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1 08:45   美国  
偈文:
◎众生闻法,知因果交彻故,故与佛同在,佛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佛心中之明解,众生心所求向,听佛说法明了,故名说听双存。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麁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释义:
◎谓修持诸善法时,而起我相我所执,及我痴慢等邪见,此邪执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麤重烦恼散乱。
◎鼻不匾㔸:鼻是气息出入之门,因乐善故,呼吸与天下共气息,准隆鼻好故不匾㔸。匾薄曰㔸。
◎亦不曲戾:曲则不直,其心不正,鼻则斜曲。今以善报,鼻则圆直。不正为戾。
◎面色不黑:为善之人,面貌洁净,故不丑黑。「面不」等,面如满月也。
◎亦不狭长:喻以刀照面,则见脸狭长表其心灵,如剑般狭长。而今心方正,面则端严。    
◎亦不窊曲:心不平正,已无窊曲令人不喜相。有心平舒坦,喻真诚面相。鼻非平薄塌鼻,亦非窊陷。
◎无有一切不可喜相:面貌圆满,无不美者。      

 

经文讲解
众生闻法,知因果交彻故,故与佛同在,佛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佛心中之明解,众生心所求向,听佛说法明了,故名说听双存。      

 

  

 

用心听,来理解文的含义。佛陀了解众生,众生心中在想的是什么呢?佛陀很清楚、很了解,众生起心动念,佛陀透彻清楚。佛陀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将众生很杂,这么多的杂念,要如何一法就能够使令众生,将那些杂念回收?将一念心向佛法听,这就是「佛心中之明解」,了解众生到底所想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将众生的心会合起来?而众生呢?「众生心所求向」,到底众生的心,所求向的是什么?众生这么多,他们所要求的实在无边际,但是大概要求的是什么东西,佛陀也清楚了解,所以佛要很明觉,众生在这个黑暗中,他们方向要去哪里?就像天月,月挂在天空中,地上暗了,靠着明月一轮来照耀它,自然众生要走的路就清楚了,方向不会让它偏掉。这是佛陀就像心中的一轮月,众生就像地上黑暗,黑暗中没有方向,等待着天上这轮月可以现前,云开了,月出了。            

 

所以众生所需要的就是听,「听佛说法明了」。佛陀他应众生的根机,众生若已经很清楚,听佛的说法都能够了解,了解在苦啊!苦的人生是集种种、种种因缘会集来苦。佛陀还又说:「苦,今生的苦累积在过去生。」来生还有苦吗?看你今生所造作。就像这样的道理,众生听进去,也清楚了,所以「听佛说法明了」。「故名说听双存」,这就是佛想要向众生说的话,众生想要求的方向,因为世间苦不堪;佛陀已经了解应众生根机苦。众生因为这样做了,所以受这样的苦,「因果交彻」,造这样的因,得这样的果。不论是过去,不论是未来,全部就是「因果交彻」,这是佛所说的法,众生很清楚了解。了解佛所说的,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所以听佛说法,也能够了解佛陀心所说的法,这众生也知道,明明听就有,佛陀这样说:人人,众生本具佛性。知道了、知道了,佛陀这样说。           

 

佛陀又告诉我们:因缘,因缘果报是互相交彻的;过去就是这样的因,今世就是受这样的果。但是在受这样的果,今世还在造,造就来世的因。现在在做的,到底是不是来世没有苦的果呢?我们今生在做有没有苦因?今生做有没有烦恼无明、人我是非,彼此之间还有怨怼,这样我们在来世难道跑得掉吗?但是凡夫就是凡夫,听就听懂,但要改变起来,真的是很不简单。不过佛陀还是很耐心、用心,他的人生来人间成佛,就是为众生来成佛的,不是为自己。我们已经很清楚,佛已经是无数量阿僧祇劫,已经体性觉悟,早就觉悟了,只是因缘会合,他所要度的众生,在今生此世还有这么多的众生;今生此世的众生,还有未来无量数,就是我们现在的众生。这种末法,这恶浊的世间,若没有法,这个恶浊的世间又是要如何呢?所以佛陀是为那个时候,因缘成熟,未来我们这个时,非佛法不可。所以佛陀他了解众生,虽然听法还是没有很透彻了解,所以为众生留法在人间。        

 

 
因为这样,「佛陀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佛是为众生来说法的,佛是为众生来现相成佛。这是我常常就与大家分享。佛陀来人间的因缘,不是为他自己来人间成佛,若分析他的过去、过去,本就已经成佛了。我们看看〈从地涌出品〉,他已经所度的大菩萨,已经那么多那么多了,还需要这个时间,来现一个相,说:「我修行,我成佛了。」难道需要吗?实在不需要。只是我们众生与佛的因缘,佛就是要来成就,那个时代、这个时代、未来这个时代的众生,法需要留在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佛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只是仅仅为了这件事情。         

