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9-23 00:13   美国  
偈文:
◎如来所持之无我,德具八大自在法,故称佛曰自在人,自得自度亦度彼。我今礼敬大自在,佛陀悟道大自在。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
◎「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释义:
◎佛陀:在家者以自爱、爱人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体解轮回不自在为乐。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须陀洹道,此云预流初登道果预圣入流。
◎斯陀含道:此云一来,证二果已,更来欲界一返受生,酬还宿债。
◎斯陀含道:谓欲界有思惑,更须欲界一番受生,是故为名一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持法为世福田。
◎阿那含道:此云不来,证三果已,住于四禅,更不复来欲界受生。
◎阿罗汉道:此云无学,断见思惑,证入四果,梵行已圆,无法可学。
◎尽诸有漏:尽诸世间三界有为一切漏业。尽诸有漏:为断性障。
◎于深禅定皆得自在:于无学位诸禅定乐,善入无碍,名为自在。于诸禅定皆得自在,为断定障。性障由无始俱来,定障则由修习而得者。
◎具八解脱:即八背舍,背麤向细,舍恶从善,名八解脱。
◎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除免,然众生老病之苦,生死流转之苦,尚难获免。
【经文讲解】
如来所持之无我,德具八大自在法,故称佛曰自在人,自得自度亦度彼。我今礼敬大自在,佛陀悟道大自在。
我们要知道我们,所以我们是凡夫,佛陀他是觉悟者;佛陀的觉悟,他「所持之无我」。佛陀,他是已无我了,将这个法入心了,他觉悟天地宇宙万理之法,去掉了所有人我相,所以他无我。我常常说,将自己这个我化为「零」,没有执着自我,没有我相、人相,什么相都没有了。大觉者已经能够将一切相皆空,无所执着,爱的力量放大了,心包太虚,得大自在,所以,他「德具八大自在法」,「八大自在」,说来是很深,细项很多。
但是,佛陀是以日常生活,来让我们看、让我们知道,如何戒、定、慧?如何持戒?如何心定不动?如何启发智慧?他用身教、言教在教育我们。所以佛陀是这样的用心,取得我们人人的尊重,「故称佛曰自在人」。佛陀已经没有受,外面的境界所影响,他自在,天地宇宙、真理了如指掌;他没有迷,没有迷惑。我们现在的凡夫,不是迷在自己的执着,人我是非,便是担忧在天下众生的事情,这种两极端,这都还是有烦恼,烦恼重重。
怎么会发生这样?突然间,这是要如何去帮助、解苦、解难、解困难?这难免就需要用很多的担忧,心,操心,一直要到了整个事情都完成,才说心安自在。还未完成都是心不安、心不自在,哪怕是菩萨救济众生,也是这样,这就是与佛的这个「修」,心态还有差别。佛陀因为他道理都很清楚了解,这称为「自在人」,佛陀很自在。
所以,「自得自度亦度彼」。自己自度自得,自度了;自己觉悟,觉悟之后,还要再将这个法普遍,盼望让大家知道,盼望人人都能够透彻了解,道理原来存在。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可能能够回归本性,这是绝对可能,只是我们是不是能够通透,愿意接受佛陀的教法,这是要看我们人人。人人本具,却是人人在这个修学佛法过程中,我们还有层次要再上去,不要半路停止。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在阶梯,从下面开始在爬坡,有的人事先在爬梯了,这样已经一步一步向前。虽然还未到达顶端,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继续向顶端为目标。
我们若是开始要爬了,爬到半路喊累了,停滞在那个地方,或者是不如归去,那就完全没有希望。一入无明就千古了。因为无明不断不断再覆盖,我们一定要一口气,要这样向前走,向上看。所以我们要得大自在,一步走、一步看,我们能够多上一层,后面的人跟我们也多上一层,互相牵系往上走。或者是自己一口气,一口气直接去到上面,看到上面的风光,再下来,一一来牵上来,这就是自度度人。菩萨行菩萨道,他就是要一个一个牵,就像地藏菩萨,他要先站在梯下告诉大家:赶快,赶快,赶快上去啊。到大家都上去,完成了,自己的耐心、大愿,心安自在了,「我从后面开始登梯向上」,这样他的力量就很强了;这已经早就知道这条路,「深信解相」,将这些人都送上那阶梯的上面。安然自在,他自己本身就放心向前走。这是又不一样的菩萨。
