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16 09:16   美国  
偈文:
◎得生世人间,虽未适佛,但得闻佛法,赞叹菩提,及大乘妙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法增上缘,故乐佛法智慧,发菩提大直道心。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辗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释义:
◎诸众生既闻法已,又能起于正信心,思惟其义,依教修行,甚为希有,是为世间最胜难能可贵之宝。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若人如是,能于法会多参与,有说法处,得闻是大乘经典,甚深妙法。
◎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甚至得深心信解,得一句一偈之义,于见闻间,心常随喜,即便为人解说。
◎如是辗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始自一人转至五十。约第五十举末比初。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给无量众其事大也,满八十岁,其时长也。随其所欲皆施之,其功多也。
【经文讲解】
得生世人间,虽未适佛,但得闻佛法,赞叹菩提,及大乘妙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法增上缘,故乐佛法智慧,发菩提大直道心。
我们要用心,「得生世人间,虽未适佛」,我们现在离佛世是二千多年,不过我们很有幸,能够生在世间,尤其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彼此都有共同志愿。在佛法中,信佛法,闻佛法,虽然我们是没有与佛见过面,不过我们也是有听到佛法,所以「但得闻佛法」。我们听到佛法之后,我们要赞叹,赞叹这菩提道。这条菩提道,大直,是很开阔,很大条的道路,能够让我们畅通无阻向前前进,安全道路,这是堪得我们要欢喜。
何况我们「及大乘妙法,彼人闻已」,不只是我们已经走在佛法中,尤其是我们所走、所学习是大乘妙法。所以「以此闻法」,我们就是要感觉很殊荣,很特殊,很荣幸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欢喜,我们要信乐。因为我们有因缘听法,我们又能够遇到大乘法。
所以「为法增上缘,故乐佛法」,因为我们在这个法中,能够遇到大乘法,这是有法的增上缘。要不然佛陀说法四十二年间,都是应机逗教,所说的法,是应人所需要的那个时候,他为他们讲法不是佛的本意,四十二年间是「随他意」说;随他意说,就是应人的根机所说的法。四十二年后,转入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是佛的本怀,是「随己意」说,是从佛陀内心本怀,想要说的话,这样说了,这是增上缘。我们既入佛法中,我们又能够听到佛法,又是很特殊的因缘,再听到大乘法。你想,这因缘岂不是很特殊呢?也是增上缘,很特殊的因缘,让我们增加能够听到这样的法。所以「故乐佛法」,我们要更加欢喜,更欢喜这么的殊胜大乘妙法,让我们听到了,让我们得到了。听,我们要入心;入心,佛法就是我们得的,我们若没有入心,听了过了,法与我们一点点都没有关系。我们若听入我们的心,甚至我们身体力行,这个法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什么法?佛陀教菩萨法,他畅他的本怀,向众生讲法,讲的是菩萨法。
所以「为法增上缘,故乐佛法」,因为《妙法莲华经》,是佛陀将他内心,想要说的法说出来。也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来人间说法,就是为了要讲《法华经》,佛出现人间,就是教导众生要行菩萨道,这是每一尊佛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很庆幸,我们在这时能够听闻佛法,甚至所听的是佛的内心话,所要教导我们行菩萨道,所以我们要很珍惜。
「智慧」。开启我们的智慧,「发菩提大直道心」。这条路是这样,与我们的因缘是这么殊胜,是来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能够了解:人生啊,你计较再多,在计较的过程是增添烦恼。在计较的过程,所说的都没有好话,这丑化人生,我们应该要美化人生。佛法听入心,得佛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事看开善解,不要计较,人生几何?才有多久的人生,何必计较呢?人生无常,计较的过程,是不是我们都已经得的到呢?是胜是败都不知道,何必惹来人间一次再一次的,烦恼无明这样缠着,生生世世弯弯曲曲,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的人生呢?很辛苦啊!
