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文章中说过,对我们生活中的人的认同,与我们“自我”的发展,有很大的、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人生下来只有“本我”寻求快乐,且这个时候,遵循的是一种初级的过程,就是“本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初级过程”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只有“本我”肯定不行,那么“自我”发展出来了,就需要做一些和“本我”不一样的事情。比如“本我”寻求即刻满足,那么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起来以后,就不能像“本我”那样了,而是需要学会延迟满足。就是你的需要来了,但此刻没有办法马上可以得到满足,那么就要学会等一等。或者说你的“力比多”(心理能量)这会儿要寻找一个投注的对象去释放的时候,你可以稍微地等一下,没有之前那么着急了。同时,之前只有“本我”,只要能让我释放,找谁都行,所以,它的转移就非常的灵活。但是现在有了“自我”,就不会像“本我”那样,谁都可以,只要能让我快乐就行。就是我们的“自我”发展起来以后,我们就学会了首先去寻求,然后再确定某个特定的客体来满足“本我”。比如我喜欢某个人,这种喜欢是换成另外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办法去替代的。就是现在我对这个人非常的专一,把以前那个只要能够满足我,是谁都行这样非常灵活的一个状态,变成了只有这个人才可以的这个状态。此外,“自我”派生出来以后,负责与外在环境接轨,就必然首先要对外在环境有觉知,有情感反应,有思考等等,而这些都是自我功能的一部分。那么显然,“自我”的发展,既受到我们自身自然成长的影响,又受到周围人对我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我们对环境中的人的认同)。总之,这实际上是在说,“自我”发展出来以后,个体为人处事的原则,遵循的就不再是前面提到的“本我”的那个“初级过程”了,而是变成了可以延迟满足,不那么轻易转移的专一的一种过程。那么现在,大家大概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自我”更成人化、更成熟一些。比如在人际关系等生活中的不满足,我们就可以等一等,这是成熟的一个标志。而且自我功能发展起来后,在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有逻辑性,那么内在思考表达出来,就会简明易懂。所以我们说,“自我”发展出来以后,更多的是一种“次级过程”,而且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次级过程”的思维方式。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的思维方式,在正常人身上都会有体现。只不过我们是以“次级过程”为主,偶尔会有一些“初级过程”,而这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如果一个人身上全部都是初级的过程,而没有次级的过程,那么这个人通常就是病理性的。比如那些精神疾病患者,他们就是非常初级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
02
这里简单总结回顾一下,我们说小婴儿刚生出来的时候,只有一个“本我”,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怎么快乐怎么来。后面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己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总是有所限制和要求,就是要和环境的要求相匹配。
然后“本我”这个部分就需要分一部分能量出来,去发展一个新的成分,我们叫它“自我”。
“自我”发展出来以后,就开始执行一些任务或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的任务是协调自己内部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协调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在“自我”协调个体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这方面,首先需要识别出环境中蕴含着哪些信息或线索,比如这个环境对个体有什么要求,带来哪些感受等等。
而有能力去做一个识别,是“自我”处理个体内在与外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具备了这个条件之后,“自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或任务,就是能够分清楚这些信息或线索所激起的感受或体验,到底是外在的,还是和自己的内在有关?
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检验能力”,它是“自我”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
个体只有在能够区分开外界与自己是不一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客观现实之间划一个界限出来。
界限之内,是自己的内在,而界限之外,是客观现实的世界。当然内外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但是界限是清晰的。
前面说过,虽然我们正常人能够相对比较客观地去感知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现实检验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能够做到完完全全的客观吗?因为人都是情感动物,情感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甚至说是基础。所以在看待这个客观世界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把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代入到感知这个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正如有句话所说,这个世界的样子,往往是你想看到的样子。就是当你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了,而是你自己眼中的世界,是你自己看到的世界而已。但是同时,这件事情我们还要这样想——虽然每个人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许多。比如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如果没有带有任何这种情感上的体验,去看人、看事,而只是完全纯粹、客观的看,那会是一种怎样冷冰冰的体验,大家自然想象得到。所以,我们在看待客观世界的时候,多少都会有一点自我情感这样的一个影响。但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把情感带入了进来,而是把自我情感带入过多,往往会导致自我纯粹、过度地与外在世界融合。且过多到一定程度,通常会带来病理性的结果,就像前面所说的精神病人那样。到此为止,我们说的都是自我一个对外的功能,就是第一能够感知这个世界,第二能够分清楚哪些是客观的、外在的东西,哪些是我们内在的东西。把这两者分清,就相当于能够有一个很清晰的自我的界限。同时,在有界限的前提下,保持与外界的一个互动,这是我们正常人的一个状态,也是一个人自我功能的标志。这在心理咨询治疗临床上意义重大。一个求助者来到咨询室,首先要评估他的自我功能,比如他的感知能力、现实检验能力等等。而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功能缺失、缺陷,就是说有问题,则首先需要帮助他恢复他的自我功能。比如精神分裂症病人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所以首要任务不是去治疗他心理的问题,而是先让他在精神治疗专业人员诊断基础上的用药,即通过精神专科的药物治疗,首先恢复他的自我功能。那么只有他的自我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比如病情稳定了,自知力、现实检验能力等自我功能有了一定的恢复之后,才具备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的一个前提。现在我们继续来看自我的功能。前面说过,自我功能第二个大的部分,是要在我们心里内部做一些协调的工作,或者说要做一些对内的工作。自我在内心世界的这个工作(作用),通俗来讲,就是从本我来的小婴儿,随着年龄的长大,不能完全随着他的本我生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所以自我对内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约束和管教这个本我——你长大了,就不能像之前一样那么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而且有的愿望,你想满足可以,但是别那么着急,就是不能想到就必须要得到,等等。很简单,因为外在的现实世界对本我有要求——你不这样干的话,就会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生存不下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自我和本我之间,是一个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合作就体现在自我确实会满足本我的一些需求,但是又不是完全100%的按照本我的需求去满足,而是有一些要求、限定和控制。显然,这个要求、限定和控制,不可避免地会让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或者说“打架”,就比如父母在管教孩子,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通常孩子是会不爽的,与父母之间是会有对抗或冲突的。类似于这种感觉。
更多交流请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