 

为众生讲法,尽管众生听懂、听不懂、一知半解,但是佛还是以他的心,应该要再,众生还是要再让他们清楚。这佛心、父母心就是这样,才会叫做「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亲如众生的父亲,虽然是来教育我们,就像老师,但是对众生的深心疼爱,就像父亲一样,所以孩子在想什么,父亲全都能清楚。众生心,了解「众生心所求向」,这都很清楚了。众生也是有很想要听,很想要了解,可惜众生根机浅钝,虽然听,还没有很透彻。我们若听得透彻,自然我们不是凡夫了,所以我们还要再不断听法。「故名说听双存」,「说」就是佛,「听」就是众生,能了解,了解佛陀所在说的话、含义。因为佛法在人间,已经传到现在二千多年了,佛法要再从这样将它传下去,要再到弥勒菩萨成佛,未来的时间更长啊。         

 

你想,现在的法若没有传清楚,没有很明朗,可能这个法到我们这里,听一听就过去了,法就到这里。所以我们这段文就是说,随喜功德,法要如何传?传一代、二代、三代,这样足够吗?到五十代了,法都没有让它偏差掉,是不是很容易呢?说起来不容易。前面我就先说一段,阿难还在,传法者还在,后面呢?同世的出家人,他法传给弟子,就这样这么大的差距,整个翻转。是水老鹤才对呢?还是生灭法?明明佛陀教我们的,这辈子最重要的,就要了解「生灭法」,但是,那个时候,那位老出家人传给他的弟子,叫做这辈子最重要的,要看到的是水老鹤。阿难再更正:不对!是生灭法。修行者这辈子,应该要很深体会生灭法。虽然阿难亲自更正,却是比丘还是半信半疑,将这个法,真实法,再拿回去告诉他的师父。师父执着,这种的执着,他还是认为:阿难老了,法不记得了,所以你听我说的就对了。     

 

这想起来很感慨,要如何传?与阿难同世,虽然佛陀已经灭度了,但是阿难传法岂不是很真呢?阿难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脑筋还很清楚,尤其是这两首偈差在多少?天地差别啊。岂是一辈子若能够看到水老鹤,死也值得,死也甘愿?水老鹤看了后又是如何?这差那么多。佛法明明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去了解,了解人间的烦恼无明,卡在不了解生从何来,去将去向,去的时候要往哪里去?我们若知道要往哪里去,我们就能够注意现在,现在要怎么做;你知道现在怎么做,就是因为你了解过去生。所以过去生、现在生,要延续到未来生,这是真实的道理,而且很有逻辑的道理。     
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又造作的因,那就是又未来的果,这是这么明显的道理。这棵树是这颗种子,这颗种子落土因缘成熟,就是又成这棵树;这颗树生下来这个种子,这代的种子,与这代的种子是同样的种子,所以同样的种子去种出来,是同样的树。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这才是真清楚。将佛法,将它偏到这人间法。人间很迷茫,人类欣赏动物、飞禽走兽;我们要追求的是脱离人,将来成佛菩萨,这两个趣向是完全不同。这种趣向是永远六道轮回中。四生,水老鹤是卵生?还是胎生?这在六道轮回中,在四生的当中。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永恒、永生、佛所教法,很感慨,竟然只是到佛陀入灭了,阿难传法者还存在,就已经偏差了。        

 

    
现在所说的随喜功德,鼓励人人来听经。这个时候听,这个时候大家同样接受到法,同样接受法,是不是同样的信解呢?信得深吗?解得对吗?这个信解,这么多人,到底我们的信解是什么?不清楚。但是佛陀了解,众生所要求法的心向,所以一直一直对众生说法。尽管佛陀这么用心,但是入灭之后,再隔一代,还是法偏差掉了。阿难也是万念俱灰,这样再留在世间要做什么呢?也是老了,该取入涅盘了。这是佛法流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看到,传佛法谈何容易啊!有时候听弟子在传法,听了之后,说给人听,好像类似,可以;但是法若说了之后,表达自己之时,总是又是再回归凡夫,凡夫的面目,还是犹然存在。这就是佛对众生,要如何去清楚、去了解,要如何来教化?这就是佛对众生,他有一点无奈感。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来体会。      

 

    
  

 

想到在听法好像有了解,受持的法好像有了解。诸善法好像听了,听了之后,这善法我已经知道。听的时候都知道,但是听了之后,还是没有离开「我」,执起了我相来,「我所执」。因为这些法,我听,我会说,但是我自己的本身,我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真实的人生,我有我生活的趣向。听是这样在听,我用心听,听了之后,我能够照这样说给你们听;但是回归我自己的生活,我会受持善法,看来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所以「而起我相我所执」,这就是我们过去的习气,都还无法可改,过去的习气还是存在。所以因为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说法的时间少,日常的时间多,我们的时间,要看到谁、要如何应对说话?人与我的关系是什么?      

