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23 09:33   美国  
偈文:
◎为令众生自闻劝他,无非谓佛所说法时,欲令十方世界统合,一佛国土地必震动,令诸众生见闻说法,如佛说法殊胜之处。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若故诣僧访,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释义: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后得生人天中,所得往返用具,象马等座舆,若生天上,得乘天宫。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劝人坐听经,其福所感受,得生人天,或如帝释梵王,及转轮王,所坐之处。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定心静听,解说义理,如经所说,依而行之,其所有福,不可限量。    
◎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陀罗尼总一切法,持一切善是诸菩萨共修法。
◎此〈随喜功德品〉、〈分别功德品〉:闻法自持法,复能劝人闻法,能深生信解,受此妙法华经者,即使是须臾间闻,千万劫难遇,如是自持、劝他修持,宏通是法其福难量。
◎于前第十七品,一会之大众,闻之得种种之功德利益,分别功德品者,即分别其功德之浅深不同。      

 

【经文讲解】
为令众生自闻劝他,无非谓佛所说法时,欲令十方世界,统合一佛国土地必震动,令诸众生见闻说法,如佛说法殊胜之处。        

 

  

 

这品就是第十八品,快要结束了。大家要很用心体会,这个《法华经》第十八品中,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话?我们含义、教育在哪里?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好好听,深心理解。来,要告诉大家,说法就是只是很期待,期待人人法若是入心,还能够与大家分享,成为他用。我们自己了解,与人分享,而他也一样了解,同样,他也能够应用。人人了解、人人应用,这就是佛陀想要传的法,希望要让众生人人普遍,而且不是一个、两个,他期待的就是「五十人」,五十代。岂是五十代就好呢?「五十代」只是一个譬喻而已,譬喻我们日常的生活,五根、五尘,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根对尘有清楚、明朗呢?意识去对这些根、尘,而识明朗,我们自然不会迷失自己。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听,要好好听。
所以,「为令众生自闻劝他」,这是佛陀的心意。第十八品就是要人人,将法好好对准传,一个传一个、一代传一代,不会让它偏差,这是期待。「无非谓佛所说法时」。这是佛陀说法,希望后世的人讲法也是这样,用最诚意的心,与佛同样的心。佛陀在说法,他对弟子的盼望就是说有根据,人要有心来接受,用这种的心态。所以,「欲令十方世界统合」,很期待就是人人,都同时一心志来接受,这「一佛国土」。「地必震动」,你的心地、我的心地、我们大家的心地,能够这样结合起来,难免它会动一下。看看自古以来,这个山河大地不是都没有变。山河大地的生态有变,那就是地震时,那个地方陷下去,那个地方浮上来;土地本来有分离,忽然间合起来;本来是合起来,后来分裂。这个天地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分分合合,就有变动。    
佛陀也很期待众生,众生的心地,过去的分、现在的合。因为我们人人本具佛性,是为何大家找不回来,自己的真如本性呢?人人修行,同时修,却是无法同时得,这是凡夫。观念、见解各有偏差。这种的偏差观念,哪怕是听法,还是各人听各人的,见解不相同。佛法到底能够在人心,人的心中又是能够接受多少呢?各人有异见,有异见,不一样的见解,若这样,这人间,佛法要能够对准传是很难。
所以,「令诸众生见闻说法,如佛说法殊胜之处」。就是期待这样,人人与佛的心态一样。我们若是用凡夫心,人人心地各有偏见;必定希望人人要有这个心,心地要结合起来。看看佛陀说法,《法华经》开始佛要讲法了,地皆震动;这就是说法能够影响人的心地。因为我们的真如,还是如如不动着,要赶快将它摇醒过来。同样的道理,现在就说要让它心地整合,有移动才有结合,希望众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原来也是众生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希望这个无差别,真正显出了无差别相。    
