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影响我们生活的“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是什么样的,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这里我们重点来谈谈如何面对这样的完美主义。
先来说说这种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调整,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首先,需要好好了解自己的完美主义
前面我们讲了在成长过程中,养育者的行为和期许是造成孩子变成完美主义者的一大原因。那么在不知不觉成为完美主义者以后,现在作为一个契机,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在自己完美主义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动机?
前面文章中也说过,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但恐惧失败是很笼统的话,我们必须勇敢地去剖析完美主义的这层“壳”下面,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比如,害怕妈妈的失望;不想让别人觉得我这个人很蠢;或者是不想破坏自己的连胜纪录等等。这些原因都可能会让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而在做事上逃避、拖延,折磨自己或别人。
在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完美倾向的由来,而且开始有“我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的想法的时候,这首先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此外,如果觉得自己一时半会也看不到那么深的原因,那么你可以仔细地去问自己:我要追求的完美,具体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所有可操作的方案都是具体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一些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说客观层面的改进,而不是先盲目否定你自己这个人。
因为很多完美主义者都有一些习惯性的认知模式。
比如有的人会说,我之所以完美,是因为我认为完美是有标准的,而我可以且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这样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去做那些符合正确和完美的、标准的事情。
而如果做不到,那么我就是个“不完美”的人,是失败者。
但常常是到后面,他们会发现自己所认为的完美和正确,在别人眼中未必如此。
因为每个人对完美的定义和理解,有很大差异。
再比如,有些人之所以渴求完美,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肯定是有缺点的。而这些缺点可能会让他失去养育者的照顾,因此他需要努力去掩盖缺点,让自己看起来更好…
显然,这是孩童时期形成的无意识中的固有(核心)信念。
这些习惯性的思维或信念都需要被打破。
所以,如果想要面对和解决自己的完美倾向,那么首先需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自己完美主义背后的需求、信念和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
同时,也请大家明白,真正的完美毋庸置疑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完美的,都是在不停地犯错和修正错误中度过这一生的。
只有承认了这个大前提,然后才能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在意识到自己表现出了完美主义倾向的时候,去更好地管理自己那些不完美的想法、行为和感受。
06
第二步,不要把心思花在如何完美上,而是开始去做那些不够完美的事
我们说,行动是破解完美主义的解药。而行动就从不够完美的事情开始,或者说,你可以去尝试一个“烂”开始。
这里所谓的“烂”开始,就是去做那些现在可做的、能做的…迈开第一步再说。
有这样一个人,他说从小到大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里面,很怕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人,很完美主义。
他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小时候考试,就觉得时间很紧张,感觉自己还没有想好题目,时间就已经过去了大半。现在工作也是,虽不是故意的,但总是不由自主地拖到最后一刻。因为他总是渴望想出最完美、周全的方案。
还有这样一个学生,一篇论文拖了几个月都不愿意写。他说自己总是担心写得不够好,被导师批评。而自己也是每天都去图书馆,从早忙到黑,一直是忙忙碌碌地只看文献,却迟迟不动笔…
那我们该如何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呢?
也许大家还记得学生时代考试之前老师会说:卷子上不会做的题,我们放一放,先把会做的做完。这个方法同样适合总是追求完美的我们。
比如前面例子中的这个学生,我们鼓励他先不要管文章好坏,以自己可以写出的最差的论文为目标,写一篇作为实验。
他尝试后,惊讶地发现自己写出来的所谓最差的文章,竟然比预想的好太多。
当然初稿和论文要求还是有差距的。然后我们又教他另外一个方法,每天写作一小时,目标比原来论文改写一点点,比如在字数的提升和内容的丰富上,且仍然以自己可以达到的最差水平为目标就可以了…
这个方法实际上很大地降低了拖延者做事的心理成本和负担,而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动笔写了。
听到这里,也许你会有疑问,追求最差标准,这听上去不是和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相背吗?这样真得能做到吗?
当然可以做到。而且实际上这不会背离我们追求(良性)完美的本性。因为我们最终还是会交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的,而这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台阶。
所以我们说,“烂”开始指的是就算很糟糕,我们也要开始,以后可以再更新。而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烂”开始就是完成的一半。
07
第三步,把对结果的专注转变为对过程的专注
我们前面文章中讲过,养育者过高的回应和过高的要求,关注的都是结果,而不是对过程的回应和要求。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把一些十岁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然后让他们完成三个步骤的实验过程:
第一步给第一组每个孩子发一道题,并对完成的孩子说:你真聪明…
第二组也做同样一道题,然后对完成的孩子说:你真努力,你很认真…
实验的第二步,每个孩子都要自主地在(给他们提供的)两道题中进行选择。且他们被告知其中的一道很简单,另外一道虽然非常难,但是能够从中学到很多。
第一组被称赞为聪明伶俐的孩子中,有五成的孩子选了简单的题目。五成的孩子选择了可以学到很多的那道难题。
而第二组里,有九成的孩子选择了能够学到很多的那道难题。
实验第三步,研究者让所有的孩子都做同一道非常难的题。其实这道题基本上是无法解答的,由此来观察两组孩子的反应…
最终发现,被告知聪明伶俐的第一组孩子没有坚持多久就放弃了,并且他们非常的沮丧。与此相反,被告知努力认真的第二组孩子,虽然他们到最后也没有解出这道题,但是孩子们更能坚持和享受解题的过程,并且更加努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聪明伶俐”和“努力认真”这两种回应的方式会造成多么明显的不同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你称赞孩子的智力,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再聪明,进而失去对眼前任务的兴趣和努力。相反,那些被称赞为努力认真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气馁,甚至更有动力。
所以,我们鼓励大家成为自己的父母,不专注于结果,而更多看到自己尝试的过程和付出的努力。哪怕失败了,也要嘉奖自己愿意尝试的行为,而对过程努力的嘉奖,同时能够降低完美主义者的焦虑和负担。
08
这里拓展一个话题,如果伴侣(或者重要他人,下同)是完美主义者,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想说的是,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之上的。换句话说,离开或者留下的选择权都在你。你的伴侣可能的确需要学着接纳不完美,但教会他这件事情并不是你的责任。
然后,你需要明白,完美主义可能会让你的伴侣变得很挑剔,但完美主义也并不是他们的错。如果选择留下,比起相互责怪,你可能更需要学着与他的完美主义相处。
此外,比起对伴侣进行期望管理,看到他完美主义背后的动机则更为重要。
比如,他也许在渴望你的关爱、接纳等等。
同时,在抱怨对方是完美主义者的时候,也许你需要谨慎地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而把对方一些合理的建议,当成了一种挑剔。
要知道,过分的敏感和自我防备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