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透镜 |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十):本我、自我与超我

文摘   健康   2024-02-27 15:06   山东  
01


前面文章中说过,“超我”在俄狄浦斯期才真正地建立和确定下来,同时才真正变成了内化了的我们自己的超我,而不是租借的外界他人的超我。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它的确立是为了度过我们的俄狄浦斯期,或者说为了放弃我们压抑着的排除或“杀害”同性父母的冲动而发展出来的。


那么现在我们知道,父母是个人道德中最主要的部分,它贯穿了我们的一生,且在潜意识中,我们每个人的超我都有这个部分。

 

由此在谈到“超我”的形成的时候,第一个讨论的是对于父母的认同,就是把他们身上的超我所禁止的那个部分内化到我们心里,最终变成我们自己的超我。

 

而这个时候就有了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讲,那么意味着父母越严厉,就应该更有利于孩子的超我的形成,也就是说父母越严厉,那么相对应的孩子的超我的力量应该更强大才对。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并不是特别严厉的父母,就总是养育出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严苛的超我强大这样的孩子,往往他们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然后这里接着就有讨论到,“超我”的形成,或者说我们超我的力量还与我们自身的攻击性有关。

 

大家应该还记得,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弗洛伊德说过,小孩子生下来就有一个攻击的本能驱力,且尤其是在俄狄浦斯期。就是(潜意识中)他们会想要去攻击自己同性的父母,甚至把他们给“杀掉”,即把同性父母从三元关系中排除出去。

 

因此弗洛伊德就认为,孩子的超我不只是和对父母的认同有关,还与他自身攻击性的力量强弱有关。


比如一个小孩,他本身的攻击性很强,那么意味着他需要发展出更强大的超我,才能压制住他的这个攻击性。而如果这个孩子本身的攻击性不是特别强,他可能就不需要多么强的超我的力量来控制这个部分。

 

所以,一个人的“超我”到底有多严厉,有多大的力量,不光要看他对外界(父母)的认同,同时还要看他自己本身的一些特性,就是我们说的这个自身攻击性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需要拿多大的超我的力量来限制他自己。

 

02

 

知道了超我为什么要发展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超我形成以后,它有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可以看到,“超我”形成以后,最难受的就是“本我”。


因为“自我”原来虽然去限制它,但是也会容许它有一定程度的本能满足。而现在“超我”发展出来了,显然“超我”就是我们的良知和道德的这个部分,那么“超我”对“本我”就没那么好说话,它对“本我”是绝对压制的,自然“超我”发展起来以后,“本我”就会更难受。

 

此外,“超我”在管理“本我”的时候,不是直接去搞定它,而是通过它的下级,也就是“自我”来执行。比如它会给“自我”发号施令说:你呀,要管着它(本我),而且要管得更严一点,不能对它太娇惯了…

 

那么现在“超我”通过“自我”来管理“本我”, 意味着“自我”就更累了。一方面要应对外在现实环境;一方面还要管理“本我”。


而且管理“本我”的同时有了一个“上司”,这个“上司”且说了,不光要管,还要管的更严——由此“自我”就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它还要去看“超我”这个“上司”的脸色…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文章中所说的——“现实性焦虑”和现实客观刺激有关;“神经症性焦虑”与“本我”的冲动有关;“道德性焦虑”和“超我”的要求有关——就可以看到这三者的焦虑,分别来自于现实、“本我”和“超我”。

 

而和现实打交道的是“自我”,与本能冲动做工作的也是“自我”,听从“超我”的号令去管理“本我”,还是“自我”。所以可以看到,这些焦虑最终都与我们“自我”的功能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本我”冲动,“自我”没有办法能够很好地去压制住它,那么这个管理过程就会产生那种所谓的“神经症性焦虑”;


同样,如果“自我”没有办法能够很好地应对现实环境,可能就会引发“现实性焦虑”;


再比如“超我”的某一个(些)要求,“自我”的执行没有取得“超我”的满意,没有能够得到“超我”的认可,而导致了“超我”的某种惩罚。这里的惩罚指是我们由此可能会有的负罪感、内疚感或羞耻感等等,那么这个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性焦虑”。

 

显然这三方焦虑,最终都和我们的“自我”有关,因此就有了这样的一句话——“自我”是焦虑情绪的发源地。

 

03


回到“超我”,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又遵循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我们说,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是对(我们的)欲望和行为缺乏辨识和鉴别。


大家知道,如果我们脑袋里面有个想法,比如我想抽某人一顿,这叫做我们的欲望,它发生在我们的脑袋当中,发生在幻想世界里面。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做出这样的一个行为,这只是一个欲望或者说幻想。

 

但是如果特别的愤怒,对一个人极其愤怒的时候,你直接上手抽他了,自然这就叫行为了,就是你的外在行为反应。

 

那么正常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欲望、幻想与真正的外在行为反应或表现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是“超我”在管理我们的时候,是不分哪些是我们的欲望,哪些是我们的行为的。

 

也就是说,不管只是我们的一个念头,还是做出来的某个行为,只要我们的“超我”认为是不道德的,那么在它那里就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且往往也会对这两者通通加以批判和制止,或者甚至是惩罚。

 

有这样一个临床案例:


一位女士,和婆婆关系极差。在她所描述的现实生活中与婆婆之间互动的一些细节里面,可以看到这个婆婆很多时候确实非常的过分。这位女士在谈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则令人感到非常的同情。

 

但是谈到后来,她说:虽然我的婆婆非常可恶,可是她已经去世了,所以现在我基本上能够放下和她之间的恩怨了,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却迟迟放不下…

 

那是什么事情呢?

