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二〉:家庭结构和家庭子系统

文摘   健康   2023-05-23 00:00   山东  

01

家庭结构的概念


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互动的模式叫做家庭结构。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通过交往模式来运作的系统。大家身处在各自家庭中,相信都有的一个切身体会是:当家庭共同面临着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每个家庭成员的反应相对来说是不一样的,但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其它什么原因,被叫家长了,一般来说,去的都是固定的那个家长。然后回来以后,谁依然批评“扮演”黑脸,谁照旧旁敲侧击“扮演”红脸,在家庭中相对都是一个固定的角色和模式。


平常生活中,家庭成员在一起,如果没有需要一些变化来应对某些问题的话,我们是很难去看到他们的家庭结构的。

所以,家庭结构是一套看不见的功能需要,只有在需要去实现家庭目标,或者遇到一些家庭困难需要解决的时候,这个家庭结构才可能会呈现出来。

而且这样的家庭结构在每个家庭中不断地重复和强化,就建立了一个如何、何时以及与谁相关联的模式。同时,这些模式又巩固了这个家庭的系统或者关系。

比如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已经快40岁了,仍然不结婚,那这个家庭中谁负责去和这个孩子沟通,谁相对更焦虑、更担心、更不舒服一些,这里可能就有他们家庭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这个模式可能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家庭里妈妈关注得会更多,或者爸爸相对关注得不多的情况下,不断重复和强化中形成的

再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是很认真,饭菜撒了一桌子,那么这个时候家庭中谁偏向于首先出来管教或者是管理这个孩子,谁相对宽容或纵容他,在家庭里面相对都是比较常见且不容易变化的一个模式。

02

家庭结构的特征


上面说到,首先,家庭结构常年累月地形成,是需要内部的不断强化的,家庭行为的不断的重复就催生了对下一个行为的强调,如果预期被实现,就帮助家庭稳固了这个互动模式。

一旦这个模式被建立,家庭成员就倾向于采纳被家庭模式允许的行为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或者不一定是困难,而是当下生活中所面临着的一般事务

比如一个家庭中,夫妻下班之后通常倾向于这样一个家庭的模式:妈妈开始做饭,把孩子交给老公或者爷爷奶奶等其他人去陪伴。做完饭以后,大家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可能孩子有爷爷奶奶开始喂饭。饭后和给孩子洗澡的时候,爸爸可能会抽空去打一段时间的游戏,或者去看看他的股票,这样的一个家庭结构慢慢地就会被建立起来。

其次,一般来说,如果家庭中出现了问题,这个家庭的家庭结构才会呈现出来。比如说这个孩子不上学了,或者放学回来后不听话,丈夫可能管教不了这个孩子,去喊爷爷奶奶或者妻子,妻子可能会说:哇,你怎么这么没用,我都辛苦一天了,刚刚又去做饭,就喊我来照顾孩子,我是三头六臂吗——我们看到,妻子可能就会有抱怨

个时候家庭结构就会通过另外一种互动的方式来呈现,即孩子出现了和父母所期待的不一样的反应的时候呈现。所以,家庭结构的呈现常常在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更容易被观察到

家庭结构有四大基本特征:

一、家庭结构的一般性,就是支配着家庭组织的普遍性规则。

家庭结构的一般性包含两个方面:

(一)权利等级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创始人Minuchin强调,在一个核心家庭中,权利等级最高的是这对夫妻——夫妻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夫妻是家庭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家庭出现问题之后的责任承担者。

如果一个家庭中的规则不是由孩子的父母即这对夫妻来制定的,而是由孩子,或者甚至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制定的,我们说这个家庭的权利就可能是被转移了,或者说权利倾斜了,这样的家庭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结构式家庭治疗特别强调核心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以及夫妻权利等级的一个最高位。

(二)功能互补性

在一个家庭里面,一般来说,也不需要这对夫妻或核心家庭中两个人做同样的事情。

比如做饭、打理家务的时候,可能就不需要两个人在这方面都非常得擅长。慢慢地家庭中这个人开始主要从事这方面的家庭功能,另外一部分人就会从事另外的家庭功能,由此在家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互补并在变化中调整和成长。

