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10-03 12:13
美国
偈文:
◎须臾间喻念劫融通,长劫亦喻须臾之顷;一乘圆顿微妙之法,凡情观之须臾念短,与之长劫何以能比?往昔诸佛菩萨眼观,则为现前之正觉观,十万亿之佛土等念,须臾与劫准此可知。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
释义: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若有说法之处,诚语劝他人令知。
◎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
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
劝同往听,闻得体解,复又劝邀他人同往,乃至须臾之间得闻说法。
◎合伴往听、须臾闻法,其事甚微,其益弘大。心与圣相冥合形与法身共处,形神俱胜,道果可知也。
【经文讲解】
须臾间喻念劫融通,长劫亦喻须臾之顷;
一乘圆顿微妙之法,凡情观之须臾念短,与之长劫何以能比?
往昔诸佛菩萨眼观,则为现前之正觉观,十万亿之佛土等念,须臾与劫准此可知。
大家听起来好像很深很深。凡夫与佛的境界,要来探讨佛陀的境界,确实是很深;也不是叫做佛陀的境界,佛陀的智慧来了解时间、空间,它的真相。常常在说「百千万亿劫」,这不是空谈,不是譬喻,不是没有实体。只是我们凡夫,凡夫只是仅仅看眼前,我们所看的是眼前的事情,我们了解是现前的事物,范围不会广。佛、菩萨,他们的觉悟范围,所透视,境界就是与我们不同了。所以「长劫亦喻须臾之顷」。诸佛菩萨,佛陀一说,菩萨了解,是因为他们的看法看得开,那么广、那么大,时间的长、空间的大,所以用长劫。长劫就是时间很长很长,亦可以譬喻须臾之顷,诸佛菩萨,他们能够长短自如。
常常告诉我们,百千劫在一刹那间,瞬息能够了解宇宙空间、时间、事物,过去、未来,诸佛菩萨境界能够没有阻碍。但是我们凡夫,只是仅仅说现在、现在,过去生是如何,我们是不知道,未来生更不可预测。我们想要知道的时间,这辈子短短几十年,我们就不知道过去生。现在我们为什么,很多事情都这么多不如意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如何来累积这么多烦恼,我们自己的习气,都不知道是如何累积来,让人感觉有缘无缘是为何,怎么差那么多?我们自己的事情是如何累积来?现在所感受的自己不知道。未来呢?会有什么结果我们也无所知。这就是时间与人间,我们无法了解。
佛陀的境界就是「长劫亦喻须臾之顷」,将过去几千万劫,过去的过去的过去是什么事情,常常在叙述过去,还得等未来、未来几千万年后、几万劫后,会有什么事情。
这就是佛的境界。
所以虚空法界所有事物,「一乘圆融微妙之法」,不是仅仅为我们分析道理而已,甚至也让我们了解过去、现在、未来。
这是佛的境界,多么的圆满啊!
人间事物、时间、空间,所有包含在佛的悟性之中;
觉悟之后,随时都可以向大家来分析,「唉呀,境界之妙啊!
」佛陀之觉悟,凡夫堪叹,就是这么的微弱,所知的、所知道的,才是那么一点点而已,还是这样日日都是烦恼、计较。
愈多人愈听愈多,「到底怎么会这么忙啊?
」「事业现在愈扩愈大了。
」「唉呀,何必要这样呢?
放下一点点。
」「放不下啦!
