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23 00:13
美国
偈文:
◎如来所持之无我,德具八大自在法,故称佛曰自在人,自得自度亦度彼。我今礼敬大自在,佛陀悟道大自在。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而作是念:
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
」
◎「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
」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
释义:
◎佛陀:
在家者以自爱、爱人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体解轮回不自在为乐。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
须陀洹道,此云预流初登道果预圣入流。
◎斯陀含道:
此云一来,证二果已,更来欲界一返受生,酬还宿债。
◎斯陀含道:
谓欲界有思惑,更须欲界一番受生,是故为名一来。
以其应受人天供养,持法为世福田。
◎阿那含道:此云不来,证三果已,住于四禅,更不复来欲界受生。
◎阿罗汉道:
此云无学,断见思惑,证入四果,梵行已圆,无法可学。
◎尽诸有漏:
尽诸世间三界有为一切漏业。
尽诸有漏:
为断性障。
◎于深禅定皆得自在:
于无学位诸禅定乐,善入无碍,名为自在。
于诸禅定皆得自在,为断定障。
性障由无始俱来,定障则由修习而得者。
◎具八解脱:
即八背舍,背麤向细,舍恶从善,名八解脱。
◎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除免,然众生老病之苦,生死流转之苦,尚难获免。
【经文讲解】
如来所持之无我,德具八大自在法,故称佛曰自在人,自得自度亦度彼。
我今礼敬大自在,佛陀悟道大自在。
我们要知道我们,所以我们是凡夫,佛陀他是觉悟者;
佛陀的觉悟,他「所持之无我」。
佛陀,他是已无我了,将这个法入心了,他觉悟天地宇宙万理之法,去掉了所有人我相,所以他无我。
我常常说,将自己这个我化为「零」,没有执着自我,没有我相、人相,什么相都没有了。
大觉者已经能够将一切相皆空,无所执着,爱的力量放大了,心包太虚,得大自在,所以,他「德具八大自在法」,「八大自在」,说来是很深,细项很多。
但是,佛陀是以日常生活,来让我们看、让我们知道,如何戒、定、慧?
如何持戒?
如何心定不动?
如何启发智慧?
他用身教、言教在教育我们。
所以佛陀是这样的用心,取得我们人人的尊重,「故称佛曰自在人」。
佛陀已经没有受,外面的境界所影响,他自在,天地宇宙、真理了如指掌;
他没有迷,没有迷惑。
我们现在的凡夫,不是迷在自己的执着,人我是非,便是担忧在天下众生的事情,这种两极端,这都还是有烦恼,烦恼重重。
怎么会发生这样?突然间,这是要如何去帮助、解苦、解难、解困难?这难免就需要用很多的担忧,心,操心,一直要到了整个事情都完成,才说心安自在。还未完成都是心不安、心不自在,哪怕是菩萨救济众生,也是这样,这就是与佛的这个「修」,心态还有差别。佛陀因为他道理都很清楚了解,这称为「自在人」,佛陀很自在。
所以,「自得自度亦度彼」。
自己自度自得,自度了;
自己觉悟,觉悟之后,还要再将这个法普遍,盼望让大家知道,盼望人人都能够透彻了解,道理原来存在。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可能能够回归本性,这是绝对可能,只是我们是不是能够通透,愿意接受佛陀的教法,这是要看我们人人。
人人本具,却是人人在这个修学佛法过程中,我们还有层次要再上去,不要半路停止。
有的深,有的浅;
有的在阶梯,从下面开始在爬坡,有的人事先在爬梯了,这样已经一步一步向前。
