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24 08:06   美国  
偈文:
◎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佛及罗汉名功德田,具诸胜德能生无量。一切有情,得胜功德,布善福田,恭敬供养。佛法僧众是即三宝,续佛慧命功德福田。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
◎「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释义:
◎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出福多意,但施乐具,福已无边。
◎何况令得阿罗汉果:况以法化,令得无学。如是功德,不可计量。此校量施主功德。
经文讲解
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佛及罗汉名功德田,具诸胜德能生无量。一切有情,得胜功德,布善福田,恭敬供养。佛法僧众是即三宝,续佛慧命功德福田。
大家用心。这段文就是要人人知道,福田功德是要从哪里来呢?这个地方就这样说了,「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我们要如何,很普遍将种子撒下去,撒在人人的心田上,希望人人能够向善向福。而福的源头在哪里?善令一切发菩提萌,大家的善心能够知道有一个方向,开始要很清楚明白,福田、方法要从哪里开始?「佛及罗汉名功德田」。因为法、真理,是从佛陀开始,他开启了真谛、正道。佛陀觉悟之后,这个心愿就是要让人人知道,知道这个道理,这条道要如何开?路要如何让大家走?所以佛陀一个心,这一念心,就是要如何将它普遍开阔。一个人的觉悟,就是要普遍人人能够知而觉。思考这么普遍的天地万物真理,就是要人人理解,要从种子开始。去哪里找出种子,来形成了一个形象起来?所以佛陀的思考,他就会想起,想起了跟他去修行这五个人。
这五个人追随他想要修行,只是一念间,那个景象,转了这五个人对太子的看法,就离弃他,离开了太子。太子单独一个人,他心无挂碍,专心,静下心来,在菩提树下,在那个地方好好静坐默想。后来他受了种种心灵的境界,他降伏了所有,那个幻化心灵的境界,这叫做降魔。打坐,一不小心,那个幻化的境界如果出来;一不小心,受这个虚幻的境界被它诱惑去,这就无法证等觉,反而入那个邪魔的境界。所以他静坐当中,很多很多的境界现前。虚幻,他知道,所以用一切的正思念,这样一一,那个心魔幻境一一降伏了。一直到了心很静,静寂清澄那个境界时,心一片空寂,清净无染。那种不是我们凡夫有办法去感受,那个境界的宁静。过了多久的时间,我们无法去形容。出定了,在那当中,所思想的、所看的见解完全不同了,觉悟后,景象与尚未觉悟前完全不同了。
所以觉者对于人间的看法,啊,苦啊!普遍的苦。苦的原因如何来?如何才能够人人离苦、觉悟,得自在?想:最近的人应该要先度。这几个人忠心耿耿,也已经出皇宫了,也已经五个人在鹿野苑,这正是要成就僧团的机会,所以他就方向往那个方向去。这五个人开始看到,悉达多太子又找回来了。大家本来是约好不理睬他,但是佛陀愈近的时候,这五个人不约而同,看到他的姿态,那种德的吸引,不由自己,五个人远远就开始走近来了。那种恭敬,接足礼。