唯有佛法教导我们,开启我们的智慧,人生的方向看得开、走得通,这叫做「智慧」。智慧启发起来,发菩提萌,那个觉性让我们启发,佛法如涌泉,不断不断佛法浮现,待人接物等等,就有方法度化众生,这就是智慧。「发菩提大直道心」,因为我们的心很直,我们没有弯弯曲曲,我们专心一志就是要到菩萨道,我们虔诚的心奉持佛所教化,这么简单的大直道心。这个大直道心就是智慧,一起心,动一个念,无不都是智慧启发起来,所待人接物没有离开,这条菩提觉道的轨道中,所以这条轨道是很广阔,让我们的心开阔了,这就是菩萨法。
所以「诸众生既闻法已,又能起于正信心」。我们大家人,人人都是凡夫众生,而我们既闻这个法了,闻法之后,我们又再启发我们的心,深心信解,所信解的是正心,正信的心,这是很不简单。法是重重叠叠,不断不断重复,无不都是要让我们,能够念念增长我们的智慧,这就是佛陀的用心。凡夫听一漏万,听一项法了,但是很快就将它漏掉,漏得光光了,所以叫做「挂一漏万」。听一个法,但是那个无明,不只是法没有听进去,日常生活人我是非,无明更多来。「哎呀!你不是在听法吗?岂需这样计较呢?」「听法归听法,计较归计较,听法与计较好像是两回事。」
其实听法就是要让我们通达,不要计较,这叫做「有法度」。我们听到法,有法入我们的心,我们自我度化。哎呀!这些问题来了,我已经有听到这样的法,我应该要自受用,要「有法度」。听法入心就要度化自己,所以要度。不要法听了,听法归听法,人事归人事。若这样你听再多法,对我们就是一样,凡夫还是凡夫,「无法度」,无法「转凡成圣」,这是很可惜。所以我们要思惟,好好思惟,静思惟,好好静下我们的心。好好来想想看,我们现在所听的经,它的教义,它如何教我们?道理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接受?我们有没有在利用?我们真的要时时静下心来思惟,我们到底是不是,有「依教修行」呢?有没有?自己检验自己,看看我们今天听的话,今天我们有受用吗?昨天听过的了,昨天的事情,我们待人接物又是如何呢?昨天的待人接物,今天我们听到这样的法,那个事与今天听的理,有没有会合?
这就是我们要常常自我警惕,检验自己,稍微自己检讨一下,体验自己与这个理有没有会合。所以我们要时时「思惟其义」,自己要好好思惟,昨天、今天,今天听的道理与昨天有会合吗?这叫做「思惟其义」,是不是我们有「依教修行」呢?法听了之后,我们是不是落实身体力行吗?听经是听道理,「经者,道也;道者,路也」,为我们指引的道路,我们有没有走过来?我们就要时时用心。
所以「甚为希有」,我们所听的法,真的是很堪受用,值得我们来用,因为这个法「甚为希有」。「是为世间」「最胜难能可贵之宝」,到底我们有没有珍惜这样的法?这大乘的妙法,是世间最胜难能可贵的宝。身外的物资,说不定我们拥有一切,但是带不去;唯有我们,我们听的法入心,这才是真正我们带去来生来世,我们能够这样来来去去,会合着我们真正的法。
就像过去佛陀的时代,有比丘很用功,听法听了之后,记入心不断不断背诵,佛陀今天所说的法,他今天就是不断来背诵,佛所说的法,也都在树下、树林的里面,经行或者是静坐,无时无刻就是在诵念,佛陀今天所说的教法。就是这样,一只鸟飞来在那棵树的树上,树下,石头的上面,坐着的是这位比丘。这位比丘不断不断,反复诵念佛陀所说法,这只鸟认真认真听,听得法喜充满,到达了忘我的境界。
树的背后有一个人,一位猎师他在打猎,就是看到那棵树上那只鸟。他从背后,那个枪,猎枪对准了,这只鸟不觉不知,就是这样一枪,鸟就摔下来,就这样中枪往生了。但是这只鸟那一念心,乐法闻法,法喜充满这个心。虽然中枪了,牠忽然间转身生天堂,这当中都没有挣扎,没有起恨心,总是带着那分法喜充满的心,转一个身,生天堂;在天堂,这个身形庄严,在那个地方所受的天乐。自己静下来想想看,「我是何德何能,能够生来天堂呢?」回想一下,「是啊,我是听法,听得法喜充满,忘我的境界。哎呀,我感恩啊,感恩这位比丘他的用功,他不断念诵佛陀的法,所以让我听得欢喜,转一个身能够生在天堂,我应该要回归,向着比丘去感恩他。」所以,他就这样化,化一个身来到比丘勤修的地方,向着这位比丘膜拜顶礼!向比丘说,感恩啊。