虽然还未到达顶端,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继续向顶端为目标。
我们若是开始要爬了,爬到半路喊累了,停滞在那个地方,或者是不如归去,那就完全没有希望。一入无明就千古了。因为无明不断不断再覆盖,我们一定要一口气,要这样向前走,向上看。所以我们要得大自在,一步走、一步看,我们能够多上一层,后面的人跟我们也多上一层,互相牵系往上走。或者是自己一口气,一口气直接去到上面,看到上面的风光,再下来,一一来牵上来,这就是自度度人。菩萨行菩萨道,他就是要一个一个牵,就像地藏菩萨,他要先站在梯下告诉大家:赶快,赶快,赶快上去啊。到大家都上去,完成了,自己的耐心、大愿,心安自在了,「我从后面开始登梯向上」,这样他的力量就很强了;这已经早就知道这条路,「深信解相」,将这些人都送上那阶梯的上面。安然自在,他自己本身就放心向前走。这是又不一样的菩萨。
有的菩萨就是我先努力;
有的菩萨,「我已经知道道理,我要赶紧入人群;
下地狱,最苦难的地方,我愿意去。
先解决苦难的地方,解决完,大家都接受得度」。
所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菩萨的愿。
各人的愿不同。
佛陀是要度尽菩萨、度尽众生,生生世世不断来回娑婆,一直到因缘成熟,现这个佛相,说「我成佛了」,应因缘再来一次的度化。
因为世间众生相的执着,在这个地方,因缘现相成佛,来度化众生。
过去,他生生世世,现在成佛是不是已经就到达呢?其实佛还再来人间,因为现在「本师」还是释迦牟尼佛,从二千多年来,佛发心没有离开。发心没有离开,来人间度化,还是一样没有离开这种爱的能量,「自得自度亦度彼」。我们已经知道,佛陀的精神理念,所以「我今礼敬大自在」。我们每天进佛堂、讲堂来,就是要礼敬,到哪里的地方有佛像,就是礼敬。其实那只是一个像,佛永远都在我们的心,时时起着「礼敬大自在」,我们大家心中的礼敬,了解佛陀觉悟,悟道之后已经得大自在。
自在,佛陀是这样说,「在家者以自爱、爱人,自在为乐」。在家人已经是佛教徒,专心一致学佛的道法。这在家菩萨,他们大家,人人自爱,疼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启发出了价值;这个价值,去爱人。因为我们的生命中,就是要有价值,这叫做自爱。不是随着这样的日子过,这样的日子,这个日子是什么日子?这个人间,到底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生在这个人间就是为人来,这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理解法了,我们就要入人群。为什么要入人群?我们自爱、利用生命,因为很多的众生生命需要我。所以自己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很珍贵,每一天、每一时,我们都为爱众生而自爱,所以,「以自爱、爱人,自在为乐」。付出无所求,所以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很甘愿、我很自在,众生得救了。当他们有苦难的时候,我用尽心思去帮助他,他解除了他的困难,我很自在、我很快乐。这就是在家学佛者,自爱、爱人自在为乐。
若是佛陀对出家,「出家学道者,以体解轮回不自在为乐」。因为大家要「念无常」,我们出家之后,真正要觉悟世间无常,生死在哪一天会来,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人人修行,知道轮回,我们若没有日日警惕自己,将我们的习气,坏的习气,若没有好好清除,还带着凡夫的习气,习气没有改,如何叫修行呢?
所以自己要自我警惕。
要体解大道,这个「大道」,我们就要知道无常一旦来时,这时候没有好好把握,一不小心,我们要一直轮回!