」这都是常常的对话。
随时有这样,在事业有成的人,常常与师父在对话,这几句话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业有成,来跟师父说,都是这样告诉他。「师父,我对慈济很敬佩,我很想要比较专心一点来做。」「可以啊!你现在就很可以专心了。」「不过,现在还没,我现在事业还如何在扩展。」我就这样告诉他:「不用了,你这时再几代人,你都享受不完。」他说:「是啦,没错!不过,做人就是这样,有事业就要做,就要再顾一些员工,员工的家庭也靠我在生活。」我说:「你难道只是这样,没有你,大家无法生活?你不如将他们安顿好,让他们好过好生活,趁着他们年轻,再让他们再去找。世间空间有多大,人间有多少,自然他们就有生活的功能。」尽管我也向他说得很广,但是能够告诉他的,能够听得进去只是这些话。而听进去吗?还是很难。「道理我都知道,只是放不下啦!」是啊,归根究柢,还是放不下,这叫做人。
我们对法,「一乘圆顿微妙之法」,我们「凡情观之须臾念短」。很短见,光是说空间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人间有多少的烦恼,要如何放下烦恼回归真如?但是这些道理,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难得,想要用心去体会它,因为这些都是凡情。还有时间,目前的事业比较要紧,都是说在目前。这种凡夫的感觉,觉得很多凡情未了,所以把握现在最重要;现在有钱可赚,总是事业还要再扩大。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小人物也是同样这样,因为真实道理听不下去,无法体会佛陀所说,他「长劫」与「须臾之顷」的差别。凡夫念念在须臾间计较、计较,无明烦恼覆蔽,我们就是这样,但是佛菩萨的境界就不是这样。他能够将所有一切诸法、物体、时间,都能够很清楚为我们解释,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用时间来体会,要不然凡夫与圣人,这个距离差太远了。
所以用长劫。
在佛经中,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亿劫,与我们凡夫目前的事情,烦恼事多,这种须臾的短暂与这个长劫,我们是要如何比?
凡夫与佛的境界,我们要如何能够靠近呢?
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人人本具佛性,虽然告诉我们,人人真如本性,时刻都在我们的身;
在我们的身心,我们没有离开,却是我们与佛的真如、与佛的本觉,我们还是离这么远,是要如何比?
所以「何以能比」,无法比。
「往昔诸佛菩萨眼观」。
过去佛用人间的时间来说,离开我们二千多年了,但是那个时代,他就是用佛眼来观众生。
诸佛菩萨也是用慈眼视众生,来看众生,却是与我们就不同了。
用他们的眼光来看我们,「道理明明就这样,就这样告诉你们,期待你们能够体会、了解」,但是我们就是执迷不悟。
诸佛眼来看,就是「则为现前之正觉观」。诸佛菩萨的眼光来看,每一项事物现在他的面前都是很正面、很正确。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他们的智慧来看。所以他们,他们的境界常常都是「十万亿之佛土等念」。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说法,会常常譬喻过去诸佛、十万亿佛国等等,甚至为弟子授记,也会常常说:「在几十亿年后、几十万亿年后,某某人能够成佛,将来住世时间,会几千年、几万年。」这就是以佛的境界来看,未来他那些弟子修行,同样也能够达成与释迦佛、诸佛同等的观念;用那个眼光来看世界、来看时间、来看宇宙。这完全不是凡夫的境界,不是凡夫的时间,我们应该要很相信。
佛陀的智慧,他们在说的时间是很实际。
我们在天文学,我常常拿出来比喻,很实际。
我们在说的忉利天的一日,是人间的一百年,大家认为这是神话。
还有天堂,愈上去的天堂,他们的日,一日是我们的人间千年、万年都有。
再更实在来说,天文学家送我们一个证书,天边,在天空中,有一颗「慈济」小星星。
这是已经国际间来观天文学,他们看到这颗小星星,还没有名字,由台湾一群的学者提出来,与国际间要来为这颗星命名,提出慈济对人间有帮助、有贡献,为它命名叫做「慈济」小星星,国际间都通过了。
报纸也有登出来了,证实这颗小星星在这个宇宙间它是存在。
而这颗星我就很好奇,虽然拿到证书了,我还想要问:「这颗星与地球的距离是多远?到底它绕太阳一周,是我们人间多久?」比较起来,就是它绕太阳一周,是五年七个月。我们「慈济」小星星,与我们的地球来比较,我们过了五年七个月,它就是一年在绕,绕在这个太阳的上面;它这样绕一圈,我们已经五年了。这是很实际,在天际的环境、时间。所以学者也有提起了「人间千年,天上一日」,不是神话。是啊,绝对不是神话。
所以我们要很相信,佛陀心灵的世界,含盖了虚空法界、宇宙之间。
空间、时间没有一项佛不清楚,何况人间呢?