二、家庭结构的特殊性,指在特定的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期待。

(一)特定的期待说明了所向的差异性。

比如丈夫对妻子的期待和这个丈夫对孩子的期待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它的特殊性。同样,妻子可能希望丈夫能够理解、支持她,能够和她说一些悄悄话,甚至会有一些私密的空间,以及一些亲密性的行为。而对于孩子,她的期待则会是希望孩子能做更好的自己,能够好好学习,能够和小伙伴建立关系等等。

(二)相互期待一般会在妥协中被掩盖。

我们都知道,家庭成员之间,你的期待不一定能够得到对方完全的满足或者实现,尤其是夫妻之间。

大家还记得在刚刚结婚的时候,对你们的丈夫(妻子)的期待是怎样的吗?

结婚后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们对于丈夫(妻子)的期待又是怎样的呢?

还是原来那个期待的心中的“白马王子”或者“女神”吗?

估计绝大部分人的互动模式和期待都是会有变化的,但你通常也不会觉得这就是一个糟糕的或失败的过程,且依然生活在一起。

因为彼此之间是有爱过的,而爱的核心就是相互的妥协——我愿意为我所爱的人和我的家庭做一些让步和妥协。或者说,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家庭中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如此,往往也是一个期待到妥协的过程。

对孩子原来的期待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将来考上985或者211。但他上了小学、初中后发现成绩也就一般化,上个二本或三本就可以了。原来对他的期待慢慢地可能就会被掩盖和调整,而更加关注的是现实当下。

如果我们不妥协的话,常常家庭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丈夫或妻子坚持都按照不变的互动模式来进行家庭活动,或者爸爸妈妈坚持按照我在我的原生家庭和我原来未解决的某个期待,希望我的孩子去达成,坚持希望他去做一个我理想中的孩子等等。

所以,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地原初的性质就常常可能会被遗忘。而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特殊性在。

与工作关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家庭关系的核心之一就是“妥协”。或者某种角度上来说,“妥协”就是爱的核心,不管是对于爱情还是我们的亲情而言。

(三)这样的一个特殊性,并不是我们潜心营造或故意塑造的结果,它其实是一个自动的过程,是在家庭成年累月的发展中慢慢形成的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有些家庭会适应不了,就容易出现压力性的问题。

比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经常会有冲突:你根本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你原来结婚的时候对我怎么说的,现在怎么样了啊……等等。如果不能够相互适应这样的一个期待和妥协的话,家庭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这个适应和妥协的过程都是具有功能性的,且和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我更多地关心我的家人,希望他们的心理更健康,过得更舒心,那我可能就会更尊重对方,期待调整以及妥协也会更多一些。

因为家庭是有功能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每个人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慢慢的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的家庭当中就会保留一些属于自己的固定的模式。

三、家庭结构的维持性。

前两个部分提到的,家庭结构是相对慢慢地被固定和保留,且具有功能性的。之所以被保留下来,这个特点就是它的维持性。

就是原来和这个家庭的期待不一样的部分,除了“妥协”的部分,还有就是可以抵抗超出范围的一些改变。

比如有部分家庭的夫妻之间,即家庭中的男人或女人,在夫妻关系之外可能会有其他的一些短暂的小插曲,如有外遇了,或者说即使没有外遇,可能也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喜欢上了别人等情况。

但是,一般来说,家庭成员具有维持家庭模式的一个自动的偏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庭的“责任感”。在这里,如果我们超出了这个家庭的期待和家庭中的功能需求,往往会导致一个“罪恶感”或“自责感”的出现,来提倡或督促我们对这个家庭系统和家庭结构的忠诚。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意义,让这个家庭能够得以维持下去,这也是家庭结构的一个维持性。

所以,每一个和家庭的期待不一样的行为和方式,除了“妥协”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把它扼杀掉、去除掉了。也就是说,创造了我们家庭一个持续不断的、完整的过程。

当然,现实中的结局往往是非所愿、大相径庭,这恐怕是相关于家庭结构另外一些方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有的家庭结构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家庭中的孩子出现了早恋的现象。这个家庭中的父母通常就会采取“阻断”这样的一个模式。

