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透镜 |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九):俄狄浦斯期与超我
文摘
健康
2024-02-20 15:09
山东
前面文章中提到,三岁以前的孩子和妈妈是二元的关系,且这个“二元关系”经历了两条线的发展,第一条叫做“从分裂到整合”,第二条叫做“从断裂到恒常”。我们说,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世界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两个人而已,但是到了三岁以后,就进入到一个更复杂的关系里面。当然也不是完全三岁以后,可能更早一点,或者还晚一些,孩子的爸爸会加入到这个“二元关系”的系统中来,然后进入到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所谓的“俄狄浦斯期”这个阶段。这个时期孩子主要面临的是妈妈、爸爸,还有自己这样一个三元的关系。显然,处理三元的关系比处理二元的关系要复杂的多,对这个孩子的考验也会更大一些。(这里仍然强调一下:心理学上谈到一些年龄阶段的划分的时候,比如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和青春期等等,都是一个大概年龄上的划分,它更多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年龄,而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意义上的生理年龄的划分。可能大部分的个体符合这样一个阶段划分的规律,但是必须要承认,一些个体总是会有差异化,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年龄阶段的划分当成金科玉律,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他就肯定是怎么样,过了又马上会怎么样等等)。那么,“俄狄浦斯期”这个阶段有哪些特别的事情发生?又有哪些心理任务需要发展?同时对于父母来讲,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来帮助我们的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异性的父母特别感兴趣,而对同性的父母相对来讲会比较排斥。在弗洛伊德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想到了这个希腊神话故事,于是他借用了这个故事中的隐喻,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接近异性父母而排斥同性父母的情况,不是偶然发生的。再比如不管哪种文化环境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上街的时候,特别喜欢走在父母之间,也是一个典型的俄狄浦斯期的表现。在了解到这些的基础上,然后我们说,俄狄浦斯期除了知道孩子在心理上想要接近异性父母而排斥同性父母这样一个概述性描述的前提外,还要知道小男生和小女生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实际上是不太一样的,他们的发展路径会不一样。那么先来看小男孩的俄狄浦斯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他的发展路径是怎么样的?首先,实际上三岁以前男孩和女孩没有区别,他们都要和母亲之间建立一个很亲密的二元关系。而到了俄狄浦斯期以后,这个小男生对母亲就开始有了一些性的愿望,也就是说,他不单单和母亲之间是一个依恋的关系,对母亲开始有了性的愿望和冲动(这里要强调一点:这里所说的愿望和冲动都发生在潜意识层面,而不是意识层面或者所谓的通俗意义上的理解)。在产生这些愿望的时候,会让这个小男生感到很兴奋,同时也感到危险和害怕,因为在潜意识里面,他会特别担心爸爸来报复自己,自然在潜意识中就会激发出他的某种恐惧。而且既然爸爸会因为小男生的这个愿望来报复他,那同时肯定就会失去爸爸对他的爱,就是不会再有和爸爸之间的亲密的关系了。所以我们说,小男孩一方面欲求自己的母亲,另外一方面他要面临着两个恐惧,一个是来自于父亲的“报复”,那么这种害怕父亲来“伤害”自己,“报复”自己的焦虑,弗洛伊德称之为“阉割焦虑”。二是他还会害怕和妈妈那么亲,是要付出代价的,爸爸可能就不会再和自己那么亲了,就是他可能要丧失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了。而这两个恐惧,会让他在潜意识中开始“思考”,或者说进行衡量——看来我不能这么干,你看如果我要这么干的话,结局太让人恐惧了…因此,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以大局为重”,不能这么干,代价实在是太大了。那么这个小男孩最终就放弃了对母亲的这个愿望。要让妈妈爱我,还要爸爸也爱我,而这两件事情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我想“娶”妈妈,但是“娶”不着怎么办呢?那我就开始向我的爸爸学习,如果能够变得像爸爸一样有力量,一样厉害,那我将来不就可能“娶”一个像我妈妈那样优秀的女人吗。就是说,这个小男孩最终找到了一个出路——向自己的爸爸学习,将来“娶”一个像妈妈一样的女人。而这个像爸爸学习变得和爸爸一样,就是在寻求和爸爸的一个认同。当他能够顺利地对父亲进行认同的时候,那么他也就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去往下一个阶段迈进。这是小男孩的发展路线,先“欲求”母亲,但是“欲求”母亲要冒险,那么不想冒险怎么办?把“欲求”压抑下去,而压抑下去的同时还要找一条出路,就是向自己的父亲认同,然后变得像父亲一样,则有可能将来“娶”一个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女人。所以可以看到,他先经历了“靠”向母亲,然后“靠”向了父亲这么一个过程。而在最后“靠”向父亲的这个过程,我们就叫他对自己父亲的一个认同。