 

    
「这是在与我说生意的人,我就要与他计较,生意要合理,我不能被你占便宜,看你能够让我便宜一点吗?」这在世间生活,难免还有这样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多少都有为自己占便宜,这种的习气人人还有。尽管修学佛法,尽管也在说佛法,在生意之上一样,「我生意要再做很大,因为我说佛法,所以很多护法来护我,所以我生意要做得很好,要赚钱,要再赚不少」,这就是我执。说起来这都在生活中,在说佛法时,好像我都没有了,其实这是在生活中,因为自己法也说得不错,生意也做得很好,难免就会「及我痴慢」。慢慢我们听法,那个清楚、了解,分别生灭相,这个生、灭,灭是什么时候?我现在是维生重要。所以会慢慢对这个生灭法,会淡掉了,所以这个生灭法若淡掉了,自然那个痴,痴念又是再回归众生心。       

 

贪、瞋、痴,贪容易改,瞋也能够减轻,但是痴,痴就是比较习气难断。痴就是我们的习气,我们明明知道对人说话,不可这样的态度,但是这个态度的习气,总是想到了,改变回来,有慢一点点了,这较迟缓,这叫做痴;话很冲动说出去了,自己警觉到不对,我自己赶快这句话,自己想方法将它缓和回来,但是也有比较迟了,所以这叫做痴。有痴念,难免我们的「慢」,慢心,贪、瞋、痴、慢、疑,我们的习气之中,还有「慢」,这个慢心若一起来,邪见就跟着它起了。「此邪执重力故」,这就是我们的邪执,邪就是不正直,我们明明就是要照这样,佛法所说,我们就是照这样听,我们就是要照这样做;而我们照这样听,我们忘记了,将我们的习气不经意又出来了。           

 

这种的慢心,这样的习气,慢心一出,我们就偏了,偏差一点点,所以差之毫厘,差这一点点,自然我们的障碍,就不断不断靠过来,我们慢慢再回过来凡夫,差之毫厘,失于千里。这圣人的法慢慢又减少了,凡夫心、粗相不断再展开,所以粗相一起,烦恼无明就是又很重,就又靠过来了。所以叫做「此邪执麤重力故」,这就是这样,所以「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我们名称说我在修善,修善就有在修,但是都没有让它忘记我们,这凡夫所执着,「麤」还是又回过头来,这叫做「名麤重烦恼散乱」,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懂?      
我们在听法,听得很清楚,所以「我愿意传」,也传得很好,而我们日常的生活,你能够传法的时间,「来,某某人你去向谁说话。」因为相信他说得很好。他会去说,而这个时间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呢?这个时候都说得很好,但是一天的时日是几个小时呢?其他的时间,我们再回归凡夫的生活,难免我对你、你对我,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想要求,这种人我执就回归回来。这就是我们要很注意,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因为我们学佛没有深入。经典是这样说,「深信解相」,这句话虽然读过、也解过了,但是没有深入,实在很现实就是没有深入、没有信解;我们若是深入信解,一闻千悟,我们就能够很深心入法。所以很感慨,习气啊!           

 

现在接下来这段文,就是在形容的,用人的面相来形容,形容我们的面相,因为人最在意的是在面相。所以佛陀用这个方法,你其他你不在意,你的五官你最在意。所以前面已经几天,都是在形容五官;而形容五官回过头来就是说,你若说好话,自然嘴里就不会黑,牙齿就会整齐,舌头就不会比较大等等。这是教我们要口说好话,这辈子好好说好话,将法传好,这是这辈子我们要很用心。这上面说的法是真实的道理,经典这段我们也能够了解,是佛陀知道众生的心,他就要用这样这样的譬喻,来教育你。所以前面已经说几天了,现在还有几天,全都要让大家更清楚,不是经,经文读过就好,要让大家了解,佛与众生,我们众生要了解的道理是什么,来重视这段经文内涵,所要告诉我们的意。     

 

    
来,前面说什么?前面的文:「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麤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这大家应该听进去,很清楚。形容的,前面都形容过了,这要把握得很准确,就像我们的器官,你差一点形象就不同了。这同样的道理,你道理若差一点点,也一样,这形态就差很多。       

 

接下来又说:「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陿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这要很用心来了解,也是在五官中,人看到、接触到那个感觉,鼻子,一个五官中,鼻子是要如何来组织,让我们的五官中,最最明显的地方。看一张脸最凸出、最明显,那就是鼻子。       

