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1 08:45
美国
偈文:
◎众生闻法,知因果交彻故,故与佛同在,佛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佛心中之明解,众生心所求向,听佛说法明了,故名说听双存。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麁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释义:
◎谓修持诸善法时,而起我相我所执,及我痴慢等邪见,此邪执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麤重烦恼散乱。
◎鼻不匾㔸:鼻是气息出入之门,因乐善故,呼吸与天下共气息,准隆鼻好故不匾㔸。匾薄曰㔸。
◎亦不曲戾:曲则不直,其心不正,鼻则斜曲。今以善报,鼻则圆直。不正为戾。
◎面色不黑:为善之人,面貌洁净,故不丑黑。「面不」等,面如满月也。
◎亦不狭长:喻以刀照面,则见脸狭长表其心灵,如剑般狭长。而今心方正,面则端严。
◎亦不窊曲:心不平正,已无窊曲令人不喜相。有心平舒坦,喻真诚面相。鼻非平薄塌鼻,亦非窊陷。
◎无有一切不可喜相:面貌圆满,无不美者。
【
经文讲解
】
众生闻法,知因果交彻故,故与佛同在,佛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佛心中之明解,众生心所求向,听佛说法明了,故名说听双存。
用心听,来理解文的含义。佛陀了解众生,众生心中在想的是什么呢?佛陀很清楚、很了解,众生起心动念,佛陀透彻清楚。佛陀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将众生很杂,这么多的杂念,要如何一法就能够使令众生,将那些杂念回收?将一念心向佛法听,这就是「佛心中之明解」,了解众生到底所想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将众生的心会合起来?而众生呢?「众生心所求向」,到底众生的心,所
在
求向的是什么?众生这么多,他们所要求的实在无边际,但是大概要求的是什么东西,佛陀也清楚了解,所以佛要很明觉,众生在这个黑暗中,他们方向要去哪里?就像天月,月挂在天空中,地上暗了,靠着明月一轮来照耀它,自然众生要走的路就清楚了,方向不会让它偏掉。这是佛陀就像心中的一轮月,众生就像地上黑暗,黑暗中没有方向,等待着天上这轮月可以现前,云开了,月出了。
所以众生所需要的就是听,「听佛说法明了」。佛陀他应众生的根机,众生若已经很清楚,听佛的说法都能够了解,了解在苦啊!苦的人生是集种种、种种因缘会集来苦。佛陀还又说:「苦,今生的苦累积在过去生。」来生还有苦吗?看你今生所造作。就像这样的道理,众生听进去,也清楚了,所以「听佛说法明了」。「故名说听双存」,这就是佛想要向众生说的话,众生想要求的方向,因为世间苦不堪;佛陀已经了解应众生根机苦。众生因为这样做了,所以受这样的苦,「因果交彻」,造这样的因,得这样的果。不论是过去,不论是未来,全部就是「因果交彻」,这是佛所说的法,众生很清楚了解。了解佛所说的,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所以听佛说法,也能够了解佛陀心所说的法,这
是
众生
就
也知道,明明听就有,佛陀这样说:人人,众生本具佛性。知道了、知道了,佛陀这样说。
佛陀又告诉我们:
因缘,
因缘果报是互相交彻的;过去就是这样的因,今世就是受这样的果。但是在受这样的果,今世还在造,造就来世的因。现在在做的,到底是不是来世没有苦的果呢?我们今生在做有没有苦因?今生做有没有烦恼无明、人我是非,彼此之间还有怨怼,这样我们在来世难道跑得掉吗?但是凡夫就是凡夫,听就听懂,但要改变起来,真的是很不简单。不过佛陀还是很耐心、用心,他的人生来人间成佛,就是为众生来成佛的,不是为自己。我们已经很清楚,佛已经是无数量阿僧祇劫,已经体性觉悟,早就觉悟了,只是因缘会合,他所要度的众生,在今生此世还有这么多的众生;今生此世的众生,还有未来无量数,就是我们现在的众生。这种末法,这恶浊的世间,若没有法,这个恶浊的世间又是要如何呢?所以佛陀是为那个时候,因缘成熟,未来我们这个时,非佛法不可。所以佛陀他了解众生,虽然听法还是没有很透彻了解,所以为众生留法在人间。
因为这样,「佛陀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佛是为众生来说法的,佛是为众生来现相成佛。这是我常常就与大家分享。佛陀来人间的因缘,不是为他自己来人间成佛,若分析他的过去、过去,本就已经成佛了。我们看看〈从地涌出品〉,他已经所度的大菩萨,已经那么多那么多了,还需要
在
这个时间,来现一个相,说:「我修行,我成佛了。」难道需要吗?实在不需要。只是我们众生与佛的因缘,佛就是要来成就,那个时代、这个时代、未来这个时代的众生,法需要留在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佛心中之为众生而说法」,只是仅仅为了这件事情。