所以,「令诸众生见闻说法」。不论是佛的知见、众生的知见,希望众生听佛的知见、合佛的知见,所以,来以佛的心说法给众生,众生也能够受法教;受佛的教法,他也信受如法再传法。这是同一种的法,我们第一代传就是同一种。我们,佛心,佛展开心怀说《法华经》,我们也得打开心怀,接受佛陀所说法。而我们接受了佛陀所说法,我们要如佛修法,真诚来修。自己自修,再劝人修;自己闻法心开意解,再劝人闻法,同样心开意解。希望人人同用一个方法,如法对准。我们也说过了,传了第五十位,再回过头来与第一位没有差别,意思也就是这样。若这里不同、那里不同,一代一代偏了,这样差毫厘、失千里,这个法偏到第五十人,又是什么法?是很担忧,担忧法有所偏。
所以,我们现在第十八品,也将要结束,我们对准前面所说,是不是有偏差?我们现在听法,与古代,与佛的时代有没有偏?时代在变,当然时代可以变,法呢?法不可变。法是要应时代,适应现在的时代,但是精神理念是一样。佛陀那时说法,无法与现在这样的说法一样。就像佛陀在印度,用印度的语言,那个时代人类稀少,生活完全是与现在不同。曾告诉过大家,印度那个时代总人口数,以现在的科学去类推算出来,去探索出来,那个时代印度人口,是我们现在(二0一八年) ,台湾同样的人口数,差不多。台湾这么小,印度那么大,可见在印度会觉得人口很少。但是佛陀说法,虽然经典记载数字都很大,那是心灵。    
就如在开医疗志策会,议题差不多是在脑神经系统。人生为何有这个脑的疾病?脑为何会长瘤?时代进步了,现在的疗法如何开刀?过去整个脑都要拿起来,现在不必,这样微微的微创,那么大的脑,脑瘤要如何将它拿起来,减少那个伤痕的创伤?甚至现在也可以,瘤不必开刀割它,是用药塞进去里面,与那颗瘤一起生活;结果瘤,那颗恶性瘤不见了。这就是表达现在时代,现在人有病,有各种方法可治疗。过去只是生、老、病、死,有病了就是等待,等待死。
现在的人有病了,找各种各种的方法来治疗,已经临危的人,他能够再得救。本来中风的,也有整个都瘫在床上,一边在治疗,就是走路偏了,无法走,一直到开刀、复健。这位年轻的少妇,她这样,不论在哪一家医院,去开刀,屡次开刀就是没有效果。后来来到我们大林(慈院),我们的医生为她开了,开了之后叫她如何复健。复健明显进步,再更明显,能走路;再更明显,能跑步。而且跑得就像运动员一样,没有差别,爬山、走平地,这非常的稀奇啊!若是过去的人哪有办法?一瘫下去就是等最后的一天。但是现在的生活,时代完全是不同。
现在的社会人口多,思想复杂,如何生活,很不简单,大家在相处,那个身心凹凸,起落不平,很不平,甚至说话相互会争端多。因为人愈密集,事情愈复杂,愈靠近,是非愈多。    
不就是前面都在说的吗?口气以及那个五官形相,不离开在眼、舌、鼻、齿、唇,都在差不多这样的地方,这全都在为我们描述着,看事情不同。以前的时代在看事情很单纯,人也没有很多,山河大地很自然,而要说的话也没有很多话可说,因为要与一个人说话就不简单,而说话是走近来说的,远远也听不到。现在这个时代不是,我坐在这里,就可以借重现在的科技,就能够传遍千万里了。大家都听,能够了解师父这句话,大家同时听。「对,我很欢喜,这句话,我记得进去,我还能够传得出去。」这是在现在。
而若一句,觉得大家担忧啊!传,担忧。师父说,现在的时代是这样这样。「是我有这样的问题,我担忧。」又有人说:「不是你的问题而已,我也是有这样的问题。」这彼此的问题互相检点。也有听到这个法,想到我与谁如何,或者是想到谁与谁有什么事情。他听法没有受用,又将法拿去用在人我是非,这也有啊!各人不同的心态,各人听法受用不同。有的人就是听法之后,对自己有受用很大,过去的错误人生,听法,他改变了;有的人借听法来攻击别人,也是有。总而言之,人心就是这样凹凸不平,佛陀希望让人人的心,心地平。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要看重因果,我们要如何与人结好缘?缘,就是人与人互相见面,见面,你说的话我很欢喜;你与我的缘很好,恨不得你与我常常见面。    
这种,要如何将人缘建立起来?佛陀会成佛,那就是福缘;造福人群,人缘很好,一直累积到最后因缘具足,他成佛了。任何一世无不都是,教化众生、利益人群,这就是修学佛法。我们听法,我们也希望与佛同等,我们转变我们的心,凡夫心转过来,行菩萨道,最后我们也期待造福缘,能够因缘成就,也能够成佛,所以叫做学佛。我们不是仅仅学菩萨,我们学菩萨行菩萨道,盼望将来成佛。所以我们也很期待,不要做那个,让人看到就讨厌的形象,或者是口出恶言,就像臭气一样,不可以。所以希望大家要好好结好缘。
所以前面的法就是这么说:「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        

 

    
  

 

