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24 08:06
美国
偈文:
◎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佛及罗汉名功德田,具诸胜德能生无量。一切有情,得胜功德,布善福田,恭敬供养。佛法僧众是即三宝,续佛慧命功德福田。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
◎「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释义:
◎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出福多意,但施乐具,福已无边。
◎何况令得阿罗汉果:况以法化,令得无学。如是功德,不可计量。此校量施主功德。
【
经文讲解
】
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
佛及罗汉名功德田,具诸胜德能生无量。
一切有情,得胜功德,布善福田,恭敬供养。
佛法僧众是即三宝,续佛慧命功德福田。
大家用心。这段文就是要人人知道,福田功德是要从哪里来呢?这个地方就这样说了,「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我们要如何,很普遍将种子撒下去,撒在人人的心田上,希望人人能够向善向福。而福的源头在哪里?善令一切发菩提萌,大家的善心能够知道有一个方向,开始要很清楚明白,福田、方法要从哪里开始?「佛及罗汉名功德田」。因为法、真理,是从佛陀开始,他开启了真谛、正道。佛陀觉悟之后,这个心愿就是要让人人知道,知道这个道理,这条道要如何开?路要如何让大家走?所以佛陀一个心,这一念心,就是要如何将它普遍开阔。一个人的觉悟,就是要普遍人人能够知而觉。思考这么普遍的天地万物真理,就是要人人理解,要从种子开始。去哪里找出种子,来形成了一个形象起来?所以佛陀的思考,他就会想起,想起了跟他去修行这五个人。
这五个人追随他想要修行,只是一念间,那个景象,转了这五个人对太子的看法,就离弃他,离开了太子。太子单独一个人,他心无挂碍,专心,静下心来,在菩提树下,在那个地方好好静坐默想。后来他受了种种心灵的境界,他降伏了所有,那个幻化心灵的境界,这叫做降魔。打坐,一不小心,那个幻化的境界如果出来;一不小心,受这个虚幻的境界被它诱惑去,这就无法证等觉,反而入那个邪魔的境界。所以他静坐当中,很多很多的境界现前。虚幻,他知道,所以用一切的正思念,这样一一,那个心魔幻境一一降伏了。一直到了心很静,静寂清澄那个境界时,心一片空寂,清净无染。那种不是我们凡夫有办法去感受,那个境界的宁静。过了多久的时间,我们无法去形容。出定了,在那当中,所思想的、所看的见解完全不同了,觉悟后,景象与尚未觉悟前完全不同了。
所以觉者对于人间的看法,啊,苦啊!
普遍的苦。
苦的原因如何来?
如何才能够人人离苦、觉悟,得自在?
想:
最近的人应该要先度。
这几个人忠心耿耿,也已经出皇宫了,也已经五个人在鹿野苑,这正是要成就僧团的机会,所以他就方向往那个方向去。
这五个人开始看到,悉达多太子又找回来了。
大家本来是约好不理睬他,但是佛陀愈近的时候,这五个人不约而同,看到他的姿态,那种德的吸引,不由自己,五个人远远就开始走近来了。
那种恭敬,接足礼。
