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透镜 |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四):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文摘   健康   2024-01-23 17:55   山东  

心理结构被认为是由一些心理成分连续排列而成,它的一端是知觉系统,另一端是运动系统,中间是各种各样的记忆与联想系统。


01


前面文章我们讲过精神分析理论中两个基本的假设,一个叫“心理决定论”(因果原则);一个是我们的生活是由潜意识主导的。

 

在这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阐述了两个与生俱来的驱力,“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也叫“力比多”。这是精神分析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我们理解一个人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思路。

 

现在我们知道了“潜意识”和“意识”的概念,实际上已经提到了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说”,也称为“心理结构学说”。就是他把意识分为三个层面,分别叫做我们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是个体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与体验。

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如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优美的音乐等;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如觉得舒服,感到饥饿、疲劳,以及紧张、焦虑、兴奋等情感体验。

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等,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例如,人们可以有选择的注意,以适应感觉通道的容量;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解释,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等等。

“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潜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般的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和梦等等。

 “

潜意识”在此前文章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点击阅读:潜意识,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相对来讲,“潜意识”是比较深层的,只能通过催眠或自由联想等特殊手段才能回到我们意识领域的心理层面,所以我们经常说,“潜意识”是一个“黑匣子”。

02

这里的“前意识”则是指我们经常会有的一种体验,俗称叫做“舌尖现象”,就是你看到一个人,明明感觉他的名字就在你的脑海中,也好像就在舌尖嘴边,但是就是叫不出来。

 

或者说,感觉自己真的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就是说不出来。然后往往经过一番努力地回忆,你才可能恍然大悟地把它提取出来,叫出了他的名字。

 

那么这种经过努力可以回到我们意识领域的这个心理层面,就叫做我们的“前意识”。


简单来说,“前意识”的要素可简单地靠努力注意(和回想)就可以成为有意识的。同时,一旦撤销注意,就不再是有意识的了。

 

 
实际上,弗洛伊德最初在提出这个意识层次理论的时候,只是划分了两部分,“意识”和“潜意识”。

 

后来发现如我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就是有一部分内容显然此刻不在意识层面,表现为比如看见一个人很熟悉,就是不知道在哪里见过他,回忆不起来名字;或者看见一个地方很熟悉,但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过…

 

就是所有这些需要经过很努力地回想,才能把它们提取出来,想起来。

 

 
然后,弗洛伊德把“潜意识”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把那些经过回忆能够回到意识层面的部分称为“前意识”。


三个层次划分以后,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人做事情,选择职业,选择哪里居住,或者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伴侣等等这些主导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背后真正的推手和动力,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就要去“看到”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因为决定我们所作所为的深层动力都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03

 

在提出心理结构学说之后,慢慢地弗洛伊德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或者说,这只是人的心理内在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上比这样的划分要复杂得多。

 

然后在继续更深入地对现实和临床上各种情况的了解、探索和思考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他的又一个理论——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结构理论,是看待我们人的内心的另外一个角度。这个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里面都包含有三个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也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于“本我”、“自我”、“超我”,将在后面文章详细介绍。

心理决定论与驱力理论

人格何时开始形成

气质与性格

   

更多交流请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翊心心理
识别、澄清、修通自我路上的陪伴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