由不得自己啊。
想到这样,我们就不自在。
我们岂能放着不自在呢?我们不可以不自在。在家人懂得自爱、爱人,这种为乐,而我们呢?更加要自爱,好好将我们的心,将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都要固守好。真正的修行,以前常常说,「修行者无行可修,只是改除习气」。行要怎么行?就是我们的习惯好好改除,这才是我们真正自在,其他说再深的法,无法体会,我们听了,仅仅只是困扰而已。若能够在生活中,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而体解大道的道理在哪里?大道理就是一不小心轮回六道,真正要用心体会。
说不尽我们凡夫的境界,但是经文这样在写,前面「而作是念:
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
」
前面的经文,佛陀是应机逗教,在《法华经》中,已经火宅譬喻、三车譬喻,用种种的方法要呼唤大家出来,脱离那危险火宅,所以外面就要设,应众生所需要,他们娱乐的玩具,所以这已经应大家的根机、满足大家。所以「施众生娱乐之具」,让他们选择,「随意所欲」,已经用种种方法,用随机逗教,满足大家的心,根机所需要。「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已经说过了,「八十」就是,我们全都在「八识」中,行动过来。有的人很敏锐,能够接受,日常生活中,就是每天所过的,没有离开八识,根、尘、识全都是在经过。我们每天所做,都是归入这个业识中。我们的思考一念偏差,差毫厘,行动失千里,一直六识在缘行动,缘要如何做?思考之后决定行动,差毫厘,失千里,又是再轮回。
尽管你体解大道,但是也迷在轮回。
修行者体解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
要警惕众生在轮回中,我们每天这样在做,常常都忘了自己,在家人忘了自爱、爱人,修行者习气没有改。
只是说:
「我每天在听法,我体解大道」,这都很明朗,但是很深的道理,大道之中包含着六道轮回,我们都没有去想到。
大家那个敏锐的念已经消失了,所以我们还迷在无明,还在无明中。
一念无明,那就是在这个行,缘在行,行就缘识,识就缘名色去了,就这样一直缘下去,无法停歇,一直轮回去了。
在这个六道中,哪怕是做人同样会老。很多新闻让我们注意到,哎呀,老很苦!看,八、九十岁的人,这些人过去的年轻好像一支花,很亮丽,曾几何时,一转眼拿来对照看看,以前是这样、这样这么的流行,那么享受。现在躺在那个地方,问他,「我是谁,你知道吗?我在讲话,你听懂吗?」这种不知道有没有听懂,答非所问,苦啊。什么人能够去体会这种苦?「知道啦,知道」,「孩子有来看你吗?」「没有!」。
甚至又听到,在银行界的人就说,老来很可怜,很多孩子,都勉强父母去住赡养院,赡养院一些老人都很无奈,「我不要来,就我的孩子、我的……等等,强迫将我带来这里住」。
回过头,这些孩子说:
「老人,让他们到老人院,所有的印章、手续,都在他的手中,银行赶紧先办过户」。
有的兄弟,大家开会分一分,有的是为了分,起争执。
做人,到底是为什么做?
人生到老来,「发白面皱,将死不久」,这种老人问题真正是很大,看开了,这就是业力。
轮回业力来了,就算你一生很有钱,很风光,到了你老来时也没办法,就是没有方法,将我们老来的尊严,与孩子的关系维持。
年轻时,你是这么盼望你的孩子,为你的孩子在打拚,老来时,送去赡养院,这样的下场,这是人生无奈啊。
尤其是人间剩多久?
「将死不久」,这就是人生。
下面接下来这段经文:「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
佛陀开始为了那些人,所以我要面对这些人应机逗教,我要为这些人现身成佛,让这些人能够趣向、了解。
在这个时候,我也要赶紧用佛法训导,他要赶紧用佛法,就是要转入真实法,所以「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即集此众,宣布法化,示教利喜。
」赶紧要转入了,佛道真正的重点在哪里?
开始,接下来这段经文,这段文若要用解释的是很细腻,这是修行者生活感受的层次。
这个地方这样说,「一时」,我们若接受到佛的教育,想要出家,你要经过几个层次的修炼,心灵,心灵要如何去净化?
那就是下面说的文,这样说:「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这是修行者,佛陀的时代,心无挂碍,每天在佛的身边,早上就是去托钵,中午回来了,吃饭、洗钵,就是要听法,好好内修自在,这个自在的境界要怎么过?
