法。这我们就要记得。前面所说的,不论你是如何的「四事供养」,其实这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要看重菩萨道。菩萨道入人群度众生,身体力行,四事投入人群,这行为比造塔,比建僧坊更有功德,这才是真供养。几天前说「顶戴」,顶戴,《法华经》就是佛的全身,慧命。所以,我们慧命,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叫做顶戴,荷担如来的家业,要很用心去体会。
接下来这段文:「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复」,再来;「能清净持戒」,现在开始我们要身体力行,清净持戒了。「具持六波罗密」,前面还说「五波罗密」,现在是要具足「六波罗密」。所以,「清净持戒:受持戒众行」。
受戒大家都知道,戒有分很多类。我们出家了,上戒场所受的戒,是与在家人不同,而在家的人要受持的戒,与出家人不同。出家人在戒场有轻重戒,这大家都清楚、都知道了;在家的菩萨要受戒,同样有轻重戒。所以戒要受持,最平常的在家或者是出家,共同都要有的,五戒、十善,在日常生活,在家人一定要,要受持,出家人不可忘记,不只是不可忘记,根本就是,是我们要教人。人人,在家「五戒」一定要持,「十善」一定要行,五戒、十善。大家要好好去了解这个五戒──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五戒」。五戒就是在家人要持;「十善」,就在这个五戒再延生出去,再说得更详细,口四、心三、意三,合起来是十项。过去常常在说。
所以戒,「受持戒众行」。很多很多的戒,出家众要持的众戒行是很多,当然有轻有重,规则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生活,也要常常提高警觉,最重要的,如何以身作则在人间里。所以我们同样也得「受持戒众行,清净戒法」,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这样,「轻重分明无所违犯」,好好地用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菩萨,菩萨对菩萨戒法又有另外,这应该出家菩萨戒也有受过。在家呢?有的人去受在家菩萨戒,去到戒场回来是不是有呢?而没有去戒场的,同样也是行,行菩萨行。
「修菩萨行者」,就是发菩萨心的人。初发心就发菩萨心,我们是求一个实的质,不是求名的量,最重要的是实质菩萨行。我们要真正体性,要有这样发大心,所以「修菩萨行者,心常念戒」。我们有我们的清规,我们有我们的行仪。
看看慈济人,大家在一起,应该都有清规与行仪,这也就是在戒仪之中。所以,「常念」。我们的规矩就是这样,进出的威仪,这也就是律仪,是戒、是威仪。同样,出家人的戒律、仪表,同样,总是要好好在本分戒如何做。所以,常念戒,「心常念戒,忆持不忘」。心要常常念:我要有这样的规矩,我要有这样的规则,不要越过界了。
看看莫桑比克,那些菩萨,他们没有空间,没有建筑,但他们画一条界限,这条界内是我们的道场,就是庄严的殿堂,都空空,没有将它建设。而他们要在这条界线,那个里面去礼佛,也没有佛,就是用一个代表,小小的,从我们这里请去的小琉璃佛。用椅子放高起来,用那个地方为目标,周围没有建筑物,用这个界址,仅仅这样在地上画着。而画着这个范围,就是庄严的殿堂,神圣的殿堂,大家要进去,鞋子要脱下来。哪怕里面还是土,他们同样,心有戒律,认为那里面就是清净,就是清净,在外面还是脱鞋子,这样进到里面就是神圣的殿堂。这叫做「心常念戒,忆持不忘」,这就是内心的规则。所以我会常常说,若说到他们,我就从内心欢喜,因为他们是真行供养,很感动。尤其是「不作诸恶,是名持戒」,这就是很真实在持戒的人。
所以,「于诸尘境,心无染着,是为持戒」。他的心不会被外面,什么东西去影响他,他也是发心行菩萨道。不论是身体病痛,不论是外境的困难,内心的困难,他们都能克服过去,一心一志,「心无染着」,这就是持戒。
各位,修行是也不简单,但是环境有限制,就是要克服。所以接下来就又说:「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
柔和同忍辱应该是在一起,所以,「柔和同忍度也」。因为有一个忍辱度,而你忍辱,能忍辱的人,他就是很柔和的人。因为我们在〈法师品〉中,就有这段,就是「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这段文应该大家最记得,这顺口好念,所以柔和与忍辱是合在一起。所以「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这就是定、静。
我们的志愿坚固,既然发心了、立愿了,发心立愿,我们一定就是方向,方向已经确定了,所以「志愿坚固,常好重在正思惟念定」。我们的心念,「好」就是很快乐,修行的过程中,我们的心常常很快乐。不论是行住坐卧,心都是在正思惟、念定之中,这就「得诸菩萨深妙定」。