开始佛陀就安顿他们坐下来,说:「现在我的心灵境界,与过去我们互相相处,那时候的境界是不同。」这五个人就说:「是啊,离别来的这段时间,我们寻寻觅觅,也是希望能够找一个方向,能够好好修行,但是方向还不知道。」佛陀就说:「好,我的方向已经找到了,你们好好用心听。」开始四谛法。简单的四谛法,五个人光是「苦集灭道」这四项的真理,佛陀就是要三次轮转,向他们说,了解人间的疾苦来自「集」,集种种的烦恼,累积了生生世世的因缘果报。每一生世,语默动静所造作的,过了思考、行为,回归在八识田中,来去不由自己。这样的生活终于能够了解方法,「应该我要立定一个方向,愿意随佛陀,您的行踪,我能够追随」。从这样开始,叫做僧团成就了。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僧团,佛陀带着五个人,除了在修行的过程,要向外展开了弘扬佛法,度众生的方向开始展开了。这就是佛、法、僧的名称出来了。而这个修行的境界,就像五个人都了解,四谛法,这全都是初步接触到,了解了才开始靠近这个道来,所以得须陀洹。就是这条道,我们能够走,还没有走得透彻,还没有到斯陀含。斯陀含就是二果,阿那含就是三果,真正的罗汉是四果。
所以他们开始知道路可走了,随佛修行。道理一层一层,佛陀开始从简单的法,让他们清楚了解,「四谛」、「十二因缘」,让他们了解来去的人生,心理如何去转,这种很深奥,但是入门很简单。佛陀在人人日常生活中,举止动作,眼、耳、鼻、舌、身所缘境界,内心那个意涵如何去缘眼根?眼根如何去缘色尘?色尘所缘来那个意识,是去做什么样的分析?所以这眼睛所看的境界,到底内涵是什么?从意去造作、合成。我们这样说是很简单,佛陀将道理说出来是很细腻。之后就是耳朵听声等等、等等,都将它会合起来。五根、五尘,无不都是有意,意识,五根识中,都有意识在那个地方合成。这个意识随着五根识,一一独立去将它合成起来;我看、我听、我的感受,我会生起种种不同的想法。所以善恶在这个地方,分界线在这里,经过了思考,采取行动去造作。
所以很多很多这个意识的问题。
法,细腻,佛陀就是要一一引导,才有办法经过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到阿罗汉,这也要一段时间。
好好这五个人,五颗种子,要好好让他们能够饱满,了解修行的方法。
当然这是出家如何断诸欲念。
不只是断了欲界的欲念,还要超越欲界,这就是能够成阿罗汉;
心清净、无欲念,阿罗汉的境界。
所以,佛与阿罗汉,名是功德田。
一亩亩的福田,来让大家布善种子,所以说「具诸胜德,能生无量」。
因为佛与罗汉这亩的福田,他能够让众生随喜去播种子。
每一颗种子,只要是在佛僧福田中,所接受来的佛法,字字句句正确受入,然后人人如法修行,「一切有情」自然也「得胜功德」。
只要人人听法,人人用心先去了解。
在家的居士如何来听法?
如何能够转他的心轮,转恶为善?
能够从贪转为布施。
这种方法不断不断,让大家能够了解,这对世间种种恶劣的念头,慢慢消除了。
如何增长人人的善念,懂得知足、懂得善解、懂得感恩,这种的心态,让他慢慢培养起来。
所以布施,他就知道如何布施,所以「布善福田,恭敬供养」。
要如何去布施?
要如何去供养?
这他就很清楚。
该做的,听了法之后,应该做的、应该付出的,不一定是用钱。
除了物质的布施、利的布施、行的布施,这种有各种不同的布施,他们分得清楚,所以叫做「布善福田」,不要偏差了。
最重要的「恭敬供养」,这叫做「敬的布施」,不是只有利益,不是只有物质,有形的这样去供养布施,最重要的要「恭敬供养」,这叫做深信,深心信解,这种行的供养。
要先从对佛法僧众,懂得恭敬三宝,分清楚,了解分明,这就是福田,也就是「续佛慧命功德福田」。
因为佛法一定要从佛、僧;
佛陀来说法,形成了僧团,僧团在人群中形成一个形象。
僧团的形象已庄严成就了。
佛法若要能兴,就是要在僧众要清净;
清净,就是专心,如佛所说法,行佛所行道。
身心要清净,威仪要端正,这样才有办法「续佛慧命」。
让人家眼睛看到是这么的端庄,有次序、有威仪的僧众团体;
所听到的是这么有法,能够度人心向善,心能够清净无染着。
这种断恶从善,「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还得要再断恶,恶已断就是要永远断,未断要令速断。
这就是要断恶向善。