开始佛陀就安顿他们坐下来,说:「现在我的心灵境界,与过去我们互相相处,那时候的境界是不同。」这五个人就说:「是啊,离别来的这段时间,我们寻寻觅觅,也是希望能够找一个方向,能够好好修行,但是方向还不知道。」佛陀就说:「好,我的方向已经找到了,你们好好用心听。」开始四谛法。简单的四谛法,五个人光是「苦集灭道」这四项的真理,佛陀就是要三次轮转,向他们说,了解人间的疾苦来自「集」,集种种的烦恼,累积了生生世世的因缘果报。每一生世,语默动静所造作的,过了思考、行为,回归在八识田中,来去不由自己。这样的生活终于能够了解方法,「应该我要立定一个方向,愿意随佛陀,您的行踪,我能够追随」。从这样开始,叫做僧团成就了。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僧团,佛陀带着五个人,除了在修行的过程,要向外展开了弘扬佛法,度众生的方向开始展开了。这就是佛、法、僧的名称出来了。而这个修行的境界,就像五个人都了解,四谛法,这全都是初步接触到,了解了才开始靠近这个道来,所以得须陀洹。就是这条道,我们能够走,还没有走得透彻,还没有到斯陀含。斯陀含就是二果,阿那含就是三果,真正的罗汉是四果。
所以他们开始知道路可走了,随佛修行。道理一层一层,佛陀开始从简单的法,让他们清楚了解,「四谛」、「十二因缘」,让他们了解来去的人生,心理如何去转,这种很深奥,但是入门很简单。佛陀在人人日常生活中,举止动作,眼、耳、鼻、舌、身所缘境界,内心那个意涵如何去缘眼根?眼根如何去缘色尘?色尘所缘来那个意识,是去做什么样的分析?所以这眼睛所看的境界,到底内涵是什么?从意去造作、合成。我们这样说是很简单,佛陀将道理说出来是很细腻。之后就是耳朵听声等等、等等,都将它会合起来。五根、五尘,无不都是有意,意识,五根识中,都有意识在那个地方合成。这个意识随着五根识,一一独立去将它合成起来;我看、我听、我的感受,我会生起种种不同的想法。所以善恶在这个地方,分界线在这里,经过了思考,采取行动去造作。
所以很多很多这个意识的问题。法,细腻,佛陀就是要一一引导,才有办法经过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到阿罗汉,这也要一段时间。好好这五个人,五颗种子,要好好让他们能够饱满,了解修行的方法。当然这是出家如何断诸欲念。不只是断了欲界的欲念,还要超越欲界,这就是能够成阿罗汉;心清净、无欲念,阿罗汉的境界。所以,佛与阿罗汉,名是功德田。一亩亩的福田,来让大家布善种子,所以说「具诸胜德,能生无量」。因为佛与罗汉这亩的福田,他能够让众生随喜去播种子。每一颗种子,只要是在佛僧福田中,所接受来的佛法,字字句句正确受入,然后人人如法修行,「一切有情」自然也「得胜功德」。只要人人听法,人人用心先去了解。在家的居士如何来听法?如何能够转他的心轮,转恶为善?能够从贪转为布施。这种方法不断不断,让大家能够了解,这对世间种种恶劣的念头,慢慢消除了。如何增长人人的善念,懂得知足、懂得善解、懂得感恩,这种的心态,让他慢慢培养起来。
所以布施,他就知道如何布施,所以「布善福田,恭敬供养」。要如何去布施?要如何去供养?这他就很清楚。该做的,听了法之后,应该做的、应该付出的,不一定是用钱。除了物质的布施、利的布施、行的布施,这种有各种不同的布施,他们分得清楚,所以叫做「布善福田」,不要偏差了。最重要的「恭敬供养」,这叫做「敬的布施」,不是只有利益,不是只有物质,有形的这样去供养布施,最重要的要「恭敬供养」,这叫做深信,深心信解,这种行的供养。要先从对佛法僧众,懂得恭敬三宝,分清楚,了解分明,这就是福田,也就是「续佛慧命功德福田」。
因为佛法一定要从佛、僧;佛陀来说法,形成了僧团,僧团在人群中形成一个形象。僧团的形象已庄严成就了。佛法若要能兴,就是要在僧众要清净;清净,就是专心,如佛所说法,行佛所行道。身心要清净,威仪要端正,这样才有办法「续佛慧命」。让人家眼睛看到是这么的端庄,有次序、有威仪的僧众团体;所听到的是这么有法,能够度人心向善,心能够清净无染着。这种断恶从善,「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还得要再断恶,恶已断就是要永远断,未断要令速断。这就是要断恶向善。