人间,人、众生的心态,众生所累积,得来这个因缘果报,是如何作起点?
我们的一辈子,难道只是知道我们的一辈子?
我们的过去的过去的过去,就是造这样这样的因,不断累积累积,这样的无明、习气来的果报。
这是真理,我们要相信。
所以在佛、菩萨他们的眼光来看,「则为现前之正觉观」。
不论在任何一个空间,他们来看,「唉呀,何必烦恼呢?
唉呀,放下啦!
烦恼是这样这样来累积,现前你才会这么苦。
」尽管他们,佛、菩萨来为我们分析得很清楚,但是我们就看不开,这就是佛与众生的境界。
所以「十万亿之佛土等念」。他们来看我们的世间人人,凡夫秽土,也可以转念成为诸佛的净土。人人若是看得开,现在小小的这个地球,其实宏观是十万亿佛土,这样来将我们会合起来,世界之一。所以常常说,一尘一沙一界一国土,所以将我们这个世界,用尘沙来譬喻,一尘一世界,这我们过去都有说了,而我们是不是能够相信呢?唉呀,信不信由你,总是,是真实道理。
所以众生的须臾,或者是佛陀的长劫,或者将佛陀的长劫,来看人间的须臾变迁,这佛陀很清楚,只是我们人挂碍在现在目前。
所以请大家要很用心去体会,这个须臾和长劫要如何比?
而我们可以类推,这种佛菩萨的境界。
所以我们要用心来体会,体会我们人间就是这么的渺小,时间是这么的短暂。
我们人生几十年,也是很短暂的时间,我们的看法、境界是这么的渺小,与佛的宏观,与佛的长时间、长劫来比,所知道的实在很有限。
所以,凡夫啊!
时间的短暂,见解、记忆,这要与佛如何比呢?
所以常常也是很感叹,不过,我也很赞叹;
赞叹诸佛菩萨的智慧,感慨悲叹自己:
凡夫啦!
还是境界很窄、很小,才得要再努力。
看前面的经文,来:「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
在这个地方,我们以凡夫听佛的教法,我们能够欢喜收入我们的心来。我们也有这样的发愿,听法,我们也想要讲法,我们也想要传法,但是听来、了解,讲法谈何容易啊!所以我们要见闻随喜,应该大家做得到,让人人,完成大家一起来听。我现在无法告诉你,「来啦,我带你来听」。我们记得吗?我们要推动骨髓(捐赠),老菩萨,他们很热心,在市场内,拿着小海报,要去告诉大家:「今天在某一个地方,离我们市场没有多远,在那里有要办抽血、验血,将来可以配对骨髓。」人家一问她,拿着这个东西问她:「阿嬷,这里面是在说什么?」「唉呀,我不知道,来啦,在那里。」不过,大家在那里,就是不要过去。她不如灵机一动,站在那个地方喊:「救人哦!救人啊!」大家转一个身:「阿嬷,是怎么了?」「来啦,来啦!你们跟我走,去了就知道。」一大群人跟她走。
那时候是我们的医院,我们护士与血库的技术员在那个地方。
开始很多人就告诉他:
「来,年轻人,我为你解释,救人的机会在你的一念间,来啦!
」就又一些委员,又一些技术员,还有护士,这样来为大家解释。
年轻人有这股的热情,「好啊!
」这比率,配对机会很少。
抽一个血,「可以啊!