临床上有这样的例子,爸爸发现他的女儿有男孩子约会她,这个女儿同意了,和男孩子一起去肯德基吃了顿晚餐,爸爸知道后就赶紧把女儿给转学了。

我们看到这也是家庭一个“维持性”的体现,只是爸爸做得把这个“维持性”发挥得太多了,而相互期待和妥协的部分相对较少。所以,这个家庭结构相对比较僵化,就容易滋生出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即压力性的症状。

四、家庭结构的适应性,一个家庭之所以能够发展,一定是相互适应的。

要适应家庭内部的压力,也要适应家庭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压力。也就是说,能随着家庭内外环境而发生改变,这是家庭结构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特征。

如果能够适应足够多的环境压力的话,同样我们需要有足够多的应对模式。

比如家里孩子原来成绩一直都很不错,我们就按照惯常的方式定期给他补课,然后上学,放学后帮助他订正作业,时常和老师保持联系等等这样的一种模式。

而如果哪一天孩子回来告诉你说:他不想上学了,或者老师反映他近期成绩下降了很多,当面临这个困难的时候,如何调动家庭模式来应对这些问题,这是考验我们家庭的时刻。

有的家庭可能就会特别的焦虑——你怎么可以成绩下降呢?!你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念头呢?!——想要赶紧返回到原来的模式去,以消减由此所带来的焦虑。

但有的家庭会这样——坐下来认真地和这个孩子去谈:你说不想上学了,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或者孩子成绩不好了)我也知道你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或者这一次考得不好),你心里一定也很难过,一定也很不开心,爸爸妈妈是能理解你的。

从原来相对焦虑、严格的方式可以跳到一个相对理解、温和的方式,这叫家庭有弹性,就是可以选择足够多的一些不同的模式。

还有家庭中出现特别重大的变故的时候,比如某一位成员突然失业、生病、离世或者家庭遇到创伤性事件等外部一些压力的情况下,家庭中另外的家庭成员能否调动起适应的家庭模式,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这就需要有足够多的能够调用的一些模式。

这些模式都是在日常的家庭生活过程中慢慢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此外,比较常见或者说每个家庭都要经历的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从原来一味地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安排,发展到有了自主意识和急切想要自我独立的时候——他晚上很晚才回来;他有自己的秘密了;他的手机不给你看了;甚至他会沉迷于游戏,不和你们交流了——父母能够调用到足够的模式来应对孩子所谓的“叛逆”吗?

所以,家庭的适应性通常在什么时候需要出现,最主要的就是家庭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内部成员需要成长的时候,而这些都特别考验着一个家庭的适应性和弹性。

03

关于家庭子系统


家庭结构通过家庭的子系统来发挥作用。


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的系统当中,在和不同人的互动过程中,他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爸爸,在他的孩子面前,他一个爸爸;而在他的妻子面前,是一个丈夫;在他的父母面前,就是一个儿子;在岳父和岳母面前,则是一个女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人在家庭里面“身兼数职”,这些情况下他和不同的人之间的互动就叫家庭的一个个子系统。

家庭是通过子系统的分化来实现其功能的。

怎么来理解这个部分呢?

比如这个丈夫,在他的妻子面前,他是一个丈夫,这个时候他就要行使好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男人的职责和义务。

同样在他的父母面前,他就是一个儿子,如果一个男人在他的妻子面前,和他在父母面前互动的模式是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丈夫在不同的子系统之间,他是没有分化的。即他在他的妻子面前还在扮演着一个“儿子的角色成为了一个“妈宝男,毋庸置疑,这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家庭的结构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分化,那么家庭的功能就很难能够得到实现,这个家庭的目标达成也会有困难,且容易出现问题。

因为我们每个个体在不同的家庭子系统的互动当中,他有不同的权利等级。

我们要在各个子系统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分化的技能。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和不同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应该有不一样才对。如果是完全一样的,那就说明分化是不良的,或者说这个人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这就涉及到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中我们经常要提到的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中的边界,我们将在下面文章中着重地去介绍。


   

更多交流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翊心心理
识别、澄清、修通自我路上的陪伴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