这就是从佛、法、僧,佛的法从僧团中很俱全,让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心所感触到,就是那么的欢喜,听起来的法是那么自在,这就是僧团在人间。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希望大家不论是出家修行,僧团的形态要固守得好。这是「续佛慧命」,很重要的「功德福田」。引导众生心灵方向正确,能够展开了善种子。其实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常不轻菩萨往后会说到,不论众生在他的身上起了恶念,如何骂他、如何捶打他,他避得远一点,还是向大家说,「感恩哦,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是我的善知识,未来你们也会成佛。」这是修菩萨行,堪得起人间各种各种的形态。所以,〈安乐行品〉为我们说得很清楚,修行所要遇到的逆境。受魔,这种社会魔障的考验,一定要经得起,这就是修行者。
而在家人呢?听法,也要用心听进去。听法不是应酬、不是活动,听法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佛法难闻,接触了佛法,我们有办法可以受用;受用还能够施展出去在人群中,入人群去为人群中去造福,这叫做「大慈」。人间有苦难,我们不忍心,要苦人所苦,痛人所伤。所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啊,我们不忍心,所以我们要及时付出,这叫做「大悲」。平安的时候,如何大家造福让社会祥和;若让社会祥和了,人人就有福。看人有悲苦、有伤痛,我们不忍心,想方法去付出,安住他们的心,安住他们的生活,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佛法中受来、用出去,这叫做「受用」。这是在家人听法,一定要用庄严的心来听法,不是应酬,也不是活动。请大家要很用心入道法来。
来,我们现在入经文,好好来理解。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须陀洹道」就是了解了,我开始发心向这条路走,还未证果,就是起步走,叫做「须陀洹道」;若是走到了,叫做「斯陀洹果」。佛陀会再进一步,开一条再让大家,晋升上去的道路,那叫做「斯陀含道」。「阿那含道」,再开一条更通彻、更靠近;再来就是「阿罗汉道」。所以一条一条的道,将它打开了,让人人用心去体会。有心的人体会了、了解,所以他受用,这叫做「果」。
就像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第一轮的转法,四个人还不知道,佛陀再第二轮转法轮。还有第三轮再转。让他们渐渐了解,入「须陀洹道」,然后斯陀含、阿那含,都一一体会了解。就这样通彻了解,就开始入阿罗汉道来。这有层次,佛陀分析让我们能够了解,如何断欲去烦恼。一层一层烦恼如何去除,道理能够明白;如何断欲念,到达心无染着,清净没有烦恼。这就是阿罗汉,这就是四果。
所以,「尽诸有漏」。他们这些人这样,一道一道走过来,所有的无明全都去除了,「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静思惟,已经心灵的魔障一一解除了,心永远就是在正思惟,清净正思惟中,不会让它偏差乱掉了,所以叫做「深禅定皆得自在」。那个心很自在,再也没有其他,会来扰动他们的心,所以他们能够得八解脱。这让我们的五根、五尘、五识,那个意境缘了之后,所入的思考正确,所以他们的行为很自在,所成熟的种子,入八识田中的种子也很清净,这就是过程。这几天在说的,就是要渐渐归入于如何修行?僧众如何完成?道理要如何成就?这是很基础的法。
接下来的经文再这样说:「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这是佛陀向弥勒菩萨说话。大施主的功德,弥勒菩萨,「于汝意云何?」因为弥勒菩萨问,佛陀他向弥勒菩萨回答。所以问他:「你觉得如何?像大施主这样在供养,延续佛法在人间,所得的功德多还是少?多吗?