为众生讲法,尽管众生听懂、听不懂、一知半解,但是佛还是以他的心,应该要再,众生还是要再让他们清楚。这佛心、父母心就是这样,才会叫做「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亲如众生的父亲,虽然是来教育我们,就像老师,但是对众生的深心疼爱,就像父亲一样,所以孩子在想什么,父亲全都能清楚。众生心,了解「众生心所求向」,这都很清楚了。众生也是有很想要听,很想要了解,可惜众生根机浅钝,虽然听,还没有很透彻。我们若听得透彻,自然我们不是凡夫了,所以我们还要再不断听法。「故名说听双存」,「说」就是佛,「听」就是众生,能了解,了解佛陀所在说的话、含义。因为佛法在人间,已经传到现在二千多年了,佛法要再从这样将它传下去,要再到弥勒菩萨成佛,未来的时间更长啊。
你想,现在的法若没有传清楚,没有很明朗,可能这个法到我们这里,听一听就过去了,法就到这里。所以我们这段文就是说,随喜功德,法要如何传?传一代、二代、三代,这样足够吗?到五十代了,法都没有让它偏差掉,是不是很容易呢?说起来不容易。前面我就先说一段,阿难还在,传法者还在,后面呢?同世的出家人,他法传给弟子,就这样这么大的差距,整个翻转。是水老鹤才对呢?还是生灭法?明明佛陀教我们的,这辈子最重要的,就要了解「生灭法」,但是,那个时候,那位老出家人传给他的弟子,叫做这辈子最重要的,要看到的是水老鹤。阿难再更正:不对!是生灭法。修行者这辈子,应该要很深体会生灭法。虽然阿难亲自更正,却是比丘还是半信半疑,将这个法,真实法,再拿回去告诉他的师父。师父执着,这种的执着,他还是认为:阿难老了,法不记得了,所以你
就
听我说的就对了。
这想起来很感慨,要如何传?与阿难同世,虽然佛陀已经灭度了,但是阿难传法岂不是很真呢?阿难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脑筋还很清楚,尤其是这两首偈差在多少?天地差别啊。岂是一辈子若能够看到水老鹤,死也值得,死也甘愿?水老鹤看了
之
后又是如何?这差那么多。佛法明明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去了解,了解人间的烦恼无明,卡在不了解生从何来,去将去向,去的时候要往哪里去?我们若知道要往哪里去,我们就能够注意现在,现在要怎么做;你
能
知道现在怎么做,就是因为你了解过去生。所以过去生、现在生,要延续到未来生,这是真实的道理,而且很有逻辑的道理。
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又造作的因,那就是又未来的果,这是这么明显的道理。这棵树是这颗种子,这颗种子落土因缘成熟,就是又成这棵树;这颗树生下来这个种子,这代的种子,与这代的种子是同样的种子,所以同样的种子去种出来,是同样的树。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这才是真清楚。将佛法,将它偏到这人间法。人间很迷茫,人类欣赏动物、飞禽走兽;我们要追求的
就
是脱离人
身
,将来成佛菩萨,这两个趣向是完全不同。这种趣向是永远六道轮回中。四生,水老鹤是卵生
呢
?
还是胎生?这在六道轮回中,在四生的当中。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永恒、永生、佛所教法,很感慨,竟然只是到佛陀入灭了,阿难传法者还存在,就已经偏差了。
现在所说的随喜功德,鼓励人人来听经。这个时候听,这个时候大家同样接受到法,同样接受法,是不是同样的信解呢?信得深吗?解得对吗?这个信解,这么多人,到底我们的信解是什么?不清楚。但是佛陀了解,众生所要求法的心向,所以一直一直对众生说法。尽管佛陀这么用心,但是入灭之后,再隔一代,还是法偏差掉了。阿难也是万念俱灰,这样再留在世间要做什么呢?也是老了,该取入涅盘了。这是佛法流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看到,传佛法谈何容易啊!有时候听弟子在传法,听了之后,说给人听,好像类似,可以;但是法若说了之后,表达自己之时,总是又是再回归凡夫,凡夫的面目,还是犹然存在。这就是佛对众生,要如何去清楚、去了解,要如何来教化?这就是佛对众生,他有一点无奈感。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来体会。
想到在听法好像有了解,受持的法好像有了解。诸善法好像听了,听了之后,这善法我已经知道。听的时候都知道,但是听了之后,还是没有离开「我」,执起了我相
起
来,「我所执」。因为这些法,我听,我会说,但是我自己的本身,我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真实的人生,我有我生活的趣向。听是这样在听,我用心听,听了之后,我能够照这样说给你们听;但是回归我自己的生活,我会受持善法,看来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所以「而起我相我所执」,这就是我们过去的习气,都还无法可改,过去的习气还是存在。所以因为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说法的时间少,日常的时间多,我们的时间,要看到谁、要如何应对说话?人与我的关系是什么?