 

就是在她婆婆去世之前,因为相互之间的关系格外糟糕,所以她在心里面无数次地咒骂过她的婆婆,会说她早点死掉就好了等等这样一类的话。

 

也就是在心中经常地诅咒自己婆婆的那段时间里,她的婆婆突然罹患疾病就去世了。

 

从此,这位女士就开始了自责,且始终不能原谅自己,因为她认为正是自己的诅咒造成了婆婆的去世。或者说,她认为是她的这个幻想(诅咒)把自己的婆婆给杀死了。

 

毋庸置疑,我们说一个人的意念是不可能能杀人的,但是即使只是有这样一个想法,她的“超我”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在她的“超我”的世界里面,自己的想法就等同于自己的行为,它们的效果是一样的。

 

因此在她的内心中,始终不能原谅自己,对这个事情就一直放不下,非常内疚。甚至记不清多少次一个人跑到婆婆的坟前,向她忏悔,请求原谅等等。

 

我们用这个例子来和大家说明,“超我”在对我们进行管制的时候,是不分哪些是欲望,哪些是行为的。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有了所谓的“幻想即现实”的那句话。

 

正如这个例子中那样,因为生活中发生了不幸的事件,然后认为这个不幸的事件和自己的幻想有关,或者说恰恰是因为自己有了这样的幻想,才导致了这样的一个事件(或结果)。而她的“超我”不原谅自己的这个想法或者说认为,因此就一直生活在内疚和负罪感当中。

 

04

 

第二个特点是“超我”在潜意识里面,会导致我们有一个赎罪或者自我惩罚的表现。

 

看另外一个临床案例:

 

一位来访者,结婚已经八年,生有两个小孩,家里经济状况富裕,老公待她总体也还不错。按常理来讲,她应该能够去享受这个比较幸福的生活,恐怕这也是很多女性都希望拥有的一种生活状态。

 

但是她在自己的这个生活里面,一直有一种表现,是她就不好好过日子。

 

比如三天两头地和老公吵架,跟老公各种找茬,对老公发脾气。甚至丈夫要求的正常的夫妻生活,她也是不同意的,一次次地拒绝。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状态,就是她在无理取闹,激化矛盾,找茬吵架,然后不可避免地就把自己的婚姻生活推到一个特别糟糕的境地。

 

但是特别奇怪的是,她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因此也觉得很苦恼——实际上我并不想这样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然后生活中就身不由己地这样去做了…

 

那么对于她现在这样一个外在的行为表现,如果不了解她的潜意识内容的话,就解释不了——这个人不就是“作”吗?好好的生活干嘛非要过成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了解到她的原生家庭和她的成长经历等这些情况以后,就能够理解她现在的这个生活状态了。

 

就是在她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她的妈妈对她一直管控得非常严厉,且要求她一定要绝对的忠诚——不管说什么都得听我的,让你上哪个学校就得上哪个学校,让你干什么就必须要执行,一直到必须要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公,以及结婚以后生活的干预和控制,也非常多。

 

现在我们就大致知道,她的妈妈对她在成长过程中不是一般的控制,而这个小女孩在面对这样一个妈妈的时候,比较致命的是在她和妈妈几十年的互动中,她的潜意识里面可能就会有一个想法是我一定要忠诚于我的妈妈,如果不忠诚于她,那我就不是一个好孩子。而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的话,我就会得不到妈妈的喜欢。

 

这里还有一个现实情况是她的妈妈在老家和爸爸日子过的非常艰辛,

然后为了表示对妈妈是忠诚的,那么她的潜意识中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不要把日子过得那么好。因为自己的日子过得比妈妈爸爸好,(潜意识中)也是一种对妈妈的不忠诚。

同时她看到自己的父母天天受苦受累,在老家过得很辛苦,经济也不是宽裕。因为自己家里的钱不是她掌管的,也没有办法能够更多地去接济他们,她也会因为这个部分而感觉到内疚。

 

所以,在这样一个原生家庭和这样一种现实状态下,这位女士在她的潜意识中要对妈妈绝对忠诚的影响下,就会认为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好孩子,而忠诚要体现在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不能轻易地背叛他们,不能轻易地违背他们的意志。

 

因为在这里,背叛就意味着把他们给抛弃掉了。


这个抛弃可以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包括这位来访者(在潜意识中)所认为的自己的日子过得特别好,特别幸福,和贫苦的父母就像是在两个世界里面生活,那在心理的距离上,就和他们离得太远了。而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也就相当于把他们抛弃,扔在了一边,这就是背叛。

 

反过来,如果和他们过一样糟糕的生活,这样子和他们就像是在一个世界里面了,那么这也就是一种对他们的忠诚了。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潜意识中发生的这一切,都是“超我”所起的作用。

 

简单总结来说,由于原生家庭成长中的影响,这位女士潜意识中会认为如果自己的日子过得太好,且比父母好太多的话,这在心理上就是对父母的一种抛弃。而这种抛弃,在“超我”看来,是不被允许的,那么她就因此会有内疚感。

 

为了抵消这种内疚感,她就会赎罪——我不应该这样子。而这个“不应该这样子”赎罪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自己的生活也过得糟糕。如此也就意味着自己实际上并没有把父母“扔”多远,因为你看我现在的生活也并不幸福,我们是一样的(糟糕)。

 

这就是“超我”在潜意识中会导致我们的赎罪或者自我惩罚这个特点,在临床上的理解或表现。

(五):本我、自我与认同

(六):本我、自我与次级过程

(七):本我、自我与焦虑


   

更多交流请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翊心心理
识别、澄清、修通自我路上的陪伴成长。
 最新文章