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下):存在的反思与启示

文摘   健康   2024-10-22 14:43   山东  


接上篇——悲观主义(上):理解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04


对于悲观主义的认识和面对,我们接着上一篇文章中的另外一个角度开始,那就是悲观主义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悲观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防御型悲观”、“归因型悲观”、“和气质型悲观”。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种类型的悲观主义者应该如何来面对或者说调整自我。

 

对于“防御型悲观”,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和我们通常意义所理解的悲观最大的不同在于:虽然防御型悲观主义者对未来有较低的期望,会产生比较高的焦虑水平,但是他们具有反思和行动性,来避免最坏结果发生的可能。

 

因此对于防御型的悲观主义者来说,最需要的心理支持是学习如何处理焦虑,而不是消除悲观。

 

也就是说,防御型悲观主义者凡事容易往坏处想,他们通常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通过运用降低期望、“防灾”演练的做法,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范于未然上面,以消除内心的慌乱不安,并预防危机的发生。

 

同时,他们故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可能会变糟的事情上,并以此为动力来努力做到更好。

 

显然,这对生活有很多的好处。


所以日常中,我们常常认为乐观是有益的,悲观是有害的,提倡乐观正能量。可以说,有时候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定式的偏见。



0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乐观和悲观更多的是两种不同的动机取向,而并无好坏之分。

 

乐观者的动机取向是进步取向,他们更善于应对积极的反馈,因此总能看到好的可能。

而悲观者的动机取向是安全取向,他们在面对未知时,更想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因此总是会考虑到那些最坏的事情。

 

有些时候,人们在必须表现的乐观这一点上,其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这比悲观本身更有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因此防御型悲观者在生活中反而会具有乐观者不一样的优势,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防御型悲观者比乐观主义者更能接受最坏的结果。

 
因为防御型悲观者事先已经预想到了各种可能,因此在真正面对最坏结果的时候更能接受,从而更少地产生负面情绪。

 

第二,相对而言,在工作中,防御型悲观者比乐观者更容易被认为是可靠的员工。

 

因为防御型悲观者做事更加谨慎,能够较多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会给他人留下了一个稳重、踏实的印象。而盲目乐观者通常会把结果预想得太好,很少仔细考虑不好的结果,在工作中更容易出错。

当然,这种情况不总是如此,或者说绝对化。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悲观者”和“乐观者”,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悲观”和“乐观”。或者具体一点来说,更多指的是“防御性悲观者”和“盲目性乐观者”之间的比较。

 

第三,防御型悲观者比乐观者做事更细致,更有效率。

 

大家知道,在一个团队中,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表现的过于自信,那么他很有可能在自己真正实践的时候,不会表现的多么认真细致,甚至会犯一些小错误,从而影响到团队的整体效果。

而防御性悲观者通常会想象中将事情处理的一塌糊涂,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又会更积极地做事,反而表现的会更好。

 

所以我们说,不论是对乐观者还是悲观主义者来说,防御型的悲观策略都是可取的。

也就是说,乐观者如果能够更多采用防御型的悲观策略,可以弥补自身思维片面化的缺点,为自己树立一个热情、可靠的形象。

 

而对于悲观者来说,防御型的悲观策略,能够帮助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和获得控制感,无疑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生活和工作的方法之一。


06

 

对于“气质型悲观者”,不需要要求自己像乐观者一样生活。就是说,违背自己本身的动机取向,一味地要求自己用某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所以,如果有人是这种悲观主义者,我们建议你可以保持自己对世界的悲观取向,以获得自我所需要的安全感和确定感。而在此基础上,同时做一些积极的思考。

 

当然,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归因型悲观者”。

 

那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呢?且尤其是对归因型的悲观者来说。

在这里,我们分享四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识别出潜意识中那些极端、绝对化的负性思维和核心信念。

 

许多悲观的人,负性思维形成的时间久长,其背后的核心信念根深蒂固。当陷入到悲观情绪的时候,自己难以识别和理解,最终悲观的自我打败了客观的自己。同时,难免更加地扭曲现实,从而让自己陷入到更加悲观、绝望的境地。

 

关于“自动思维”与“核心信念”,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系统地学习一些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内容,这里不展开讲。但是可以推荐一本通俗一点的书,是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关于新情绪疗法的一些自助改善,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和学习。

 

第二个方法,给每件事情三种解释。

 

这个方法的操作性很强。

 

大家知道,归因型悲观者的执着更多的是聚焦在对事情缘由的追究中,而不是行动上的执行和坚持。

当然现实生活中,在“坏事”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去分析原因,寻找根源,以求应对之法。

但是在这里,会有两个“陷阱”:

 

一个是,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只存在一个原因,绝大部分事情的发生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引发的。且同时在我们找到了某一个所谓的缘由之后,常常会停止分析,转而去思索如何应对这个因素,而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性。

 

另一个就是,我们此前的文章中说过,对于事物的归因,有“内归因”和“外归因”两种。而悲观的人,则往往更容易倾向于普遍、永久的“内归因”解释。

 

就是相信所有的坏事、挫折,都是因为自己的错。好像他们的负性偏好,总是能让最坏的那个解释首先抓住自己的眼球,然后往往就会把事情越想越坏,越想越糟。

 

比如某次考试没有考好,悲观者会倾向于普遍、永久、个人化的解释——

 

这里的“普遍性”,指的是一门功课没考好,就会觉得其它各科都会考不好,就是把某一件事(可能或者自己认为的坏的)结果或影响推到了所有的事情上。

 

“永久性”则是指现在没考好,就觉得将来也会考不好,甚至可能会想以后自己找不到工作了等等,把现在暂时的挫折推到了未来。

 

而“个人化”就是指如果考试没有考好,肯定是因为自己笨等等原因造成的。就是说完全是我自己个人的原因,而不是会有其它的原因。

这样他们把“不是”首先安在了自己身上,而更重要的是,屏蔽掉了对其它存在的、更客观的原因或解释的思考。

 

所以,现在反过来,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方法就是试着给每件所谓的坏事三种解释。

且这三种解释是从上面所说的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同一个角度的三个原因,以此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或问题。


第三个方法,可以尝试冒着风险再继续行动一下。


积极的悲观主义就是承认我们的需要有可能被拒绝,但为了满足愿望,需要冒着被拒绝的风险继续行动。

我们说,人生的体验就是在这些同时具有挫折和满足的经历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且正是因为积累了这些丰富的体验,我们的人生才变得丰富多彩。


第四个方法,面对失去,那么让过去就过去吧。

 

很多悲观主义者的悲观是一种逃避、防御的悲观,是回避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面对客观世界,比如面对那些我们生活中逝去的人,逝去的光阴…能够坦然接受这些丧失,尊重现在的客观现实,就能投入在当下,用心地活在当下。

 


07

 
加拿大教育家皮特有一个关于悲观主义的比喻,说得是悲观主义者就像是过没有红绿灯的马路,两边看但又不敢迈步的人。

 

我们知道的是,虽然看到马路两边的确有很多车,也的确存在危险,似乎插不上脚,走不过去,但其实总是会有时间和方法,能够通过眼前的这条马路。

比如,可以招手示意车辆让你先过去等等方法。而只有走过去,哪怕是小心翼翼,才不会错过马路对面的遇见和风景。


且唯有如此,生命的历程才会丰富多彩。

 



更多交流请
扫码加服务号

翊心心理
识别、澄清、修通自我路上的陪伴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