」10CC抽一下。
所以我们凡夫,只要你肯发心,会不会说都不要紧。
但是你发心,就譬如这位老菩萨,她发心就是要将人引过来。
我们无法说,让别人来说,让别人清楚了解。
这同样的道理。
但是这位要引人来听法的人,是自己很了解,只是见闻随喜。
有人在说法,我虽然我也很了解,但是还有人不了解,我就赶快邀他,邀来:
「来来来,来听法。
」不论是法师在说法,或者是居士在说法,他就是这样发心,赶快将他带来听法。
所以若坐、若立,若立、若坐,很多人站在那里听。假使有的人觉得:我已经很了解,而这位可能是还不曾听到法。「来,我将我的位子让出来,让你坐,让你安心听法。」不论是引人进来,或者是分坐,分这个座位让人坐,这都是功德,都是要成就人能够体解大道。就是要我们要发心,我们若有了解佛法,体解大道,自然我们就发无上心;懂得要去招呼人,懂得要让座给人,这就是「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又是「当愿众生」。这三皈依大家都知道。所以这样的功德,我们前面说过,「转身得帝释坐处」。有这样想要将佛法,让大家能够随喜,能够来听法,这样就有福了,有这样的福,就像帝释他们享受天福。因为看人,增加人来了,了解佛法,很欢喜,自己也很享受。赶快站起来让人坐,让他安稳心,看他很安稳,听得很欢喜,而我们让座的人也很欢喜,转一个身,感觉欢喜快乐如帝释一样。
不光是只有帝释,还有梵天王。
这不同的境界,更深的福。
所以若转轮圣王,不只是他们在人间能够听法,还能够弘扬佛法,人间的地位,又是好像国王领导人间,这种转轮圣王。
这很现实的享受,这总是自己的心若欢喜,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很欢喜,心无挂碍、无烦恼,这我想是最欢喜。
能够完成大家平安、稳定,法入心,我相信这是最欢喜的事情。
要不然就像说:「我很爱做慈济,我很想要全心投入。」「可以啊,你可以啊!」「唉,我现在放不下。」像这样尽管他钱赚很多,连锁(店)很多很多,全世界事业都有他的,但是烦恼很多岂有快乐?一个人所穿的衣服也是普通。吃的呢?同桌在吃饭,也没有吃得比别人更多。这样到底为什么多平常的人那么多烦恼呢?这就是人间各人的境界,总是不同的观念。
下面这段经文再说:
「阿逸多!
若复有人,语余人言:
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
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
」
这段经文,我们差不多能够清楚。佛陀再叫,再呼唤着「阿逸多」,那就是佛陀又再叫弥勒,也是要叫大家仔细听。再叫名,就是仔细听,大家要听清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又再有人。刚才是劝听、让座,而现在就是还有人,再赶快去告诉别人,再去说有这样的经叫做《法华经》。这种「语余人言」,有心去劝远远的人:「来啊!来听,有这部经叫做《法华经》。」介绍这部经,它的妙法对人的受用,劝人来听。就像这样,诚意劝人来听,这就是「若有说法之处,诚语劝他人令知」。
就是只要有在讲法,知道讲《法华经》,我们远远的地方也要劝人要听,是用一片的诚意;
一片的诚意要让人,劝人,人人能够知道,要去听这部经,叫做《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所要教导很重点的经典,「来啊,大家快来听」。
这种在远远的地方,用刻意、用诚心去劝诱人来听,听这部《妙法华经》。
所以你来,我陪你来。不是只是叫你去而已,「来,你若要去,我陪你去」。就像我们很多菩萨,「哎呀!他很发心。师父,我赶快拨个时间,赶快将他带来。这是他很发心,他要再对慈济更深入了解。我就说,他有时间,我绝对拨时间陪他来。」真的常常都有这样。这种让人知道慈济是在花莲,花莲(静思)精舍你要了解,去那个地方更了解。这是委员,我们的菩萨要引导人发心,他也可以专程陪人来,这就是《法华经》行菩萨道的人。