这就是从佛、法、僧,佛的法从僧团中很俱全,让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心所感触到,就是那么的欢喜,听起来的法是那么自在,这就是僧团在人间。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希望大家不论是出家修行,僧团的形态要固守得好。这是「续佛慧命」,很重要的「功德福田」。引导众生心灵方向正确,能够展开了善种子。其实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常不轻菩萨往后会说到,不论众生在他的身上起了恶念,如何骂他、如何捶打他,他避得远一点,还是向大家说,「感恩哦,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是我的善知识,未来你们也会成佛。」这是修菩萨行,堪得起人间各种各种的形态。所以,〈安乐行品〉为我们说得很清楚,修行所要遇到的逆境。受魔,这种社会魔障的考验,一定要经得起,这就是修行者。
而在家人呢?听法,也要用心听进去。听法不是应酬、不是活动,听法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佛法难闻,接触了佛法,我们有办法可以受用;受用还能够施展出去在人群中,入人群去为人群中去造福,这叫做「大慈」。人间有苦难,我们不忍心,要苦人所苦,痛人所伤。所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啊,我们不忍心,所以我们要及时付出,这叫做「大悲」。平安的时候,如何大家造福让社会祥和;若让社会祥和了,人人就有福。看人有悲苦、有伤痛,我们不忍心,想方法去付出,安住他们的心,安住他们的生活,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佛法中受来、用出去,这叫做「受用」。这是在家人听法,一定要用庄严的心来听法,不是应酬,也不是活动。请大家要很用心入道法来。
来,我们现在入经文,好好来理解。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须陀洹道」就是了解了,我开始发心向这条路走,还未证果,就是起步走,叫做「须陀洹道」;若是走到了,叫做「斯陀洹果」。佛陀会再进一步,开一条再让大家,晋升上去的道路,那叫做「斯陀含道」。「阿那含道」,再开一条更通彻、更靠近;再来就是「阿罗汉道」。所以一条一条的道,将它打开了,让人人用心去体会。有心的人体会了、了解,所以他受用,这叫做「果」。
就像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第一轮的转法,四个人还不知道,佛陀再第二轮转法轮。还有第三轮再转。
让他们渐渐了解,入「须陀洹道」,然后斯陀含、阿那含,都一一体会了解。
就这样通彻了解,就开始入阿罗汉道来。
这有层次,佛陀分析让我们能够了解,如何断欲去烦恼。
一层一层烦恼如何去除,道理能够明白;
如何断欲念,到达心无染着,清净没有烦恼。
这就是阿罗汉,这就是四果。
所以,「尽诸有漏」。他们这些人这样,一道一道走过来,所有的无明全都去除了,「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静思惟,已经心灵的魔障一一解除了,心永远就是在正思惟,清净正思惟中,不会让它偏差乱掉了,所以叫做「深禅定皆得自在」。那个心很自在,再也没有其他,会来扰动他们的心,所以他们能够得八解脱。这让我们的五根、五尘、五识,那个意境缘了之后,所入的思考正确,所以他们的行为很自在,所成熟的种子,入八识田中的种子也很清净,这就是过程。这几天在说的,就是要渐渐归入于如何修行?僧众如何完成?道理要如何成就?这是很基础的法。
接下来的经文再这样说: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
这是佛陀向弥勒菩萨说话。
大施主的功德,弥勒菩萨,「于汝意云何?
」因为弥勒菩萨问,佛陀他向弥勒菩萨回答。
所以问他:
「你觉得如何?
像大施主这样在供养,延续佛法在人间,所得的功德多还是少?
多吗?