而比丘忽然间接受到,这位这么的陌生,尤其是这么庄严的人来到面前,一直向他膜拜、感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就是这样在问:「我不认识你,你是什么事情向我感恩?」这位天人将那个前因是鸟的身,后果,现在是得到天人的身;中间是听他诵,诵持佛所说的法而欢喜,将这段来向比丘说。比丘觉得,哪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呢?佛陀从后面走近来,「有啊,这就是一念随喜,所得的功德,是深心信受,一念随喜功德。」
想想看,这段的故事,与我们刚才所讲过的,我们真的要信受,信受在佛法,这真的是很难得,难得的佛法,是「最胜难能可贵之宝」。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来体会,要相信佛所说的教法,是无上至高,是我们人生所带来生来世。因为你听法之后,你有在身体力行,你若有身体力行,那就是修功德。
内修、外行,将佛法,我们一一收入我们的内心;将我们日常的生活、待人接物,这样一一就是身体力行,付出去了,这叫做功德。向内用功、向外修德,这叫做功德。这个功德是我们生生世世,「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转识成智,你只是一直与人在那里计较,是世间的意识,这个世间的意识,就是造我们的业力,我们转这个世间的意识,变成智慧,这叫做功德,也叫做智慧;有智慧,才有办法身体力行,有功德,大家要真正用心。人生是很辛苦,计较世间事、世间物,真正是苦啊;有时候在听,也听得很辛苦,解又是解不开,也是很累,很辛苦啊!所以人间苦,苦在不能解开烦恼,这不是今生苦,来生还是这样带去苦,这是很苦。佛陀说苦啊,「苦」我们要知道,所以「集」,就是这样集,集了种种事物,人、事、物在那里一直计较来的,集了这些,所以我们结果还是再来受苦。
我们若有听法,知道苦了;苦的原因,就是因为集了人、事、物,让我们这样缠着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应该要「灭」。要如何灭掉了,我们与他过去的交结,这辈子我们要赶紧化解,因为这辈子有听到佛法了。佛法这么的微妙,为我们解释,过去因、现在缘、未来果,这个因缘果报,为我们分析得这么清楚,那些过去我应该要想办法,今生解开了,我来生就能够了一件事情。看看悟达国师,修行十辈子逃不过,同样因缘果报也是一样要报,不如现在了解佛法,现在接受、现在解开,来生不要再迷在,再受业将我们缠。这大家要能听清楚。所以说这些就是法,希望我们大家在妙法中,《妙法莲华经》,是对着人间世事的法;我们人间世事也得用这样的法,知一而解千万法,不要闻千万不知其一,永远也还在那里在缠。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这个法我们要「依教修行,甚为希有」。这个世间的法最为胜,《法华经》就是最胜、最可贵的法宝,我们要用它。
我们前面的文,也是这样告诉我们:「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
前面所说的法,只要你发一个心,能够劝人去听法,功德就这么大了。前面说能够五官端正,人人欢喜看到你。就像这样,只是你劝人去听法,就能够得到这么好的报了,何况我们自己的内心解冤释结。劝一般的人去听经,不如还是劝,过去与我们有什么样的瓜葛,我们能够心开意解,我们又能够劝他去听经,这个功德更大,加倍再加倍的大。这就是听经,再劝人去听经的功德,劝一般的人去听经,这样就有功德了,何况,何况平时彼此排斥,我们能够化解心的怨与恨,再回过头来劝他去听法,你想,光是我们听到就很敬佩,这就是功德。
「何况一心听说读诵」。我们能够劝人去听经,就是这样的功德那么大,何况又我们自己,也是一心深心信解,不断听法。不是只有劝人去听,而自己不想要去了解,不想要去听,一定自己也得要一心信解。因为你一心信解,你这样虔诚劝人听法,这样才是真正劝听,要不然只是随喜劝听,这样的功德就是这样而已。但是我们自己要再精进,所以说「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自己要再加倍用功,「而于大众为人分别」,不只是劝人去听经,我们自己也会说法。我们自己也能够向人人来开讲,能够说话,也能够说法,教他如何修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功德。大家法要听清楚。