我们说话口不出恶言,就是不臭;你若口出恶言,说臭话,这就是臭气。所以,要像优钵花之香;说出来句句都好话,人听得进去,又能够改变烦恼成菩提,这叫做优钵花之香。这「常从其口出」,能够帮助人的话,我们能够常常说,说好话,让大家去掉无明、去掉烦恼,成就菩提。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学的。所以,「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我们听人讲法了,之后我们还是常常要亲近,能说法的人。听,听经须臾,不用很久才听懂,因为他常常在听。若是有常常来听,须臾间一句话,他就能够体解很多。这种心法喜、欢喜;我们劝人听的人也欢喜,听法的人也法喜。所以「今当说其福」,现在开始说他的福了。
接下来这段文说:「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这些人听法之后,须臾间闻就欢喜,这样的人听法之后,他有什么福?现在告诉我们。      

 

   
「后生天人中」。就是这辈子听法,听得很欢喜了,法入心,想到这个法就欢喜,道理常常在我们的心,得法,心欢喜。这样,「得妙象马车」,以前的交通是骑马、骑象,或者是用象、用马来拖车,富贵的人,他们有象、有马、有车,可做他们的交通工具,他们里面装饰得很好。「珍宝之辇舆」,座车的车位,将它做得那个椅子,这样装饰得很漂亮。你们有看到人家现在,在抬辇轿吗?那叫做辇椅。而这装在车子的里面,车的位置、椅子等等,他都用珠宝等等来装饰它。
「及乘天宫殿」。有的不是仅仅,坐象、马载来的车,不是,有的是连宫殿就全都来了,这是天人。因为生于天人中。人间虽然富贵人,他进出交通的工具也很漂亮;因为一辆车几千万,还要装修得很好,还不如天人,他连宫殿都这样同时下来。他,人连移都不用移,宫殿这样就出来了。这是很不简单,修多少福才能够在人天中,享受这么大的福。所以,「后得生人天中,所得往返用具」,就是这些东西,这些交通器具。「象马等座舆」,在坐的那个椅子。「若生天上,得乘天宫」。这就是这样过来。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劝人坐,听经;「来啦!来这里坐,来这里听经。」或者是人进来了,我赶快移一个位子让你坐,拿一张椅子让你坐,坐安稳下来,来专心听经。「其福所感受」,只是这样移一个椅子,一个位子让人坐,这样他的福所感受的,就「得生人天」。因为他很虔诚,让人来听经,听经这个人若有感受,他能够再将他的法再传给别人。这个传法,因为是传法的福报,所以福报很大。    
「或如帝释梵王」,或者是将来生在天宫,就如帝释一样,梵天王一样,这样的生活自在。所以,「及转轮圣王」。若来人间,又有那个因缘寿命长,国家和平,人民相处祥和,好的国王来领导,能够教化众生用法化治。这譬如轮王所坐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讲《法华经》,劝坐、令坐,或者是拿椅子让人坐,这样都有功德。大家心会想:怎么这样?真的要修成佛,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怎么会只是拿张椅子,就那么简单?让一个位子给人家坐,就那么简单有福?这样就不用修行了!     

 

这个「简单」是要告诉你们,我们平时就是要修行,修到这么诚意。我们能够放下身段,什么时候都有办法让位给人坐,有办法拿椅子给人坐,这是因为你很有修行,该修的行,你都修了,该听的法,你都听了,该做的事,你都做了。就是哪怕这么低微,你还是很虔诚,没有漏过一个人,你都希望他们安稳坐、安稳听,是不要听错了。就是要说,我们很有修行的人很愿意,还是虔诚要教人听。人家来听,我们很欢喜成就听法、安心听。这是表示至高无上的诚意,是表示我们修行修得很好,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当然功德就大了。    
有时候我们若看到,某某人是很有成就,进来在这样的团体,他还愿意,慈诚就是愿意去站交通,去替人搬东西,凡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他全都做,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身分。但是他做比人家还多,做环保做得全身汗,但是他做得很欢喜。回去摇身一变,哇!是某某大机构单位的董事长。他总是有这样的福,再来造这样的福。因为位级高,人人称叹,来做那个弯下身体,去将人家丢掉的东西,去捡回来,去回收,这样做极低微的事情,这让人很赞叹。同样的道理,你很有修行,你做很卑微的事情,这叫做「诚意」。
接下来就说:「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这段文就为你们说出来了。我们不是仅仅让位给人坐,拿椅子给人坐,让人安稳心听法,我们自己一心听,我们的心都没有偏掉,从头到尾现在还在,还是在听。这种一心听经,都没有让它漏掉,这样经与法都入我们的心里。不只是入我们的心,我们还「解说其义趣」。经听得很详细,人间事与理,脱离世间法,这个真道理能够会合起来,这不简单。所以,「如说而修行」。你就像这样一心听,还能够解说,解说之后,我们自己还能够身体力行,这种福是无限量。      
  