有的菩萨就是我先努力;有的菩萨,「我已经知道道理,我要赶紧入人群;下地狱,最苦难的地方,我愿意去。先解决苦难的地方,解决完,大家都接受得度」。所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菩萨的愿。各人的愿不同。佛陀是要度尽菩萨、度尽众生,生生世世不断来回娑婆,一直到因缘成熟,现这个佛相,说「我成佛了」,应因缘再来一次的度化。因为世间众生相的执着,在这个地方,因缘现相成佛,来度化众生。
过去,他生生世世,现在成佛是不是已经就到达呢?其实佛还再来人间,因为现在「本师」还是释迦牟尼佛,从二千多年来,佛发心没有离开。发心没有离开,来人间度化,还是一样没有离开这种爱的能量,「自得自度亦度彼」。我们已经知道,佛陀的精神理念,所以「我今礼敬大自在」。我们每天进佛堂、讲堂来,就是要礼敬,到哪里的地方有佛像,就是礼敬。其实那只是一个像,佛永远都在我们的心,时时起着「礼敬大自在」,我们大家心中的礼敬,了解佛陀觉悟,悟道之后已经得大自在。
自在,佛陀是这样说,「在家者以自爱、爱人,自在为乐」。在家人已经是佛教徒,专心一致学佛的道法。这在家菩萨,他们大家,人人自爱,疼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启发出了价值;这个价值,去爱人。因为我们的生命中,就是要有价值,这叫做自爱。不是随着这样的日子过,这样的日子,这个日子是什么日子?这个人间,到底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生在这个人间就是为人来,这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理解法了,我们就要入人群。为什么要入人群?我们自爱、利用生命,因为很多的众生生命需要我。所以自己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很珍贵,每一天、每一时,我们都为爱众生而自爱,所以,「以自爱、爱人,自在为乐」。付出无所求,所以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很甘愿、我很自在,众生得救了。当他们有苦难的时候,我用尽心思去帮助他,他解除了他的困难,我很自在、我很快乐。这就是在家学佛者,自爱、爱人自在为乐。
若是佛陀对出家,「出家学道者,以体解轮回不自在为乐」。因为大家要「念无常」,我们出家之后,真正要觉悟世间无常,生死在哪一天会来,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人人修行,知道轮回,我们若没有日日警惕自己,将我们的习气,坏的习气,若没有好好清除,还带着凡夫的习气,习气没有改,如何叫修行呢?所以自己要自我警惕。要体解大道,这个「大道」,我们就要知道无常一旦来时,这时候没有好好把握,一不小心,我们要一直轮回!由不得自己啊。想到这样,我们就不自在。
我们岂能放着不自在呢?我们不可以不自在。在家人懂得自爱、爱人,这种为乐,而我们呢?更加要自爱,好好将我们的心,将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都要固守好。真正的修行,以前常常说,「修行者无行可修,只是改除习气」。行要怎么行?就是我们的习惯好好改除,这才是我们真正自在,其他说再深的法,无法体会,我们听了,仅仅只是困扰而已。若能够在生活中,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而体解大道的道理在哪里?大道理就是一不小心轮回六道,真正要用心体会。
说不尽我们凡夫的境界,但是经文这样在写,前面「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
前面的经文,佛陀是应机逗教,在《法华经》中,已经火宅譬喻、三车譬喻,用种种的方法要呼唤大家出来,脱离那危险火宅,所以外面就要设,应众生所需要,他们娱乐的玩具,所以这已经应大家的根机、满足大家。所以「施众生娱乐之具」,让他们选择,「随意所欲」,已经用种种方法,用随机逗教,满足大家的心,根机所需要。「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已经说过了,「八十」就是,我们全都在「八识」中,行动过来。有的人很敏锐,能够接受,日常生活中,就是每天所过的,没有离开八识,根、尘、识全都是在经过。我们每天所做,都是归入这个业识中。我们的思考一念偏差,差毫厘,行动失千里,一直六识在缘行动,缘要如何做?思考之后决定行动,差毫厘,失千里,又是再轮回。
尽管你体解大道,但是也迷在轮回。修行者体解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要警惕众生在轮回中,我们每天这样在做,常常都忘了自己,在家人忘了自爱、爱人,修行者习气没有改。只是说:「我每天在听法,我体解大道」,这都很明朗,但是很深的道理,大道之中包含着六道轮回,我们都没有去想到。大家那个敏锐的念已经消失了,所以我们还迷在无明,还在无明中。一念无明,那就是在这个行,缘在行,行就缘识,识就缘名色去了,就这样一直缘下去,无法停歇,一直轮回去了。