所以「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你来,我陪你去。「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就这样跟他来了。「他既然这样说,我相信,好朋友说的,我相信,我就跟你去听,不论听多听少」,所以「乃至须臾间闻」。这段意思就是「劝同往听」。你去,我也陪你去。或者是我去,你陪我去。总是好朋友。所以听了之后「闻得体解」。听,这新来听法的人欢喜了,他深心体解法之妙,他的内心有所受用。他有所受用,自然他就再去邀别人。
「复又劝邀他人同往」。
现在换我来带人,再来劝别人,「来,我过去是人家带我去,我现在我陪你去」。
是听法之后,你的心,心诚意解,你能够听,能够很欢喜。
所以哪怕是听一小段,「你听听看,听得进,你就多听;
你若听不进,你就听短一点,不要紧」。
所以「乃至须臾之间得闻说法」。
你若听不下去,听一点点也不要紧。
就是这样的用心,这样劝他。
「合伴往听」,我们一起做伴来听。「须臾闻法,其事甚微,其益弘大」。带人来听,用一些时间这样来,其实利益是很大。不只是陪人来,说不定听到这个人开始发大心了,可以去传法、说法了,对人间帮助很大也说不定。你陪他来,有这个因缘换他来发大心。这「益」利益很大,在法,来弘扬佛法。所以「心与圣相冥合,形与法身共处」。我们的心就是听法之后,虽然我们是凡夫,听佛或者是法师讲经之后,自然我们的心与那个法是真正默默暗暗已经交契了;我们的心已经受法,很接受着这个法,超越了,超越了人间、空间与时间。若智慧深的人,一闻体解大道,这种发无上心,所以说「心与圣相冥合」。
这凡夫心与圣人的心,说法的源头,这个源头是如何来?虽然经过这样流传来了,不论多久,一人到五十人,这个「第五十人」在传经,到第一人开始说法。这个法若没有异样,现在听经,「第五十人」传给他的法,他也能够契合在第一人说的法。所以佛陀讲法,不论如何传下去,只要是正确,后面再听的人那个心与圣相冥合,自然契佛心、懂佛理,这样就契合起来了。所以,形与法身同处。所以佛陀他传下来的法身,佛法正确在人间,等同佛法身在人间。要不然我们这时候,大慈悲父,也是佛为我们的导师。二千多年,我们现在还是称佛为师,这难道不就是,「心与圣相冥合,形与法身共处」呢?真的是欢喜啊!说到这里就会很欢喜。「形神俱胜」,不论是这个身形或者是精神,就觉得很殊胜、很欢喜;不论是带人来,或者是被人带来,只要那个心与法相契合。这与圣人的心契合,与佛陀的法身契合,是相同,很殊胜,所以「道果可知」。
各位菩萨,我们劝人听法,真的是一项功德无量。
尤其是凡夫与圣人,实在是距离很远,以佛陀来看,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他可以观宇宙,与人间、时间会合起来,是这样须臾为长劫。
而我们凡夫只是仅仅限在我们的眼前,人、事、物,烦恼无明覆盖我们的心。
而佛陀的心胸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不同。
凡夫只有「我」,将我自己放大;
佛陀他是已经一片虚空界,心包太虚,无量世界,时间、人间一概涵盖,所以这是圣人的心。
我们要如何听法,与圣人的心冥合起来?
要如何我们能够体会法,佛法?
我们的身入人群,以慈心入人群来度化众生。
不论是讲法,不论是拔众生的苦难,如何「苦既拔已」,再「复为说法」?
这种的境界,我们是不是有在做呢?
有在做,告诉大家「有在做」,只是我们与法相契合还没有很清楚。
就像郭居士,他在印尼,师父说,将《法华经》铺在路上让你们走。
他是走过了,回头,哦,原来我现在在走、在做,就是《法华经》的道理。
对啊,道理,「道者,路也」,道者,经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我们这条路如何走过来?
好好回头。
现在我们要好好听经,听经更能够了解我们到底做过什么?
我们现在,目前及时要做的是什么?
所以空掉自己,不要计较。
我们重视人生,我们去为人生去付出。
这是听法之后更能够清楚,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所以要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226&idx=1&sn=e10499b7f10f715eed8555fe1d820c9f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