哪怕是走路也是禅,「禅」就是正定。不论你是行住坐卧,都是同样心如如不动,都是好乐在「正思惟念定」中,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方向全都是在这样的心念中,他「得诸菩萨深妙定」。因为都是在菩萨行,菩萨是觉有情人,觉有情者行菩萨道,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行具足,这就是菩萨的妙禅定。所以接下来,「精进勇猛摄诸善法」。所以精进、勇猛,将所有的善法收摄在一起。
我们要精进于布施,也是要精进于爱语,精进于利行,精进于同事,我们有很多方法,不离人群。所以我们要「常勤精进,勇猛多力」,不要懈怠,我们既入人群中,就要亲近,对人互相付出,柔和善顺、爱语,这都这样在教我们,一步一步就是这样教。所以,「勤精进诸善法」,「修摄其心」。将心,我们自己的心,别人的心,我们要互相会同一志,向前精进。「利根智慧善答问难」。这就是利根、智度,所以,「以利根故,智慧高明,随有所问,答令欢喜,信伏随从,名曰善答,般若行也」。
这就是叫做智慧。我们对众生可以这样互相,能够他有疑,我们可以回答他,这解惑、断惑断结。我们能够替众生解惑,我们也能够断除烦恼结,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我们真正在六度行中,一段一段这样一直清楚、了解,入佛知见。
接下来这段文:「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
下面又再说:「阿逸多!我若是灭度之后,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这样受持、读诵这些经典,这样发心能够弘扬,将这个法弘扬在后世,弘经法」。
「复有如是诸善功德」,还有这样的功德,那就是「谓弘经外又行六度,修习六度,诸善功德」。
除了讲经之外,还是要身体力行,行六度。同样亲自,你懂得说法,你自己要去做布施的事情,愿意付出;你懂得讲,就要懂得精进。遇到困难,你要懂得自己去克服,如何去柔软,如何去善顺。要忍辱、柔和等等,这些你都要做得到。就要精进行,心要定,正思惟,在禅定中,不要受外面境界所困扰,所乱掉了,所以这大家应该做得到。他这样,佛法一路一路走过来,应该很清楚。所以,「修习如上诸善功德」。大家若能够了解,修这些功德,这样就能够很完备。
前面这段文,就是一直要我们弘法,从〈法师品〉开始,佛陀就在募了,在劝募人间的菩萨,一直一直到现在,还是同样。弘法人,闻法者、说法者、传法者。闻法,能知道;传法,就是善行要传。你自己能够知道,能够讲,你就要能够传。善法是要身体力行,不是用说的而已,必定要做得到。做得到的法,人,人类做得到。其实人类一定要做得到,因为畜生类也做得到!
快速说一个故事。一条毒龙,牠与生俱来,光是牠喘气就会传毒给人类;光是牠睁开眼睛来看,看人,让牠眼睛扫射到也会没命。牠自己很埋怨:我为何与生俱来,全身无不都是毒,睁开眼睛会伤人,口出气也伤人,全身的鳞甲一展开也有毒气。牠信佛法,甚至有一天去受一日戒,受佛一日戒。那是过去过去无量劫前。
受了一日戒之后,在回来的路中,经过树林,累了,整个身体蜷在草上面,睡着了。就有打猎的人,来到那个地方,忽然间看到一大堆这样,好像发光的东西,详细看着,「哦!是一条龙。很欢喜,他觉得这条龙睡成这样。这条龙若能够将牠的皮剥起来,献给国王,哇!很有价值,我所得会很多。恶念的心一起,手拿着那支棍子,他就这样那支大棍子,从龙头就这样紧紧的,就将它压下去。龙,本来牠就很有力了,但那天是持戒,虽然是醒了,牠不敢动。而且这个坏人起这个念,他先将头这样先将它压得很紧,就要剥牠的皮。这龙完全都不敢动,因为若动了,那个甲,那个甲鳞会打开,一打开,这个人一定被牠伤到。眼睛不敢睁开,连呼吸都不敢出。所以,牠认为:我是在守戒,我再也不能再伤人。
这猎人一手用棍子压住牠,一手用刀来剥牠的皮。「啊!痛啊!」还是忍着痛,由他去剥。因为牠愿意舍命来护这个人,保护这个人。整个皮将它剥掉了,整身是赤裸裸。这个时候,人拿着这个皮很欢喜离开了。这条龙离河没有多远,牠想:整身赤裸裸,都是赤肉,这痛不堪啊!尤其是阳光变大了,晒着牠,身体要动也难了。又是小虫开始来了,周围的小虫已经全身了。大太阳晒、小虫叮,牠身想要动,却是怕去伤到全身的小虫;想要到河里泡水,却是怕这些小虫遇水会死。所以牠就这样,用着柔和的心、持戒的念,忍辱,就是忍的力,还是保持着那分的定,决定的心,终至到最后还是在这样很恬静、极痛苦,这样往生了。
佛陀将这个故事说完,就开始说:「大家知道吗?那条龙是现在的我,剥皮那个人是现在的提婆达多。」是啊,感恩提婆达多,给他这么大的考验,他有那么大的忍,这完成他的「六度万行」。因为这样,他速,快速提前可成佛。各位,「六度万行」是这么的难做、难行,却是定了决心,还是去完成。所以说起来,我们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