在这个六道中,哪怕是做人同样会老。很多新闻让我们注意到,哎呀,老很苦!看,八、九十岁的人,这些人过去的年轻好像一支花,很亮丽,曾几何时,一转眼拿来对照看看,以前是这样、这样这么的流行,那么享受。现在躺在那个地方,问他,「我是谁,你知道吗?我在讲话,你听懂吗?」这种不知道有没有听懂,答非所问,苦啊。什么人能够去体会这种苦?「知道啦,知道」,「孩子有来看你吗?」「没有!」。
甚至又听到,在银行界的人就说,老来很可怜,很多孩子,都勉强父母去住赡养院,赡养院一些老人都很无奈,「我不要来,就我的孩子、我的……等等,强迫将我带来这里住」。回过头,这些孩子说:「老人,让他们到老人院,所有的印章、手续,都在他的手中,银行赶紧先办过户」。有的兄弟,大家开会分一分,有的是为了分,起争执。做人,到底是为什么做?人生到老来,「发白面皱,将死不久」,这种老人问题真正是很大,看开了,这就是业力。轮回业力来了,就算你一生很有钱,很风光,到了你老来时也没办法,就是没有方法,将我们老来的尊严,与孩子的关系维持。年轻时,你是这么盼望你的孩子,为你的孩子在打拚,老来时,送去赡养院,这样的下场,这是人生无奈啊。尤其是人间剩多久?「将死不久」,这就是人生。
下面接下来这段经文:「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
佛陀开始为了那些人,所以我要面对这些人应机逗教,我要为这些人现身成佛,让这些人能够趣向、了解。在这个时候,我也要赶紧用佛法训导,他要赶紧用佛法,就是要转入真实法,所以「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宣布法化,示教利喜。」赶紧要转入了,佛道真正的重点在哪里?开始,接下来这段经文,这段文若要用解释的是很细腻,这是修行者生活感受的层次。这个地方这样说,「一时」,我们若接受到佛的教育,想要出家,你要经过几个层次的修炼,心灵,心灵要如何去净化?
那就是下面说的文,这样说:「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这是修行者,佛陀的时代,心无挂碍,每天在佛的身边,早上就是去托钵,中午回来了,吃饭、洗钵,就是要听法,好好内修自在,这个自在的境界要怎么过?所以「一时皆得须陀洹道」。
佛陀开始,你进来修行,须陀洹,这须陀洹就是预流证道,才开始进来而已,预流就是才进来,清水才开始在洗净,要净心。开始初入道了,还未真正对这个法很透彻了解,所以「初登道果」,他叫做「预圣入流」。
你若照这样、这样,一直修下去,将来也能够入「圣流」,就慢慢沐浴在佛法的教化中,这就是初入佛门,随佛修学,过着这种平静,与人、事无争;就是这样很简单,三衣一钵,一钵出去托钵,回来吃饭过后,休息了之后就听法。给他佛法,了解吗?初闻佛法,才开始准备初登道,这叫做「预流」。「斯陀含道」,就是第二果。
「斯陀含道」,叫做「一来」,开始这些凡夫的欲,都已经一一断除了,没有这些欲念,心中已经去除一切的欲念了。所以,心中无欲了,慢慢就脱离了那个污浊,所以最后,虽然他已经了解,也已经入二果,但是他还得要「一次受生」。因为他要还过去的因缘果报。就像目犍连,他跟随佛,神通第一,最后在山下坐,山上,外道将石头推下去,石头滚下去了,目犍连虽然神通第一,也逃不过他的业。佛陀说:「目犍连的果报,是『多生业报一生受』。」;过去生累世网鱼,撒网捕鱼,杀生的业报很大,本来就要一生一生,多生报应,但是有修行,所以多生业力,一生报完。因为那颗石头很大,整个滚下去,整个身体都碎掉。这目犍连的故事也曾说过了。所以斯陀含道,这是第二果,还是要再这次轮回去,去受尽一切的苦难,受报,要去受这个报应,要还这个果报。
「斯陀含道」。他就是要在欲界,受这些欲界的一番,所以一来,虽然还有一次,但是他有修行,他应受人天供养,在佛陀的时代,他要一家一家去托钵,受人的供养,「应受人天供养,持法为世福田」,接受他们的供养。让他们有一个因缘来种福田。所以再下来,就是「阿那含道」。
「阿那含道」,这第三果。他就是已经,将所要一次受报的去除了,现在已经第三果了,证入第三果,已「住四禅」,不用轮回来去了,所以现在就是在四禅。这静思惟,在天界,还是在四禅天里,「更不复来欲界受生」,四禅,那就是不会再回来欲界,这是第三果。再来,「阿罗汉道」。