我们前面说了三岁以前小男孩和小女孩都是“靠”向母亲的,因为毋庸置疑,他们都需要和母亲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那么进到俄狄浦斯期以后,小女孩是先要转变为对父亲感兴趣,想跟自己的父亲“结婚”,然后把自己的母亲“赶跑”。还是那句话,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同样,发现这样做行不通的小女孩,也会把它压抑下去,再找一条自己的出路。这条出路,小男孩找向了父亲,而对于小女孩来讲,自然她再一次找向母亲,就是向母亲认同,变成像母亲那样的人,长大以后自己就可以“嫁”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小女孩的俄狄浦斯期,就可以顺利落幕了。所以从发展路径上来看,小女孩比小男孩多了一个步骤,她先跟母亲建立一个依恋的关系,然后“靠”向父亲,再折回来和母亲寻求一个认同。但是小男孩就是一个和母亲之间的关系,然后向父亲寻求认同就可以了。从步骤上来讲,小女孩比小男孩多了一步,所以有人就认为小男孩比较于小女孩,俄狄浦斯期相对简单一些。显然,小男孩也好,小女生也罢,他们“俄狄浦斯期”的最终出路都与他们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有关。在这个过程中的潜意识里面,对要“赶走”或者说“杀死”同性父母的冲动的压抑,就是很重要的所谓我们的“超我”的形成。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原来人家俩人(自己的父母)都不答应,变成了现在自己也不答应了。因为认同了自己同性的父母,顺带着把他(或她,指认同了的这个同性父母)对自己的这个禁忌(你不可以“娶”或者”嫁”我的妻子或丈夫)也认同了,那么这些内容就变成了我们内心中很重要的“超我”的这个部分。实际上,“超我”在我们人一生当中的发展,在俄狄浦斯期前也有。比如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岁以前的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或者在他去管束比他更小的孩子,以及和自己的布娃娃玩偶玩的时候,会说不能这样干,妈妈说的不能那样干等等。但这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超我”,只能说他们的“超我”开始出现了。因为这个时候体现出来的“妈妈说了不能这样干,爸爸说了不能那样干”等等规则或约束,显然本质上还是外在的,是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只有到了俄狄浦斯期,在我们认同了父母对我们的禁止,并且把他们对我们的这个禁止、限定等等,内化到了我们的内心里面,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规则或约束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超我”的建立和形成。现在了解到俄狄浦斯期,可能有人就会问:那我们父母应该如何做,能够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这个时期呢?我们说俄狄浦斯期中,爸爸、妈妈和孩子这是一个“三元关系”。那么首先父母是这个家庭中的“定海神针”,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家庭稳固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说,夫妻之间才是彼此最亲密、最爱的那两个人,夫妻关系要足够的牢固和亲密。而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看到父母之间具有真正现实和心理意义上的相互亲密,就会意识到你们才是彼此最重要的那两人,那么我就不能加进去掺和,也不可能去取代你们之间任何一个人。其次作为异性父母来说,在俄狄浦斯期,要知道孩子在性别上与你是不同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在这个时期,他有了一些潜意识的冲动之后,你要能够适当的把他“推”开一定的距离。比如在这个年龄阶段,妈妈就不要再给男孩子洗澡了,不要有带着他去女浴室等等这样一些做法,这些事情都可以交给爸爸来做。同样,在异性孩子面前换衣服或者家居穿着,就不要让自己很暴露等等一些表现。还有就是作为同性的父母,我们现在知道,男生和女生,在俄狄浦斯期的结尾,最终都要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度过这个时期。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同性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能够接受他对你的一些认同,甚至主动引导他向你认同。比如说爸爸,多带男生去做一些和男性力量、勇敢、探索等等这个部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这都是引导孩子向自己认同的比较好的途径。作为女生,妈妈就要能够去创造一些机会,或者说能够允许孩子去跟你认同。比如女性在成年以后,会穿高跟鞋,会化妆,会买一些漂亮的衣服等等,这都是展现自己魅力很重要的一些外在途径。而对于俄狄浦斯期的小女生来说,你会发现她在这个阶段对妈妈的这些东西就开始感兴趣,她会穿你的高跟鞋,会对你的化妆品很感兴趣,甚至有的时候不吭声地把你的化妆品拿出来,在自己的脸上涂涂抹抹,然后可能就会把这些化妆品和自己弄得很糟糕…在这个时候,有些妈妈因为可惜自己的化妆品,可能就会对孩子有批评、训斥等等这样一些处理方式…实际上这个时候妈妈要能够看得到,孩子这样做就是在寻求向你的一个认同。作为一个女性,这是她要学习(认同)你的这个部分而开始的一个萌芽。所以作为妈妈,就要去认可她的这个部分,比如可以和她说——你对妈妈的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啊,那你长大以后就可以和妈妈一样,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了——去认同她的这个部分就可以了。
更多交流请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