所以「一时皆得须陀洹道」。
佛陀开始,你进来修行,须陀洹,这须陀洹就是预流证道,才开始进来而已,预流就是才进来,清水才开始在洗净,要净心。
开始初入道了,还未真正对这个法很透彻了解,所以「初登道果」,他叫做「预圣入流」。
你若照这样、这样,一直修下去,将来也能够入「圣流」,就慢慢沐浴在佛法的教化中,这就是初入佛门,随佛修学,过着这种平静,与人、事无争;
就是这样很简单,三衣一钵,一钵出去托钵,回来吃饭过后,休息了之后就听法。
给他佛法,了解吗?
初闻佛法,才开始准备初登道,这叫做「预流」。
「斯陀含道」,就是第二果。
「斯陀含道」,叫做「一来」,开始这些凡夫的欲,都已经一一断除了,没有这些欲念,心中已经去除一切的欲念了。所以,心中无欲了,慢慢就脱离了那个污浊,所以最后,虽然他已经了解,也已经入二果,但是他还得要「一次受生」。因为他要还过去的因缘果报。就像目犍连,他跟随佛,神通第一,最后在山下坐,山上,外道将石头推下去,石头滚下去了,目犍连虽然神通第一,也逃不过他的业。佛陀说:「目犍连的果报,是『多生业报一生受』。」;过去生累世网鱼,撒网捕鱼,杀生的业报很大,本来就要一生一生,多生报应,但是有修行,所以多生业力,一生报完。因为那颗石头很大,整个滚下去,整个身体都碎掉。这目犍连的故事也曾说过了。所以斯陀含道,这是第二果,还是要再这次轮回去,去受尽一切的苦难,受报,要去受这个报应,要还这个果报。
「斯陀含道」。
他就是要在欲界,受这些欲界的一番,所以一来,虽然还有一次,但是他有修行,他应受人天供养,在佛陀的时代,他要一家一家去托钵,受人的供养,「应受人天供养,持法为世福田」,接受他们的供养。
让他们有一个因缘来种福田。
所以再下来,就是「阿那含道」。
「阿那含道」,这第三果。
他就是已经,将所要一次受报的去除了,现在已经第三果了,证入第三果,已「住四禅」,不用轮回来去了,所以现在就是在四禅。
这静思惟,在天界,还是在四禅天里,「更不复来欲界受生」,四禅,那就是不会再回来欲界,这是第三果。
再来,「阿罗汉道」。
阿罗汉,那就是无学,无学了,已经佛陀说的法,他都听了,初果、二果、三果,这都他经过了,现在到小乘的极果了,叫做「罗汉」。独善其身,一直修学到这个时候,算是四果罗汉了,所以他不用再有什么可学,叫做「无学」,学该所学,这样已经所学的、该学的,都学完了。所以,「断见思惑」。佛陀所讲法,见思惑,我们众生人人,就是还带着这个见思惑。看到,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方向;思想,一念之差,千里之错;惑,很迷惑着,到底我这样做,错在哪里呢?很迷惑。看别人,好像事事不顺眼,样样不如意,这就是惑。阿罗汉道,那就是这种「见思惑」,他都完全断了,体解大道。他知道轮回是如何来的,他可以不用轮回,因为他体解大道,见思惑都断除了,体解大道,「梵行已圆,无法可学」。梵行、清净行,他都修了,所以他不用再学什么。
再来,就是「尽诸有漏」;
「尽诸世间三界有为一切漏业,尽诸有漏,为断性障」。
我们过去一段时间说,「转识成智」,「有为法、无为法」,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说过了。什么叫做有为法?就是人与人之间还有所作为,这我还要做,那我要再做,这我有责任,那我也有责任,这全都是有为。而且,善恶、人我是非,还是难免还有,所以这都是列入有为法。所以他四果罗汉已经,「尽诸有漏:为断性障」。我们凡夫心,凡夫的习性,他都完全断除了,已经没有障碍了,这是四果罗汉,「于深禅定皆得自在」。他能够静思惟,出入没障碍,他没有偏差,这很难。但是就是难,才叫做四果、极果,才有办法在轮回这些道理清楚,因为他断除障碍。
所以,「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在这个禅定进出无碍。
四果罗汉,「于无学位诸禅定乐」。很快乐,就是自在了,「善入无碍」,很自在,无碍了,「名为自在」。因为佛觉悟,称为大自在者。这四果罗汉,在禅,在他独善其身,他感觉他很自在了,所以,「于诸禅定,皆得自在,为断定障」。因为这个「定」的障碍,他也都去除了。因为坐禅很危险,凡夫不是这样说,大家坐下来,就是想,想哪一个方向,有各种、各种,我们若是一不小心,幻相若出来就很麻烦。佛陀最后要成佛、将要觉悟之前,还有很多要破魔,很多境界现前,在他入定中,是很多境界现前,那若没有断除,入定中,这么多的幻相,一不小心,那就是受这个,障碍、烦恼引出去,走火入魔,不只不得正道,还要落入魔道,这是很危险。
所以,「性障由无始俱来」,我们是生生世世烦恼所造作,这些烦恼、无明,一直浮现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定有定的障碍,「则由修习而得」,这修习用什么方法修习?