「这是在与我说生意的人,我就要与他计较,生意要合理,我不能被你占便宜,看你能够让我便宜一点吗?」这在世间生活,难免还有这样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多少都有为自己占便宜,这种的习气人人还有。尽管修学佛法,尽管也在说佛法,在生意之上一样,「我生意要再做很大,因为我说佛法,所以很多护法来护我,所以我生意要做得很好,要赚钱,要再赚不少」,这就是我执。说起来这都在生活中,在说佛法时,好像我都没有了,其实这是在生活中,因为自己法也说得不错,生意也做得很好,难免就会「及我痴慢」。慢慢我们听法,那个清楚、了解,分别生灭相,这个生、灭,灭是什么时候?我现在是维生重要。所以会慢慢对这个生灭法,会淡掉了,所以这个生灭法若淡掉了,自然那个痴,痴念又是再回归众生心。
贪、瞋、痴,贪容易改,瞋也能够减轻,但是痴,痴就是比较习气难断。痴就是我们的习气,我们明明知道对人说话,不可这样的态度,但是这个态度的习气,总是想到了,改变回来,有慢一点点了,这较迟缓,这叫做痴;话很冲动说出去了,自己警觉到不对,我自己赶快这句话,自己想方法将它缓和回来,但是也有比较迟了,所以这叫做痴。有痴念,难免我们的「慢」,慢心,贪、瞋、痴、慢、疑,我们的习气之中,还有「慢」,这个慢心若一起来,邪见就跟着它起了。「此邪执
麤
重力故」,这就是我们的邪执,邪就是不正直,我们明明就是要照这样,佛法所说,我们就是照这样听,我们就是要照这样做;而我们照这样听,我们忘记了,将我们的习气不经意又出来了。
这种的慢心,这样的习气,慢心一出,我们就偏了,偏差一点点,所以差之毫厘,差这一点点,自然我们的障碍,就不断不断靠过来,我们慢慢再回过来凡夫,差之毫厘,失于千里。这圣人的法慢慢又减少了,凡夫心、粗相不断再展开,所以粗相一起,烦恼无明就是又很重,就又靠过来了。所以叫做「此邪执麤重力故」,这就是这样,所以「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我们名称说我在修善,修善就有在修,但是都没有让它忘记我们,这凡夫所执着,「麤」还是又回过头来,这叫做「名麤重烦恼散乱」,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懂?
我们在听法,听得很清楚,所以「我愿意传」,也传得很好,而我们日常的生活,你能够传法的时间,「来,某某人你去向谁说话。」因为相信他说得很好。他会去说,而这个时间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呢?这个时候都说得很好,但是一天的时日是几个小时呢?其他的时间,我们再回归凡夫的生活,难免我对你、你对我,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想
要
要求,这种人我执就回归回来。这就是我们要很注意,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因为我们学佛没有深入。经典是这样说,「深信解相」,这句话虽然读过、也解过了,但是没有深入,实在很现实就是没有深入、没有信解;我们若是深入信解,一闻千悟,我们就能够很深心入法。所以很感慨,习气啊!