阿罗汉,那就是无学,无学了,已经佛陀说的法,他都听了,初果、二果、三果,这都他经过了,现在到小乘的极果了,叫做「罗汉」。独善其身,一直修学到这个时候,算是四果罗汉了,所以他不用再有什么可学,叫做「无学」,学该所学,这样已经所学的、该学的,都学完了。所以,「断见思惑」。佛陀所讲法,见思惑,我们众生人人,就是还带着这个见思惑。看到,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方向;思想,一念之差,千里之错;惑,很迷惑着,到底我这样做,错在哪里呢?很迷惑。看别人,好像事事不顺眼,样样不如意,这就是惑。阿罗汉道,那就是这种「见思惑」,他都完全断了,体解大道。他知道轮回是如何来的,他可以不用轮回,因为他体解大道,见思惑都断除了,体解大道,「梵行已圆,无法可学」。梵行、清净行,他都修了,所以他不用再学什么。
再来,就是「尽诸有漏」;「尽诸世间三界有为一切漏业,尽诸有漏,为断性障」。
我们过去一段时间说,「转识成智」,「有为法、无为法」,过去一段时间一直说过了。什么叫做有为法?就是人与人之间还有所作为,这我还要做,那我要再做,这我有责任,那我也有责任,这全都是有为。而且,善恶、人我是非,还是难免还有,所以这都是列入有为法。所以他四果罗汉已经,「尽诸有漏:为断性障」。我们凡夫心,凡夫的习性,他都完全断除了,已经没有障碍了,这是四果罗汉,「于深禅定皆得自在」。他能够静思惟,出入没障碍,他没有偏差,这很难。但是就是难,才叫做四果、极果,才有办法在轮回这些道理清楚,因为他断除障碍。
所以,「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在这个禅定进出无碍。
四果罗汉,「于无学位诸禅定乐」。很快乐,就是自在了,「善入无碍」,很自在,无碍了,「名为自在」。因为佛觉悟,称为大自在者。这四果罗汉,在禅,在他独善其身,他感觉他很自在了,所以,「于诸禅定,皆得自在,为断定障」。因为这个「定」的障碍,他也都去除了。因为坐禅很危险,凡夫不是这样说,大家坐下来,就是想,想哪一个方向,有各种、各种,我们若是一不小心,幻相若出来就很麻烦。佛陀最后要成佛、将要觉悟之前,还有很多要破魔,很多境界现前,在他入定中,是很多境界现前,那若没有断除,入定中,这么多的幻相,一不小心,那就是受这个,障碍、烦恼引出去,走火入魔,不只不得正道,还要落入魔道,这是很危险。
所以,「性障由无始俱来」,我们是生生世世烦恼所造作,这些烦恼、无明,一直浮现在我们的心中。所以,定有定的障碍,「则由修习而得」,这修习用什么方法修习?其实在行动中,先将心修好,道理先了解,心若修不好,道理不了解,还有人我是非的挂碍,这要去打坐是很不得法,很难得法,也很危险。所以,「具八解脱,即八背舍」。
这个八解脱,那就是将这些无明、烦恼,就要都舍掉,舍得很干净,而且「背尘合觉」,尘就是粗相,很多粗重的烦恼,我们日常,不论看得到、看不到,我们的心还是在粗相中,所以我们要「背麤向细」,这么的粗相,我们都为这些很粗的形相,在起烦恼,我们的心要修得细微一些,这么粗相的事情何必起烦恼呢?我们好好地舍除,这叫做「背舍」。「背尘合觉」,我们那个尘就是粗的,我们以前是向着尘,随着这个粗相在生活、走,现在我们要在这个人我是非,我们将它反过来,向细思,我们要看得详细一点,思考清楚,心要包容一切、善解一切。我们的心要从这个细心开始,舍诸恶、从诸善,「舍恶从善」,这是我们真正要好好归向。
所以,「具八解脱」。若这样我们就能够,「具八解脱」,因为我们是「背尘合觉」,也就是背离了八粗,我们舍掉了烦恼,向着微细,我们的心思好好思考。恶的不要做,善的要赶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就是更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要速消灭,这就是我们要很细心分别得到,这样叫做「八解脱」。
众生就是这样,「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免除,已经付出了,免除了众生的苦。但是,老病的苦呢?生死轮回的苦,还是难逃。我们有办法付出无所求,但是既来人间,生、老、病、死,我们应该要很自在接受。接受,我们尽量,尽量就是顾好我们的心思,要常常与人接触,才不会让人说痴呆,因为样样,我们都向着衰迈,就是样样都较弱了,比较弱,我们就要增强。入人群,思考,还得要好好思考,在人群中,善事,我们要去多投入,要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精神,正方向,不要停歇,这样我们才不会老来痴呆。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除免」。我们该做的,都这样在做了,但是人人,我们人人与众生一样,都有老、病、死,我们都在生死中在流转,我们无法度脱,但是一定要顾好,我们的心思。我们的心思要如何顾得好呢?那就是要时时善念累积,入善的人群中去互动,我们的智力才能够正向,没有颠倒。这就是我们年纪大的人,开始就要往这个方向,我们去想,不要脱离善的人群,不要丧失自己能为善,做人生命的权益,总是做就对了。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