其实在行动中,先将心修好,道理先了解,心若修不好,道理不了解,还有人我是非的挂碍,这要去打坐是很不得法,很难得法,也很危险。
所以,「具八解脱,即八背舍」。
这个八解脱,那就是将这些无明、烦恼,就要都舍掉,舍得很干净,而且「背尘合觉」,尘就是粗相,很多粗重的烦恼,我们日常,不论看得到、看不到,我们的心还是在粗相中,所以我们要「背麤向细」,这么的粗相,我们都为这些很粗的形相,在起烦恼,我们的心要修得细微一些,这么粗相的事情何必起烦恼呢?我们好好地舍除,这叫做「背舍」。
「背尘合觉」,我们那个尘就是粗的,我们以前是向着尘,随着这个粗相在生活、走,现在我们要在这个人我是非,我们将它反过来,向细思,我们要看得详细一点,思考清楚,心要包容一切、善解一切。
我们的心要从这个细心开始,舍诸恶、从诸善,「舍恶从善」,这是我们真正要好好归向。
所以,「具八解脱」。
若这样我们就能够,「具八解脱」,因为我们是「背尘合觉」,也就是背离了八粗,我们舍掉了烦恼,向着微细,我们的心思好好思考。
恶的不要做,善的要赶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就是更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要速消灭,这就是我们要很细心分别得到,这样叫做「八解脱」。
众生就是这样,「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免除,已经付出了,免除了众生的苦。但是,老病的苦呢?生死轮回的苦,还是难逃。我们有办法付出无所求,但是既来人间,生、老、病、死,我们应该要很自在接受。接受,我们尽量,尽量就是顾好我们的心思,要常常与人接触,才不会让人说痴呆,因为样样,我们都向着衰迈,就是样样都较弱了,比较弱,我们就要增强。入人群,思考,还得要好好思考,在人群中,善事,我们要去多投入,要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精神,正方向,不要停歇,这样我们才不会老来痴呆。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除免」。
我们该做的,都这样在做了,但是人人,我们人人与众生一样,都有老、病、死,我们都在生死中在流转,我们无法度脱,但是一定要顾好,我们的心思。
我们的心思要如何顾得好呢?
那就是要时时善念累积,入善的人群中去互动,我们的智力才能够正向,没有颠倒。
这就是我们年纪大的人,开始就要往这个方向,我们去想,不要脱离善的人群,不要丧失自己能为善,做人生命的权益,总是做就对了。
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c4ODM3MA==&mid=2247506114&idx=1&sn=e5ad301a4f10dd3f32aef5ea2657c40f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
165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5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5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164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4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3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2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5-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4--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3-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0-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1-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22-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9-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8-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7-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6-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161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4-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3-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0-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1-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12-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9-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8--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7-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1606-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