接下来这段文就这样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长行文上面已经说过,但是这些文很重要,佛陀要再用偈文再重说一次。世尊就是这样重复,因为这个法很重要,希望人人听进去永远记住,这叫做铭刻心版。我们人人的这个心,将我们听到的话就像刻在石上,或者是刻在金、银、铜的上面,永远不会被磨灭掉,这叫做「铭刻心版」。我们要常常记得。
是什么事情呢?「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这是重复再说的文。
有人若能够多参加,有说法的地方;有人在说法,而我们,虽然我也会讲经,我也能够为人讲,但是有这样的因缘,那里在讲经,有人讲经,「来啊来,赶快去听经」。就像这样能够「有说法处,得闻大乘经」。那里有在说这样的大乘法,你们要赶快去听。就像多宝佛,从东方迢迢与塔俱来,只仅仅一项,就是要证明释迦牟尼佛,讲说《法华经》是微妙无上,是佛佛道同,很重要的一部经典。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自己听经,也已经铭刻在心版里,我们自己也很用功,也是这样在说法,但是还有人在讲经,是大乘法,我们要赶快鼓励大家,赶快去听「甚深妙法」。
「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虽然那个地方在讲妙法,我们劝人去听,甚至一个偈文,我们也随喜,「这段说得很好,这段偈文他浓缩,将长行文,将这个义,几个字就将它表达出来,这叫做偈文。我们听到这个偈文,我们也随喜,随喜,甚至「深心信解」。不是听过就过了,我们要常用在心中,深心信解是多么重要啊。听到的法,就要入我们心很深,我们的记忆才能够很深,这个法,我们才能够真受用。所以一偈一句,我们都要随喜,深心信解,「得一句一偈之义」,我们都要很深去相信、去了解。很欢喜,每天就是法喜自在,所以见闻,「于见闻间,心常随喜」。
就像那只鸟,就是在那里听得这样,陶醉在那个地方,忘我的境界,这猎人一枪将它射下去,心都没有其他的念,还是法喜充满。这就是「深心信解,一句一偈之义,见闻间常随喜」。能够用这段文,用那只鸟,我们能够去体会到,畜生类闻法就是那么深心信解,心能够那么随喜。想,我们人呢?当然我们也要随喜,我们也要鼓励大家听法。我们也要时时落实在生活中,见人、做事,我们都能够为人说法。什么样的境界都有机会说:「我今天听到是这样,我们手边在做,我的心得、我的信解,是这样这样。」这也是同样在行动中在说法。来,下面再接下来,因为这是偈文比较简单。
我们前面的文也有听过了,现在我们再记忆,再记诵一次:「如是辗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大家读到这段文,应该也能够回忆,过去劝人听法,第一代、第二代到第五十代,这种最后到第五十代,那个法都对准没有偏差,就像这样,那个人,第五十位没有偏差这个人,现在佛陀的赞叹,就等于法经过五十代没有偏差。
「举末比初」这就是表示第五十人,这个法延续到第五十代,同样还在闻法,见闻随喜,同样,同样这样一直延续下去。这与初,第一个,那种的热情,劝听,劝人去听法,自己自修、劝人修,见人修行,我们也都随喜。这种的心态,从第一个人,一直劝到第五十个人,第五十代这个人,又与第一代都一样。这段文大概,就是要这样告诉我们,辗转,一个再转过一个,能够辗转到第五十个人、五十代。所以最后那个人获福,所得到的福,佛陀就这样,一一来分别为大家分析。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给无量众」,一直不断供给大家,给大众,所以这样一直延续到八十岁,八十岁,很长的时间了。这样那个时间的长,「随其所欲皆施之,其功多也」,佛陀就要说他功德无量了。这就是要知道,法若能够收入心来,长长久久,在我们有生之年,都没有让它偏差,我们来生的因缘,又能够将这个正法再接下来。若能够这样生生世世,那功德无量啊!
各位,真的闻法,要常常很深心信解,揽在我们的心中,铭刻,很深要刻着。闻法随喜,要很虔诚,听法要很用心,这样就功德无量了。光是那只鸟,这样听到欢喜,法喜充满,这样福也很大,何况我们在修行,我们要用心,我们要听法,将这个大乘法要入心。我们难道能够心散掉吗?所以散心杂念,真的我们一切一切就很难消。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