现在接下来这段文,就是在形容的,用人的面相来形容,形容我们的面相,因为人最在意的是在面相。所以佛陀用这个方法,你其他你不在意,你的五官你最在意。所以前面已经几天,都是在形容五官;而形容五官回过头来就是说,你若说好话,自然嘴里就不会黑,牙齿就会整齐,舌头就不会比较大等等。这是教我们要口说好话,这辈子好好说好话,将法传好,这是这辈子我们要很用心。这上面说的法是真实的道理,经典这段我们也能够了解,是佛陀知道众生的心,他就要用这样这样的譬喻,来教育你。所以前面已经说几天了,现在还有几天,全都要让大家更清楚,不是经,经文读过就好,要让大家了解,佛与众生,我们众生要了解的道理是什么,来重视这段经文内涵,所要告诉我们的意。
来,前面说什么?前面的文:「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麤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这大家应该听进去,很清楚。形容的,前面都形容过了,这要把握得很准确,就像我们的器官,你差一点形象就不同了。这同样的道理,你道理若差一点点,也一样,这形态就差很多。
接下来又说:「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陿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这要很用心来了解,也是在五官中,人看到、接触到那个感觉,鼻子,一个五官中,鼻子是要如何来组织,让
我们的
五官中,最最明显的地方。看一张脸最凸出、最明显,那就是鼻子。
鼻,所以「鼻是气息出入之门」,它不仅仅是好看不好看,在一个五官中,那
个
鼻子是扁扁,塌下去,还是这样挺挺挺;人家若在说,形容一个孩子:孩子很美,那支鼻子很挺挺挺,就是表示鼻子不是塌下去的。同样,鼻子有功能,第一就是让人看到第一个印象,我们的面相;第二,它有功能就是气息,我们呼出去也得要鼻子,吸进来也是鼻子。
这个呼吸之间,「气息出入之门」,我们若是鼻塞,就是要说话也很难说,或者是喉咙与鼻孔是相通的,七孔是相通,它都有出入,不是只有呼吸,连声带,我们要如何说话,也是一样从鼻子。若能通,说话声带就自由;若不通,说话声带就会差。所以这个鼻子是很重要。再者「因乐善故」。过去若乐善好施,这就是表示这辈子,「呼吸与天下共气息」,我们同样在这个天底下,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而人人也是同样,需要新鲜的空气,这不分贫富,人人共通。同样,所以我们需要乐善。大家都很期待,有很好很好的空气、很好很好的生活,同样的道理。「天下共气息」,就表示「隆鼻好故不匾㔸」,就是这样,这个鼻子若是很端正,要吸外面的空气等等就很自在。它不是扁下去,也不是薄的,看起来五官很好,用这支鼻子,功能也很好,也能够从外面呼吸空气进来,自己的浊气也能够出去。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所以「曲则不直,其心不正,鼻则斜曲」,这就是只是一个形容。其实有的人不论他五官如何,他的心也很好。现在在说的就是你下辈子,若想要这样很端正,你这辈子心就要很端正,才不会下辈子生下来,鼻子就不直,也不会挺,所以这我们要很用心。所以「今以善报,鼻则圆直」。那鼻子该圆的地方圆,该直的地方直,应正的地方正。
「面色不黑」,这就是为善之人,面貌就是洁净,「故不丑黑」。自然脸部就会很美,脸部很美就像月圆一样。
这是譬喻,喻以刀来照面,「亦不狭长」,就是譬喻我们若拿一支刀剑,而那刀剑是长的,很光亮,这窄窄的一支剑拿来照脸,这个脸就这样跟着它拉长,就这样将它拉长了,五官都在只是脸长了,这是譬喻以刀剑来照面,则见脸就这样狭长,很窄、很长。「表其心灵」,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若是很狭长,我们的心就无法得以包容一切。所以面相与我们的心相,所以我们要好好修开阔的心,包容一切,来生才不会,一张脸这样很长很长,这就是一种的形容。现在端端正正,非常的端严。
所以「亦不窊曲」。
我们很端正表示我们的心,「心不平正」那就会歪曲,我们歪曲,就是让人看到会不欢喜,不歪曲,就没有让人看
到
不欢喜,就表示脸很端正。有心平等,我们的心要很平等、很舒坦,不要心坎坎坷坷,我们还是要用很平和的心,来对人,这譬喻用「真诚面相」。鼻,这样就像一支鼻子,如何来出气、如何来呼吸,这我们要很用心。
我们的面相让人看到很欢喜,没有什么让人看不欢喜,这就是叫做面容圆满,没有不美。总而言之,
修法,
我们就要很用心,文字是一个形相而已,从形容的写在文字中,你若不懂道理就好像读过去了,哇,这些我都没有,我也舌头没有打结,我牙齿也没有弯曲,我嘴里也没有黑,我等等,都觉得我全都没有。其实我们的习气,这五官之中这样在形容我们,我们应该要深思,深深去思考有没有?我们是不是心很狭窄?我们是不是有恶口等四项?我们是不是很多习气,我们没有改除的,
有没有呢?
我们若是有还没有改除的,现在赶快改除。
因为我们学佛,有心学佛,佛了解我们的心,佛陀他也是,随我们的心意来说法,我们到底,我们听了之后,我们再告诉别人,在传法,我们有没有传偏了,我们传了之后,我们自己,我们的脾气、我们的习气,我们有固执我们的吗?我们的行为有再偏差吗?这都是同样在形容,所以用
那个
这么深的道理,来用一个很表相让大家看得到。人人看得到,可厌的与可喜的,两项能够去比较,善事是可喜,恶事是可厌,你传正法,这是该庆幸,法偏差了是很担忧。佛法要如何再传下去,同样的道理。
所以请大家听法要深心去信解,要用很深的心,法要入心,去相信、去了解,这些文字是在说什么,若没有这样为你们解,相信大家在字面上这样过去,这么多道理自己都不清楚,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318&idx=2&sn=527a3ea0182cbe806571ff324c5f97be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