 

   
鼻,所以「鼻是气息出入之门」,它不仅仅是好看不好看,在一个五官中,那鼻子是扁扁,塌下去,还是这样挺挺挺;人家若在说,形容一个孩子:孩子很美,那支鼻子很挺挺挺,就是表示鼻子不是塌下去的。同样,鼻子有功能,第一就是让人看到第一个印象,我们的面相;第二,它有功能就是气息,我们呼出去也得要鼻子,吸进来也是鼻子。     

 

这个呼吸之间,「气息出入之门」,我们若是鼻塞,就是要说话也很难说,或者是喉咙与鼻孔是相通的,七孔是相通,它都有出入,不是只有呼吸,连声带,我们要如何说话,也是一样从鼻子。若能通,说话声带就自由;若不通,说话声带就会差。所以这个鼻子是很重要。再者「因乐善故」。过去若乐善好施,这就是表示这辈子,「呼吸与天下共气息」,我们同样在这个天底下,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而人人也是同样,需要新鲜的空气,这不分贫富,人人共通。同样,所以我们需要乐善。大家都很期待,有很好很好的空气、很好很好的生活,同样的道理。「天下共气息」,就表示「隆鼻好故不匾㔸」,就是这样,这个鼻子若是很端正,要吸外面的空气等等就很自在。它不是扁下去,也不是薄的,看起来五官很好,用这支鼻子,功能也很好,也能够从外面呼吸空气进来,自己的浊气也能够出去。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所以「曲则不直,其心不正,鼻则斜曲」,这就是只是一个形容。其实有的人不论他五官如何,他的心也很好。现在在说的就是你下辈子,若想要这样很端正,你这辈子心就要很端正,才不会下辈子生下来,鼻子就不直,也不会挺,所以这我们要很用心。所以「今以善报,鼻则圆直」。那鼻子该圆的地方圆,该直的地方直,应正的地方正。      

 

    
  

 

「面色不黑」,这就是为善之人,面貌就是洁净,「故不丑黑」。自然脸部就会很美,脸部很美就像月圆一样。        

 

  

 

这是譬喻,喻以刀来照面,「亦不狭长」,就是譬喻我们若拿一支刀剑,而那刀剑是长的,很光亮,这窄窄的一支剑拿来照脸,这个脸就这样跟着它拉长,就这样将它拉长了,五官都在只是脸长了,这是譬喻以刀剑来照面,则见脸就这样狭长,很窄、很长。「表其心灵」,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若是很狭长,我们的心就无法得以包容一切。所以面相与我们的心相,所以我们要好好修开阔的心,包容一切,来生才不会,一张脸这样很长很长,这就是一种的形容。现在端端正正,非常的端严。          

 

所以「亦不窊曲」。         

 

  

 

我们很端正表示我们的心,「心不平正」那就会歪曲,我们歪曲,就是让人看到会不欢喜,不歪曲,就没有让人看不欢喜,就表示脸很端正。有心平等,我们的心要很平等、很舒坦,不要心坎坎坷坷,我们还是要用很平和的心,来对人,这譬喻用「真诚面相」。鼻,这样就像一支鼻子,如何来出气、如何来呼吸,这我们要很用心。           

 

 

 

我们的面相让人看到很欢喜,没有什么让人看不欢喜,这就是叫做面容圆满,没有不美。总而言之,修法,我们就要很用心,文字是一个形相而已,从形容的写在文字中,你若不懂道理就好像读过去了,哇,这些我都没有,我也舌头没有打结,我牙齿也没有弯曲,我嘴里也没有黑,我等等,都觉得我全都没有。其实我们的习气,这五官之中这样在形容我们,我们应该要深思,深深去思考有没有?我们是不是心很狭窄?我们是不是有恶口等四项?我们是不是很多习气,我们没有改除的,有没有呢?我们若是有还没有改除的,现在赶快改除。          

 

因为我们学佛,有心学佛,佛了解我们的心,佛陀他也是,随我们的心意来说法,我们到底,我们听了之后,我们再告诉别人,在传法,我们有没有传偏了,我们传了之后,我们自己,我们的脾气、我们的习气,我们有固执我们的吗?我们的行为有再偏差吗?这都是同样在形容,所以用那个这么深的道理,来用一个很表相让大家看得到。人人看得到,可厌的与可喜的,两项能够去比较,善事是可喜,恶事是可厌,你传正法,这是该庆幸,法偏差了是很担忧。佛法要如何再传下去,同样的道理。     

 

所以请大家听法要深心去信解,要用很深的心,法要入心,去相信、去了解,这些文字是在说什么,若没有这样为你们解,相信大家在字面上这样过去,这么多道理自己都不清楚,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