弥勒菩萨就回答,「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我们刚才有说过了,因为大施主布施,能够续佛慧命,功德很大。所以弥勒菩萨回答,「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所以弥勒菩萨所回答的,是这么的正确,肯定佛所肯定,这就是佛陀与弥勒菩萨对答,肯定福利功德很多,无量无边。所以世尊的问,弥勒菩萨的回答,那个人福德很大。所以因为这样,我们要很肯定。
接下来这段经文再说:
「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
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
这些施主只是起一念心:苦人的苦。众生有贫、有苦,他们若能够布施给他们,解决他们的苦难,给他们所需要,他们所受到,能够安乐他们的身心。这样就已经功德无量了,何况再说「令得阿罗汉果」,当然这功德就很大。所以,这段文的回答,是弥勒菩萨回答佛陀:已经功德很大了。只是起一念心,布施普通人;有苦难,给他们这样安定身心,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这叫做「乐具」。他们所需要我们给他们,他们得到这样安稳。
所以在《无量义经》也说,「苦既拔已,复为说法」。
这就是我们要如何去将众生的种种苦,去救济他们,去稳定他们的生活,安稳众生,到达安乐的地方。
苦已经拔了,还要再复为他们说法,这功德无量。
这施福的功德,含着很多种的意涵。这是去施舍苦难的众生,功德很多种很多种会合起来,真是功德无量。但是,这只是仅仅安住,凡夫众生受业果报一时的苦难,我们一时的付出,只是安定他们的生活,这就已经「福已无边」,就已经无量了。只是一般的众生,这样将他们稳定下来,确实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阿罗汉已经成果了,这四果罗汉已经如此完成,这已经都修行了,而且修得很安稳。这能够让法这样再延续。
所以「况以法化,令得无学。
如是功德,不可计量。
」这些四果罗汉,他们已经能够将佛所说的法,能够再延续下去说,他们不只是会修,他们还会说,这些人都已经得到「无学」。
佛陀所说的法,对他们来说,他们都听进去了,都很具足了。
所以这功德,那就是不可计量了。
我们清楚,我们了解,请大家很用心,去体会、去了解,功德是在我们的行动中,造作出来的。我们若是将法,一点点地偏差掉了,之前一直说「随喜功德」,功德要做,也都要很正确,可以随喜,能够赞叹。但是我们要很清楚,要不然,类似,类似……这我们就要很用心,要去分辨,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我们要去随喜?什么是真正我们要赞叹?不是随便赞叹,也都要很清楚、明白「所行道」,不是随口赞叹。《法华经》再之后,佛陀很用心为我们解释,真正要赞叹,我们的方向要正确。
所以做,布施能够付出,这几天一直说「三轮体空」,付出无所求。
不过,做就有了;
大家自己做,这个八识田中归纳进去的种子,是有染的恶的种子,或者是无染的善的种子,要归入这个八识,这都是很清楚,分分己获。
造恶,一点点的习气不好,同样带入那个染污的种子中。
虽然我在行善,但是习气若不改,这种善恶杂揉,那颗种子,同样分明收纳在藏识之中。
善的归善,坏的习气归恶的、不好的习气。
所以我们人要真的听法要用心,修行没有其他可修,就是修我们的习气。
习气,有的较贪的习气;
习气,有的较放纵自己的习气,而他也有在听法,他也有在修善,但是修善的方向,却是回归自己的环境,放纵自己。
这在语言动默就是身口意,在〈安乐行品〉都向我们说得很清楚。
所以,各位菩萨,法听过去之后,不是只有在那里钻牛角尖,不是只有在那个地方,在如何去杂乱心?只是在那里论,是如何有杂念心来,我们如何去除它?如何善解去将它解开?如何去包容人?善解与包容这两项,是我们要常常有的,知足、感恩这是在生活中。但是对人善解、包容,这是对人;知足、感恩是对自己。自己要有的行为,我知足了,我就没有贪念;我感恩了,对人就能够很和敬。但是善解、包容;有人,我们看起来不顺眼,他听起来不满意,我们是要如何善解呢?我们是要如何包容呢?这才是大功夫。
所以请大家,「(慈济)四神汤」要喝,好多年好多年前,让大家很专心去背诵这个「四神汤」,不知道大家朗朗上口,有没有了解它的内涵?
有没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与人无法能脱离,入人群就是要这样,我们的习气有断吗?
看人,我们有包容吗?
听声,我们有善解吗?
这是在我们的修行,很重要。
知足、感恩,这也是我们修行中的过程。
所以请大家每一段的经文,我们都有很多可以回忆过去,要我们如何修、如何投入?这些过程都没有脱离,佛《法华经》的经文中。所以请大家读到经文之后,回顾我们过去,师父告诉大家的方法,我们平时有用到吗?若有用到,这就是行「法华行」。对照现在在说的布施,我们平时有布施到吗?我们平时有修到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到底独善其身,这些最根本的修学,我们有没有修到?而在布施的人如何来护法?我们有分清楚吗?这都是在其中,平时要用心。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116&idx=1&sn=98f5891fb4b1ad4978399215526305a4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