所以这是定心,我们修行已经修到心很定,没有偏差,没有起心动念,听法始终一贯,从头到尾无漏。这种「定心静听」,心要很静来听,静寂清澄,就是这样很寂、很清,这个心来听,听了之后,如法来解说。佛的心,他的本怀来讲这部经,这部经是佛心所宝藏着,现在畅演了。这样很欢喜,佛陀终于有机会将它说出来了,所以我们静心听。我们要解说,佛心中所保留着的这部经典,我们要替佛解释义理。因为时代的不同,原理不变,道理没有变,但是人事变迁,随这个人事的生态,我们要说出了佛心所宝藏着的这个经典。说,解说义趣;我们用很定的心听法之后,我们来解说,佛陀心怀这部经的意义。「如经所说」;就像经所说的,「依而行之」,我们要身体力行。「其所有福不可限量」。我们若能够照这个道理,原原本本全都将它会合,能够法没有偏差,这样照这个义、道理,这样说得很清楚,这实在是很不简单,福不可量。    
何况在「须臾间闻」。前面我们说「须臾间闻」,这个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      

 

    
我们过去就是这样,长长久久在薰习,知道、知道,到现在有那个因缘,不论是劝人听法的人,过去一直就在听法;让他劝,来听法的人,过去也已经有薰习。所以因缘会合,在这个地方同一场的听经,同一个时间「须臾间闻」。我们过去听很多,不一定每一段文我们都很清楚,但是今天这段文,我了解,很清楚了,法喜充满,转一个身,就得与陀罗尼菩萨共聚一处。
「陀罗尼」,我们之前说过了,就是「总一切法」叫做「陀罗尼」。我们「总一切法」,要「持一切善」,这叫做菩萨。所有的法全都知道,没有漏掉,还得要发心立愿行菩萨道,就是奉行一切善。一切善,就是造福人群、度化众生。所以,佛陀所有的法,全都「总一切法」,我明白了,因为现在听到这句很契机,我终于全都明白了。因为这样,我将所有的法,就用在我要行菩萨道,所以「总一切法,持一切善」。这是诸菩萨共修法处,大家共同要修行的地方。    
   
 

 

「此〈随喜功德品〉、〈分别功德品〉」。这段文现在要结束了,再提醒我们一下,这就是随喜功德。前面是第十七品,是分别功德,现在这品是随喜功德。所以,「闻法自持法」。我们在这个地方听法,听了之后,我们自己又自持,还再「复能劝人闻法」,再劝人去听法。「能深生信解」;我们自己听,我们劝别人听,让大家都能够很深入,这本经内含的意义。这种受,能够解,了解之后还能够很深的感受,感受到这部《妙法莲华经》,这就是要让我们,很用心体会得到。    
所以,「即使是须臾间闻」,哪怕让我们这样一下子接触到,这是「千万劫难遇」,这是我们要很了解。一下子接触到,其实刚刚就说过了,已经过去就是一直听、一直听,我们要长久听经,虽然不知道,我也再听,一直听到现在,「这句话,哦!终于我听懂了、了解了。」就是很耐心听。所以听,在这个很紧要的关头,这句话我听懂了。
所以,不是非常长全都听、全都懂;有的人听很长就是懂一句,这一句就概括了一切,这很重要)。这部经全部的意思,原来关键就是这样。」这就是「须臾间闻,千万劫难遇」,果然这部经是千万劫难遇。「劝他修持,宏通是法其福难量」。自己自修持,又劝他人修持,这种这么宏大的道理,我们再将它弘扬出去,这样实在是很不简单,福绝对是很多,难量啊!
所以,这是在前面十七品,一会之大众,闻之,得种种之功德利益;在那个时,这样听了之后已经也有受益。         

 

  

 

〈分别功德品〉,那就是分别我们功德的深浅不同。这在上面,就是所说的种种福、种种善,将它做一个分别,将它衡量一下,现在是劝听经的功德,大小也将它衡量一下。
总而言之,经典不论你是如何看、如何听,我们的根机,时、机,我们会合起来之时,这就是我们心所得。最重要的,我们听经要根、尘与识会合,我们随时心地,大家共同一致。过去的凡夫心这样浮浮沉沉,现在大家要听经之后,过去如何修?修多少?又再能够这么虔诚,放下身段等等,这无不都是表达那个诚,诚心不退,这种分毫就是功德,有这么大。请大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