弥勒菩萨就回答,「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我们刚才有说过了,因为大施主布施,能够续佛慧命,功德很大。所以弥勒菩萨回答,「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所以弥勒菩萨所回答的,是这么的正确,肯定佛所肯定,这就是佛陀与弥勒菩萨对答,肯定福利功德很多,无量无边。所以世尊的问,弥勒菩萨的回答,那个人福德很大。所以因为这样,我们要很肯定。
接下来这段经文再说:「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这些施主只是起一念心:苦人的苦。众生有贫、有苦,他们若能够布施给他们,解决他们的苦难,给他们所需要,他们所受到,能够安乐他们的身心。这样就已经功德无量了,何况再说「令得阿罗汉果」,当然这功德就很大。所以,这段文的回答,是弥勒菩萨回答佛陀:已经功德很大了。只是起一念心,布施普通人;有苦难,给他们这样安定身心,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这叫做「乐具」。他们所需要我们给他们,他们得到这样安稳。
所以在《无量义经》也说,「苦既拔已,复为说法」。这就是我们要如何去将众生的种种苦,去救济他们,去稳定他们的生活,安稳众生,到达安乐的地方。苦已经拔了,还要再复为他们说法,这功德无量。
这施福的功德,含着很多种的意涵。这是去施舍苦难的众生,功德很多种很多种会合起来,真是功德无量。但是,这只是仅仅安住,凡夫众生受业果报一时的苦难,我们一时的付出,只是安定他们的生活,这就已经「福已无边」,就已经无量了。只是一般的众生,这样将他们稳定下来,确实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阿罗汉已经成果了,这四果罗汉已经如此完成,这已经都修行了,而且修得很安稳。这能够让法这样再延续。所以「况以法化,令得无学。如是功德,不可计量。」这些四果罗汉,他们已经能够将佛所说的法,能够再延续下去说,他们不只是会修,他们还会说,这些人都已经得到「无学」。佛陀所说的法,对他们来说,他们都听进去了,都很具足了。所以这功德,那就是不可计量了。
我们清楚,我们了解,请大家很用心,去体会、去了解,功德是在我们的行动中,造作出来的。我们若是将法,一点点地偏差掉了,之前一直说「随喜功德」,功德要做,也都要很正确,可以随喜,能够赞叹。但是我们要很清楚,要不然,类似,类似……这我们就要很用心,要去分辨,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我们要去随喜?什么是真正我们要赞叹?不是随便赞叹,也都要很清楚、明白「所行道」,不是随口赞叹。《法华经》再之后,佛陀很用心为我们解释,真正要赞叹,我们的方向要正确。
所以做,布施能够付出,这几天一直说「三轮体空」,付出无所求。不过,做就有了;大家自己做,这个八识田中归纳进去的种子,是有染的恶的种子,或者是无染的善的种子,要归入这个八识,这都是很清楚,分分己获。造恶,一点点的习气不好,同样带入那个染污的种子中。虽然我在行善,但是习气若不改,这种善恶杂揉,那颗种子,同样分明收纳在藏识之中。善的归善,坏的习气归恶的、不好的习气。所以我们人要真的听法要用心,修行没有其他可修,就是修我们的习气。习气,有的较贪的习气;习气,有的较放纵自己的习气,而他也有在听法,他也有在修善,但是修善的方向,却是回归自己的环境,放纵自己。这在语言动默就是身口意,在〈安乐行品〉都向我们说得很清楚。
所以,各位菩萨,法听过去之后,不是只有在那里钻牛角尖,不是只有在那个地方,在如何去杂乱心?只是在那里论,是如何有杂念心来,我们如何去除它?如何善解去将它解开?如何去包容人?善解与包容这两项,是我们要常常有的,知足、感恩这是在生活中。但是对人善解、包容,这是对人;知足、感恩是对自己。自己要有的行为,我知足了,我就没有贪念;我感恩了,对人就能够很和敬。但是善解、包容;有人,我们看起来不顺眼,他听起来不满意,我们是要如何善解呢?我们是要如何包容呢?这才是大功夫。
所以请大家,「(慈济)四神汤」要喝,好多年好多年前,让大家很专心去背诵这个「四神汤」,不知道大家朗朗上口,有没有了解它的内涵?有没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无法能脱离,入人群就是要这样,我们的习气有断吗?看人,我们有包容吗?听声,我们有善解吗?这是在我们的修行,很重要。知足、感恩,这也是我们修行中的过程。
所以请大家每一段的经文,我们都有很多可以回忆过去,要我们如何修、如何投入?这些过程都没有脱离,佛《法华经》的经文中。所以请大家读到经文之后,回顾我们过去,师父告诉大家的方法,我们平时有用到吗?若有用到,这就是行「法华行」。对照现在在说的布施,我们平时有布施到吗?我们平时有修到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到底独善其身,这些最根本的修学,我们有没有修到?而在布施的人如何来护法?我们有分清楚吗?这都是在其中,平时要用心。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